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工业题
(10年全国卷2文综第39题)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二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工农业较发达,主要有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工业。2007年以来,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和输出国。2009年12月14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见图5)通气仪式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该天然气管道开通前,中国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主要依靠海运;管道开通后,不仅缩短了天然气的运输距离,而且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中亚各国在能源战略上,希望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同时,中亚各国能源企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及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级数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 分析哈萨克斯坦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6分)
解析:(从资源分布格局和材料1和2总结)
分布主要特点:机械、冶金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分布要西部(里海附近);
成 因:(由材料一归纳总结):苏联工业转移以机械工业为主,同时也促进了冶金工业的发展,以国防需要及(由地图上资源分布总结):相关资源分布,上述工业分布在东部。(由材料二“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和输出国”和石油天然气分布图归纳总结):21世纪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业,对资源有极大依赖性,故主要颁布在西部(里海附近)
(3)图5中所示天然气管道长度约为(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4 分)(提示: sin45°≌ 0.71)
A.1 300 km B.1 800 km C.1 000km D.2 100km 解析:观察图中天然气管道长度约比45°N纬线上所跨20°经度的长度稍长一点,即
20°×111×cos45°Km=1576.2 Km,故选B。(10年山东卷文综第26题)
26.(25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8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1为沪宁杭工业区B地四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表。读图、表回答问题。
(1)说明A地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影响该地谷物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8分)
(2)2010年春季B地冷锋频繁过境,气温较常年偏低。试绘出冷锋剖面示意图(要去绘出锋面和冷、暖气团运动的方向。)(2分)
(3)对比分析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表2内容(6分)
(4)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3分)
(5)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范例额,据图8表1,分析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答案】
(1)温带海洋性气候(分);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受暖流的影响
夏季气温较低(分);日照较少(分)。(2)
(3)①煤炭资源、谁资源丰富(分);②海洋运输(分);③劳动力素质较高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
(答对一个要点即可得 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 分。)
(5)工业发展迅速(分);利用外资,产品大量出口(分);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交通便捷(分)。
(10年广东卷文综第36题)
36(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0.(26分)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图9)。
材料二: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02,排放(图10)。
(1)中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亚洲、洲和 洲。(4分)解析:考查提取地图信息能力 答案:北美 欧洲
(2)2010年5月8日21时(北京时间),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沿图示航线航行,经过的甲海域洋流流向为,经过的乙海域洋流性质为。该货轮航行720小时抵达纽约(西五区)。此时,纽约的区时是2010年6月 日 时。航行中,可用于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为。(10分)解析:考查洋流流向和性质,区时换算,3S技术应用等.区时换算公式:所求纽约区时=北京时间-13(北京时间与纽约时间差:8+5)+720(航线时间)答案:自西向东;暖流;7 8;GPS(3)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02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 分之一(填整数),该时期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02排放量总体呈 趋势。(4分)解析:考查提取曲线资料信息能力及量化估算能力 答案:三(波动)上升
(4)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如何减少C02排放?(8分)解析:注意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和减排,清洁能源.找准回答的理论依据即可持续发展下企业清洁生产,根据分值回答二三个要点,只有合理即可
答案: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减少高耗能产品生产和出口;发展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更新生产设备与传统工艺,节能降耗;提升科技含量,提高能源利用率.(10年广东卷文综第41题)
4l.(30分)E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著称。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l990-2005年E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圈11)。材料二:2008年E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图12)。
(1)该市2005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1990—2005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该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是。(6分)解析:考查提取和估算统计图表资料信息能力和相关区域自然带自然地理知识 答案:草地 林地 温带草原
(2)与1990年相比,2005年该市建设用地面积。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5分)解析:考查提取曲线统计图表信息并分析原因.考查城市化和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等地理知识的调动能力
答案:增加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3)影响该市“羊”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2008年该市的支柱工业部门是。(4分)解析:考查草原畜牧业区位布局主导因素和城市支柱工业 答案:接近原料地 煤炭开采业
(4)该市规划了一个工业园区,拟引进图12中的三类工业部门,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应选择哪三类,为什么?(9分)解析:考查工业部门和工业集聚联系和产业链
答案:煤炭开采 电力生产和供应(燃料生产供应)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考虑工业集聚效益,增加产品附加值;共享基础设施和技术信息,降低成本.(5)据报道,该市在距老城区22km的地方,建成了一个可以容纳100万人的豪华新城区,现人住人口不足3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6分)解析:考查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影响因素相关地理知识.可开放性组织答案
答案:城市规划属于 “超前城市化”现象;配套设施不足;交通不便;居民住房购买了不足.(09年全国卷文综Ⅱ第1题)1.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该近
A.原料产地 B.销售产地 C.能原产地 D.研发基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通过文字材料的呈现,考查考生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认知和理解。“玉米叶片为原料且物美价廉”,从中提取隐含信息:该编织袋的加工生产的区位布局应接近有丰富玉米叶的原料地。故选A。“近期研制”这一已知题干,容易误导考生,先入为主联系科技因素在其区位选择中的影响。
参考答案:D
