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贫困山区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单位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或许,很多父母与老师并不渴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然而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前年,曾有某市教育局对全市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5%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而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我们认为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
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和珍惜,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四、研究对象
摩尼镇中心校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内容与策略
要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感恩教育不能少,整体的德育教育更应该改革。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目前约束性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学校德育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
(二)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播电视学校、家
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三)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
1、对父母的感恩。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础的。
(1)首先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如“今天我来当妈妈”、“听妈妈讲怀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
(2)观看亲情影片,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3)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上升为情感的具体表现。1——3年级的小学生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4——6年级的小学生写一篇亲情作文。举行主题班队活动。
2、对老师的感恩。
(1)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
(2)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抒发对老师的爱和感激。(3)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3、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1)“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2)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邮递员、清洁工等。
(3)结合“学雷锋、学赖宁”开展回报活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等。
4、对祖国的感恩。
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5、对自然界的感恩。感恩自然,感恩生命,感恩自然给予的生命。感恩自然,报答自然母亲的哺育
之恩,报答自然母亲孜孜不倦的辛勤,报答自然母亲的忘我奉献。感恩自然,于感恩中升华思想的高度,于感恩中尽情忘我的付出。于感恩中将心灵的家园美化。
六、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性质、类型,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在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一边探索,一边研究,分头建立、逐步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感恩教育的体系和机制,辅助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践观察法等
七、研究过程
1、研究时间:
2、研究步骤: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文献资料。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1、各种感恩活动方案制定与落实。
2、学校感恩博客的建立与完善。
3、课题中期总结。
4、关于各种感恩活动的理论研究。
5、形成一些有价值阶段性的成果加以宣传与推广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论文或研究心得,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八、研究成果形式教育案例、研究报告等。
九、研究组成员分工
感恩教育活动调查表
班主任组织学生认真填好此表后,上交教务处。
第二篇:开展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作业)
开展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可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现在在有些人看起过时了。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理论是苍白的,感恩教育的缺失令人深思。
1、家长会上家长们心酸的诉苦
一次开家长会,说起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家长们不禁打开了话匣子。我班一位学生张某的母亲吴女士首先心酸地说出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吴女士对儿子张某爱护有加,一次她生病发烧在家卧床休息,儿子放学回家,不但没有关心妈妈的病情,反而抱怨说:“你病了,谁给我做饭吃啊?你提前告诉我,我就不用白跑一趟了。”吴女士伤心得落下泪来。当初儿子初中考不上,为了让儿子能继续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黄女士专程把儿子陈某送到声誉不错的我校来读中专,在开学报名时,黄女士夫妇俩专程送他到学校,还为孩子铺好床铺,搞好卫生,并把儿子当天的脏衣服给洗了。“你们身上留下车费就行了,其余的钱都给我吧。”临走前,儿子的一句话,让劳累了一天的黄女士夫妇心凉了半截。在学校时,陈某也很少往家里打电话,除非缺钱用时。如今,黄女士夫妇俩对儿子的电话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一看是儿子的电话,就知道是来要钱了。“只要有钱用,儿子基本想不起主动给家里来电话。” „„
家长们的诉苦,确实让我大吃一惊。由此,我想到班上许多同学,他们学习上不完全尽力,生活上要求过高,行动上散慢,对老师的教育有些情绪,那么他们在挨日子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含辛茹苦的父母呢?后经过调查,许多同学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当然没有回报父母的意识。看来,感恩教育对他们这些人是缺失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多想想父母,养成感恩 1
父母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只有让学生学会感恩,才能消减教育的阻力。
2、令人深思的“感恩缺失”现象
那么是不是只有我的这些学生才这样呢,翻开报章杂志,打开各种网站,给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感恩缺失”现象比比皆是。
案例一:两篇报道。前不久有一篇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还有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
案例二:场景展现。小学放学,孩子一出校门,书包便往等待已久的爷爷奶奶手中一扔,任凭老人在后边追随而不顾;每年新生入学,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扛着行李吃力前行的父亲,母亲则迫不及待地帮孩子拾掇好宿舍的一切„„
案例三:从网上调查数据显示,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广州对几所小学进行了主题为“什么事使我最感动”的问卷调查。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在“你曾经做过哪件事令父母最感动”一题中,不少学生交 了“白卷”。关于“先进人物”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28%的同学被革命先辈或先进人物事迹感动,如“老师在班上讲雷锋的故事,同学会„„”一题中,不少学生都选择了“雷锋故事很老土、过时”。另外,前年,曾有某市教育局对全市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5%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而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
以上一件件的实事,一篇篇的报道,一幅幅的画面,一串串的调查数据,都不禁让我们感到心酸。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在校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单位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或许,很多父母与老师并不渴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开展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在校学生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恩戴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做人的起码的支点。
