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

时间:2019-05-14 01:0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篇: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

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

市财政局课题组

宜宾市,是地处川滇黔结合部,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市内丘陵与山地梯次分布,各区县自然环境、资源禀赋迥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市委、市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宜宾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合部,地型从浅丘到山地梯次分布,各区县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资源禀赋迥异,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区域经济差异更加明显(如图1)。如何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一条区域间协调、均衡的经济发展之路,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主要挑战。

(一)经济规模较小,区县间差异悬殊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宜宾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实力不强,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宜宾全市实现GDP645.8亿元,人均12200元,为全省人均15378元的79.33%,列全省第七位,为全国人均22698元的53.75%。2007年全省173个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名,我市10个区县中排名在70以内的仅一个翠屏区排第11,排名71-90仅两个,其余均在第90名以后。经济规模小,且差异巨大,根本原因是除市辖区外的县级经济基数太小,工业基础太薄弱,发展缓慢。2008年,9个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合计176.72亿元,仅占全市的47.90%,平均每个县不到20亿元。

(二)工业化程度低,没有摆脱农业经济格局。

全市10个区县中除翠屏区外,工业比重普遍偏低,农业比重偏高,工业比重超过40%的高、珙、筠三县,采矿业占了大头。县域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以及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工业布局无序、功能定位不清晰,产业集聚能力弱,宏观经济效益差。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边远地区发展受限。

县级经济发展滞后,于所在县区位和交通条件呈正相关关系,交通条件越好的县,工业基础相对较强,偏远地区、交通条件差的县工业基础就差。如屏山、兴文、筠连三县离中心城区最远,工业基础也最弱。

最近15年来,市-县交通有了很大改善,但仍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筠连和兴文两县离市区公路里程100公里左右,时间仍然需要两三个小时。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

二、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有三种源泉: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加强微观管理和改善要素配置;科技创新。三种方式对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度的不同组合,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增长所倚重的主要源泉不同,在各种源泉当中采取的重点途径也不相同。财政职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配置资源,二是收入分配,三是稳定经济,四是经济发展,其中三个是与调节经济相关的,可见财政职能的发挥之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和利用好财政资金,影响经济增长的三种源泉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发挥程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人们通常把依靠要素投入增加推动的增长归结为粗放或者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并进而认为这是不好的增长方式。实际上,要素投入增加推动的增长方式并不一定是不好的增长方式,而没有实现要素充分就业的增长方式一定是不好的增长方式。大量的研究表明,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宜宾这样的西部相对落后地区,虽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一样都需要倚重要素投入增加、提高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以及科技创新,但是有明显区别:一是要素投入增加推动增长的潜力更大;二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潜力也更大;三是就技术创新而言,主要依靠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实现。理清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明确了什么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不难找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重点。

可见,对于宜宾而言,推动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源泉依次是增加要素投入、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科技创新。财政职能的发挥要以此为依据来展开

(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能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工业集中区,壮大工业实力。

根据经济增长的源泉理论,宜宾经济增长的最大源泉是增加要素投入,及增加资源、资金、劳动力的投入,归根结底就是扩大投资。从投入产出效率看,农业最低,服务业受经济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空间受限,工业潜力最大。要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在充分利用当地各种优势资源基础上扩大制造业投资,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是必然选择。

2004年,高县率先提出了工业强县的口号,开始了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探索。立足煤炭、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优势,在全市首先建立以能源、耗能产业集中发展为特色的福溪工业园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超过2.5亿元,其中财政预算资金投入4829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福溪工业区累计入驻企业12户,当年实现工业产值3.97亿元,占全县的10%。

高县之后,各区县相继建立了工业集中区。2007年6月,为规范和加快全市工业集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配套,培育企业集群,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提高宜宾工业经济的竞争力,市发改委出台了《宜宾市工业集中区布局规划》。全市规划工业集中区13个,其中市辖区4个,其余各县一个。《规划》结合各地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各工业集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长江沿线依托较强的工业基础、便捷的交通和丰富水资源,重点发展食品、纺织、化工、机械、物流产业,南部地区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及建材等能源、材料产业,并对园区产业链配套、环境保护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的出台为区县工业集中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市县两级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通过预算安排和投资公司融资平台贷款融资等方式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园区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截止到2008年累计投入资金达25.5亿元。

