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

时间:2019-05-14 10:4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

第一篇: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

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

摘 要:汉语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语言,也是我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语言也经历了产生、发展变革的整个过程,对我国的民族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民族之间的思维发展和文化心理都渗透到汉语中。汉语的称呼主要是一种艺术的形式,产生于民主的发展之际,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汉语称呼的方式可以反映出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能够反映出汉族独特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等等文化特征,语言与文化在各自法阵的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的。汉语的发展包含了民族文化,同样汉语的称呼也制约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样的现象也是很多文化因素造成的,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加以解释。本文主要针对汉语称呼对民族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汉语称呼语,汉民族文化,等级思想,官本观念,亲和观念

正文

一、汉语称呼语与汉民族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交流思想的媒介,它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还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要发展要必须以原有文化为基础,并通过语言来传承。因此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构成。所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相生相伴,缺一不可。

(二)汉语称呼语与汉民族文化

称呼语是从属于称谓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作为当面招呼的、能够表达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哥哥、姐姐、爷爷、老师等。它作为当面招呼的言语手段,直接在言语交往中指称某人,是语言交际时首先要对听话者说的话,看似普通再简单不过,实则背后隐藏了大量的信息,即可反映交际双方在社会网络层级中特定位置,如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性别,同时还可表达出说话者对听者的情感态度,透露二者情感关系、年龄差距、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等,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密不可分,承载着文化。其中亲属关系称呼语强调了汉民族对宗法等级的重视,社会关系称呼语则凸显了汉人的官本思想,虚拟亲属称呼语则体现了汉人浓厚的人情味,亲和的思想,凝结着浓郁的等级文化气息,却起着和谐均衡人际关系的作用。

(三)汉语称呼语的分类

目前为止,已经有不少学者对称呼语进行了分类研究,根据各自的标准划分出了比较清晰的界限。曹炜在《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中将称呼语分为亲属称呼语,如爸爸、妈妈;社会称呼语,如女士,老师,王主任;姓名称呼语,如王明,李贵,3类。

指称语、称谓语,面称语、背称语,称呼语、招呼语等是李明洁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的分类。卫志强将其分为姓名、职业或职务名称、亲属称谓等。另外,还有的学者将其分为亲属称呼、姓名称呼、统称或通称(包括官职类)。

以上种种分类,有着自己的分类界限和确定范围,但不适合本文论述,笔者因行文、论述需要,根据社会标记功能将称呼语分为亲属关系称呼语、社会关系称呼语和虚拟亲属关系称呼语3大类,虚拟亲属关系称呼语应属于社会关系称呼语,但由于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称呼语中占的比重也很大,遂单成一类。在下文2、3、4章中对其定义、特点及所隐含的汉民族文化观念做详细论述,掌握称呼语的同时学习汉民族文化。

二、亲属关系称呼语与其隐含的文化观念

(一)亲属关系称呼语

汉语亲属关系称呼语是对家族中血亲与姻亲、直系与旁系的亲属,根据血缘关系亲疏、辈分大小、年龄长幼、性别不同,给予的不同称呼。以父系为核心的家庭等级关系, 构成的汉语亲属称呼语系统,母系则为外亲旁属。关于长辈的称呼语有祖父、祖母、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姑姑、姑父、外祖父、外祖母、舅舅、舅母、姨妈、姨父,在长辈中以父系为尊。平辈的称呼语有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弟弟、弟妹、妹妹、妹夫,以男性为尊。晚辈的称呼语有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侄子、侄媳、侄女、侄女婿、外甥、外甥媳妇、外甥女、外甥女婿、孙子、孙媳、孙女、孙女婿、外孙女、外孙女婿。此外还有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等婚姻关系亲属关系称呼语。

在具体点说,就是父亲的父母我们称为祖父母,而母亲的父母我们称为外祖父母;儿子的子女称孙子、孙女,而女儿的子女则称外孙子、外孙女。父亲的兄妹称伯父、叔父、姑母;母亲的兄妹我们称则舅父、姨母。叔、伯父家的孩子我们称为堂哥、堂弟、堂姐、堂妹;有时略去“堂”字,直接称哥、弟、姐、妹。而姨表兄弟姐妹则多保留“表”字。

(二)亲属关系称呼语中的等级观念

汉民族亲属称呼语是一种十分精确的亲属称呼语系统,相对于其它语言来说数量多、区分精细、极具区别性。这是由其自身民族文化特征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等级观念很强的国家,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均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等级习惯与秩序,表现在语言上,称呼语中,就形成了这层层宝塔似的亲属称呼语系统。不了解汉语亲属称呼语的文化内涵,肯定不能理解汉语的亲属世界。那么亲属关系是如何承载这种等级文化观念的,我们说汉民族亲属关系称呼语隐含着等级文化观念的依据是什么,怎样被体现出来的,我们看下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

1.尊老敬长、长幼分明

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等级观念,上上下下无不透漏着尊卑等级,长久以来,便形成了尊老敬长,长幼有序的华夏传统风尚,使得语言,汉民族称呼语也明显具有这样的特点,加之中国过去男尊女卑的思想很是严重,上文我们也提到过,汉民族称呼语以父系家族为核心的家庭等级关系,构成的称呼语系统,其以男性为尊,在长辈中以父系为尊,在平辈中以兄长为尊,长兄如父,这尊老敬长、长幼有序的称呼语顺序便是其体现汉民族等级文化最有利的证明。

