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挫折教育讲稿
挫折教育讲稿
同学们:
今天团委安排了这次讲座,其实也不算是讲座,讲座都是一个人讲,一大帮人在下面听,但是今天我主要是想跟大家一起上一堂大课,一堂可能关乎我们人生的大课。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进来,积极去思考,积极来分享。
先请问一个问题,大家觉得挫折是什么呢?我们该怎样去理解挫折?
下面请大家静静回想一下刚才的录像中最让你感动的那些镜头,同时,听我简单介绍一下片子中的主人公——力克·胡哲。力克·胡哲(Nick Vujicic尼克·武伊契奇)1982年生于澳大利亚,天生没有四肢,这种罕见的现象医学上取名“海豹肢症”,但更不可思议的是﹕骑马、打鼓、游泳、足球,尼克样样皆能,在他看来是没有做不成的事。他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是企业总监,更于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为人乐观幽默、坚毅不屈,热爱鼓励身边的人,年仅30岁(注:2012年30岁),他已踏遍世界各地,接触逾百万人,激励和启发他们的人生。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段视频有什么感受?不坊尽请谈谈。
在我们生活中,可能经常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自己已经很努力学习了,但成绩还是不理想;我们已经很努力的去做一个好孩子让爸爸妈妈开心了,可是爸爸妈妈似乎并不是很理解……哎,生活中让人不顺心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第二篇:挫折教育
挫折和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现象,是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增强抗挫折能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而增强大学生的抗挫能力,尤为重要。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产生挫折的成因分析
1.教育体制在学生挫折教育培养方面的欠缺。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起来的。他们自上学起,就围着成绩高低打转,升学的压力使他们失去了多种素质培养的机会。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导致不少学生心理脆弱,承受力低。考上大学后,现实中的大学校园环境及设施与大学生想象中的“天堂”有一定差距,使大学生心理产生失落感。面对新的环境,一旦遭遇挫折,要么消极逃避,要么遭受沉重打击。
2.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性的条件,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自小娇生惯养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和战胜挫折的经验,往往就经受不住哪怕是稍微一点阻抑个人要求、愿望的刺激,易产生心理挫折。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的要求经常受到阻抑。进入大学后,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出内向、孤癖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不易表露感情,抑郁寡欢。
3.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大学的专业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大多数学生高考的志愿都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劝慰和参谋下填报的,只有少数学生是出于个人志向的主动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人大学校门之后,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向大体一致的大学生会感到满足、欣喜和安慰,并因此增添学习的动力。但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向不一致的同学,对学习缺乏动力、信心不足、厌倦、敷衍应付等,产生厌烦和抵触的负性情绪,造成心理压力。
4.面对学习的压力。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和激烈的高考竞争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迷失了自我,有的甚至意志衰退、丧失进取心,沉溺于电脑游戏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因几门功课不及格而面临留级或退学的危险。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在饮食、穿着方面比不上其他学生,但又不甘心不服气,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但由于过分紧张的学习和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常常夜不能眠,食不甘味,由此
也会产生挫折心理。
5.人际关系障碍。当代大学生大都渴望有较高的人际沟通能力,以不断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对新生而言,新环境、同学关系等都与中学显著不同。大家来自四面八方,经济、文化背景各异,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不太容易交往。对老生来说,有的由于个性特点或修养有缺陷,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导致在群体中不受欢迎,没有知心朋友。很多同学都因不良的人际关系而心情烦躁、紧张,有的干脆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紧紧地封闭起来,从而产生压抑、孤独和焦虑情绪。
6.青春期的恋爱困扰。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由此而出现了性的困扰。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大学生感情不成熟、自控能力差,且大学生恋爱与其学生身份冲突,老师的警告、家长的责怪及毕业后两地分开的现实困难,都使大学生的恋爱往往成为无果之花。有的受失恋、单相思的困扰,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愤怒等情绪,使一些大学生处于情感的沼泽中不能解脱,日思夜想,焦虑失眠。
7.生理缺陷及疾病原因。当代大学生更重视自我形象,注重自己的“面子工程”,有的甚至“以貌取人”,时刻注重自身形象。大学生身体有疾病或生理上有些缺陷本属正常现象,但一些同学却不能正确认识。有的大学生患有慢性生理疾病,久治不愈,忧心忡忡;有的脸上有疤,走路时总是不敢抬头;有的男生个子太矮小,有的女生体态太胖而产生极强的自卑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与别人交往,沉默寡言,闷闷不乐。
