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2015期末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2014—2015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袁爱玲
一、成绩分析
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已经结束,本次考试试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参加考试的学生最高分为93分,最低分为 70分,平均分为 84.92,学生整体感觉偏难。
二、试卷及试题分析
试卷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能力,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第一部分25分,涉及了古诗文、名著、病句修改、标点、字词、句子排序、综合性学习几部分。与以往不同的是病句修改是先找出再修改,错别字也是选择题形式出现,但不是给出的几组词语,是给出的句子,加大了难度;古诗文名句默写是机械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名著的考察比较细致,要求写出三个方面,应该对名著的考察加大了难度。句子排序不仅考察学生理解能力还考察了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综合性学习贴近现实,更侧重学生语文实际运用的能力。
第二大部分一是古诗、文言文阅读,本次试卷改变了以往的类型,古诗的考察趋向于课外,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要注意交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文言文分课内和课外两个,两篇文章没有什么联系。突出考查学生阅读表达能力和独特的体验。文言文阅读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是现代文阅读,这个题目共有两个板快,都是课外阅读。考察议论文和记叙文。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比如18、21、22两个小题,体现学生的阅读积累比如17小题。
总体来说,学生答题情况一般。尤其是第二个记叙文的阅读,在答题的细节方面显露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语言表达能力欠缺。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能力差,这是阅读题失分多的重要原因。这不仅表现在第一部分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语言运用题的解答上,而且还表现在通过阅读材料,对文章的大意的把握,概括捕捉信息等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和作文的语言表达中。学生心中所想没有准确说出言不达意,是不会得分的。
第三部分是作文50分。以“寻找”为话题,文体不限。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比较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感情较为真挚,有话可说,但缺少深刻的表现,就是说,自己的感情,不知道怎么表达。选用的材料不是很新颖,有不少同学的材料显得老套。滥用词语,语句不通,语言匮乏。不能很好地借助一些有效的表达方式突出主旨。
三、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双方来分析试卷得分高低,大致可以发现:
(1)目前教学对学生的“双基”训练还不够扎实;(2)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及过程,缺少整体的理性的认识,特别是从课内到课外语文能力训练的一贯性系统性不够;
(3)语文教学关注课堂多,关注课外少;关注课本多,关注生少;
(4)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整体不高;
(5)作文教学训练水平不高,机械有余,活力不足。
三、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顺应课程改革,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师注意学习,从整体思考语文教学,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更新观念,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立足实际,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得法于课内。在注重双基的同时,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高,上面得分率低的题目也就成了得分率高的题目。
3、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能让学生受益于课外。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研究如何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建议整体设计富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活动带动和丰富课外阅读。
4、强化作文教学,强化“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 和“写作”教学的改革相对落后,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规范的书写是对祖国语言热爱的体现,有活力的作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写出有活力的文章。
第二篇:九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分析
九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分析
实验中学 鲁君艳
一、试卷结构:
本考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切合教学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本试卷在注重语文基础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指明了中考复习的方向。试卷满分为120分,共有三个版块:
第一题:积累运用(共24分)
第二题:阅读赏析(共46分)
第三题:作文(共50分)
二、对试题的评价
今年的语文学科试题严格执行大纲要求,同时又能体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新课改理念。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从初中语文的实际出发,稳求有变,变在有新,深化了语文考试改革。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更加注重能力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对文章整体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欣赏能力的考查。作文命题宽中有严,既打开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又便于阅卷人员把握分值,淡化文体要求。
