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工业部分背记知识点总结

时间:2019-05-14 10:3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工业部分背记知识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工业部分背记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高中地理工业部分背记知识点总结

有关工业和农业部分相关知识点总结

一、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②能源(临近能源产地,能源充足);③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设,可降低成本);④水源充足(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⑤环境: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空气洁净。(一般是对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而言)•(2)经济因素:①市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②交通(临海或临港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路、航空港,交通便利);③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④技术(科技发达,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者素质高);⑤农业基础好(临近商品粮基地等)。⑥工业基础雄厚。⑦信息:广告宣传 品牌效应。

•(3)社会因素:①国家政策(支持、鼓励);②国防安全;③个人偏好(华侨对家乡的投资);④工业惯性;⑤社会协作好:社会服务条件和生产协作情况好。•(4)环境因素:

• ①产生大气污染企业的布局:要使居民区不受到污染,还要用卫生防护带(如绿化带)隔离。A最小风频,布局在居民区的上风处。B单一盛行风,布局在居民区的下风处。C季风区,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②产生水源污染企业的布局:A远离水源;B河流的下游

• ③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的布局:A远离居民区;B远离农田 • ④交叉污染:兼顾上述要点

•2.根据不同工业的特点,按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把工业类型:

•(1)原料指向型工业: 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2)市场指向型工业: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3)动力指向型工业:(临近火电站或水电站)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 •(5)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 •3、工业联系:

•(1)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

•(2)空间联系: 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或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而产生的空间联系。

•(3)信息联系: 如计算机联网。•4、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1)工业集聚

•①作用: 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规模效益。

•②传统工业:一些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在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生 产集聚区域。•③新兴工业:协作工厂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2)工业分散:

•①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如:电子元器件供应厂与装配厂。• ②复杂产品原料零部件由许多工厂供应,每一种零部件销售到许多地区,为减少市场上交 易费用,形成跨国或跨地区的企业。跨国公司根据市场、原料或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 1 位。汽车生产的全球化最为典型。

•5、工业地域

•(1)形成类型:

①自发形成: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上靠近,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②规划建设形成:有的有投入产出联系,有的没有投入产出联系,只为共用基础设施。•(2)性质分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一些轻工业工厂面积较小,对当地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小。

②发育程度较高:重工业(钢铁、机械、石化)工厂,生产过程复杂,相互联系工厂多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往往由于工业地域扩展为工业城市。

•6、传统工业区概况: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东北工业区。•(2)工业基础: • 丰富的煤、铁资源。•(3)工业部门:

• 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7、传统工业区案例-德国鲁尔区:

•(1)区位优势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能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煤炭、钢铁是基础,衰落也最明显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的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④新技术革命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整治措施: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 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② 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综合整治海边。

•③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8、新兴工业区概况:

•(1)形成: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的乡村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分布: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9、新兴工业区案例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1)发展条件: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2)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3)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4)萨斯索罗瓷砖工业小区:集中了许多相关企业和服务性机构机,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供销体系。在独立经营、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生产。该工业小区集中了世界瓷砖工业生产的30%以及出口量的60%。

•10、新兴工业区案例2-高技术工业区:

•(1)高技术工业部门: 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合成、遗传工程、激光。•(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3)高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硅谷

①区位优势: A.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B.气候宜人:属于地中海气候。C.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崛起的早期起了关键性作用。D.便捷的交通: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 E.军事订货:为美国高技术工业发展的独有条件。•

②主导工业:微电子工业

•③发展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新工厂建在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

•(4)注意世界著名高技术工业区:

•①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之称。“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②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③德国慕尼黑;英国苏格兰。④中国:中关村、台湾——新竹科技园

•11、产业转移

•(1)原因: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②降低生产成本;③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2)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

•(3)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4)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 3 劳动力和土地)。

•12、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

•(1)发展迅速的原因: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②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③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④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

⑤侨乡

•(2)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3)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①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②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③市场腹地不够广阔;④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调整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②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③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④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14、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不合理: 工业生产活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对策: 消除污染,植树造林。

