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河北省中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解析(模版)
2017年河北省中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解析
【真题回放】
“了不起”的意思是:①不平凡、(优点)突出。②重大、严重。根据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请以“了不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名师题解】
2017年河北省再次回归话题作文,这是近几年继2014年话题作文“这样的衣着”和2016年话题作文“不可怕”之后,又一次让话题作文出现于中考试卷。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考前押题、套题,同时还可以在拟题、选材、立意上给考生更大的自由。
如果从“不平凡、(优点)突出”的角度来写,应该注意事例要真实生动、叙事清楚完整、选材新颖、言之有情。如果从“重大、严重”的角度来写,容易在主题上有所突破,写出新意,从而占据立意上的优势。比如我们可以写《作文有什么了不起》,具体内容可以写最初自己也是“谈作文而色变”,但是通过积极地迎难而上,根据老师要求每天坚持写日记,认真观察生活,描写生活,多看书、多积累,终于不再害怕写作文,逐渐找到作文规律,成了作文高手,从而得出作文没什么了不起的结论。
写话题作文,立意的过程即拟定题目的过程,所以审题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拟定题目,缩小话题。话题一般都比较抽象、概括,形象的来讲,话题好比一个面,而我们要写的作文只是这个“面”中的一个“点”,因此题目中给出的词语不能直接用来拟题。应该将话题通过修饰、限定等手法把切入点缩小,就会变得具体可感了。如“谁真了不起”或“了不起的谁”。这一方面的选材就变得非常丰富,既可以引用经典人物的故事,比如大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钱钟书学贯中西、钱学森在导弹事业上的丰功伟绩;也可以引用当下的热点人物,比如高考状元的励志故事、世锦赛上体育健儿的英勇表现、《中国好声音》中选手与导师的美好故事等等。
【满分佳作】
为你骄傲 河北一考生
曾几何时,每当你回到家,我一句话也不愿和你说;曾几何时,你满面堆笑地送上一个苹果,只能换来我避之不及的恐慌;曾几何时,小小的我宁愿自己顶着烈日、冒着狂风回家,也不愿你出现在门口接孩子放学的队伍中„„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那身醒目的工作服。没错,我的父亲是个清洁工。就因为这个原因,我感觉自己在同学们中间头都抬不起来。看着别的同学放学时坐着豪车绝尘而去,听着同学们谈论又在哪个高级餐厅吃饭,又在哪家商场消费,我只能把头埋在作业里。我甚至痛恨你!恨你为什么不能为我带来同学们那样的优越生活,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真是太不懂事了。
/ 3
直到那一天,我和你的一次“街头偶遇”,我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有多么了不起,从此不再为因你而自卑。
那天,一场毫无预料的大雨在放学时袭击了我们,滂沱大雨中,同学们一个个说笑着,一头钻进家长的小车里,一转眼就消失在茫茫雨雾中。以前最怕你来学校接我,而此刻大雨借助阵阵狂风肆无忌惮地撕扯着我瘦弱的身躯,我一个人孤独地在雨中挣扎着,突如其来的大雨瞬间击垮了我的自尊,我多么希望你突然出现在我身边,为我撑起一片天啊。看看远处,雨水好像忽然从地下冒出来似地,路面早已被雨水淹没,大街上只有行色匆匆的陌生人。
我一咬牙,把书包顶在头上,冲进雨中。大雨浇得我抬不起头,什么也看不见,耳朵里满是大雨冲击的“哗哗”声。我像一只被困在黑暗中的小猫,在大雨中四处乱撞着。忽然,我一头撞在一个人身上,抬起頭一看,是你那熟悉温暖的微笑。看到你来接我,不知怎么了,我竟委屈地扑在你的怀里哇哇大哭起来,什么尊严,什么冷眼,统统抛到九霄云外,我只想让你为我挡住这疾风骤雨,躲在你的庇护下。
可你并没有带我回家,而是让我躲到街边屋檐下。这时我才看到,原来在你身后,有一个小小的很急的旋涡,记得那是我上学路上必经的一个破旧的下水道井盖,原来我刚才差点跌进下水道,想到这里不禁一阵后怕。你安排好我,把雨衣给我披上,一转身冲进雨中,来到下水道旁,挡住那些只顾赶路的行人,防止有人跌进旋涡。
由于雨下得太大,人们都和我一样,走到你身边才发现你站在那儿。但几乎所有人都没听到你的提醒,也没发现那个旋涡,只顾继续匆匆赶路。有人回头投来厌恶的一瞥,有人嘴里还念念有词,我知道他们也和我一样,有对清洁工的不屑,更有对你此时行为的不解。而你没有一句解释,依然站在瓢泼大雨中,疏导着行人躲开那个井盖。
我忽然觉得你一下子高大了许多,那雨中的身影如一座山,需仰视才见。我从来不知道我的父亲如此高大,如此了不起!从今天开始,你不再是我的自卑,我为你骄傲!
