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河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专
业: 教育管理 考生姓名: 祁贺明
考生所在单位: 廊坊开发区堤上营小学准考证号: 109205100068 联系电话:*** 导师姓名:赵铭锡
完成日期:2012年2月6日
新课改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
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祁 贺 明
摘要:当前,新课改大张旗鼓地向前推进,教学改革发展势头迅猛。班级,作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也理应注入新的内容,建构新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下的班级管理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要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要求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的成功与发展。因此,班级管理必须要有新理念,要有一套新的管理模式。本文从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合作管理、自主发展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在本质上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人来看待,珍视学生个体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进行管理方面的探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班级管理。
关键词:以人为本;班级管理;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既不仅仅是教学单位,也不单纯是德育教育的组织,而是集教育、教学和个性发展于一身的有机共同体。它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研究为出发点,以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为目的,教育与教学协调发展,学习知识、应用方法、培养能力相互依存,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群体的共同进步互为条件,它是和谐统一发展的教育组织和系统,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实现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师生关系有着明显的改变,教师以新的角色出现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应如何面对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班级管理呢?
一、班级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性。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
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班级教师通过组织,计划,实施,调整等环节,把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以便达到预定的目的。班级是学校的最基础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他的文化修养、管理理念、工作方法和作风等势必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班级有重要作用。
二、传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分数和排名是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衡量指标,这导致了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班主任一直在做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和让学生服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侵害,使学生服从教师指挥,学生必须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在这样权威式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规定的范围、方法来学习、生活,致使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这显然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班级管理中民主管理程度降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很多班干部相
对固定,是一些学生形成了“干部作风”,不能平等地对待同学,而多数学生却缺少机会,学生在社会环境及部分家长的影响下,往往把干部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
3、忽略学生情感、心理的发展。由于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偏差,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内涵的片面认识,只注重对学生的成绩、纪律、卫生等常规项目的管理,而忽略学生情感、心理的发展。在这种强压式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只能盲目的顺从。这种忽视学生情感活动的管理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都是不利的,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顺从型”或是“叛逆型”,而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则较少。
三、“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可见,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自主发展和自主管理,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
(一)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尊、自信。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所以,尊重应该成为教师的出发点。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逐步完善,自尊心在逐步增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尊重,我们就应该顺应学生的
这种正常的心理发展。“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才能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
第一、要理解学生。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在工作中,我们要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与他们交往中,我们要置换角色,将心比心;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要求全责备。对学生来说,首先要把他们当成具有独立个性特点的人来看,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看到他们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只有这样,才会对他们的言行有所理解,不至于横条鼻子竖挑眼,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应该注重引导,不要严禁。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如果忽略这一点,就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的滋生。
第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就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发挥学生的优长,扬长避短,使他们都能“大有作为”。那种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一律要求平均发展的作法,那种用强制手段去勉强形成学生兴趣爱好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多样化”。
当前的素质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面面俱优,而是要学生发展“多样化”,允许学生以发挥“天赋”潜能的优势,去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盲目地千篇一律。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
发展。还要重视学生现在的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的作用。
第三、要充分信任学生积极依靠学生去实施班级管理,因为学生是实施班级管理的主体,只有信任学生,才能改变师生间的情感,增加师生间的凝聚力,使大家拧成一股绳,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教师对学生由衷的信任与赞赏,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我肯定的表现,“老师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都会成为孩子们心中的阳光”。如果他们感到了老师的信任,就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激发自信心,爆发出自身的潜力。
此外,我们还要紧密结合实际,给每一位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就算是学困生也要信任他们。让他们懂得自身的价值,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的机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理。