8.期望值过高,理想追求受阻。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越高、目标期望脱离实际,满足自己要求的机会便越小,遭到挫折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长辈们的呵护娇惯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大多自我感觉良好,对一切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认为自己的能力能够处理一切所遇到的事情,一旦遇到打击或不如意,就会因承受不了而出现抑郁、优愁、痛苦等情绪。如有的学生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得很高,一旦有了一点点疏漏,就会无休止地责怪自己,使自己总是生活在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状态之中。
通过高校“人文教育”,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成人”和“育才”。“育才”教育需要有较高专业知识的老师传授,而“成人”教育则更多的是倚重高校的“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
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它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基础。
2、通过“责任意识教育”,贯彻挫折思想,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上大学,很多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住宿舍过真正的集体生活,第一次自己分配生活费,第一次独自面对林林总总的事件。三四年的大学时光,很多棘手问题集体暴露,如果在之前的成长过程中他没有学到如何处理负面信息的技能,那么就很容易采取消极处理。轻者逃离回避,重者滋事生非,甚至厌世轻生。作为高校,有必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贯彻挫折思想,端正大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其中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3、通过制造适当的“人为挫折”,磨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家庭和学校是施予教育行为的重要组成方,但是从目前教育现状来看,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过于爱护,或者说是不太舍得,使得在很多孩子的成长环境里顺境多于逆境。考虑到家庭、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挫折的可能性就更低了。那么这时就需要学校或家庭人为地设置些障碍制造些挫折,以此来锻炼学生们对于逆境的承受能力,培养他们更好的适应变化无常的生活,正确面对挫折。
第三篇:挫折教育
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东岸的羚羊不仅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快,而且繁殖能力也比西岸的羚羊强。
为了研究两岸羚羊的不同之处,动物学家们在两岸各捕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
一年后,由东岸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由西岸送到东岸的羚羊则只剩下3只。这是什么原因呢?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呀„„
后来,动物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原因。
原来,东岸不仅生活着羚羊,在其附近还生活着一群狼,为了不被狼吃掉,羚羊不得不每天练习奔跑,使自己强健起来;而西岸的羚羊因为没有狼群的威胁,过着安逸的生活,结果奔跑能力不断降低,体质也不断下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人往往过于脆弱,只有不断经受困难和挫折的人,才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存能力。
挫折,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也是专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心理学大词典》对“挫折”是这样解释的: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
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当挫折来临时,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并作出自我调整。
我们永远是父母的宝贝,作为父母,他们都不希望学生遇到挫折。但是,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让人快慰的成功,也会有各种令人烦恼和痛苦的挫折。父母不可能一辈子替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生活在温室里。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爱往往导致了我们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其实,不只是中小学生不能承受挫折,就是有“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请看下面的故事:
一个中国的孩子打翻了牛奶,父母会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抱到一边,说:“宝贝,有没有烫到手?”有些父母甚至会说:“都怪这杯子,这么滑,让宝宝抓不住,妈妈把这杯子扔掉,宝宝不哭!”于是,中国的孩子不哭了。一个美国的孩子打翻了牛奶,父母不会跑过去抱孩子,而是微笑着对孩子说:“宝贝,过来,先到厨房拿块海绵,我们一起把牛奶擦干净好吗?”然后,父母会和孩子一起去收拾打翻的牛奶,还会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端杯子,避免杯子滑落。
结果是,美国的孩子总是乐观地面对困难,积极地寻找各种方法去解决困难;而中国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多会消极逃避,有些孩子甚至把责任推给父母,遇到重大的挫折时,六神无主,甚至出现轻生的行为。