【点评】
本文主题深刻,内容真实。小作者所记叙的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尤其是比较小的孩子,攀比心理较重。小作者通过表现父亲极普通的工作背后不普通的品质,使我们对父亲的形象敬仰有加,也表达了对当今社会唯物质至上的批评态度。结尾“不知道父亲如此高大,如此了不起”扣住主题,表现儿子化解对父亲的歧视的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了不起”的事情有很多,我们在选择素材时,完全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人、自己身边的小事出发,把日常中的点滴用充满爱与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开在大唐的那一朵青莲
河北一考生
我经常做一个梦:一位白衣的少年坐在山巅,手执龙泉剑,衣袂飘飘,用琥珀镶就的玉杯去伸下谷中钓酒,盛来的却是一杯月光,那少年爽声大笑,似已醉眼朦胧。朗声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渐行渐远,我想伸手拉住他畅谈,迷蒙间眼前竟是一朵青莲。
不错,那朵青莲就是我神交已久、仰慕已久的大诗人——李白。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也许我太喜欢李白的诗、李白的剑、李白的侠气。电视里那么多穿越剧,我有
/ 3
时候傻傻地想:如果真能穿越,就让我穿越到盛唐吧,到碎叶城去,从他出生就与他做朋友;长大了一同去蜀中,一同学诗,一同舞剑,一同饮酒,一同游历,一同畅谈理想,趁着青春年少做一番惊天伟业。
我喜欢“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烂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幻玄妙。我敬仰重友情、惜知己的李白,人说自古文人相轻,李白却与同是久负盛名的杜甫感情深厚,“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就是见证。他对故人孟浩然时时牵挂,甚至那个小人物汪伦也因一首赠诗而青史留名„„
我崇拜少有大志,一生豪情万丈的李白: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何其倜傥洒脱;他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何其惊世骇俗;他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何其快意豪迈。
台湾当代大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下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还有人这样评价他:中国诗歌史上如果少了李白,中国的诗歌就少了一半的魅力。所以,从某个角度说,李白的锦心绣口,不仅仅成就了半个盛唐,更是滋养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土壤。
李白是仙,九天之上,熠熠生辉,让世人仰慕。而我更愿李白是友,入我梦来,教我吟诗,与我畅谈,一同走过无悔的青春。
【点评】
结构上层次清晰完整,层层推进。作者表现自己对李白的敬仰之情,开首营造意境之后,以李白的几首经典之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童真烂漫的李白、一个重情重义的李白、一个豪情万丈的李白。最后以余光中和韩愈对李白的盛赞把自己的仰慕之情充分表达出来。引用贴切,信手拈来。写李白就免不了引用他的诗句典故,李白诗篇比比皆是,小作者分门别类,每次引用都恰到好处,既表现李白之才华,又与行文思路相贴合。
/ 3
第二篇:44中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解析
中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解析
【考题回放】
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一种期待,一次召唤,一个承诺„„凡此种种都可能成就一次出发,让你去经历,去收获„„
请以“记得那一次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名师题解】
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说:我们不应该停止探索/而所有探索的尽头/都将是我们出发的起点/并且生平首次了解这起点。“记得那一次出发”即为这种带有人生探索意味的出发,且具有苏州历年中考作文题“感性中蕴含理性的思辨风格”,要求考生能对自己的外部生活进行内向观照、内向思考、内向自省,希冀达到一次自我成长的“精神出发”。
“记得那一次出发”,题中有三个写作关键词,“那一次”,暗示考生去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锁定住“那一次”的故事及框架。此题不排斥采用“那一次„„那一次„„”的并列式结构成文,但仍不及选择“一次性”事件来构思故事那么紧密。“记得”提示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选择的时态应为过去时而并非现在时。“记得”看似通俗的口语词汇,然而它不仅对印象刻痕的深度有要求,还对事件的性质有考量,如果考生能从引领自己成长、启迪自己心智、陶冶自己情操等方面选材,便充分挖掘出了“记得”一词蕴藏的宝藏。
题中的核心词无疑是“出发”。“出发”有两个义项:①离开原来所在地方到别的地方去。②考虑或处理问题时以某一方面为着眼点。前者较为感性,容易入题,但需要注意“出发”具有很强的行动目的,力求写出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后者明显侧重于理性思考,审题时能顺着词义的指引方向,容易明确文章主旨,且能写得深入。例如,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从道德滑坡与建设角度出发,从文化的多元与固守角度出发,从环境污染与保护角度出发等。这样的话题在素材选择的范围上也变得更为广泛,时下的新闻事件人物皆可入文。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经典诗词、歌词作为题记或者开头,比如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陈明的《快乐老家》等
【考场佳作一】
记得那一次出发
苏州一考生
人生并不像火车要通过每个站似的经过每一个生活阶段。人生总是径直向前行走,从不留下什么。
——题记
这个冬天,很多美丽都被岁月颠覆成一层苍凉。远方的上海,医院的某个角落,病卧着曾与自己共享童年的薄脆灵魂。几近除夕,烟花虽美,短暂的繁华与热闹过后,只留得零落的半空烟沙,就在这个黄青不接的季节,倏忽间多少人渐行渐远,留下一条独自走不完的路。
我只能又躲进了童年的渡口。
记忆的闸门同老式木门的吱吱声一道打开。童年时我和那位朋友总是在这里——一座落寞的院子里,很随便地从那位看门老人的手里接过他自制的果汁,然后便一玩半天,留下欢声笑语。而现在,正值青春年少的朋友却因一个肿瘤,或许会被夺去生命。
“今天让我试试茶吧!”我轻轻地说,果汁太甜,我不忍心喝。老人听闻,脸上现出一丝欣喜,又陷入宁静。“是啊,人也大了。”于是在尘土与流水之间,温碗烫盏。壶口稍隙,高冲低斟,低味出壶,注入小碗,成茶暗红,汤后竟是润红,湿润的红碗换发出茶的甘香。往事依依,欲说还休的婉约,与渐入佳境的温暖,似可造化。
时光在小火的跃动中化成雾气。我望了望桌上那杯残茶,却生起惆怅。朋友,遥记得你在青石板上成为考古学家的誓言,用坚实的双脚踏遍天下„„然而当我上次看到你因为营养不良而薄薄的一层肚皮与竹竿似的双腿,阳光下最后的相约竞成昨日的泡影。生命中有过温暖的瞬间,更多的却是人走茶凉后的落寞。既然生命终要走向虚无,当初何必热闹的出发?
