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感恩教育研究综述(定稿)
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
陈秀兰
韩国的学校教育首先也是“孝道”教育,通过开设专门的礼仪课,配备以韩式家具、传统的民族服装等教育学生向长辈问候、向老人敬茶等孝亲的行为习惯。在小学,规定每个小学生胸前都佩带着“孝行牌”。牌的正面有父母的像片,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得怎么样。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公民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祖国忠于祖国 等共个德育项目,如孝顺、手足情深、尊敬老师、尊敬长辈、守法、责任感、公德心、爱校、爱国、协作精神以及种族和谐等。美韩感恩文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感恩教育的启示 马祥甸
挂有“孝行牌”,“道在器中,以器传道”,让他们每天对牌反思,体会师长的辛苦,学会感恩。节日里,年轻的父母会穿上五彩服,带着孩子向长辈行大礼,送“孝道礼物”,感谢养育之恩;校园内,到处可以看到精美有力的书法和传统的山水国画,内容多是先贤关于做人的至理名言,增强青少年感恩祖国和感谢前辈的信念;寒暑假时,社区还给小学生举办讲座,向小学生宣传“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使他们从小接受“孝道”的熏陶 德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 王定功
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里,专门喂养一些小兔、小狗、小鱼等诸如此类的小动物,孩子们在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按照要求去细致观察小动物每天的成长发育过程,并认真做好记录,从而让学生学会细心照顾和爱护弱小的生命。不少学校还倡议学生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 “领养”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并常常发起募捐活动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班级、校方乃至更大区域等不同层面还经常组织关于善待生命之类的演讲、作文比赛等活动,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倡导善待生命的理念。在学校里,学生若虐小动物,轻则受到校方的训导,重则受到适当惩罚,甚至被送去相关机构接受专门的心理治疗。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
在国外,对于感恩教育也十分的重视。根据学者的研究,整理出以下几点:在韩国,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礼仪课,配备以韩式家具、传统的民族服装等教育学生向长辈问候、向老人敬茶等孝亲的行为习惯。在小学,规定每个小学生胸前都佩戴“孝行牌”。牌的正面有父母的像片,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的怎样。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中有一项是公民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忠于祖国等德育项目教育,如孝顺、手足情深、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守法、责任感、公德心、爱校、爱国、协作精神以及种族和谐等。
在德国,在小学里,专门喂养一些小兔、小狗、小鱼等诸如此类的小动物,养成热爱生命,感恩自然的意识和行为习惯。班级及学校还经常组织关于善待生命、感恩自然等的演讲、作文比赛等。
邂逅美国的方老师—博客
在美国,爱国主义作为感恩教育的一部分,受到重视。小学生一入学,老师就会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学会背诵“国旗誓词”。在每次升旗时,学生齐声背诵效忠国旗誓词:“我全心全意,效忠国旗,以及美利坚合众国…….小学感恩敎育现状研究
杜丛颖 在日本,日本学校中对学生培养感恩之情是从点滴小事进行的,像“午餐前两掌合在一起对这饭菜鞠躬致意,以表示对饭菜和提供好饭菜的所有的人的感谢。” 中日感恩教育比较之启示
张 靖
日本则在学生中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为了让学生感恩自己的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日本的学校会要求学生随各自的父母到上班的单位,随父母工作一天,体验父母工作的辛劳,让学生感同身受,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此外,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万事万物带给我们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空间的恩惠,让学生感恩自然,关心他人。这样,学生才能将内心中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心中内化,转化为爱的感恩。
第二篇: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研究状况:一些国内外学者早就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作出了研究。曾早在19世纪法国学者Noel就指出,可以把旅游业看成是农村就业的主要途径,并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消除分散性、改善农村居民的服务、通过旅游发展致富;19世纪中期国外学者也指出,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观光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息息相关,可以说农业发展就是它的命脉所在。