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课后题答案

时间:2019-05-14 10:4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硕士课后题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硕士课后题答案》。

第一篇:教育硕士课后题答案

教育学原理

一般教育学问题分析基本模式:最宏观的教育学问题。较宏观的教育学问题,社会+学生(这两方面)社会分析:政治,经济,生产力,文化,科技发展,人口等。学生主要指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具体包括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

教育学中的具体问题分析:影响学生身心发展(或者方面的发展)因素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体。其中,家庭具体到结构,父母职业,家庭关系,家庭社会处境,家庭传统(家风),个体位次等。核心家庭还是复合家庭或传统家庭。

儒学开端于西周,成型于孔子,完善于孟子,封建化于董仲舒,礼学化于朱熹,现代化于新儒学。

第一章

1.教育学有哪些基本范畴?

(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这主要是指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教育活动的思想;(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这主要是指规范人们教育行为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技术,其动能是对教育实践进行指导,强化教育技能;(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主要指用运科学研究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因果关系的研究,从而帮助人们对教育进行事实判断;(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这种教育学在形态上类似于教育理论,但比教育理论更高一个层次,他既立足于教育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有依赖于个人的信念和人类的沉思。

2.西方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什么?

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形成形成一种有系统的教育科学,儿力图顺应科学发展的潮流,使形成中的教育学成为一种“科学”的教育学。人们一般认为,德国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为“科学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出于构建一种成熟的教育学理论的意图,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需要有它自己的概念体系,这种概念体系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19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形成了以实证主义为主流的科学主义思潮,出现了吧自然科学的观察,统计,归纳尤其是实验等方法用运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动向,这种思潮即对教育思想产生了影响,也使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向科学化迈进,直接催生了实验教育学的理念。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科学主义盛行的同时,怀疑和抵制自然课学的观点十分突出。人们认为,社会现象、生命现象于自然现象在性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应当发展一门不同于思辨哲学又不是自然科学附庸的“精神科学”。

3、中国教育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政治意识形态与科学发展的关系问题

1,强国的政治需要于教育学的引进

中国教育学世纪发展过程中社会政治状态于意识形态具有外在的决定性意义。他构成了一个大生态,整体上始终影响着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

2、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对教育学的强控制

3、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于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学发展中的“中外”问题

1、教育学初期的“中断传统”和“全盘引进”

2、教育学“引进”的中国范式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存在着与民族文化、学术传统尚未分化的联系,没有内生出独立形态的、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专门的教育学著作这一基础状态,则更加强化了教育学应急似的由国外全盘引进的做法。

3、“教育学中国化”的意识与曲折实践

4、中国教育学发展的转机和进展

(三)教育学的科学性质的问题

教育学的科学性质问题是与教育学引进中国同时出现的问题。也是至今还争辨不清、认识颇为混乱的一个问题。它对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路线都有直接和持续的影响。可以说,怎样认识教育学科的路径就会怎样去建设该学科、怎样去形成该学科放入知识,就会设定怎样的追求目标。

4、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教育学与自身专业成长关系的认识

一、教育学的理论品性

(一)教育学的特殊性受到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的支配和决定

(二)教育学是一种事理研究

(三)教育研究是一种转化性研究

二、教育学原理对教师的成长价值

(一)从教育学所蕴含的生命性中,获得强烈的生命感

(二)从教育学所具有的时代性中,获得鲜活的现实感

(三)从教育学防的系统性中,获得严谨的逻辑感

(四)从教育学的开放性中,获得博大的境界感

(五)从教育学思维的穿透性中,获得现实的透析感

第二章

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是什么?

教育与其他人为社会活动的区别点就是“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的,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在此,对作为名词教育的界定是为了既能将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开来,又能最大限度的涵盖古今中外已经存在的教育活动。

2.如何理解教育起源于交往?

交往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原型,是因为交往与教育学发生联系之后,其本身发生了特化:“人类互相非物质的交往活动,只要这类交往发生,就必然有交往双方和交往内容,交往的结果则是交往的双方身上产生认识、情感、意识或行为影响。以上这些都包含着教育的特殊活动,交往活动的一方就转化为教者,另一方就转化为受教者。当这类特殊交往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较为固定的教学关系时,教学活动就演化而生。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的特殊交往活动。”

3.全球化对教师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 身份认同上的危机。全球化秉承的是新自由主义的信念,这势必会冲击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传统关系,同事会造成民族身份或国家身份的认同出现新的危机,这种危机会引发教师传统身份和角色的崩溃。

二 权威地位的松动。在全球化所提供的广阔背景下,教师可以支配的权威领域正在日益失去其领域。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知识和信息资源可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和重新配置,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上权威上角色逐渐失去了它的对象。

三 职业自主性的匮乏。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如果不能顺应全球化潮流他们就会完全受到诋毁;另一方面他们却发现自己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无权地位。

4.如何理解信息化的生命状态?它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会造成对个体生命状态的深刻影响,并使信息化以生命状态方式存在。(1)人本身的变化,从“文字人”到“图像人”。信息技术带来的最根本的变化是人的本身的变化。(2)个人时空意识的变化。这是信息时代人的意识中最为基础的变化。首先,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师太的价值评价上,由于社会变化速度加快,使“过去的重要性削弱。其次,“时机”意识的强化。从空间上看,首先,信息技术赋予了个体超越生存空间的局限性,使个体意识中的世界空间、宇宙空间变小,而个人空间变大。其次,互联网上可实现的空间转换的迅捷普遍增强。(3)个人生存方式的变化。首先交往方式的变化,其次,学习方式的变化。再次,个体活动方式与时间分配的变化。最后,个体生存尺度的变化。

5.如何理解现代型学校不同于近代学校的基本特性? 第一,价值提升。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在停留和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实现文化“代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是追求为社会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的存在价值,是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再生资源。

第二,重心下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育对象与目标方面的重心下移,其次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心下移。

第三,结构开放。除了表现在整个学制的开放性和弹性化外,在学校结构层方面,主要表现在两个向度的开放:一个是向外的,包括网络、媒体的开放,对社区、社会的开放另一个是内向的在管理上想师生的开放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发展的可能世界开放。

第三章

1.以你所在的学校或任教班级为例,分析学校或者班级学生的生存状态及其成长问题。“生存状态”是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状态描述,即人是怎样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状态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个体与世界所形成的多层面、多维度关系的性质与内容,个体对这一关系状态的认识和体验等具体状态,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多维互动、综合生成的复制关系。

