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挫折教育研究方案
农村高中学生挫折教育研究方案
主持人:吴兴媛
山东省东平一中课题组
农村高中学生挫折教育研究方案
东平一中课题组 主持人: 吴兴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发展有近20年的历程,目前正处于发展推进阶段,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教育部[1993]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2]14号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其中包含“使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与此相应,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咨询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我校于2003年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现根据目前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挫折教育为突破点,整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概念的界定
农村高中学生挫折教育是指教师针对农村高中学生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不能克服的障碍,而使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目标不能达成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紧张状态而施加的教育影响。
农村高中学生由于所处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其挫折成因的特殊性,因而其相关的教育和引导也有其特殊的方式。
三、理论依据
1、以国家有关的教育理论和指导性文件为指导。
2、研究主要根据最新前沿国内外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3、与实践相统一。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重视创造与突破。
四、相关研究领域现状及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有关学生挫折教育,国外起步较早,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进行相关研究,《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等,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保证。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的奠基石。通过调查,有46%的农村高中生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11%的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89%的学生是由于遭遇挫折引起的不良心理反应,挫折教育亟待深化和实践。本课题旨在针对目前当地农村经济和教育现状,从实践出发,研究挫折心理及其教育对策,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入性。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而发展的理论为指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代中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以挫折教育为先导,全面开展心理健康科研,立足农村高中实践,促进农村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达到教育的全面发展。
1、学习中的挫折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学生的焦虑心理,厌学心理进行研究,达到调适学生心理的目的。
2、人际关系中的挫折。主要针对目前农村高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同学之间和家庭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着重处理好与教师、家庭的关系。
3、青春期中的情感挫折。主要针对农村高中生青春期身体发育期的骚动和情感,有的放矢加以教育和引导。
4、耐挫力的培养与研究。
5、挫折后的教育与引导。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是搜集相关资料,搞清专家指导,成立课题小组,完善心理咨询,通过全面调查,个案研究,形成农村高中学生心理挫折研究理论,研究教育对策,进而巩固研究成果。
2、研究过程。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① 与班主任、政教处、团委联系成立课题小组 ②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
③ 组织学习有关挫折教育的理论
④ 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心理咨询系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⑤ 添置相关的软件,资料和设备 ⑥ 挫折教育的宣传与普及
(二)具体研究阶段 ①邀请有关专家指导
②对班主任等德育队伍进行挫折心理教育的培训 ③对学生发放问卷,进行相关挫折心理调查 ④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 ⑤进行个案研究
⑥对有关理论进行总结
(三)总结扩大成果阶段
①召开课题组会,分析总结研究得失 ②收集资料,汇编个案案例 ③进行挫折教育的示范
④总结提交,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一)理论研究
(二)实践研究
(三)实验研究
(四)个案研究
3、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搜集资料。(2)实践研究,问卷调查,询问等方法。(3)实践研究,情景法。(4)个案法,比较分析法。
七、实验及基本操作。
随机选取的实验班,比照班,采用情景模拟、暗示等手法进行实验操作。
八、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专家支持:本课题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并特邀山东省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苗军芙,烟台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岳先毅为顾问。