在大笔资金投入园区基础建设同时,宜宾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主要有:一是对鼓励类产业转移项目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在符合国家政策前提下,按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减免。二是对鼓励类和拉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财政予以贷款贴息补助。2008年市财政贴息3000万元。三是对鼓励类产业销售收入上台阶予以奖励。2008年兑现奖励214万元。四是对自身建有污水处理厂并达标排放的,所征排污费纳入地方环保专项资金的部分,符合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条例》和财政部《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的可安排给该企业用于污染防治。

工业集中区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批市内外企业到县域投资,县级工业实力迅速提高。2008年度,市辖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8%,其余9县增长33.83%,县属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由38.8%一跃提高到48.3%,市辖区GDP占全市比重在2006年达到峰值后连续两年下降(如图1),工业集中区功不可没。一些集中区从无到有,快速成长为县域经济的中流砥柱。2008年,江安阳春坝园区已形成工业产值生产能力7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4亿元,占全县的49%,实现利税8200万元;南

溪罗龙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1亿元,占全县的45%,实现利税3600万元。目前,集中区大量的工业投资项目还处于建设期,一两年后产能将逐步释放,预计到2010年,将有6个园区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其中3个超过100亿元,一个超过400亿元;到2012年将有6个园区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5个不在市辖区。宜宾将逐步形成以长江沿线5个工业集中区为主轴,以南部能源、原材料工业走廊为两翼的经济布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将大幅改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交通瓶颈。

前面讲到,交通是我市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全市设立的13个工业集中区,长江沿线交通条件较好的几个得到迅速发展,南部几个相对边远的则发展较慢,从这个方面说,交通也是生产力。要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必须改善了交通条件,缩小空间差异。

2005至2008年,市财政累计投入交通基建资金9.2亿元,带动完成交通基建总投资40亿元(如下表),财政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围绕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半小时核心圈”,实现 13个工业集中区快速通道连接,实施完成了宜长路、宜珙路、江长路、观斗山隧道、S307屏山至大岩洞段公路建设和S307屏双路、S308李沙路、S309龙兴路、S206江安至纳溪公路整治,即将完成宜-南快速通道建设和高筠路整治。二是围绕构建大通道、大动脉,形成 “十字型”对外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已建成内-宜-水高速,在建宜-乐、宜-泸-渝高速,宜-攀沿江高速已纳入省高网规划并开展前期工作。一批重大项目在几年内陆续建成,宜宾将逐步形成高速公路外通成渝、云贵、攀西,快速通道内达区县的交通网络,资源配置效率将显著提高,基本消除交通瓶颈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三)以机制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扶持企业快速发展。

最近20年,宜宾的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阶段是“抓大放小”,2000年之后的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发展,但这个阶段才刚刚起步。第一阶段的“抓大放小”,政府成功地将五粮液、天原、丝丽雅培养成超大型企业,其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的52%,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55%。第一阶段的成功也带来了明显的副效应,即宜宾除了这三个企业外,小企业多,中型企业较少,企业规模层次有断档现象,企业生态不平衡。这种断档,意味着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都意味着一种风险。要消除这种风险,就需要引导资金配置,让一批小企业迅速发展成长起来。

企业的发展壮大,要有强大的资本做后盾。但由于厌恶风险,国有大银行更愿意向大型企业贷款,小企业规模小,风险承受能力低,难以得到银行贷款,此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存在缺陷。小企业最缺的就是资金。如何解决小企业的发展资金问题,就成为能否解除经济发展风险的关键。

市场机制的缺陷,可以由政府创新机制来弥补。宜宾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核心在于构建一种政策性支持、金融式放大、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的机制,让财政资金产生可持续的放大效应,把传统“消耗性”的低效投入方式,变成循环增值性的、高效的投入方式。

