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
一、感恩现状促课题产生
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
现状之四:我校特殊背景
二、感恩意义促课题目标
课题目标
1、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
2、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他人。
3、懂得孝敬父母以及长辈是为人之本。
4、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心中充满爱心,学习更有动力 生活更有意义。
三、研究成果
(一)、教育重实效:
多种形式教育
(1)、感恩教育从日常小事做起
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要让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实践中感恩。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感恩之情,充满爱他人之心,从而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感恩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真诚地去报答身边的人。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展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书信活动,向父母诉说这一个月的学习、生活情况。开展每一周为父母献爱心活动如:给父母捶捶背、给父母洗洗脚、给父母沏一杯茶等。开展每一天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扫地、叠被、洗碗、拖地板等。
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开展尊师活动,例如:在各班开展上下课呼口号活动,上课前呼“老师好,请上课”,课后呼“老师辛苦了,谢谢您”;开展在国旗下讲话活动《我的成长,老师的付出》;在各班开展《谢谢您,老师》主题队会;开展〈感谢老师〉征文活动;在教师节开展“我向老师说心理话”活动。
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开展每学期为孤寡老人老人洗衣、扫地、理发洗
面、讲故事、表演节目等活动;开展为社区美容活动,清扫大街、清除非法广告纸;四月清明祭扫烈士墓,缅怀双枪老太婆等革命先烈,沿“红岩之路”,学习“红岩”精神;开展“爱祖国”读书活动;每年国庆节期间以“爱我祖国”为题办一期班报,出一份手抄报。
(2)、感恩教育从文明礼仪做起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表现。学生从父母、从亲人、从老师、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对小学生而言,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感情世界的回报,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也能给予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所以,“感恩”当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从文明礼仪做起。
走进学校开展有关“感恩”的文明礼仪活动如:在班上的班规里写进“感恩”内容。在学校的校训里添上“感恩”这一条。走进社会开展用“您好”、“谢谢”、“请”、“对不起”等文明礼仪活动。
(3)感恩教育从每年节日抓起
利用一些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有些节日,本意就是感恩节,如清明节,感恩革命先烈,感恩自己的祖宗;“七一”节感恩中国共产党领导、关怀之恩;“八一”节感恩解放军保卫之恩„„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生既受到感恩教育,又为课题成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二)、培养重方法
1、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方法一)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以中队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分别设计感恩教育的情景:利用班级开展演讲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创办“感恩”小报;利用学校阵地创办 “感恩”专栏,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还可以在中队中开展“感恩”主题队会或班会,自编自演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收集感恩教育故事(方法二)
感恩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单凭定义、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故事的活动。
(1)向父母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老人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学生们通过收集这些传统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如:讲述游击队战士(双枪老太婆)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向同伴了解。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各班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开展了故事演讲赛,有的将孝敬长辈的故事编成了话剧、小品、相声等进行表演。在活动中学生快乐多收获也很多。
(4)向书本了解。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故事。如:学生在图书室读到《少年邓小平》、《朱德的母亲》等书籍时,学生们感触很深。
(5)向媒体了解。为了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内容与含义。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母爱》、《父爱》、《双枪老太婆》等影片。学生们受益匪浅。
(6)在歌声中悟。“会唱《感恩的心》”每周星期一集会或在学校举行的重大活动中,全校的师生都要齐唱《感恩的心》(并进行手语表演)。时时刻刻唤起孩子感恩的心。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养。
3、开展感恩社会行动(方法三)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熔炉。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传统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以“感恩”为纽带,培养学生知恩、感恩、图报的品德。
“感恩节创意”是我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新举措,每年都能收到孩子
们在感恩节这天送给老师和家长的礼物。家长为此很感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并将长期地触动着孩子感恩的心灵,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了感恩。
四、研究效益
1、学生感恩意识增强
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唤醒了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了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老师们、家长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的感恩回报。家长在感谢信中写到孩子以前不懂得感恩,而现在孩子居然想到在感恩节这天为父母洗脚。孩子们还利用各种节假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父母亲友的感恩,这使家长感到无比的喜悦。同时孩子们对老师也充满了感激之情,孩子们在老师过生日时,有的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手抄报,有的献上祝福的歌,有的献上赞颂老师的诗歌,有的„„孩子们的变化让老师真实地收获到: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非常必要的。
2、社会影响极其深远:
(1)带动更多家庭进步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对少数学生进行了个案追踪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家庭情况资料。与家长的共同教育,学生有了明显的改变,家长写来感谢信表示真诚的感谢。
(2)提升学校精神面貌