(09年福建文综第1,2,8题)图1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完成1-2题。1.影响该生态产业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能源 B.技术
C.原料 D.市场
【解析】题目当中图示信息表明,该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围绕制糖厂布局相关企业,而影响主导产业---制糖厂的主要因素为原料,故选C 2.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
【解析】图示和题干表明,该工业园发展的是循环经济,物质循环利用.故选D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
8.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解析】图示信息表明,Ⅲ走廊沿河分布,水运便利.故选B
(09年辽宁,宁夏文综第7,8题)图2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2,完成 7.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富 ②光照充足 ③地形平坦 ④水源丰富
①热量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解析】:本题以特定的区域图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定位、分析、判断,对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
(7)地处热带地区的肯尼亚发展鲜切花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从光、热角度分析(高原地形、草原气候不能成为对比后的优势)。答案:A
(8)A选项“价格较低”值得商榷(至少存在一个劳动力成本问题),B、C选项皆有明显描述性错误:“土地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答案:D
(09年江苏地理第23,24题)图12是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说明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图12反映出国际飞机制造业的A.集聚现象 B.分散现象 C.产业升级现象 D.产业转移现象
24.此类合作,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有
A.增大就业压力 B.加快工业化进程 C.促进技术创新 D.改变能源政策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形成及产业转移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图12反映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涉及天津、成都、沈阳、廊坊等地,是美国企业将生产的部分转移到中国的产业转移(典型的工业分散)现象。这样的产业转移,对于我国这样的产业转移对象国,可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我国飞机生产技术革新的作用,而对于能源消费及政策的影响较小。故第23题选BD,24题选BC。
(09年广东地理第14,15题)企业的空间扩张受区位条件影响。读图5,回答14-15题。
14.有关该企业的叙述,与图中不相符的是
A. 生产基地布局在成本低廉的外地农村
B. 销售部门布局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农村
C. 研发中心布局在科技发达的本地城市
D. 公司总部布局在人才聚集的本地城市
15.按区位因素分,该企业的类型是
A.原料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解析】该组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对工业区位的理解。据图公司总部设置在本地农村,故14题选择D。生产基地设置农村地区,主要考虑因素可能是农村劳动力成本低或接近原料地,进而选择外地农村,则确定外地农村的原料优势突出,第15题选择A。
(09年海南地理第5,6题)某跨国公司在中国某市投资建设自动化的食用油生产厂,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为原料,生产食用油。据此完成5~6题。
5.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食用油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
A.消费市场广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技术力量雄厚 D.生产成本低廉
6.该食用油生产厂应靠近
A.商贸中心 B.机场 C.火车站 D.港口
【解析】: 应用相关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该题的考察落脚点。关联考点:工业的区位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5)题干信息提取:“跨国公司”、“国内建厂”、“高技术自动化”、“国外原料”;这些特点都明显反映出“两头在外(技术、资金、原料在外;产品市场在外)”的出口加工工业,故选项A、C是不合理的,选项B、D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笼统与具体的关联,即生产成本低廉包含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故B选项更具体、到位。答案:A
(6)出口加工工业的<区位选择需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解决原料运进、产品运出。需要注意:原料为大豆、产品为食用油需真确取舍交通运输方式。答案:D
(09年上海文综第17题)17.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该理论假定只考虑运输因素,则工厂应建于运费最低的区位。右图中M1表示原料地,M2表示燃料地,C表示消费地,P表示生产地,则P最可能是
A.炼铝厂 B.制糖厂 C.纺织厂 D.家具厂
17.B 解析:考查产业区位选择.由图示看出该产业属于原料主动型,而制糖厂是属于原料主导型,因为大量原料其制成品则重量和体积大为减少,且往往原料需要及时加工.(09年广东文基第45,46题)读某大企业各部门区位指向示意图(图3),结合相关知识,回答45~46题。45.图3中甲、乙、丙代表的部门分别是 A.核心生产部门、管理和研发部门、配套生产部门 B.管理和研发部门、核心生产部门、配套生产部
C.配套生产部门、管理和研发部门、核心生产部门 D.配套生产部门、核心生产部门、管理和研发部门
答案:A
46.关于该企业各部门布局的区位条件,下列对应关系最合理的是
A.甲——环境容量大 B.乙——配套企业多 C.丙——土地成本低 D.甲——接近能源地
【解析】乙布局在市中心,应是管理和研发部门;甲布局在城区,应是核心生产部门;距离市中心最远是配套生产部门。丙距离市中心最远,土地成本最低。答案:C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三之传统工业
传统工业的定义
以煤炭、钢铁为基础,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为主要工业部门,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
一、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比较
主要特点面临的问题
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人地关系 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 基本协调 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形成城市群 资源枯竭、环
高失业率、人口减少 矛盾加剧 境污染、地价上涨等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 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
再生阶段 区域经济逐渐复苏 ? 走向协调
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
1、区位优势
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 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 ⑥科技力量雄厚 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 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
2、衰落原因
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
整治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
三、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思路: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措施
1、鲁尔区发展背景(区位优势)
①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 ②煤炭资源丰富 ③靠近铁矿产区 ④水源充足 ⑤市场广阔 ⑥水陆交通便利 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 ⑧科技发达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世界能源结构调整,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及新兴工业的冲击 ⑤环境恶化
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调整产业布局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发展科技,重视教育 ⑤治理环境污染
四、东北老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①煤、铁、石油、水等资源丰富 ②工业基础较好 ③交通便利 ④农业发达 ⑤劳动力充足 ⑥市场广阔
五、东北老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①自然资源短缺 ②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矛盾 ③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④生态环境恶化 ⑤对经济体制改革适应能力差