2、扩大思维含量,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考查。全卷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加强对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的考查。主观题允许合理的不同答法,探索开放性试题,鼓励个人创思。
3、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统观试题,感性和理性完美统一,更趋向人文化、体现的是人性美。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无疑受到一次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
三、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稳中求变。如:
第一题是,要求将拼音写出汉字,学生得分较好。
第二小题,为选择题,此题大部分同学判断失误,满分2分,但大部分学生失分。
第三小题为病句题,这类基础知识一要靠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二要求教师在平时应加强方法上的引导。如:病句修改中的中心语,句子成分的删改,这是学生最大的问题;同时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分析“说明”与“表达(表明、表述等)”的区别。这样,认真仔细审题后,问题则迎刃而解。
第四小题,标点的用法,此题考察常用标点。得分较好。
第五小题,考查的是古诗词默写,学生背诵较好,得分率较高,以后还得继续发扬。
第六小题考察的是综合实践,阅读材料,把握依据,得出方法。
第二部分阅读题,是由课内诗词赏析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三部分组成。现代文如《成全善良》,总体来说得分偏低。此题虽然考点明确,19题分析段落的作用,21题是对句子的赏析,23题是短文主题的思考,学生失分较多,主要原因一是审不清题,二是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透。在以后,要继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多训练一些开放性题型的题,教给学生灵活阅读的习惯。
文言文部分,考的是课内《出师表》和课外的比较阅读,考试之前我们将课内重点文言文和古诗词作为了重点复习,课外文言文则采用的是学生自由复习,没有进行系统讲解,这样造成了学生的部分失分,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老师绝不能放松,还必须认真仔细。
第三部分考察的是作文。一篇命半命题作文《倾听这颗_________的心》,作文本身难度不大,对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相对薄弱的同学来说难度就大了。其实,只要认真审题,结合给出的材料是能把握主旨有话可说的。
从考试情况看: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好的文章言辞流畅、精彩、严谨,旁征博引读书必定很多,字迹也漂亮、工整;而差的主题确立有误,甚至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主题;而且发现许多学生的“文体观念”很淡薄,基本技能缺失;还有不少学生似乎在考前死背一些范文,作文中雷同的、模仿的层出不穷,这种作文得分也较低。同时,卷面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而一定要加强练字。
四、反思
1、转变观念,指导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文知识
老师们普遍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仍是十分必要的,要把握好一个“度”,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关键是要找准知识教学的突破口,找准课堂知识教学与中考知识考查的结合点,注重源于学生的语文知识资源,注重生活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和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加强学习指导,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语文学习习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行为习惯:如认真书写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诵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另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思维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推敲感悟语言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这些习惯重在引导培养,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毛质的过程。只有养成了这两种习惯,才能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语文教学才会达到“不待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境界。
3、遵循阅读的规律,避免纯技术性的操练
阅读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且不可以纯技术性的操练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且不可肢解文章,打破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样学生势必读不出文章的情味来。阅读就是要回归文本,要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4、立足学生的真情体验,搞好当前作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
第三篇:九年级期末统考语文科目试卷分析
九年级期末统考语文科目试卷分析
全县统一举行的期末考试结束了,为了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对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作一个具体的分析。
一、对试题的总体认识
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试题包括四个部分: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25分);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探究(9分)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36),四、作文(50分)。
