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中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老师:
我校《农村中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是县教育局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也非常注重孝道,古谚语称:“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条件越来越好,大部份家庭只有一至二个子女,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对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心中是“小皇帝”、“小太阳”,眼中只有自已,不懂得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在集体环境中目空一切,缺乏感恩意识,孩子们失去了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在目前学校教育体制还有待完善的前提下,部份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做人的标准与感恩意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在思想和生活中逐渐淡化,出现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有的沉溺于网吧、电子游戏室,根本不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培育之恩、同学间的帮扶之恩,更不会真心去体察父母、老师的苦心与期待,甚至于出现许多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这些诸如此类的现象,给学校教育敲响警钟,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严重的挑战。为此我校确立了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精心培育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氛围、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知恩图报,从小懂得
理解、宽容、体贴、关爱,领悟成才先成人的人生真谛,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研究的目标
目前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严重,存在一些对家长、亲人、老师不尊重不感激,对发生的事件(如: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亳无爱心同情心,对同学之间不关心的现彖。
1、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学校新形式下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从生活学习的环境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从内心学会感恩,启谛感恩心灵。
2、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大自然、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给予的恩情。
3、通过感恩教育的研究,探索方法与途径形成体系,为学校及班级的德育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三、研究的内容
(一)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包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感激社会、感激自然等。
(二)感恩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
1、采编感恩教育故事案例
开展搜集前人和身边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环境等以感恩为主题的感恩故事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感恩文化教育,领悟感恩文化的精髓,以班队活动为主阵地,通过主题教育,挖掘学生的內心情感,引发他们对感恩形成比较深刻全面的认
识与理解。
2、读感恩故事营造感恩教育之势
通过搜集前人和身边感恩故事并进行整理,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和大家一起共享感恩教育资源,在阅读交流中认识得到什华,意识得到增强,准则得到规范,行为得到动力,渲染班级感恩教育之势,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感恩教育活动的热情和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作用,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3、学科渗透感恩教育
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潜在因素,结合课堂教学自觉的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4、重在行动提高感恩教育之效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在既定的情景中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感恩为什么要感恩,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
(1)利用专题讲座渲染感恩之势
结合特定节日, 学校安排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演讲, 让学生受到感恩心灵的洗礼, 营造感恩教育之势。
(2)结合传统的节日组织开展报恩实践活动
国庆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积淀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德,利用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学校的特定环境,组织开展报恩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强化感恩意识,学会报恩方式。
(3)家校联动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家庭是孩子生命的孕育之地,家长的言行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感恩实践研究要从家庭做起,建联动制度促家庭感恩教育。
四、感恩教育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为主。
1、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农村中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与行为。
2、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感恩的现状,根据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案。
3、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他们感恩意识和行为,归纳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规律。
4、文献研究法:了晖国內外感恩教育的现状及经验,搜集资料,从中学习借鉴,促进研究课题的深化。
(二)研究步骤
1、研究时间:2010年3月-----------------2011年12月
2、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定研究方案
(3)宣传动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2010年6月-------------------2011年10月)
(1)各种感恩活动方案制定与落实。
(2)关于各种感恩活动的理论研究。
(3)形成一些有价值阶段性的成果加以宣传与推广。
(4)课题中期总结。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论文戓心得体会,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
五、课题组织领导
组长:王勋
副组长:汪富全
主研人员:王 勋 杨友光 汪富全
参研人员:车平李茂怀 李寿乾 刘平龚长青 肖 利 杨雪梅 康 丽陈明亮
六、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论文、案例精编。
2、学校、班级管理得到发展
通过感恩教育,形成感恩意识,养成感恩习惯,把感恩思想融入生活、学习中,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校德育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构建德育管理体系。