• • • • • • • • • • • • • • •

二、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

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

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3)农业区位选择

•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如温室农业。

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

•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粮棉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注意: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时间发展而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

•2.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绝大部分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采用旱地直播技术。

•(2)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条件:水稻种植业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大量劳动力,这里劳动力丰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这里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水稻在这里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季风水田农业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人多地少)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生产规 5 模小,属自给农业)。③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④机械化水平较低;(日本除外)。⑤科技水平低。

•(4)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

•①自然: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平坦的地形,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水稻土。•②社会经济: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喜食大米

•3.商品谷物农业

营,商品率高。•(1)种植作物: 小麦、玉米

•(2)分布: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国营农场。•(3)基本特征:(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为例)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专业化、区域化经•(4)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优越: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②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阔

④交通便利:便利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及公路、铁路。

⑤科技水平高。

⑥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

美国、阿根廷:牧牛(干旱、半干旱地区)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

•(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以阿根廷为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3)潘帕斯草原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③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④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

•(4)阿根廷为发展牧牛业采取的措施: 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③开辟水源(大打机井)。D.种植饲料。

•5、乳畜业(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农业地域类型)

•(1)乳畜业的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2)乳畜业的特点:(以西欧为例)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

•(3)影响因素:市场、饲料。

•(4)乳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

•①自然: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饲料充足)•②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高;有食奶习惯;市场需求量大

•6、混合农业(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

•(1)类型:最主要是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2)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3)混合农业特点: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很高。•(4)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 •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西水东调促进发农业发展。

•7、种植园农业:

(1)热带——单一经济作物——密集型:

(2)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

(3)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与其相似。

8、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旱灾害频繁是共性)与优势:

•(1)南方: 水土流失(水热充沛)

•(2)华北: 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

•(3)东北: 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

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

•9、我国农作物分布:

•: 耕作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非季风区(内蒙古、新、青、藏为我国四大牧区)

•(2)南蔗北菜:指糖料作物甘蔗布在南方(台、闽、粤、桂、云、川、琼)、甜菜主要分布在北方(黑、吉、内蒙古、新)

•(3)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与晚稻二熟制,华南早稻、晚稻与冬种其他作物三熟制。

•(4)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 •(5)暖温带水果---苹果、梨、桃;

•(6)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原来是,现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因城市化,向郊区农业和园艺作物发展)

•(7)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 •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五片。

•1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可实现人地和谐发展。不合理利用强度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13、东北农林基地的开发建设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①黑土的利用: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②沼泽的保护: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沼泽是蓄水也、水源地,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沼泽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③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中部松辽平原玉米产量大,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2)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①问题: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导致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②措施: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坚持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

•14、黄淮海平原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排水或灌水条件很差的低洼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和旱灾; •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锓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不断降低;由于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

•(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优点: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15、南方低山丘陵区

(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1)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①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但因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伴随着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

•②生物资源:品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但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③土地和土壤资源: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酸性强,土持黏重,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大力改造。

•④水资源:河流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乱砍滥伐森林。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⑤结论:南方低山丘陵区水、热充足,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多种土地类型,可以因地配置繁多的生物品种,因此这一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此外,这里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海港,有开发低山丘陵的人力和市场条件。

•(2)整治:

•①走立体农业之路:本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局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局面。

②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约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第二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

保护放在第一位。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

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⑵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②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第三篇: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4]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关系: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旅游交通

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

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 ○

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总体促进文化繁荣)

特色和吸引力 ○

+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

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 ○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4.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4] 1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2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3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4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心是开发式扶贫。○

第二章

旅游资源

5.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

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2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6.旅游资源的分类 1分类(见下图)○

2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由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

7.旅游资源的特性[4] 1多样性(表现在:a.内容上的多样性 b.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

○2非凡性

○3可创造性 ○4永续性(相对的:只有在适度开发和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实现)○8.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1资源价值 a.美学价值(景区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具有美学价值)○

(包括:在山水风景、动植物、变化万千的气象、气候上的季节变化中体现的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

b.科学价值(指:在地学上往往具有某种典型性)

c.历史文化价值(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的价值)

