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三到》[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10:0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有三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有三到》》。

第一篇:《读书有三到》

小古文微讲堂 读书有三到

同学们,大家好,这一周,我们来诵读《读书有三到》。都说温故而知新,你还记得《弟子规》中关于读书的语句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

诵读《弟子规》中的语句,你会发现,它们都是三字成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不过,要想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特别是一读就懂,还需要注意恰当地停顿。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读书”是一个词,所以要连在一起,“读书法”讲的是读书的方法。朗读的时候,一个词语或语组要连在一起读,连在一起读,意思就明白。

其次,心、眼、口,说的是人体的三个器官,读的时候,中间可以略有停顿,以便区分。

再者,从对称的角度来看:

读此对慕彼,未终对勿起,它们是对仗的。另外,此与彼、终与起也是对仗的。

关于读书,朱熹有一段精妙之语,这就是《训学斋规》中的一段话,叫《读书有三到》,其文如下:

读书有三到

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你看,与《弟子规》中的语句相比,它的语句长长短短,就不是那么整齐了。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节奏来呢?

请你听老师读。

读书有三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接下来,老师读前半句,你们来读后半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好啦,下面你们自己练读一遍吧。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上面这句话,要做到快慢结合。“书”的音要略微延长,“有三到”连在一起读,“谓”的后面略微停顿,“心到”“眼到”“口到”读得中间好像没有逗号,一气呵成,语气相连,而“口到”呢?不妨读得缓下来——“口——到—”这样来读,不是很好玩吗!

读完这句话,或许你会问:“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是啥意思呀?呵呵,你看:

心到,就是心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心猿意马。眼到,就是眼要看得仔细,不能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口到,就是要读得正确、流利,不能添字、漏字、倒字、结结巴巴。这三个方面做到了,而且做到位了,那就能把书读好啦!如果不到位呢?正如文中所讲: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读书,如果心思不在这儿,飘飘悠悠地飞到窗外,那眼也就不听使唤了,不是看错字,就是看错行。而嘴巴呢?也就随随便便、乱读一气,这正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哪里还能记住读的是什么呢?

什么叫“漫浪”?

“漫”,随便,漫不经心,“漫浪”就是随心所欲、马马虎虎呗。好啦,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是管家,是总司令,所以: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这个急,不是着急,不是急躁,而是最重要、要紧的意思。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心都到位了,这眼、口难道还胆大包天不成,敢不到位吗? 你听明白了吗?这里“岂”的意思就是:难道!“乎”的意思就是:吗!

呵呵,原来这是一个反问句啊!心都到了,眼口难道还不到吗?到!到!一定到啊!

所以,再上早读课,你睁大火眼金睛,看一看身边的同学都是怎样读书的?谁做到了三到,谁做到了两到,谁只做到了一到,有没有连一到都没做到的呢?

然后用笔写下来,是不是很有意思? 试试看!

最后,让我们在诵读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第二篇:读书有三到教学设计

读书有三到

《训学斋规》节选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

4、懂得遇事要敢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

媒体出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琅琅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读书有三到

4、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媒体出示:

《读书有三到》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教师范读(配乐),学生在心中默默跟读。

4、对照译文,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交流板书:心到眼到口到

三、研读课文

(一)《读书又三到》

1、再读课文,了解古文意思。

(1)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

(2)齐读古文。

2、通读全文,了解古文的表达方式。

(1)师:既然古文的语言精炼且深刻,至今为世人学习,除了它们本身语言的精辟,语调的古朴之外,其表达方式也可谓堪称一绝。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作者朱熹是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非同一般。请问该文是怎样得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细读课文,思考。

(2)重点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3)小结:作者很好地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

3、配乐朗读古文并背诵。

永兴镇徐营小学 樊晓芹

联系方式 ***

第三篇:陈金水老师主讲稿.读书有三到

陈金水老师9月26日主讲《读书有三到》讲稿

江门徐韧整理

第一个层面的思考是从“解读”的触角来讲述,就是从教师解读小古文的教材,或者说用现今流行一点的话来讲,就是从教师“细读文本”的角度来讲述这篇小古文的教学。

第二个层面的思考是从“读解”的触角来讲述,就是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好这篇小古文的角度来讲述这篇小古文的教学。

