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读《国富论》有感
国富之道—财富分配与资本积累
——《国富论》有感
书目简介
《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书中,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这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
摘要
《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著作之一,通过阅读本书,笔者感受到古典经济学中经典理论的瑰丽,也见识到古典经济学家洞察经济社会的敏锐。笔者重点学习了亚当·斯密提出的资本积累理论,并在学习同时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于书中一些观点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旨在阅读学习的同时,加强自我审思能力。
纵观本书,亚当·斯密从“何谓财富”出发,解释了他对财富的理解和定义,阐述了他的财富观和货币观,由此推翻了当时“重商主义”的错误前提,为自己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石。《国富论》开篇第一句即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而在亚当·斯密以前,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重农主义则认为金银不是财富,土地生产物才是财富。可以说,亚当·斯密第一个正确地认识到,人类生产性劳动创造的生产物,包括金银在内,都是财富,人类劳动则是财富的源泉。以这个概念作为开始,亚当·斯密衍生出了“如何创造财富”的研究,他提出生产力是由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所组成的,并进而细化分析。最后,他回答了“如何维护财富”的问题以及提出了“如何分配财富”的原则,提出了市场机制的重要价值,并最后衍生出对正确政府职能的探讨。这个写作过程以“财富”为源头而顺序衍生的,讨论了财富从产生、扩大、流通、实现社会价值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提出了对财富活动的规律性认识。
关 键 词 财富分配 正义 劳动 资本积累
一、选题的意义
“怎样才能实现财富的增长”是经济学最为古老的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在书中,可以说斯密一直围绕着资本积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增长这一中心话题。相比交换和分工而言,资本积累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因此想要真正理解亚当·斯密的有关资本积累的思想,还得从最基础的开始。资本的积累必然引出财富的分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必然形成一种财富分配的原则,而对于如今的社会,我们必须要从亚当·斯密所认知的财富分配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窥探出新时代财富分配的正义性的意义。
二、财富的分配原则
从第一篇第八章开始,到第十一章,斯密论证了财富的分配原则
对于劳动者,斯密指出,“凡依劳作而生活的人,其工资至少须足够维持其生活。在许多场合,工资还得多少超过此种限度,否则,他将无从赡养家室,无从延续劳动者族类至一代以上。”[1]指出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一个健康奴隶的劳动,约有倍于其生活费的价值;一个最低级劳动者的劳动所值,也不能在一个健康奴隶以下”[2]。而劳动工资的多寡,斯密认为,决定于对劳动的需要,以及其他必需品的相对价格。(在此,劳动工资指的是劳动的货币工资)接着,斯密指出工资增长是社会能够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能够促使人们勤劳地劳动,有助于降低产品价格。
资本利润论——斯密认为“资本的增加虽然会提高工资,但同时却会减低利润。”[3]对于资本所有者,斯密认为,资本是用来组织并计划生产的,因此理应得到利润。通常,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只获得最低工资,因此,资本相应得到的利润就占多数。而实际上,“高利润率,比之高率工资,尤有抬高生产物价格的倾向”
资本的利润和劳动工资不相等,斯密认为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本身的性质。这一个原因,又有以下几个情况而定,第一,劳动工资,因业务有难易程度尊卑污洁的区分,劳动工资就不同。这里,斯密用了纺织行业的缝工与织工,以及铁匠与泥匠的工资差别论述,劳动技艺难的工种工资较劳动技艺简单的工种要多,易污行业比洁净行业的工资更胜一筹;第二,劳动工资因为劳动本身需要前期的投入不同而使得劳动工资有差异。这里,斯密讲了机械师,技工和农事从业者的工资差别,显然,机械师行业需要一定的门槛要求,就是进入这一行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这些成本理所应当地反映在所得工资上;第三,劳动的业务的安定程度也有区分。这里举列了木匠和泥匠之间的工资差别,木匠因为较为安定,所以日工资反而较少,泥匠的工作因为受顾客的临时要求以及自然天气的影响,所以安定程度稍差,所以其工资也就略高;第四,负责业务的大小不同,造成劳动工资有多寡之别。这里说了医师和律师的高工资的缘故;第五,因成功希望不同。就是说工作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或者成本,往往工作并不一定轻易得到。在此,斯密举出了鞋匠和律师的从业成功希望的不同。
二是因欧洲政策不同而不同。第一,会限制某些职业的从业人数,一些欧洲政策实施严格的行会制度和长期徒弟制,这样就会对一些行业的进入门槛设置严格规限。第二,增加某些职业的竞争程度,一些政策通过设置奖励金、补助金和奖学金来吸引人们从事该行业,比如说牧师。一些候补牧师的工资甚至不如泥水散工的工资优厚。第三,对一些劳动 [1][2]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59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60 [3]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77
2 资本的自由流动加以限制。
土地地租论——地租作为为了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自然是一种垄断价格,它完全不与地主为改良土地而可能投入的资本成比例,完全不与地主所能收取的成比例,而是与农民所能支付的成比例。同时,地租构成商品价格的方式与工资和利润不同,斯密认为:“工资及利润的高低,为价格高低的原因;地租的高低,则为价格高低的结果“随着国民财富的增进,地租部分将不断增加。
三、斯密的分配论对于现代的意义
第一,斯密在论证分配论中,在涉及到劳动的时候实际上是从劳动价值论延续到劳动力市场,其中涉及到劳动的自由流动,以及劳动者的最低保障工资等,这些对于加快市场改革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化的改革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劳动市场的建构,保证一个自由流动的劳动市场,这样对分配的公平上能起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
第二,在论及劳动工资的不同的时候,斯密涉及到了人力资本的含义。在论述工资的差别构成,斯密的人力资本论述,包括对于从业人员的培训,进入成本,流动机制等都进行了论述。
第三。,斯密在论述工资差异和资本的利润差异的时候,涉及到了劳动和资本对生产的贡献的专题。他指出劳动的分配可能会比资本的分配少。这样财富的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就与可能涉及到公平的问题。也就是财富分配不均或者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第四,对于第三个问题,斯密有自己鲜明的主张。在《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决不能把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改善,看做是对社会的不利,同时,如果一个社会有较高比例的成员生活在困厄中,那么这个社会就不能真正地繁荣幸福。
最后,需指出的是,在论及财富分配的理论时,斯密是从传统的微观意义上讲的,并没有进一步论证,财富分配对国民财富的进一步影响。
比如,资本所得,劳动所得,以及土地所得对增加国民财富的促进作用。就是财富增长的具体路径,以及在此路径上可能产生的各种可能性还有影响,都没有过多涉及,而这对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四、分配正义的再理解
(一)初次分配:尊重劳动,鼓励创造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也正是人类不断创造财富,不断分配着财富的历史。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带来的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在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如何切好这块蛋糕,也就是如何进行合理的财富分配。如何使财富的合理分配既可以做到与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相匹配,又可以促进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不断的增加社会财富。
财富的分配应该体现人的劳动价值,更加应彰显出人的尊严。财富是劳动所创造,而劳
3 动是人的劳动,因而以人为本才应该是财富分配的应有之意,这恰恰也是体现了公平正义的要求。
“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对正义的追寻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由落后到发达、由不合理到合理的无限发展过程。”[4]