2.以两个具体的案例说明你的学上观和你同事的学生观,分析不同学生观的差异,并作出你的评价。

学生观是对教育场景中学生的认识,是对“人”的研究在教育场景中的具体化。相对来说,对人的研究,有哲学的视角,它会思考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价值、人的生存方式、人与世界的关系等;有政治学的视角,它会思考人的权利、自由、平等与民主,关注人的利益,探讨政治生活与人的关系;有经济学的视角,它会思考经济生活中人的需求、消费等问题。这些研究都会影响教师的学生观。

3.就你所在学校或者班级提出如何构建能够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活形态。

一 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小学生的发展,需要有爱心的教师的关怀,需要有智慧教师的指导,需要有丰富的学校生活的滋养。在一定意义上说,小学教师是帮助儿童、为其生命全过程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形成底色和背景的人,是直接促进这一阶段儿童的发展的人。热爱儿童、富有智慧的教师在这一实践中获得自身生命成长的灵气。

二 初中阶段开始年级的教育,就具有“定调”的价值,帮助学生积极的认识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生活的要求,积极参与与对新的自我的建设,并投入多方面的学习之中。

三 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高中生基本形成的价值观和日益形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高中生对各种生活中的丑恶、不合理现象有强烈的反应,教师某些不合理的行为、同学间某些摩擦、社会中某些不良风气,很可能会在高中生身上产生强烈的反应,因此非常需要学校教育者谨慎的对待高中生,洁身自好,以身作则。

第四章

1.以你任教的学校和学生为对象,分析学校的培养目标设计与学生的现实状态。

基于对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和当前学校培养目标问题的讨论,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和当前学校培养目标问题的讨论,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需要人的生命成长,关注人的主动的生存方式的形成。我们所构建的目标系统,应该在新的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关注人的生存方式,关注具体而日常的学校教育生活,关注动态生成,关注“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1.通过学校的教育养成个体积极的生命情态。2.通过学校教育养成个体富有创生性的行为方式。

2.选择当代基础教育改革试验中的一个或若干个实验,分析其在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方面的贡献。

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通过重建制度,为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凌驾于个体价值之上的价值取向提供制度支持,直接服务于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追求:“我国原有的学制(即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有许多缺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和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没有应有的地位;初等学校修业六年并为初高两级的办法,使广大的劳动人民子女难于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国家通过一系列“规程”的发布与推行,将学校教育的政治、经济价值取向向进一步落实在学校教育之中。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个体”的关系形态;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下,需要这一特定的“个体”状态。

3.请你阐明你对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向更新的基本走向的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出现了更高层次的结合状态,基础教育通过培养富有主体意识、富有生命活力的自主个体而实现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素质”、“主体”、“生命”等主题词大量出现在教育改革中,“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的主动发展为本”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口号与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教育主导型的倾向。

从当前教育发展中体现出的价值取向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片面化。二 学校价值取向的当下化、直接化。三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凝固化。

第五章

1.二十多年来,我国课堂教学在价值观、过程观及评价观上经历了哪些突变?在现时代这些观念应如何重建?

价值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不能回避的问题,以往教学实践中以知识为唯一追求、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等问题,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新的教学价值观需要我们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性质,重新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些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新的教学价值观。

教学过程的展开也就是教学饭饭的实现过程。一般来说,教师对教学方案实施有三种典型的态度(或者说“取向”)。1.忠实执行是取向。2.相互适应的取向.3.主动创新的取向。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善待”意外事件和信息,而且往往要用思维空间较大的开放式问题,激发学生参于学习过程的热情,促使他们通过调理思考和合作探究,使课堂上涌出更多的资源。

2.结合你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教学策略研究和教学评价改革的看法。一般来说,大多数研究是以某个构成教学活动主要因素为核心,其他相关因素围绕这一中心,形成一类相对完整的教学策略。国内研究者用这种办法将其归纳为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任务型策略、综合型策略等五种主要类型。

第六章

请分析你所在学校当前班级建设实践状态、问题与发展可能。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领域的责任主体、实践主体。班级建设的质量、班级建设对学生成长价值的实现,受制于班主任的全部素养,并同时对班主任的成长产生直接影响。

从学校层面看,学校问问首先将班级视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其次才是德育的基本单位。而在相当普遍、实际上不能落实学校德育教育任务的背景下,学校的工作往往更关注教学,对德育工作多停留在口头重视上,或者以突击方式展开。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基本工作思路是简单执行而不综合创造:班主任是具体的执行者,关注的是班主任的认真、负责,而较少看到班主任如何以自己的智慧面对面对工作的具体性和复杂性。

从德育改革角度有研究者通过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改革研究,提出了对班级性质、内容、改革思路的设想,并开展了具体的改革实践活动,认为“班级教育系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教育体系,是以班主任为主导的,由包括互相联系着班级教学、班级目标、班级集体学生发展评价等各个子系统有机构成的班级教育整体。

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涉及班主任的地位、工作性质、素养、工作方式等内容。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上说,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而是“精神关怀者”。

3.以一个具体的案例说明如何实现主体班队会的教育价值。

班级主体活动是更加集中、综合的教育活动。当前相当多的班级工作和相关研究中,都关注到学生主题班会的开展。但是,实践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活动缺乏教育价值。

第一,从深度开发主题班会的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在主题选择上,班主任要努力形成以成长为主线的活动系列。

第二,主体班会的开展过程,是学生主动参加、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怎样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怎样的参与过程能够实现这一价值追求?

第三,班级活动要达到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体悟变化,以促进学生真实成长为核心目标,改变为获得他人认可、以表演为主的活动方式。

第四,活动的形式要丰富,探索形成多种类型的主题班会。第五,要有活动的反思与重建环节。将每一次的活动反思与重建环节纳入成长教育系列中,并保持班会对后续活动的开发状态,形成教育活动的系列性、教育力量的持续性。

3.试分析你所在学校当前学生课外生活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个具体的改革思路。班级层面的课外活动,一类是和学科教学密切相关活动的活动类型,另一类是和班级建设密切相关的活动类型。

学科类型的课外活动,更多由学科教师参与指导,其目标在于补充、拓展、深化学科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学科发展,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级建设类型的课外活动,大都由班主任担任指导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的,而且,完全可以和学科活动结合起来。不同的是活动的目的直接指向于学科教学之外的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等区域,而且是在班级之外的空间开展的。

第七章

1.如何从生活世界的视角解读学生校外生活的教育内涵?