2.亲疏不同、内外有别

汉民族称呼语隐含着等级文化观念还体现在亲疏不同、内外有别的特点上。我们知道汉语称呼语以父系家族为尊,母系则为外亲旁属,以此无论是父系亲属还是母系亲属都被划分的清清楚楚,并以此来判断血缘的远近、亲疏,这表现在称呼语上,就使得亲属关系称呼语体现出内外有别的特点。母系家族亲属往往加一个“外”字与父系家族亲属相别,如上文我们说过,父亲的父母我们称为祖父母、母亲的父母我们则称为外祖父母,叔、伯父家的孩子我们称为堂哥、堂弟、堂姐、堂妹;有时略去“堂”字,直接称哥、弟、姐、妹。而姨表兄弟姐妹则多保留“表”字。一个外字,一个表字,将距离拉开,看得出,在汉人心里母系亲属要比父系亲属关系远一层,血缘关系要淡一层,当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分不开,家族血脉多由儿子来传承。这便又是亲属称呼语隐含等级文化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了。而在其它民族称呼语中这种思想很少见,并不会靠着称呼语将其区分出来。在英语中“uncle”既有叔父、伯父的意思,又有舅父、姑父、姨夫的意思;“aunt”既是对姑、姨、婶的称呼,又是对伯母、舅母的称呼;“grandpa”即是祖父的称呼,也是对外祖父的称呼。

三、社会关系称呼语与其隐含的文化观念

社会是复杂的,人们的关系也是复杂,因此社会关系的称呼语比亲属关系称呼语更为复杂。而且汉民族称呼语,中国的社会关系称呼语,远远比其它语言称呼语复杂的多,且极具内涵。

(一)姓名称呼语与其隐含的文化观念

姓名称呼语与其它称呼语虽有所不同,但隶属于称呼语系统,也是人们运用最普遍的一种称呼语。在汉语中,姓名称呼语的组成一般是姓加名的形式,姓在前,名在后。对熟识且关系密切的人我们常直呼其名表亲切,但是对与陌生人、单位同事、或有一定地位的人我们称呼其名字的时候要加上姓氏,表示尊敬否则会被认为没有礼貌或者有献媚、讨好、拉关系的嫌疑。而在西方文化里,直呼其名则表示尊敬,西方人崇尚平等、相互间没有隔阂的关系,纵使年轻也是可以直接称呼老年人姓名的。

中国人对姓名是极为重视的,姓氏代表着所属家族系统,对于汉人而言,不能选择,更改不了,即使换了个所谓其它的姓氏也改变不了身上流淌着家族姓氏的血。而“名”都是极具意义的,人们在给孩子取名时往往赋予它某种特殊的含义,表达着自己的宿愿,对孩子以祝福,理想的寄托。或表达慕先贤之情,或结吉祥之意,或反映社会时代状况、或对美好生活向往。如给女孩子起名常用佳字,形容女子宁静美好,饱含着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许。平安、国庆、保国等又凝结了浓浓的时代韵味。

(二)职务、职称、职业称呼语与其隐含的文化观念

1.职务、职称、职业称呼语与官本文化观念

在受过几千年的封建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下的中国人,等级观念在其思想、行为上已根深蒂固,即使身处现代,社会关系交际中,官本观念也十分严重且极为突出,表现

在汉语称呼语中就会着重于突出“官位”“职务”,让称呼语与社会权势、地位相连,并向职务、职称、职业等方向延伸,所以,汉语称呼语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类偏好职务等身份的称呼语,且分的极细。形式为“姓+职称”。即使一个七品小吏也希望人们用姓氏+官职来称呼它,这是宗法等级文化观念、官本思想通过语言的体现,也是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极为有力的证明。

2.职务、职称、职业称呼语与尊师重教、珍爱生命的文化观念

中国有着“尊师重道”的传统,在称呼老师、校长等人上万万不能含糊,或是直接称呼“老师”、“校长”,或是在前面加上其姓氏,不可直接称其姓名。一个作为老师的人,即使不在学校,在邻里一般也会以老师称呼他,被人尊敬。这种称呼方式,在医院里也是很普遍的,如 “李医生”、“张护士”等,因为医生的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在汉人眼里是极为神圣的。其他行业中.如翻译、导游、司机有时也用“姓+职业名称”称呼。这些人回到邻里中.人们对他们的称呼则据习惯或不同的亲疏关系而定。或以小名相称.或以姓名相称.或仍以“姓+职业名称”称呼。

3.职务、职称、职业称呼语与卑己尊人的文化观念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有着将自己一方贬低,降低身份,自谦的习惯,这样也会被视作礼貌。这种卑己尊人的文化体现在称呼语上就使得职务、职称、职业称呼语具有了这样的特点。流行称长不称副,把职业、职称往高里说的特点。通过抬高对方的地位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敬,也常常会获得对方的好感。值得说明的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观念,汉语中还出现了根据不同身份谦称自己的说法,如“在下、小弟、小可、不才、敝下、下官、末将、卑职、奴才、老朽、奴家、妾身、贫僧、贫道、老纳”等等。

(三)通用称呼语与其隐含文化观念

通用称呼语是从属于称呼语系统中那些可以用在不同身份、地位上的人身上作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作为当面招呼的名称。如先生、女士、老爷、太太等等。因为它具有普遍应用性,从而更能反映出所处时代的文化观念即社会情况。我们说语言就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是文化的载体,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新词的产生、旧词的停用、相同的词汇会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词汇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表达形同的意义,不用的词汇也有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使用的。如新中国成立后,老爷、太太等通用称呼很少在被人们提及。