一是用财政资金建立信用担保公司。2003年,宜宾市政府出资成立了“宜宾市和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由财政来承担信用风险,以此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2003年当年财政注入资本金4000万元,截止到2008年底累计注资9000万元。6年间,担保公司累计为192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85630万元,在保余额29549万元。在担保公司支持下,一批有潜力的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当地的重要企业。同时,担保公司资产稳步增长,实现良性循环。

典型案例如南溪徽记食品公司。该公司是一个生产风味名小吃“豆腐干”的企业,2006年销售收入1100万,年利润46万,职工仅130多人,产品很受欢迎,奈何没有资金扩大生产。2007年由担保公司担保获贷款800万,产能迅速扩大,2008年销售收入就超亿元,利润超1100万元,新增就业850人,2009年1-5月徽记公司产值已达6000万元,成为县级支柱企业之一。象徽记公司一样在担保公司支持下快速发展的公司很多,如金川电子、高洲酒业、力源电机等企业在担保公司的持续支持下高速发展,目前已位列市内30户重点企业。

二是向地方商业银行注资。2006年,市政府整合城市信用社成立股份制的宜宾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1个亿,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融资。商业银行的成立为本地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机会,当年年末贷款余额11.3亿元,2007年增长23%达13.9亿元。2008年,国家收紧银根,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为此,市商业银行再次增资扩股,市、区两级政府与几家国有控股公司联合注资1.38亿元,其中财政注资5665万元,当年年末贷款余额增加8.1亿元,同比增长58.54%,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同时,银行净利润两年平均增长117%,实现了财政资产保值增值,为支持更多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就是产业的竞争。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一个是规模,一个是技术。因此,后发地区要在经济上迅速缩短差距,实现赶超和可持续发展,在不断扩大要素投入实现经济规模扩张的同时,必须逐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比重。但矛盾在于,后发地区往往表现为资金匮乏,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投入不足。这个不足只能由政府来弥补,发挥财政职能,用各种财政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近年来,为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市县两级财政以研发补助、技改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投入大资金,对优势企业关键性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成效显著。2005年至2008年间,全市财政对工业技改和研发补贴投入逐年增长(如下表),补贴企业的研发补助资金累计达1.6亿 元;产业技术改造等工业发展补贴累计3.7亿元;2008年一年就投入能源节约利用技改资金1.06亿元。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直接和间接带动了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改造投入快速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杠杆效应。2005年至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创新投资从2.58亿元增长到14.26亿元,3年增长4.54倍,年均增长77%;技改投资由35.96亿元增长到73.91亿元,增长1.06倍,年均增长27%,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两项投资合计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5.88%。

研发和技改资金的大量投入,使我市工业竞争力持续提高,几个龙头企业如五粮液、天原化工、丝丽雅等在同行业中竞争优势不断扩大,一批中小企业如高州酒业、天工机械、惊雷科技等也迅速成长壮大,成为同行业中的小巨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三、政策建议

实施证明,什么是好的发展方式,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其定义可能大不相同,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发挥本地的资源、区位优势,弥补阻碍经济发展的短板。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至关重要。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宜宾市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我们认为财政职能发挥的空间还很大,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县公路升级。

如前所述,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呈正相关关系,要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改善其交通条件是第一要务。我市目前已通一级公路的县4个,多数县只通二、三级公路,差距很大。道路等级落后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扩大财政资金投入,提高市通县公路等级,促进边远地区经济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与全国一样,宜宾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9%以上,解决了近八成的就业,贡献巨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增强,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继续蔓延加深的严峻形势下,加快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中小企业首当其冲,融资难、经营难更加突出。因此,建议中央专门出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减小受到的冲击;同时,地方政府继续加大上述金融扶持力度,助其渡过难关。

