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水茜中心学校———邱金红
一.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社会的“恩赐”:做儿女的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学生的要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生活中要感恩于对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还要感谢祖国、社会的关爱和大自然的赐予之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人用自己的肺腑之言表达着感激之情。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社会的恩赐,很多人熟视无睹,似乎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丝毫没有感恩意识,更严重的是 “感恩”情怀的缺乏对下一代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表现为少年儿童缺乏关爱他人、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形成自私自利、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已经造成少年儿童道德和人格的严重缺陷。如何给少年儿童补上“感恩”这一课,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案例一:
据《成都晚报》记者报道,一对夫妇双双下岗后靠四处打杂为生,他们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能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生活。可他们上小学的儿子却对父母的一片苦心视而不见,而且对父母“高标准,严要求”。看到同学有车接送,就要父母租辆车送他去学校;看到同学的父母带自己的孩子去肯德基、麦当劳,他也要求父母带自己去高级饭店吃饭,为办同学聚会,逼父母为他凑足2000块钱。
案例二:
有一次,父母在超市买东西,为了节省车费,两人提着又沉又重的几大袋东西(大部分是儿子喜欢吃的零食),走了1公里路回到家,满头大汗,又累又渴,儿子正在看电视,回头望了一下没有一点反应,又继续看他的电视。
以上两个案例表明,当今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父母长辈、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对他人缺乏理解和关心。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然而其影响却不容低估,其核心是缺乏感恩意识,缺乏一颗感恩的心,为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渗透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二、课题的界定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一种感激的心情,怀着这种心情会给你带来一种良好的人生感觉,使你感到愉悦和温暖;感恩是一种爱的表达,也是做人的责任,提倡的是以德报德、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的“善根”的教育活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自古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名句,更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和“吃水不忘打井人”的处世信条。美国把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在感恩节里,许多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还为穷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2005年的8月3日,上海市教育部门在修订《中小学生守
则》时,增加了“学会感恩”的条款,填补了以往教育内容的一个空白。全国一些学校相继也开展了“学会感恩”这方面的研究,把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感恩教育理应成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学校更应注意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感恩意识,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学会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内容
感恩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教师之恩、他人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等。
1、感恩父母------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长辈,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与父母多说知心话,知道父母的生日并为父母过生日,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2、感恩教师------感谢教师的教诲,尊师重教,对老师有礼貌,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
3、感恩他人------感谢同学、朋友(包括学校等其他集体组织)爱心相助,促进互助互爱。
4、感恩自然------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5、感恩社会------感谢社会的馈赠和祖国的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报效祖国的思想。
四.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光凭课堂上单纯、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在上好“感恩”教育课、开展好“感恩”教育主题班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活动,进行心灵对话,从而去获取“感恩”有关的知识。为此,学校让学生通过向身边的人了解什么是“感恩”。
1、向父母、长辈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讲述中国古人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向同伴了解。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4、向书本了解。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事迹。
5、向电视媒体了解。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含义、内容与方式。
6、向网络了解。学生对网络爱不释手,引领他们进入教育信息网络,搜寻,了解新时代赋予“感恩”的新的涵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
在让学生通过询问身边的人了解什么是“感恩”后,还要让学生明确“感恩”的重要性。学校各中队成立小记者团,对身边的小伙伴、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邻居老公公、老婆婆等进行采访,特别是了解一些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象,自主发问,真实记录情况。
1、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生日在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生日的?
2、老人在家里经常有不开心的事情吗?这是为什么呢?
3、你是怎样对待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长辈的,有什么不孝之言行吗?
4、你的周围有老人被遗弃,或者是不被赡养的吗?
5、你是否经常去看望不和自己住在一起的老人?