我们认为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三、研究目标
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对他们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恩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四、研究对象
黄阁成校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内容与策略
要对我校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必须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感恩教育不能少,整体的德育教育更应该改革。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目前约束性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首先
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学校德育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
(二)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播电视学校、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三)教育学生知恩,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帮助。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
1、对父母的感恩。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础的。
(1)布置一篇作文《父爱》或《母爱》,要求参照朱自清的《背景》,写出真情实感;
(2)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
(3)放假实践一次感恩行动(为父母洗一次脚等);
(4)召开感恩主题班会,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清华学子写给卖唱父亲的一封信》、《妈嫂》这两篇文章,还让班长声情并茂朗读了她的习作《父亲的脊背》,并让一些同学谈个人感受,使全体同学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2、对老师的感恩。
(1)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
(2)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抒发对老师的爱和感激。
(3)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3、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1)“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
(2)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邮递员、清洁工等。
(3)结合“学雷锋、学赖宁”开展回报活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等。
4、开展“我为亚运增彩”活动延伸至对祖国的感恩。
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六、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性质、类型,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在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一边探索,一边研究,分头建立、逐步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感恩教育的体系和机制,辅助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践观察法等
七、研究过程
1、研究时间:2010年8月~2011年12月
2、研究步骤: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8——2010.9)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0.9——2011.3)
1、各种感恩活动方案制定与落实。
2、学校感恩论坛的建立与完善。
3、课题中期总结。
4、关于各种感恩活动的理论研究。
5、形成一些有价值阶段性的成果加以宣传与推广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3——2011.5)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论文或研究心得,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第三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关注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要告别只追求分数的陈旧观念,注重对学生终极关怀与生命发展,使学生在学校里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完善、情感丰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生,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性中心理论都强调对人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多元的、多途径的整合来达到目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作为我校,是今年由四校合并的九义制标准化学校,为了学校明天的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特色之一,是基于落实党和国家的科学发展观,针对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科学的全面的让学生在学校充分自由的和谐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我校有开展心理课题研究的资源和优势:我校拥有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四川省心理学会会员,学校正着力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建有高标准的心理活动室和心理咨询室,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硬、软件设施条件。
二、研究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校园文化特色之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能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增强心理健康教师资的素养。形成我校独具的教育特色。
三、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探索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水平提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一般模式
2、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学校、集体效能
3、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群体差异,个体差异。
四、课题目标
总目标:通过课题研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养成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学习生活方式。
子目标: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研究
2、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3、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4、师生健康心理评价方法
5、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6、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联系
五、课题研究对象
安仁镇学校全体师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相关书籍文献或上网查询等方式获得基本的相关信息,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经验。
2、行动研究法:通过培训测试等手段,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通过研究教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过程,以验证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调查法:调查校内外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研究提供实践基础。
4、对比法:通过对不同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对比,通过对不同方式培训后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比较得出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方法。