从表面看来,中国的父母似乎帮助学生解决了困难。其实,当学生再次遇到相同的问题时,这个困难仍然会出现。因为,父母的全方位保护和包办代替给学生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即能力的残疾、心理的残疾。这样的学生由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中,尽情享受着父母的照顾,所以当困难来临时,只会躲在父母的怀抱中,不敢独自去面对。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接受挫折。与其一辈子让父母替我们遮风挡雨,不如让我们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开创自己的人生之路。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学生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因此,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就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吃点苦”。当然,挫折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吃点苦,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建立自信、乐观的品质,培养起一种耐挫折能力。挫折教育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信心、情绪及意志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只有认识到挫折教育的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生才会在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坚强、勇敢、自信的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挫折,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第四篇: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
作者: 许 晶日期:2010-05-29 15:30:40
新近碰到一些事,令我很惊奇,让我这个当了多年的教师也觉得有些不知所措了。
事件1.房山区某“名高中”校一高二学生来少年宫学习书法,数周后,其家长找到我说“老师,您在教学中能否多运用一些‘赏识教育’,鼓励一下我的孩子?否则,它前进的动力不足。”我深感茫然,我开始结疑于孩子的背景与家长的思维。
事件2.听某老师介绍说,良乡某艺术学校的管理非常严格,他们提出一个口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提出一句批评学生的话。据说曾作为经典之言广为流传。
事件3..某老师曾给我提醒说:现在流行一种“赏识教育”,你懂不懂?如果不知道,要注意学习。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或一种教学方法,我曾闻“赏识法”,如果作为一种教育理论体系,我到闻所未闻,看来我该再“充一充电”了。
带着对“赏识教育”探索和求学的态度,我走进图书室,翻看《北京教育》杂志,偶然看到心理学博士章睿齐的一篇名为《警惕优秀生心理失衡现象》的文章。文中介绍了山东济南市某重点中学初一女生为了某点小事而跳楼自杀。广东省东莞市一重点学校高一女生因成绩没排到第一名而患抑郁症。深圳„„.广州„„.他列举了很多全国优秀生的自杀与心理障碍的例子。他在分析其原因时说:之所以优秀生出这些问题,原因是他们的成绩一贯优秀,自尊心极强,一旦“学习上抢不上尖”,在心理上便无法承受,这些孩子的共同特征即是不善与人交往,一旦遇到挫折和压力,便出现心理障碍。“接着他又指出:“学生如果一帆风顺地走过来,一直都陶醉在成功的氛围和别人的赏识与赞扬之中,这,一方面促使他们更优秀,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背上沉重的负担,而一旦遇到他们克服不了的挫折,就会无法忍受,产生过激反应。”章博士最后更加明确地指出“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家长却关注不到这些问题,他们过高的期望值,更加重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 看到此,我离开图书室,开始了“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哪个更适合我们的现行教育的思考——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的方法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一个人在他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也需要别人的赏识,这种赏识可以给人以激励和鼓舞,让人扬起生活的风帆,鼓足生活的勇气,它更可以给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豪迈。对于学校教育中的教育对象来说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奇效,然而“月有阴晴圆缺”,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需要或得到别人的赏识。
挫折,人的一生中,我们每个人都能遇到,然而在成长期中的孩子们,我们是否应该进行一点“挫折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且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小康生活蜜罐之中,如果我们在其成长期内一味地使用“赏识教育”,而在其走向社会后再进行挫折的磨砺会是怎样的效果?我每每想到事件1.中高二学生没有我的“赏识”.就会动力不足和事件2.中的口号,我感到不寒而栗,现在的社会竞争就如此之烈,将来的社会竞争会更加的惨烈。到了社会这个大熔炉里,谁会去让着你、哄着你、赏识你,我不敢想像将来这些孩子们怎样的生活。我感觉“赏识教育者”们是在慢慢地遏杀孩子们的心灵,是在对民族与国家的犯罪。无论从教育者的角度还是从家长的角度来讲,“挫折教育”——不应该成为我们遗忘的教育角落。
回头看看我们的历史英雄人物,“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勾践,“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风流人物”毛泽东,“三起三落”的邓小平,“苦战能过关”的陈景润,等等、等等,他们无不是遇到过大挫折的人,他们吃过大苦,受过大累,终于成就了他们的旷世英名。古代的孟子老先生还是很高明地预见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提出的“所不能”,都需要你“增益”。我看非常适合我们的现实教育,非常朴实,非常实际。
侧过头来再看看日本的挫折教育。日本的小孩如果摔倒在地,家长不会去扶他,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前些年日本的一个儿童代表团与中国的少年儿童共同去内蒙古草原搞了一次夏令营。在行进中突然遭遇大雨,中国的小孩惊慌失措,而日本的小孩中有一个人还发着高烧,中国方面提出送医院,而日本方面坚持让他走完全程。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可见,我们孟老先生的话全让日本人学去了。看来这个小孩可能成为天降大任的“斯人”了。挫折教育在日本是很受重视的。同时我们也不难明白为什么日本在二战后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了。