6、假如你老了,处于一种被冷落、遗弃的处境,你的感受将会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去探索问题的奥秘,去探求问题的核心与主题,去亲身感受那些不幸的老年人的滋味。经学生的采访调查,有些人对老人的一些“不孝之举”令人深思、催人警醒。这一幕幕真实事例的采访,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由此体会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二)创设“感恩”教育的情境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各中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等,自行设计感恩教育的情境:可以是在班中讲述“感恩”小故事;可以创办“感恩”小报、出“感恩”板报;可以创办一期“感恩”专栏,在橱窗专栏中展示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名言警句、生活中的“感恩”事例;还可以是在中队中开展“感恩”节目的演出,自编自演的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犹如亲身感受一般,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各自的形式施展才华,使“感恩”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进一步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三)开展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从小事做起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要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实践中感恩。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感恩之情,充满爱他人之心,从而学会感激父母,学会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大自然,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真诚地去报答身边的人。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
(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A、自己事情自己做,让父母省心,自己穿衣,自己整理房间,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
B、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
C、每个星期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D、在双休日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叠被、洗碗、拖地板、烧饭、做菜等;
E、经常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
F、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
G、为父母过节。
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送上自己亲手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2)开展“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主题一封家书活动,要求每一位在校学生以此为题,给父母写一封家信,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时间:2008年5月)
(3)组织全体学生观看电影《暖春》,感受浓浓的亲情。(时间:2008年4月份)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还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4)认真做好尊师校规,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其他来校老师能主动问声“客人老师好”,听老师的话,自觉遵守学校各项常规,用自己的点滴进步报答老师对我们的付出;
A..2007年9月各中队组织《感谢您,老师》演讲;
B..2008年的寒假开展访一位恩师活动;
(5)2008年开学《感谢恩师》征文活动,每班选送两篇,在“红领巾广播站”广播;
(6)2007年教师节开展以“六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同学是孩子们心中最纯也是最真的朋友,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朝夕相处,心有感激,也许从没表达。通过活动,使同学们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1)开展“我为同学做一件好事”活动。
(2)回忆班内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名同学,然后把他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或一个电话表达自己的感恩心情。
(3)开展为他人献“爱心”活动,为学校、班级中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款,捐学习用品等。
(4)与兄弟学校结对,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祖国、社会、个人的关心和帮助,为此,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为他人有贡献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1)每周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一次;
(2)为社区美容,清扫大街、清除非法广告纸„„
(3)组织开展看一部爱国影片活动(每学期两次);
(4)以“爱我祖国”为题办一期板报,出一份手抄报。(2007年10月)
.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大自然它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富饶的土地上的各种物产给我们丰富的资源。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保护大自然,节约能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1)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认真做好值日工作,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拒绝乱吐乱扔现象;
(2)看一本书,号召每个队员看一本环境保护方面的书,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提高对环保问题的认识;
(3)听讲座,每学期组织一次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
(4)办一张红领巾环保小报,把学习考察的整理结果、环保知识办成小队报,不仅能加强环保认识,还能带动家庭,共同收集资料,向家人与邻里宣传环保知识;
(5)开展每天捡一张废纸活动。
2、感恩教育从文明礼仪做起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从父母、从亲人、从老师、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
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声也能给予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所以,“感恩”当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从文明礼仪做起。
学会说“你好”、“再见”。早上出门先要和父母道别;见到老师、同学要说“你好”或者“早上好”;见到外来老师主动问好;回到家中先要向父母打招呼。
学会说“谢谢”。接受同学、他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接受老师递送的物品、奖状奖品或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教育,要说声“谢谢”;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书,要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会热情鼓掌致谢。
学会说“对不起”。日常生活中给他人带来不便时要说“对不起”;乘车时人多拥挤,无意中踩在他人脚上要说“对不起”;不小心撞到人要说“对不起”。
在社会上和公共场合,应主动去关心需要关心的朋友和他人,特别是老弱病残者,帮助残疾人过马路,乘车、坐船主动给老人、小孩、孕妇让座等。
3、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教师节” 上,学生自制卡片,写上祝语送给老师,表达自己的敬爱之情;“母亲节”上,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重阳节”上,孩子们用自己的歌声、舞蹈为老人们送去欢乐和祝福,让老人们体会到节日的气氛。
五.感恩教育成效
1、学生的感恩意识显著提高。学校在学生中间开展了“感恩”的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感恩实践等多种形式活动,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要感恩,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忠于祖国、服务社会、关心他人、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家长们惊奇地发现,孩子突然间懂事了、长大了,知道帮父母做家务了,愿意与父母聊天了。