想必是见我出神,老者笑着拍拍我的头,说:“热茶有热茶的温润,冷茶也有冷茶的雅致,不信,你尝尝。”老人的眼里透着时光沉淀的睿智与温度,一如那茶水清明。我端视那茶,细品一口,却是松风泉边,壶中岁月。似生又熟的活,与欲扬先抑的美,真可清心。
一切渐入微妙,只听得老者幽幽一句:“澄怀方能味道。”
天色渐晚,老人陪我走出院门,像照料自己的孩子那样为我披上煦暖的外衣。“孩子,过了今天,你又要出发了。”院子里那些褪了色的叶子,条纹总是那么散乱,就像记忆中那些未曾离去的影子,乱着心,也暖着心。
原来人生未必是想象中的寂寞与苍凉,往日的欢闹与现实构成的无常未必是出发的阻碍。放下包袱,攀山行栈,只要一息尚存,走过奇险风景,自有难得的人生体验。
茶沸而心静。我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于心灵的谷仓,让脚步铿锵,顿觉释然。记得那一次出发,我走向来时的路,只为面朝大海,寻找最具世态演义的那一杯。
【亮点精评】
文章叙事上的最大亮点是巧妙的以我和朋友的故事、我与老者的故事双线索结构全文。以“记得”为内在的情感脉络,以“那一次”喝茶为故事元素,以“出发”为思想灵魂,回忆了与老人一段刻骨铭心的交往,自然挽合了两个时空的心灵对话,如诗如画。作者开头运用刘易斯的名言,文章的字里行间弥漫着诗意与哲思。细节刻画让简单的景生了意境,自然引发不断的思考和醒悟,为作品主题的阐发蓄势。
【考场佳作二】
记得那一次出发
一考生
雨细而密,不用打伞,满城的和风细雨带着江南的温润沁人肺腑。几片桃红带着几分“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闲愁,连这个小镇上的人走起路来都似乎和着雨丝的轻柔。选择这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前来木椟古镇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决定。
以往每到一处古镇,我总想着以后要在这个小镇长住,开一间属于自己的书吧,每天可以一边品茶一边看书,偶尔熏香读禅,倦了就小憩一会儿,厌了就学学中医,到镇上逛一圈。生命是不是本该就如此平静?
古镇也似乎不是我想象中的真正意义上的古镇,又于何处寻得此番宁静? 在各种土特产商品的密布中,我默默地对自己念叨:走吧。
于是,我沿着石墙继续往前走,手抚过的墙面凹凸不平,原来这里刻着姑苏十二娘的故事,这十二位姑苏奇女子被镌刻在这面墙上。她们原是深闺女子,静待嫁娶,相夫教子,安稳一生,但是她们却坚定地迈出了那一扇三尺大门,带着姑苏之风走出闺阁,走出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如同那些苏州绣娘,带着一身绣艺走出家族的庇佑,走出架构好的生活圈子,从而得以让苏绣名满天下,让精美的绣品不再局限于一方水乡。她们都是本该过着安逸生活的古代女子啊,却能只身闯天下。
想来她们当时也未曾预料到,自己跨出的这一步对于苏州城市,对于她们自己是何等气魄不凡,也不曾料到后人会因此为她们留下这一面宏伟的墙壁吧。不知她们当时是随着乌篷船摇晃而出,亦或是徒步前行? 唯一可以确定的,这里曾经是她们的出发点,这是一条她们走过的石板路,幸运的我也在走着。
一路走下,读完了这十二女子的故事,走进一家书斋。主人抱怨书店的生意不好,几乎入不敷出,而他的确是在经营着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只是书不是为自己而卖,茶不是为自己而品,我愈发觉得是该跳出无谓的幻想了。汪曾祺的书《一辈古人》彻底惊醒了梦中人,不知这其中古人有何指,但于彼时的我看来,原来我的想象亦不过是一辈古人之妄念而已。思想依赖于古代,化用一句不太恰当的话:不薄今人而爱古人,慕古未尝不可,但须先爱好今人,先迈开另一只脚,出发进入当下。古,偶尔回想足矣。
从书店后门出来时,发现不经意间走出了木椟古镇区域,来到了一个熙熙攘攘的集市。这里热闹如常,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早餐店门口的豆浆热气腾腾,这一切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脚踏实地,我终于出发走向了眼前的现实,这个连热气都可以感知的世界。
【亮点精评】