正义是财富分配所必须遵循的要求。然而正义内涵如何界定呢?通常来说“正义是一种道德规范、准则,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限定,使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达至合理、均衡,这种合理、均衡既体现在利益相关方自身的价值目标,也符合一定社会的客观尺度。也就是说在生存、受教育、劳动等基本权利上追求绝对平等;在非基本权力上,追求比例平等。”[5]
财富分配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要寻求正义,“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着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都是平等的。”[6]而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财富分配也正是建立在这种每个人可以享有社会财富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的道德要求上才可以实现分配的正义。这样的分配正义还需要社会的制度与规范加以保护,保护各阶层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渠道获得自己应该分得的社会财富。而这种分配的正义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对社会救助的层面中,体现在多弱势群体的关注,对强势群体的约束,减少二者的收入差距,生活水平的差距。进而实现社会的正义。
“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佣了千百人为自己劳动,目的只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婪的欲望,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做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7]
这就是在阐述亚当斯密关于分配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而“看不见的手”就是斯密口中自由市场的机制。在斯密的观点中认为市场有着完善的调节机制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只是一个“守夜人”的作用。在收入分配的中也积极的主张政府要放权,主张政府与市场主体分开,让社会的市场机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节,在斯密的眼中每个人都具有自利性,可以在市场中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优化的资源分配。
斯密的这个观点也再次证明了其自身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分配正义观,主张尽量减少政府干预,强调市场主体意志的自由,个人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而在国民财富的分配过程中,初次分配是基础。整个国民财富的公平性也是建立在初次分配公平的基础上,社会的再次分配是建立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初次分配中注重公平与正义,才能有效的保证社会整个财富分配的合理性与正义性。
初次分配中,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积极主张运用市场调 [4][5] 何建华.正义分配论[M]:人民出版社,2007.31 张振超.财富分配正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0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444 [7]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20
4 节的杠杆去进行分配的调节,让资本,技术等要素充分的参与收入分配,合理拉幵收入的差距。减少政府在第一次收入分配中干预功能,让市场自主调节。
(二)二次分配:保护劳动、调节差别
在之前我们谈到斯密是崇尚自由的市场机制,反对国家的过度干预。但是斯密也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一方面,斯密意识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需要一些制度性的基础,如健全法律和秩序,产权保障等。这些制度性基础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政府的努力也是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更好地去实现经济的繁荣。因而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存在是必须的。而使政府可以进行有效的服务就必须有必要的经费。而必要的经费一大部分要来源于税收。
斯密对于税收的看法,认为其不仅可以为政府提供必要的运行费用,还可以通过税收调节消费和收入。斯密认为,“一切赋税归根到底都来自社会上的工资、利润和地租这种收入。依他之见,征收工资税,就必然得高货币工资,实际上由资本家支付,而资本家总是设法把它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如果资本家转嫁不出去,那他对劳动的需求就会减少,从而使国家的年总产品减少。征收利润税,若对利润中的利息部分征税,一是极难确定借货资本的数额,二是容易引起资金外流。若对利润其他部分征税,资本家无力负担,或者歇业不干,或者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对地租征税不会影响财富的生产和大多数人的收入。”[8]通过以上对于斯密税赋观的分析,可以看出斯密把征收赋税不同类别中的关系梳理的十分清楚,在征收赋税时都努力把其的值放到最大。
斯密把这种税赋的征收当做是政府的强制手段,这种有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正是通过政府强制力保证实施,并通过把值的调大,努力提高再次分配的效率,很好的兼顾了公平。
“对奢侈品所课之税,除这商品本身外,其他任何商品价格,皆不会因此提高。对必需品所课之税,因其提高劳动工资,必然会提高一切制造品的价格,从而减少其贩卖与消费的范围。”[9]通过分析以上的两种比较。斯密主张对高附加值的奢侈品征收高税赋。因为高税赋所带来的奢侈品价格大幅度的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也不会和其的大幅度提高存在直接的关系。
而“一种重税,有时会减少所税物品的消费,有时会奖励偷运,其结果,重税所提供政府的收入,往往不及轻税所提供的收入。当收入减少是由于消费减少时,唯一的救济方法,就是减低消费品的税率。”[10]斯密通过比较发现了消费与税赋之间的直接关系,因而主张用税率去调节消费,再用消费再调节收入。这已非常明白的说明斯密已清醒地认识到税率的高低对消费和收入产生的重要作用,而且已十分明确地主张用税率的高低调节消费和收入。
而政府的本身有着“经济调节,市场的监管,社会的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 [8][9] 张振超.财富分配正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0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405 [10]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415
5 因而在国民财富的再次分配中政府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这一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政府主要依靠了其行政的强制力等手段,运用税收的杠杆,建立健全社会的保障机制体制,合理的财政政策不同地区的财富转移政策来调节高低收入者的贫富差距,进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我们看到了政府在市场调节以外的重要作用,然而政府的这种强制的调节的力度不易过大过激,否则就会损害市场调节机制在初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到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因而在再分配中,政府需要起到重要的过程中,政府要更加注重调节的“度”,既要兼顾公平促进正义,又不能损害第一次的公平正义。为了第二次可以很好的进行分配注重公平,打破垄断行业,促进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就需要运用制度的保障,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证权利使用的阳光化,促进正义公平。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更多应该把政策的杠杆倾向于真正贫困的继续帮助的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社会的保证机制,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关注人的价值、关心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社会的过度时期,贫富的差距的不断增大,是的社会矛盾仍然存在。以前的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为政府在进行二次的分配中还必须注意运用行政的手段进行矛盾干预,分配政策的倾斜减少矛盾,并注重环境方面的投入,加大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在二次分配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保护劳动,调节差别,减少矛盾。
(三)节俭廉洁“小政府”