看过古今中外的教育事例,再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我觉得挫折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一,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它可以使人在反复的摔打之中变得坚强起来。其二,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挫折与困难使学生明白:既能享受别人的赏识,也能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困难,使人在心理上成熟起来。其三.在复杂的情况下,通过挫折与困难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独立的自理能力。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教师与家长不要动辄“我给你弄”。要知道,谁弄谁不弄的效果是不同的。孩子的发展结果也是不同的。
“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作为两种教育观念,我们在具体的应用时应该注意两点:
一.运用“赏识教育”要注意教育的对象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要和教育背景。
对低年级的小孩来说,可以适当多用一些鼓励与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增加挫折教育的内容。要遵循渐进的原则。对于心理脆弱的同学,可多用“赏识教育’给予鼓励。对于正在处于困境中的同学也可以多运用”赏识“。总之,“赏识教育”的运用要适时,适度,适合。
二.强调“赏识教育”的作用而忽视“挫折教育’的作用的行为是违反辩证规
律的。我们应该两种观念与方法并用,常言道:“不经风霜和雨雪,那得梅花一段香”“不经历风雨,哪间彩虹。”别人的赏识可以扬起自己生活的风帆,但要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不是很容易的,它必须要遭遇无数次的挫折后才能得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挫折要注意“度”的把握。而且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不要去挖苦、讽刺、讥笑、排挤学生,如果遇到这样的挫折,应该告诉学生用怎样的态度和心态去面对。对别人和自己都要有一个正确地认识。
挫折教育——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的家长不要遗忘这个角落。
第五篇:挫折教育
让挫折教育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
把挫折和难题还给孩子
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
所谓“挫折教育”,准确讲应该是“抗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受挫折后,能够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系统。
背景: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具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健壮的体魄外,还必须有良好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有的人被挫折击倒后,便一蹶不振,生命之火就变得黯淡无光。当今社会,孩子们都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小有父母的疼爱,爷爷奶奶的呵护,亲友的问候,他们的人生从一开始就享受着太多的“已然”,有人给他们洗衣做饭,有人给他们给他们擦桌盖被,有人给他们选择设施好又方便的就读学校,有人为他们安排喜欢的工作……很多很多,这是一代在温室中长大的花朵,这是一代未曾经受风雨的宝贝,所以现在的普遍中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弱、因心理品质差。由此导致的悲剧事件屡屡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山东某县一名年仅8岁的小姑娘因被邻居怀疑偷钱而服毒自尽。某小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被罚款而自杀,某中学生因“老师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论”而卧轨身亡,这说明,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耐挫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已势在必行。蝴蝶必须经历破茧的阵痛,才能使身体中的体液流到翅膀上,让翅膀变得充实、有力,从而振翅飞翔!孩子必须经历成长中的磨难,才能使内在蕴涵的巨大潜力激发,让心理变得成熟、坚强、从而健康成长。
挫折及造成中小学生缺乏耐挫能力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现阶段,我国处于和平建设时期,国泰民安,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养尊处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优越感强,对挫折缺乏心理准备。
2)是现在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特别是城市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保护,感情比较脆弱,娇嫩,遇到挫折就难以承受。
有些单亲等不健全家庭的孩子,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精神受压抑,常常被孤独恐惧所困扰,往往会形成孤独、内向、性格,耐挫力较差。
3)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压力过重,也易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因为目标越高,受阻后的挫折感就越大
4)阅历简单。中小学生年接触的环境单纯,生活阅历简单,生活的道路大多平坦,很少有失败苦闷的生活体验。因此当遇到挫折时就会惊惶失措,束手无策,很容易被挫折所压倒。
5)学校教育环境。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校、教师,一味地侧重分数,传授知识,而疏于情感世界的培养,忽视社会实践的参与,轻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这就造成学生心理品质差,承受挫折能力更差。
目标: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正确地认识和接纳自我,评价自我;保持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具有意识、情感、行为自控的能力,较强的意志力;掌握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基本方法,学会自我疏导、请求帮助,转化焦躁、发怒、紧张、冲动等消极情绪和行为。
2、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教育学生辩证地对待挫折