第四、我们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一视同仁的爱护他们,要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因为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塑造每一位而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母亲般的爱,还要成为他们的朋友,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朋友般的关心。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地位常常是无可替代的,学生总是希望老师对他们一视同仁。他们在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呵护之余,更想跟老师交朋友,做个好学生。尽管某个学生过去好现在的表现都很差,但在他内心深处,总会有积极向上的念头。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激励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从优点入手,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教育学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给学生以激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
第一、要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作为教师,都容易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优点多的好学生。因为他们与那些不遵守纪律、不爱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相比,着实讨人喜欢。但那些学困生更希望得到激励。如果学生长期得不到激励,会逐渐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我是一个坏孩子,我比别人差,别人都不喜欢我„„对学生的发展势必产生不良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质,蕴藏着与众不同的能量。我们要看到这一点,并在其他学生面前把这个闪光点鲜明地指出来,使这些学生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
第二、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具备独立阅读能力,才会巩固、丰富知识底蕴,提高思维能力好写作能力。(2)培养学生大胆提高的精神,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对学生的提问、猜测,我们都要予以鼓励,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动力。(3)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日常教学中,一般性的浅显问题可以不急于解答,而鼓励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既敢于解疑又能质疑,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鼓励他们争辩,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第三、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我们要从多视角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个性化的学生,要多角度全方面地评价学生。从学生的成长来看,教师应当坚持以表扬为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在班级大力宣传,发挥其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而对于学困生,要尽力挖掘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多鼓励表扬他们,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喜悦,进一步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促其发展。
(三)信任学生,实行班级自主管理。
使学生树立自主管理的思想,让学生参与管理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自觉性更强,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现代教育观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做主人。教师必须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再加强学生自身主体意识,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来展示学生主体人格。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顺从老师的乖孩子,但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乖孩子已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自己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更要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真正成为教育主体。
其次,要改变班级管理模式,引入学生自主管理机制。现在的班级管理,班主任大多事无巨细,一统到底,形成了老师
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即使班干部其定位也只是老师的助手,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必须改革现在的班级管理模式。
(1)改革班干部选举办法。在实践中,采取了学生竞选的形式,只要自认为哪个职位适合你即可参加竞选,每个候选人进行一周左右的实际工作,展示自己才华,然后由学生投票决定正式人选。通过参与竞选,使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有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一些成绩不太优秀但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更使成绩优秀的孩子也注重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与能力。
(2)改变班级干部设置体制。在实践中,把原来的各个班委设成两人制。设正、副班长负责,设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宣传委员及相应的助理一名,单双周轮流坐正,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精神,锻炼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通过在班级委员会外,另设一个独立的纪律委员及助理两人,其成员两人,由学生轮流担任,以监督、检查班级委员会的工作。如果学生对班级委员会、各部工作有意见,可以向纪律委员进行投诉,由纪律委组成成员进行调查处理,并作出汇报。这样,使学生在行使班级管理权力的同时,更感到了一种责任,一种制约,一种监督,从而不断完善其工作。
(4)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危机与合作意识。通过期末述职考评、末席淘汰等方法,使每个参与管理的学生有一种危机感,使他们知难而上,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同时,在竞争中,更强调一种合作意识,使他们看到只有合作起来,团结起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使学生能尝试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自主管理氛围。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及时指导学生的工作,为学生创设自主管理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开支脑筋,想办法,根据班级特点,能动地、自主地进行工作,做好自己主管的工作。
在实践中,要求各班委学生各司其职,在班级委员会的协调下相互合作,每开展一个活动,做出一项决议都要集体讨论,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下形成最终方案,再由班级委员会向教师汇报。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大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按既定方案去完成工作,即使有不周之处,也可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一个学生自主管理型的班级。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本次改革的目标,而班集体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而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真正给予孩子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延忠.小学班级管理[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2]李学农.班级管理(小学教育专业)[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01月.[3]门晓丽.对小学班级管理研究后的结论和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4]索吉.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怎样有效激励学生[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3月.[5]王红棣.激励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校长阅刊,2005年6月.[6]张琨.中小学教育管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8]范国强.“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J].新课程(教研版),2009.(08).