四、虚拟亲属关系称呼语与其隐含的文化观念

(一)虚拟亲属关系称呼

虚拟关系称呼语是指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对非亲属关系人士以亲属关系称呼,即把非亲属关系人士当成亲属看待,缩小心理距离,消防对方戒备,取得好感,俗称“套近乎”。如我们身处异地,需要问路时,会像称呼一个比自己大很多而比自己父亲略小几岁的男士为叔叔,使用亲属关系称呼语,而他和我们没有亲属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他为先生,但是相比之下,前者更为亲切,而先生多作为通用称呼语用于正式场合。有学者将其表达为亲属关系称呼语的泛化。隶属于社会关系称呼语,因为行文需要,特单成一章论述。

(二)虚拟亲属关系称呼语隐含的亲和观念

使用虚拟亲属称呼语的人群里,中老年人、农村人居多,重视家族、亲属关系的中国传统意识深深的印刻在他们的血液里,举手投足之间,“重亲情,浓浓的人情味”已经成为他们的语言习惯,而作为年轻的一代、尤其长时间生活在城市的人不得不承认,他们难以习惯、也不愿意对一个陌生人使用亲属关系称呼语,家族观念也十分淡化。

结 论

由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所以产生的文化心理就会不一样。这些差异主要反映在人们交际过程中的习惯和称呼的运用上。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明白了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汉语称呼显然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不同民族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生理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心理,并以此影响到了语言中的称呼以及称呼运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4]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曹 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江苏大学学报.2005-3 [6]李腊花.许之所.言语交际中的称呼语[J].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4 [7]杨春红.称呼语与语用距离[J].四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0 [8]吴洁仪.李诚.试论汉语社交称呼语的类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 [9]陈汉初.亲属称谓语外延与外化的原因[J].潮俗丛谭.2005 [10]陈

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第二篇: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曹 炜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 称谓语和称呼语应该重新界定,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

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两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称呼语可以分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及姓名称呼语三大类。称谓语同称呼语的差异体现在:(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 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 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自觉使用;而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 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呼语在本质上具有口 语性。称谓语和称呼语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关键词] 称谓语;称呼语;界定;构成;类别;基本特征;差异

[中图分类号] H16

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6211),男,上海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从事近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研究。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xiexiebang.comki.net 大爷、老大爷、大娘、老大娘、大妈、老大妈、老爹、大伯、老伯、大叔、老叔、大婶、老婶子、大嫂、老嫂 子、大哥、老哥、老兄、仁兄、大姐、妹子、大妹子、老 弟、贤弟、小弟弟、小妹妹、哥们、姐们等。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第二类还不能算是真正 的由亲属称谓语转化而来的泛称称谓语,因为它 们作了构词法上的较大幅度的变更和改造,增加 了一些标记性语素———这些语素起到了减弱或消 除亲属称谓特征的作用,是一种区别性标记特征。不过,大家在讨论由亲属称谓语转化来的泛称称 谓语这类现象时均会将它们与“爷爷、奶奶”等一 视同仁,而且还以它们作为主要对象或典型代表, 甚至是惟一的对象或代表。

所有的亲属称谓语以及除此之外的所有社会 称谓语均表现出背称多于乃至大大多于面称的特 点,惟独由亲属称谓语转化来的泛称称谓语却刚 好相反:面称称谓语反而多于背称称谓语,所有的 这类泛称称谓语均可作面称,但是有一些却不用 于背称,如“老叔、老兄、老哥、老婶子、老嫂子、大 妹子、老弟、贤弟”等。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罕见 的现象。

不少学者在讨论称谓语的时候将姓、名、姓名 也列为讨论范围,我们对此不敢苟同。我们以为, 姓、名、姓名只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 名称”,而不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 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应属于称呼语范畴,而不应属于称谓语范畴。因 此,我们将姓、名、姓名列为称呼语的一种类型在 称呼语部分展开讨论。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同亲属称谓 语相比,社会称谓语既存在相同的一面,也存在其 独特的一面。相同的一面是:(1)同亲属称谓语一样,虽然个别类型的社

会称谓语背称同面称数量接近,但总体上来看,社 会称谓语中的背称要大大多于面称。(2)社会称谓语也大量存在兼跨背称、面称 两类的现象。(3)从语音形式来看,社会称谓语同亲属称

谓语一样,主要以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为主体。独特的一面是:(1)社会称谓语中不存在异名同指的现象, 但存在相同的称谓语而内涵大相径庭的现象。如 无论是中央书记处书记,还是省委书记,还是村党 支部书记,甚至是大、中学班级里的团支部书记, 都叫“书记”;同样,国家主席,自治区政府主席, 县政协主席,一个百把人小单位的工会主席,都叫 “主席”;国家部委主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村委 会主任,一个村办小企业的办公室主任,都叫“主 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院长,江苏昆山石牌镇卫生院院长,都叫“院长” 等。一般须通过具体语境来准确把握上述这些称 谓语的内涵。

(2)亲属称谓语不能相互组合,构成一种复

合形式;而社会称谓语中绝大部分成员均可同一 些泛称称谓语“同志、先生”等组合,构成一种复 合形式,当然这种复合形式已不再是称谓语,而是 称呼语了。

三、称呼语的类别和构成

称呼语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

称。它包括上文论及的大量的面称称谓语,同时 也包括一些并不属于称谓语的单纯称呼语。

称呼语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别:(1)亲属称呼

语,即前面讲的各种亲属面称称谓语。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伯伯、叔叔、姑妈、姨 妈、舅舅等;(2)社会称呼语,即前面讲的各种社