2、人力条件:主研人,吴兴媛: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在济南教育学院进修时着重研修心理学知识;耿庆柱: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先后在烟台教育学院和山东省教育学院研修教育管理专业;孙向岐: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近几年主要进行了后现代教育研究,主持开发了省级课题。
3、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研究大力支持,配备了相关的设备:电脑、电话等;相关的资料如心理测试软件等;成立职能科室——心理咨询室,已有相关的实践经验。
九、预期研究成果。
准备在2007年12月底以前,完成相关阶段的论文。2008年12月底之前进行实验、课题总结报告。
十、实验的组织领导。
组长:吴兴媛,主持研究的全面工作。
付组长:耿庆柱,具体实施实验的计划,操作及报告。成员:孙向岐,编制问卷。
赵传彬,学生管理。
王华,实验操作,效果实施。
李启斗,文字的编撰。
第二篇:挫折教育
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东岸的羚羊不仅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快,而且繁殖能力也比西岸的羚羊强。
为了研究两岸羚羊的不同之处,动物学家们在两岸各捕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
一年后,由东岸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由西岸送到东岸的羚羊则只剩下3只。这是什么原因呢?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呀„„
后来,动物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原因。
原来,东岸不仅生活着羚羊,在其附近还生活着一群狼,为了不被狼吃掉,羚羊不得不每天练习奔跑,使自己强健起来;而西岸的羚羊因为没有狼群的威胁,过着安逸的生活,结果奔跑能力不断降低,体质也不断下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人往往过于脆弱,只有不断经受困难和挫折的人,才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存能力。
挫折,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也是专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心理学大词典》对“挫折”是这样解释的: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
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当挫折来临时,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并作出自我调整。
我们永远是父母的宝贝,作为父母,他们都不希望学生遇到挫折。但是,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让人快慰的成功,也会有各种令人烦恼和痛苦的挫折。父母不可能一辈子替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生活在温室里。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爱往往导致了我们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其实,不只是中小学生不能承受挫折,就是有“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请看下面的故事:
一个中国的孩子打翻了牛奶,父母会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抱到一边,说:“宝贝,有没有烫到手?”有些父母甚至会说:“都怪这杯子,这么滑,让宝宝抓不住,妈妈把这杯子扔掉,宝宝不哭!”于是,中国的孩子不哭了。一个美国的孩子打翻了牛奶,父母不会跑过去抱孩子,而是微笑着对孩子说:“宝贝,过来,先到厨房拿块海绵,我们一起把牛奶擦干净好吗?”然后,父母会和孩子一起去收拾打翻的牛奶,还会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端杯子,避免杯子滑落。
结果是,美国的孩子总是乐观地面对困难,积极地寻找各种方法去解决困难;而中国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多会消极逃避,有些孩子甚至把责任推给父母,遇到重大的挫折时,六神无主,甚至出现轻生的行为。
从表面看来,中国的父母似乎帮助学生解决了困难。其实,当学生再次遇到相同的问题时,这个困难仍然会出现。因为,父母的全方位保护和包办代替给学生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即能力的残疾、心理的残疾。这样的学生由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中,尽情享受着父母的照顾,所以当困难来临时,只会躲在父母的怀抱中,不敢独自去面对。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接受挫折。与其一辈子让父母替我们遮风挡雨,不如让我们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开创自己的人生之路。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学生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因此,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就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吃点苦”。当然,挫折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吃点苦,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建立自信、乐观的品质,培养起一种耐挫折能力。挫折教育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信心、情绪及意志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只有认识到挫折教育的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生才会在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坚强、勇敢、自信的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挫折,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第三篇:浅谈挫折教育