六、东北老工业区的治理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把自身生产、学习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④治理环境污染;⑤引进民间资本;⑥政府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第三篇:高中地理工业部分背记知识点总结
有关工业和农业部分相关知识点总结
一、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②能源(临近能源产地,能源充足);③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设,可降低成本);④水源充足(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⑤环境: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空气洁净。(一般是对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而言)•(2)经济因素:①市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②交通(临海或临港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路、航空港,交通便利);③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④技术(科技发达,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者素质高);⑤农业基础好(临近商品粮基地等)。⑥工业基础雄厚。⑦信息:广告宣传 品牌效应。
•(3)社会因素:①国家政策(支持、鼓励);②国防安全;③个人偏好(华侨对家乡的投资);④工业惯性;⑤社会协作好:社会服务条件和生产协作情况好。•(4)环境因素:
• ①产生大气污染企业的布局:要使居民区不受到污染,还要用卫生防护带(如绿化带)隔离。A最小风频,布局在居民区的上风处。B单一盛行风,布局在居民区的下风处。C季风区,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②产生水源污染企业的布局:A远离水源;B河流的下游
• ③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的布局:A远离居民区;B远离农田 • ④交叉污染:兼顾上述要点
•2.根据不同工业的特点,按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把工业类型:
•(1)原料指向型工业: 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2)市场指向型工业: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3)动力指向型工业:(临近火电站或水电站)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 •(5)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 •3、工业联系:
•(1)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
•(2)空间联系: 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或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而产生的空间联系。
•(3)信息联系: 如计算机联网。•4、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1)工业集聚
•①作用: 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规模效益。
•②传统工业:一些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在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生 产集聚区域。•③新兴工业:协作工厂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2)工业分散:
•①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如:电子元器件供应厂与装配厂。• ②复杂产品原料零部件由许多工厂供应,每一种零部件销售到许多地区,为减少市场上交 易费用,形成跨国或跨地区的企业。跨国公司根据市场、原料或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 1 位。汽车生产的全球化最为典型。
•5、工业地域
•(1)形成类型:
①自发形成: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上靠近,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②规划建设形成:有的有投入产出联系,有的没有投入产出联系,只为共用基础设施。•(2)性质分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一些轻工业工厂面积较小,对当地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小。
②发育程度较高:重工业(钢铁、机械、石化)工厂,生产过程复杂,相互联系工厂多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往往由于工业地域扩展为工业城市。
•6、传统工业区概况: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东北工业区。•(2)工业基础: • 丰富的煤、铁资源。•(3)工业部门:
• 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7、传统工业区案例-德国鲁尔区:
•(1)区位优势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能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煤炭、钢铁是基础,衰落也最明显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的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④新技术革命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整治措施: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 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② 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综合整治海边。
•③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8、新兴工业区概况:
•(1)形成: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的乡村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分布: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9、新兴工业区案例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1)发展条件: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2)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3)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4)萨斯索罗瓷砖工业小区:集中了许多相关企业和服务性机构机,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供销体系。在独立经营、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生产。该工业小区集中了世界瓷砖工业生产的30%以及出口量的60%。
•10、新兴工业区案例2-高技术工业区:
•(1)高技术工业部门: 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合成、遗传工程、激光。•(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3)高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硅谷
①区位优势: A.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B.气候宜人:属于地中海气候。C.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崛起的早期起了关键性作用。D.便捷的交通: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 E.军事订货:为美国高技术工业发展的独有条件。•
②主导工业:微电子工业
•③发展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新工厂建在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
•(4)注意世界著名高技术工业区:
•①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之称。“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②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③德国慕尼黑;英国苏格兰。④中国:中关村、台湾——新竹科技园
•11、产业转移
•(1)原因: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②降低生产成本;③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2)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
•(3)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4)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 3 劳动力和土地)。
•12、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
