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案
金华学校
吴复林
一、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以下几点指导思想: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学校校长、教师、家长,都应充分认识和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决定》指出,由于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大多又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中小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决定》指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决定》要求全社会都要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紧密结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茁壮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学校将组成由潘云录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逐渐形成以政教处、团委、各班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三、确立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依据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 目前普遍存在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标准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素质成长。针对这一现象,心理教育工作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对自我的形象进行整体认识,让学生从学业自我形象、社会自我形象、情绪自我形象、体能自我形象等方面进行整体认识,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态;帮助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树立自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2、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当前由于学习适应性不强,而沦为学业不良的学生日渐增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就显得日趋重要。尤其是像我们这类低收入民办学校,学生起点低,家庭贫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足,学生更会自我放弃,厌学现象较多。因此,心理教育工作应致力于开展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发现学习的乐趣,寻求适合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的学习品质以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促进其有效学习的目的。
3、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
在我校这类民办学校中,离异家庭孩子不少,学生的人格发育受影响,多少会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孤僻、抑郁、消极等,喜欢独自待着,人际交往能力缺失。而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不可或缺的条件,人际交往的适应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可导致亲子、师生和同伴间的冲突不断增加。所以协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是重要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做到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4、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目前的教育比较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会严重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心理教育工作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的谐调发展,使个体在认识、情意和行为三方面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日后成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能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四、工作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辅导过程对学生所作的“自我暴露”,辅导员应严守秘密,不宜对外公开当事人的姓名和事件。
五、实现途径
根据我校学生构成和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
(一)心理健康教育
这项教育工作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全校协同形式。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在学校各部门的能力合作下进行的。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教育工作。因为我校还在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之路上,全校心理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风气不浓。因此我校要利用合适的时间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提高对这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广大教师和各职能处室通过学科渗透、德育处、团委、班主任等方式进行经常地教育工作,达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目的。
2、课程辅导形式。偏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具体内容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
3、专题讲座形式。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例如,以班为单位,定期让学生把自己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以匿名信方式告诉心理辅导员。通过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后,针对咨询内容举办专题讲座,给学生答疑。
4、学科渗透形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通过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了解古人刻苦学习的经历,从而勉励学生努力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并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有机渗透心理教育。例如语文教材中爱国志士和伟大人物的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耐挫折教育的极好材料。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情感的陶冶,美术教学中丰富的想象力;体育教学中克服一个个困难、接受耐力,毅力考验等等,这些既有对学生心理知识渗透,又有意志磨炼,既有方法的引导,更有榜样的示范。所以,这样的有机渗透起到水乳交融并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好效果。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进行的心理咨询、心理训练活动,它面向少数学生,立足于矫治。主要方式:
1、个别咨询。它着眼于少数问题学生、侧重运用行为矫治和心理治疗方法达到辅导疏通心结的作用。个别咨询的程序包括学生自诉、诊断分析、调适矫治和效果反馈四个环节。方式有面谈、电话、通信等途径进行。在我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心理咨询教师。
2、团体咨询。是指对有同类心理困扰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心理辅导老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诱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团体咨询的人数一般在6至12人。团体咨询的具体过程一般有成立团体、团体活动,实施矫治和巩固效果四个环节。
3、电话咨询。是指利用通话方式给予学生忠告,劝慰和指导。由于通话具有隐秘性,咨询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4、书信咨询。其优点在于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信件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这种形式。
六、评价效果
初步设想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通过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学校评价体系、社会家长评价体系来进行。力争把心理教育工作作为我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成为我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一个亮点,切切实实为广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金华学校
吴复林
2017年7月19日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家庭生活比较优越,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也比较强烈。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据一九九八年全国少工委等组织联合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少年儿童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儿童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某省高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把老师残忍地杀死宿舍中,仍若无其事地上课玩耍三天至案发”。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的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健康的内涵已日渐深广,心理健康已纳入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应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三、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心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不是仅限于心理健康的要求。贯彻发展性原则,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确发展的要求,明确发展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教育过程中,把发展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作为重要任务。其次,心理教育要注意各个方面的心理素质发展。再次,要使心理教育走在发展前面。
2、非价值性评价原则:心理教育的最高目的就使要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而不是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健康程度作出鉴定。但为了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教育者需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状况,有时要运用一些测量手段,切忌把心理测试结果作为一种价值评价,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一种“社会标定”传达给学生,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障碍。
3、主体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相容性原则:使指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相容的。贯彻相容性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淡化教育与受教育的痕迹。把每个学生都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舒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相互交流氛围。其次,应重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第三,创造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心理场”是有师生之间的心理相互影响构成,它对心理教育效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5、协同性原则:是指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之间德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心理教育与各育割裂开来;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心理内部各方面如知、情、意之间德协同发展。