要发展好观光农业就必须把农业技术提上去,让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好农业对中国的劳动人民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把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是中国的国策,这使得农业的发展有着比往日更深刻的含义。我国学者倪川硕士指出,以农业生态园作为乡村生态旅游,对农业生态园规划进行设计是中国农业研究的价值所在,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当代农民不仅可以在旅客们旅游的过程中收取费用,还可以在收获农产品时取得收入,从而可以大大的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使得中国的农业日益走向多元化,经济化和风景化。国内学者高士莘指出,观光农业在全球发展迅速,它是农业和旅游业合二为一的新兴产业,是以农业为载体的旅游业。它不仅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能够协调两大产业与环境间矛盾。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丘陵地区农业腾飞的新路。丘陵地区经济发展不快,有些地区甚至还未脱贫,发展观光农业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由低效种植向高度集成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增长。综上所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在中国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
第三篇: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礼貌原则принцип вежливости是由英国著名的学者李奇于1983年在格莱斯“合作原则”принцип кооперации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李奇效法格莱斯划分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其中每条准则都包含两条次准则:
1.策略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Tact maxim a)使他人受损最小;b)使他人受惠最大
2.宽宏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Generosity maxim a)使自身受惠最小;b)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扬原则(用于表情和表述)Approbation maxim a)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b)尽力扩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原则(用于表情和表述)Modesty maxim 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b)尽力扩大对自身的贬损 5.赞同准则(用于表述)Agreement maxim a)尽力缩小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分歧;b)尽力夸大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一致 6.同情原则(用于表述)Sympathy maxim a)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b)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礼貌原则”在会话中的性别差异,首都师范大学,崔国鑫)在国外对“礼貌研究”还有布朗和; Brown&Levinson 的面子观
他们认为面子的概念来自Goffman的面子行为理论和英国民间词语,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self-image)。面子与尴尬,难堪,或“丢脸”相联系(1987:61)。他们认为,说话人应该尊重听话人的自我形象,避免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FTAs)。
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社会权力(social power)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Brown &Levinson将面子的划分为负面面子(NegativeFace)和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负面面子反映了一个人不希望被人强加观点,或者做出自由选择的愿望。正面面子反映了一个人被人喜欢,赞同,尊重或者欣赏的愿望(1987:61)。与之相应,面子管理的策略也划分为两类:负面面子策略和正面面子策略。负面面子策略强调听话人的自由权利,所以它是一种尊重策略(deference strategy)。正面面子语用策略强调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它是一种亲近策略(solidarity strategy)。
1.负面面子策略
对于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来说,负面面子是最合适和最为规约性的语言策略(1987:130)。负面面子礼貌策略即尊重策略涉及人际交流过程中的“正式”礼貌形式。在实施负面面子策略的时候,说话人考虑听话人的负面面子需求,应表示自己不愿意强迫对方,侵犯对方,尊重听话人的自主自由,现列举在本段邀请行为中涉及到的负面面子策略加以分析:
1)利用规约性间接手段(Beconventionally indirect)(1987:132)。以规约性的间接手段表示请求等,可以避免损害到受话人的负面面子。在文中的邀请行为中,赖大家的说到:“不是接他老人家,倒是打听打听奶奶姑娘们赏脸不赏脸?”语言转弯抹角,用“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赖大家的要邀请贾府的主子们赴宴,取代了直接言语行为,另一方面又让听话人一听就明白,表达尊重听话人的自主自由。
2)闪烁其词(Hedge)(1987:145)。正如正面面子策略中的“留有余地”一样,负面面子通过一些“不明确的话”来减弱威胁面子行为的目的。在王熙凤回答赖大家的邀请时说到:“别人不知道,我是一定去的。”这个“别人不知道”就是一种闪烁其词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没有涉及到其他人,避免威胁其他听话人的负面面子。