(1)挫折不可避免。挫折和成功总是相互交替出现而且会反复出现,正如梁启超先生在《论毅力》中所指出的:人生所经历的道路,大致不顺利的境遇占十分之六、七,顺利的境遇也能占十分之三、四,而且这两种境遇又常常相互交替和不断轮换,无论事情大小,必然会遇到若干次乃至十几次的波折和阻力。这些波折和阻力经常有的大有的小。但重要的一点,都是不能逃避的。
(2)挫折成就人生。挫折一方面给人们带来心灵的煎熬和痛苦。另一方面,它又是可以利用和转化的。古往今来,因处逆境遭受严重挫折而在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者,不乏其人。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的也是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必须先进行挫折的磨炼和砥砺,培养坚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品格,增强抗挫折力。
2.教育学生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念。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且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3树立榜样,提高耐挫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以从小就能立下远大志向的杰出人物为榜样,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从而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使“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其次,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提供的榜样类型有:第一,中外名人中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例如:被庞涓谋害挖去双膑,在断腿之痛中崛起而不是沮丧,最终成为著名军事家孙膑;7岁那年,父亲病故。永不放弃任何学习音乐的机会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廖昌永。;战胜挫败战胜残疾的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的巴雷尼等。第二,国内著名同龄人中的模范人物。例如自造逆境、锤炼自己的赖宁;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维系着生活和学业的黄来女。每天除了上学,还要回家洗衣做饭,照顾瘫痪的母亲的自强不息的八岁女孩倪东艳。第三,学生身边的同学榜样。用学校或班级里战胜挫折的同学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从这些闪光的形象中获取勇气和力量。此外,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耐挫心理、坚强的意志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组织班级参加比赛成绩不理想时,应坦然面对,不要垂头丧气或怒气冲冲、迁怒学生,给学生以不良的影响。
4创设挫折环境磨练坚强意志。人不经过艰苦的磨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力。为此,日本东京一家小学为三年级小学生设置了一种新课,要他们用洗衣板洗衣服,用扁担挑水或抬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大豆,并告诉他们几十年前绝大多数日本人就是这样生活的,许多家长也被告知,要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克服孩子“输不起”的心理障碍,能谦让,能合作,能吃亏,然后才能竞争。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为亿万富翁,但却要求子女自己去擦皮鞋,打工挣钱;印度也规定了小孩的“饥饿日”以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等等。这些国家的做法,无疑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为此,教师可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为学生创设受挫情境。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我们要专门设计一些军训、越野、远足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痛苦,磨练意志,“增其所不能”。教师也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以团队组织为依托,开展“今天我当家”“怎样解决生活难题”等实践操作活动,以提高其生存能力、自理能力。
5学科教学亦然,当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绩之中忘乎所以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给学生一次失败,让其向挫折挑战,在挫折环境中磨炼意志。
6.教给学生克服挫折的自我调节方法。
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的排解,积压在心头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痛苦,因而教师可口头告诉学生或找相关资料、书籍让学生了解排解情绪的方法,如到空旷的地方放声大喊、去公园散散步、找朋友聊聊天、做运动转移注意等。但排解情绪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或伤害别人,也不能伤害自己。否则学生会因一时激动不顾他人感受而乱发泄或伤害他人和自己。通过自身的价值系统,改变自己对挫折的认识和情绪反应,藉以减少精神痛苦和维护自尊心,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比如改变策略,降低行动目标或重新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并且有时适当的运用“阿Q”精神、“酸葡萄”心理等,也不失为一种暂时解除因挫折而引起不良反应的办法。
针对受挫情况做出相应的行动,才能避免下一次再受到伤害。如考试成绩差,就让学生自己反省自己的学习方法,对症下药,制定一些计划以提高成绩;与同伴发生矛盾,应冷静的分析谁对谁错。客观上,每个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拿第一,而往往只是在某一两个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这就告诉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特点,能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生活目标是至关重要的。面对挫折,要正确认识自己,仔细审视自身的优劣,扬长避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生活。