六(1班的邱加雯在文章中写道:在我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值得留恋和回忆的人,有亲人、老师、同学、朋友,他们在我的成长道路中给了我关怀和帮助,给了我鼓励和支持,他们是我终身感念至深的人,我要对他们道一声“谢谢”!心存感恩,我会更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那些曾经呵护我成长的人们„„
四(3)班的陈丽华在文章中写道:我以前从来不会帮助妈妈洗衣服、拖地、洗碗、等等这些家务,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后,每个星期休息的时候,我都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爸爸下班回来我都会给他倒上一杯热茶,顺便为他按摩一下肩膀,让他松弛一天工作的疲劳。
这一活动改变了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老师们也发现学生比以往更听话,更有礼貌,变得乐于助人,关心同学了;我校的感恩教育也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关注,叔叔、阿姨、老人们直夸我们的孩子是好样的。
2、感恩教育提升了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感恩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倡导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精神。“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增强了校园的学习气氛,同学们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将来报效父母、报效国家。同时,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学校与家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互动效应。大大促进了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3、感恩教育赋予传统的德育活动以新的生命力。随着“感恩”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的“一分钱献爱心活动”、“雏鹰敬老”活动和“希望工程”手拉手活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希望工程”手拉手活动,使同学间思想上相互了解,情感上相互沟通,生活上互相扶持,学习上相互帮助,让感恩之心充满整个校园,微笑遍布每个角落;每个学期各中队以接力的形式开展的“雏鹰敬老”活动中,孩子们用平时节约的零花钱为老人们买糖果、糕点、面食;孩子们发挥特长,为老人们表演的生动有趣的文娱节目;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恩之心遍布各个角落;“一分钱献爱心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助人为乐的好品德,资助了本校的贫困生和失学儿童,感恩之心遍布整个校园。
六.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1、充分发挥教师在感恩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关于开展感恩教育的有关文件,进行感恩教育叙事案例研究,在教师专业培训中增设感恩教育的培训内容,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感恩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2、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孩子们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使得自己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家长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社会各界人士都要提倡“感恩”,把感恩教育活动向家庭、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学会感恩。
水茜中心学校
2008年5月28日
第二篇: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现状和趋势
(一)理论背景
1、时代的要求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是,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却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那些子孙成群而老无所养的辛酸事例和“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等等令人发指的故事,这种责任感与感激之情的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对于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是多么地悲哀与不幸!人们不禁责问:这种“辛酸”与“不幸”的出现到底应归咎于我们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不力还是社会环境的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冷静反思。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断层,应该是产生这些“问题孩子”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泛爱众”;“投桃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什么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在我们今天看来反倒难以施行呢?
2、课改的要求 2001年我们走进课改,“感恩教育”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师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和养育之恩„„,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
3、学生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而“感恩”是最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更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二)、研究现状和趋势
“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这不是一句空话,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然而,在我们的身边,每一个鲜活的事例都让人触目惊心。面对人们感恩之情、感恩之德、感恩之心、感恩之行的缺乏,人们呼吁立即补感恩教育这一课。我们不仅反思:感恩教育靠补是否可行?对于孩子来说,儿童期是培养价值观念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研究表明,97%的孩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的品性的。因此,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应从小开始,越早越好。....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而“感恩”是最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更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二)、研究现状和趋势
“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这不是一句空话,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然而,在我们的身边,每一个鲜活的事例都让人触目惊心。面对人们感恩之情、感恩之德、感恩之心、感恩之行的缺乏,人们呼吁立即补感恩教育这一课。我们不仅反思:感恩教育靠补是否可行?对于孩子来说,儿童期是培养价值观念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研究表明,97%的孩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的品性的。因此,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应从小开始,越早越好。
二、关键词的解读:
感恩教育界定为: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所以感恩教育对于个体,不仅是道德教育,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也是理想教育。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是大自然、是社会、是国家和他人的恩泽与奉献的结果,因而应当珍惜与感激。这意味着人们在享受恩泽的同时更要承担一份责任,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因此,感恩其实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实践: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能动地探索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和表达,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育技能。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
1、生活教育观 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要想继承和发扬“感恩”这一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就必须走进生活。