浅谈挫折教育
人的生活和工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的生命历程难免风风雨雨、坎坷不平。挫折是高中生成长中不可忽视的,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均无法避免的面临着挫折,它影响着高中生的社会化进程身心的健康。挫折既会给高中生以打击,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高中生奋进、成熟,从中受到磨练和考验,变得坚强。培养高中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将有助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高中生的成才。
一、挫折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挫折情境,即指对人们的有动机、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 二是挫折认知,即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三是挫折反应,即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挫折能力差的表现
1.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
2.受不了一点批评,光听爱表扬的话,一批评就不高兴,甚至哭闹 3.自尊心较强,好胜心强,好面子,承受不了失败 4.怕困难,遇到一点问题就退缩
5.特别娇气,做错了事,家长老师一说就哭 6.不敢承认错误,老是是别的方式推卸责任
7.遇到一点困难就愁眉苦脸,不是找别人帮忙就是想放弃,或者怨天尤人 8.从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高中生所遇挫折表现于下几种
(一)学业
表现在入学初期对高中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学习上的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考试压力考试成绩与期望之间的差距等,使高中生在学业征途中遇到的挫折。
(二)现实
面对革新开放的深入,生活方式的变更、价值观的冲突和经济压力高考,使得成长高中生一时无所适从。
(三)人际
高中生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处理的策略等的差异,会出现与人交往困难、缺乏知心朋友的情况,甚至同学之间产生矛盾,从此精神忧郁,心情烦躁,无心学习,困扰身心健康。
三、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一)家长的过度溺爱使学生抗挫折能力下降
现在的高中生大都00后一代。现在物质条件优越了,不想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家长的要求是,只要安心学习,其他的都不用管。正是家长的过于保护孩子并代为处理生活一切事务,才使得这一代失去体验生活的机会而造成独立生活能力减弱。另一,时下激烈的社会竞争,又使学生时刻面临失败和挫折的压力。,这些学生在遇到避开的挫折时不知所措,只能被动的承受。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类似的新闻报道:某某学生因其母亲责备他没有按时回家,就选择离家出走流落街头。又有学生只因老师收缴了手机就选择自杀。明明只是一些小事却对这些学生是致命的打击以致做出极端行为。这是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逆境,没有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二)学校对学生按优等成绩的分班及过于强调成绩的压力
在工作中,遇到过数例学生在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开始厌学甚至想退学,家长和老师怎么劝都不行,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从小学到中学学习都很优秀,中考发挥失常未能进入自己期望的学校或班级,这样的事情对一些挫折承受力很差的学生打击很大。从此就会一蹶不振,离学习这条道路越来越远。而学校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智育方面,学生没有很多渠道可以获得必要的心理辅导,面对挫折无所适从。我尤其记得高一下学期分文理班时我班上分来了一批实验班下调的学生,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情绪非常明显,失望沮丧不甘心,抱怨班上的任课老师教学能力不行,抱怨班主任的管理不到位,甚至有学生公然违反课堂纪律表达不满。经过多次的思想工作和调整才得以稳定情绪。
(三)个体因素
一是人格因素,性格开朗、个性完善、意志坚强的人比消沉抑郁、内向自闭的人更能应对挫折;二是自我认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的高中生面临挫折时客观正确地看待挫折并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化解挫折并将挫折转化为动力;而自我认知消极的高中生遭遇挫折时走极端,陷入管状思维中;三是心理预期,个体对自我的心理预期越高,遭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越弱;优秀的学生很难接受平凡的现实,;反之,对高中生活预期合理的学生面临挫折心理相容度会更高些。我班上在分班之初曾有两名万里班的学生下调到我班上,李某和涂某。进班级第一天我就关注到了这两人。李某把他的座位放在教室的正中间,很快就跟周边8个男生混熟了。而涂某则选择了讲台边的单人座位,不和任何人说话。很快我就发现他们上课时的状态也不同,李某会积极参与课堂,甚至会在回答问题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而涂某几乎不会抬头看黑板,专心写自己的作业。第一次月考,李某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而涂某是第15名。我赶紧约谈了涂某并更换了他的座位。一个星期后涂某周围的几名学生跑来我这里抱怨,女生说涂某对她言语攻击,说她蠢,还不准她早读课大声读书,说是影响他思考。男生说涂某从不参与小组活动,还不配合交作业。我先约谈了他的父亲,了解了他的成长环境。涂某的家境比较优越,除了学习其他从不用操心,从小到大成绩也很好,可以说一帆风顺,而父母和他本人的期望值都很高。随后我又和他本人交流了三次,可以说我每次都败下阵来。无论我怎样跟他分析现状,怎样引导到正确认识自己,他都是一个态度,我有我的想法,你无法动摇我。第二次月考后他的成绩又退到20名之后,这时他的父亲找到我说要给他转学,说这孩子在这样下去怕会想不开。最后,他转学走了。另一位李某则一直在我班,基本是前5名,他本人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还担任了生物科代表。上述案例中两个学生之所以会有这么的差别主要源于自己对高中生涯的期望值不同。我记得涂某曾说过,我是一块金子,不应该被掩埋在沙漠中,我在等待发现我的人,可是为什么他们明明看到了却把我遗忘了?