第三个层面的思考是从“学解”的触角来讲述,这里的“学”有两个意思,一是作名词,“学”是指“学生”,“学解”就是指学生的解读,也就是从学生解读的角度来讲述这篇小古文的教学;二是作动词,“学”是指“学习”,“学解”就是指学习解读,也就是从学生学习解读这篇小古文的角度来讲述这篇小古文的教学。

最后,我选择了第三个层面思考的结果,从“学解”的触角来讲述。细想一下,原因也很简单,第一个层面的教师的“解读”,是不能替代学生的“读解”的,也是不能为学生学懂这篇小古文开设星光大道的,因为教师不可能把自己对小古文的细读全部灌输给孩子的;而第二个层面的“读解”,是把小古文教学的内涵窄化了,虽然小学生学习小古文的主要方式是“读”,但是“读”,毕竟不是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全部。只有第三个层面的“学解”,才能比较好地引领孩子学好小古文,因为它把学生当作学习小古文的主人,教师站在孩子的视角来展开小古文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初读

就四年级学生来说,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这篇小古文,基本没有什么难度,小学四年的语文学习功底和语言敏感,足以让孩子们读好这篇文章。它像一篇精致的现代散文,读起来琅琅上口,没有长句,也没有停顿和节奏感到特别困难的地方。在我看来,初读时引领孩子读出这篇小古文的韵味,应是一个朗读的重点。尤其是要读好带有小古文特征词的句子。像这类的句子,一共有三个短句:

第一句:记也不能久也。

句中的“也”字 第二句:心既到矣。

句中的“矣”字 第三句: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句中的“者乎”两字

这些体现小古文特征的字,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好它,让孩子们体会到小古文在朗读上与现代文的迥然不同,营造内心学习的巨大新鲜感,激发孩子学习小古文的浓厚兴趣和无穷欲望。那怎么读呢?一个基本的策略就是把这些字作为句中朗读的重音来处理,拖长声音,进行夸张式的朗读,体现小古文抑扬顿挫的韵味。第一句和第二句中“也”和“矣”的处理,可以是这样。第三句中的“者乎”,还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要尽量夸张,尽可能地读出小古文的情味。质疑

在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和能读出这篇小古文韵味的基础上,要让孩子悟一悟这篇小古文的意思。毕竟是小古文啊,孩子有不理解的地方,老师要为他们扫清阅读的障碍。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讲,理解这篇小古文,大部分内容,是没有问题的,能够无师自通。这里涉及到个别字词的意思把握。根据我的教学实际,主要有:

1、“却只漫浪诵读”中“漫浪”的理解。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中“急”的理解。

3、“眼口岂有不到者乎”中“岂”的理解。

对小古文中字词的理解,我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采用模糊理解的方式,从整体上来把握字词的意思,不做精细或精确化的解释,小古文教学中给孩子留一些“不求甚解”,未尝不可,也算是一件“善事”,在这个问题上,朱文君老师给我讲的一句话,让我至今历历在目,她说,我们小学教师教古文,少讲少错,多讲多错,不讲,就不会不错,因为毕竟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古汉语文字的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当然,必要的一些关键词的理解,我们教师就算殚精竭虑,也要帮助孩子求得理解。不过,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讲,能充分调动孩子自解的积极性,那是最好不过了。在这一课中,我主要采用让孩子自主质疑——集体释疑的方法来解决孩子在读小古文中遇到的难解字词。

当孩子提出“却只漫浪诵读”中“漫浪”这个词的意思我不懂时,我就把这个问题重新抛给学生,结果没有一个孩子举手发言的,我就引导孩子们去文中读一读,联系“漫浪”上面的句子和下面句子,说一说什么是“漫浪诵读”,孩子们很快就说出来了:心不在书上时,是漫浪诵读;眼睛看书看得不仔细时,是漫浪诵读;心和眼睛不专心时,是漫浪诵读;读的书记不住时,是漫浪诵读;读的书记得时间不长久时,也是漫浪诵读。我不时地表扬孩子们的悟性和聪慧,那么联系刚才大家说的种种“漫浪诵读”的表现,你“猜想”一下,“漫浪”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就自己悟出来了:“漫浪”就是随随便便,就是很随意,就是漫不经心„„