感恩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倡导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精神。“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增强了校园的学习气氛,同学们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将来报效父母、报效国家。同时,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学校与家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互动效应。大大促进了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对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调整好了很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其中,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感恩行动”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第二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小学生健全品质的基本要求。如何在实践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根据实践研究探讨更为有效的教育策略的基础。经过近一年来的实际工作,现将总结出的感恩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归纳如下:
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在经过了一些最初的感恩教育教学的活动之后,受调查的100个小学生当中。仍然只有15%的同学同时知道父母两个人的生日,有30%的同学知道父母两人中的其中一个人的生日,而55%的同学既不知道爸爸的生日也不知道妈妈的生日。更别说为父母送生日礼物了。还有75%的同学不知道自己家每月的收入是多少,更不知爸妈在自己身上要花掉多少钱,有同70%的同学甚至不知道教师节、重阳节的具体日期。
以上情况说明,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以往对“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给孩子们的成长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很多小学生在感恩实践中仍然存在意识粗浅、缺乏具体行动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实施感恩教育,主要着重从学校教学、走廊文化、家校合作、社会实践等几处开始抓起。在活动中,教师要首当其冲,创设情景,亲身体验,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去。
二、通过研究探索的有效策略。
1、在教学中深入渗透感恩教育。
学校教学是进行感恩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可以通过每一科教材的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亲情回顾、情境再现、激情演讲等办法,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感恩重行,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寻找所有可以感恩的时机。
如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是我们唯一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要珍爱他、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黄河之水天上来》令我们心潮激荡,壮怀激烈,引导学生为拥有母亲河而无比自豪;《桂林山水》、能让我们领略自然的神奇和大自然无所不在的美,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去享受。可以针对这些课文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关感恩自然,保护环境的活动。另外,语文课文《詹天佑》等也都是极佳的有关感恩篇章,同样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的渗透,教育学生爱和平,爱人类,培养学生广大的胸襟,从而感恩父母、长辈、同学、教师,感恩祖国、社会、世界和大自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理教材、培养学生感恩能力的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感恩资料,培育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做人的道理。小学课本中所表现出的 “恩”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亲情之恩,祖国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等,都是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最好资料。
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入感恩教育。
通常的学校的德育教育课往往只是一种形式,用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大人物、大事迹来开展教育活动,给学生养成的是脱节的英雄
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总结性的感受,反而在自己身边的感动却体验不到,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时间学习为身边的人着想、感恩身边人的惯性,而创新的校园德语课堂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缺。创新的校园文化是把师生、校长、家长调动起来,使大家在参与特色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其中的感恩价值,形成大家都认同的一种感恩文化,学生能参与之中,就会有切身体会。因此,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倡导感恩,使学生学会感恩,善于感恩,加强学生对长辈、父母、老师、同学、祖国、社会、宇宙深深的热爱之情。
比如利用学习过走廊文化,重大节庆日,组织学生行动起来,制作各种手抄报、贺卡,通过演讲、征文、舞蹈、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兴奋。让无声的墙壁鲜活起来,展示无穷的魅力,还可以利用课间广播、午播时间,播送学生喜闻乐见的感恩小笑话,小节目,小名言。引导学生争做感恩文明人。让每个活动都能与学生共同成长,学会感恩。
3、家校协同中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种活动,但是要想把感恩教育以情感人,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学校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家长勤沟通常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次的小小的进步,通过家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手抄报、感恩演讲、感恩诗歌、感恩征文、感恩画展、倡议书、派发喜报等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促使家校合作共同开展各种活动,引起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的意识,启发学生的感恩的情怀,促进学生的感恩行动。
如: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开始做起,回家给父母捶捶背,倒一杯水,帮助父母做一次饭,做一次家务,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从为家庭和班级做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做起,生活无大事,主要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表现自己的感恩想法。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感恩教育
通过生活中的活动让小学生从中体会感恩情怀,用感恩之心,融化冰冷的心、冷漠的心、自闭的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处处为善、知恩图报的思想,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感恩的社会实践中来。
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感恩自然,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认清个人价值的同时,要学会关心照顾他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开朗、豁达,心胸更加开阔。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关心、感恩才是幸福的,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快乐别人,幸福自己。
当然,在这些感恩教育的策略当中,还要注重突出总结经验,亲身实践,增强教育者本身的自我体验,更好地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升华感恩情感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目标真正植入到学生心里,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