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某个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运用进行全程监控、分析,了解其前后变化,为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6、经验总结法:通过对研究中得失进行总结提炼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用三年完成:
第一阶段(2007.2----2007.6)
1、成立课题组,确定主研人员,建立相关制度,完成相关问卷及分析报告,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初步拟定研究方案。
2、申请立项
3、阶段成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问卷资料、规章制度、初步完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校园建设。
第二阶段(2007.6----2009.6)
1、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请专家指导
2、开展讲座、办培训班、自学等形式将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3、制定检测标准
4、召开专题研讨会
5、收集整理资料,进行阶段总结
6、阶段成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阶段性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第三阶段(2009.6---2009.12)
1、完成课题资料整理,统计分析
2、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3、申请结题
4、最终成果形式:
(1)调查报告、(2)研究方案
(3)工作报告
(4)研究报告
(5)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专著
(6)音像材料和课件
(7)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八、保障措施
1、争取四川省心理学会的支持,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
2、建立课题组和完善各项研究制度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
4、通过网络,刊物、书籍等多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
5、学校投入课题研究经费
九、课题研究机构
管理机构:大邑县市级课题《规范学校管理,创特色学校实践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长:王敏
副 组 长:周兆伦张洪
主研人员:万小明杨安庆何文祥但唐斌李芙蓉大邑县安仁镇学校课题组
2007年5月20日
第四篇:挫折教育研究方案
农村高中学生挫折教育研究方案
主持人:吴兴媛
山东省东平一中课题组
农村高中学生挫折教育研究方案
东平一中课题组 主持人: 吴兴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发展有近20年的历程,目前正处于发展推进阶段,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教育部[1993]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2]14号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其中包含“使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与此相应,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咨询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我校于2003年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现根据目前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挫折教育为突破点,整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概念的界定
农村高中学生挫折教育是指教师针对农村高中学生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不能克服的障碍,而使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目标不能达成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紧张状态而施加的教育影响。
农村高中学生由于所处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其挫折成因的特殊性,因而其相关的教育和引导也有其特殊的方式。
三、理论依据
1、以国家有关的教育理论和指导性文件为指导。
2、研究主要根据最新前沿国内外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3、与实践相统一。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重视创造与突破。
四、相关研究领域现状及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有关学生挫折教育,国外起步较早,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进行相关研究,《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等,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保证。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的奠基石。通过调查,有46%的农村高中生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11%的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89%的学生是由于遭遇挫折引起的不良心理反应,挫折教育亟待深化和实践。本课题旨在针对目前当地农村经济和教育现状,从实践出发,研究挫折心理及其教育对策,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入性。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而发展的理论为指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代中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以挫折教育为先导,全面开展心理健康科研,立足农村高中实践,促进农村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达到教育的全面发展。
1、学习中的挫折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学生的焦虑心理,厌学心理进行研究,达到调适学生心理的目的。
2、人际关系中的挫折。主要针对目前农村高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同学之间和家庭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着重处理好与教师、家庭的关系。
3、青春期中的情感挫折。主要针对农村高中生青春期身体发育期的骚动和情感,有的放矢加以教育和引导。
4、耐挫力的培养与研究。
5、挫折后的教育与引导。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是搜集相关资料,搞清专家指导,成立课题小组,完善心理咨询,通过全面调查,个案研究,形成农村高中学生心理挫折研究理论,研究教育对策,进而巩固研究成果。
2、研究过程。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① 与班主任、政教处、团委联系成立课题小组 ②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
③ 组织学习有关挫折教育的理论
④ 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心理咨询系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⑤ 添置相关的软件,资料和设备 ⑥ 挫折教育的宣传与普及
(二)具体研究阶段 ①邀请有关专家指导
②对班主任等德育队伍进行挫折心理教育的培训 ③对学生发放问卷,进行相关挫折心理调查 ④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 ⑤进行个案研究
⑥对有关理论进行总结
(三)总结扩大成果阶段
①召开课题组会,分析总结研究得失 ②收集资料,汇编个案案例 ③进行挫折教育的示范
④总结提交,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一)理论研究
(二)实践研究
(三)实验研究
(四)个案研究
3、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搜集资料。(2)实践研究,问卷调查,询问等方法。(3)实践研究,情景法。(4)个案法,比较分析法。
七、实验及基本操作。
随机选取的实验班,比照班,采用情景模拟、暗示等手法进行实验操作。
八、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专家支持:本课题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并特邀山东省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苗军芙,烟台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岳先毅为顾问。
2、人力条件:主研人,吴兴媛: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在济南教育学院进修时着重研修心理学知识;耿庆柱: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先后在烟台教育学院和山东省教育学院研修教育管理专业;孙向岐: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近几年主要进行了后现代教育研究,主持开发了省级课题。
3、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研究大力支持,配备了相关的设备:电脑、电话等;相关的资料如心理测试软件等;成立职能科室——心理咨询室,已有相关的实践经验。
九、预期研究成果。
准备在2007年12月底以前,完成相关阶段的论文。2008年12月底之前进行实验、课题总结报告。
十、实验的组织领导。