6、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教育要重视通过活动促进发展。活动是发展德育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贯彻活动性原则,首先要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符合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注意指导学生重复参与各种训练与练习。
7、成功性原则:是指各种教育、训练使学生有成功的快乐体验,减少失败的体验。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到鼓舞了。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代能对自己的学习、工作满怀成功的信心,就会为他将来从事的社会事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其实,成功本身也许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感觉。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体验到作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计划时那种满意的心情。有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甚至厌学、逃学,究其原因,不能说跟他们很少甚至从未体验过成功的乐趣毫无关系。经常的失败经历,使他们感到心灰意懒,产生自卑和失望,导致恶性循环,从而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自身潜能的发挥。贯彻成功原则,首先要求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必须是合理的,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其次,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目标,使各类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使学生懂得,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所吓倒,只要正视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加以改进,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使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我现在任教的一年级6班的学生。
(二)研究范围:学校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我把“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学习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二是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
(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五、研究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步骤和起讫时间:
1、XX年9月--XX年10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开始研究。
2、XX年10月—XX年年8月:实施阶段,撰写初期研究报告。
3、XX年年9月--2010年6月:实施阶段,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4、2010年6月--2010年12月:总结评价阶段,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
(二)研究方法:
1、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由行政牵头,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各条线,明确分工,通力协作,确保成效。
2、通过校园网络,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研究方法,交流教育心得。
3、通过校园网络,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小知识,让学生自我辅导,让学生及时咨询心理健康问题。
4、开设心理健康课,分低、中、高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学。低年级(1~2年级)的主题是“学习心理的指导---形成完美的学习方法”,中年级(3~4年级)的主题是“人际关系的指导---形成美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高年级(5~6年级)的主题是“自我心理修养---从小具有美丽的心灵”。在每周三晨会课上进行。
5、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任何一门学科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也就是说,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对这门学科发生兴趣,进而产生需要,形成动机,最终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有坚强的学习意志。当然,每一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而数学中的心理教育任务则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创造思维的品质。社会学科的心理教育任务就是要唤起学生精神的需求,培养起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艺术学科则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学科着眼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生理素质的基础。因此,要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完美的个性。
6、挖掘“隐性”的环境课程,营造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一个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弥漫于整个校园,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妙。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精心布置教学教育场所。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外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平时要把一些学生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便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积累优良的班集体传统。
7、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通过家长会,宣传一些心理学知识,让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三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关注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要告别只追求分数的陈旧观念,注重对学生终极关怀与生命发展,使学生在学校里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完善、情感丰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生,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性中心理论都强调对人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多元的、多途径的整合来达到目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作为我校,是今年由四校合并的九义制标准化学校,为了学校明天的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特色之一,是基于落实党和国家的科学发展观,针对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科学的全面的让学生在学校充分自由的和谐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我校有开展心理课题研究的资源和优势:我校拥有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四川省心理学会会员,学校正着力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建有高标准的心理活动室和心理咨询室,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硬、软件设施条件。
二、研究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校园文化特色之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能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增强心理健康教师资的素养。形成我校独具的教育特色。
三、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探索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水平提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一般模式
2、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学校、集体效能
3、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群体差异,个体差异。
四、课题目标
总目标:通过课题研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养成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学习生活方式。
子目标: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研究
2、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3、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4、师生健康心理评价方法
5、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6、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联系
五、课题研究对象
安仁镇学校全体师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相关书籍文献或上网查询等方式获得基本的相关信息,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经验。
2、行动研究法:通过培训测试等手段,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通过研究教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过程,以验证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调查法:调查校内外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研究提供实践基础。
4、对比法:通过对不同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对比,通过对不同方式培训后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比较得出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方法。
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某个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运用进行全程监控、分析,了解其前后变化,为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6、经验总结法:通过对研究中得失进行总结提炼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用三年完成:
第一阶段(2007.2----2007.6)
1、成立课题组,确定主研人员,建立相关制度,完成相关问卷及分析报告,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初步拟定研究方案。
2、申请立项
3、阶段成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问卷资料、规章制度、初步完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校园建设。
第二阶段(2007.6----2009.6)
1、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请专家指导
2、开展讲座、办培训班、自学等形式将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3、制定检测标准
4、召开专题研讨会
5、收集整理资料,进行阶段总结
6、阶段成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阶段性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第三阶段(2009.6---2009.12)
1、完成课题资料整理,统计分析
2、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3、申请结题
4、最终成果形式:
(1)调查报告、(2)研究方案
(3)工作报告
(4)研究报告
(5)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专著
(6)音像材料和课件
(7)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八、保障措施
1、争取四川省心理学会的支持,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
2、建立课题组和完善各项研究制度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
4、通过网络,刊物、书籍等多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
5、学校投入课题研究经费
九、课题研究机构
管理机构:大邑县市级课题《规范学校管理,创特色学校实践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长:王敏
副 组 长:周兆伦张洪
主研人员:万小明杨安庆何文祥但唐斌李芙蓉大邑县安仁镇学校课题组