在斯密整个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于“自由制度”的崇尚。而与自然的自由制度相匹配的国家机关就是“廉价政府”,或者说“小政府”。近年来许多的思想家基于国家设立有限目的和国家权力全面干涉私人活动的重商主义时代的惨痛经验,以及憎恶强制权力的优良文化传统,无一例外的认为:“国家”应该单单的拥有最小的权利,并且行使最小的职能。“廉价的政府、最小国家、或者如德国学者拉萨尔所宣扬的夜更人国家等概念都形象的表达了这个社会的通念。一句广为传颂的政治格言:“最好的统治就是最少的统治”
“廉价的政府论在政治上要求缩小、限制国家权力;在经济上则强调缩减并节约国家经费。质言之,廉价政府论要求尽可能低廉的费用来维护私人的财产。关于廉价政府学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观点。即绝对廉价政府和相对廉价的政府。斯密所持的是相对廉价的政府观。”[11]
“文明国家的政府支出,一定比未开化国家政府的支出大得多。„„文明国家必须维持海陆军,必须把某些地方设防起来,必须建造公共建筑物,必须设置法官、收税人员等。如果不这样做,社会秩序就会发生问题。”这很明确的表明出斯密主张相对的廉价政府。
[11] 李非.富与德—亚当斯密研究[M]:广州人民出版社,2009.84
6 斯密认为,和平不会随着财富和道德的发展而自然出现,故需要幵支军费和司法经费以维持和平。相对廉价的政府致的是虽然政府的财政规模绝对额有所增加,但国民所得增加的更为迅速。从近代来看,以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所得的增加作为分母,而以国家税收的总额、经费为分子,则比率不断下降,即被视为廉价政府的实现。研究斯密财政学的日本学者中谷武雄认为:“斯密的廉价政府理论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斯密不关心现在政府支出的多寡,以及其占国民所得的比重大小,而是站在长期的立场上,关心起经费支出是否可以减少其他经费在将来增大支出的必要性。在斯密看来,通过整体的改革,应由国家提供的服务特点是可以通过节俭将来的费用支出。若有助于节欲未来支出,则现在的投资才有必要。”
斯密眼中的廉价政府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以低廉价格供养的政府,实施公平的税制,做到合理适度的征税,这样既不会伤及经济,侵蚀资本,也不损害国民的利益。国家本身要厉行节约,不铺张浪费,有效的利用财政资金尽到一个守夜人的责任,其他的让“无形的手”去引导。
五、资本的概念与意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中说道:“他们所有的资财,若足供他数月数年之久,他自然希望在这资财中,有大部分可以提供收入;他仅保留适当一部分作为收入未曾取得以前的支费,以维持他自身。他的全部资财,于是分成了两部分。他希望可以提供收入的部分,称作资本。”[12]这里,我们可以大致抽象出亚当关于资本的基本定义:即人们资财中可用于获取利益的部分。
紧接着,书中又说明的资本的类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可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然后卖出去以取得利润。这样使用的资本,在留在所有者手中或保持原状时,对于投资者不能提供任何收入或利润。商人的资本不断以一个形态用出,以另一个形态收进;而且也只有依靠这种流通,依靠这种继续的交换,才有利润可图。这样的资本可称为流动资本。
资本又可用来改良土地,购买有用的机器和工具,或用来置备无须易主或无须进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的东西。这样的资本可称为固定资本。
当然,这是亚当·斯密从个人角度出发而说明的资本的含义。那么对于国家或社会而言呢?“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即是住民全体的资财,所以,亦自然分作这三个部分,各有各的作用。”[13]这里说到的三个部分分别是留供目前消费的、不提供收入或利润资财、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因此,从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等式:
国家财富=留供目前消费资财+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而在这个等式之中,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需要通过资本来加以补充,因此,增加国家财富,无法依靠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而是需要通过资本的积累。自然而然地,我们会产 [12][13]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241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243
7 生这样一个疑问,如何增加资本?
六、资本积累的途径(一)分工促进资本积累
从根本上而言,资本积累靠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如何提高生产力水平,在前面一节业已提及,即劳动分工以及分工引起的机械的使用。这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具有伟大意义的观点。这一观点,“不仅合乎逻辑,而且符合厉史发展状况。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吸收了这一正确观点。”[14]
分工简化了劳动的动作,劳动者技艺大大增进,并节省了劳动转换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利于机械的创造和使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分工日趋细密时,就会有更多人从事发明适合于各人各行劳动生产的机械,而这些机械也就更利于被发明和使用。当然,不论是劳动者劳动,还是机械生产,都需要一定的资本作为前提以用于支付劳动者的薪资和机械发明的费用。因此需要有预先的资本积累。亚当·斯密在书中也写道:“按照事物的本性,财之储蓄,必在分工以前。预蓄之财愈丰夥,分工亦能按比例愈细密。分工越是细密,每个工人所能制造的材料,定然越是增加。每个工人所担任的作业,既渐趋简单,便有各种新机械发明,使作业更为简便而迅速。”[15]所以,分工和资本积累并非是单向的作用关系,而是双向的促进。分工的细化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机械,因此需要更多的资本;而反过来,分工细化后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也会进一步推动资本的积累。
既然劳动分工是资本积累的深层次的途径,那么必然也有较为明显或直接的资本积累的方式。
(二)财富分配促进资本积累
亚当·斯密认为,“固然,无论在哪一国,土地劳动年产物,到底都不过供国内消费,给国内居民以收入,但其收获,无论出自土地,或出自生产劳动者之手,都是一出来就自然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往往是最大的一部分)是用来换还资本,补充从资本取出了的食料、材料和熟货;别一部分,则以利润形式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或以地租形式作为地主的收入”[16]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亚当·斯密将国家生产的财富去向分为两部分,一是换还资本,二是作为利润和地租。
就土地生产物而言,在过去的欧洲,由于封建地主占有绝多数土地,因此几乎所有的土地生产物最后都归于地主所有,而在过去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土地生产物中仅有极小部分用以补偿耕地所用的资本,绝大多数作为地主的利润或地租。而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已与过去发生巨大变化,在全部土地生产物中,地租所占的比例很少超过三分之一,有时还不到四分之一。但以数量计,改良的土地的地租,却大都已三倍或四倍于往日; [14][15] 李荣昌.亚当·斯密的资本积累理论评价[J]:上海经济研究,1986-05-01.19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239 [16]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287
8 但是在年生产物中取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和往日年产物的全部比较,似乎就有三倍或四倍之多了。因此,在农业日益进步的时代,就数量说,地租虽是日增,但对土地生产物的比例,却是日减,也就是说,资本对于土地生产物的比例,大大增加。
就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而言,古代欧洲贸易很少(相对于17、18世纪而言),制造业简陋,所需资本极少。可是它们所提供利润却相当大。“古时利息率,罕有在百分之十以下的。这可证明他们的利润,至少也足够提供这么大的利息。现在呢,欧洲各进步国的利息率,已罕在百分之六以上;最进步国的利息率,且有时低至百分之
四、百分之三百分之二。”[17]而作者生活的时代,制造业迅速发展,涵盖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制造所需要的资本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同一商品相对与过去所能提供的巨大收益在减少,制造业所能提供的利润也就相对减少。从利息率来看,也证明利润对于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的比例,是下降的,也就是说,资本对于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的比例在上升。
既然作为用以支付地租和利润的资财的比例下降了,那么上升的即是用以补充资本的部分的比例,也就达到了资本积累的目的。所以,在亚当·斯密看来,这种国家财富分配方式的变化是促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也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传统的以土地生产物为财富来源,已越来越失去其号召力。而地主所占财富比例的下降,新兴资产阶级所占资本比例的上升,也反映出不同阶级实力的变化,也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必有一场阶级利益斗争的较量。这也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三)节俭的美德促进资本积累