从形式上看,试题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考查内容上看,语文学习中应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在试卷中都有体现,且体现得较为灵活,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主。命题者重点关注了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考虑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从总体上看,本次考试的试卷融知识、能力、情感教育于一体,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考查,注重人文精神和课改理念的渗透,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较好地体现了 “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精神,体现了学习于课内,运用于课外,课内课外巧妙衔接的特点。同时,又直击中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有助于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二、答题较好的方面
口语交际题答得普遍好,切合语境,语言得体;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的词语解释和理解题学生做得很好,如9、11、12题;说明文和记叙文阅读题的做得较好,“漫话”题大部分学生能抓住要点进行回答;多数学生在作文中书写较规范,能紧扣文题行文,有真情实感。
三、主要失分原因
1、字音、字词的掌握还有欠缺。如“睿”字少“横”,“悄然”读不准。
2、学生对经典名著了解得还不够。如《西游记》中大战流沙河的是谁部分被学生不知道。
3、古诗默写,出现错别字,识记不扎实。
4、综合探究中的设计活动方案题,答得不够规范,有的方案不合情理。
5、文言句子翻译不够准确,课下注解掌握得不好。
6、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所选文言文阅读材料是课内的《唐雎不辱使命》,现代文阅读材料均为课外的,包括说明文阅读和记叙文阅读,从题型上看,突出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注重到比较和探究意识的考查。试题涉及到词语运用、信息筛选、观点概括、内容的把握和探究、思想情感等,从学生的感受、体验、品味能力等角度进行了考查。
从答题情况看,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大意,快速捕捉有效信息,不能准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不能准确提取关健的信息,找不准答案信息所在,对潜在的信息不能加以分析;答题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答的不少,但没扣住要点。如14、16、22题,失分最多。
7、作文仍存在问题。①字数不到600个,②不能做到突出中心,所选材料有的偏离主题,③作文语言贫乏,语句平淡,④对细节的把握和描写过于单一,给人空洞的感觉。
四、考后反思:
1、更新教学理念,探求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成为学法的指导者、促进者,一定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要强调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仅是学习的结果,一定要改变程式化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2、拓宽学生视野,增强自觉主动的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凭课堂内和课本内容远远承担不了,必须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拓展知识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阅读能力,要立足于课堂。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视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四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的能力,五是加强答题技巧的指导。
4、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关注社会、关注大自然,使他们多一些实践机会,多一些生活积累,砺炼自己的思想言行,仔细观察和思考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5.提高自我表达、个性表达的能力。在生活中求真,在求真中作文,平时多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做到有话可写,有感而发,表达生动传神。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考试试卷分析
从统计情况看语文成绩不太好。从试卷答题情况分析,主要失分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掌握上不够牢固、准确。对古诗词的默写错字较多,导致丢分较为严重。翻译丢字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审题不清。
2、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能力差,这是阅读题失分多的重要原因。所选文言文阅读材料是课内外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材料为课外语段。试题分别从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理解,信息筛选,观点概括,语段内容自主的探究,层次思路的分析,大胆的从学生的感受、体验、品味能力等角度进行考查。
从答题情况看,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大意,快速捕捉有效信息,不能准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不能准确抓准题眼、找不准答案信息所在,对潜在的信息不能加以分析,多数考生不能把握题干的特点,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答的不少,但没扣住要点,失分最多。
3、作文属于半命题作文,《珍惜所有有的……》给考生充分的选择余地,适宜学生寻找个性生活体验写作,能快速调动学生的阅读储备。对考生来说,灵活性更大,自由性更大。试卷中的作文题,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对题目拟定,中心确立,文体选择,写法运用,都有较大选择自由,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有创意的、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仍有不少学生对这种要求把握不准,虽自拟题目、能自定立意、还自选文体,但不能做到突出中心,所选材料有的偏离主题,对细节的把握和描写过于单一,给人空洞的感觉,作文语言假大空,不能写出真情实感。
考后措施:
培养阅读能力,要立足于课堂。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根据教材特点指导学习方法;还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技法自主学习。切实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视词句含义的能力,三加强答题技巧的指导;
四、拓展课堂、拓宽眼界。
张灼
2011年10月18日
第五篇:期末语文试卷分析
2016---2017第一学年七年级语文期末学情检测分析