学生校外生活世界与其校内生活世界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作为课程资源进入课堂的那部分生活世界,是与课堂生活“重叠”的世界 第二类是作为课程资源进入校园的那部分生活世界,是于课堂生活“重叠”的世界。第三类是相对独立与学生校内生活的那部分校外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实践的以及在实践中展开人际交往互动的世界,是人、教育与社会的“充满生机的联盟”。

2.学生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和个人生活对其成长有哪些影响? 毫无疑问,有什么样的家庭,孩子的成长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在放任型或管束型的家庭所提供的散漫或紧张的生活气氛,孩子的成长要么容易失去控制,要么完全没有自主,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而且,这两类在教育上的共同误区,就是看不到儿童是成长中的主体,看不到他们需要在一个既宽松自由又有必要的约束与引领的环境中成长。民主和谐的家庭一般能提供这样一种在自由与约束保持张力的成长环境。

3.怎样理解学校在学习化社会中队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 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包含了学习化家庭、学习化社区在内的概念,学习化社会提供了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生活,要保障这些生活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校就要在学习化社会创建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尽到自己的责任,必须在冷静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确认自己有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状态,并据此形成远景与目标,建立相应的组织与制度,真正发挥在家庭及社区文化的导向、凝聚、辐射和服务作用,为下一代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外生活世界。

第八章

1.谈谈自己原先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教师的社会价值在担任传承人类文明的同时,更要承担起服务与开拓创新的人类文明使命,因为教育具有社会的更新性色彩的功能。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出体魄、心智健全,具有健康个性和主动发展富有创造力的人。教师需要用自身的积极、健康切富有多方面活力的精神、才华及个性来支持自己的事业。2.教师素养。

新型教师的基础性素养

一,个人价值取向和发展的内动力。事业心,责任心,爱心,自我发展的内在追求。二,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 三,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新型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学科专业素养 二,教育专业素养

3.分析你所在教研组的活动开展方式和质量。

学校研究性教育变革实践有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组成。

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在职教师的发展,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坚持的原则。所谓“日常实践”,是相对于为评优、检测、职称等需要二举行的,甚至还被揭发出来有作假的“公开课”、“示范课”而言的。

第二篇:鲁迅自传课后题答案

鲁迅自传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厦门()皖南()学籍()乞食()

②.páng huáng()shuāi败()chóu办()

zhè江()nà喊()亲qī()

2.《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其后两题:

其一: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其二:慈母手中的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⑴上述两句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分别是_____和______。

⑵其二是活用两句古诗而来,这两句古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为母亲献上一句话,并指出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

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3.鲁迅原名______,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家,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_______________。他的第一篇小说___________发表在1918年《新青年》上,后来收入小说集________里面。

4.本文以_______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_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

①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

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

③ “……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句中“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

④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这两句话分别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②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7.(2006年长沙巿)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观看第47届世乒赛,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B.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我们来到省博物馆,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8.(2006年重庆巿)学校的文化长廊里有以下几位文化名人的雕像,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用一句简练的话对他进行介绍。(不能只引用名人的原话)

孔子屈原李白苏轼曹雪芹安徒生高尔基

人物:_______

_____

二.阅读理解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6.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①xià wǎn jí qǐ ②彷徨 衰 筹 浙 呐 戚

2.⑴比喻;夸张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⑶示例:(1)母亲是停机坪,儿子是那遨游在蓝天上的飞机.(2)母亲是港湾,儿子是那漂泊在大海上的航船.3.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 《狂人日记》 《呐喊》

4.时间;1881年出生;1930年的经历与著作

5.①他知道了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祖国效力;因为他发现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

②“两条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走的路不

同,他寻求的是救国救民之路.③“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精神。

④新文化运动

6.①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痛苦的感情。

②表现了鲁迅的谦虚,把数量很多的如同投向敌人的匕首的杂文,轻描淡写地称其为“一点”。

7.B

8.提示:能抓住名人特点,与名人生平事迹吻合,语言简练即可。

示例:①孔子,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教育家,有“孔圣人”之称。

②苏轼,宋代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

二.

1。第一层:(……被拒绝了。)写“我”刚回国的任职情况;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我”的任职情况;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我”的任职情况。

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3.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4.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6。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7.《狂人日记》

第三篇:材料化学课后题答案

一. 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化学课后题答案 二. 应用化学专业1166129108 三. 什么是纳米材料 ?

四. 试阐述纳米效应及其对纳米材料性质的影响?

答: 1.小尺寸效应;使纳米材料较宏观块体材料熔点有显著降低,并使纳米材料呈现出全新的声,光,电磁和热力学特性。

2.表面与界面效应;使纳米颗粒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和极强的吸附性。

3.量子尺寸效应;使纳米微粒的磁,光,热,电以及超导电性与宏观特性有着显著不同。

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纳米电子器件不能无限制缩小,即存在微型化的极限。

三.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答:1.将宏观材料分裂成纳米颗粒。

2.通过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聚集形成微粒,并控制微粒的生长,使其维持在纳米尺寸。

四.1.玻璃体: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形成不结晶且没有固定的化学组成硅酸盐材料。

2.陶瓷: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黏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叫陶瓷。

3.P-型半导体:参杂元素的价电子小于纯元素的价电子的半导体。4.黑色金属:是指铁,铬,锰金属及它们的合金。5.有色金属:除铁,铬,锰以外的金属称为有色金属。6.金属固溶体:一种金属进入到另一种金属的晶格内,对外表现的是溶剂的晶格类型的合金。

7.超导体:具有超低温下失去电阻性质的物质。

五.1.简述传统陶瓷制造的主要原料?

答:黏土,长石,石英矿是制造传统陶瓷的主要原料。

2.陶瓷是否一定含有玻璃相?

答:并非所有的陶瓷材料都含有玻璃相,某些非氧特种陶瓷材料可以近乎100%的晶相形式存在。

3.试讨论超导体性质的形成原理及超导状态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

答:电子同晶格相互作用,在常温下形成导体的电阻,但在超低温下,这种相互作用是产生超导电子对的原因。温度越低所产生的这种电子对越多,超导电子对不能相互独立地运动,只能以关联的形式做集体运动。于是整个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电子对在动量上彼此关联成为有序的整体,超导电子对运动时,不像正常电子那样被晶体缺陷和晶格振动散射而产生电阻,从而呈现无电阻的超导现象。物质处于超导状态时会表现出电阻消失和完全抗磁性现象。

4.简述形状记忆合金原理?