第二篇:倡导以人为本 构建小学班级管理模式
倡导以人为本 构建小学班级管理模式
[摘要]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体制下,班主任工作也必须与时代同行。曾经制度和教条是班主任管理的“法宝”,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仍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对小学班级如何走出管理误区,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探索构建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我们须做问题剖析和大胆探讨实践。
一、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误区
1、过分强调“管”,忽视“理”
从理论角度讲,管理应该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班主任与其说是在管理班级,还不如说是在“看管”学生:看管学生做早操,看管学生午睡,看管学生完成各项班级任务。看管的方式方法都带有强制性,一定程度上违背学生主体身心发展和集体成长的规律,学生往往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事例1:某五年级的一学生每次午睡课都不睡觉。一天,班主任就午睡问题又强调了一次,然而第二天该生还是就犯。班主任说:“我昨天刚强调过,你为什么不听,还要迟到?你是和我作对!你若能好好睡上一觉,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
该班主任为什么会对学生大发雷霆,讥笑讽刺?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主要是过分重视看管学生,而忽视对学生的理解。这样做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与学生发生了矛盾冲突,又给自己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在“管”的同时,也要深入理解学生,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不能整齐划一。这样的管理才能深入人心,“管”而有“理”。
2、过分强调班主任的权利,忽视民主的学生自治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在班级体中,班主任是导演,学生应该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然而,事实是班主任在“自导自演”,一人唱班级管理的独角戏——制定班规,确立班委,实施管理,进行监督,忙得不亦乐乎。
事例2:某校六(2)班班主任,为了减少工作量,在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中挑了几个作为班干部,而其余学生要绝对地服从班主任和班干部。有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感到心里不平衡,表现出不配合班主任工作的态度,以示抗议。
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无疑是没有调动个体主动性,这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班级体。真正意义上的班级体应该是一开放的集体,即班主任应开放自己的权利,实行民主治班。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班主任的辛勤工作和劳动,也依赖于学生良好的民主自治和对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
3、过分强调“制度”和“教条”,忽视“人性化”
“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长期以来不被予以倡导。在班级管理中,同样由于过多地依赖制度,追求标准,从而约束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灵都没有被理解,人性和情感
受到压抑。
事例3:由于一位学生忘了打扫卫生,在校领导检查卫生时,班级的卫生扣了分,班主任知道后立即把这位学生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贴在墙上的值日生轮流表你没看到吗,轮到你值日可以忘吗?班级管理有规定凡导致班级扣分都得罚扫一星期,下星期就你一个人打扫。”
这位学生很听话地罚扫了一星期。试问:老师有无了解学生不打扫的原因?在老师严厉地批评下,学生毫无辩解的机会。在教条和制度下,学生不得不服从、听命,人的个性、思想和情感受到极大限制。班级管理不应违反标准,但也不应受制于标准,应该追求一种人性化管理的思维方式,开发利用班级资源,丰富集体内涵,形成一种特色管理。
在班级管理误区的存在之下,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每一位班主任值得思考的问题。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状态,用新的评价观在过程性的观察评价中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促进学生的转化和发展。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小学生最明显的特征是精力旺盛,敢想敢为,渴望独立自主,要求受人尊重,追求合理、公正、民主。因此,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尊重学生个性,以生为本,民主管理,既能使学生由“监督对象”成为教育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对班主任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有着一定的必要性。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在班级管理中要求班主任突出学生主体,矫正“教师中心”的偏差。“以人为本”是班级管理的最终真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他的确具有正确指导班级管理工作的巨大价值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的灌输必不可少,同时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在小学阶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其主体性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力量。其次,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责任也就愈大,从而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就愈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促进和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开始。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现代教育观强调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体验和自我激励的能力,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师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下,进行班级管理,就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创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水平愈高,他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从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给小学生
广阔的成长时空,给小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从而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和迸发创设良好的条件。
3、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没有爱心、心胸狭隘、自私、责任心差、不诚实、不愿合作,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不强,这些人格的缺陷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班级管理体制中不以人为发展中心的管理模式,偏离了人本主义的理念。人本主义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仅造就了一代牢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智力高度发达的新人,而且培养了小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即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独立、完美的人格。
由于长期受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束缚,学生已经习惯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服从老师的乖孩子。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按传统管理模式培养出来的乖孩子已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让学生真正独立、自主、能动、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刻不容缓。