四、高中生自身如何切实提高应挫能力
生活的经验告诉,要成就大业的人,先痛苦、磨难、挫折,才能;反之,那些一遇到小小的挫折便怨天尤人,整天被焦虑忧伤的阴影所笼罩而自拔,前怕狼后怕虎,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绝路的人注定只能一无所成,忍受挫折的打击,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既是高中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标志,高中生成才的必经之路。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生能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就正确认识挫折,浅析挫折,就能克服挫折所制约的感情,提高浅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在学习,生活中方向明确,专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会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心胸开阔,朝气蓬勃,健康成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要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必须优化高中生的接受信息的内容、加工信息的方式,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消除其认知结构异常现象,推动认知结构各要素间关系协调发展,避开情绪大起大落两极性波动,并能协调高中生克服内部障碍,提高意志,使不为偶发的诱因所驱使。在这方面学校尤以班主任的作用重要,学校可以规范学生接受的信息,创造适合身心健康的校园环境。班主任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采用积极的方式思考和反应。
再次,要学会消除心理压力。高中生应学会修正认知观、放松身心、转移视线、倾吐苦恼等策略,消除心理压力。
五、加强心理辅导,重视个别教育。
(1)理解信任学生,消除对立情绪。对立情绪是学生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教师要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教育,经过促膝谈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理智。由于每个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遇事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维护其自尊心;同时,相信学生会有进步,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消除对立情绪。
(2)表扬鼓励学生,消除自卑。对学生的教育不要太急,更不能在公开场合大肆批评,而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提出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时刻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毅力,消除自卑。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甲方面的成绩转为乙方面的信心,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3)老师及班主任要明确批评的目的和注意批评的艺术
①、我们批评学生的根本目的是警醒学生,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并且让其他学生也受到教育,得到启示,让学生们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提高认识,提高觉悟,提高思想素质,变得有道德、有修养,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正如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思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过错„„而是为的是他们不再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之前,要首先弄清学生犯错误的来龙去脉,进行符合实际的恰如其分的批评,允许学生申辩,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错误的思想根源,认识错误,指出改正的方法,启发他们自觉改正。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被批评者可能做出的反应,设法防止其反应的消极方面。本着从爱护的愿望出发,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学生自我改正的信心,而且还要争取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以加强批评教育的作用。关注学生以后的表现,若从批评中受到教育,获得进步就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再接再厉,形成良性循环。若没有从中受到教育,表现不尽人意,再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不讳疾忌医,不因受到批评而失去上进的信心。
②、注意批评语言的分寸尺度,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对学生的教育多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言和句子,最好不用或极少用“不准”、“不行”、“不能”、“不要”等否定的语言,这样不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独立。将“但是”改为“如果”。有几次,我在批评学生时运用先表扬后批评的原则,表扬时他们都精神饱满地注视着我,当我用“但是”一转折,要提出批评时,学生们都像泄了气的皮球,我马上停止,学生们认为前面的表扬是言不由衷,是批评的前奏,时间长了就会反感‘会被学生理解为虚情假意,后来,我把“但是”改为“如果”,效果就有所不同了。