3)表示悲观(Be pessimistic)(1987:173)。不强迫受话人作出行动反映,表示说话人对于自己说的话不抱太大的希望,听话人不必受说话人话语影响。赖大家的说:“择了十四的日子,只看我们奶奶的老脸罢了。”赖大家的发出邀请,但是话语中表示了悲观,虽然定了日子,但是请不请得来贾家的主子们还得看自己婆婆赖嬷嬷的面子,对自己邀请这一行为表示了悲观。博士论文,面子观。
4)尊重(Give deference)(1987:178)。博士论文,面子观。尊重策略的实施是通过使用一些明确表达对于听话人的社会地位给与尊重的称谓语,也可以通过自贬(downgrade)的方式加以实施。文中多处体现到这种策略。赖嬷嬷对贾家主子的称呼“主子”、“老太太、太太们、奶奶姑娘们”、“老爷、爷们”、赖大家的对王熙凤称呼“奶奶”,这些都是通过称谓语体现出了尊重策略。称在自己家的花园摆酒为“在我们破花园子摆几席酒”,通过自贬方式实施了对听话人的尊重。赖嬷嬷说:“我才去请老太太,老太太也说去,可算我这脸还好。”赖嬷嬷的言外之意是由于自己请到了老太太去赴宴才证明自己有面子,突现了对老太太的尊重。
5)给受话人提供某种补偿(Redress other wants of H’s)(1987:209)。发话人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补偿,如承认蒙受恩惠,承认欠债等。文中赖嬷嬷两次提到“托主子的洪福”,认为自己儿子被选上是托了贾家主子的福,能够摆酒席好好热闹上三天也是托勒贾家主子的福,承认蒙受了贾家人的恩惠,照顾了听话人的负面面子。
2.正面面子策略
正面面子礼貌策略与“亲近”(intimacy)紧密相关。正面面子策略隐含着寻找共同点和申明愿意和对方合作来尽可能缩短双方之间距离。它用礼貌形式强调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它是一种亲近策略(solidarity strategy)(1987:101-117)。仅列举文中涉及到的正面面子策略加以分析:
1)声称具有共同点(Claim common ground)(1987:103)。说话人表明与听话人是一类人,具有相同的目标,价值观或者爱好等。通常的做法有表明具有同样的团体身份,这可以通过称呼的选择,方言,行话的运用来显明。博士论文,面子观。文中赖大家的称呼“奶奶姑娘们”和赖嬷嬷的称呼“主子,老太太,太太们,奶奶姑娘们”,一方面表示对贾家的尊敬,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说话人与听话人关系是一个团体的身份。
这个策略也可以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强调双方又共同分享的背景,可以让受话人自在轻松,同时维护受话人的正面面子。如王熙凤说道:“先说下,我是没有贺礼的,也不知道放赏,吃完了一走,可别笑话。”这是句玩笑话,实际上她是肯定要带着贺礼的,赖大家的笑道:“奶奶说哪里话?奶奶要赏,赏我们三二万银子就有了。”这句玩笑话作为回应,能表现出她们的关系融洽,是亲近策略的很好体现。
2)传达发话人与受话人合作的信息(Claim that S and H are cooperators)(1987:125)。这可以通过提供需诺等来补救对受话人的面子威胁。文中李纨王熙凤笑道:“多早晚的日子?我们必去,只怕老太太高兴要去也定不得。”对于赖大家嬷嬷和赖大媳妇提出的邀请,她们承诺赴约,本身就是一种维护发话人面子的行为,有说老太太高兴得兴许也去,更强调出她们对赴约的愉悦之情。
第四篇:国外自闭症相关研究
国外自闭症研究的部分最新成果
一、在美国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界定:
1、自闭症儿童口语能力有限,发展迟缓。
2、无意义的语言模仿现象突出。
3、无口语。
4、自闭症儿童没有能力维持与他人的对话。
5、社会交往上存在显著的困难,包括不会运用非语言的行为如眼神、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
6、没有能力主动发起或建立与同伴间的关系,对那些对于自己或他人看起来很重要的事物表现得没有兴趣和热情。
7、自闭症儿童无法或很少与他人一起玩耍。
8、社会性的互动行为缺乏。
9、情感表达能力受限。
10、兴趣范围狭窄,会持续不停地摆弄某个特别的物品或物品的某些部分。
11、自闭症儿童极端追求仪式性或程序性的行为,强调同一性,难以接受生活中的变化。
12、重复性的肢体动作,如拍打手掌,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有自我伤害行为。
13、认知、智能水平各异。
14、在某些有限的领域中有着极其超常的认知能力,比如记忆或数字的简单运算。
二、自闭症儿童训练的长期目标
1、表现出基本的语言和交流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包括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过程中能够对潜在的语言及非语言信号进行体认。
3、消除或减少自我刺激行为,消除所有的自我伤害行为。
4、学校人员和家庭成员对学生的能力和缺陷能够理解并加以接受,并且能够认识到自闭症是一种将会贯穿自闭症儿童一生的障碍。
5、达到职前培训或就业方面的目标。
6、掌握基本的学习及日常活动技巧。
三、自闭症儿童的短期目标
1、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教育评估。
2、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和言语评估。
3、进行职业治疗评估。
4、进行精神病学评估。
5、家长参与多学科评估过程。
6、家长参加个别化教育计划小组会议,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所提出的建议给予认可。
7、自闭症儿童能够以平静、接受的姿态适应新的课堂教学计划。
8、学生能够利用环境中所提供的学习工具。
9、在自闭症儿童向某个新的计划或学习材料过渡时,家长能够为他/她提供积极的支持。
10、学校人员将学生的在校表现记录下来,家长要观看这些记录并且将家庭中发生的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事件报告给学校。
11、降低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12、发脾气的行为减少,温和的行为增多。
13、学校人员为家长设立和制定一套行为干预计划、由家长在家中执行这一计划。
14、自闭症儿童能够掌握日常生活活动技能。
15、学生参加个别形式或小组形式的辅导,重点学习数学能力和语言能力。