•(1)发展迅速的原因: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②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③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④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
⑤侨乡
•(2)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3)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①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②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③市场腹地不够广阔;④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调整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②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③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④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14、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不合理: 工业生产活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对策: 消除污染,植树造林。
• • • • • • • • • • • • • • •
二、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
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
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3)农业区位选择
•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如温室农业。
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
•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粮棉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注意: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时间发展而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
•2.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绝大部分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采用旱地直播技术。
•(2)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条件:水稻种植业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大量劳动力,这里劳动力丰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这里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水稻在这里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季风水田农业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人多地少)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生产规 5 模小,属自给农业)。③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④机械化水平较低;(日本除外)。⑤科技水平低。
•(4)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
•①自然: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平坦的地形,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水稻土。•②社会经济: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喜食大米
•3.商品谷物农业
营,商品率高。•(1)种植作物: 小麦、玉米
•(2)分布: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国营农场。•(3)基本特征:(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为例)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专业化、区域化经•(4)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优越: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②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阔
④交通便利:便利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及公路、铁路。
⑤科技水平高。
⑥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
美国、阿根廷:牧牛(干旱、半干旱地区)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
•(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以阿根廷为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3)潘帕斯草原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③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④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
•(4)阿根廷为发展牧牛业采取的措施: 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③开辟水源(大打机井)。D.种植饲料。
•5、乳畜业(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农业地域类型)
•(1)乳畜业的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2)乳畜业的特点:(以西欧为例)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
•(3)影响因素:市场、饲料。
•(4)乳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
•①自然: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饲料充足)•②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高;有食奶习惯;市场需求量大
•6、混合农业(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
•(1)类型:最主要是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2)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3)混合农业特点: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很高。•(4)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 •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西水东调促进发农业发展。
•7、种植园农业:
(1)热带——单一经济作物——密集型:
(2)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
(3)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与其相似。
8、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旱灾害频繁是共性)与优势:
•(1)南方: 水土流失(水热充沛)
•(2)华北: 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
•(3)东北: 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
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
•9、我国农作物分布:
•: 耕作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非季风区(内蒙古、新、青、藏为我国四大牧区)
•(2)南蔗北菜:指糖料作物甘蔗布在南方(台、闽、粤、桂、云、川、琼)、甜菜主要分布在北方(黑、吉、内蒙古、新)
•(3)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与晚稻二熟制,华南早稻、晚稻与冬种其他作物三熟制。
•(4)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 •(5)暖温带水果---苹果、梨、桃;
•(6)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原来是,现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因城市化,向郊区农业和园艺作物发展)
•(7)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 •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五片。