郸城县第二实验中学 语文学科组 刘晓薇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临近寒假,学生们在兴奋激动中完成了此次考试。本次考试,较本学年期中考试,有了很大进步。由之前的出现问题较多,到现在的学生能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答题;由之前的口语化严重到现在的能准确使用规范的语言来组织题目答案。我想这是我们这学期来学生们最大的进步。为今后更加扎实地开展语文教学,进一步树立质量第一的教学意识,作为七年级语文教师兼学科组长,我在认真分析试卷的基础之上,以七年级的期末语文考试成绩为基准,对本次考试情况作一个客观的分析,现分析如下: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考查范围为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书。试卷由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及写作四大板块组成,试卷第一部分为积累及运用,共3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涉及全书的重点字词的形音义、病句修改、文学常识、名著阅读、古诗词默写等。第二部分为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两篇文章均是课外阅读,一篇是《那年花开》,另一篇是肖复兴先生的《拥你入睡》。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在本部分阅读理解中,偏重于考察学生的主观认知,如,第16题,通过比较分析三位父亲的做法,让考生说说欣赏或不欣赏哪位父亲的做法,并要求学生陈述出理由。这类题,也是中招考试的方向,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看法。第三部分为古诗文阅读,共15分,内容分别是《狼》和诗歌《天净沙 秋思》,文言文部分采用中招考题模式,选用课内和课外对比阅读的手法进行命题,既有课内基础知识的考察,也有课外比较拓展的成分,是一道相当能考核出学生基础能力的题目。诗歌部分分别以选择题和赏析题两种形式考察。题目难度不大。第四部分是作文,计50分。为了与教材紧密配合,降低难度,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设置了两个文题,均为命题作文。文题一:命题作文《你,让我更美好》;二:半命题作文《我生活在------之中》,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数要求600字左右。总体来说,我感觉本次试卷的难易适中,考查比较全面。四个部分分别考查了学生知识积累、分析理解、语言运用等能力。同时,此套试卷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原则,整个题目的设置科学有序,这一思路既考查了老师平时教学的情况,又检测了学生的掌握程度,不足之处是偏重于学生能力的考查和课外知识的考查的题目过多,作为七年级的新生,在还没有适应初中语文阅读题目难度的情况下,设计题目全都是课外阅读,且综合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对孩子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二:考情分析
第一部分题目简单,得分率80%左右。问题集中出现在第7和第8题。由于考生审题及常识积累等原因,很多学生没能得分。而第5题,作为送分题,诗歌填空,由于书写出现错别字,导致失分,至于第6小题,由于学生的课外知识和语文素养还不是很好,所以对这些带有开放性质的题,理解很不到位,往往不能领会题意,就随意下笔,导致了失分较多。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得分率在50%左右,失分原因有:学生整体阅读意识薄弱,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较差;有些学生答题方向正确,但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不简洁,不明确;开放性试题答题内容空洞,谈感受、看法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泛泛而谈,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见解。最重要的是,七年级新生还没有学会用规范的语文专业术语去答题。
第三部分的课内古诗文阅读,得分率在60%左右,失分原因有:
1、识记理解不够;
2、文言基础掌握不牢,缺乏文言翻译的正确方法,出现句子译得不完整、不准确;
3、古为今用的理解、迁移能力极差。
第四部分作文,得分率在75%左右。两个作文题都不太难,贴近学生生活。存在的问题有:①个别学生字数不足,书写潦草,涂改较多;②部分学生开头废话一大堆,切题太慢;结尾不会总结,点明中心;③不能根据中心有效地选择典型材料,或者是作文中没有具体的事例,大段的空洞说教;④内容虚假,有拼凑之嫌。⑤抄袭现代文阅读。⑥文不对题,甚至直接不按照要求作文
三、自我反思
通过本次考试,,我发现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的例子作用重视不够,对阅读未过好“四关”。古诗文阅读和课内阅读选自课内,从答题的效果来看,部分学生对教材还不能熟练掌握,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充分的利用例子来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在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上下功夫,要把知识点落到实处。将“字词关”、“课文关”、“背诵关”、“练习关”扎扎实实落实到位。
2、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差,要在多读、多听、多说、多写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以教材为基础,并加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习惯。
3、要进一步夯实语文基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本次考试的情况看学生的语文基础并不牢固。从书写的情况看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还要进一步加强,使学生知道“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
4、加强古诗文言文教学,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新的课标对古诗词文言文的篇目增多,力度增大,足见对经典古诗名著的重视。特别是七年级要培养学生的对文言的兴趣,打好文言基础。从本次考试看,学生对文言的词句的掌握不是很牢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诵读,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5、进一步加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处理的实践能力。
6、写作水平急待加强,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写”,“多”出效果,“多”出成绩。在作文内容上下大力气,向阅读教学要作文能力,从而做到习作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多去实践、感受,写真事、抒真情,还要加大写作的技巧与语言的表达训练,在练中提高写作水平。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期末考试的分析。
2017年0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