虽然亚当·斯密认识到了分工及机械的使用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但对于资本积累的直接方式,亚当·斯密有着他独特的观点:“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节省了多少收入,就增加了多少资本。这个追加的资本,他可以亲自投下来雇用追加的生产工人,亦可以借给别人投下,而分其利润,得利息为酬。个人的资本,既然只能由节省每年收入或每年利得而增加,由个人构成的社会的资本,亦只能由这个方法增加。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18]
斯密认为,节俭可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从而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他们的劳动既然可以增加工作对象的价值,所以节俭又有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的趋势。所以节俭可以推动更大的劳动量,更大的劳动量则可增加年产物的价值。
而在现在看来,亚当·斯密的这个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无论怎样节俭,节省的作用是有限的。光靠节省不能省出足够用来雇佣他人劳动的资本,况且他们会用于其它消费或者交税。那么,大量的资本到底是怎么来的?允许这“工资-利润-地租”三位一体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怎么来的?对此,忽略下层社会历史的斯密没有办法、或不愿意给出解 [17][18]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290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292
9 释,毕竟,在资本起源的说法上一个小小的矛盾,并不会妨碍他对于产生了经济大发展的商业社会的礼赞。这也足以显示出,作为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难以突破其阶级瓶颈和时代局限而真正认识资本的本质。
七、结语
对于经典著作,我们应是心怀敬畏,虔诚地学习其中伟大精妙之处;也应心怀大气,宽容地看待作者的局限之处。虽然《国富论》在一些基本观点上已被证实是错误的,比如分工应是早于交换出现,而非亚当·斯密认为的交换早于分工,比如资本积累依靠节俭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他提出的经济理论对后人的无限启发。
同时《国富论》对我们中国,仍有启迪意义。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认了市场在经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这无疑是向亚当·斯密的致敬;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日,中国改革该向何处去,如何调控流通中的货币,如何处理人口压力与资源问题,这些问题,虽不能从《国富论》中直接寻求答案,但我们可以寻求像亚当·斯密那样的思考。
经济1202班 1205060432
甘子君
10
第二篇:读书笔记——读《国富论》有感
中国人民大学 本科学生元典读书笔记
国富之道
作者: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号:
书目名称: 《国富论》 成绩: 日期:
中国人民大学
书目简介 《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书中,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这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
摘 要 《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著作之一,通过阅读本书,笔者感受到古典经济学中经典理论的瑰丽,也见识到古典经济学家洞察经济社会的敏锐。笔者重点学习了亚当·斯密提出的经典分工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并在学习同时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于书中一些观点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旨在阅读学习的同时,加强自我审思能力。
关 键 词 劳动 分工 资本积累
在现在的大学里,哪怕不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只要上过高中政治课本第一册的同学,就不会不知道亚当·斯密和他的《国富论》。而在高中较为简单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了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以及其对世界的重大意义。寒假阅读了《国富论》,则是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以及他较为系统的经济学思想。
纵观本书,亚当·斯密从“何谓财富”出发,解释了他对财富的理解和定义,阐述了他的财富观和货币观,由此推翻了当时“重商主义”的错误前提,为自己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石。《国富论》开篇第一句即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而在亚当·斯密以前,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重农主义则认为金银不是财富,土地生产物才是财富。可以说,亚当·斯密第一个正确地认识到,人类生产性劳动创造的生产物,包括金银在内,都是财富,人类劳动则是财富的源泉。以这个概念作为开始,亚当·斯密衍生出了“如何创造财富”的研究,他提出生产力是由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所组成的,并进而细化分析。最后,他回答了“如何维护财富”的问题,提出了市场机制的重要价值,并最后衍生出对正确政府职能的探讨。这个写作过程以“财富”为源头而顺序衍生的,讨论了财富从产生、扩大、流通、实现社会价值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提出了对财富活动的规律性认识。从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到国家的致富之路,无一不是为了国家的富裕而作,可谓一部真真正正的探寻“国富”之书。
而通过反复阅读,我发现,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与资本积累的论述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也引领着我去重新理解分工和资本的概念,并在新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中国人民大学
一、劳动分工
(一)分工的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分工?斯密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有交换物品的需求,因为一个人无法制造出所有自己所需的物品。而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以自己较为擅长制作的物品去交换所需的东西,对自己而言更为有利,因此人们开始专心制作自己擅长的物品去与他人交换,也就形成了分工。然而,交换其实是一个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社会的行为,因此这样的分工也不是在现代才出现的。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在原始社会,最初是有两群野人,偶然的有一次,一群野人打到的鹿多一点,一群野人打到的狼多一点,鹿多的那群野人想吃点狼肉,而狼多的野人想吃点鹿肉。于是在两个头领叽里咕噜的一通讨价还价之后,一个头领付出了三头鹿,得到了四头狼,而另一个头领付出了四头狼,带回了三头鹿。大家吃的很满意,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几千、几万,甚至可能几十万年之后的我们在研究他们当初的行为的时候,竟然会高呼:原来最初的交换就在两个头领边叽里咕噜边比划的时候完成了。
两群野人后来便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一群野人专门打鹿,一群野人专门抓狼。大家都对捕鹿或者捉狼的方法不断地进行着总结、实践,并且在族内开设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传授技艺。这样的结果是:两个部族每天捕获的猎物的总量不断增加,以至于这两群野人无论如何努力,还是吃不完这些猎物。慢慢的,兽皮被他们发现可以御寒,这样逐渐有野人加入了兽皮加工,并使之成为一个行业,而相关的用兽骨制针的行业也得到了发展。
所以交换和分工应该都是早已存在的,如果说交换是一切经济行为的起源,那么分工可以说是不同社会形态变化的助推力之一。
另外,斯密认为,人拥有不同方面的技能,不是劳动分工的原因,而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试想,当初两群野人如果打到的猎物的数量种类正好颠倒,那么他们的专门技能就会不同。