答:所谓纳米材料,是指微观结构至少在一维方向上受纳米尺度调制的各种固体超细材料,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答:形状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源于某些特殊结构的合金在特定温度下发生马氏体相-奥氏体相组织结构相互转换。热金属降温过程中,面心立方的奥氏体相逐渐变成体心立方或体心四方结构的马氏体相,这种马氏体一旦形成,就会随着温度下降而继续生长,如果温度上升,它又会减少,已完全相反的过程消失。

5.介绍储氢合金类别,并说明其储氢,释氢化学过程?

答:类别;主要有钛系储氢合金,锆系储氢合金,铁系储氢合金及稀土系储氢合金。

化学过程;金属储氢材料中一个金属原子能与两个,三个甚至更多氢原子结合,生成稳定的金属氢化物,同时放出热量。等将其稍稍加热,氢化物又会发生分解,将吸收的氢释放出来,同时吸收热量。

6.一般金属材料是否为单晶态金属结构?

答:不是,金属材料一般为多晶体材料,多晶体材料是指整块金属材料包含着许多小晶体,每个小晶体的晶格位相是一致的,而各小晶体之间彼此方位不同。六.1.提拉法中控制晶体品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固液界面的温度梯度,生长速率,晶转速率以及溶体的流体效应。

2.单晶硅棒和厚度为1微米的薄膜分别可用什么方法制备?

答:提拉法,真空蒸镀法。

3.液相外延法和气相沉淀法都可以制备薄膜,如果要制备纳米厚度薄膜,应该采用哪种方法?

答:气相沉淀法;气相沉淀法制得的薄膜厚度可由数百埃至数微米,而液相外延法,由于薄膜生长速率较快,难得到纳米厚度的外延材料。

4.CVD法(化学气相沉淀法)沉积SiO2可通过那些反应实现?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答:烷氧化物热分解;

氧化反应;

水解反应;

5.用什么方法可以对Cu 和Cu2O进行分离,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答:利用做运输气体可以对Cu 和Cu2O进行分离;

由于从Cu2O生成CuCl为放热反应,而从Cu 生成CuCl为吸热反应,因此Cu2O在较高温度处沉积,而Cu 则在较低温度处沉积。

6.溶胶--凝胶法制备纤维材料,应采用怎样的条件较合适?

答:在拉纤阶段控制溶胶粘度为10~100Pa·S;应使用酸催化使形成的缩聚中间体为线形分子链。

7.怎样用均匀沉淀法合成硫化锌颗粒,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8.有两种活化能分别为Q1=83.7KJ/mol 和Q2=251KJ/mol 的扩散反应,观察在温度从25摄氏度升高到600摄氏度时对两种扩散反应的影响,并对结果作出评述?

答:温度从25摄氏度升高到600摄氏度的过程中,两种扩散反应的速率均增大,且Q2=251KJ/mol 的扩散反应速率增加的更快。结论;温度变化对活化能大的反应的速率影响

更大。

9.简述固相反应的影响因素?

答: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

反应物颗粒尺寸及分布; 反应温度,压力与气氛; 是否有矿化剂。

10.简述自蔓延高温合成法的原理?

答;外部热源将原料粉或预先压制成一定密度的坯件进行局部或整体加热,当温度达到点燃温度时,撤掉外部热源,利用原料颗粒发生的固体与固体反应或固体与气体反应放出的大量反应热,使反应得以继续进行,最后所有原料反应完毕原位生成所需材料。

七 1.用固体能带理论说明什么是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答:导体;价带是未满带或价带是满带,但禁带宽度为零,价带与较高的空带相交叠,满带中的电子能占据空带。

半导体;价带是满带,价带与空带之间存在禁带,禁带宽度在0.1~3eV。

绝缘体;价带是满带,价带与空带之间存在禁带,禁带宽度大于5eV。

2.有一长为5m ,直径为3mm 的铝线,已知铝的弹性模量为70GPa ,求在200N的拉力作用下,此线的总长度?

3.是解释为何铝不易生锈,而铁则较易生锈?

答:铝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但快速生成的氧化膜很致密,氧分子不能穿过氧化膜,阻止了金属进一步被氧化。而铁在空气中易与环境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发生电化学锈蚀,因此铁较易被氧化。4.为什么碱式滴定管不采用玻璃活塞?

答:因为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可与碱反应生成硅酸盐,阻塞滴定管。5.何种结构的材料具有高硬度,如何提高金属的硬度?

答:原子之间以共价键和离子键结合的材料具有较高硬度如金刚石;金属材料的硬度主要受金属晶体结构的影响,形成固熔体或合金可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硬度。6.什么是材料的疲劳,有哪些指标反应材料的疲劳性能?

答:材料疲劳是指材料在循环受力下,某点或某些点产生局部的永久性损伤,并在一定循环次数后形成裂纹或使裂纹进一步扩展直到完全断裂的现象;

应力水平和疲劳寿命反应材料的疲劳性能。

7.热膨胀受什么因素影响,试用势能图进行解释? 答:材料原子间键合力的强弱;材料的组织结构。8.压电体有什么用途?

答:压电体可以把应力转化成容易测量的电压值,因此压电体可用于制造压力传感器;对压电体薄膜施加交变电流,则薄膜产生振动并发出声音,因此压电体可用于制作音频发生器。八.1.固溶体与溶液有何异同,固溶体有几种类型?

答:相同点;固溶体可看成是晶态固体下的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为多组元体系。和溶液一样固溶体中溶质含量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存在一定的溶解性。

不同点;固溶体组元间以原子尺度相混合,所以固溶体一定是均相的。而溶液,若组元间能够互溶则为均相,不能互溶则为多相。固溶体是固体,溶液是流体可以流动。

2.试阐述影响置换型固溶体的固溶度的因素?

答:原子或离子尺寸差;要形成置换型固溶体,必要条件是溶质与溶剂的原子或离子半径相近。

电价因素;对于离子置换型固溶体,需满足两种固体的离子价相同或同号离子的离子价总和相同。

键性影响;化学键性质相似,取代前后离子周围离子间键性相近,容易形成置换型固溶体。

晶体结构因素;形成置换型固溶体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晶体结构类型相同。3.说明为什么只有置换型固溶体的两个组分之间才能相互完全溶解,而填隙型固溶体则不能?

答:置换型固溶体,溶质与溶剂的原子或离子半径相近,离子价相同,化学键性质相似,晶体结构类型相同,所以置换型固溶体两组分间可以完全互溶,是一种无限固溶体;填隙型固溶体,由于晶体中的空隙有限,能填入的异质原子或离子的数目也有限,所以填隙型固溶体两组分间不能完全互溶,是一种有限固溶体。九.1.什么是材料化学,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化学结合的产物,它是关于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的化学。特点;跨学科性,实践性。

2.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什么?