16、学生与同伴及成人之间适当的社会互动行为增加。
17、进行发音训练,重点练习发声时的送气。
18、消除无意义的语言模仿行为。
19、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用非语言的信号。20、学生的主动、被动交流活动增加。
21、自闭症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得到提高。
22、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23、自闭症儿童参与社区活动。
24、学生有意义地参与到普通班级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5、对学生进行职业准备技能/职业能力评价,确定学生的兴趣所在和技能掌握的情况。
26、自闭症儿童在课堂环境中表现出一定的职业预 备能力。
27、制定和实施一项让学生在社区环境中工作的计划。
28、家长加深对自闭症及其应对措施的理解,家长应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9、自闭症儿童家长对于学生的进步情况或对于计划的执行情况感到满意。
四、治疗性干预
l、完整地进行一项心理教育评估,考察学生在认知、学术、行为和适应性行为方面的表现。
2、安排一名临床医学专家对学生在人际交流方面的需求进行彻底的评估。
3、推荐自闭症儿童进行职业治疗评估,对学生在感官、精细动作、自理能力方面的需求进行评估。
4、推荐自闭症儿童进行精神病学方面的咨询,以利于做出更精确的诊断。
5、多学科评估小组的一名成员与学生的家长进行面谈,讨论学生的长处、学习上的能力和缺陷、教育需要以及是否可以接受特殊教育。
6、召开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小组会议,确定学生是否可以接受特殊教育,为学生制定教育计划,并巳或者确定为学生提供何种适当的支持性服务。
7、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个别需求,对学习环境进行组织和安排,包括在教室内划分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如读书区、烹饪区等),将教室内的重要物品做上标记。
8、在教育自闭症儿童的过程中注意使用一些视觉(相对于口语而言)手段,比如为学生列出每月和每天的活动日程表,写出学生可能参加哪些学习和娱乐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一些视觉信号告诉学生活动的规则和教师的指令,以可见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他/她所要完成的任务的先后顺序。
9、根据职业治疗评估提出的建议,利用一些适合其特点的感官信号对学生施加影响,比如使用一定的安抚手段(可以利用音乐、小布袋玩具、摆动或旋转的物体等)使学生平静下来。
10、一旦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正确使用学习环境中的工具的行为,就使用社会性的、口头的手段或食品来给予强化。
11、利用一定的方法,系统化地保持学校和家庭之间经常性的交流(必要的时候每天交流)。比如,可以使用一本“日志”,教师在上面记录下学生在学校每天从事的活动及其所遇到的困难,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可以查看这些记录。
12、告诉家长自闭症儿童在校的日常活动安排,鼓励他们对学生在学校里完成的任务进行强化。
13、将学生每周或每月的在校日程安排告知家长,使他们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对学校生活的变化做好准备。
14、与家长共同商定家,校之间进行书面交流的方法和程序,由家长向学校报告家中发生的有可能对学生的情绪、态度、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
15、对自闭症儿童的自残(self-injurious)行为(如撞击自己的头部)和自我挫败(self-defeational)行为(如暴躁、分神)进行行为分析:描述这些行为产生的环境、确认这些行为发生之前学生的行为、确认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16、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一些选择,让他来为自己挑选强化物。
17、对自闭症儿童的功能性行为(functional behavior)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一个行为干预计划,该计划要较多地采用强化手段,以消除学生的自虐行为作为首要目标。
18、通过控制环境(如改变活动的环境、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参加者等),采取预防措施,使学生对刺激因素不做出消极的反应。
19、针对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来的次级自我挫败行为(如发脾气、人际冲突、缩小注意力范围等),调整行为干预计划。
20、在行为干预计划中,要注意听取家长的意见,关注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样能够保证教师和家长对干预计划意见一致,从而确保干预活动在学校和家庭中的一贯性。教师应督促家长在家中也依照干预计划的要求行事。
21、对自闭症儿童的课程进行协调组织,强调对实用性知识技能的学习(如按照处方买药、识别求救信号、使用货币等知识技能)。
22、采用的教学方法要能够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成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如给予自闭症儿童直接的指令、让全体学生共同回答问题、使用反馈卡片、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等。
23、采取同伴指导(Peertutor)的形式,让普通自闭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帮助患有自闭症的学生学习自理技能、基本的学习技能和社会技能。
24、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学生一些实用性技能,如做饭、洗衣、清扫房间等家务。