但是这个观点,斯密在论述的时候其实也有矛盾之处。斯密在写分工的原因是交换时说道,“例如,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矢的人,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矢,与他人交换家畜或兽肉,结果他发觉,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交换,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他自身的利盎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矢为主要业务,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另有一个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畜兽肉为酬,于是他终于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1这里的逻辑是善于某物因而专于某物以实现更大利益的交换,所以在这里,善于某物(即人不同方面的技能)是劳动分工的原因。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5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3
中国人民大学
(二)什么是分工
斯密在阐述分工的特性和优点时,以扣针制造业为例,如果一个工人以其一己之力,一天可能最多做几枚扣针,甚至一枚也完成不了;但假如将工人分配到扣针制造的不同环节,使每个工人只针对一项环节展开工作,比如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那么即使该工厂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要工人按照要求勤勉工作,那小工厂也能制造出四万多枚扣针,相当于平均每个工人制造了四千多枚,这与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成果来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分工对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显著的。
而在解释为什么分工可以极大提高劳动生产力时,斯密是这么说的:“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2
在这三个解释中,第一个是最容易认可的,一个人专于一物一技能,那么他在这件事上就具有比不专于此的人更专业的水准和效率;第二个解释,斯密在具体展开时,认为分工减少了一个人做多项工作时转移的时间浪费,但斯密认为这种时间浪费是由于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这一点有些出乎我意料。因为当提到人们在转换工作时造成的时间浪费,我们会下意识的想到应该是由于一个人无法精于多项工作,因此在转换工作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学习、适应新的工作,而可能没有考虑到由于人类的惰性和懒散也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即有些员工在转换工作职位之后会出现一定的懈怠消极期;第三个解释,简而言之就是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机械的发明,这个观点非常有意思,因为人们往往会说,科技的进步,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但为什么生产力发展了,科技就能进步?我想斯密的这个解释很有说服性:分工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将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而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会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现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也正印证了这一观点。
(三)疑惑与思考
然而,在阅读劳动分工的时候,我不免会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反思斯密所提出的种种观点,其中与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相符合的部分,也引起了我的极大思考。1.农业的完全分工是否能够实现?
斯密认为,农业上种种劳动,随季节推移而巡回,要指定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绝不可能,因此农业不能实现完全的分工,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永远比不上制造业的速度。但我认为,之所以以前的农业无法实现完全的分工,是由于劳动工具的落后。从 2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2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4
中国人民大学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来看,假如劳动工具能够实现机械化,那么对于农业这样的劳动对象来说,即使劳动者同时从事多项劳动(北美农场的农民在农忙时进行农作、农闲时从事其他工作),也是能够实现农业的完全分工的,比如有专门播种、专门杀虫、专门采收的人员,但他们同时也有其他工作。2.生产资料的富余=社会富裕?
斯密在论分工时说道,“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数的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一切其他劳动者的处境相同,各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着生产的大量产物,换言之,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与以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的,别人亦能与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3
但其实我们看到,不论是在斯密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由于分工而形成的生产资料的富余并不意味着全社会的富裕。因为并不是每个劳动者生产的产物都归自身所有,事实上归为资本家所有,因此也谈不上以这些劳动产物来换得他人的劳动产物。在这里,我认为斯密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选择性地忽略了资产阶级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因素,而试图去粉饰当时社会已经呈现出来的阶级矛盾。3.个人才能是分工的原因还是结果?
斯密认为,个人才能的不同,是分工的结果。但就斯密自己论述观点时也提到,一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畜兽肉为酬,于是他终于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其实这又是才能造成分工的表述。所以个人才能与分工孰先孰后,亚当·斯密本人也存在着判定的迟疑和不定,因此不能简单的划定因果关系。
二、资本积累
怎么样才能实现财富的增长?这是经济学最为古老的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在书中,可以说亚当一直围绕着资本积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增长这一中心话题。相比交换和分工而言,资本积累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因此想要真正理解亚当·斯密的有关资本积累的思想,还得从最基础的开始。
(一)什么是资本?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中说道:“他所有的资财,如足够维持他数月或数年的生活,他自然希望这笔资财中有一大部分可以提供收入;他将仅保留一适当部分,作为未曾取得收入以前的消费,以维持他的生活。他的全部资财于是分成两部分。他希望从以取得 3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3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5
中国人民大学
收入的部分,称为资本。”4这里,我们可以大致抽象出亚当关于资本的基本定义:即人们资财中可用于获取利益的部分。
紧接着,书中又说明的资本的类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可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然后卖出去以取得利润。这样使用的资本,在留在所有者手中或保持原状时,对于投资者不能提供任何收入或利润。商人的资本不断以一个形态用出,以另一个形态收进;而且也只有依靠这种流通,依靠这种继续的交换,才有利润可图。这样的资本可称为流动资本。
资本又可用来改良土地,购买有用的机器和工具,或用来置备无须易主或无须进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的东西。这样的资本可称为固定资本。
当然,这是亚当·斯密从个人角度出发而说明的资本的含义。那么对于国家或社会而言呢?“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即是其全体居民的资财,所以,亦自然分作这三个部分,各有各的特殊作用。”5这里说到的三个部分分别是留供目前消费的、不提供收入或利润资财、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因此,从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等式:
国家财富=留供目前消费资财+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而在这个等式之中,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需要通过资本来加以补充,因此,增加国家财富,无法依靠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而是需要通过资本的积累。自然而然地,我们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如何增加资本?