(三)鼓励煤化工工业发展。

宜宾市经济相对落后的几个县,交通、地理条件没有优势,但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在未来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在矿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现在,煤基本是挖出来就卖,附加值不高,就赚个挖煤的辛苦钱,而煤化工可以将煤的价值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建议抓住以石油替代为目标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刚刚起步的契机,大力发展煤化工工业,在土地、税收、财政等各方面予以全方位政策扶持,既可以改变廉价出卖资源的被动局面,推动产业升级,又能促进本地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最大限度地将资源的价值在当地体现出来,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08年有专家测算,只要国际油价高于50美圆一桶,石油替代煤化工就有利润空间,而目前油价已触底回升超过60美圆,煤价相对2008年已下跌近半,正是发展煤化工的最佳时机。如能成功抓住此机遇,宜宾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格局都将重构,五粮液、翠屏区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宜宾经济将发生质的飞跃。

(四)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

宜宾市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农业人口占比高达82%,农业在经济总量的比重为19%,城乡差距很大。城乡之间的协调,是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本身可解决大量农民工就业,通过消化农产品又可增加农民收入,也可成为财政收入的来源。我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已经起步,南溪县和高县走在了前面,农业产业化企业已成为县级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南溪的“豆腐干”、“鹅肉干”食品,高县的白酒、红薯粉丝、桑蚕丝绸等都已成为当地重要产业。建议对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要形式的大农业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以工促农,以工富农,协调城乡协调发展。

第二篇:财政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初探

财政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初探

郑刚江滨

一、正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起因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是人们未来的美好生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是人们为了美好生活而付出的努力。但前进道路上仍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较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很繁重、很紧迫;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小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面前,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目前,经济发展已步入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跨越和城市经济加速的关键时期。虽然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和“次贷危机”蔓延趋势依然存在。但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党的十七大、全国“两会”、北京奥运、“神七飞天”等重大会议、活动,必将为新一轮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因此,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吴中为例:

(一)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破解瓶颈制约因素困难大。国家在土地、信贷、产业准入等方面持续加大调控力度,同时,《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出口退税财税政策的调整、环太湖流域和“五大古镇”风景区的发展控制等法律政策措施也一一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也将在不久之后予以确定,这对部分行业的规模扩展和持续发展空间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新引进项目的供地保障、科技创新、环境容量、投入产出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二)投资增幅有所回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重。抓发展必须抓投入,有效投入不足,必将对经济发展、民生事业、载体建设、结构调整等产生一定影响。以吴中为例,目前,今年同期投资增幅下降了4.3%,其中也反映出区域科技创新成效还不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还不快。另外,还缺乏引领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加之财税结构性隐性风险增大等原因,致使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环境保护加大力度,“南优西育”城市控制严。苏州市“南优西育”发展战略,明确了吴中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节能减排任务的不断加重,环太湖区域环境保护各项措施的进一步加强,使得吴中的一些传统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引进项目的准入门槛不断加高,壮大、提升经济规模总量的阻力很大。同时,推进拆迁改造、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等许多工作,也受到了种种制约。

(四)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争先进位保持优势有压力。形势越严峻,竞争越激烈。当前周边市(区)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从目前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列为苏州五市七区的第8、第6、第7位,处于中游水平。为此,必须始终清醒认识形势的严峻性,更加绷紧加快发展这根弦,主动参与竞争,全力推进发展,努力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五)发展环境喜中有忧,公共管理维护稳定要加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综合势力和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但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成本和难度也在明显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吴中常驻人口的不断增多,导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稳定等压力日益加大,综合环境承载能力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问题和困难无论是共性客观原因导致的,还是区域经济本身存在的,都需要我们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切实加

以破解。

二、破解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克服当前困难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当前,吴中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要充分利用宏观调控和经济周期性变化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发挥区域优势,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发展制造业。突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依托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重点培育发展“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两大战略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从研发到加工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吸纳更多的检测中心、实验室聚集吴中,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和竞争优势。着力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精密机械、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玩具、轻工等传统产业,进一步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建成区、越溪城市副中心、尹山湖生态商圈、重点镇区、环太湖旅游产业带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做大做强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吴中科技城、吴中科技创业园、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和各类创业园载体建设,加快形成生物医药、软件、动漫和第三方物流外包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吴中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吴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领会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农业规模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品牌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储备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市场化营销水平。