2007年5月20日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如何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难以奏效。为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其心理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来开拓班级工作新局面。
二、研究对象:所教班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研究本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对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 它系统地研究了人的心理机制、感觉记忆、思维技能以及动机情感、心理差异等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小学生心理学,由于它“研究的是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情感与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的形成,以及小学阶段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心理学》 告诉我们:“小学时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塑造和发展受教育者心理的过程。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在教育方针和目的确定之后,如何组织教育内容、编排教材,采用怎样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切都离不开研究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小学生心理学》对如何观察小学生的言行,分析他们行为表现上的变化,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如何向小学生有效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如何引导小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增进其身心健康等方面都作了科学而系统地阐述。这些阐述既具科学性、理论性,又具针对性、操作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的指导。
2.研究本课题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是教育学。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而教育学就是以研究这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为对象的,它是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和揭示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本课题根据这一理论,确立了研究的目的,即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研究目标:
1.探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班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2.研究我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针对实际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3.树立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观。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建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在浓厚兴趣、充足信心以及头脑和身体充分活动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端正态度,稳定情绪,发展思维,自由创造;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探索学习、世界和人身的本质,在积极活动中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4.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也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总之,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我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课题研究通过有关量表测查,掌握我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把握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通过班本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设心理信箱,通过集体和个案的研究,探寻适合我班实际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新途径、新方法,形成有特色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为全面开展、推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走出一条新路子。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
1.因材施教原则:不同学生在能力、个性、兴趣、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2.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教育中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首先以小学生为出发点,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3.民主、平等的原则:在教育中,尽管教师与小学生的角色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要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
4.坚持预防、发展重于娇治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上,其次才是帮助小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危机。对于极个别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请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诊治。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1.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文化,为学生营造一个精神家园,为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提高班级生活质量提供发展条件。
2.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学、游戏、辅导、活动等途径,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课堂教学是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活的、能力的发展,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场所。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5.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班集体,在班集体中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6.心理健康教育在教材的选取上要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是经过科学研究后的成果;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在评价方法上,要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心理测量等;在建立心理档案方面,要力争做到“严、实、详”,7.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那么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
七、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和方法 ⒈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常识,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行为习惯。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3.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问题行为的矫治方法及家庭教育的操作技术,使家长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八.研究时间:1年 九.课题研究的策略:
⒈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研究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⒉健全心理档案,搞好心理研究。
第五篇: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王集中学
单士华
一、课题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未来的挑战,面对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对青少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愈来愈显得重要,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疾病增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观念,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便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需要。
鉴于以上两点,“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是积极调节与发展自己的心理状态,即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消除一切的不良心理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教育,它把对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格辅导、职业辅导作为自己的重要教学内容,它是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拘泥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其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建立对世界的合理认识,从而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三、研究内容
1、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3、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
4、如何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5、探讨初中各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6、如何做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工作。
四、研究目标
1、解决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且外观上不具形体,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研究它时容易产生主观猜测、武断片面等缺点,因此在研究中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2、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具体分析,还要看到心理活动的不同水平和层次,个性心理发展的顺序和阶段心理反映和行为反馈,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教育过程中研究学生心理表现遵循的原则,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讲究方法,而且课题的选择也要有教育意义,使其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状态并非静态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心理健康与否只反映每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非永远。因此研究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二)研究方法
以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法等方法。
六、研究步骤
整个课题研究历时一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1、选题论证。
2、上报县、市教科所审批、立项。
3、教师培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4、确定分步实施的具体步骤。
5、确定子课题。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1、调查研究。
2、整理相关内容。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0年8月——2010年 10月)
1、数据统计,分析整理。
2、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3、请上级主管部门鉴定。
七、成果形式——论文或研究报告
(一)阶段性成果
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
2、有关论文
(二)终结性研究成果
1、论文及研究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