2、科学实践观
全面思考,重新定位,加快学校科学发展步伐。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三个”重点出发,运用科学发展观对学校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围绕“打造优质教育、创建品牌学校”的共同愿景,确立学校“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情智和谐、德艺双馨”为核心,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化教育和幸福教育融合的方式及途径,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习惯。
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激广后奉献之恩,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方法与途径
1、课题研究的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我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组织领导。课题成员年龄结构均衡,业务能力较强,素质较高。采用课题专人负责制,由校长亲自主抓,德育主任具体抓,分工明确,层层落实,全体成员在研究中积极参与,合力攻坚,形成领导重视,师生协同作战的课题研讨氛围。
(2)理论提升。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实现对课题研究的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监督。针对课题研究内容,强化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多样,有教师读书自学、专题讲座等。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多次聘请专家来校指导,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建构充实的理论框架,促进教师先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内化。教师们在不断学习研究、交流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提高了理性认识。
(3)享受过程、关注评价。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信息,正确调控研究过程,加强课题资料的研究、建档、积累、整理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4)创造和谐的教育实验氛围。我校注重校内外环境建设,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及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强与各实验学校的交流研讨活动,创造和谐的教育实验氛围。5)关注信息交流。我校充分运用学校网络,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扩大信息的接触面,大量地占有信息。积极开发信息资料,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6)保证课题研究必要的经费,加强软硬件的建设。课题研究经费,全部用于购置课题研究资料和教师教科研成果奖励之中,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本阅读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感恩教育的文献收集和研究,尤其关注我国传统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2)、调查分析法:在课题实施阶段,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调查分析我校的现状等,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措施。(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研究每一种具体做法的效果。(4)、个案研究法:对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5)、经验总结法: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在实践中检验、提炼、提高认识。
3、课题研究的途径:(1)、教育阵地化。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开辟教育阵地。(2)、课程国学味。通过开设书法、武术、民乐、经典诵读等国学课程,让课程充满国学味。3)、礼仪外显化。除了在品生、品社课中渗透传统礼仪教育,还逐步改革一些日常礼仪。(4)、范围全员化。按不同层次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全校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这一教育行动。(5)、展示规模化。全校学生会唱《弟子规》,六年级毕业生能背出百篇诗文,能编课本剧、讲传统美德故事,演练武术操,展示书画作品,进行陶艺创作。
五、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1、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9月
建立课题组、落实分工、加强理论学习、拟订总课题方案、构建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做好课题实施准备。
2、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6月
根据本方案的研究内容和策略落实研究计划,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举行实践研讨整合意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推广,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3、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
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作课题总结;整理物化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提请有关部门进行课题鉴定。
六、课题研究成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回顾我校一年来的实验经历,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各位专家的引领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
此课题开展已经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及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孩子们从过去大部分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到现在已经清楚地记得父母的生日,还能采用亲自做贺卡、送祝福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尤其部分学生在对待家长的态度上有了明显的好转,学生体谅父母,也不乱发脾气了。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中,参加实验的孩子们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已经没有学生因老师的说教而怨恨老师,更是体现了这些孩子们也开始理解老师,并能够与老师合作完成好每一件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三大工程 全面实施感恩教育 第一 诵读古典诗文 彰显少年君子风貌
诵读古诗文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我校以诵读古诗文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感恩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努力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终身发展夯实基础。我们以“两结合、三机制、三延伸”的诵读模式,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诵读系列活动。四结合,即特色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修建了刻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假山,配有潺潺的水流,醒目的字迹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诵读经典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结合《弟子规——日常生活力行表》的设计,将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活动表现一律纳入此次教育行动中,完成了三维一体的整合,使学生明白了感恩无处不在。使全体师生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中相互学习,共同感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地迎接明天。第二 礼仪童子功奠基工程
开发礼仪校本课程,自编了《小学生礼仪》校本教材。通过每周礼仪广播,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各科教学之中不断渗透文明礼仪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的引导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上网,到书店、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举行邀请函设计、感恩语言描绘、手抄报评比等活动,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第三 思源归真普及工程