1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以景观群为宜 ○2考虑景观的地域

d.经济价值(考虑:○

组合状况,以类型丰富、搭配协调为宜)

2地理位置与交通(重要条件之一)○3客源市场(对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主要指标:a.(基本指标1)客源地(其形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多是经济发达 的国家和地区)

b.(基本指标2,重要因素)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距离(靠近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价值高)

c.游客的相关情况

d..游客量的季节变化与停留时间 4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9.我国的旅游资源概况[3] 1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如: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

2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最为重要。○ 3其他:现代工程建筑、小镇风光、地方土特产和工艺品、中医和养生之道、菜肴等。○10.我国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1是促进中国旅游业更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国家:○2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

○3是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

○4是推进中西部旅游,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的需要。

○1学习了革命历史知识,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 对游客:○2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2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

○11.我国的世界遗产概况

1我国于1985年加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到2009年6月已经有38个项目被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2我国的世界遗产分布(见下图)○

12.我国的世界遗产价值[4] 1资源价值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2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3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示了我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物资源。○4环境效益上:开发旅游的同时,考虑对它们的保护。○

第三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13.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a.形象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具体表现: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如:山的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大漠烟波之旷;秘洞之奥;丛林荒原之野等)

b.色彩美(特征:丰富且富于变化。如: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天气变化)

c.动态美(特征:动静相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山为水动、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

d.朦胧美(如:烟、雨、云、雾、晨曦、暮霭呈现出的美)

2人工美:a.古典园林美(表现在: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等>组合之美)○

b.古建筑和古遗迹美(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彩装饰等方面)

c.民俗风情美

d.书画艺术美

e.雕塑艺术美

3名人轶事和民间传说营造的情趣意境之美 ○14.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1了解景观信息(在景观观赏前,○应通过查看有关资料,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原理,景观的美学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等)

2选择观赏位置(确定好观赏距离、观赏角度和选择是否动态观赏)○3把握观赏时机(如: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4抓住景观特色(在观赏的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应保持一定的节奏)5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其和谐可表现在:a.人文景观布局设计因势、得体,与自然协调,突出自然美。

b.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渲染自然景观。

c.民俗风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6以情观景○(方法:a.综合感受,动用感官 b.发挥想象 c.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d.登山涉水,求质求真)15.园林的构景手法[4] 1主配(即主景和配景)○2层次 ○3框景 ○4借景 ○16.我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

1泰山的自然景观美,突出表现为雄伟壮丽的形象美;泰山还蕴含着奇、秀、险、幽、旷等 ○美的形象。

2泰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地质发育历史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泰山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地层 和岩石,其岩层年龄在20亿年左右。3泰山的文物古迹众多,○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帝王的封禅活动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4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7.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概况

1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著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

21990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3黄山由花岗岩构成,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4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18.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大堡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离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绵延20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距今至少有3000万年的历史了。2大堡礁的形成原因:a.大堡礁附近海域水面温度高达21-38℃ ○

b.温度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都比较小。

c.平均盐度高,达3.5%

d.海水清晰度高

e.水面较平静

由上,海域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3大堡礁的位置和分布(见下图)○4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4景区内的其他特色:a.热带风光的大陆性岛屿 b.土著部落 ○19.云南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南部,与昆明相距290千米。○2元阳梯田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哀牢山区一年四季有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附近元江水汽

蒸腾升空,形成了连绵雨水。

人为原因:当地人修建水渠网络,引山泉溪流进田,解决水源问题。

20.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塞纳河概况:由东南向西北穿过巴黎,水位稳定,少洪涝,全年不冻,利于航行。被法国○人称作“母亲河”。

2塞纳河畔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埃菲尔铁塔、戴高乐广场、爱丽舍宫、卢浮宫、巴黎圣○