此文最妙之处在于对“出发”的诠释:“不薄今人而爱古人,慕古未尝不可,但须先爱好今人,先迈开另一只脚,出发进入当下。”这样,此文“出发”既是从这个古镇出发,更是悟道之后的“出发”,而这个道就是从虚幻的古人世界走向现实,人不能活在虚幻的理想之中,而是以一种入世的心态,直面现实。这是一种自我的领悟、自我的超越。这是文章提炼的中心,无疑是深刻的,是人生长途中的正能量。另外,文章中运用的素材,姑苏十二娘的故事、汪曾祺的书,对于文章的主旨来说,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第三篇:2017年重庆市中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解析
2017年重庆市中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解析
【真题回放】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55分)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考生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题目:我,不只属于我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的地盘我作主”;但每个人又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还扮演着很多角色:子女、同学、朋友„„
(2)下面的三棵树,哪一棵树最能触动你的心灵?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第一棵树,长在乱石堆,树根粗大有力,深深扎进石缝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却一个劲儿向上长,枝繁叶茂。
第二棵树,长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树冠很大,撑起一大片绿荫。烈日下,总能为路人带来阴凉。
第三棵树,长在公园里,歪斜难看。从来无人理睬,却快活地生长,树枝在风中欢快地舞蹈。
【名师题解】
今年重庆中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依旧保持近几年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二选一的一贯风格,命题内容领域依然聚焦于“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表达主题仍然侧重于“成长体验”和“生活哲思”。
题目一是以“我,不只是属于我”为题的命题作文,关键词是“不只属于”,暗含“更属于”,思辨的落点应该揭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重点放在“更属于”后半部分题干,也就是挖深“更属于谁”,避免人云亦云。从选材来看,矛盾双方的选择可以是父母与子女、学生与老师、同学或朋友„„可以是自己生活上不懂得节约,父母的一次偶然谈话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原来我还属于家中的一员;可以是班级活动时怕耽误学习而不愿参加,老师的一番教育引导,意识到自己还属于班级中的一员;可以是无意间发现爷爷满头的白发,才意识到以前只关注自己,忽视了对长辈的关注,进而意识到我不只属于我;还可以从祖国历史和现在的抒写中表达自己要用价值奉献于祖国,因为自己更属于祖国;还可以针对当前出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告诉人们我们还属于城市的一员。
题目二是一个材料作文,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句子“哪一棵最能触动你的心”,“一棵”决定了人生态度的选择只能是一种。材料中给我们展示了三棵不同的树,从中可以提炼出环境之艰难和自身之坚强努力、入世与奉献、感受生命的美好等主题。素材选取的角度看,可以从自然中选择,叙写冬天梅花的长叶到美丽绽放的过程,巧妙穿插于自己的人生成长过程中;可以从动物界入手,赋予有缺陷的动物以人的灵性,细腻描写其外形丑陋但快乐生长;还可以選取古今中外名人事例,如平凡的志愿者的奉献,“全国五一巾帼奖状”获得者郑秋菊的奉献、卢安克支教的奉献、中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的奉献等等。
【满分佳作】
/ 3
我,不只属于我 重庆一考生
站在高山之巅,胸怀朗朗乾坤,俯视脚下莽莽林海,千山万壑,眺望那冉冉升起的红日,心潮澎湃,拳拳豪言从树叶间、从岩石缝、从茫茫原野升腾起来,氤氲开去,竟至惊雷一般,响彻于天地之间——
“我,不只属于我,更属于这土地!”