第三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报告
六年级组 李妮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
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自私、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有一年的“六.一”学校组织庆祝会,学生带上凳子到操场观看。班主任为了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场。从开始到结束,两个多小时一直站在学生旁边,结果没有任何班的学生主动为老师让座。
孩子们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思想是人的灵魂,如何拯救这“将要垮掉的一代”?良方在哪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1.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2.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学会感激老师,感激老师为我们导航,感激老师培育我们。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教育心理学也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主要局限于有机的生理方面。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青少年本人,对健康的关心也都集中在学生身体发育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标上,至于学生的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往往为大家所忽略。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渐为人们所关注。因此我校把“感恩教育”定为核心课题进行研究,其目的为:
1.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
2.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他人。3.懂得孝敬父母以及长辈是为人之本。
4.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心中充满爱心,学习更有动力,生活更有意义.5.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6.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教育的开展,培植感恩文化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儿童教育理论;2.素质教育理论;3.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4.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寻求小学生缺;2.构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
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儿童教育理论。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2.素质教育理论。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而在这几方面中,德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一个人纵有满腹才华,却不能甚至不愿回报社会,奉献人类,试问,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又有何用?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不仅是回报父母亲人,更是回报社会乃至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3.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4.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寻求小学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探索培育小学生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
2.构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3.创建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4.提高学生感恩意识,促进学生感恩内涵。
5.通过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2.小学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3.培育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研究。
4.小学生“学会感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5.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研究。6.感恩教育内涵的研究。
7.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8.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
感恩教育的内涵;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难点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参与课题实践研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一边研究一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
2.调查研究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观察和调查问卷,了解现阶段小学生感恩心理的整体状况,明确其长处和缺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化分析,掌握课题研究的有力资料和数据。
3.文献法。收集有关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学习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撰写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八、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畅通,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反映教改前沿动态的教育报刊、杂志。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2.研究经费:学校每年征订一定相关的刊物,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
3.研究时间:日常教学、大型德育实践活动
4.研究条件:课题组成员人均一台电脑,均可上网,方便交流及上网查找资料。
九、课题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成立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网络,组织理论学习,研究制定出课题实施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课题组人员分工: 组 长:李妮
成 员:折彩霞 申叶 高海霞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7年8月)
1.课题组教师查阅相关理论书籍,以理论知识指导研究实践。
2.年级组内实验班正式启动实验,按实验规划进行相关项目实验,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每月课题组成员集中交流实验状况,进行材料整理。
3.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全面铺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0月)总结成果,推广经验。撰写课题终结性报告,编辑优秀个案分析和教师优秀论文集。
十、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一)《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二)《小学生感恩故事汇编》。
(三)《主题实践活动、班队会设计》。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四)《感恩教育论文》。
(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阶段性总结等报告。(六)课题研究开题、结题报告。
本课题于2017年10月研究结束时,撰写研究总结报告,收集整理研究论文,总结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深入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我校小学生感恩.