母院等。

21.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奇松:黄山松是黄山特有树种,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其生长条件如下:○

a.悬崖绝壁的生存条件(岩石坚硬、土壤贫瘠)

b.黄山松根部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

c.植物向阳的特性

d.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

2怪石的成因: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3云海的成因:a.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 ○

b.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

c.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水分蒸发速 度不同。

4温泉的成因:○地表水下渗受热,或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了温泉。

第四章

旅游开发与保护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22.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1旅游发展的基础方面:a.开发地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

b.开发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

c.交通条件

2旅游具体规划方案:a.客源市场和导向 ○b.基础设施的建设(住宿设施、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其他基础设施)

c.所需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23.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意义

1旅游景区规划以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为基础 ○2以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食、宿、行、游、购、娱的需要为导向 ○3以旅游审美原理为指导 ○4对提升旅游景区的品位,扩大旅游景区的规模,提高旅游景区的效益,意义十分重大 ○24.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流程

1对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大量的有关资料 ○2还要对旅游景区开发的外部条件加以调查和评估分析 ○3要对旅游景区的发展进行总体定位 ○4根据总体定位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 ○5对景点的规划设计最为重要○(根据景点区位、开发性质和规模,规划设计旅游交通和各项服务设施)

25.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不和谐音及其启示[4] 1品牌之争

○2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3低水平开发屡见不鲜

○4不顾市场需求,不和谐音:○盲目开发

启示:旅游景区不做规划,只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旅游环境的破坏、旅游景区的低效益 26.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1对自然环境的破坏:a.污染

b.对生物的危害(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性、阻断生物的迁徙路线、甚至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的灭绝)

c.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如: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雪崩等)

d.对视觉效果的破坏 2对社会环境的破坏:a.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 ○

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如:城市景观破

坏、建筑物过于密集、交通拥挤等)

27.旅游环境容量(或称旅游承载能力,简称旅游容量)

1定义: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2旅游开发地域及级别排列: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旅游地 ○3意义:○旅游环境容量的合理测算,是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

保证。4表示:游客流量 ○5分类:a.旅游极限容量(达到旅游极限容量称为饱和)○

b.旅游合理容量(或称: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指旅游环境处于最佳状态)

28.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9] 6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1政府:a.建设排污处理设施

b.倡导绿色旅游

c.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 ○2旅游研究和教育专家:a.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

b.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3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a.评定旅游环境容量

b.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 ○4立法机关:a.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和法规

b.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 ○29.“绿色”的旅游六要素

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商品、娱乐都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实现物质和能 量的可循环利用。

第五章

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

30.设计旅游活动的步骤[4] 1了解旅游者的主观愿望和能力 a.考虑主观因素[个人的兴趣(即旅游动机)和爱好(即旅○

游偏好)的不同。其中,旅游动机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要求,是直接推动和指导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

在原因或动力]

b.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的限制

2收集旅游地的信息(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 ○条件,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

3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a.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

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

c.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

4保证旅游安全 a.考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b.考虑旅游硬件设施情况(如:交通等)

c.考虑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31.旅游者的行为对旅游区的影响[5] 1合理行为:a.对于保护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b.为旅游区的文化建设作贡献。

2大量游客的到来带来的环境问题:a.环境破坏 ○

b.环境污染

c.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冲击

32.生态旅游[5] 1定义: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2特点: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3对象:自然景观;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4要求:○旅游者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提倡每个人都应为可持续发展尽其所能 5评价:○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

第四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高中地理必背口诀:囊括所有知识点

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 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 归华中

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 归西南

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

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台湾岛上日月明。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

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 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

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

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

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

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 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⑤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⑥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地理方位记忆歌上北下南左为西,右东两手来区分;北东西南出新闻,四方符号NEWS论(即:北纬-N;东经-E;西经-W;南纬-S.)