我属于这土地,深深地爱着的土地,她是我慈爱的母亲,是她为我遮风挡雨,是她给我带来知识和乐趣,是她哺育了我、养育了我„„
我属于这土地,深深地爱着的土地,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她孕育了举世瞩目的华夏文明,铸造了顶天立地的中国脊梁。
我为她曾经拥有的璀璨文化而骄傲,也为她曾经所受的屈辱而痛心。想当年,英法强盗闯进我们的家园,肆意烧杀抢掠,抢走国宝,至今还把那些国宝当做他们炫耀的资本;想当年,沙俄像野兽一样撕毁了她的身躯,给她烙上了永恒的伤疤;想当年,日寇铁蹄践踏华夏神州,竟欲将她囫囵吞下„„
欣慰的是,她身可残,魂却不灭。她养育的优秀子孙为了她的尊严,为了维护她的完整,挺起胸膛,一代代为她而战,为她而奋斗。古有苏武杖汉节而牧羊北海边,誓死不肯低下高贵的头;今有朱自清虽贫病交加,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古有岳母刺字“还我河山”,教育儿子至死不忘收回旧山河;今有杨靖宇爬冰卧雪,吃草根,吞树皮,宁死也要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去„„“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这就是前人前仆后继,世代相承,共同铸造的中华魂,因为他们都属于这土地,都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我属于这土地,这几千年来都不容分割的土地,这凝结着中华各民族心血的土地。历史的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这是她最光鲜亮丽的时期,我们更应像对待一颗易碎的水晶,小心呵护着她,不让她沾染一丝灰尘,蒙受一点侮辱。赛场上的奋力拼搏,神舟天宫的成功对接,保钓人士冒险登岛,中国政府南海宣言„„因为我们都属于这片土地。
有一天,我会化作一只小鸟,伴着东海冉冉升起的红日,在无边的旷野上,在苍茫的天宇下尽情地歌唱,向世人昭示:
我,不只属于我,更属于这土地,这永远深爱着的土地!【点评】
为了情感的表达,考生把祖国比作母亲,把自己比作小鸟,同时三个“想当年”构成排比描写祖国曾经的屈辱,三个“今有”“古有”构成排比赞美祖国的优秀子孙,另外,长短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和美感,也展示了考生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素材的运用上,考生跳出了狭隘的个人圈子,站在国家这一层面写自己更属于伟大的祖国。通过对祖国曾经的文明、屈辱与现在的繁荣的叙写,强调自己属于祖国这片土地,并愿意为祖国歌唱,其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感动,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带伤的幸福 重庆一考生
那是一只猫,一只说不清道不明的猫。不知道它的年龄、性别、籍贯、姓什名谁,甚至连对它的样子仔细端详过都没有。
/ 3
只是在一次意外的发呆里,看见了一团黯淡的毛和一条翘得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尾巴。
这只猫少了半条腿,经常拖着露出骨头的另外半条腿在林荫下散步。也许是因为它不灰不白的毛色在一群花枝招展的花猫中显得很特别,也许是它的跛脚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太惹人注目,这所学校的人都认得这只猫。
学生们在校园遇见它,都会停下匆匆的脚步,与它说说话儿,送给它饼干、牛奶,和它亲切地打招呼。久而久之,这只猫拥有了许多爱称,“咪咪”、“阿呆”、“Mary”„„还有细心的老师用结实的木板、旧衣服、旧被褥为它搭了个窝,这样就不会在下雨时看见它惊恐、挣扎地奔跑或者呆在屋檐下孤单的背影了。更可喜的是,猫似乎比从前自信了许多,虽然它一直还是怕人,但是现在走路变得从容不迫了,同学们叫喊它时,它总是把头抬得高高的,让它那半条露出粉红骨肉的腿变得不再刺眼。
这只猫从不会因为遇见健康美丽而又不友好的同类绕道而行,听到同类并不欢迎的叫声,它永远都是平视前方,竖起长长的尾巴,拖着半条脏兮兮的跛脚,慢慢地走,稳稳地走,不着急、不自卑。
它还喜欢趴在草丛里晒太阳,倘若心情愉快也会偶尔扑扑蝴蝶,不过大部分时间都是将头埋得低低的,打打盹儿,唱两支恐怕只有它自己才听得懂的歌谣,悠闲得很。这个时候,它的尾巴会软软地放在地上,猫的显眼伤口仿佛一朵粉红色的花儿,为它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
它似乎从来不关注自己的跛脚。我不知道它为什么不关注这只跛脚,是已成习惯,还是不想刻意地忘记,忘记自己失去那条腿时的痛苦和惨叫?我常想,习惯也好,忘记也罢,总比日日为失去而唉声叹气的强,总比沉浸在悲伤的阴影里强。它把这道触目惊心的伤口当作了自己灵魂的一部分,它注定不能平凡,但不等于它不能幸福,坐在树荫下的它,每天看着来来往往的师生,时不时地摇摇尾巴,似乎在说:“看看,我多自在!”好一只快乐的猫!
猫像凯旋负伤的将军,又似饱经沧桑的哲理诗人:带着伤口继续快乐,不也是很幸福的吗?