25、进行个别形式或小组形式(如3个或少于3个学生)的辅导,以此充分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6、制定计划,训练自闭症儿童提高语言能力,注意利用整体策略(如让学生体验语言交流的过程、使用主题单元形式的材料进行教学等)。
27、用视觉形式的提示(如卡片等),通过实用活动(如给硬币归类、数钱等),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技能。
28、(与自闭症儿童一起)编造故事,假设社会性情境,教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面对特定的情况时,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如在餐厅吃饭时、乘坐公共汽车时、在一体化教室上课时)。
29、组织一个社会技能训练小组,让学生在其中学习模仿、角色扮演,演习积极的社会互动行为。
30、当学生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时,可以利用一整天的时间选择自然的时机,教孩子将适当的社会反应行为迁移到其他情境当中去。
31、让自闭症儿童进行发音口腔动作练习,重点练习送气、声带振动,练习不同音素的发声。
32、为学生提供重复地说话的机会,将其无意义的语言重复变成有意义的应答。(参见The Source for Autism Richard著)。
33、如果学生的语言中没有无意义的重复,就对学生进行强化。
34、如果自闭症儿童不采用语言作为交流的手段,那么就考虑在教学中使用手语、画板、V字或一些辅助性的技术手段。
35、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适当地教授学生一些语用学知识和社会语言认知技能。
36、制定一个长期计划,训练学生的交流技能,由语言言语治疗师、教师、家长共同实施,强化学生的主动、被动交流活动。
37、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水平,适当地分派给他一些需要精细动作技能的任务。
38、让学生多书写,以锻炼其精细动作,这是一种能够减少其挫败感的办法。如给学生一个书写板、采用Olsen提出的“Handwrites Without Tears”方法。
39、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各种机会,练习与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细动作技能,如切东西、穿项链、揉橡皮泥、玩拼图游戏等。40、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制定一项行为强化计划,着重训练学生的自理能力(比如,根据天气变化和参加活动的不同适当地选择要穿的衣服、如厕、梳头、洗手、刷牙等)。
41、为自闭症儿童设计和实施多种社区活动,着重训练他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在真实情境下完整地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
42、将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分解,让学生讨论和扮演其中各个不同的角色(比如,在餐馆吃饭时,让学生看菜单、练习点菜、取钱付款等)。
43、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小组的建议,为学生提供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的机会。
44、针对自闭症儿童将来的就业,进行一项针对其能力和兴趣的评估。
45、安排学生及其家长访问一些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职业培训机构。
46、在课堂和学校中进行职前培训性质的教育,让学生有一定的职业体验(如安排学生从事类似于拣选会议出席人员号牌等的实际活动、分派给学生一些跑腿的差使等),以此来使学生了解从事一项工作所要担负的责任。
47、在学校和社区中为学生寻找一些能够在教室里完成的工作(如为学校行政人员将邮件分类、为当地的餐馆折叠菜单、为学校的自动售卖机分类整理和清点钱币等)。
48、社区里可能有一些机构能够提供符合学生兴趣及能力的工作机会,努力与这样的机构建立联系。
49、在自闭症儿童16岁的时候,安排一个会议,讨论学生的转衔(transition,从学校到工作的转衔)计划,确定达到这一目标所需要利用的资源。
50、为家长创设一个支持系统,这个系统可能包括:为家长提供关于自闭症的重要文献资料,为其寻求家长支持团体的帮助以及在社区中为家长寻找一位“代言人”(speaker)来代其提出需求、希望。
51、举行会议,让自闭症儿童家庭和学校人员之间进行沟通,检查学生的进步情况以及出现的突出问题。
第五篇: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水茜中心学校———邱金红
一.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社会的“恩赐”:做儿女的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学生的要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生活中要感恩于对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还要感谢祖国、社会的关爱和大自然的赐予之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人用自己的肺腑之言表达着感激之情。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社会的恩赐,很多人熟视无睹,似乎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丝毫没有感恩意识,更严重的是 “感恩”情怀的缺乏对下一代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表现为少年儿童缺乏关爱他人、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形成自私自利、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已经造成少年儿童道德和人格的严重缺陷。如何给少年儿童补上“感恩”这一课,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案例一:
据《成都晚报》记者报道,一对夫妇双双下岗后靠四处打杂为生,他们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能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生活。可他们上小学的儿子却对父母的一片苦心视而不见,而且对父母“高标准,严要求”。看到同学有车接送,就要父母租辆车送他去学校;看到同学的父母带自己的孩子去肯德基、麦当劳,他也要求父母带自己去高级饭店吃饭,为办同学聚会,逼父母为他凑足2000块钱。
案例二:
有一次,父母在超市买东西,为了节省车费,两人提着又沉又重的几大袋东西(大部分是儿子喜欢吃的零食),走了1公里路回到家,满头大汗,又累又渴,儿子正在看电视,回头望了一下没有一点反应,又继续看他的电视。
以上两个案例表明,当今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父母长辈、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对他人缺乏理解和关心。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然而其影响却不容低估,其核心是缺乏感恩意识,缺乏一颗感恩的心,为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渗透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二、课题的界定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一种感激的心情,怀着这种心情会给你带来一种良好的人生感觉,使你感到愉悦和温暖;感恩是一种爱的表达,也是做人的责任,提倡的是以德报德、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的“善根”的教育活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自古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名句,更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和“吃水不忘打井人”的处世信条。美国把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在感恩节里,许多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还为穷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2005年的8月3日,上海市教育部门在修订《中小学生守
则》时,增加了“学会感恩”的条款,填补了以往教育内容的一个空白。全国一些学校相继也开展了“学会感恩”这方面的研究,把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感恩教育理应成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学校更应注意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感恩意识,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学会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内容
感恩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教师之恩、他人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等。
1、感恩父母------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长辈,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与父母多说知心话,知道父母的生日并为父母过生日,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2、感恩教师------感谢教师的教诲,尊师重教,对老师有礼貌,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
3、感恩他人------感谢同学、朋友(包括学校等其他集体组织)爱心相助,促进互助互爱。
4、感恩自然------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5、感恩社会------感谢社会的馈赠和祖国的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报效祖国的思想。
四.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光凭课堂上单纯、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在上好“感恩”教育课、开展好“感恩”教育主题班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活动,进行心灵对话,从而去获取“感恩”有关的知识。为此,学校让学生通过向身边的人了解什么是“感恩”。
1、向父母、长辈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讲述中国古人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向同伴了解。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4、向书本了解。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事迹。
5、向电视媒体了解。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含义、内容与方式。
6、向网络了解。学生对网络爱不释手,引领他们进入教育信息网络,搜寻,了解新时代赋予“感恩”的新的涵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
在让学生通过询问身边的人了解什么是“感恩”后,还要让学生明确“感恩”的重要性。学校各中队成立小记者团,对身边的小伙伴、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邻居老公公、老婆婆等进行采访,特别是了解一些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象,自主发问,真实记录情况。
1、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生日在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生日的?