答:陶器和农业的出现。

3.什么是材料,材料与试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材料是可以用来制造有用的构件、器件或物品的物质

材料是具有使其能够用于机械,结构,设备和产品的性质的物质。材料与化学试剂不同,后者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被消耗并转化为别的物质,而材料一般可重复,持续使用除了正常的损耗外它不会不可逆的转化为别的物质。

4.材料按其组成和结构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复合材料。

5.材料按尺度角度可分为哪几类?

答:一维材料纤维、晶须等.,二维材料薄膜、涂层等,三维材料,块体材料

6.我国对材料怎样分类?

答: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

7.材料的发展历程?

答:天然材料---烧炼材料---合成材料---可设计材料---智能材料。

8.晶体,非晶体,液晶之间的区别?

答:本质区别:晶体具有长程有序的点阵结构,且也有短程有序的点阵结构;非晶体具有短程有序的点阵结构而无长程有序的点阵结构;液晶具有长程有序的点阵结构而无短程有序的点阵结构。

宏观区别:晶体在宏观上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晶面角恒定,有固定的溶沸点,和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非晶体无规则的几何外形,无固定的溶沸点以及物理性质上的各向同性。

9.什么是理想晶体?

答:理想晶体是由全同的称为基元的结构单元在空间无限重复而构成。

10.液体如何形成晶体,和非晶体?

答:液体在缓慢降温过程中形成晶体;在急冷过程中形成非晶体。

第四篇:计算机网络安全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哪些? 答:1.主要威胁:计算机网络实体面临威胁(实体为网络中的关键设备);计算机网络系统面临威胁(典型安全威胁);恶意程序的威胁(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蠕虫、间谍软件、木马程序);计算机网络威胁有潜在对手和动机(恶意攻击/非恶意)2.典型的网络安全威胁:窃听、重传、伪造、篡造、非授权访问、拒绝服务攻击、行为否 认、旁路控制、电磁/射频截获、人员疏忽。2.分析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和安全缺陷

答:偶发因素:如电源故障、设备的功能失常及软件开发过程留下的漏洞或逻辑错误; 自然灾害:各种自然灾害对计算机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计算机网络的破坏和威胁(包括被动攻击、主动攻击、邻近攻击、内部人员攻击和分发攻击)。3.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需求 答:互联网具有不安全性;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数据的安全问题;传输路线的安全问题;网络安全管理问题。4.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答: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信息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受到保护。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的系统安全;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从广义上说,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否性和可控性是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5.论述OSI安全体系结构

答:OSI安全系统结构定义了鉴别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机密性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和抵抗赖性服务等五类网络安全服务;也定义了加密机制、数据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鉴别交换机制、通信业务流填充机制、路由控制和公证机制等八种基本的安全机制。

6.PPDR安全模型地结构

答:PPDR模型是一种常用的网络安全模型,主包含四个主要部份:Policy(安全策略)、Protection(防护)、Detection(检测)和Response(响应)。7.简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答:网络安全技术:物理安全措施、数据传输安全技术、内外网隔离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审计技术、安全性检测技术、防病毒技术、备份技术和终端安全技术。

第二章 物理安全

1.物理安全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机房环境安全、通信线路安全、设备安全和电源安全 2.计算机机房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答:机房的安全等级分为A类、B类和C类三个基本类别。A类:对计算机机房的安全有严格的要求;B类:对计算机机房的安全有较严格的要求,有较完善的计算机机房安全措施;C类:对计算机机房的安全有基本的要求,有基本的计算机机房措施。

3.计算机机房安全技术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

答:1.机房的安全要求:计算机机房选址应该避免靠近公共区域,避免窗户直接邻街,机房布局应该工作区在内,生活辅助区域在外,机房最好不要安排在底层或顶层;措施:保证所有进出计算机机房的人必须在管理人员的监控之下,外来人员进入机房内部、应该办理相关手续,并对随身物品进行相应的检查。

2.机房的防盗要求,对重要设备和存储媒体应采取严格的防盗措施。措施:早期采取增加质量和胶粘的防盗措施,后国外发明一种通过光纤电缆保护重要设备的方法,一种更方便的措施类似于超市的防盗系统,视频监视系统更是一种更为可靠防盗设备,能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外围环境、操作环境进行实时的全程监控。3.机房的三度要求(温度(18-22度)、温度(40%-60%为宜)、洁净度(要求机房尘埃颗粒直径小于0.5Um))为使机房内的三度达到规定的要求,空调系统、去湿机和除尘器是必不可少的设备。

4.防静电措施:装修材料避免使用挂彩、地毯等易吸尘,易产生静电的材料、应采用乙烯材料,安装防静电动板并将设备接地。

5.接地与防雷要求:

地线种类:保护地、直流地、屏蔽地、静电池和雷地池。

接地系统:各自独立的接地系统;交、直分开的接地系统;共地接地系统;直流地、保护地共用地线系统和建筑物内共地系统。

接地体:地桩、水平栅网、金属接地板和建筑基础钢筋

防雷措施:使用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吸引雷电流。机器设备应用专用地线,机房本身有避雷设备和装置。6.机房的防火、防水措施:隔离、火灾报警系统、灭火措施和管理措施。4.保障通信线路安全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

答:电线加压技术;对光纤等通信路线的防窃听技术(距离大于最大限制的系统之间,不采用光纤线通信);加强复制器的安全,如用加压措施、警报系统和加强警卫等措施。

4.电磁辐射对网络通信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防护措施有哪些? 答:影响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系统可能会通过电磁辐射使信息被截获而失密,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信息在空间中扩散。防护措施:一类对传导发射的防护,主要采用对电源线和信号线加装性能良好的滤波器,减少传输阻抗和导线间的交叉耦合;另一类是对辐射的防护,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各种电磁屏蔽措施,第二种是干扰的防护措施。为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主要措施有:屏蔽、滤波、隔离、接地,其中屏蔽是应用最多的方法。5.保障存储媒体安全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存放数据的盘,应妥善保管;对硬盘上的数据,要建立有效的级别、权限,并严格管理,必要时加密,以确保数据安全;存放数据的盘,管理须落到人,并登记;对存放重要数据的盘,要备份两份并分开保管;打印有业务数据的打印纸,要视同档案进行管理;凡超过数据保存期,必须经过特殊的数据加以清理;凡不能正常记录数据的盘,需经测试确认后由专人进行销毁,并做好登记;对需要长期保存的有效数据,应质量保证期内进行转存,并保证转存内容正确。