【点评】
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猫以人的动作神态和思想灵性,“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等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猫的人生态度。同时,文章标题新颖,“带伤”“幸福”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含意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本文的选材视角独特,考生把一只断腿的猫自由快乐的生活描写得活灵活现。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只猫就是第三棵树,虽然外形丑陋但快乐生长,自己感受着生命的美好,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 3
第四篇:2017年深圳市中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解析
2017年深圳市中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解析
【真题回放】
我国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曾道出了他创作的“动力源”:看到比他小七岁的路遥接连发表《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一步一步达到个人文学事业的巅峰,他受到激励,下定决心要奋斗和超越,于是写出了长篇小说《白鹿原》„„
同学们,在成长路上,你也一定有你的“动力源”。请以“我的动力源”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写作要求:
(1)文章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不可避免,请用XX代替。(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名师题解】
“源”,有“根源”“源头”的意思。“动力源”,不妨把它看作一个偏正短语,可以理解为“产生动力的根源”。我的动力源,即为“让我产生持续动力的人、事、物”。此题涵盖面广,可用的素材多,只要扣住了“动力源”,应该不会出现跑题的情况。
如果写人,可以写“谁”给了我动力。从这个角度下笔几乎没有难度,人人有话说,亲人、老师、朋友甚至陌生人都可以入题。要注意的是,这个人是如何给你动力的,他的哪句话、哪个表情、哪些行为给了你动力,你由此产生了什么动力。记住,题目有个“源”字,这个动力应该是长期效应而非短期效应,是能持续地给你力量的。
如果写事,可以考虑写某个具体事件,甚至某个瞬间,触发了你的思考,激发了你的潜能,成为了你成长过程中超越自我的契机。从这个角度下笔,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由此你产生了什么持久的动力,要具体、真实可感,切忌大段大段的议论和空泛的抒情。
如果写物,某个具体的物件(奖牌、成绩单、录取通知书、手机„„)、某个抽象的目标(战胜对手、改掉缺点、别人的认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动力源,帮助你前进。从这个角度下笔,必须要把你自己作为中心来写,用一两件事写写你的努力过程、你的感悟和体会,切忌写成物品介绍、目标介绍。
【满分佳作】
我的动力源 深圳一考生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我有属于我的天
——题记
我蔫蔫地耷拉着脑袋,抓着书包带子慢吞吞地在回家的路上绕来绕去磨着时间,一想到书包里的卷子,心情就十分糟糕,想干点什么却怎么都提不起劲来——我完全没动力啊,亏我还特意背了这么多书回家!
这么到处转悠,我不知不觉地就走进了一个小公园。这里我以前常来,后来因为学习繁忙,就没怎么来过了。
/ 3
脑子里乱糟糟地想着事,也有些累了。刚好不远处的长椅上没有人,我就急忙抬起有些酸软的腿冲过去坐下,顺手就要把书包扔到长椅的另一边上,却瞥见椅子上有只蜗牛,险险地收住了手。好险!就差这么一点,这只可怜的小蜗牛就要被这沉重的书包送去天堂了。
早知道这样就不要头一热带这么多书回家了,我烦躁地把书包放在了怀里,瞥了瞥那只大难不死的蜗牛。它身后拖着长长的一道湿润的水痕,显然是爬了很久了。
小蜗牛,你的动力源是什么呢?
我没有开口,它也不会回答我。我就这么望着它,直到它遇上了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我眼中的一条小缝。它试探着,小心翼翼地探出前半身,触角在空中摆动,却仍是够不到另一边。它缩了回来,在原地顿了顿。
我对比了下它的身体长度和缝隙的宽度,可惜地想它不能不放弃了。然而现实狠狠地给我来了一巴掌。那小蜗牛重新伸出了自己的身体,坚定不移地朝着彼岸前进。它努力地拉伸着自己柔软的身体,一点一点把自己往离目的地更近的地方靠近,一毫米,两毫米,一厘米„„成功啦!它成功地触碰到了自己的目标!
就在这时,蜗牛的身体承受不住它的重壳,那重壳在半空旋转了一百八十度,拉着蜗牛差点掉了下去!我吓得手一抖,书包也差点掉了下来。蜗牛到底还是稳住了,只见它的肌肉被拉得长长的、细细的。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还是赶紧放弃比较好吧?我这么想。
小蜗牛却依旧执着地前进着,它拉伸着自己细长的肌肉,背負着重重的壳,努力往前蠕动,好像什么困难都无法耗尽它前进的动力。而它的蠕动终于见效,只见前面的肌肉越来越粗,后面的越来越细,重重的壳一点一点往前移动着,终于艰难地翻转过来,它成功了!它渡过了那条对于它来说仿佛是不可逾越的沟壑。
我松了一口气,继而心里生出一点信念:作为一个人,怎么可以输给一只小小的脆弱的蜗牛呢?怎么能比它还容易放弃呢?怎么可以!我突然感到不甘心和不服气,人类的自尊心瞬间爆炸,拎起书包就往家里跑,满脑子想着未完成的试卷。
于是我多了一个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目标:不能输给蜗牛。每当迷茫与懈怠之时,想起它就有种不肯服输的气概,令我重新充满干劲。这就是我的动力源吧!
【点评】
把“动力源”归功于一只小小的蜗牛,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角度。文章中通过对蜗牛的细致观察,得到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种种思索与感悟,这样的写法,不仅读起来很真实,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文章的成功在于小作者观察的细腻,对于蜗牛的一举一动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这也再次告诉我们,学会观察生活是多么重要。开头引用周杰伦的名曲《蜗牛》,与文章的主题完美贴合。
我的动力源 深圳一考生
说实在话,当语文老师说要我们颂读《诗经》去参加一个什么表演活动时,我的内心是迷茫的,《诗经》,那么遥远而陌生、那么古老而拗口的语言,怎么才能顺利地朗诵出来呢?