第二篇:感恩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有专门的节日 ——感恩节,伊斯兰教有定期的感恩祈祷,以此固定而必须进行的形式,来培养教徒的感恩情结,其实也就是培养一种道德契约责任,受恩者以行为或心灵来酬谢给予自己好处的人和社会,或者,安拉或上帝。佛教里也有善有善报一说,虽然是从因果和施恩者自己角度阐述佛教精神,其实也有包含有受惠者知恩必报之意。
在西方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为了学会感恩,在节日的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那种感恩节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真正的感恩与奉献: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人们要按传统用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送食物给那些素不相识的饥饿的人。印度上世纪初的泛神论者的感恩,是对世界万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应该更与现代思想相契合。重视环境、重视他人,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又颇合互惠互助精神。
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
在孝道方面,古人堪称我们的典范,在这方面有严苛的规定,也有许多孝感天地的典故与楷模。以前我们总强调它负的一面,现在看来是过激的。孝道它之所以能存在上千年,说明其还是存在积极作用的。它是社会的伦理,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社会文明的标杆。
在古时,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古谚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施恩不图报,知恩知报,这是人类的共识,它超越了民族,文化,国体,时代。虽说“市恩市义,非君子也”,但那是对施予者的约束,对于承受者,更应有“忘恩负义,实非人也”之说。
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在黑龙江,将从明年开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
仅靠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全社会都应重视“感恩”教育,它也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感恩是需要培养的,“感恩”教育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学会感恩,并不是要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二、研究的价值
目前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懂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
1、通过研究,探索出新形势下小学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2、通过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
3、通过研究,使学生发自内心感激生活,学会感恩。
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了《未成年人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篇:农村中学自信心教育实践研究[范文模版]
农村中学生信心教育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高中教育分层化,使农村中学生源质量下滑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完中,2002年创办成为市级示范高中。在我县,共有六所高完中,其中三所(国重、省重、市重各一所)在城区。
近年来,随着高中办学规模扩大,各高完中生源需求量随之加大。各校(尤其是国重、省重)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纷纷推出各类“特殊招生政策”,加剧了对优质生源的争夺。对学校办学层次(国重、省重、市重)的评定,加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城区学校便成为这一“集中”的受益者。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读国重、省重才有考上好大学的机会。家长及学生出于对高考升学的考虑,大都把目光投向“集教育优质资源于一身”的国重、省重,成绩好的、家庭经济好的大都选择了国重、省重等城区学校。
每年被我校划线录取的学生,回校报到率不及40%,一半以上为线下录取生。就读我校的学生,90%来自农村家庭,其中30%来自特困家庭。我校的生源状况,决不是个体现象,而是近年来农村高中生源状况的缩影。教育分层化使农村中学的生源质量严重下滑。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状况
我们发现,我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一是因为学业。他们大都因为自己没有考入国重、省重等城区学校而自责,总觉得就读我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总觉得自己成绩不佳,感到升学无望、前途渺茫。二是因为家境。他们大多家处农村,家境困难,家庭负担重,经济压力大。他们总担心自己会因为家贫而失去读书的机会,而昂贵的大学学费,更让他们相信,即便考上大学家里也难以承受。他们苦闷、自责、自卑。或自我封闭,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或自暴自弃,懒散放纵,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和出路。
这不仅仅是我校学生才有的问题,而是多数农村中学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的
1问题。如何改变这些学生自卑的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奋斗,乐观坦然地面对现实,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的问题。我们的课题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的。
(三)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德育研究的图书资料,并在网上进行了课题主题词搜索,还没有发现同类课题的研究及表述。与之相关的“赏识教育”,也只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没有相应的课题研究。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人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现在一般人只使用了约10%的大脑功能,绝大部分待开发。也就是说,一个人绝大部分潜能尚待挖掘。人的思维中,有一种思维叫定势思维。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调动人的潜能,产生积极的思维定势和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因此,没有绝对优生和差生的存在,只有学生潜能挖掘程度不一的存在。
我们认为:不断的激励引导,即信心教育,能够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积极的发挥。
二、概念的界定
“信心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持久的系统工程。是通过环境氛围的创设,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运用赏识、引导、积极暗示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挖掘学生潜能的激励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对象、措施及办法
(一)目标
针对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而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的状况,探索出一套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课题把富顺三中高2009级全年级和高2008级9班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班级。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搜集信心教育相关资料,借助这些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
究。
②调查研究法:定期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测。③经验总结法: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不妥的地方进行改进,好的经验在各年级推广。
(三)研究措施及办法