(四)积极发展旅游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认真编制和完善好吴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做到旅游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及各项专业规划相衔接,旅游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要进一步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围绕打造“一日游”、“多日游”精品线路、建设长三角首选旅游目的地这个目标,着力完善度假游、生态游、文化游、乡村游系列产品,着力引进更多“大而特”和“小而特”的旅游项目,着力建设一批高档休闲娱乐设施和旅游功能性项目。

三、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众所周知,地方财政收入匮乏,财力有限,财政与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地方财政的充裕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培育和壮大财源、发展区域经济是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但政府应以怎样的方式支持经济发展,使有限的财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客观上取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政府应履行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地方财政应积极转变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大局,采取新的手段和措施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积极落实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特定经济周期和客观经济环境,审时度势提出的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的一项重大措施。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众所周知,基础设施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对优化投资环境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率低但社会效率高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仅靠市场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积极拓展财源建设思路,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转移支付和优质服务等手段,认真落实各级鼓励创新的财税政策,适时完善和创新财政支持促进发展的政策。如中央今年9月1日取消工商两费;再出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放宽小额贷款政策,促进劳动就业;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建设;部署推动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都将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保障。

(二)稳妥完善财政体制。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很多,错综复杂,困难重重,根本性的问题就在于区级财政体制是不完善的,财力与事权也是不对等的,再加上所属镇区经济状况有所差异,对区有一定的依赖性,区级财力自身平衡难度大。所以,进一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投入,严格按照法定要求保持科技投入的较快增长,通过帮助申报星火项目、兑现科技创新奖励、争取贷款贴息、科技三项经费和创业投资基金等手段,来化解财政风险。切实理顺上下级财政体制分配制度,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加大区域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现有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高效运用财政资金。区域经济发展,资金必不可少。财政资金是有限的,且“对号入座”较多,基本为维持经费。然而,各行各业对占用财政份额的呼声却越来越高。如何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还是要从实际出发,眼睛向内。要积极利用已经搭建的财税服务平台,本着有效投入的原则,用好经济发展引导资金、高新产业发展基金和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重点支持中介、物流、动漫、商贸休闲、特色专业市场等新型经济发展,推进民营经济、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用足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等平台,采取贷款贴息、项目奖励等多种措施,扶持和促进区域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正确引导民间资本,促进多种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财力增长点,培植稳固财源、壮大区域实力。

(四)扎实深化财政改革。一是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改进和规范预算编制,规范公务员工资、津贴和奖励;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实行会议费、差旅费等综合公用经费包干办法,探索公务卡结算方式等综合预算改革制度;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购买、实行政府采购,建立“阳光”工程。二是规范财政供给范围,按照定编定岗定员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员经费,有保有压,保重点、保稳定、保民生、保平衡;事业单位正确区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鼓励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化;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投入,拓展新兴产业行业的扶持;要讲求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三是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所得税制度的调整、农业税收的取消、各项专项资金分配办法的改变等,都加大了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各级务必监督好、使用好。四是严肃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加大财政对内、对外的稽查力度,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堵塞“跑、冒、滴、漏”。五是造就一批廉洁高效的财政队伍,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办事,真正做到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效能。

(作者分别系区财政局副局长、区国资办主任,区国资办副主任)

第三篇:发挥财政职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发挥财政职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发挥财政职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增强经济活力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区十一五规划(草案)从政策支持、做大做强、资金投向等方面明确了今后5年全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十分切合我区实际。下面我结合财政近几年对民营经济的探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全区民营经济总的情况来看,我区民营经济正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04年、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的区级税收情况如下:

实现的区级税收(万元)

占全部区级税收的比重

200

4××××*

××*

200

5××*

××*

增减

××

××

从全区重点的民营企业来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步入生产经营的活跃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全区经济的增长:

企业名称

2005年区级税收

2004年区级税收

增减

××*责任公司

××*

××*

××*

××*有限公司

××××

××*

××

××*有限公司

××××

××*

××*

××有限公司

××*

××

××

二、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区民营企业特别是街道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多,从事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外向型的企业少,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结构不合理、规模小、档次低。

二是部分民营企业尤其是本土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落后。一方面是文化素质不高、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专业人才很少,具有高学历的高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进行资本运作的能力。另外众多素质不高的失地农民的纷纷涌入也使管理水平很难提高。

三是集约化程度低,形不成规模效益。目前我区民营经济集聚度低,配套度低,多数处于“小、散、乱”状况。例如目前我区各街道办事处都有建筑公司,但没有一个企业具有一级资质,从企业规模、资质等级等方面均无法与外地的建筑公司相比。因此,虽然我区目前开工项目众多,投资额极大,但由于受门槛限制,区内的民营建筑公司都不能参与承建。

四是企业扶持政策分散,形不成合力。近几年我区陆续出台了多项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如企业发展资金、科技三项费用、高技术专项等,各项财政资金的投入位列全市前列,但由于政策资金涉及面广且散,造成扶持重点不突出、投入产出比例不合理,难以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三、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想法

(一)完善政策配套,为民营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首先要放宽政策,即对各部门、各行业的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进行认真清理,取消限制性规定,减少办事程序。其次,要充实完善扶持政策,放宽民营经济的准入条件,降低市场门槛。除国家有特别规定和明令禁止的,要允许民营企业与公有制企业平等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竞争。另外尽快出台细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等的配套措施,从政策上对民营经济进行鼓励、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以点带面,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做大作强

在现有民营企业中有重点地选取几个企业从政策、资金、用地、人才、法律、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开通绿色通道,落实领导联系企业制度,鼓励这些企业做强做大,每年从生物制药、农业、机械制造、建筑业等行业中分别扶持1-2户企业重点企业,争取在5年内新打造出3-5个新的民营品牌企业。

(三)统筹政策,整合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整合规范财政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将企业发展资金、科技三项费、高技术产业化等各项财政资金有效地捆绑利用,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在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中,对××、××制药、××等具有发展潜力、符合我区产业导向的重点民营经济企业进行重点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提供职业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民营企业层次

建立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培训绿色通道,使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获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使更多的具有一定技能的人员充实到民营企业中,促使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五)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新、自主创业

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对于上级和我区新出台的支持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府宣传引导

第四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范文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前郭县是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56.7万人,有蒙古、汉、满、回、朝鲜、锡伯等19个民族 ,其中主体民族蒙古族5.0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9%。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对维护前郭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多年来,前郭县财政局从县情出发,积极把党和政府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把支持自治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前郭县财政部门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落实有关财税政策措施,积极主动地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办实事、办好事,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一、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民族地区财政保障能力 前郭县财政局加大力度完善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适应的政策性转移支付制度,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前郭县财政局专门建立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因素法计算分配部分增加因素指标,对转移支付数额进行了 1

调整,进一步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2005年至2009年,下达民族乡镇转移支付资金38.94亿元。这项政策缩小了民族乡镇与其他乡镇间的财力差距,促进了民族乡镇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增加民族专项资金扶持力度,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

受历史、自然和基础条件等因素影响,前郭县西部大部分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乡镇之间、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与东部沿铁路、公路、水路等发达乡镇相比差距越拉越大。解决民族乡镇的困难和问题,缩小差距,归根结底要靠发展经济。为此,前郭县财政局从实际出发,在财政政策和资金安排上对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一)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全面发展。近年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民族机动金、民族事务费,并逐年按一定比例增加,增强了对民族乡镇的扶持力度。

(二)积极帮助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民族贫困地区一直是县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重点区域。对全县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计划予以扶持,对于个别极贫困的民族聚居地区,县财政还采取特殊的综合扶贫政策,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扶持,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此外,近年来财政扶贫资金中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入

逐年加大,2005年至2009年,县财政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841万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