然而,老师到底还是跟我们讲《诗经》了,先是“灼灼其华”的那个女子,在那样温暖的春天,在那样翠绿的柳色中,一位美若桃花的女子轻轻地走进了我们的心中,她的美艳端庄,她的“宜其室家”,忽然都犹如一股春风,在我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然后有《野有蔓草》那位从晨露中起来的女子,清新脱俗得本身就像一颗晶莹的露珠,那时的阳光那么明媚,草地那样青葱,与心爱的人儿邂逅,那是怎样的惊喜啊!还有心急待嫁的“剩女”、有点泼辣的《摽有梅》,还有“投我予木瓜,报之于琼琚”的相互回应。讲到这里,老师笑着对我们说,“女
/ 3
孩子不要随便收人家的礼物,你看回报的代价多大呀!当然,如果将来遇到你心怡的人就不一样了,你可以用一辈子去回报他。”
忽然觉得《诗经》离我们这样近!老师跟我们讲的那一个个女子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她们就像是我们的亲人,她们的故事或许就发生在奶奶身上、妈妈身上,或者是老师身上。那些古代的情谊,那些做人与处事的原则,就这样,在一句句的古诗中为我们一一展示出来。
老师的故事好听,背诵却不是件轻松的事。记得那是一个沉闷的下午,我们读到悲苦的《葛畾》:“„„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我们无暇去体味那悲苦,只觉得文章中的节奏是如此的明快,如此的有节奏。不知是谁先敲起了桌子打响了节拍,我们顺势加入,每个人都拿起了手中的笔,有条不紊地打着节拍,几千年前的优美诗句就这样抑扬顿挫地从我们口中流淌出来,不想停歇。老师要求读的五遍已经停不下来,八遍、十遍、十五遍„„越读越有劲,我们好象找到了某种动力,又好像中了某种魔力!
后来,老师又让我们打拍子读《摽有梅》;后来,又教我们唱《蒹葭》《木瓜》,听到那潺潺的音乐声,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诗都是可以唱的。后来,我们又把一些诗篇改编成舞蹈,惊艳了所有人„„我们停不下来,我们开挂了!《诗经》像是一股源动力,把同学们所有的表演技能都激发出来;《诗经》如同一个平台,让我们每个人都展現自己的风格。
演出成功几乎毫无悬念,让我们大家都预想不到的是,一次演出后我们又接到其他的邀约,“全城共读半小时”、央视朗读者“深圳朗读亭”花絮拍摄、《南方都市报》整版报道„„
当我们衣袂飘飘地颂读《诗经》,沉浸在国学的滋养中,我们的心灵充满了对祖先的敬意。是《诗经》,为我们打开了找回自信、挖掘自我的大门,也成为我们初中生涯中最绚烂最难忘的一幕!
【点评】
本文的选材很特别,通过大家对《诗经》的认识、学习,从而由“不喜欢”发展到“喜欢”,而且从《诗经》上升到国学以及传统文化,令文章的主旨越来越深刻。当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老师的讲解和同学打节拍的朗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小作者对这两部分进行了详细描述。文章对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腻,对场景的描绘也非常真实,是一篇构思非常灵巧的文章。
/ 3
第五篇:2013 年湖北武汉中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解析
2013 年湖北武汉中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解析字数:3232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3年29期字体:大 中 小打印当页正文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看山水,如何看见生命的灵性?
看人间,如何看见世事的真像?
看史传,如何看见人性的善恶?
看生活,如何看见人情的冷暖?
看,需要眼睛;看见,则需要头脑和灵魂。
请以“看见”为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命题解读与选材指导】
武汉的中考作文题一直延续文艺清新风,这次也不例外。题目内容强调关注周遭,留心生活,可引发考生从人、社会、自然等不同层面,选择自己熟悉的切入点,如亲情、友情、幸福、传统、礼仪、道德和环境等,进行“我们看什么”、“我们要怎样才能看见”、“看见了会怎样”等不同层次的深入思考,对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理性的探究和多元思考,题目为考生写作提供了积极的引导,开放有度,探究可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题目具有了思想性与人文性。
写好本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审清材料指向,确定写作范围,扣紧文题。材料是命题者给我们写作指出的方向,写作时不能脱离这个方向性而发挥。我们来分析材料关键词“看”与“看见”,材料中呈现出表层的“看”,即用眼睛看,深层的“看”,即用头脑和灵魂看见,可见只用眼不用脑那是“看”,用眼又用脑那叫“看见”,所以,材料告诉我们,写作既要写看到的表层现象,又要写看见背后的问题与思考,只有这样的立意才最符合文题要求。
二是结合生活,以小见大,写出深度与新意。“看见”的内容是来自生活实际的展示,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因此,选材时要特别留心,要选择那些有思考价值,有社会意义的事件。事件要写小,贴近生活,让人有共鸣。或回忆生活中的点滴,抓住难忘的真善美;或把目光放到社会。例如:关注身边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关注社会的重大事件,如雅安地震中,我们看见了许多令人震撼的故事,让我们置身于感动之中,让我们感悟到人性道德的光辉与民族精神的伟大。
三是细节要突出,用细节突出主旨。文章如果只关注“看见”的内容,很容易留于表层,变成流水账。因此,记叙文中要重点突出看见的动人的细节内容,用细节来突出主题。例如:在写散文时,看见生活中的植物,写它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哲理,这时要抓住动人点来描写;看见某本书,写它带给“我”的阅读感受时,要重点描绘带给我阅读感受的那点。
【考场佳作一】
看 见
武汉一考生
早晨跑步,跑着跑着,前面的同学突然扭过头来,说:“你看,山的那边好美啊!”我向那边望去,嗯,真的好美呢,一轮红日越过山头,冉冉升起,几缕阳光仿佛为云层镶上了金边。这时的光亮并不刺眼,只是金灿灿的。云朵与阳光混合在一起,染红了半边天。“这有什么。”旁边的一个女生插上一句,“每天不都是这样的吗,看多了,都腻了。”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游人听说有一处山间开满了如雪的桐花,恍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桐花开。傍晚枝头还是稀疏的几颗花骨朵,到了早晨,桐花却热烈地绽放着它的冰清玉洁,姿色俊秀。大家就都慕名前去观赏。当人们来到山间时,看见一个妇人,身着缀满
细花的衣裳,连脚上也是一双小巧的绣着细碎花朵的布鞋,手臂上挎着一个竹篮。她掠了掠耳边垂下的几缕发丝,问:“你们是来找人的吗?”导游连忙走上去:“哦,不,我们是来看花的。”妇人面露疑惑:“花,哪里有花?”说完便又匆匆踏上那条延伸到密林的小径。游人们都惊呆了,那条小径的两旁,不正开满了雪白的桐花吗?