(二)资本积累的途径
1.分工促进资本积累
从根本上而言,资本积累靠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如何提高生产力水平,在前面一节业已提及,即劳动分工以及分工引起的机械的使用。这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具有伟大意义的观点。这一观点,“不仅合乎逻辑,而且符合厉史发展状况。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吸收了这一正确观点。”6
分工简化了劳动的动作,劳动者技艺大大增进,并节省了劳动转换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利于机械的创造和使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分工日趋细密时,就会有更多人从事发明适合于各人各行劳动生产的机械,而这些机械也就更利于被发明和使用。当然,不论是劳动者劳动,还是机械生产,都需要一定的资本作为前提以用于支付劳动者的薪资和机械发明的费用。因此需要有预先的资本积累。亚当·斯密在书中也写道:“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须在分工以前。预蓄的资财愈丰裕,分工就能按比例地愈细密,而分工越细密,同一数量工人所能加工的材料,就能按更大的比例增加。”7所以,分工和资本积累并非是单向的作用关系,而是双向的促进。分工的细化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机械,45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13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14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6 李荣昌.亚当·斯密的资本积累理论评价[J].上海经济研究,1986,04:18-22.7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12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6
中国人民大学
因此需要更多的资本;而反过来,分工细化后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也会进一步推动资本的积累。
既然劳动分工是资本积累的深层次的途径,那么必然也有较为明显或直接的资本积累的方式。
2.财富分配促进资本积累
亚当·斯密认为,“无论在哪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都是用来供给国内居民消费,给国内居民提供收入,但无论出自土地或出自生产性劳动者之手,它们都是一出来就自然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往往是最大的一部分)是用来补偿资本,补充从资本取出来的食料、材料和制成品;另一部分,则或以利润形式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或以地租形式作为地主的收入”8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亚当·斯密将国家生产的财富去向分为两部分,一是补偿资本,二是作为利润和地租。
就土地生产物而言,在过去的欧洲,由于封建地主占有绝多数土地,因此几乎所有的土地生产物最后都归于地主所有,而在过去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土地生产物中仅有极小部分用以补偿耕地所用的资本,绝大多数作为地主的利润或地租。而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已与过去发生巨大变化,在全部土地生产物中,地租所占的比例很少超过三分之一,有时还不到四分之一。但以数量计,改良的土地的地租,却大都已三倍或四倍于往日;但是在年生产物中取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和往日年产物的全部比较,似乎就有三倍或四倍之多了。因此,在农业日益进步的时代,就数量说,地租虽是日增,但对土地生产物的比例,却是日减,也就是说,资本对于土地生产物的比例,大大增加。
就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而言,古代欧洲贸易很少(相对于17、18世纪而言),制造业简陋,所需资本极少。可是它们所提供利润却相当大。“古时利息率很少在百分之十以下。这可证明他们的利润必定足够提供这么大的利息。现在,欧洲各进步国家的利息率,很少在百分之六以上;最进步国家的利息率,且有时低至百分之
四、百分之三甚或百分之二。”9而作者生活的时代,制造业迅速发展,涵盖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制造所需要的资本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同一商品相对与过去所能提供的巨大收益在减少,制造业所能提供的利润也就相对减少。从利息率来看,也证明利润对于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的比例,是下降的,也就是说,资本对于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的比例在上升。
既然作为用以支付地租和利润的资财的比例下降了,那么上升的即是用以补充资本的部分的比例,也就达到了资本积累的目的。所以,在亚当·斯密看来,这种国家财富分配方式的变化是促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也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传统的以土地生产物为财富来源,已越来越失去其号召力。而地主所占财富比例的下降,新兴资产阶级所占资本比例的上升,也反映出不同阶级实力的变化,也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必有一场阶级利益斗争的较量。这也利于我 89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34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36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7
中国人民大学
们更好地去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节俭的美德促进资本积累
虽然亚当·斯密认识到了分工及机械的使用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但对于资本积累的直接方式,亚当·斯密有着他独特的观点:“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个人的资本,既然只能由节省每年收入或每年利得而增加,由个人构成的社会的资本,亦只能由这个方法增加。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10
斯密认为,节俭可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从而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他们的劳动既然可以增加工作对象的价值,所以节俭又有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的趋势。所以节俭可以推动更大的劳动量,更大的劳动量则可增加年产物的价值。
而在现在看来,亚当·斯密的这个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无论怎样节俭,节省的作用是有限的。光靠节省不能省出足够用来雇佣他人劳动的资本,况且他们会用于其它消费或者交税。那么,大量的资本到底是怎么来的?允许这“工资-利润-地租”三位一体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怎么来的?对此,忽略下层社会历史的斯密没有办法、或不愿意给出解释,毕竟,在资本起源的说法上一个小小的矛盾,并不会妨碍他对于产生了经济大发展的商业社会的礼赞。这也足以显示出,作为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难以突破其阶级瓶颈和时代局限而真正认识资本的本质。
三、结语
对于经典著作,我们应是心怀敬畏,虔诚地学习其中伟大精妙之处;也应心怀大气,宽容地看待作者的局限之处。虽然《国富论》在一些基本观点上已被证实是错误的,比如分工应是早于交换出现,而非亚当·斯密认为的交换早于分工,比如资本积累依靠节俭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他提出的经济理论对后人的无限启发。
国富之日,吾等求之;国富之路,吾等觅之。《国富论》对我们中国,仍有启迪意义。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认了市场在经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这无疑是向亚当·斯密的致敬;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日,中国改革该向何处去,如何调控流通中的货币,如何处理人口压力与资源问题,这些问题,虽不能从《国富论》中直接寻求答案,但我们可以寻求像亚当·斯密那样的思考
作者签名: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36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8
第三篇: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
《国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这本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的的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以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七个方面。
一是“看不见的手”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二是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列举出制造针的例子来说明分工的好处。经由分工,将整个制造程序分为十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雇佣技艺熟练的好手....‘我曾看到一家很小的工厂中,一共只雇佣十个工人,但每天可以生产48000根针’。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三是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负担得起和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以及种种娱乐消费品。但是,自从分工完全确立起来个人所需要物品,仅有极少部分依靠自己的劳动,而大部分却需依靠别人的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支配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物品,但不想自己消费,而愿意以他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物品的价值等于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四是反对殖民地政策。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表示反对。殖民地国家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益无害的。
五是主张“自由放任”。《国富论》最重要的部分是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其中讨论俩种制度:一是商业制度;另一种是农业制度。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六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强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第七个是讲了教育的重要性。亚当斯密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然得不到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的好。他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靠有利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越多,越有公正的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不可有疏忽和闪失。
《国富论》在今日中国的意义是很大的。今日的中国已经回归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而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在今日中国的意义在于以下两点:首先,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经济学的大厦就建筑在这一块基石上,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失败了?最重要的原因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就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事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尽量买便宜和好的东西,我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的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及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政府推动。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而不是政府。市场需要“小政府”,管理的最少的政府救市最好的政府,当然,市场经济并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个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中允许政府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有三项基本职责,一是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二是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三是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