会面称称谓语。如:教授、老师、大夫、经理、营业 员、团长、科长、少校、博士、大爷、大妈、大哥、大 姐、同志、师傅、先生、小姐、小朋友、小鬼、壮士、淫 妇等;(3)姓名称呼语,这是纯粹的称呼语。如龚

穗丰、钱理、老蔡、小黄、秋娟、小芳、奇奇等。前两 者我们在讨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的时候已 经涉及,这里就不再展开了。(一)姓名称呼语的构成

姓名称呼语主要有以下七种情况: 1.姓氏+名字。如:郭力、胡双宝、蔡镜浩、柏 丽洁、唐庆华、倪祥妍等。

2.“老”、“小”或“大”+姓氏。如: 老曹、小 王、小逢、大李、大张、大邢等。

3.姓氏。仅限于复姓。如:上官、申屠、诸葛、欧阳、司徒、皇甫等。

4.名字。一般限于双名,如: 大春、祥子、春 妮、维娟、玉兰等。至于单名一般只用于恋人间, 如:炜、英、兰、梅、芳、茜等。

5.重叠的单名。一般多用于称呼孩童,常见

于父母对子女的称呼。如: 炜炜、奇奇、东东、芳 芳、兰兰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xiexiebang.comki.net 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 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 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 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如关于父亲的姐妹的 亲属称谓,在普通话中永远是“姑母(背称)、姑妈(面称)”,不会随意变动,不然就会搞乱亲属称谓 系统,使人们不知所从。而至于父亲的姐妹的亲 属称呼,那就多了,可以称“姑妈”,也可以称“好 姑妈”,还可以称“我的好姑妈”,甚至可以称“我 的最最亲爱的好姑妈”,无论怎么称,都不会搞乱 亲属称谓系统。而除了“姑妈”这个称呼语是称 谓语之外,其他的形式均为称呼语,而不是称谓 语。

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 性,是一个社会的约定,全体成员都会自觉遵守, 都会自发使用;而称呼语中有一部分也具有社会 性、全民性———那是因为它们同时也是称谓语的 缘故,而那些不属于称谓语的称呼语则更多地带 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 化。用一个大家熟悉的话题模式来讲,就是:称谓 语是语言的词汇,而称呼语是言语的词汇。3.我们认为,称谓语的典型代表是背称称谓 语,而面称称谓语则兼有了称谓语和称呼语的特 性了。因此,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 呼语在本质上具有口语性。

五、称谓语(称呼语)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所谓称谓语(称呼语)的民族性、区域性问

题,无非就是关注一下,对同一种社会关系的称谓 表述,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是否不一样,怎 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解决这些问题,并不 需要太多的思考,去图书馆呆上几天,好好翻阅一 些介绍世界各国不同民俗、国内各个民族及各地 的独特民俗的书,就可以找到答案了。这里就将 我几天翻阅中所发现的两则有趣的有关称谓语(称呼语)的材料奉献给读者。

一则见于《世界民俗大观》:“在非洲的一些 国家里,人们视自己的父母为最可亲可信的人,因 而在对客人表示极大的尊敬时, 称客人为‘爸 爸’、‘妈妈’,而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不懂礼貌。在 东非一些国家中,这种称呼不仅用于礼仪场合,而 且在家庭成员中也使用,父母称自己的儿子为 ‘爸爸’,称自己的女儿为‘妈妈’。”[ 12 ](p.288247.[ 7 ] 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 Z].北京:商

务印书馆, 2000.[ 8 ] 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 9 ] 吴慧颖.建国以来拟亲属称呼的变化[ J ].语文建

设, 1992,(12): 2138.[ 11 ] 潘之欣, 张迈曾.汉语亲属语扩展用法调查[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2): 10-15.[ 12 ] 段宝林, 武振江.世界民俗大观[M ].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 1989.[ 13 ] 方素梅.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大观[M ].南宁:广西

民族出版社, 1996.(责任编辑 芮月英)__

第三篇:汉语中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应使

汉语中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应使

来源:英语专业论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在结果的统计上,采用了淞验和百分比统计相结合的形式。调查结果表明男女在称赞语及其称赞语回应的策略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女性比男性倾向于使用较为礼貌的策略形式这些差异可以从社会及文化的角度加以阐释。

关键词称赞语、回应、性别、策略

前言称赞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常用的一种礼貌言语行为,它往往是以“邻近配对”的形式出现,即称赞与回应共现。也就是说,接受者必须对称赞做出某种回应。大量的国外研究表明,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中,这一言语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人的年龄、民族、性别、教育背景及社会地位等,将影响这一言语行为的实施。

到目前为止,对英语以外语种进行的此项研究还较少,,匀,而从性别的角度去考察男女在这一言语行为方面的差异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尝试其目的在于从性别的角度去探讨男女在称赞语及其回应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男女在言语行为中存在差异的原因。理论框架及相关研究回顾,理论框架性别差异理论性别差异研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研究课题,许多学者已经从社会学、心理学、交际学和语言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性别差异存在的原因社会语言学把性别看成一个重要的社会变量来探询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社会语言学的范畴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与性别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例如性别与文化、性别与言语交际、性别与礼貌等。长久以来,社会语言学家一直在努力对男女言语行为的种种差异的存在找到合理的解释,为此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分别为男性统治观、文化差异观及社会结构观。持男性统治观的学者认为男性的统治是男女语言行为差异的原因,而反过来,语言行为方面的差异又会保证男性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文化差异观的倡导者和认为性别差异是一种文化差异,异性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以上两种观点有其不足之处。男性统治观只强调了男性的统治,而没有注意到女性的社会地位会影响女性的语言使用这一事实。而文化差异观只强调了男女文化差异,而完全忽视了男女社会地位对他们语言使用的影响。社会结构观是由娜提出的。