看了这个故事,你也许会嘲笑妇人的疏忽大意,但你深思过你在生活中是否发生过这样的事呢?我们在都市的繁华中遗失了太多的美好,遗失了太多的纯真,我们的灵魂已渐渐地腐朽。这些美好在不知不觉中已从我们的指缝中悄悄溜走,再也看不到了。也许,在多少年后,暮然回首,望见往事,在窗间射进一米阳光的地方,慢慢升起些许灰烬。那么多的美好,只是我们不懂得珍惜吧!
深秋时节,你漫步在庭院内,踩着厚厚的树叶铺成的地毯,你是否会为看见枝头的那一抹绿而感叹而惊喜呢?别怪自己的生活日渐平淡,其实只有懂得去留意,去珍惜身边的事物,你才会看到足够多的美好。
【亮点精评与素材解析】
富于哲理,思想性强。作者从生活万象中剥茧抽丝后发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这一富有哲理的认识是很有高度的,从这一引人积极向上的深刻主旨上,就能窥见考生对生活的洞察感悟能力之强。
精选素材,叙议结合。作者没有简单地列举素材,而是精选好素材,自己的经历与妇人的故事巧妙融合,思路非常清晰。对每个素材既简要叙述又适当议论分析,较好地起到了印证中心的作用。
【考场佳作二】
看 见
武汉一考生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人们说的天空蓝,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我望向你的脸,却只能看见一片虚无,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题记
夜有点深,风有点凉,清风吹拂起窗帘的一角,也吹走我心头积压许久的烦躁、郁闷,我抬起头,眼光离开手中的书,思绪开始漂浮——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去看什么,我能看见什么?
比如此刻,我在看我手中妈妈送给我的这本书,绿色封面充满着生命的色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八个大字黑白分明。
书中的那位不屈服于命运的女子说:
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
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我不需要用“假如”一词,我自有眼睛,可以去看,那么我又能看见什么?
我仿佛看见一个孤独无助的影子,在角落中默默落泪。她看不见,她听不见,她埋怨着这个世界,悲怨地发泄着怒气,因为她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样欢乐。
我仿佛看见沙利文老师翩然而来,点亮了烛火,照亮了海伦那曾经漆黑一片的空间,带来了叫做“光明”与“希望”的种子,撒播在海伦的心田。
于是,我看见一个比谁都渴望光明的人,站在自然里,看蓝的天,看白的云,看绿的草,看粉的花,渴望与翩跹的蝴蝶共舞,与嬉戏的蜜蜂追逐„„
我看见一只搏击风浪的海燕,当命运的风雨向她袭来,她擦干眼泪,在风风雨雨中顽强
地坚持着,不屈于自身的缺陷,超越自己,超越极限。
命运痛伤吻我,我回报以歌。这就是海伦·凯勒。
在87年无光、无声的时间里,海伦凭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用双手读出了美妙的文字,听到了天籁之音,“看见”了这个多彩的世界,还用双手填满了一个个本应空虚的生命„„合上书页,我嗅到了小雏菊的清香。微闭双眼,我听到了热爱生命的旋律。
我终于明白,上帝不是忘了掀开眼前的帘,而是希望借这层帘,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世界。
【亮点精评与素材解析】
逆向思维,凸显创意。作文题为“看见”,作者却写看不见的海伦·凯勒,构思出人意表,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动于作者的这一份匠心,海伦眼虽盲,心却是明亮的,正如作文材料中所言:“看,需要眼睛;看见,则需要头脑和灵魂。”
素材经典,选点自然。选择伟大女性海伦·凯勒事迹入文,有说服力。使用素材时注意切入角度,作者巧妙引用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的相关文字,并用“我仿佛看见”“我看见”概括海伦的事迹,自然引出“我”读书的感受,表现文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