•1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可实现人地和谐发展。不合理利用强度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13、东北农林基地的开发建设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①黑土的利用: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②沼泽的保护: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沼泽是蓄水也、水源地,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沼泽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③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中部松辽平原玉米产量大,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2)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①问题: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导致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②措施: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坚持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
•14、黄淮海平原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排水或灌水条件很差的低洼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和旱灾; •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锓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不断降低;由于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
•(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优点: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15、南方低山丘陵区
(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1)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①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但因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伴随着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
•②生物资源:品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但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③土地和土壤资源: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酸性强,土持黏重,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大力改造。
•④水资源:河流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乱砍滥伐森林。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⑤结论:南方低山丘陵区水、热充足,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多种土地类型,可以因地配置繁多的生物品种,因此这一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此外,这里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海港,有开发低山丘陵的人力和市场条件。
•(2)整治:
•①走立体农业之路:本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局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局面。
②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约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第四篇:高中地理必修五《工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五《工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备课少不了好的教案。查字典地理网特为老师们分享优秀教案,不妨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工业的投入和产出要素。
2.了解工业的发展概况及不同阶段的特点。掌握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标志及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联系身边实际生活,进行一次工业生产活动的调查,简要绘出其生产联系图并作说明。
2.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分析判断我国工业发展的新趋向、新变化。
德育目标
1.从工业的发展史了解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工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并领会人类应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2.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实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渗透素质教育。
●教学重点
1.工业生产投入的主要因素。
2.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教学难点
1.工业的发展历程。
2.市场经济的完善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联系实际工业生产情况,组织学生讨论工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及发展变化,把自己置身于工业生产活动的环境中,了解工业生产情况。
2.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归纳、总结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要素及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把工业的生产过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阶段。
●教具准备
当地工业企业的相关生产资料,新闻报刊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课件,采用投影仪灵活投影一些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前半部分内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农业生产活动,从中我们了解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人类历史发展的任何阶段和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离不开农业这个最基本的生产部门。作为人类生产活动之一的农业生产,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与地理环境发生关系,如农业与土地、气候、水、地形、劳动力、政策、市场等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导致了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这也就是我们前几节所学的“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相对应的工业生产,同样是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基础部门,在现代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们从本节课开始,来逐步学习本单元的后半部分内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工业生产活动。
[新课教学]
5.5 工业生产活动(板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引言部分及5.20、5.21两幅图,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工业是一个什么样的生产部门?
(2)图5.20与图5.21的区别在哪里?
(3)工业生产过程与农业生产过程相比较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教师分析、归纳、讲解)
引言:
1.工业的概念(板书)
工业是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农产品及矿产品进行加工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和农业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两大物质生产部门。一般地说,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工业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呢? 2.工业的生产过程(板书)
从图5.20和图5.21可以看出,一种原料能够制成多种产品,而一种产品又需要有多种原料才能制成。
工业生产同农业生产的过程不同。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里进行,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像农业那样强,它一般不受季节和地带约束,所以,工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生产也比较稳定,可靠。简单地说,工业的生产过程,也就是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电能、燃料)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如钢铁、化肥、汽车的生产等。如果你是一家企业(工厂)的经营、决策者,那么要生产出合格产品来,需要投入哪些因素呢?