(三)进一步加快民族贫困地区水利和农村能源建设。“十五”期间,县财政加大农村能源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县具备条件乡镇的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卫生圈舍、卫生厕所,农村庭院卫生大为改观。“十一五”时期,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个重点项目纳入总体规划,县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在规划内优先考虑民族乡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对于一些零星分散没有纳入总体规划的民族地区饮水困难问题,县财政按照“查缺补漏”的原则,在安排人畜饮水专项经费时,按项目资金管理规定给予积极支持。

三、努力增加投入,支持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针对我县民族乡镇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人口素质较低的实际,县省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作为财政支持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

(一)支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

一是做好“三免费”教育与“两免一补”衔接工作,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在2005年中央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范围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根据“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

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到2010年秋季学期,每学期免除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享受中央免费教科书学生人数达万人,民族地区也充分享受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带来的优惠政策,扩大了义务教育保障范围。

二是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重点向民族乡镇倾斜;对所民族中小学和蒙古族幼儿园、蒙古族实验小学和蒙古族高中、查干花蒙中等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给予生活补助。

三是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和失学儿童实施救助。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要求,财政部门与有关部门共同配合,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和失学儿童的救助力度,确保少数民族失学儿童及时复课。

(二)支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前郭县财政局通过增加预算安排,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民族文化重点项目。一是对县民族歌舞团、民族曲艺团等公益性民族文化事业单位纳入财政全额供给预算管理。每年按预算管理规定核定单位基本支出,并分

别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补贴、民族文物征集抢救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二是继续安排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结合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县财政积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2006年,“乌力格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项目类别;2008年,“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2008年,“蒙古族四胡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蒙古族民歌(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查干淖尔冬捕习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

三是继续安排广播电视“村村通”维护专项资金。结合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安排广播电视“村村通”维护补助费,确保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卫星地面接受站正常转播广播节目,让广大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同时,会同县广播电视局积极向省财政争取对前郭县广播电视“村村通”维护经费的支持。

(四)积极支持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

为了促进前郭县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前郭县每4年举办一届“那达幕”大会,县财政始终不渝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决定,积极筹措资金,为“那达幕”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

四、加大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十一五”期间,前郭县实现卫生基础设施房屋、设备、人员、技术“四配套”目标,建立和实施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覆盖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扶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县财政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认真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把发展民族地区卫生事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加以落实,结合全县的经济发展规划,加大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投入。

一是加强民族地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先安排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经费,使民族地区卫生机构房屋、设备、人员等条件逐渐改善,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二是积极支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医疗救助。据统计,2009年底,全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有万人,民族地区农民就医得到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三是对蒙医药研究也给予资金支持,扶持民族医药的发展。

总之,前郭县财政部门将继续做好民族工作研究,努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体要求: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具体分析: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措施: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细化为:

1、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3、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4、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

5、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6、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7、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措施: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统筹区域发展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措施:

1、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终目标:加快推进“三个转变”,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相协调的新格局,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下载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认清优势,走出发展困境改变一“钢”独大,理清“转”的次序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重任,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命题。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河北实现了从温饱不足......

    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 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王志乐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 2010年将是中国经济完全走出危机的一年,也是中国确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发展蓝图的关键一年。“十二·五”规划......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江网2011-05-30 10:48 ■邓保生 近年来,我省发展明显提速,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重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前移。但同时也面临着做大总量......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

    例分析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这一基本原理 河北省高邑县付村乡财政所积极实施培植财源工程, 使昔日 以贫穷闻名 的付村乡变成了如今的“富村乡” 。 当年荒芜的岗坡上今......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甘肃省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座谈会交流材料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2004年12月19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院地院企合作,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实践......

    关于发挥税收职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考

    Upload By Yelky http://关于发挥税收职能服务经济发展的思考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税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税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

    04发挥财政金融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发挥财政金融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当前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政府财政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金融工作。在进行投资救市、拉动内需的同时,可综合运用招商引资、税收减免、产业补贴......

    转变财政职能论文

    转变财政职能,加强农村财政、财务管理 加大公共财政转移倾斜支持农村的力度,无疑推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和使农民过上好日子的便捷途径。积极围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