其他:

1)

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2)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3)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4)

东北三省黑吉辽 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 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 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 港澳特别行政区

第五篇: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4]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关系: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旅游交通

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

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 ○

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总体促进文化繁荣)

特色和吸引力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 ○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4.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4] 1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2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3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4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心是开发式扶贫。○

第二章

旅游资源

5.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

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2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6.旅游资源的分类 1分类(见下图)○

2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由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

7.旅游资源的特性[4] 1多样性(表现在:a.内容上的多样性 b.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

○2非凡性

○3可创造性 ○4永续性(相对的:只有在适度开发和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实现)○8.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1资源价值 a.美学价值(景区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具有美学价值)○

(包括:在山水风景、动植物、变化万千的气象、气候上的季节变化中体现的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

b.科学价值(指:在地学上往往具有某种典型性)

c.历史文化价值(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的价值)

1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以景观群为宜 ○2考虑景观的地域

d.经济价值(考虑:○

组合状况,以类型丰富、搭配协调为宜)

2地理位置与交通(重要条件之一)○3客源市场(对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主要指标:a.(基本指标1)客源地(其形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多是经济发达 的国家和地区)

b.(基本指标2,重要因素)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距离(靠近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价值高)

c.游客的相关情况

d..游客量的季节变化与停留时间 4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9.我国的旅游资源概况[3] 1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如: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

2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最为重要。○ 3其他:现代工程建筑、小镇风光、地方土特产和工艺品、中医和养生之道、菜肴等。○10.我国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1是促进中国旅游业更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国家:○2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 ○3是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 ○4是推进中西部旅游,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的需要。○1学习了革命历史知识,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 对游客:○2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 ○2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12.我国的世界遗产价值[4] 1资源价值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2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3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示了我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物资源。○4环境效益上:开发旅游的同时,考虑对它们的保护。○

第三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13.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a.形象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具体表现: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如:山的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大漠烟波之旷;秘洞之奥;丛林荒原之野等)

b.色彩美(特征:丰富且富于变化。如: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天气变化)

c.动态美(特征:动静相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山为水动、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

d.朦胧美(如:烟、雨、云、雾、晨曦、暮霭呈现出的美)

2人工美:a.古典园林美(表现在: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等>组合之美)○

b.古建筑和古遗迹美(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等方面)

c.民俗风情美

d.书画艺术美

e.雕塑艺术美

3名人轶事和民间传说营造的情趣意境之美 ○14.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1了解景观信息(在景观观赏前,应通过查看有关资料,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原理,景观的美学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等)

2选择观赏位置(确定好观赏距离、观赏角度和选择是否动态观赏)○3把握观赏时机(如: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4抓住景观特色(在观赏的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应保持一定的节○奏)

5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其和谐可表现在:a.人文景观布局设计因势、得体,与自然协调,突出自然美。

b.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渲染自然景观。

c.民俗风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6以情观景○(方法:a.综合感受,动用感官 b.发挥想象 c.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d.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15.园林的构景手法[4] 1主配(即主景和配景)○2层次 ○3框景 ○4借景 ○16.我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

1泰山的自然景观美,突出表现为雄伟壮丽的形象美;泰山还蕴含着奇、秀、险、幽、旷等 ○美的形象。

2泰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地质发育历史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泰山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地层 和岩石,其岩层年龄在20亿年左右。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3泰山的文物古迹众多,○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帝王的封禅活动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4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7.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概况

1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著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 21990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3黄山由花岗岩构成,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4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18.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大堡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离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绵延20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距今至少有3000万年的历史了。

2大堡礁的形成原因:a.大堡礁附近海域水面温度高达21-38℃ ○

b.温度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都比较小。

c.平均盐度高,达3.5%

d.海水清晰度高

e.水面较平静

由上,海域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4景区内的其他特色:a.热带风光的大陆性岛屿 b.土著部落 ○19.云南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南部,与昆明相距290千米。○2元阳梯田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哀牢山区一年四季有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附近元江水汽

蒸腾升空,形成了连绵雨水。

人为原因:当地人修建水渠网络,引山泉溪流进田,解决水源问题。20.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塞纳河概况:由东南向西北穿过巴黎,水位稳定,少洪涝,全年不冻,利于航行。被法国○人称作“母亲河”。

2塞纳河畔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埃菲尔铁塔、戴高乐广场、爱丽舍宫、卢浮宫、巴黎圣○