请同学们读图5.22。
一、工业的投入—产出(板书)请同学们对比农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分析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以天脊集团公司(原山西化肥厂)为例详细说明。
回顾农业生产活动,其投入的要素主要有自然要素(光热、水土和地形)和社会经济要素(劳动力、生产资料、科学技术等),同样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对这些要素的投入也不可少,只是投入要素的重点对象与农业的差别较大。下面我们以天脊集团这一企业为例,了解其投入要素:
1.投入要素(板书)土地:要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供建厂定址,就地形而言,一般的工业企业要选在较平坦处,既方便工业生产的安排,又方便人们的生活及交通。天脊集团公司就选址在潞城东部的平川地带。占地350公顷。
劳动力:工业的生产活动,自然离不开工人,即劳动力,其中包括科技人员。天脊集团拥有职工人数8000人左右。(8000人)水源:一般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水源供应,这就要求有比较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作保证。天脊集团就靠潞城的华北第二大泉水——辛安泉水来满足工业生产与工人生活的需要。
资金:这是工业企业建厂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且要有一定流动资金以维持工业的正常运行,包括购买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天脊集团1983年建厂时,国家投资十几亿元人民币,于1987年建成投产,它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套以煤为原料的大型现代化工厂,是亚洲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
能源:能源是工业的动力,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天脊集团的能源得益于附近的漳泽电厂的供给,此外,天脊集团内部还建有发电机组,以满足能源的供应。
原料:工业生产就是将原料加工、改造而制成新的产品的过程,没有原料,就成了无米之炊。天脊集团就是利用我省的煤炭资源而进行工业生产的。零部件:作为工业机械的零部件也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关键性的零部件,否则很容易引起工业的停产。天脊集团的主要设备是从德国引进的比较先进的设备,技术性能较高。
此外,对工业企业的生产投入的要素还有技术、管理制度、政府政策等多种要素。
总之,与农业相比,工业除场地(土地)和水源外,对自然因素一般不要求更多的投入,这使得工业生产在地域上比农业生产灵活得多,并且除极少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如甘蔗或甜菜制糖工业)外,绝大部分的工业可在任何季节进行连续生产。现代工业生产手段日新月异,生产工艺不断创新,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为此,工业企业要求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一方面研制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另一方面加强对工人的业务培训。
2.工业产出(板书)工业产出指经工业过程所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如食品、服装、电视机、电冰箱等,另一部分是用来满足生产的需要,如钢铁、机械、化肥、农药等。上面所举天脊集团的产品就是用来满足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合成氨、高效氮磷复合肥等)。
不同的工业,其投入因素在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的差别。工业如果加大某一种因素的投入量,则会相对降低其他因素的投入量。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工业部门,由于工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差异,以及工业生产的性质不同,对工业生产投入的主要因素也不同。
补充材料:
工业的分类(按投入要素比划分)(板书)根据各投入要素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的差别,可将工业进行如下的分类:资源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等。
具体判断某种工业属于哪一种发展类型,我们应看其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或者看其生产、分布最主要的限制因素。
例如:在工业投入的各要素中,原料占最重要的地位,我们说这种工业是资源密集型工业。这类工业有:采掘工业(包括煤炭生产、开采石油、采伐林木等)、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等。
投入劳动力较多的属劳动密集型工业,如:纺织工业、服装业、收音机和电视机等的装配业等,其主要分布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投入资金较多的属资金密集型工业,如:钢铁工业、化工工业等。这类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对原材料的依赖仍很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不断提高。使这类工业的布局已变得灵活多了。所以,我们把这类工业归入资金密集型工业。通常它与资源密集型工业在一起,往往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区。
投入科学技术因素较多的属于技术密集型工业。如电子工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生物工程工业等。这类工业要求有高技术水平,因而多分布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
对于以上四种工业类型的划分,严格来说,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界限,就多数工业部门而言,很难确定它们属于何种发展类型。例如纺织工业既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也有资源密集型的特点;钢铁工业既属于资金密集型,也兼有资源密集型的特点;瑞士的钟表工业,既有劳动密集型特点,也有技术密集型特点等。因此,对于一个工业部门来说,我们应掌握其主要的投入因素。此外,我们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劳动力、经济、技术条件等,确定优先发展的工业类型。一般地,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多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科技发达地区可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根据以上内容,为方便同学们的学习与对比,我们可展示下面的表格。
投影展示:
比重大的投入因素
工业类型
分布
举例
原料
资源密集型工业
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并受资源分布的影响
采掘业、农产品加工
劳动力
劳动密集型工业
经济水平较低、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纺织、普通服装、电视机装配等
资金
资金密集型工业
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
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技术
技术密集型工业
科技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
电子工业、核工业
课堂练习:
下图为某城市及郊区地区图,A、B、C、D、E、F、G、H、I为供选择的位置,拟布局石油加工厂、服装厂、炼铜厂、水果罐头厂、乳制品厂、电视机制造厂,请做出正确选择。(1)石油加工厂应在________地;(2)服装厂应在________地;
(3)炼铜厂应在________地;
(4)水果罐头厂应在________地;
(5)乳制品厂应在________地;(6)电视机制造厂应在________地。
解析: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首先知道每一工业部门的投入要素,然后确定其合理位置,同时,在布局工厂时还要考虑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结合高一地理上册所学气候资源与工业布局的内容,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力争准确无误。