我校开展“让爱传递、让梦飞翔”系列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递梦想 快乐阅读”的读书周活动,鼓励学生学会读书、读好书并用绘画、诗歌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梦想,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真爱梦想图片、视频宣传,让学生了解山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号召学生为他们捐款捐书,为帮助山区孩子实现读书梦想献上一份爱心,和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共同成长。让我们的孩子们从读书中享受到快乐,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捐书”并非仅仅是赠送这么简单,“捐书”是一个纽带,让“捐书”和“受书”的学校、小集体和个人之间从此建立长期的友谊关系,今后将开展许多相互有益的快乐读书活动,如交流读书心得、互通学习经验,各自向对方介绍本地民风民俗,邀请对方交换考察,共同举办夏令营活动等等。开展快乐“读书捐书”活动,必将激发同学们的读书兴趣,使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学校开展特色大课间活动,我们始终坚持“健康第一,懂得感恩”的指导思想、在大课间中全校师生共同完成口语操《让爱传出去》,使学生懂得感恩,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感谢父母给予生命,从而必发自内心的情感会自然的随着音乐流露出来。在以维吾尔族音乐为背景的舞蹈更是让学生兴奋不已,踏着优美的舞步,摆动着可爱的小脑袋,孩子们就是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感受新疆地域的多民族化,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与民族同学手拉手,肩并肩,共同生活,共同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清明节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感恩教育的极好时机。通过祭扫烈士陵园活动,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了解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激发队员们对英烈的崇敬之情,珍惜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使学生接受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今年,我校开展了主题为“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的清明网上公祭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爱国主义网站——“民族魂”网向革命先烈敬献鲜花、发表祭拜感言等以这种特殊的祭扫方式缅怀先烈。通过此次活动让全体少先队员感受到胸前红领巾的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与爱护,用实际行动为红领巾增添光彩。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民俗风情、参加社会实践,感受祖国之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如:参观吐鲁番火焰山、坎儿井、沙漠公园等,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又如:参观蔬菜大棚、草莓基地等,整个活动过程有张有弛,同学们的热情高涨,营造出紧张、活泼、欢乐、和谐的气氛。通过实践锻炼,同学们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懂得了友情的珍贵,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回校后,学生还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下了真实的感言。我校还利用陶艺做画话的契机,通过“赏陶艺----设计陶艺----制作陶艺----画陶艺----话陶艺----写陶艺”等系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陶艺课程成为学生的至爱、学校的品牌,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真正体现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大语文观。最后学校还将自己亲自制作的陶艺作品送给来校参观的领导、送给了社区的孤寡老人等。这样的活动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让孩子们学会了关心他人。
七、课题研究的问题思考及展望:
课题研究开展到今天,我们也发现:课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室;实践:已不是简单的活动。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帮助者,要和学生一起在广袤的信息原野上驰骋。
学,然后之知不足;研,更加知困惑。“感恩”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究还不够深入,还需下大力气继续研究。我们相信,有这样一个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教师队伍,有领导、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我校的德育教育科研之路将是一条永无止境、硕果累累的丰收之路。
第三篇: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方案
目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伴随着“独三代”的到来,父母和长辈有了更宽余的时间和经济基础将全部的爱倾注到他们的身上,生活的一切重心和目标都围绕在下一代的身上,尽其所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物质环境,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久而久之,骄横、霸道、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在孩子们的身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有很多触目惊心的案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教育敲响警钟。如何教育下一代已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父母不能回避的、也必须面对的问题。对自己的孩子简单的、过度的溺爱有百害而无一利,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独立生活,才能真正塑造起孩子健康的人格,才是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爱。幼儿园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幼儿时期对他们开展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做一个真善美的人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表明:在个体的发展中,某些行为的习得有一个关键期,期间,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学前期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理想时期,对幼儿进行感恩启蒙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 “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然而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出现了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性行为较多等亲社会行为极差的现象。经过调查表明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感恩。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学会感恩。感恩是爱心的沟通,爱的情感交流,是爱回报,爱的种子的发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意味着教育是生长生成不是制造锻铸。幼儿是有生命的作物,幼儿园有义务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而健康的环境,让幼儿体验感恩,学会感恩。当我们审视今天的教育时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感恩教育应成为全部教育环境中的一个最重要、最核心的元素。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感恩教育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目前尚无发现有幼儿园切实开展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经过各种途径的搜索及查阅我们尚无发现哪所幼儿园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而小学,中学却已开展地如火如荼。或许是在别人看来感恩教育对幼儿来说实在是太难实施了。这不禁让人感慨:幼儿期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黄金期岂不事倍功半?幼儿园的感恩教育其核心应该是爱心教育,是从幼儿身边所熟悉的人和身边的感恩小细节开始着手进行教育。它的本质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人与人的相处。