2、老人在家里经常有不开心的事情吗?这是为什么呢?
3、你是怎样对待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长辈的,有什么不孝之言行吗?
4、你的周围有老人被遗弃,或者是不被赡养的吗?
5、你是否经常去看望不和自己住在一起的老人?
6、假如你老了,处于一种被冷落、遗弃的处境,你的感受将会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去探索问题的奥秘,去探求问题的核心与主题,去亲身感受那些不幸的老年人的滋味。经学生的采访调查,有些人对老人的一些“不孝之举”令人深思、催人警醒。这一幕幕真实事例的采访,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由此体会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二)创设“感恩”教育的情境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各中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等,自行设计感恩教育的情境:可以是在班中讲述“感恩”小故事;可以创办“感恩”小报、出“感恩”板报;可以创办一期“感恩”专栏,在橱窗专栏中展示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名言警句、生活中的“感恩”事例;还可以是在中队中开展“感恩”节目的演出,自编自演的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犹如亲身感受一般,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各自的形式施展才华,使“感恩”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进一步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三)开展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从小事做起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要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实践中感恩。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感恩之情,充满爱他人之心,从而学会感激父母,学会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大自然,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真诚地去报答身边的人。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
(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A、自己事情自己做,让父母省心,自己穿衣,自己整理房间,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
B、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
C、每个星期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D、在双休日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叠被、洗碗、拖地板、烧饭、做菜等;
E、经常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
F、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
G、为父母过节。
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送上自己亲手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2)开展“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主题一封家书活动,要求每一位在校学生以此为题,给父母写一封家信,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时间:2008年5月)
(3)组织全体学生观看电影《暖春》,感受浓浓的亲情。(时间:2008年4月份)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还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4)认真做好尊师校规,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其他来校老师能主动问声“客人老师好”,听老师的话,自觉遵守学校各项常规,用自己的点滴进步报答老师对我们的付出;
A..2007年9月各中队组织《感谢您,老师》演讲;
B..2008年的寒假开展访一位恩师活动;
(5)2008年开学《感谢恩师》征文活动,每班选送两篇,在“红领巾广播站”广播;
(6)2007年教师节开展以“六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同学是孩子们心中最纯也是最真的朋友,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朝夕相处,心有感激,也许从没表达。通过活动,使同学们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1)开展“我为同学做一件好事”活动。
(2)回忆班内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名同学,然后把他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或一个电话表达自己的感恩心情。
(3)开展为他人献“爱心”活动,为学校、班级中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款,捐学习用品等。
(4)与兄弟学校结对,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祖国、社会、个人的关心和帮助,为此,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为他人有贡献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1)每周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一次;
(2)为社区美容,清扫大街、清除非法广告纸„„
(3)组织开展看一部爱国影片活动(每学期两次);
(4)以“爱我祖国”为题办一期板报,出一份手抄报。(2007年10月)
.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大自然它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富饶的土地上的各种物产给我们丰富的资源。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保护大自然,节约能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1)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认真做好值日工作,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拒绝乱吐乱扔现象;
(2)看一本书,号召每个队员看一本环境保护方面的书,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提高对环保问题的认识;