三、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对构建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管理理念首先应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资源,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1、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小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实行转变,让每个学生在组织结构中发挥和发展其潜能,从而是他们个性获得积极自主的发展。
1.1 小学生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班主任面对学生,视若无物、忽视、冷漠、空洞是错误的,视若其物、灌输、强制、体罚也是错误的。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朋友,把管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2 小学生是有着多方面需要的人。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和生存;要学各种知识,还要培养各种能力;要学会交友处世,还要享受亲情和友爱。需要是多方面的,面对需要做出的选择也是多方面的。班主任要尊重小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选择,特别是要尊重小学生选择错误和重新选择的权利。
1.3 小学生是具有可塑性的人。小学生本身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小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但班主任决不能以“塑造者”自居,只是学生成长中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学习,去体验,去生活,最终达到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
2、实行学生的自主管理
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是“人本”思想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得到一定的发展,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尤为重要。这为班主任采取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2.1 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公约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和维护者。因此,在制订班级公约时,要激励每位学生参与,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通过全班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2.2 建立管理组织系统。管理组织是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班主任应积极创造条件,根据班级建设的思路以及每位小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自由组合成班级组织。如:设立值周班长,值日班长,这些同学与班委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建立相对稳定的行政小组、学科小组、课外活动小组、卫生小组,每个小组定时定点开展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交流。形成班主任、班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为学生提供参与尝试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2.3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监督机制必不可少,班主任并不是整个监督机构的代理。在班委会外另设一个独立的纪检部,其组成人员由学生轮流担任,以监督、检查班委会的工作,如果学生对班委会有意见,可以向纪检部进行投诉,由纪检部进行调查和处理。使得学生在行使班级管理权利的同时,更感到一种责任,一种制约,从而不断完善其工作。
3、注重方法、过程、情感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自主管理中学生是管理的主体,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管理方法的指导以及管理的过程和管理的情感。
3.1 给予小学生必要的管理方法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班主任决不能袖手旁观,他们的能力毕竟有限,班主任应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及时指导学生的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根据班级特点,能动自主的进行工作,做好自己主管的工作,努力做好学生的参谋后盾,当好学生的“导演”。
3.2 注意小学生管理的过程。班级管理建立在合作机制上,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合作管理的过程。如:学习一套新的广播操,体育委员把学生分成四小组,组织各组长统一动作,然后分别指导本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体委必须和组长紧密配合,共同教好整套操。由此可见,班里各部门的管理都要依靠其它部门或小组的合作。从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逐步提高。
3.3关注小学生参与管理的情感。班级管理放手让学生主动发展,同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开展组间良性竞争。制定《文明小组评比细则》,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这样每个学生把自我管理看作是一种为组争光的责任,无形中学生参与管理的情感得到升华。
4、优化评价管理体系
学生自主管理的情感上升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如何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管理评价,成为班主任值得思考的问题。
4.1 多样性评价。在对学生管理效果进行多样性评价可以从三方面着手:自我评价、评价他人和他人评价。在自我评价中,让每位学生看到自己管理的能力。在评价他人时,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的成就,同时借鉴他人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他人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最大的渴望是得到他人的肯定,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努力,肯定学生的成绩。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定位能力以及欣赏能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4.2 发展性评价。班主任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尤其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过程,对学生管理的表现不仅要评价其结果,更应重视评价其过程的合理化程度。评价学生在管理过程中是否提高自控自律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这是有利于学生持续性和终身性的发展,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
从一定角度讲,班主任的“桥梁”和“纽带”角色,决定其行为将影响着新课程改革在班级体中的成效,进而制约一所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成败。目前在小学班级管理误区的笼罩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班主任建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建立和健全一套学生自主班级管理方案,依靠内驱力,发挥主体特性,使班级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这样班级管理模式不再是班主任的“保姆式”管理,班主任的舞台逐步从前台转到后台,工作由监督型转向协调型,从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班级管理方法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班级管理方法