2、社会呼吁感恩教育从娃娃抓起。
经常有报纸报道现在社会上的青年人素质低下,缺乏感恩意识,何为孝道、敬老?公交车上无人让座,老弱病残孕专座上坐着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免费公园屡招破坏„„感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人性要素,是人类仁、义、礼、智、信诸美德的基础和根本。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会获得真诚的友情和忠贞不渝的爱情;我们整天高喊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美德,但我们更应该知道,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所以,社会呼吁教育要面向未来,品德教育要从小抓起,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知恩教育。
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每样东西都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任何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处处受到恩赐: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老师对孩子有教育之恩,同伴对我们有互助之恩,所以知恩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感恩意识的培养。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是值得所有人用一生去珍视的爱的教育。所以要从小抓好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幼儿年龄小,期望他们做什么特别感恩的事情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当前我们应从小事抓起,将感恩意识的培养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幼儿如何向感恩对象实施感恩的研究。
幼儿时期的感恩对象应该从幼儿身边的人着手:包括父母、老师、同伴。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实施感恩。
1、感恩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同时引导孩子学会向父母感恩是感恩其他社会成员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感恩父母方面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和劳动、工作状况,体谅父母劳作的艰辛不对父母怀有敌意。
(2)牢记父母的生日,并能在重大节日予以真诚的祝福。(3)不乱花钱,知道父母工作辛苦,赚钱不容易。(4)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
(5)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减轻负担。(6)对待父母有礼貌,早晚起居要问安。(7)批评教育不顶撞,不提不合理要求等等。
2、感恩老师
(1)尊重并理解老师的教育要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2)愿意主动和老师交流,真诚给予老师祝福和帮助,对老师有礼貌,成为老师的朋友。
3、感恩同伴
(1)关心身边的同伴,不争抢玩具,能与周边同学和睦相处。(2)团结互助,体察同学的困难,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3)不欺负同伴、打骂同伴,礼貌待人。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使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需要多渠道、多方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来进行。
1、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感恩教育”不只需要靠课堂或书本教育来完成,也不需要孩子正襟危坐教师一板一眼地去灌输。“感恩教育”应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作为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抓住教育时机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体会感知他人的辛苦,控制自己的消极行为,从而做出互助和感激等积极行为。
2、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安排是以主题形式贯穿进行的。小班的幼儿逐渐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与人交往。这个阶段主要让幼儿对家长、对自己有所了解,教育主题内容选择一些比较亲近的人、自我表面的认知。中班阶段的幼儿,除去自我中心化加速,对主要接触者有近一步的亲近情感,能关心同情他人,友好、助人、合作行为明显增多。这个阶段主题内容选择也应由识恩知恩到关爱别人报答别人的改变。大班阶段的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又进一步成熟,出现了有意的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不但重在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包括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同时还要让他们了解为了他们幸福生活而付出劳动的人们,对关爱过自己帮助过自己的幼儿园、社会、家乡、祖国等进行感恩与施恩的情感教育。
3、以节日活动为契机。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其中蕴涵了许多深远的教育内容。挖掘节日内涵,有目的有选择的把感恩教育融入节日活动中去,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感激之情,是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形式。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教师节”、“老人节”、“母亲节”、“父亲节”„„都是我们教师开展感恩教育不可错过的良机。
4、家园密切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伙伴。”无论幼儿园怎么对幼儿实施合理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幼儿园要经常提醒、引导家长们在家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孩子们的“爱心”不用刻意培养、教育,“感恩”的培养也是如此,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融合与生活之中,不着痕迹的,在家中可以很轻松的创设感恩的氛围,在有意无意中,家人的一言一行中,孩子们会看在眼里,慢慢的记在心里,印在脑袋之中。逐渐的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使孩子们知道今后自己也应该这么做。可以说家庭是孩子们第一个学校,而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的各种习惯与行为首先来源于家人。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其感恩意识。
5、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
社会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是感恩教育的肥沃土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实施感恩教育,如: 带幼儿去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同时鼓励幼儿参与各种爱心募捐、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参加植树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培养幼儿施助于人的快乐,从而达到回报家人、回报社会的教育目的。
四、课题研究目标
(一)通过感恩教育使幼儿“知恩”,明白爱是双向的,“感恩”与“图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通过感恩教育,使幼儿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学会如何去报答父母、老师、朋友、他人,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感激之情。
(三)教师、家长、幼儿都收获感恩的心,达到家园和谐共育新局面。
(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一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自觉性,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五、研究计划
(一)准备阶段: 时间:2009/12——2010/9 任务:
收集资料,前期调查分析,制定研究方案,提出研究研究计划,申报课题。
(二)实施研究阶段: 时间:2010/4——2012/1 任务:
1、根据课题目标及实施方案,开展系列活动。
2、定期研究课题工作,不断完善课题计划。
3、收集各年龄阶段开展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并进行选择和提炼。
4、落实研究方案,并个案进行记录和分析。
5、阶段测查,总结展示,论文撰写。
(三)总结阶段:
时间:2012/1——2012/6 任务:
1、完成实验后期测查。
2、汇总、整理、分析各类资料。