1、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学校将通过以会代训的方式,要求教师牢固树立“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中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多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时时处处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看到自己的希望。
2、创设激励的校园环境
激励标语、文字上墙,进教室、寝室;增设更多的园艺小品;利用黑板报、文化橱窗登载励志的话语和自信成才的名人轶事;利用校园广播定期播放激励大家奋进的歌曲和征文以领导、老师、家长 的寄语,提醒鼓励学生自信、努力、进取、成功。
3、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只有管不好的家长,没有学不好的子女”的家庭教育理念。要求家长多关心自己的子女,多与他们交流沟通,时时关注子女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多发现子女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和喜欢、希望和寄托,让孩子从中得到积极进取、立志成才的不竭动力。
4、开设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门人员,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解决学生的困难,疏通学生心理,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
5、开展系列“信心教育”活动
①坚持每天两次的以“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为主题的宣誓及跑操活动,让学生在庄严的宣誓及跑操活动中找到自我,获得信心,宣泄压力,找到动力,调动潜力。
②广泛开展“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的主题班团会活动。让学生在认知、讨论、体验的基础上写题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得体会。
③定期开展“自信成才”的故事讲座,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或大家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告诉同学们:态度决定高度,自信改变人生。
④开展“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的体验成功活动
a班主任结合学生实际,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合适的“岗位”。如让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活动;让学生轮流当班团干部;让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b降低各学科教学及考试的难度,让绝大部分学生获得“我是优生”、“我能行”的学习感觉。
⑤定期开展各类表彰活动,树立典型、正面引导,表彰先进、带动后进。a班主任每周给学生写一两句中肯的表扬的话,并在班上公布。
b学校定期举行评比表彰大会,表彰先进,带动后进。
6、开展“手拉手”爱心助教活动,让贫困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得到大家的帮助。
①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开展“手拉手”爱心捐助活动,筹集资金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
②学校成立“阳光工程捐助机构”,组织专门基金,定期向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补助对象同时享受学校的减免政策。
(四)成员分工
组长:程松(书记、校长)负责课题经费的管理、课题制定及组织实施,成员的协调、指导。
副组长:李代洪(副校长)具体负责课题实验班班主任的培训管理,系列信心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联系刘忠、张同超、张仕其
副组长:官忠华(副校长)葛方军(副书记)具体负责课题实验班任课教
师的培训和管理,以及相关研究活动的实施。联系陈银宗、宋建熙、幸代坤、周道乾、陈红艳
副组长:李昌健(校长助理)具体负责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联系罗乾栋、杨远明
成员:刘忠、张同超、宋建熙、杨远明、罗乾栋、陈银宗、幸代坤、张仕其、周道乾、陈红艳(在各自联系副组长的指导下开展具体工作。)
(五)课题阶段划分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10月)成立课题组。搜索有关信心教育理论经验,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
2、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9年4月)按计划全面实施,在实践中积累资料,并进行阶段小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
3、整改、总结阶段(2009年4月—2009年7月)汇总各类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以及评估鉴定。
四、预期成果及形式
1、预期成果:总结信心教育实践方法及成效,从而探索出一套帮助农村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的教育策略。
2、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②教师论文和教学故事
③学生心得体会④各种调查、检测分析材料
⑤开展活动的各类资料⑥成功学生典型案例
富顺第三中学校信心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
二00六年九月
第四篇:农村留守学生感恩教育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宿松是一个具有80万人口的大县,辖9镇13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0余万农民工外出务工,他们的孩子自然成了留守儿童。我们蓝天实验学校是宿松县人民政府于2006年4月批准创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实行的是全日制、全寄宿、全封闭式管理,创办初首期招收的730余名学生,到今年为止已发展到了1530余名学生,经调查了解他们绝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学生”。而这些留守学生大都缺少父母双亲的关爱,缺乏亲情教育,导致不少学生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他们根本不懂得感恩之心,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不完善之处。这些因素的存在,势必要求我们把“感恩教育”作为我校留守学生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让他们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养育之恩,帮扶之恩„„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情感淡薄是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潜在危机。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最能拨动学生心灵的话题,最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感恩教育现在已基本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但都缺乏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方法,研究的文章仅仅是散见于报刊杂志。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试图找到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恰当的途径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达到每个人尤其是留守学生都学会感恩的目的,让他们从感恩自己的父母开始,学会去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围的事物,关心整个人类。进而增强他们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使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看到传统美德教育的新契机,以填补以往德育教育内容的一大空白。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以在我校就读全县“留守生”为研究对象,并向全县所有“留守学生”延伸。
(2)研究内容:
①知恩教育的研究——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以,我们要求留守学生要饮水思源,要学会知恩,要知道没有祖国的强盛就不会有我们个人的幸福;要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知道是师长引领我们上路,遨游知识的海洋;要知道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才有大家的共同进步;要知道没有丰富多彩的社会大家庭为我们提供广阔的锻炼天地,就没有大家的历练成长;要知道没有大自然恩赐于我们的灵山秀水,就不会有我们想象的灵感和生活的多姿多彩。所以,学会感恩,首先要知恩,才会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②施恩对象的研究——当今许多家长在外面打工,挣了票子,误了孩子,他们由于缺少一种父爱母爱,缺少亲情的交流,只知一味地服从孩子的需要,用给更多的零花钱于孩子来弥补
情感上的不足,使得不少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超前消费,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不知责任。更有甚者整天沉溺于网吧,学业荒废,不求上进,根本不理解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更不会真正用心去体察父母的苦心和期待。许许多多有着各种心理偏差的留守学生,正迫切需要感恩思想伸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无数惨不忍睹的恶性事件,无数触目惊心的恶果,无数“心理病”受害者的鲜血和吁求,都在警示我们,人们正渴望着充满人性关怀和伦理道德启迪的感恩励志教育。
③感恩意识培养研究——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文明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是一种对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我们将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抓人性化教育,抓人格化教育,抓人文化教育,端正班风校风,严肃校纪校规,让感恩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的心中。
④感恩教育行动研究——感恩教育付诸于行动,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但行动研究必须教育学生做到:第一、要在老师正确引导下,努力培养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经常保持乐观的精神,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心胸要开阔,要善于跟老师、同学以及父母进行坦诚的沟通和交流,要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第二,要不断砥砺自己,拥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养成说话有目的性、行动有自觉性、处事有果断性,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第三,要养成谦虚谨慎、沉着稳重、凡事三思的品质和习惯,锻炼自己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和胆略,不断地消除自身的弱点,做一个有涵养有知识的新人。第四,努力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充实人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从而为将来适应社会变化,获取工作成就作准备。第五,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以积极的态度,从实际出发,严以律已,真诚与人交往,决不弄虚作假。第六,努力培养自己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的精神。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珍惜友情,团结合作,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关心、互相促进;生活上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珍惜粮食;学习上要勤于思考,勇于实践。通过这些行动上的学习和锻炼,努力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
四、完成本课题已具备的条件:
本课题组聘请宿松县教育局周才虎副局长,教科所何强志所长,教研室程康时主任担任本课题的专家顾问,指导本课题的实验工作。
本课题负责人刘咏玉和苏晓阳是从事教学工作30余年的校骨干教师,从事管理工作10余年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在国内各级刊物上发表过20余篇文章,合著多部,多次参加课题实验的研究工作,经常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科研实验,具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他们曾在河塌中学和城关中学担任过省、市级课题组负责人并通过了验收。
本课题组成员,由中、高级教师和班主任组成,他们都是来自一线有经验的教师和班主任,面对新课程改革,他们敢于探索和创新,他们的论文多次发表或获奖。他们有创新意识、钻研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他们希望在本课题研究中积累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提高创新能力。本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各方面条件均已具备。
蓝天实验学校生源充足,现有学生1535人,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留守学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研究对象。学校在基础条件、硬件设施和规范管理上完全具备课题实验和研究的能
力。学校在社会上影响大、声誉高,这些都为本课题的顺利高效运作提供了保障。
校长室亲自抓课题研究,二级机构各处室全程实施,学校将在物力、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坚信利用两年的时间调查、研究、分析,一定能按方案要求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取得一定成效。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
①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并召开“开题会”;
②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③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④运用个案调查分析法,对全县22个乡镇在我校就读的“留守
学生” 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分析研究感恩教育前的现状(前测)。
(2)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8年12月)
①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进行行动研究;
②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③召开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比比;
④逐项形成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
①进一步运用个案调查分析再进行调查、访谈,然后总结感恩
教育后的现状与分析(后测);
②撰写调研报告;
③做好课题研究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④申报结题,召开推介会。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课题组负责人:
刘咏玉(中学高级教师、校长)负责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及过程管理,撰写结题报告,主编论文集,成果验证等工作。
苏晓阳(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协助课题研究管理,具体负
责课题组成员任务完成的过程,整理论文、课题资料归档,成果验
证准备等工作。
(2)课题组成员:
吴晓伍、石金生——负责“留守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感恩意
识”的培养研究。
季昌荣、夏建军——负责“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及“知恩教
育”的调查研究。
刘斌、吴兴炉——负责“留守学生”的生活动态和卫生习惯、心理健康及“感恩励志”的调查研究。
石江波及班主任——负责“留守学生”的社会生活动态和综合素质活动的“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
七、课题成果表现:
(1)搜集整理个案分析报告。
(2)调查研究,撰写论文。
(3)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4)汇编论文集。
(5)形成结题报告。