③、将质问的语气变为平和的语气,带有质问的批评常常会使学生窘迫不堪,学生只能咬着嘴唇像接受审判时那样对待批评。当问号出现时,被批评者会本能地产生心理防御,拒绝接受批评教育,改成语气平和的句子就能消除被批评者的抵触情绪。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注意语言的运用,不断提高用语言来否定,抑制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的技巧和能力,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④、批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各方面都比较成熟,有一定思考接受能力的学生,宜采用发问式批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思考,自我觉悟,自我教育,自我改正;对于情绪抑郁、反应速度慢、学生虽努力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要特别耐心,切忌急躁,多指出改正的问题和方法,对于脾气暴躁、行为易受情绪左右的学生,应采用冷处理、商讨式的方式,等等。
(4)在遇到大的挫折后,要让学生学会爱护和珍惜生命。当今时代孩子的生存意识十分薄弱,作为班主任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生命不完全属于自己个人所有,不仅是父母给的,也应属于国家和社会的,应该爱护它、珍惜它,不可自伤、自残、自尽。自己的身心健康不仅对自己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对于父母来说也是欣慰和愉快的,对于社会也是有益的。相反自己的身心不健康,生命脆弱,成天病魔缠身,自己会感到痛苦难过,父母也为自己担心,对社会来说也会增加负担,不可认为自己的生死是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而为所欲为。任何一个孩子都无权利和理由不爱护自己的生命,甚至糟蹋自己的生命。如有的孩子遇到了较大的挫折,心理产生了较大的障碍,就产生了轻生、自杀的念头和举动是极其不对的,而应让孩子明白难道用生命就可以换取掉挫折吗?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一定要爱惜不完全属于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理由去作出这类偏激的轻生的行为。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挫折尽管让人难受,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受阻,但是它同时又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是促使成长的必要条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一个人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现在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谁又能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不会受到挫折呢?培养承受苦难和不屈服于挫折的能力,对今天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应尽力培养学生的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努力培养学生的韧性,经受挫折的能力和挫折后的恢复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第四篇: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
作者: 许 晶日期:2010-05-29 15:30:40
新近碰到一些事,令我很惊奇,让我这个当了多年的教师也觉得有些不知所措了。
事件1.房山区某“名高中”校一高二学生来少年宫学习书法,数周后,其家长找到我说“老师,您在教学中能否多运用一些‘赏识教育’,鼓励一下我的孩子?否则,它前进的动力不足。”我深感茫然,我开始结疑于孩子的背景与家长的思维。
事件2.听某老师介绍说,良乡某艺术学校的管理非常严格,他们提出一个口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提出一句批评学生的话。据说曾作为经典之言广为流传。
事件3..某老师曾给我提醒说:现在流行一种“赏识教育”,你懂不懂?如果不知道,要注意学习。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或一种教学方法,我曾闻“赏识法”,如果作为一种教育理论体系,我到闻所未闻,看来我该再“充一充电”了。
带着对“赏识教育”探索和求学的态度,我走进图书室,翻看《北京教育》杂志,偶然看到心理学博士章睿齐的一篇名为《警惕优秀生心理失衡现象》的文章。文中介绍了山东济南市某重点中学初一女生为了某点小事而跳楼自杀。广东省东莞市一重点学校高一女生因成绩没排到第一名而患抑郁症。深圳„„.广州„„.他列举了很多全国优秀生的自杀与心理障碍的例子。他在分析其原因时说:之所以优秀生出这些问题,原因是他们的成绩一贯优秀,自尊心极强,一旦“学习上抢不上尖”,在心理上便无法承受,这些孩子的共同特征即是不善与人交往,一旦遇到挫折和压力,便出现心理障碍。“接着他又指出:“学生如果一帆风顺地走过来,一直都陶醉在成功的氛围和别人的赏识与赞扬之中,这,一方面促使他们更优秀,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背上沉重的负担,而一旦遇到他们克服不了的挫折,就会无法忍受,产生过激反应。”章博士最后更加明确地指出“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家长却关注不到这些问题,他们过高的期望值,更加重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 看到此,我离开图书室,开始了“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哪个更适合我们的现行教育的思考——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的方法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一个人在他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也需要别人的赏识,这种赏识可以给人以激励和鼓舞,让人扬起生活的风帆,鼓足生活的勇气,它更可以给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豪迈。对于学校教育中的教育对象来说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奇效,然而“月有阴晴圆缺”,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需要或得到别人的赏识。