答案:(1)H(2)C(3)F(4)A(5)G(6)D 承转:我们学习了工业生产的概念、特点及投入与产出的要素,了解了工业生产的一些特点,那么,不同的工业生产它的发展过程如何呢?其分布状况是否和上述所提到的内容完全一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工业的发展。
二、工业的发展(板书)请同学们详细阅读课文内容,根据投影问题的提示,重点了解相关内容,并对工业发展的三次技术革命列表对比,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
投影显示:
有关工业的发展,分析、思考以下内容:
1.工业分布的集中与分散; 2.工业部门的增多;
3.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4.工业生产对于原料、劳动力投入的变化;
5.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
学习阅读完课文后,对以上问题可进行讨论、提问,共同分析,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1.工业的分布(板书)近代工业自从18世纪中期在英国起源以来,已经扩散到了世界各国。工业革命的出现,是人类生产的一场变革,对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巨大革新,机器代替了大量的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工业产品的产量,改变了生产面貌,而且给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甚至思想意识也带来了根本性变化。如今,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了工业化社会,有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也进入了工业化社会,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推进自己的工业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工业分布一直存在着从少数地区扩散到多数地区,从少数国家扩散到多数国家直至全球的发展趋势。从现状看,世界工业仍然集中分布在少数国家的少数地区,如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在新技术革命以后,世界工业分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分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世界工业分布的突出特点仍然是集中。2.工业的发展阶段(板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采、利用的广度和加工的深度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和对原材料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工业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下面请同学们列表,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了解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以至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表格见下)
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始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电气化
微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工业部门
棉纺织、钢铁等
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与飞机制造
微电子工业、激光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核工业等
3.工业生产对于原料、劳动力投入的要求(板书)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的投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生产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矿产的品位要求越来越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纺织工业单纯依靠棉、毛、麻、丝等纯天然纤维,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工合成纤维的比重持续上升,现在约占50%,过去纺织工业以纺纱、织布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纤维生产、印染、针织以及成衣等都得到迅速发展。还有钢铁工业每冶炼1吨钢所需的煤、铁矿石量一直在不断降低。(见下表)
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单位:吨)
年份
1800年
1900年
1985年
煤
0.75
铁矿石
1.8
1.3 此外,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工业企业中所用原料的变化也较为普遍。例如:在木制家具加工厂,原先制作家具的各个部分,都采用的是上等的木材,而现在家具的某些部分,可采用“压缩板”代替,即把一些下脚料、剩余废料以及锯末之类加上乳胶等,经高压机器压缩而成。大大提高了木材的利用率。像我们使用的课桌桌面、一般家用木制茶几、餐桌等,都是如此。还有我们家庭用的门、窗制造厂家,我们以前所用门窗也就是钢铁或木制的,而现在他们采用新的原料制作了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等,即节约了钢材,又拓宽了原料的种类与范围,使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在不断减弱,工业生产的选择越来越多,工业产品也越来越丰富。
此外,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但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工业的生产不是以人多为事,单有人的数量并不见得能制造出高精尖的设备,并不见得会使用这些设备,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文化素质,增加科技投入。例如,我国20世纪50年代扩建的鞍钢企业,拥有职工50万人,70年代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等兴建的宝山钢铁企业(上海),规模与鞍钢差不多,起初需职工3万人,现在职工不足2万人。目前世界上已出现了无人化工厂,工厂机器的控制、操作、管理需要技术水平更高的人员。在我国,由于科技的发展,一些大型企业也纷纷建成了各自的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4.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板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作了新的调整,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把以前以计划经济为主的重点,及时调整为目前的以市场经济为主的重点,尤其是我国目前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业生产也得由原来的“计划生产”(以前工业所进行的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转变为“市场生产”,即由于受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工业生产逐渐向中小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发展。工厂要根据不同顾客在定单中要求的标准和数量来生产产品,而不是按一种标准生产大批量的产品卖给所有的顾客。
总之,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简单地了解了一些工业的概况知识,要求掌握工业的投入—产出的主要因素,正确按照工业投入的比值大小,把不同的工业生产进行分类,并多举事例,加以理解和深化,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因素对工业的发展,是本节内容的又一重点,要求掌握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不同时期阶段的各个特点。现代工业的生产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我们应市场的需求来促进工业的生产。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工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包括()