当孩子提出“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中“急”的意思不明白时,我就借助这篇小古文课后练习中“诵读小博士”的第二题,“急”的三种意思,由学生自己选择,并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一种意思,重在让学生自觉自悟。

当孩子提出“眼口岂有不到者乎”中“岂”的意思不理解时,我要孩子联系平时语文学习的实际,思考:这个词,相当于我们平常学到过的哪个表示反问的词语?此问一出:孩子们马上想到了“怎么”“难道”、“哪里”等反问词,我叫孩子们一一代入句中,读一读,意思是否一样?这时,孩子们都恍然大悟。

在这篇小古文的字词理解中,有一个字的理解,我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就是关于“既”的解释。“既”在文中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心眼既不专一”这句话中,另一次是在“心既到矣”中。说实话,我在备课中,也对这个“既”的意思进行了查证,查出来的意思有三种,一是“已经”的意思;二是“既然”的意思;三是“要是”的意思。这三种意思代入句中,好像觉得意思都没有错,也都说得过去,但究竟是哪一种意思最确切,我也查不到证据。另一个原因是孩子在理解含有这个“既”的两句话时,基本没有障碍,能进行整体的、模糊的意会和理解,比如解释“心眼既不专一”这句话时,孩子能够说出“心和眼睛不专心集中”的意思,解释“心既到矣”时,能够说出“心已经到了”的意思,这与语句和文章的意思,基本是协调一致的。我想,既然这样,我也不深究“既”的意思了,与其老师也没有准确地理解和百分百地把握,不如留给学生一片空白吧,让他们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多以及学业的不断加深,到以后去解决吧。玩读 在孩子整体理解小古文意思的基础上,我采用“玩读”的形式,巩固和深化小古文的学习。何谓“玩读”?就是教师设计孩子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激发孩子学习小古文的强烈兴趣,积淀小古文的经典语言和文化意蕴,学出小古文的“精彩”和“诗意”。《读书有三到》这篇小古文,我着重设计了两种“玩读”: 一种是“圣训”读法,另一种是“圣旨”读法。

先说第一种“圣训”读法。《读书有三到》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的作品,选自《训学斋规》。朱熹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古圣人。朱熹的《读书有三到》,离现在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如果朱熹还活着的话,他已经是八百多岁了,必定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智者和圣者。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诵读着他的文章,感受着他的智慧,体验着他的情怀,犹如仿佛就是穿越时空,在和他进行着亲密地对话,而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先圣,似乎是正在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地训导自己的弟子如何读书。这从历史远处传来的声音,是那么绵延,是那么悠长,又是那么可亲可敬。如果站在这样的角度来“玩读”这篇小古文的话,那么它必定要读得缓慢,读得悠长,又不乏抑扬顿挫、谆谆教诲的韵味。

第二种读法是“圣旨”读法。这里的“圣旨”并非指古代帝王的命令,而是指古代圣人的意旨。在读法上,我们可以把古代太监宣读皇帝“圣旨”的方式移植或仿效到小古文的读法上来,读得字正腔圆,读得干脆利索,读得理直气壮,使小古文的诵读呈现妙趣横生的佳境。你看,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的:

孩子们,朱熹提出的“读书有三到”的读书法,经久传承,历久弥新——

800年前,他在《训学斋规》里提出了“读书有三到”的主张,让很多读书人纷纷仿效,学有长进;

600年前,中国兴盛的私塾教育,把“读书有三到”奉为金玉良言,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读好书;

300年前,诞生在康熙年间的蒙学《弟子规》,把“读书有三到”作为童蒙读书的信条,教诲学生怎样读书;

100年前,中国近代的国学大师鲁迅,在自己制作的小书签上,写着“读书有三到”的古训,践行自己读书的高效;

今天,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津津有味地吟诵着“读书有三到”的古训,与先人对接,同文化碰撞,和文明交融!它犹如一道圣旨,令我们每个孩子肃然起敬,静心恭读——