第四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实施阶段
自本课题被市教育局确定以来,本课题组按照课题实施的方案,作了具体大量的工作,脚踏实地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现将本课题实施阶段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果收集
课题按研究计划,2007年2月——2008年7月为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课题组利用国旗下讲话,对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了报告。张贴和悬挂了标语,利用升旗仪式、校广播站、班会、黑板报等反复介绍学校典型学生的事迹,宣讲“八荣八耻”的内容。学生处还发了告家长书,争取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开展了家庭感恩意识的调查。由此,学校内形成了浓浓的感恩、友爱的教育氛围。
2、各研究成员用三个月的时间对感恩意识较差的学生采用个案追踪的方式,有目的地对感恩教育进行针对性地研究,并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向学校提出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建议。
3、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4、家校联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5、进行第二次感恩意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感恩意识的变化情况。由原来的 80%学生没有感恩意识,转变为60%学生没有感恩意识。从数据上看学生感恩意识增强。
二、问题发现
课题组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题组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1、第二次问卷调查设计不合理。在第一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第二次调查应该保持人数不变,即调查的对象不变。且调查的方式也不变。但在调查时出现了问题。
2、细化活动、落实责任不够。没有划分出常规活动、具体活动,没有确立责任人具体落实。具体的常规活动应该是在校每日必做。但常规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好,学校没有很好地形成感恩教育良好氛围。
3、方法不具体。我们发现了很多营造感恩教育氛围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具体操作起来不具体,不便于操作效果也不突出。
三、方向探寻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4)、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感恩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切实的措施和行动、经常的督促与检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力争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方面有新突破。
我校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课题研究,每完成一个阶段就认真总结一个阶段,在总结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深化。
执笔人 游忠燕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总结深化阶段
小学生感恩教育,我们已深入扎实地研究了三年。目前,此阶段工作已顺利完成,现作如下总结:
为使学生懂得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长教导之恩;感同学帮助之恩;感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课题组利用各种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成长。如低年级: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制作一张卡片等);中年级:“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父母过节;高年级:组织演讲比赛;举办班级故事会;开展家书活动。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课题组组织开展了演讲、征文、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手抄报、“尊师重教”示范班等活动。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课题组要求各班组织学生寻找身边需要感恩的同学,并且把最感人的事例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通过力所能及的体验活动,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增强同学之间友情,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4、感激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开展了“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活动。一是走进敬老院活动,让学生陪老人们说话,帮老人们打扫卫生,给老人带去欢乐。二是捐款活动。汶川大地震之后,学校开展了“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为灾区人民送上一份爱心,一份祝福。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懂得了回报。
5、进行了第三次的感恩意识问卷调查。
在实施阶段,共总结出以下三种既实效又可操作性方法:
1、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方法一)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以中队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分别设计感恩教育的情景:利用班级开展演讲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创办“感恩”小报;利用学校阵地创办 “感恩”专栏,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还可以在中队中开展“感恩”主题队会或班会,自编自演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收集感恩教育故事(方法二)
感恩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单凭定义、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故事的活动。
(1)向父母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老人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学生们通过收集这些传统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如:走进华蓥山红色文化故事;参观游击队群雕;讲述游击队战士(双枪老太婆)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向同伴了解。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各班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开展了故事演讲赛,有的将孝敬长辈的故事编成了话剧、小品、相声等进行表演。在活动中学生快乐多收获也很多。(4)向书本了解。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故事。如:学生在图书室读到《少年邓小平》、《朱德的母亲》等书籍时,学生们感触很深。
(5)向媒体了解。为了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内容与含义。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母爱》、《父爱》、《双枪老太婆》等影片。学生们受 益匪浅。
(6)在歌声中悟。“会唱《感恩的心》”每周星期一集会或在学校举行的重大活动中,全校的师生都要齐唱《感恩的心》(并进行手语表演)。时时刻刻唤起孩子感恩的心。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养。
3、开展感恩社会行动(方法三)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熔炉。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传统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以“感恩”为纽带,培养学生知恩、感恩、图报的品德。