第三章 信息加密与PKI 1.简述加密技术的基本原理,并指哪些常用的加密体制及代表算法。

答:信息加密技术是利用密码学的原理与方法对传输数据提供保护手段,它以数学计算为基础,信息论和复杂性理论是其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密体制的分类:从原理上分为两类:即

单钥或对称密码体制(代表算法:DES算法,IDEA算法)和双钥或非对称密码体制(代表算法:RSA算法,ElGamal算法)。

2.DES加密过程有几个基本步骤?试分析其安全性能。

答:1.初始置换IP及其逆初始化转换IP-1;乘积变换;选择扩展运算、选择压缩运算和置换运算;DES安全性分析及其变形

3.RSA签名方法与RSA加密方法对密钥的使用有什么不同? 答:RSA加密方法是在 多个密钥中选中一部分密钥作为加密密钥,另一些作为解密密钥。RSA签名方法:如有k1/k2/k3三个密钥,可将k1作为A的签名私密钥,k2作为B的签名密钥,k3作为公开的验证签名密钥,实现这种多签名体制,需要一个可信赖中心对A和B分配秘密签名密钥。3.试简述解决网络数据加密的三种方式。答:常用的网络数据加密方式有:

链路加密:对网络中两个相邻节点之间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保护; 节点加密:指在信息传输过程的节点进行解密和加密; 端到端的加密:指对一对用户之间的数据连续地提供保护。4.认证的目的是什么?认证体制的要求和技术是什么?

答:1.认证的目的有三个:一消息完整性认证,即验证信息在传送或存储过程中是否被篡改;二是身份认证,即验证消息的收发者是否持有正确的身份认证符,如口令、密钥等;三是消息的序号和操作时间(时间性)等的认证,目的是防止消息重放或延迟等攻击。2.一个安全的认证体制至少应该满足以下要求:意定的接收者能够检验和证实消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满足性;消息的发送者对所发的消息不能抵赖,有时也要求消息的接收者不能否认收到的消息;除了合法的消息发送外,其他人不能伪造发送消息。

3.数字签名技术,一种实现消息完整性认证和身份认证的重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包括直接身份认证技术和间接身份认证技术;消息认证技术,包括消息内容认证、源和宿的认证、消息序号和操作时间的认证。5.什么是PKI?其用途有哪些? 答:PKI是一个用公钥密码算法原理和技术提供安全服务的通用型基础平台,用户可利用PKI平台提供的安全服务进行安全通信。PKI采用标准的密钥管理规则,能够为所有应用透明地提供采用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密码服务所需要的密钥和证书管理。

6.简述PKI的功能模块组成。

答:主要包括认证机构CA、证书库、密钥备份、证书作废处理系统和PKI应用接口系统等。认证机构CA、证书库、证书撤销、密钥备份和恢复、自动更新密钥、密钥历史档案、交叉认证、不可否认证、时间戳和客户端软件

第四章 防火墙技术 1.简述防火墙的定义 答:防火墙是位于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执行控制策略的一个或一组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它构成一道屏障,以防止发生对被保护网络的不可预测、潜在破坏性的侵扰。它对两个网络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通过强制实施统一的安全策略,限制外界用户对内部网络的访问,管理内部用户访问外部网络,防止对重要信息资源的非法存取和访问,以达到保护内部网络系统安全的目的。2.防火墙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控制和监制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防火墙具有五大基本功能: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和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告警。3.防火墙的体系结构有哪几种?简述各自的特点。

答:1.双重宿主主机体系结构;屏蔽主机体系结构;屏蔽子网体系结构。

2.双重宿主主机体系结构是围绕具有双重宿主的主机计算机而构筑的,该计算机至少有两个网络接口。这样的主机可以充当与这些接口相连的网络之间的路由器;它能够从一个网络往另一个网络发送IP数据包。双重宿主主机体系结构是由一台同时连接在内外网络的双重宿主主机提供安全保障的,而屏蔽主机体系结构则不同,在屏蔽主机体系结构中,提供安全的主机仅仅与被保护的内部网络相连。屏蔽子网体系结构添加额外的安全层到屏蔽主机体系结构,即通过添加周边网络更进一步地把内部网络与Internet隔开。4.简述包过滤防火墙的工作机制和包过滤模型。

答:1.包过滤防火墙工作在网络层,通常基于IP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和目的端口进行过滤。数据包过滤技术是在网络层对数据包进行选择,选择的依据是系统内设置的过滤逻辑,被称为访问控制列表。

3.包过滤型防火墙一般有一个包检查模块,可以根据数据包头的各项信息来控制站点与站点、站点与网络、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访问,但不能控制传输的数据,因为内容是应用层数据。4.简述包过滤的工作过程。

答:1.数据包过滤技术可以允许或不允许某些数据包在网络上传输,主要依据有: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TCP、UDP、ICMP等)、TCP或UDP的源端口和目的端口、ICMP消息类型。

2.包过滤系统只能进行类似以下情况的操作:不让任何用户从外部网用Telnet登录;允许任何用户用SMTP往内部网发电子邮件;只允许某台计算机通过NNTP往内部网发新闻。但包过滤不能允许进行如下的操作:允许某个用户从外部网用Telent登录而不允许其他用户进行这种操作;允许用户传送一些文件而不允许用户传送其他文件。5.简述代理防火墙的工作原理,并阐述代理技术的优缺点。

答:1.所谓代理服务器,是指代表客户处理连接请求的程序。当代理服务器得到一个客户的连接意图时,它将核实客户请求,并用特定的安全化的Proxy应用程序来处理连接请求,将处理后的请求传递到真实服务器上,然后接受服务应答,并进行进一步处理后,将答复交给发出请求的客户。代理服务器在外部网络向内部网络申请服务时发挥了中间转接和隔离内、外部网的作用,所以又叫代理防火墙。代理防火墙工作于应用层,且针对特定的应用层协议。2.优点:代理易于配置;代理能生成各项记录;代理能灵活、完全地控制进出流量、内容;代理能过滤数据内容;代理能为用户提供透明的加密机制;代理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安全手段集成。缺点:代理速度较路由慢;代理对用户不透明;对于每项服务代理可能要求不同的服务器;代理服务器不能保证免受手所有协议弱点的限制;代理不能改进底层协议的安全性。