它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观的观点是,要对男女语言差异有全面的了解,就必须把这些差异放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男女语言行为的差异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女性的从属、男性的统治以及文化的差异才能得以阐释。语言文化差异实际上是社会文化差异的反映。礼貌原则及面子理论许多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言语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礼貌原则的制约。

因此本文的理论框架还涉及到礼貌原则及面子理论。按照和的面子理论,人们言谈中的言语行为大部分都为“威胁面子的行为”,以下简称为,于是为了保住面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礼貌用语。称赞语的使用属于正面礼貌或负面礼貌策略取决于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它们所起的作用,即主要是为了维护人际之间的关系几,珑如。根据的礼貌原则,被称赞者一方面遵循一致准则,同意并接受称赞,另一方面还要遵循谦虚准则拒绝或回避称赞。顾曰国在指出汉语言文化的四个礼貌特征的同时,还效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其中贬己尊人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贬己尊人即听到别人的称赞,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那么中国人在实施称赞语这一言语行为时是否仍然遵循这条原则,还有待于验证。综上所述,性别差异理论与礼貌原则及面子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去验证汉语中男女在称赞语及其回应的使用中是否存在差异。相关研究回顾从性别的角度探讨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有和。从其对新西兰男女在称赞语及其回应的调查中发现,男女在称赞语的使用频率、话题和回应的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她得出结论女性使用称赞语来加强称赞语的表达功能,并把它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男性则使用相应的策略来削弱称赞语的表达功能,并把它作为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在他对美国群体的研究中认为,男女在称赞和称赞回应中使用的策略的不同反映了他们的不同的会话角色。对英语以外语种进行的此项研究主要有、、与。

而其中从男女性别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主要有。的结果显示,男女在称赞语的使用及其回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称赞语的使用上,女性使用较多的直接称赞和间接称赞,男性使用较多的不称赞和不反应。在称赞语的回应上,女性使用了较多的接受和复合式,男性使用较多的不接受和不回应策略。

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它表明,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有一个总的趋势,即男性倾向于削弱称赞的表达功能,而女性倾向于加强称赞语的表达功能。由于从性别的角度去考察男女在这一言语行为方面的差异的研究很少,而且前人的研究又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故本调查旨在对这一领域做一些补充和完善。研究方法本调查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男性与女性在称赞语以及回应上使用的策略是否有显著差异如果存在这些差异,为什么二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在这一言语行为的实施上女性是否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礼貌的语言形式,为什么围绕这两个主要的研究问题,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收集语料,问卷‘借鉴了的设计,但笔者根据先导实验中发现的不足,在一部分先导实验者中做了访谈。依据这些调查笔者对初始问卷做了修改。问卷为的形式,问卷要求被试给出最接近实际生活的回答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广州某大学几个文理不同专业的二年级男女大学生共名,得到有效问卷份,男女各份。笔者在前面已提到,称赞语实施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或个人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笔者将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重要因素控制了起来。的实验表明,的称赞语倾向于在同等社会地位的人之间进行而的实验也表明外表或行为方面的称赞更多在熟人、同事或朋友之间进行。

根据的实验结果,的称赞话题是关于外表或行为,而的实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些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可在汉文化背景下,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笔者在实验中就是依据以上实验所得的结沦将这些变量控制起来。在整理语料的过程中,为便于分析,笔者将问卷中的十六个情景从四个层次进行了分析。这四个层次分别为同一性别一,交叉性别一,外表和行为。其中,第一、二层次将反映称赞者和接受者的性别将如何影响言语策略的选择第三、四层次将反映称赞话题将如何影响受试者言语策略的选择。在统计运算中,笔者用了检验和百分比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二实验结果,称赞语的使用策略表称赞的使用策略分类策略定义举例直接称赞以明确的态度或言行称赞对方我很喜欢你的画间接称赞以某种间接的形式进行称赞,这我跟你学习吧。种称赞表现在意义而不是形式教我打球好吗不称赞讲话者在某种情景给出了言语反应,什么时候配的眼镜但的确不能作为称赞不反应不做任何言语反应称赞语的使用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例为直接称赞,称赞谈话对方的绘画水平高,而例、均为间接称赞,其隐念的意义为称赞谈话对方的球艺和烹饪手艺高,讲话者以一种请求或问题的形式表达出了其称表男女受试在称赞中就四种策略使用的百分比情况及值男性二女性直接称赞间接称赞不称赞不反应名赞的含义。例是讲话者在此种情景给出了言语反应,但并非称赞。由表我们看到,男女受试在直接称赞,间接称赞和不反应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间接称赞策略上无显著差异。