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我认为亚当斯密的经纪人假设与公平更需要关注。首先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中,利己与利他一致,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紧密相连,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基于经纪人假设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关系的思考,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做好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依法建立社会保障管理和监督体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与一站式服务系统,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系列基本制度,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组织结构与操作规程,工资报告制度等。建立稳固的组织支持系统,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加强在职人员岗位培训相结合,提高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树立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健全社会监督监管机制。政府对构建社会保障体制具有无限责任,并具有多元角色,是社会保障公共品提供机制的设计者、监督者和提供者。社会保障管理组织必然呈多元发展趋势。在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同质的社会保障计划期监督机构和监管法规均不同。除了政府行政部门监督外,应设立由缴费人、工会,受益人和专家参与的社会监督机构,负责监督社会保障服务质量和基金管理经营运转状况。
二是要做好扶贫工作,统筹城乡,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户增收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增收项目要俩手抓。在贫困地区,基础条件不改善,生产难以发展;只重视基础设施,不发展农户增收项目,达不到脱贫的目的;按发展观做好扶贫工作,必须探索建立资金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扶贫基金的管理使用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政策性强,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广大扶贫干部增强意识,法制观念,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同时建立完善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公开公示,审核保障等配套制度,式违章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第三个主要是要解决公平问题,教育是影响人们获得收入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投资,他可以间接地对财产的分配产生深远意义的影响。应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这是促进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有效的选择。因为在改革过程中,城乡教育之间,东部地区教育与西部地区教育之间的教育的差距已经出现了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其次,亚当斯密对公平的叙述也对社会保障有着较大的影响。关于公平,亚当斯密叙述到:公平是指在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前提下,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要适度,不造成两极分化。是否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是强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弱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水岭。追求适度公平是以推动社会和谐为己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关键,底线公平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责任分工的依据,以此为基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形成良性调节机制,既增进社会福利又推动经济发展。以适度公平为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不是经济增长的负担,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总的来说,读完《国富论》,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第四篇: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有感
重庆科技学院 孙静雯
《国富论》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具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斯密的一部经济学专著,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也是后人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参考文献。该书创作于1768年,发表于1776年,该书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的经验,批判吸取了当时重要的经济理论,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框架,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出版时正值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当时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影响了英国以及整个欧洲大陆、美洲各国。
《国富论》是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全面的系统的经济学著作,他一共分为五章,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从最基础的劳动,到提高生产力的分工,再到分工带来的交换,交换带来的媒介——货币,再到商品的价格,以及工资、地租和利润。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因此该书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巨著”、“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西方经济学圣经”。200多年以来,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在《国富论》的架构上做一些修补工作,完善、细化其分析。该书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一部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历史和经济实践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著作,对经济学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在大一暑假阅读此书并作读书笔记如下: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给给阶级人民的顺序。第1~3章,论分工和分工的起因以及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这三章讲了合作分工的优点与局限性。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第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既能得到提升;第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第三,大量精简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4页)文中举例地中海沿岸的埃及等国是世界上农业和制造业发达最早、改良最大的国家东印度孟加拉各省以及中国东部几个省的农也和制造业也在及早时候得到改良,这些都是因为市场的原因。第4~7章,讲了货币的起源、发展,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先后有各式各样的物品被人们用来当做交换媒介,印度某些沿海地区把贝壳当媒介,至今苏格兰的某个乡村还保留着以铁定为媒介来换购麦酒和面包的习惯。但是,出于种种不可抗拒的原因,几乎所有国家的人民都渐渐都决定使用金属而不是其他物品来做交换的媒介。(《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13页)每件商品的市场价格都受其实际供应量和愿意支付他的自然价格(或者说愿意为他在出售之前已经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买单)的人的需求之间的比例的影响。(《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30页)第8~11章,论工资、利润和地租。劳动工资必须随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社会财富的增减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润。某一行业内,增加投资,劳动工资则相对提高,但资本利润降低;反之,劳动工资降低,而资本利润却相对上涨。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间或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之变动。
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与使用。第1~3章,资产的划分、社会总资产的一部分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费用的货币、资本的积累及生产型和非生产性活动。有两种资本使用方法能够使投资者取得收入或利润,第一种,使用资本进行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之后将产品售出,从而获得利润;第二种,使用资本对土地进行改良,购买生产者所需要的机械或工具,或用于购买不用更换主人或不
必再次流通就能产生利润的东西。(《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143页)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总资产,便是他全体居民的资产,所以,很自然的,便被分成各自有其不同功用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保留下来以供目前消费之用的,它的特点是不产生收入或创造利润;第二部分变为固定资本,它的特点是不用与流通,也无需更换主人,便可产生收入或利润;第三部分是流动资本,它的特点是通过流通、更换主人而产生收入。(《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145页)第4、5章,论放贷取息的资产和资本的各种用途。借贷出去收取利息的资产增加了,因运用这笔资产而必须付出的价格——也就是利息——肯定会下降。那些使商品的市场价格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的一般原因,固然是导致利息下降的一个原因,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寻找出其他几个特殊的原因。
一、国家的资本增加了,从投入的资本中所获取的利润必然会减少;
二、由于生产性劳动的维持费增加,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也必然会一天天增加。(《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184页)资本有四种不同的用途。第一,用以购买天然产物以供社会每年使用和消费;第二,用于制造和筹备天然产物,使之适用于目前的使用和消费;第三,用于运输天然产物或制造品,将其从充裕的地方运往匮乏的地方;第四,用于把天然产物分成较小的部分,以便满足需求者得临时需求(《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188页)。