5.简述状态检测防火墙的特点。

答:状态检测防火墙结合了包过滤防火墙和代理服务器防火墙的长处,克服了两者的不足,能够根据协议、端口,以及源地址、目的地址的具体情况决定数据包是否允许通过。优点:高安全性、高效性、可伸展性和易扩展性、应用范围广。不足:对大量状态信息的处理过程可能会造成网络的连接的某种迟滞。6.简述NAT技术的工作原理

答:NAT技术就是一种把内部私有IP地址翻译顾合法网络IP地址的技术。简单来说,NAT技术就是在局域网内部中使用内部地址,而当内部节点要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时,就在网关处将内部地址替换成公用地址,从而在外部公网上正常使用。

7.试描述攻击者用于发现和侦察防火墙的典型技巧。

答:攻击者往往通过发掘信息关系和最薄弱环节上的安全脆弱点来绕过防火墙,或者由拔点账号实施攻击来避免防火墙。典型技巧:

1.用获取防火墙标识进行攻击。凭借端口扫描和标识等获取技巧,攻击者能效地确定目标

网络上几乎每个防火墙的类型、版本和规则。2.穿透防火墙进行扫描。利用原始分组传送进行穿透防火墙扫描和利用源端口扫描进行穿

透防火墙扫描。3.利用分组过滤的脆弱点进行攻击。利用ACL规则设计不完善的防火墙,允许某些分组不 受约束的通过。

4.利用应用代理的脆弱点进行攻击。8.简述个人防火墙的特点

答:优点:增加了保护级别,不需要额外的硬件资源;个人防火墙除了可以抵挡外来攻击的同时,还可以抵挡内部的攻击;个人防火墙是对公共网络中的单个系统提供了保护,能够为用户隐蔽暴露在网络上的信息,比如IP地址之类的信息等。

缺点:个人防火墙对公共网络只有一个物理接口,导致个人防火墙本向容易受到威胁;个人防火墙在运行时需要占用个人计算机内存、cPU时间等资源;个人防火墙只能对单机提供保护,不能保护网络系统。9.简述防火墙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答:防火墙的发展动态:防火墙有许多防范功能,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它也有力不能及的地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防火墙不能防范不经由防火墙的攻击;防火墙目前还不能防止感染病毒的软件或文件的传输,这只能在每台主机上安装反病毒软件;防火墙不能防止数据驱动式攻击;另外,防火墙还存着安装、管理、配置复杂的特点,在高流量的网络中,防火墙还容易成为网络的瓶颈。

防火墙的发展趋势:优良的性能;可扩展的结构和功能;简化的安装和管理; 主动过滤;防病毒与防黑客;发展联动技术。

第五章 入侵检测技术

1.简述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

答:侵入检测是用于检测任何损害或企图损害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它通过监视受保护系统的状态和活动,采用误用检测或异常检测的方式,发现非授权或恶意的系统及网络行为,为防范入侵行为提供有效的手段。

2.入侵检测的系统结构和功能结构的组成

答:1.由于网络环境和系统安全策略的差异,入侵检测系统在具体实现上也有所不同。从系统构成看,入侵检测系统应包括数据提取、入侵分析、响应处理、和远程管理四大部分。2.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结构可分为两个部分:中心检测平台和代理服务器,中心检测平台和代理服务器之间通过安全的远程过程调用。3.入侵检测的分类

2.由于功能和体系结构的复杂性,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可分为数据源、检测理论和检测时效三种。基于数据源的分类,按照数据源处所的位置可把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三类,即基于主机 基于网络、混合入侵检测、基于网关的入侵检测系统及文件完整性检查系统。基于检测理论的分类,可分为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两种。基于检测时效的分类,IDS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可采用实时在线检测方式(实时检测)、批处理方式(离线检测)。入侵检测分析模型

答:入侵检测分析处理可分为三个阶段:构建分析器、对实际现场数据进行分析、反馈和提炼过程。其中前两个阶段包含三个功能,即数据处理、数据分类(数据可分为入侵指标、非入侵指示或不确定)和后处理。4.简述误用检测的技术实现

答:误用检测是按照预定模式搜寻事件数据的,最适用于对已知模式的可靠检测。执行误用检测,主要依赖可靠的用户活动记录和分析事件的方法。分为条件概率预测法、产生式/专家系统、状态转换方法(状态转换分析、有色Petri-Net、语言/基于API方法)、用于批模式分析的信息检索技术、KeyStroke Monitor和基于模型的方法。5.简述异常检测的技术实现

异常检测基于一个假定:用户的行为是可预测的、遵循一致性模式的,且随着用户事件的增加,异常检测会适应用户行为的变化。用户行为的特征轮廓在异常检测中是由度量集来描述的。为Denning的原始模型、量化分析、统计度量、非参数统计度量和基于规则的方法。6.指出分布式入侵检测的优势和劣势

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由于采用了非集中的系统结构和处理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单机IDS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检测大范围的攻击行为、提高检测的准确度、提高检测效率、协调响应措施;分布式入侵检测的技术难点:事件产生及存储、状态空间管理及规则复杂度、知识库管理和推理技术。7.入侵检测系统的标准

答:1.IETF/IDWG.IDWG定义了用于入侵检测与响应(IDR)系统之间或与需要交互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所需要的数据格式和交换规程。IDWG提出了三项建议草案:入侵检测消息交换格式(IDMEF)、入侵检测交换协议(IDXP)及隧道轮廓 2.CIDF.CIDF的工作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IDS体系结构、通信机制、描述语言和应用编程接口API。8.CIDF的体系结构组成

答:分为四个基本组件: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响应单元和事件数据库。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响应单元通常以应用程序的形式出现,而事件数据库是文件或数据流的形式。

第六章 网络安全检测技术 1.安全威胁的概念和分类?

答:安全威胁是指所有能够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网络服务和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可用性和完整性产生阻碍、破坏或中断的各种因素。安全威胁可分为人为安全威胁和非人为安全威胁两大类。安全威胁和安全漏洞密切相关,安全漏洞的可度量性使人们对系统安全的潜在影响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2.什么是安全漏洞,安全漏洞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答:1.漏洞是指在硬件、软件和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从而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2.漏洞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软件的正确性通常是通过检测来保障的。检测只能发现错误,证明错误的存在,不能证明错误的不存在。尤其是像操作系统这样的大型软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设计上的缺陷,这些缺陷反映在安全功能上便造成了系统的安全脆弱性。3.网络安全漏洞的分类有哪些?