具体说来,男性比女性使用了更多的间接称赞、不反应和不称赞策略,而女性比男性使用了更多的直接称赞策略。男性比女性使用了更多的不称赞策略,但检验显示,在这一策略上男女无显著差异。表反映了在总的情景中的情况,在四个层次中男女受试者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总的来说,男女受试在同一和交叉性别这两个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同一性别层次上,女性比男性使用了更多的直接称赞,男性比女性使用了更多的不反应和间接称赞在交叉性别层次上,女性比男性使用了更多的直接称赞,男性比女性使用了更多表男女受试在称赞中就四种策略使用的百分比情况及值男一男女一女男一女女一男不反应不称赞间接称赞直接称赞乏弓名的不反应和间接称赞。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即男女受试在外表行为层次上就策略的使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统计结果显示,在外表层次上,二二在行为层次上,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男女受试都更多地直接称赞对方的行为,在涉及表男女受试在外表及行为层次上四种策略的使用情况外表行为男性女性男性女性不反应名石不称赞刀间接称赞直接称赞到外表的情景中男女都较多地使用不称赞或不反应策略。

综上所述,男女受试无论在总的情景中还是在四个层次上都在称赞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直接称赞,而男性更多地使用不称赞、间接称赞或不反应。称赞语的回应策略笔者根据对语料的具体分析,并借鉴了的分类模式,将称赞语回应分为五种类表称赞语回应的分类策略分类举例接受感谢标记谢谢,谢谢夸奖赞同是的,我也挺喜欢的。其他我听了很高兴。接受十修正回敬你的也不错啊。降低称赞一般般了,马马乎乎一夸耀你也不看这是谁写的确认是吗你真觉得不错转移称赞你也买一双吧。提供来历这是朋友送的。不接受或拒绝否定不行,不行。我觉得一点也不好。谦虚哪里,哪里,不敢当,惭愧。岔开话题你还有事吗不回应复合式是吗谢谢。型接受、接受修正、不接受或拒绝、不回应与复合式详见表。从表可以看出,男女受试在以上五种策略选择上有差异,其中在接受、不回应和复合式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女受试在作出称赞回应时,回应策略分布不同。男性首选接受十修正,而表男女在称赞语回应中策略的使用情况男性女性二接受修上卜石接受不接受名不回应名名复台式一女性更倾向于接受策略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复合式,而男性更多地选用了不回应策略。

以上是在总的情景中呈现的结果,在四个层次中,男女受试在称赞回应时仍然存在差异。从表可以看出,在同一性别层次上,男性与女性在五种策略的选择使用上无显著差异。在交叉性别层次上,男女受试存在着显著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接受修正和不反应策表男女受试在称赞回应中在同一性别和交又性别层次上策略的使用情况男一男女一女男一女女一男接受修正接受不接受石不回应复合式刀飞略,而女性更多地选择接受策略。在外表行为层次上,从表可以看出,男女受试在五种策略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特别体现在对于外表称赞的回应土,男性比女性更多地选择不回应策略或接受修正策略而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明确接受或采用复合式策略。统计结果显示,在外表层次上,“, 表男女受试在称赞回应中就外表及行为层次上的策略使用情况外表行为男性女性男性女性接受修正接受石不接受丘不回应复合式科,在行为层次上,。笔者还就男女受试在每个情景中的称赞回应做了比较,并做了统计检验,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作赘述。称赞语与称赞语回应的结果分析在以上章节,笔者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定量展示。

在以下部分,笔者将结合具体情景对主要发现进行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为什么在此言语行为的使用上男女存在差异。就称赞语而言,男女在一些情景中的反应表明了显著的差异。例如在情景“自行车”中,几乎一半的男性受试未做称赞,这类不称赞的言语如“啊,新车呀,借我骑骑好吗”而一半多的女性明确地称赞对方,如“买新车了你骑这车看上去真有型。”这也许表明新的事物在女性的价值体系中的位置比较高。另一个显著的差异是在情景“唱歌”及情景“绘画”中。在这两个情景中,男性更多地用间接称赞,而女性更多地用直接称赞。其中在男性的称赞语中,许多人用了“想不到”,例如“想不到你唱得这么好。”不同于男性的是,女性使用了更为直接的称赞,如“唱得真好你将来肯定会成为歌星的”“想不到”这个短语可看作是在特定文化中称赞语的一个标识语,这在汉语文化背景中是常见的,而对于西方人而言,就显得不够礼貌,有贬低别人之嫌。从称赞语的话题来看,男女受试都更倾向于在行为能力方面明确称赞别人,而对于外表的称赞上,更多地用含蓄的方式称赞别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中庸谦恭,圆润含蓄”的民族特点沙莲香。而在西方文化中称赞他人的“外貌或所属物”被公认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女性穿了新衣服,或发型有了变化都似乎必须受到及时称赞。不管年龄、社会地位、职业如何,女性的外表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因为不管她们的地位有多高,他们永远被当作女人’,。而男女受试更倾向于称赞别人的行为能力而不是外表这一点的实验结果别于前人等。

对这一现象有不同解释。笔者认为,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中,人们更注重一个人的能力与行为而不是外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期望值的反映,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与行为往往与成功与能干联系在一起。由此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但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本实验的另一发现是,男女受试在称赞对方时无论男女都用了直接称赞,这一点与等的实验结果有区别。在的实验中,交叉性别的直接称赞少于同一性别的直接称赞。因此他将这一现象归结于受中国传统道德的约束,即“男女授受不亲”。本实验的结果虽然反映部分人的态度,但它从另一角度上又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如风俗习‘质、价值观念等也冲击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一代。调查结果显示,从称赞语的回应来看,男女反应有显著的差异。