3、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接受专家检测,结题。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本课师负责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有深厚的幼教理论储备和先进的幼教理念,是全县幼教界的学术带头人,曾担任的市级课题《幼儿前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在参加省教研成果评审会上荣获三等奖。我们还邀请了县教研室的老师和我们共同承担课题的研究,还有教育专家对我们的研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另外,全园教师均曾参加前期课题的研究,研究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储备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幼儿教育教研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均有信心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单位也将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和保障,使课题的研究取得成功。
七、主要参考文献
《幼儿教学研究》——吉林长春《幼儿教育研究》杂志社发行 《学前教育研究》——湖南长沙师范学院主办 《学前教育》(幼儿版)——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幼儿教育》(教师版)——浙江教育报刊社
《幼儿教育纲要解读》——四川省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记着有人在爱你》——腾刚,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让我们有颗感恩的心》——易玉文 彭安平教育叙事 《幼儿社会性发展指导》——潘洁 少儿出版社
《从零岁抓起——0-3岁婴幼儿关心与发展文献研究》 高民
八、最终成果及形式 感恩教育工作报告 感恩教育研究报告 感恩教育论文集
通江县文教示范幼儿园感恩教育园本课程集 感恩教育活动案例集
第四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小学生健全品质的基本要求。如何在实践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根据实践研究探讨更为有效的教育策略的基础。经过近一年来的实际工作,现将总结出的感恩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归纳如下:
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在经过了一些最初的感恩教育教学的活动之后,受调查的100个小学生当中。仍然只有15%的同学同时知道父母两个人的生日,有30%的同学知道父母两人中的其中一个人的生日,而55%的同学既不知道爸爸的生日也不知道妈妈的生日。更别说为父母送生日礼物了。还有75%的同学不知道自己家每月的收入是多少,更不知爸妈在自己身上要花掉多少钱,有同70%的同学甚至不知道教师节、重阳节的具体日期。
以上情况说明,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以往对“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给孩子们的成长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很多小学生在感恩实践中仍然存在意识粗浅、缺乏具体行动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实施感恩教育,主要着重从学校教学、走廊文化、家校合作、社会实践等几处开始抓起。在活动中,教师要首当其冲,创设情景,亲身体验,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去。
二、通过研究探索的有效策略。
1、在教学中深入渗透感恩教育。
学校教学是进行感恩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可以通过每一科教材的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亲情回顾、情境再现、激情演讲等办法,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感恩重行,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寻找所有可以感恩的时机。
如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是我们唯一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要珍爱他、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黄河之水天上来》令我们心潮激荡,壮怀激烈,引导学生为拥有母亲河而无比自豪;《桂林山水》、能让我们领略自然的神奇和大自然无所不在的美,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去享受。可以针对这些课文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关感恩自然,保护环境的活动。另外,语文课文《詹天佑》等也都是极佳的有关感恩篇章,同样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的渗透,教育学生爱和平,爱人类,培养学生广大的胸襟,从而感恩父母、长辈、同学、教师,感恩祖国、社会、世界和大自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理教材、培养学生感恩能力的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感恩资料,培育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做人的道理。小学课本中所表现出的 “恩”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亲情之恩,祖国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等,都是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最好资料。
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入感恩教育。
通常的学校的德育教育课往往只是一种形式,用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大人物、大事迹来开展教育活动,给学生养成的是脱节的英雄
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总结性的感受,反而在自己身边的感动却体验不到,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时间学习为身边的人着想、感恩身边人的惯性,而创新的校园德语课堂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缺。创新的校园文化是把师生、校长、家长调动起来,使大家在参与特色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其中的感恩价值,形成大家都认同的一种感恩文化,学生能参与之中,就会有切身体会。因此,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倡导感恩,使学生学会感恩,善于感恩,加强学生对长辈、父母、老师、同学、祖国、社会、宇宙深深的热爱之情。
比如利用学习过走廊文化,重大节庆日,组织学生行动起来,制作各种手抄报、贺卡,通过演讲、征文、舞蹈、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兴奋。让无声的墙壁鲜活起来,展示无穷的魅力,还可以利用课间广播、午播时间,播送学生喜闻乐见的感恩小笑话,小节目,小名言。引导学生争做感恩文明人。让每个活动都能与学生共同成长,学会感恩。
3、家校协同中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种活动,但是要想把感恩教育以情感人,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学校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家长勤沟通常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次的小小的进步,通过家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手抄报、感恩演讲、感恩诗歌、感恩征文、感恩画展、倡议书、派发喜报等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促使家校合作共同开展各种活动,引起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的意识,启发学生的感恩的情怀,促进学生的感恩行动。
如: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开始做起,回家给父母捶捶背,倒一杯水,帮助父母做一次饭,做一次家务,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从为家庭和班级做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做起,生活无大事,主要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表现自己的感恩想法。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感恩教育
通过生活中的活动让小学生从中体会感恩情怀,用感恩之心,融化冰冷的心、冷漠的心、自闭的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处处为善、知恩图报的思想,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感恩的社会实践中来。
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感恩自然,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认清个人价值的同时,要学会关心照顾他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开朗、豁达,心胸更加开阔。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关心、感恩才是幸福的,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快乐别人,幸福自己。