挫折,人的一生中,我们每个人都能遇到,然而在成长期中的孩子们,我们是否应该进行一点“挫折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且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小康生活蜜罐之中,如果我们在其成长期内一味地使用“赏识教育”,而在其走向社会后再进行挫折的磨砺会是怎样的效果?我每每想到事件1.中高二学生没有我的“赏识”.就会动力不足和事件2.中的口号,我感到不寒而栗,现在的社会竞争就如此之烈,将来的社会竞争会更加的惨烈。到了社会这个大熔炉里,谁会去让着你、哄着你、赏识你,我不敢想像将来这些孩子们怎样的生活。我感觉“赏识教育者”们是在慢慢地遏杀孩子们的心灵,是在对民族与国家的犯罪。无论从教育者的角度还是从家长的角度来讲,“挫折教育”——不应该成为我们遗忘的教育角落。
回头看看我们的历史英雄人物,“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勾践,“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风流人物”毛泽东,“三起三落”的邓小平,“苦战能过关”的陈景润,等等、等等,他们无不是遇到过大挫折的人,他们吃过大苦,受过大累,终于成就了他们的旷世英名。古代的孟子老先生还是很高明地预见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提出的“所不能”,都需要你“增益”。我看非常适合我们的现实教育,非常朴实,非常实际。
侧过头来再看看日本的挫折教育。日本的小孩如果摔倒在地,家长不会去扶他,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前些年日本的一个儿童代表团与中国的少年儿童共同去内蒙古草原搞了一次夏令营。在行进中突然遭遇大雨,中国的小孩惊慌失措,而日本的小孩中有一个人还发着高烧,中国方面提出送医院,而日本方面坚持让他走完全程。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可见,我们孟老先生的话全让日本人学去了。看来这个小孩可能成为天降大任的“斯人”了。挫折教育在日本是很受重视的。同时我们也不难明白为什么日本在二战后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了。
看过古今中外的教育事例,再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我觉得挫折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一,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它可以使人在反复的摔打之中变得坚强起来。其二,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挫折与困难使学生明白:既能享受别人的赏识,也能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困难,使人在心理上成熟起来。其三.在复杂的情况下,通过挫折与困难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独立的自理能力。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教师与家长不要动辄“我给你弄”。要知道,谁弄谁不弄的效果是不同的。孩子的发展结果也是不同的。
“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作为两种教育观念,我们在具体的应用时应该注意两点:
一.运用“赏识教育”要注意教育的对象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要和教育背景。
对低年级的小孩来说,可以适当多用一些鼓励与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增加挫折教育的内容。要遵循渐进的原则。对于心理脆弱的同学,可多用“赏识教育’给予鼓励。对于正在处于困境中的同学也可以多运用”赏识“。总之,“赏识教育”的运用要适时,适度,适合。
二.强调“赏识教育”的作用而忽视“挫折教育’的作用的行为是违反辩证规
律的。我们应该两种观念与方法并用,常言道:“不经风霜和雨雪,那得梅花一段香”“不经历风雨,哪间彩虹。”别人的赏识可以扬起自己生活的风帆,但要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不是很容易的,它必须要遭遇无数次的挫折后才能得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挫折要注意“度”的把握。而且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不要去挖苦、讽刺、讥笑、排挤学生,如果遇到这样的挫折,应该告诉学生用怎样的态度和心态去面对。对别人和自己都要有一个正确地认识。
挫折教育——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的家长不要遗忘这个角落。
第五篇:挫折教育
挫折和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现象,是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增强抗挫折能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而增强大学生的抗挫能力,尤为重要。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产生挫折的成因分析
1.教育体制在学生挫折教育培养方面的欠缺。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起来的。他们自上学起,就围着成绩高低打转,升学的压力使他们失去了多种素质培养的机会。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导致不少学生心理脆弱,承受力低。考上大学后,现实中的大学校园环境及设施与大学生想象中的“天堂”有一定差距,使大学生心理产生失落感。面对新的环境,一旦遭遇挫折,要么消极逃避,要么遭受沉重打击。
2.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性的条件,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自小娇生惯养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和战胜挫折的经验,往往就经受不住哪怕是稍微一点阻抑个人要求、愿望的刺激,易产生心理挫折。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的要求经常受到阻抑。进入大学后,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出内向、孤癖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不易表露感情,抑郁寡欢。