(3)听讲座,每学期组织一次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
(4)办一张红领巾环保小报,把学习考察的整理结果、环保知识办成小队报,不仅能加强环保认识,还能带动家庭,共同收集资料,向家人与邻里宣传环保知识;
(5)开展每天捡一张废纸活动。
2、感恩教育从文明礼仪做起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从父母、从亲人、从老师、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
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声也能给予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所以,“感恩”当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从文明礼仪做起。
学会说“你好”、“再见”。早上出门先要和父母道别;见到老师、同学要说“你好”或者“早上好”;见到外来老师主动问好;回到家中先要向父母打招呼。
学会说“谢谢”。接受同学、他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接受老师递送的物品、奖状奖品或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教育,要说声“谢谢”;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书,要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会热情鼓掌致谢。
学会说“对不起”。日常生活中给他人带来不便时要说“对不起”;乘车时人多拥挤,无意中踩在他人脚上要说“对不起”;不小心撞到人要说“对不起”。
在社会上和公共场合,应主动去关心需要关心的朋友和他人,特别是老弱病残者,帮助残疾人过马路,乘车、坐船主动给老人、小孩、孕妇让座等。
3、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教师节” 上,学生自制卡片,写上祝语送给老师,表达自己的敬爱之情;“母亲节”上,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重阳节”上,孩子们用自己的歌声、舞蹈为老人们送去欢乐和祝福,让老人们体会到节日的气氛。
五.感恩教育成效
1、学生的感恩意识显著提高。学校在学生中间开展了“感恩”的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感恩实践等多种形式活动,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要感恩,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忠于祖国、服务社会、关心他人、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家长们惊奇地发现,孩子突然间懂事了、长大了,知道帮父母做家务了,愿意与父母聊天了。
六(1班的邱加雯在文章中写道:在我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值得留恋和回忆的人,有亲人、老师、同学、朋友,他们在我的成长道路中给了我关怀和帮助,给了我鼓励和支持,他们是我终身感念至深的人,我要对他们道一声“谢谢”!心存感恩,我会更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那些曾经呵护我成长的人们„„
四(3)班的陈丽华在文章中写道:我以前从来不会帮助妈妈洗衣服、拖地、洗碗、等等这些家务,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后,每个星期休息的时候,我都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爸爸下班回来我都会给他倒上一杯热茶,顺便为他按摩一下肩膀,让他松弛一天工作的疲劳。
这一活动改变了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老师们也发现学生比以往更听话,更有礼貌,变得乐于助人,关心同学了;我校的感恩教育也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关注,叔叔、阿姨、老人们直夸我们的孩子是好样的。
2、感恩教育提升了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感恩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倡导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精神。“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增强了校园的学习气氛,同学们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将来报效父母、报效国家。同时,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学校与家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互动效应。大大促进了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3、感恩教育赋予传统的德育活动以新的生命力。随着“感恩”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的“一分钱献爱心活动”、“雏鹰敬老”活动和“希望工程”手拉手活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希望工程”手拉手活动,使同学间思想上相互了解,情感上相互沟通,生活上互相扶持,学习上相互帮助,让感恩之心充满整个校园,微笑遍布每个角落;每个学期各中队以接力的形式开展的“雏鹰敬老”活动中,孩子们用平时节约的零花钱为老人们买糖果、糕点、面食;孩子们发挥特长,为老人们表演的生动有趣的文娱节目;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恩之心遍布各个角落;“一分钱献爱心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助人为乐的好品德,资助了本校的贫困生和失学儿童,感恩之心遍布整个校园。
六.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1、充分发挥教师在感恩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关于开展感恩教育的有关文件,进行感恩教育叙事案例研究,在教师专业培训中增设感恩教育的培训内容,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感恩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2、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孩子们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使得自己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家长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社会各界人士都要提倡“感恩”,把感恩教育活动向家庭、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学会感恩。
水茜中心学校
2008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