四(9)班的全体学生接旨——

四(9)班的学生接旨——

奉天承运,朱熹诏曰——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钦此

谢主隆恩 接了朱熹的这道圣旨,你有何感受? 你知道孩子们是什么感受吗?个个大笑不已,觉得好玩极了,都想争着来“宣旨”,于是“圣旨”读法在班级里十分火爆,有同桌互相宣旨的,有男女同学分开宣旨的,有师生互换宣旨的,更有学生为全班宣旨的,孩子诵读小古文的热情十分高涨。

同一文本,两种读法,读出迥然不同的味道,让孩子们情趣盎然,兴奋不已,更增添了一份对学习小古文的真情。玩写

玩写,我把它作为本篇小古文教学的拓展环节。小古文的教学,读,无疑是重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读的方法以外,我个人觉得,也可以通过“写”,激发孩子“读”小古文的兴趣,鼓励孩子“读”小古文的情怀,分享孩子“读”小古文的成果。当然,这个“写”前面还有一个定语,就是“玩”,是“玩写”。所谓的“玩写”,就是要让孩子以游戏的心态、浪漫的情怀、诗意的感觉、自由的方式参与其中,全凭孩子的直觉,顺应儿童的童年特点,高举儿童的情趣天性,不提苛刻的要求,不设过高的门坎,不定死板的规范,自然天成,让“写”成为孩子们学习小古文的“快乐王国”,并且通过“写”,促进孩子的“读”。

在《读书有三到》这篇小古文的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改写练习:朱熹说,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如果有一天,心、眼、口都会说话了,他们之间会展开一场怎样的读书对话呢?请你结合文章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以《“三到”的读书对话》为题,改写文章。下面是我班的学生仿写的文章。“三到”的读书对话 方圉潼

心、眼、口谈读书。

口曰:“吾读书常漫浪诵读,不能记也,若记,也不能久也。” 眼曰:“口兄,吾读书也有怪异,常看不仔细,不知是何故。” 心思而慢曰:“两兄恐少我也,如吾专一,必能读好书。” 口曰:“然,吾闻圣人朱熹言,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于是,凡读书时,口、眼常与心作伴。“三到”的读书对话 邹淳佳

某日,心、眼、口会人言,共谈读书之事。

心曰:“读书时,若吾至,必能熟记,也能悟得道理。” 眼曰:“汝来,吾必随,此时读书,定是仔细。”

口谓心、眼曰:“若吾汝,吾无用;汝既来,吾又岂有不到者乎?” 心听后,曰:“三者全至,如此读书,则其乐无穷。” 眼、口齐曰:“吾必牢记也。”

自此,心、眼、口同心协力,共保主人读书。

谢谢大家

第四篇:《读书要三到》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读书要三到》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要三到》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读书要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作品原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②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⑤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⑥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⑦。心既到矣⑧,眼口岂⑨不到乎⑩?

作品注释

1、误:错。

2、倒:颠倒。

3、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4、见:同“现”,表露出来。

5、晓:知道。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谓,说

6、漫朗: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7、急:重要,要紧。

8、矣:相当于''了"。

9、岂:难道。

10、乎:吗,语气词。

作品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第五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1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2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其中的十篇散文,讲述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少年到青年的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使我在读文章时,仿佛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3 我不禁回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还记的那时我在我姥姥家中,邻居家的小孩找到我对我说:“走,我们一起去树林里找知了壳吧!有人专门收知了壳,说不定还能换点糖吃!”“什么是知了壳啊?”这对于我一个城里的孩子完全没有一点概念!“走吧,我们告诉你!”接着他们带着我来到了一片林子中,他们拿着长干把知了壳敲了下来,我也第一次见到了知了壳。不一会儿,我们就找到了二十多个,我们带着战利品换到了一把糖。我们开心的分着那些糖,别提有多高兴了。