第五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图报。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友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然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6+1”的家庭环境,让小学生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长辈呵护下的“小太阳”,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事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待人处事冷漠、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明显落后于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国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文章和成果比较丰富,主要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许多地区、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但尚未出现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预计突破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途径与资源方面有所创新,让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思想道德需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开发感恩教育,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促进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有较大提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感恩教育系统化、多样化、生活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实现感恩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达到理解父母、教师的关爱,近而实现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具有感恩的行为基础上,潜移默化为刻苦学习的内驱力,真正让学生拥有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通过开展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感恩之情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学会关爱、懂得感恩”的校园、家庭、社会氛围,体现“小手拉大手”作用,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一)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是摆在首位。而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教育,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感恩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一种不计报酬的自觉的行为,所以感恩教育与主体性教育之间联系密切,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将感恩情怀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每一个教育的主体上出成效。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
2.通过感恩教育途径和策略研究,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的逐步形成,促进校园平安和谐。
3.通过研究和实践,形成学校的感恩文化特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方式的研究 2.小学生感恩活动开展形式的研究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的研究 4.培育感恩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
六、课题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8年1月一2018年3月)1.确立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实验方案。2.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核心组,进行课题论证 3.召开课题开题会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20年5月)1.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
2.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课活动,如课题研究教案评比、说课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3.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课题研讨和学习交流活动。
4.总结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
5.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每月课题组成员集中交流实验状况,进行材料整理。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5月-2020年6月)总结成果,推广经验。撰写课题终结性报告,编辑个案分析和教师优秀论文集。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
(二)案例分析法: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
(三)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教学相关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工作,同时提高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
(四)调查分析法:通过测试、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措施(一)成立课题研究组 组 长:管恩平
副组长:张柏峰 刘志军
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郭晓慧 李霞 李伟 田云霞 石晓璐
高继红 安春华 陈文秋 张宁 王媛
李庆会 所有班主任
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本课题组共有12人,由管恩平全面负责本课题的领导、方案确定、规划实施。郭晓慧 李霞 李伟 协调、综合各子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田云霞 石晓璐 高继红具体负责《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方式的研究》;高继红 安春华 陈文秋具体负责《小学生感恩活动开展形式的研究》;张宁具体负责《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的研究》;王媛 李庆会具体负责《培育感恩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
(二)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具体落实对方案的实施与研究工作,及时的总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三)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操作的培训。(四)组织开展阶段性的交流研讨活动。
(五)加强课题档案的管理,详细记录整个研究过程,收集、整理研究资料。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畅通,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反映教改前沿动态的教育报刊、杂志。
2.研究经费:学校每年征订一定相关的刊物,购买一定的光盘,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
3.研究时间:日常教学、大型德育实践活动
4.研究条件:课题组成员人均在电教室有一台电脑,均可上网,方便交流及上网查找资料。
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二)《小学生感恩故事汇编》
(三)《主题实践活动、班队会设计集》(四)《感恩教育成功案例、论文集》
(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阶段性总结等报告(六)课题研究开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