答:1.按漏洞可能对系统造成的直接威胁分类,有:远程管理员权限、本地管理员权限、普通用户访问权限、权限提升、读取受限文件、远程拒绝服务、本地拒绝服务、远程非授权文件存取、口令恢复、欺骗、服务器信息泄露和其他漏洞。2.按漏洞成因分类:输入验证错误、访问验证错误、竞争条件、意外情况处置错误、设计错误、配置错误、环境错误。

4.网络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分哪几类?具体作用是什么?

答:网络安全漏洞检测主要包括端口扫描、操作系统探测和安全漏洞探测。通过端口扫描可以掌握系统都开放了哪些端口、提供了哪些网络服务;通过操作系统探测可以掌握操作系统的类型信息;通过安全漏洞探测可以发现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网络安全漏洞检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入侵者之前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地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5.端口扫描技术的原理是什么?根据通信协议的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端口扫描的原理是向目标主机的TCP/IP端口发现探测数据包,并记录目标主机的响应。通过分析响应来判断端口是打开还是关闭等状态信息。根据所使用通信协议的不同,网络通信端口可以分为TCP端口(全连接、半连接)和UDP端口两大类。

6.操作系统探测技术分为几类?

答:操作系统探测主要包括:获取标识信息探测技术、基于TCP/IP协议栈的操作系统指纹探测技术和ICMP响应分析探测技术。

7.安全漏洞探测技术有哪些分类?

答:安全漏洞探测是采用各种方法对目标可能存在的己知安全漏洞进行逐项检查。按照安全漏洞的可利用方式来划分,漏洞探测技术可以分为信息型漏洞探测和攻击漏洞探测两种。按照漏洞探测的技术特征,又可以划分为基于应用的探测技术、基于主机的探测技术、基于目标的探测技术和基于网络的探测技术等。

第七章 计算机病毒与恶意代码防范技术 1.简述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特征。

答: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以下特征:非授权可执行性、隐蔽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和可触发性。

2.简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答: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主要有:直接破坏计算机数据信息;占用磁盘空间和对信息的破坏;

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计算机病毒错误与不可见的危害;计算机病毒的兼容性对系统运行的影响;给用户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3.简述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答:按照计病毒攻击的系统分类,有攻击DOS系统的病毒、攻击Windows系统的病毒、攻击UNIX系统的病毒。按照病毒的链接分类,有源码型病毒、嵌入型病毒、外壳病毒和操作系统病毒。按照病毒的破坏情况分类,有良性计算机病毒、恶性计算机病毒。按照病毒的寄生方式分类,有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复合型病毒。按照病毒的传播媒介分类,有单机病毒和网络病毒。

4.试述计算机病毒的-般构成、各个功能模块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答:计算机病毒一般包括三大功能模块,即引导模块、传染模块和发作模块(破坏/表现模块)。

1.引导模块,计算机病毒要对系统进行破坏,争夺系统控制权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的病毒都是由引导模块从系统获取控制权,引导病毒的其他部分工作。中断是CPU处理外部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技术。它能使CPU在运行过程对外部事件发出中断请求及时进行处理,处理完后立即返回断点,继续CPU原来的工作。

2.传染模块,计算机的传染是病毒由一个系统扩散到另一个系统,由一张磁盘传入另一张磁盘,由一个网络传播到另一个网络的过程。计算机病毒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寄生于一个特定的寄生宿主上。

3.发作模块,计算机病毒潜伏在系统中处于发作就绪状态,一旦病毒发作就执行病毒设计者的目的的操作。破坏机制在设计原理、工作原理与传染机制基本相同。5.目前计算机病毒预防采用的技术有哪些?

答:严格的管理、有效的技术、宏病毒的防范、电子邮件病毒的防范。5.对于计算机的病毒有哪些检测技术?

答:特征代码法、检验和法、行为监测法和软件模拟法。6.简述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答:利用微软件漏洞主动传播;局域网内快速传播、以多种方式传播、双程序结构、用即时工具传播病毒。7.什么是恶意代码?防范恶意代码有哪些?

答:恶意代码是一种程序,通常在人们没有察觉有情况下把代码寄宿到另一段程序中,从而达到破坏被感染计算机的数据,运行具有入侵性或破坏性的程序,破坏被感染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目的。防范恶意代码可以分为普通病毒、木马、网络蠕虫、移动代码和复合型病毒等类型。8.简述恶意代码所使用的关键技术。

答:恶意代码的主要关键技术有生存技术、攻击技术和隐藏技术。生存技术主要包括4个方面:反跟踪技术、加密技术、模糊变换技术和自动生产技术。攻击技术包括:进程注入技术、端口复用技术、对抗检测技术、端口反向连接和缓冲区溢出攻击技术等。隐藏技术通常包括本地隐藏和通信隐藏,本地隐藏主要有文件隐藏、进程隐藏、网络连接隐藏和内核模块隐藏等;通信隐藏主要包括通信内容隐藏和传输通道隐藏。9.CIH病毒一般破坏哪些部位?它发作时有哪些现象?

答:CIH病毒一般破坏硬盘数据甚至主板上的BIOS的内容,导致主机无法启动。发作现象:显示器突然黑屏,硬盘指标灯闪烁为停,重新开机后,计算机无法启动

第五篇:毛概课后题答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毛概课后题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 思考习题

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的思想束缚。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 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 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一,江泽民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局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就是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江泽民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第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有制在现实中又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5.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下载教育硕士课后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硕士课后题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课后题答案 论述

    第三章 1、试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 (1) 顺序性 → 循序渐进 (2)阶段性 →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 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 → 个体身心发......

    unit 1 课后题答案

    1) accent 2) turn against 3) a couple of 4) takes his time 5) fate 6) confirmed 7) witness 8) subsequent 9) stands a chance 10) trial 1) belief 2) brilliant 3......

    科学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3

    补充1.如何正确认识我国30年改革当中所出现的问题。 答:改革开放30年所出现的问题: 贫富收入差距拉大。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

    上语文课后题答案

    2、毛主席的其他诗词:《卜算子咏梅》 《开国大典》 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是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课文写了1949年10月1日首......

    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第一专题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历史任务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6月,英国以中国的虎门销烟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由......

    水处理生物学_---课后题答案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 "水处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与水中的污染物迁移、分解及转化过程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微......

    中国近代史纲课后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

    新标准第四册课后题答案

    新标准大学英语4课后答案 Unit1AR1 5 Replace the underlined words with the correct form of the words in the box. You may need to make other changes. 1 I went to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