第三篇,论不同国家的财富发展。财富的自然增长,每个正在发展的社会,其资本一定是根据自然的顺序,先将大部分资本投入到农业上,其次投入到制造业上,最后投入到对外商业上。各国用于销售到远方的制造业大概有两种用途,第一是国内的个别商人和企业家,有时会效仿外国的某种制造业而勇敢地将资本投入到这一制造业上,因此而产生的制造业乃是对外商业的产物;有时用于销售到远方的制造业的产生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是有比较粗放的家庭制造业逐渐改进而成。(《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213页)第4章讲述了城市商业如何让对农村改良做出贡献。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作为政治家或立法者的科学之一部分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目标:
一、为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活资料,或或者说让人民自己能够获取这样的收入或生活资料;
二、为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从而保证公共服务的进行。总之一句话,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民富国强。不同时代不同国民的富裕程度,在政治经济学上衍生了两种关于富民的不同学说其中一种可称为重商主义;另外一种可称为重农主义。(《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225页)在这方面,是国家富有的两个法宝是输入的限制和输出的鼓励。限制输入分两种:
1、本国可以生产的消费品,必须限制从国外进口;
2、和外国交易的贸易差额不利于本国的,也要进行限制。具体的做法呢,一般是通过制定高额关税来实现的。在鼓励输出方面,国家有时会采用退税、发放奖金或者签订两国间的通商条约,甚至采用在其他国家建立殖民地的方法来实现。其中,在各式各样的鼓励方法中退税是最常见且合理的,这种奖励不会改变资本本来的流向,不会让大部分的资本流向一个特殊的产业,但是会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征收赋税导致的应该流向某个产业的资本流向其他产业。最后再来讲一讲殖民地,新航线的建立拉近了世界各国的距离,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利益的驱使下欧洲在亚洲、非洲、南美洲许多地方建立了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带给欧洲商人巨大的财富也带给了殖民地无尽的折磨,但客观上也加快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论君主获国家的收入。这一篇首先讲的是国家或君主的开支,其中
最重要的几项就是国防经费、司法费用、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君主的首要义务便是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使其不遭受外来社会的压迫、侵犯,要履行这种义务必须借助于军队,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国防费用都不可小觑,当然,战争时期的费用占国家总支出的比例机会大幅提高。国家或君主的第二个任务是保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不受其他人的欺负或迫害,这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公正严明的司法行政机关,履行这项义务的费用也因为时期不同而不同。另外,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也在国家支出中占了相当的比例。本篇的第2章主要讲了国家收入的来源,专属于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来源由资财和土地组成,和其他拥有资财的人一样,君主也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收入:亲自使用这笔资财获得利润;将这笔资财借贷给别人获得利息。税收也是一个国家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占到国家收入相当大的比列,此外,公债也为国家或君主带来收入。
读完《国富论》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它在现代经济学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许多暂新的概念,这些概念理论至今为世人所推崇、遵循,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有利于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知识,本书也第一次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市场调节理论,使世人受益至今。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他不愧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国富论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里程碑。
第五篇: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有感
2010级经济学基地班20101030**
一、引言
《国富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与美国《独立宣言》同时诞生于1776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此部书中,亚当斯密首次系统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使他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而《国富论》也被认为使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如果说从威廉·配弟到魁奈再到休谟,他们的理论只是建造经济学大厦的砖瓦,那么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则为古典经济学构建起了一座经济学大厦,也可以说斯密才是这座大厦的总工程师。阅读《国富论》,则是一次与大师进行穿越时空交流的体验。
二、《国富论》内容回顾
在《国富论》中,亚当· 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全书分为5篇: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该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则在前文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际的收入”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尽管此部书著于200多年前,是古典经济学开山之作,但是其经济学思想却缜密深刻而历久弥新,的确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主要思想可总结如下:
第一,劳动分工思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自发的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三次社会分工及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劳工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的观点。第二,剩余价值论。这似乎是马克思提出的,但事实上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不过他们的视角不同。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
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第三,“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第四,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思想最具意义的莫过于自由主义,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贸易壁垒,公开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用自己的财富采购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正是这些实例促进了斯密思想的形成。第五,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稍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富论》中的不少论点跟马克思《资本论》极为相似。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一个是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无上宗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这也足见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正确性与普适性。
在阅读过程中,亚当·斯密渊博的知识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常常让我折服。斯密的推断从实践的观察中来,鞭辟入里的分析加之恰当的旁征博引,往往一针见血点明现象背后的规律,而又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读之甚快!
三、洋为中用:一种中国视角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国,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不得不说斯密对当时的中国做出了中肯客观的评价。2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又该怎样从这部古老而鲜活的著作对照自己,要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最本源理论基础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就像物理学中牛顿的理论一样重要。其“看不见的手”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亚当·斯密献给人类的伟大观念,这一观念培育出来的市场经济制度,尽管有各种不尽如意的地方,但迄今为止却是人类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成功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我们曾经长期否定亚当·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说成是对“私有制的公然辩护”。所幸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具体地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今日中国之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这是我国开展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性假定是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不尽如人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现阶段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几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连实话都不能说,怎么能行得通呢?而亚
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动。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场需要的是“小政府”,要变管理型的政府为服务型的政府,政府应当尽量少的参与经济活动。当然,市场经济并也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个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也中允许政府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职责是:(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2)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从亚当·斯密的角度以及多年来中外经济改革的实践来看,我国长期实行的“强制性行政干预”政策确实急需深刻反思。
四、结语
读罢此书,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令我折服,其开创经济学科理性思辨传统的创举带给我了最深的触动。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政治经济学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作为当代中国的经济学学子,我们确实应静下心来仔细研读这部著作,继承大师的先进思想与科学研究方法,同时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带着睿智的头脑与朴实的良心,不断探索中国国民财富增长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