总的来看,女性更多地接受称赞,而男性更多地选择不回应或拒绝称赞,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等是一致的。这一显著差异特别表现在情景“烹饪”上一在这个情景中,男性大多不接受称赞或对称赞不作任何反应,例如“凑合吃吧”或“这是逼出来的”。而女性倾向于明确接受或用复合的形式接受称赞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情景“外衣”和情景“套头衫”上在这两个情景中,男性更多地对称赞不接受或不反应,使用例如“哪里,哪里”等谦逊之词。

而女性则更为直接地接受对方的称赞。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称赞语在男女的言语交际中起不同的作用对女性来说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起到加强团结的作用,而对男性来说,则有可能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盯,在回应时就可能加以回避或削弱。基于以上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称赞语以及称赞语的回应的使用中,总的来说,男性和女性在策略形式及语义形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比男性使用了更多的较为礼貌的策略形式这一现象可以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结合礼貌原则加以阐释对此,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男性与女性同处一特定的主流文化,而正是这种主流文化造就了他们同属一个民族或文化,所以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会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既习得属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又习得属于各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所以我们如果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去考证男女在言语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时,也应该注意到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本研究中也发现了差异之外的共性总结以上是笔者在汉语文化背景下,从性别的角度对称赞语及回应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由于受作者水平及研究条件的限制,必然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本研究的取样范围局限在大学生中,因而结果不足以反映所有中国人的称赞语及回应的态度,而且受研究条件的限制,几项重要的变量如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被控制起来一此外,由于本文篇幅所限,笔者未能结合礼貌原则对实验结果做进一步分析。尽管如此笔者仍希望抛砖引玉,以使这一课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得以完善。

第四篇:口译中礼貌用语和称呼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一、口译中礼貌用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对于同中国人交往的外国人来说,要弄清楚汉语的礼貌语言也是够麻烦的了。究其原因就是英语中很少使用谦词与敬语。下级给上级写信,可能客气一点,但也没有很多特别的谦词与敬语。不必考虑对方的年龄、头衔、地位等。下面是汉、英之间的一些例子:

1、汉语中常用的套语

刘师傅---Master...令郎---one’s son

丫头---one’s daughter

高见---a good idea 贵姓---Your name

久仰大名---I’ve heard a lot about you 哪里,哪里。---Thank you.大作---one’s book/article,etc.府上---your home;the place you are from 耽误您的时间了。---Thank you for your time.惭愧,惭愧!---I’m flattered.I’m very much honored.2、寒暄语

您好!吃了吗?——Hi!/ Hello!/ How have you been?

上哪儿去啊?——How are you? / How are you doing?

It’s a nice day, isn’t it ?

回头见。——See you later / soon.好久不见了。——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Long time no

see.How have you been for these days?

请随便。——Be at home,please.请留步。慢走。走好。慢点骑。——Take care.不见不散。——Be there,or be square.We won’t leave until we see each other,shall we?

3、问候

辛苦了。——You’ve had such a hard time.Thank you for your time.你一定很累了。——You must be very tired / exhausted.辛苦了,先生。——(Did you have a)Hard time,sir?

4、客套用语

劳驾。借光。请问。——Excuse me./ Can you help me?

愿意效劳。——It’s my(a)pleasure.请便。——Please yourself.您(老)先走。女士优先。——After you./ Ladies first.里面请。——Welcome./ Come in,please.请随便。——Be at home,please.请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 to...还有比如“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句汉语通常表达的含义是客套、客气;英文则应该表达的是某人的工作、义务,非做不可。这句话中英结构、表达形式都类似,但实际含义则差异很大。如果翻译成“It’s my duty.”显然不合理,应该翻译成:It’s a(my)pleasure.造成中西方礼貌语言差异的原因与中西方文化背景、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有密切联系,如果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规则直接搬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则往往会造成误会甚至冲突。中国人与西方

人使用礼貌语言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从不同角度反映客观事实;

B.从不同的方面体现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 C.用不同手段表示自己的意图。

二、口译中称呼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一)姓名称呼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可以使用全称来称呼对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汉语文化中直呼其姓名很多时候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现象。在两种语言中直呼其名的现象也是共同存在的。例如:“李晓梅”可称“晓梅”,“Mary Lee”可称“Mary”。汉语中多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体现一种彼此间的亲密关系。但是在英语中直呼其名是很常见的称呼方式,无论身份地位、亲疏关系、年龄长幼都可以直呼其名,这在中国文化中是难以接受的。在西方人看来这却体现了彼此间平等、友好、融洽的关系。英语中还可以直呼其姓,这在汉语中是没有的现象,汉语中更习惯在姓氏前加上“老”表(示年长、见识广博和具有丰富经验)或“小”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敬。这正是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思想的体现,而这也是在英语中没有的现象,你决不会看到用 “little/old Smith”来对被称呼着表示尊敬,相反“old''在英语中涉及比较敏感的年龄问题.通常会给被称呼者造成“年老无用”的感觉

(二)亲属称呼

汉语受到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按照宗亲和姻亲血缘关系及长幼顺序,对亲属称呼进行了严格划分,以表示亲属之间的亲疏关系。

在英语中则恰恰相反,西方人更多地体现了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文观

念,因此英语中的亲属称呼显得简单而且笼统化,往往一个英语中的称呼语要对应好几个汉语中的称呼语。1.宗亲和姻亲亲属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突出,讲究父系传宗接代的正统血缘关系。具体体现在父系亲属(宗亲)和母系亲属姻(亲)都各自具有不同的称呼语。在汉语中,父系亲属的祖辈称呼“祖父(爷爷)”“祖母(奶奶)”。母系则称“外祖父(外公)”“外祖母