3.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大学的专业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大多数学生高考的志愿都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劝慰和参谋下填报的,只有少数学生是出于个人志向的主动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人大学校门之后,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向大体一致的大学生会感到满足、欣喜和安慰,并因此增添学习的动力。但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向不一致的同学,对学习缺乏动力、信心不足、厌倦、敷衍应付等,产生厌烦和抵触的负性情绪,造成心理压力。
4.面对学习的压力。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和激烈的高考竞争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迷失了自我,有的甚至意志衰退、丧失进取心,沉溺于电脑游戏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因几门功课不及格而面临留级或退学的危险。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在饮食、穿着方面比不上其他学生,但又不甘心不服气,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但由于过分紧张的学习和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常常夜不能眠,食不甘味,由此
也会产生挫折心理。
5.人际关系障碍。当代大学生大都渴望有较高的人际沟通能力,以不断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对新生而言,新环境、同学关系等都与中学显著不同。大家来自四面八方,经济、文化背景各异,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不太容易交往。对老生来说,有的由于个性特点或修养有缺陷,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导致在群体中不受欢迎,没有知心朋友。很多同学都因不良的人际关系而心情烦躁、紧张,有的干脆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紧紧地封闭起来,从而产生压抑、孤独和焦虑情绪。
6.青春期的恋爱困扰。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由此而出现了性的困扰。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大学生感情不成熟、自控能力差,且大学生恋爱与其学生身份冲突,老师的警告、家长的责怪及毕业后两地分开的现实困难,都使大学生的恋爱往往成为无果之花。有的受失恋、单相思的困扰,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愤怒等情绪,使一些大学生处于情感的沼泽中不能解脱,日思夜想,焦虑失眠。
7.生理缺陷及疾病原因。当代大学生更重视自我形象,注重自己的“面子工程”,有的甚至“以貌取人”,时刻注重自身形象。大学生身体有疾病或生理上有些缺陷本属正常现象,但一些同学却不能正确认识。有的大学生患有慢性生理疾病,久治不愈,忧心忡忡;有的脸上有疤,走路时总是不敢抬头;有的男生个子太矮小,有的女生体态太胖而产生极强的自卑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与别人交往,沉默寡言,闷闷不乐。
8.期望值过高,理想追求受阻。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越高、目标期望脱离实际,满足自己要求的机会便越小,遭到挫折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长辈们的呵护娇惯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大多自我感觉良好,对一切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认为自己的能力能够处理一切所遇到的事情,一旦遇到打击或不如意,就会因承受不了而出现抑郁、优愁、痛苦等情绪。如有的学生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得很高,一旦有了一点点疏漏,就会无休止地责怪自己,使自己总是生活在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状态之中。
通过高校“人文教育”,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成人”和“育才”。“育才”教育需要有较高专业知识的老师传授,而“成人”教育则更多的是倚重高校的“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
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它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基础。
2、通过“责任意识教育”,贯彻挫折思想,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上大学,很多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住宿舍过真正的集体生活,第一次自己分配生活费,第一次独自面对林林总总的事件。三四年的大学时光,很多棘手问题集体暴露,如果在之前的成长过程中他没有学到如何处理负面信息的技能,那么就很容易采取消极处理。轻者逃离回避,重者滋事生非,甚至厌世轻生。作为高校,有必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贯彻挫折思想,端正大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其中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3、通过制造适当的“人为挫折”,磨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家庭和学校是施予教育行为的重要组成方,但是从目前教育现状来看,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过于爱护,或者说是不太舍得,使得在很多孩子的成长环境里顺境多于逆境。考虑到家庭、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挫折的可能性就更低了。那么这时就需要学校或家庭人为地设置些障碍制造些挫折,以此来锻炼学生们对于逆境的承受能力,培养他们更好的适应变化无常的生活,正确面对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