当然,在这些感恩教育的策略当中,还要注重突出总结经验,亲身实践,增强教育者本身的自我体验,更好地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升华感恩情感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目标真正植入到学生心里,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
第五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报告
六年级组 李妮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
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自私、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有一年的“六.一”学校组织庆祝会,学生带上凳子到操场观看。班主任为了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场。从开始到结束,两个多小时一直站在学生旁边,结果没有任何班的学生主动为老师让座。
孩子们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思想是人的灵魂,如何拯救这“将要垮掉的一代”?良方在哪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1.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2.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学会感激老师,感激老师为我们导航,感激老师培育我们。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教育心理学也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主要局限于有机的生理方面。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青少年本人,对健康的关心也都集中在学生身体发育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标上,至于学生的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往往为大家所忽略。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渐为人们所关注。因此我校把“感恩教育”定为核心课题进行研究,其目的为:
1.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
2.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他人。3.懂得孝敬父母以及长辈是为人之本。
4.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心中充满爱心,学习更有动力,生活更有意义.5.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6.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教育的开展,培植感恩文化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儿童教育理论;2.素质教育理论;3.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4.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寻求小学生缺;2.构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
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儿童教育理论。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2.素质教育理论。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而在这几方面中,德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一个人纵有满腹才华,却不能甚至不愿回报社会,奉献人类,试问,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又有何用?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不仅是回报父母亲人,更是回报社会乃至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3.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4.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寻求小学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探索培育小学生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
2.构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3.创建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4.提高学生感恩意识,促进学生感恩内涵。
5.通过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2.小学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3.培育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研究。
4.小学生“学会感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5.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研究。6.感恩教育内涵的研究。
7.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8.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
感恩教育的内涵;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难点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参与课题实践研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一边研究一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
2.调查研究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观察和调查问卷,了解现阶段小学生感恩心理的整体状况,明确其长处和缺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化分析,掌握课题研究的有力资料和数据。
3.文献法。收集有关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学习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撰写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八、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畅通,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反映教改前沿动态的教育报刊、杂志。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2.研究经费:学校每年征订一定相关的刊物,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
3.研究时间:日常教学、大型德育实践活动
4.研究条件:课题组成员人均一台电脑,均可上网,方便交流及上网查找资料。
九、课题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成立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网络,组织理论学习,研究制定出课题实施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课题组人员分工: 组 长:李妮
成 员:折彩霞 申叶 高海霞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7年8月)
1.课题组教师查阅相关理论书籍,以理论知识指导研究实践。
2.年级组内实验班正式启动实验,按实验规划进行相关项目实验,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每月课题组成员集中交流实验状况,进行材料整理。
3.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全面铺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0月)总结成果,推广经验。撰写课题终结性报告,编辑优秀个案分析和教师优秀论文集。
十、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一)《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二)《小学生感恩故事汇编》。
(三)《主题实践活动、班队会设计》。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四)《感恩教育论文》。
(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阶段性总结等报告。(六)课题研究开题、结题报告。
本课题于2017年10月研究结束时,撰写研究总结报告,收集整理研究论文,总结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深入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我校小学生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