(外婆)”,母系亲属明显多一个“外”字,同样讲究这种父系正统思想的称呼有“堂兄(哥)/堂姐/堂弟/堂妹(父系同辈亲属)孙‘子/孙女孙(辈)”,分别对应母系的“表兄(哥)/表姐/表弟/表妹母(系同辈亲属)”和“外孙,外孙女(孙辈)”。此外,汉语还包括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的称呼(如“伯祖父/伯祖母(父系)”“叔祖父/叔祖母(父系)

舅‘公/舅婆 母(系)”等)、父母兄弟姐妹的称呼(如父系称呼伯父一伯母,叔叔一婶婶,姑姑一姑父;母系称呼舅舅一舅妈。姨妈一姨父)等。在西方国家,没有这种传统的守旧思想,并且大家族的血缘关系观念也比较模糊,因此在英语中这类称呼就显得比较简单.通常是一个英语称呼语对应几个汉语称呼语。如: “祖父„外‘祖父”都叫 grandpa; “祖母”“外祖母”都叫grandma;“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都称为uncle:“伯母”“婶婶”“舅妈”“姑姑”“姨妈”都称为 aunt;“堂兄(哥)/堂姐/堂弟/堂妹”以及“表兄(哥)/表姐/表弟/表妹”用cousin一词表示即可。

2、中国文化中讲究长幼尊卑,西方文化中提倡人生来平等。

在英语中,亲属称呼与名字结合可以用来称呼长辈,比如“Uncle Sam”、“Aunt Rose'’“Father Smith”、“Sister Linda”等。即使是两兄弟,也更多的是叫名字。这在中国文化中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汉语亲属称呼属于叙述式,精细、具体、复杂,英语中哥哥和弟弟都用brother 英语称呼语中的表现就是称呼语显得较为简单自由。顶 多在前面加上“old(elder)/little(younger)”来表示长幼,但是它却没法区分“大哥和二哥„二‘姐和三姐”等。(三)职业、职位及职称称呼差异

汉语中一般可以将职位职称直接用于称呼当中,一般的方式为“姓+职位/职称”。就职业上来讲,老师、医生、护士、工程师、律师等在人们心目中比较高尚或者被人们称之为“白领”的职业可以采用这种称呼方式,如:张老师、王医生等,值得一提的是,像工程师这样的名称较长的职业,人们一般习惯用简化的方式进行称呼,如:李工。另外,某些职业还可以和亲属称呼结合构成称呼语,如: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司机大哥、护士阿姨等等。就职位上来讲,一般是高职位才会用于这种称呼,特别是管理者,如:王经理、刘局长、李总等,而且在称呼副职的时候常常将“副”字去掉以表示对被称呼方的尊敬,如直接称呼“李副局长”为“李局长”。就职称上来讲,一般只有“教授”一词用来作称呼比较常见,如:李教授、王教授 英语中除了“doctor”“president”“mayor”“judge”“ professor”“manager” 等少数几个职位职称词用于称呼外,一般少用这类词表

示称呼,通常情况下是在姓氏前面加上Mr./Mrs./Miss/Ms.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并且在稍微熟悉之后就直呼其名了,这似乎在汉语中是很少见的。而西方国家的人如果在听到“Teacher Smith,Manager Liu,Engineer Zhang,Boss Yang等称呼时也同样会觉得不可理解。

第五篇:论广告观念演变中的一致性追求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广告观念演变中的一致性追求

作者:卫军英 卢小雁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6期

[摘 要]现代广告经过一百多年发展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观念,在本质上包含着严格的一致性因素,即以特别价值作为普遍性的追求。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似乎过于简单,并且有割裂的嫌疑。从克劳德·霍普金斯到罗斯·瑞夫斯和大卫·奥格威,完成了对这种追求从里往外的理沦构建,其定位理论和整合营销传播观念则注重于由外往里实现一种策略体系。不同的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彼此交融、有所扬弃的。任何一种新观念的产生都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在渐进过程中逐步明晰化的。这种观念之所以在明晰之际特别具有爆发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催生这种观念的基本动因成为外在环境的主导力量,在此背景下,新观念就具有对环境的最大适应性。

[关键词]广告观念;市场环境;特别价值;发展演变;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F713.8;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4)06—0115—09

下载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谭嗣同的《仁学》中体现的平等观念(全文5篇)

    论谭嗣同的《仁学》中体现的平等观念 《仁学》,乃谭嗣同之大作。故开篇应当谈及谭嗣同的生平和思想。有何人便有何书。谭嗣同是当时的思想先驱,他主要是依靠外来观念和对现代......

    论英语与汉语中的被动句的区别

    论英语与汉语中的被动句时间同一画面上表现,而通过语言所要反映的事物却不行,这应该是语言具有一定的语法规则和结构决定的,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人们表达思维方法程度的一个载体,需......

    论在汉语教学中拼音和声调的重要性

    论在汉语教学中拼音和声调的重要性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帮助小学生识字、阅读和学好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也是低幼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将......

    论朗读在藏族学生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小编推荐]

    论朗读在藏族学生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潘荣锋 藏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具有特殊的一面。这是因为在比较偏僻的山区,是藏族聚居的地区,在日常的交谈中都是运用民族语言进行交谈。特别是......

    论藏族儿童在汉文及汉语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共5篇)

    论藏族儿童在汉文及汉语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1、藏族儿童在汉字识字中存在的困难(1)汉语学习起步晚,起点低。由于藏族孩子大多来自纯藏族聚居的农牧区,从小在藏语环境中成长,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