“走进敬老院”是我校的一项传统的“感恩”活动。三年来,从未间断过,每个星期各中队以接力棒的形式轮流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用孩子们平时节约的零花钱为老人们买糖果、糕点、面食等老人们喜欢的食品;孩子们发挥特长,为老人们表演了生动有趣的文娱节目;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孤寡老人带去欢乐,送去温暖。三年来,我们 “走进敬老院”活动,这一事迹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被《华蓥电视台》报道;少先队大队部也多次被评为“华蓥市红旗大队”。
“感恩节创意”是我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新举措,每年都能收到孩子们在感恩节这天送给老师和家长的礼物。其中在2007年的感恩节中,孩子们送给家长的礼物是“为家长洗脚”。家长为此很感动,纷纷写来发自肺腑的“难忘感恩节”心得感受。
通过开展长达三年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并将长期地触动着孩子感恩的心灵,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了感恩。
执笔人 游忠燕
第五篇: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阶段总结 沂南县杨家坡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赵玉记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入中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现把实验研究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汇报如下:
一、通过深入调查我校学生在校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
3、他们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和同情别人。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不易接受教师的管理。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
认为父母跟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62%,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出,怎谈感恩?
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孩子自发的感恩得不到表扬和鼓励。
4、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现在家庭孩子少,几个大人看护一个或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在情感上被动的获取,不知道回报,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缺少爱心,缺少责任感。
5、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要事,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应当,丝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6、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少
二、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1、我们组织师生学习讨论有关感恩的专题文章,并以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橱窗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
2、以班级为主体,定期召开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谈体会,并推荐优秀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在全校集中展示。并且要求学生利用周日或其他学生在家时间,实践自己的感恩活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了为父母做事,对父母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活动,体会和感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弘扬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3、各班语文教师利用作文的机会表达学生对父母的爱。利用作文课以《父爱》或《母爱》或《妈妈我爱你》等为题写作文,要求细心观察父母每天的的言行后,写出真情实感,再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由作者朗读并由教师讲评,从而使学生感受父母深沉的爱。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在实验班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一期“感恩父母”的主题家长会!在这个家长会上好多家长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了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希望!孩子们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发誓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4、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通过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作文比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职工、教师家属,还是校外来校办事人员)自觉问好。教师节,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道一声“老师辛苦了”。组织“感谢师恩”感恩贺卡制作大赛。
5、开展下列活动以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1)、“我为同学做一事”。
(2)、“今天我值日”活动。
(3)、写一篇你受挫折的故事。
(4)、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个人,然后写一篇日记。
6、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三、通过对我校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现在学生对比有以下明显的变化:
1、学生对老师有礼貌了,当犯错误后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遇到不满意的课,在课堂说话的少了。
2、大多数学生知道关心父母并主动帮大人做家务,和过去相比,实验班独生子女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开始变得懂事了,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开始懂得了家长的爱不是理所当然的;和父母顶嘴的次数少了,沟通交流的多了。可以看出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学生会主动帮助。过去粗言烂语,爱打闹的学生,如今待人有礼貌讲话也文明了。
四、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课题组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题组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 问题。
1、参研教师的科研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其途径是加强校本培训、自身学习,提 高水平。
2、社会、家庭环境给学生的某些负效应,宜重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使本课题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开展。
3、细化活动、落实责任不够。没有划分出常规活动、具体活动,没有确立责任人具体落实。具体的常规活动应该是在校每日必做。但常规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好,学校没有很好地形成感恩教育良好氛围。
4、方法不具体。我们发现了很多营造感恩教育氛围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具体操作起来不具体,不便于操作效果也不突出。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4)、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感恩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切实的措施和行动、经常的督促与检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力争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