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南高二文科会考知识点汇总
2014文科物理会考常用公式及定理汇总
1、功W=FS 或 W=FScos其中为F和S之间的夹角。F为恒力或平均作用力。功为标量,但是有正负。>90力F做负功,=90力F不做功,<90力F做正功。
2、功率 P=000W(求平均功率时使用)或 P=FV(求瞬时功率时使用)。t3、重力势能Ep=mgh,高度与参考面的选取有关,如果物体位置在参考面下方,重力势能为负值。
4、动能Ek=1mV2 211mV22mV12,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22116、6.1机械能守恒 Ek1Ep1Ek2Ep2 或 mgh1mV12=mgh2mV22,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
225、动能定理 W=Ek2Ek1或 FS=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6.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创生又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当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7、7.1加速度 a2VtV012,7.2速度时间公式 VtV0at,7.3位移时间公式SV0tat,7.4位t222移速度公式 VtV02as,7.5相邻等时间间隔位移增量 SaT,其中T为时间间隔。8、8.1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公式:Vtgt, 8.2自由落体的位移公式:h于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2gt。自由落体运动相当2VxV09、9.1平抛运动的速度公式: VygtxxVtV00t1,9.2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ygt2t22y,平抛运
g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相当于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相当于匀速直线运动,注意两个运动的等时性。10、10.1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式V22(周期T 或频率f)
10.2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公T22R,10.3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R TV211、11.1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与线速度有关)F=m,11.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与角
RV2速度有关)F=mR,11.3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公式(与线速度有关)a,11.4匀速圆周运动
R2向心加速度公式(与角速度有关)aR
12、万有引力公式FG2m1m22211Nm/kg,(G=6.6710)2RMmGMgR2g2M
13、地球表面的重力mgG(该公式可以用于计算某星体的重力加2RRG
老师赠语:边学边练,用熟背烂。
2014文科物理会考常用公式及定理汇总
速度或者质量,此时R为星体的半径)
MmV2GMmV
14、天体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14.1 G(该公式可以用于计算某R2RR星体的第一宇宙速度,此时R为星体半径。)
14.2 GMmGM2mR R2R315、库伦定律F=kFQ1Q2922,k=9.0,16、电场强度 E= 单位:N/C Nm/Q102qR17、17.1安培力 F=BIL
17.2 磁感应强度 BF 单位:特斯拉 符号:T
18、洛伦兹力 F=BqV IL19、19.1右手定则判定通电直导线的磁场:伸出右手握住导线,大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四指的环绕方向即为磁场的方向,19.2右手定则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伸出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为螺线管的N极,19.3 右手定则判定切割磁感线的导线产生的电流方向:伸开右手,使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在一个平面上,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掌心,大拇指指向导线运动方向,则四指指向就是电流方向。20、20.1左手定则判定安培力的方向:伸开左手,使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在一个平面上,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掌心,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大拇指的指向就是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20.2左手定则判定洛伦兹力的方向:伸开左手,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在一个平面上,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使磁感线垂直穿过手掌心,四指指向等效电流的方向(如果是带正电的粒子,等效电流就是其运动方向;如果是带负电的粒子,等效电流的方向即为其运动方向的反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为洛伦兹力方向。
21、电容 CQ66,单位:法拉,符号F。1F=10μF,1μF=10pF U222、焦耳定律 QIRt,热量单位:焦耳 符号:J
23、热功率 PI2R,功率单位:瓦特 符号:W 24、24.1变压器原副线圈两端电压与原副线圈匝数的关系:
U1n1, U2n224.2 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流与原副线圈匝数的关系:
I1n2 I2n125、25.1磁通量的计算:BS,其中S为垂直于磁场的线圈面积;
25.2电动势的计算:En,其中n为感应线圈的匝数。t26、26.1正弦交流电瞬时电压 u=Umaxsint,其中Umax为电压的最大值,为角速度,26.2正弦交流电瞬时电流iImaxsint,其中Imax为电流的最大值,为角速度。注:从该式中可以看出的量有电压电流的最大值,可以根据公式10.1算出交变电流的周期与频率。26.3 正弦交流电电压电流的最大值与有效值之间的关系:UeUmI0.707Um Iem0.707Im 22227、27.1高压输电电压损失:uIR,其中R为导线电阻,27.2高压输电功率损失:PIR,其中R为导线电阻。
28、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cf 其中c为常量,c3.010m/s。
老师赠语:边学边练,用熟背烂。
第二篇: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
对于地理的学习,我们要懂得运用正确的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第三篇: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690个)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
验飞船。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
向西。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7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38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
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
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51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
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
前后推算。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
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
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78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86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
是有个交角。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画出合力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
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
压(大西洋)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
动
第四篇:高二会考通用技术必考知识点
必考知识点
1、技术的性质: 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
2、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
3、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考虑到普通人群和非凡人群、考虑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的关系、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信息的交互 ;
4、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具有 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 的作用;
5、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科学侧重回答 “是什么”“为什么” 的问题;技术则更多地回答 “怎么办” 的问题;
6、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 受理阶段 →初审阶段→ 公布阶段 →实质审查阶段→ 授权阶段 ;
7、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① 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 ② 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留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③ 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
8、设计的一般过程: 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
9、设计的一般原则: 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道德原则、技术规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
10、产品设计分析的三个要素: 物、人、环境 ;
11、发现技术问题的一般方法: 观察日常生活、收集和分析信息、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 ;
12、使用标准件的好处: 采购方便;直接使用,简化制作过程;相对便宜,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实现通用通换,易维护 ;
13、三视图作图九字口诀: 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
14、尺寸标注三要素: 尺寸界限、尺寸线、尺寸数字 ;
15、技术试验报告包含: 试验项目、试验目的、试验预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 ;
16、常见技术试验的五种方法: 优选试验法、模拟试验法、虚拟试验法、强化试验法、移植试验法 ;
17、按目的的不同技术试验可分为 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 等四种; 必考知识点
18、对最终产品的评价常用雷达图进行,它包含 经济、美观、实用、道德、技术规范、创新、可持续发展 等七大指标;
19、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 ;
20、影响结构的强度的主要因素: 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
21、结构的类型: 实体结构(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框架结构(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壳体结构(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
22、经典结构设计的欣赏与评价:从 技术 与 文化 两个角度进行;
23、小铁锤的锤头加工流程图:下料→ 划线 →锯削→锉削→划螺孔中心线→钻孔→ 攻丝 →倒角→淬火→电镀;
24、小铁锤的锤柄加工流程图:下料→ 磨削圆头 →板牙套丝→电镀;
25、系统的五个基本特性: 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 ;
26、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 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
27、构成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2)要素(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3)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28、控制按人工干预来分: 人工控制、自动控制,按执行部件来分: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
29、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就是
反馈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给定值)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称为 干扰因素 ; 30、开环控制系统方框图:
控制量
输入量—→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输出量 闭环控制系统方框图:
第五篇:高二理科班文科会考成绩分析
高二理科班文科会考成绩分析
潘龙
1、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从形式上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仅是参与学、还参与教、参与评价、参与课程资源的创生,使课堂教学呈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信息交流的局面。从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上看教师不是停留在简单地让学生活动和更充分地参与教学就了事,教师能更多地从学生兴趣、需求、个性特长、生活感受、成长特点等等出发进行教学,在更深层次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是停留在形式上。
2、学生学习方式转向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从多角度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方式不再单一,在多种学习方式中教师突出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人合作的技能及创新能力,使教师由关注知识教学转向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
3、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教师根据教材布置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4、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注重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综合问题,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使知识能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