组长:吴兴媛,主持研究的全面工作。
付组长:耿庆柱,具体实施实验的计划,操作及报告。成员:孙向岐,编制问卷。
赵传彬,学生管理。
王华,实验操作,效果实施。
李启斗,文字的编撰。
第五篇:Wwlgja小学教育英语课题研究方案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A优势:网站平台可以深度本土化、运营本土化,这一点口碑网会受到很多制约。
宜宾网络发展比较成熟,几家同类网站发展情况不理想,查看口碑网用户最新点评论时间为2007年6月29日。可以看竞争类网站发展不够理想。
宜宾地区虽然有几家类似网站,但是在用户们的记忆是非常模糊的,***可以打出宜宾生活消费第一门户品牌口号,迅速强占市场,使宜宾人在心理知道宜宾最大的生活消费门户网是***,这样同类网站就失去的竞争力
B劣势:缺乏网络产品的运营经验,对市场了解不够深入得不到精确的数据,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没有管理统筹经验,完全没有市场控制能力 项目外部因素
A机会:同类网站虽然有几家,但是却都出现疲软情况,即使强大的口碑网也做的并不是很好,前面的那些网站培养的用户和企业用户的习惯。现在缺少的就是真正有实力的网站来运营这个市场。同过网站和传统媒体的整合实现项目、个人用户、企业用户三赢的局面。
B 威胁:只要一个网站成功、周围同行就会全部模仿其模式、持久的价格站抢夺市场,这对我们本来缺少资金的情况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同时竞争过程中,对手可能研究创新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最近中国十七大问题,对互联网整治非常严格,如果政策变动对产品和服务开始进行征税。
小学英语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研究
一、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分析
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突出语言的实践性特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运用英语的能力需要在交际的环境下逐步形成,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于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重视老师的表扬,不怕犯错,很少有羞怯感,喜欢参与集体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让学生感到英语学了就能用,从而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如此循序渐进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实验课题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研究》。学科是指根据一定学校的教育任务以及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选编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统一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育,培养能力,增强体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
本课题中的 学科教学 是指小学英语学科中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
能力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本课题中的 语言交际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学科内容进行有意识的活动,依靠自己的努力,与他人积极配合,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4、课题研究的目标
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健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视、听。说,玩、唱、画、游、读、写、译等饶有趣味的活动及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排、半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体现出语言的交际性。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5、本课研究的基本内容
门)对我校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实践能力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小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现状。
(2)根据调查的结果 分析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低下的原因,为在英语教学中研究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寻找突破日。
(3)以调查分析的结果为依据 研究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4)寻找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课题研究的重点为:研究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难点为:在英语教学中探索适合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注
]、调查法
课题组自行编制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家长问卷l
以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我校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现状、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培养孩于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看法和做法。
2、自然实验法。
以调查分析的结果为依据,探索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具本有效的方法。寻找一条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3、教育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成员应用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在年级和本校推广教学
经验、同时通过教学经验总结
学会运用教育科学理论的知识,分析所搜集材料和统计数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
具体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7年1月):理论学习和培训、自编调查问卷阶段。
1、课题组织成员学习教育专家对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论述等,学习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势及要求.以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2、自编调查问卷,请本校科研室的老师审定。
第二阶段(2007年3月2007年8月)调查问卷阶段。
l、分别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调查问卷。
2、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数据和材料。
3、撰写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20O2年9月2003年6月)实验阶段。
l、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指导课题实验。
2、以调查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研究教育对策 开展课题实验 探索在学
科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3、撰写教学经验总结或论文。
第四阶段(2003年7月2004年 1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结题验收阶段。
1、收集、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四、课题的成果形式
l、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现状的调查报告。
2、培养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经验总结或论文。
3、相关附件,如 录像、光盘、照片、实物等。
五、课题组人员情况及分工 三、四、五年级英语教师苗延凤、于丽丽、毕丽丽。本课题研究的参加者,都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苗延凤
课题组组长(负责人)在本课题研究中负责组织工作,制定总体研究计划、各阶段的试验研究方案及撰写调查报告和结题报告。
于丽丽
课题组成员, 在本课题研究中负责课题实验,制定调查问卷及测试量表,撰写各阶段试验研究报告。
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分析处理,英语实践能力现状调查测
试 ,教育对策的研究、实验均由全组成员参与进行。
本课题参加者都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完成研究工
我校拥有资料齐全的图书室、现代化的校园网络,能通过互联网查找、搜集各地有关教育科研的信息及资料;还有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可供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可在配置高档的电脑室进行科研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处理,为本课题提供现代化的科研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