班级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级管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小学生处在行为习惯养成,个性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所坚持的教育理念,使用的方法措施,实行的管理原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为重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探讨小学班级管理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往的学校教育注重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而新课程除此之外,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学校教育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认识到这种转变,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整个班级管理过程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注意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成长,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真正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他们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
二、尊重学生人格,正确认识师生关系
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尤其在小学,教师处在长者和权威的地位。在学生眼中,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形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几乎是一种空谈。这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在班级管理中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指令无所不从,只要是教师吩咐和安排的任务,不论对与错,学生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师生观,颠覆了传统的“学生毕竟是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要尊重教师的权威的观念已经完全过时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必须要转变旧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即平等、自由、尊重、同情、关心、信任的关系。学生完全可以对教师在班级管理或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提出改进意见。教师也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师生双方始终保持交流和沟通,学生的意见可以被听取和采纳。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呼唤教师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用真诚和爱心托起学生的明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三、创新班级管理制度
(一)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
一个集体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进行约束管理。班集体建设,不仅是教师的事情,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小学生处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单纯依靠自身的努力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小学生迟到、上课吃零食、不专心听讲等行为依然存在。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教师制定班规来约束学生行为的做法是不够的。良好的班级秩序,需要师生的共同维护。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明确赏罚措施就十分有必要了。教师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师生共同规划订立全班共同遵守的班级常规。制定班规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他们通过制定班规班纪,反思和明白了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能够端正对班规班纪的认识,不再片面的认为这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一种行为约束,而会理解班纪班规是大家应该时刻遵守和维护的行为准则。
(二)班级管理以服务为主,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也发生了变化。班级管理不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通过管理更好的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管理看成是一种服务,小学班级管理不再是强力控制或命令式的,而是以服务性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小学生不会在班级管理中感受到恐慌。其次,在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小学班级管理也要关注学生的未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管理的方式和内容,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看到学生的发展潜力,从长远考虑问题。这种管理理念之下的教育,应该更多的赞扬和激励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多加关注,帮助其树立信心,找到闪光点,实现个性发展。
四、建立客观、公正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
过去的小学班级管理评价,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定性评价,考试成绩往往被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尺。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方法,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仅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同时,学生作为
学习的主体,也有自我评价的权力。客观、公
正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也呼吁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合。教师应该明确的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并充分的尊重这种差异,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表现,本着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促进下的班级管理,才有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以生为本”。
五、身教重于言传
如果说师能是教育发展之本,那么师德便是教育发展之魂。班主任要以身教感染学生,以善举感化学生。言传固然重要,但身教远远重于言传。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以真善美教化为主。市场经济或多或少已冲击到孩子幼小心灵,他们有的对生活中真善美显得麻木或懵懂。例如,当发动学生捐款时,自己首先要带头表率,让善爱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目中发芽开花。可以和学生一同打扫卫生,让自己勤劳的火炬温暖孩子的心灵。不能看低这些小的举动,这些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当然,也要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让正义之光照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终生会为此受益无穷。
陈岩
2013年4月6日
第四篇:新课改管理模式
新课改管理模式
一、课改模式
我校课改的基本模式是:四段六环节教学模式。一段:第一环节:激情导课、创设情境;二段:第二、三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段:第四环节:展示交流、点拨评价;四段:第五、六环节:反馈订正、梳理延伸。
二、教研活动的推进
1.以周三教研日为主线,校长、教师人人参加,业务学习、课程研讨、常规检查等工作不间断。
2.以赛课活动为载体,人人参与,讲课、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及授课水平。
3.集体备课实行:“四定”“四段式”的教研活动模式。“四定”是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四段式”即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分析。
三、教研课题研究
《农村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在策略研究》获县立项和中期评估,全体语文课题组成员积极研究,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四、语文主题学习(五年级班,张文娟)