玩累了,我们便躺在了草地上。仰望着蓝天,这时一个小伙伴说:“不如我们到河边洗个澡,说不定还能抓到鱼呢!”我便跟着他们来到了河边,他们就像一个个泥鳅一样跳进了河里,在水中溅起了一个个小水花,看他们玩的那么开心,我也便跳了下去。这时一个小伙伴大叫“我抓到了一条鱼,我们来吃烤鱼吧!”“好!”他们找来了一些泥糊在了鱼身上,并把放在火堆里。等到泥烧了,我们剥去鱼身上的泥,争先恐后的吃了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4 最近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文是记录鲁迅先生童年的文章,文中的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过的最快乐的地方,里面有着紫红的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1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2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其中的十篇散文,讲述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少年到青年的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使我在读文章时,仿佛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3 我不禁回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还记的那时我在我姥姥家中,邻居家的小孩找到我对我说:“走,我们一起去树林里找知了壳吧!有人专门收知了壳,说不定还能换点糖吃!”“什么是知了壳啊?”这对于我一个城里的孩子完全没有一点概念!“走吧,我们告诉你!”接着他们带着我来到了一片林子中,他们拿着长干把知了壳敲了下来,我也第一次见到了知了壳。不一会儿,我们就找到了二十多个,我们带着战利品换到了一把糖。我们开心的分着那些糖,别提有多高兴了。

玩累了,我们便躺在了草地上。仰望着蓝天,这时一个小伙伴说:“不如我们到河边洗个澡,说不定还能抓到鱼呢!”我便跟着他们来到了河边,他们就像一个个泥鳅一样跳进了河里,在水中溅起了一个个小水花,看他们玩的那么开心,我也便跳了下去。这时一个小伙伴大叫“我抓到了一条鱼,我们来吃烤鱼吧!”“好!”他们找来了一些泥糊在了鱼身上,并把放在火堆里。等到泥烧了,我们剥去鱼身上的泥,争先恐后的吃了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4 最近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文是记录鲁迅先生童年的文章,文中的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过的最快乐的地方,里面有着紫红的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还有着有趣的斑蝥等等——这些都是所有的小朋友所都向往的,可见他在百草园里的生活是如此的快乐啊。

而下文中鲁迅的童年生活发生了转折,他的家人把他送到了全城中最严厉的私塾,他从此永别了他的“虫子朋友们,植物朋友们”开始了严厉的私塾生活,不过也不缺乏生活中的小趣味。他和同学们在后园里折腊梅话,寻蝉蜕。在下问中他是多么的向往着以前在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啊!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快乐生活的向往,热爱大自然和对私塾教育的不满。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管是百草园,还是到三味书屋,给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读者留下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想象空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5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6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7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三味书屋,是一个让人讨厌的地方,跟百草园来相比较,三味书屋真是个烂地方。然而老先生我自认为还是不错的,因为还是实事求是,并没有什么不懂装懂。三味书屋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好的是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知识,不好的事把我们“捆绑”了起来。实际上两个地方是通过明显的比较,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写出了小孩子们对于三味书屋的厌恶。这只不过是我自己的认为,可是我也认为有另外一种想法,就是写和统一的方式。写出了在欢乐的百草园生活中也同样对于读书的追求。但是仍然不知道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

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8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多,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有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套在指甲上做游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心得体会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在农村,房屋四周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居家串门了,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限快乐之中。我多想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看看呀!

下载《读书有三到》[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有三到》[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模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模板1 童年是每个人心中一段美好的回忆,而伴随我们度过童年的人或事,也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成为最最珍贵的记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1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让我体会到了百草园的景色宜人,还让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在百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读朝花夕拾心得体会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

    从读书到写书

    从读书到写书 山东省乳山市黄山路学校张淑艳我的书——《美丽只在有无间》终于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如今看着自己的书,我真正体会到了要做成一件事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

    秘书工作“三到法”

    秘书工作“三到法”口林彬俗话说,“文章一朝成,功夫在平时。”要做好秘书工作,秘书工作者平时就应多听多看多想,充分领悟领导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表达习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领......

    三到六年级日积月累

    三年级到六年级日积月累 第五册1、读读背背P32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三到六年级作文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习作要求: 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有趣的事。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第......

    读书有悟

    永远别忘《小王子》 《小王子》是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写成的著名法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早有耳闻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只是自己一直没给自己买,也一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