7、开展心理咨询
俗话说,不开心的事告诉别人痛苦就能减半。中小学生有时遇到困难不知所措时需要人来开导。我们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咨询,一方面为中小学生排忧解难,一方面可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的采取措施将问题的伤害度减到最低。教师要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教育,经过促膝谈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理智。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甲方面的成绩转化为乙方面的信心,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有人说:“心理障碍其实就是一张纸,捅破了什么也没有。”有些东西如果成了大问题,拿出来大家讨论、研究,就可以找到应对的方法。教师可以针对针对不同年级段,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季节特点等某个时期反映出的普遍现象适当开展一些主题教育。主题班队活动具有针对性、现实性,选择的角度小的特点,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每期可以开展二至三次主题教育。班会、讨论会等来讨论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集体辅导。(1)开展“优点轰炸”活动,培养自信心。活动先由学生本人找自己的优点,再由其他同学找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尽可能地把优点“炸开”,找出更多的优点,让其释放光芒。这样使学生心情愉悦,自由畅谈,连平时较自卑、极少发言的学生也找出了不少优点,现出了“闪光点”,培养了自信心。(2)开展“优秀人物伴我行”活动,进行榜样示范。小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一旦有了榜样,他们会仿榜样的行为去做,并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选取的榜样要有远有近,才有说服力。遭受失聪挫折而努力奋起终于成为世界著名音乐家的贝多芬,高位截瘫、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挫折,精通多门外语,掌握许多医学知识,出版多部著作,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张海迪,是“远”的榜样,令人震憾。同时,我们生活中许多战胜挫折的事例更具有生动的教育意义。如下岗工人重新找到生活的坐标,高考落榜者自学成才等等。(3)开展“模拟咨询”活动,培养承受挫折能力。首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挫折(或苦恼)写在纸上,收集后让每位学生扮演心理医生,随机抽取一张,帮助解决,排忧解难。在帮助他人解除烦恼的过程上,达到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每个人都会有挫折,都会有烦恼。这样,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会明显增强。
第二阶段: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视挫折。挫折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迎头赶上。因此,要在教学中渗透理想是美好的,实现理想的过程却是漫长的、曲折的、艰巨的教育,鼓励学生具有认识吃苦精神,并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怕吃苦,不畏挫折。课程设计方面采单元主题设计,教导学生认知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且思考如何面对各阶段的挫折,能勇於接受并寻求解决方法,从中学习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进行教学时,让学生藉由不同的图片、名人故事与社会事件探讨自己与他人不同之处。图片与故事的收集可以依老师本身的兴趣,只要是那个人物的故事与 人生过程可以引发学生正面思考都是一个很好的生命教育教材。且藉由不同的问题讨论与分享,让学生正确的知道挫折是存在於每个人当中。对於预测同侪的挫折问题,学生们显得很有兴趣,且预测出来的答案有一定的准确性。在教学当中,尽量鼓励学生发表,尤其是被认为遭遇挫折较多的同学,不仅可以帮助这些同学思考自 己挫折的来源,且可以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些同学的关心与帮助。而在填写绊脚石清单时,也可以让学生检视自己曾遭遇的挫折,或是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但有部分同学对挫折的概念并非很正视,容易书写一些生活小事当挫折,教师必须予以引导。
学习评量方面,有很多的同学会主动发表自己挫折及解决的经验,或是以书面书写出自己的遭遇,课堂中教师除了可对学生的挫折思考提出澄清及建议解决方式,亦可收集学生的书写资料於课后做进一步的追踪,或是转介辅导老师给予更进一步的协助。
整个课程应著重在於自我价值的思考,且同侪的分享,教师应妥善引导学生如何从挫折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此人生才不是一连串苦悲、沮丧交织而成,而是充满不同挑战的精采人生
第三阶段: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行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之形成教育的合力,从而构建挫折教育的完整网络。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首先从转变家长感念入手,通过专家讲座、观看录像、家长会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家长心理辅导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家长的辅导能力和与孩子的沟通能力,从而为后面开展挫折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得到家长的认可、支持和配合。其次,我们始终用“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周周与家长联系,还可以与家庭取得联系,以团队组织为依托,开展“今天我当家”、“每月学会一件事”、“我是父母好帮手”、“怎样解决生活难题”等实践操作活动,以提高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做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各种准备。
在社会教育方面,我们主动与社区单位联系,开展教育活动。如与消防大队联系,请消费官兵做英模报告,参观官兵顶烈日冒酷暑的艰苦训练过程,参加凳梯耐力极限体验。到敬老院听老红军讲英雄克服困难和挫折成长的故事,讲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通过这些方式激励学生,使之树立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