在语文课堂“主题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最主要在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成为课堂最主要的内容。
阜城北街小学
第五篇:新课改理念下班级管理探究论文
摘要:信息时代来临,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迅速,决定着教育教学必须进行重大的改革,即:教育观念创新。班级管理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创新的发展轨迹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关键词:新课改;班级管理;柔性管理
班级管理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创新教育的开展情况。就目前的教育情况而言,还存在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硬性的班级管理等情况,片面追求成绩、追求升学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各个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环境,重视班级管理。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谈谈新课改理念下的班级管理。
一、秉承柔性、开放管理理念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单位,因此,想要真正意义上开展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理念,其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教学观等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传统班级管理的任何事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围绕教师开展的,学生是被动的执行者,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在于以生为本,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凸现,教师也应以学生的思想为转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为目标来构建教育方案,以学生的综合技能、综合素质培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真正以服务学生为基础来管理班级,借鉴柔性的管理方式,凸现柔性的管理理念。这里所说的“柔性”指的是:价值的导向功能、信念的支持功能、情感凝聚功能。同时,开放性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依附学校的开放环境,即:学校对外开放、对学校内部管理组成部分开放、对学生开放等。力争构建开放式的管理、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班级管理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有效发展的动力和“标杆”,必须关注、了解、认知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进而调整、完善班级管理理念,确保学校教育工作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创新教育理念、工作方式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是学校领导者的得力助手,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学校与社会、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桥梁,在班级管理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传统教学理念中,班主任一般都是以教学为主,同时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其职能单一,主要以“管”为核心,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某些学校而言,班级的综合成绩与班主任的绩效工资考核挂钩,迫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严厉、硬性地约束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开展创新的班级管理,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三维一体化”来创新班级管理。即:采取学校、教师、家长集中管理学生的方式,诸如:定期开展“家长、教师”交流会,便于教师和家长交换意见或建议,进而能够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管理形成统一、一致的管理方案。再如:成立家长中心,涉及到哪个年级,哪个班级的班主任做接待,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使家长对学生充满信任,进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完善学生的管理形式,调动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再如:制定家长邮箱,学校可以为有信息技术条件的家长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运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家校沟通,有利于家校合作管理学生的持续发展。对于没有网络的家庭来说,可以让家长以书面表达的形式与教师进行沟通,这两种形式可以将家庭和学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班级管理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三、实施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构建人本思想的班级目标
班级目标是学生奋斗的方向,是班级成员的纽带,是推动班级发展的有效动力。同时班级目标是班级管理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一定的作用,对学生也有着激励的作用。因此,构建班级目标应结合人本思想,即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状况、个性特征等实际情况,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这是我的目标,我一定要完成。对此,班级目标在构建时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进而制定合理的、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的可行性目标,激励学生。
(二)构建人本思想的班级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实施人文教育理念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应倡导发扬民主、凸现学生礼仪、映射人文关怀的准则,为学生构建最理想的班级制度。其内容应以人文化为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师生共同构思内容,共同研究决定制度条约,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此,应注意的是:第一,班级制度的内容涉及不能太绝对,允许学生发生“意外事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践、探究;第二,制度的规定、内容等要以“导”为主,“约束”为辅,引导学生对于错误行为进行改正,重视对学生人格、信念、道德规范等的引导,凸现柔性的班级制度,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沟通、引导为途径,以育人为目的,力求建立团结、和谐向上的班集体。总的来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发展,教育改革需要一个创新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和体系来支撑和确保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其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是实现新课改的关键之一。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班级也是由不同学生组成的。班级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子系统,实际上是“生—生”管理,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知到这一点,在班级管理中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新课改理念来管理班级,从根本上强化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岩,王萍.班主任与班级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5-70.[2]李太平.班级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