母院等。

21.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奇松:黄山松是黄山特有树种,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其生长条件如下:○

a.悬崖绝壁的生存条件(岩石坚硬、土壤贫瘠)

b.黄山松根部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

c.植物向阳的特性

d.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

2怪石的成因: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3云海的成因:a.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 ○

b.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

c.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水分蒸发速

度不同。

4温泉的成因:○地表水下渗受热,或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了温泉。

第四章

旅游开发与保护

22.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1旅游发展的基础方面:a.开发地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

b.开发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

c.交通条件

2旅游具体规划方案:a.客源市场和导向 ○b.基础设施的建设(住宿设施、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其他基础设施)

c.所需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23.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意义

1旅游景区规划以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为基础 ○2以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食、宿、行、游、购、娱的需要为导向 ○3以旅游审美原理为指导 ○4对提升旅游景区的品位,扩大旅游景区的规模,提高旅游景区的效益,意义十分重大 ○24.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流程

1对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大量的有关资料 ○2还要对旅游景区开发的外部条件加以调查和评估分析 ○3要对旅游景区的发展进行总体定位 ○4根据总体定位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 ○5对景点的规划设计最为重要○(根据景点区位、开发性质和规模,规划设计旅游交通和各项服务设施)

25.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不和谐音及其启示[4] 1品牌之争

○2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3低水平开发屡见不鲜

○4不顾市场需求,不和谐音:○盲目开发

启示:旅游景区不做规划,只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旅游环境的破坏、旅游景区的低效益 26.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1对自然环境的破坏:a.污染

b.对生物的危害(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

性、阻断生物的迁徙路线、甚至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的灭绝)

c.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如: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雪崩等)

d.对视觉效果的破坏 2对社会环境的破坏:a.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 ○

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如:城市景观破

坏、建筑物过于密集、交通拥挤等)

27.旅游环境容量(或称旅游承载能力,简称旅游容量)

1定义: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2旅游开发地域及级别排列: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旅游地 ○3意义:○旅游环境容量的合理测算,是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

保证。

4表示:游客流量 ○5分类:a.旅游极限容量(达到旅游极限容量称为饱和)○

b.旅游合理容量(或称: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指旅游环境处于最佳状态)28.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9] 1政府:a.建设排污处理设施

b.倡导绿色旅游

c.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 ○2旅游研究和教育专家:a.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

b.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 5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3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a.评定旅游环境容量

b.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 ○4立法机关:a.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和法规

b.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 ○29.“绿色”的旅游六要素

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商品、娱乐都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实现物质和能 量的可循环利用。

第五章

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

30.设计旅游活动的步骤[4] 1了解旅游者的主观愿望和能力 a.考虑主观因素[个人的兴趣(即旅游动机)和爱好(即旅○

游偏好)的不同。其中,旅游动机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要求,是直接推动和指导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动力] b.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的限制

2收集旅游地的信息(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 ○条件,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

3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a.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

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

c.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

4保证旅游安全 a.考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b.考虑旅游硬件设施情况(如:交通等)

c.考虑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31.旅游者的行为对旅游区的影响[5] 1合理行为:a.对于保护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b.为旅游区的文化建设作贡献。2大量游客的到来带来的环境问题:a.环境破坏 ○

b.环境污染

c.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冲击 32.生态旅游[5] 1定义: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2特点: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3对象:自然景观;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4要求:○旅游者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提倡每个人都应为可持续发展尽其所能 5评价:○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

下载高中地理工业部分背记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工业部分背记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知识点必背口诀(小编整理)

    地理知识是不是很多,记不住或者很容易记混呢?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地理知识点必背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地理知识点必背口诀1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京津沪渝直......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必修一(精选5篇)

    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知识必修一,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如重庆市年日照时数仅1200多小时) 1.昼长; 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 3.天气气候状况。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精选合集]

    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3

    17.影响雪线的因素 ①气温:气温高,雪线高;气温低,雪线低。(雪线分布总趋势有低纬向高纬递减) 降水: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因为,在降雪量很少的条件下,要达到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

    高中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精选合集]

    1、水循环的类型 海陆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是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资源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典型: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

    高中地理工业题

    (10年全国卷2文综第39题)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