A.科技 B.资金
C.厂房设备 D.管理
答案:C 2.与美国钢铁工业布局为同一类型的是()
A.鲁尔区钢铁工业 B.日本福山
C.意大利塔兰托 D.上海宝钢
答案:A 3.第一次技术革命形成的钢铁工业中心是()
A.鲁尔区 B.伯明翰
C.鞍山 D.克里沃罗格
答案:B 4.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开始下降,而发展中国家依然在不断上升,其主要原因是()①传统工业萎缩 ②发达国家技术退化 ③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④发展中国家都进入工业化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5.按投入因素在总投入中所占比例,钢铁工业属于()
A.资金密集型 B.技术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 D.资源密集型
答案:A
二、填表题
1.将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填入下表:
比较项目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出现时间
主要标志
工业部门
答案:(见上表)
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总体趋势看,香港工业中比重呈上升趋势的是________________,呈下降趋势的是________。(2)图中所示反映了香港工业结构产生明显变化,变化的趋势是工业由______密集型向_____密集型转变。
(3)香港工业占其GDP(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4年的24.3%迅速下降到1994年的9.20%,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填写下列正确选项代号)。
①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猛增
②工厂转移到深圳等地
③政府限制工业原料的出口
④工业生产持续衰退
答案:(1)电子电器 纺织和服装制造(2)劳动 知识(3)① ②
●板书设计
5.5 工业生产活动
引言:
1.工业的概念——在工厂里,劳动力运用动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的过程
2.工业的生产过程
一、工业的投入—产出
1.投入要素:
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技术、交通等等
2.工业产出:(1)满足人们生活需要:食品、服装等
(2)满足生产需要:机械、化肥、农药等
二、工业的发展
1.工业的分布——集中与分散
2.工业发展的阶段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始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电气化
微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出现的 工业部门
棉纺织、钢铁等
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与飞机制造
微电子工业、激光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等高科技工业
3.工业生产对原料、劳动力的要求
①对原材料的依赖性在不断减弱
②对劳动力的知识和技术的要求在逐渐增强
4.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更多地理优秀教案分享,请继续关注查字典地理网【地理教学】栏目!
第五篇:2018年高考真题工业专题
2018年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学科分项版专题9 工业
(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8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
B.一般零部件厂
10.从产业链的角度看,P代表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配套产品生产(仪表、轮胎等)B.汽车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C.农机制造(拖拉机、农用车等)D.能源加工(石油、天然气等)11.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动力 D.劳动力
(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37.(18分)图9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9,回 答下列问题。
C.核心零部件厂 D.整车厂
(2018年高考安徽卷)近年来安徽外贸不断增长,主要进口金属矿砂、特种机械、有色金属等,出口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服装等,图8表示2018年安徽省主要外贸国家及相应贸易额。完成23~24题。
图8 23.符合安徽省主要外贸商品流向的是
A向英国出口芯片、石油 B 从智利进口汽车、铜矿砂 C 向美国出口冰箱、衬衫 D 从日本进口手机、铁矿砂 24.进出口贸易状况表明安徽省
A 工业化水平超过主要出口国家 B外贸海运航线主要集中在太平洋 C 原料导向型工业最具竞争优势 D 航空运量在外贸运量中比例最大
(2018年高考广东卷)读“汽车产业链结构图”(图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图9
(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8分)
(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10分)
(2018年高考全国卷)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2。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3-5题。
图14
25.21世纪初我国各类出口产品中
A.资源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B.技术型加工产品对我国出口额贡献率最大
C.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竞争力强于技术型加工产品 D.资本型加工产品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额比重低于资源型产品 26.21世纪初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3.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4.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美国本土 5.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2018年高考天津卷)天津海河三岔口周边地区历史上曾是小型的商品集散地,现在这里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大型的商品集散地。
3.这种商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前天津城市发展生产的影响主要是
A.扩大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 B.提高商品制造业的比重 C.奠定了中心商务区形成的基础 D.调整了商业区的空间布局
(2018年高考江苏卷)图14为我国各类产品出口额相差数据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双选)
(2018年高考上海卷)
(二)2018年5月,印度第一大信息软件服务企业印孚瑟斯技术公司在沪投资一亿多美元,建设软件园区,拓展在华业务。
4.上海吸引印孚瑟斯技术公司在沪拓展业务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劳动力价格低廉
B.人才技术力量雄厚
C.接近原料产地
D.产品运输便利 5.印孚瑟斯技术公司在沪拓展业务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①填补信息软件业空白
②有效利用大批闲置土地 ③提高信息行业的集聚程度
④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8年高考山东卷)
29、(35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湘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图10 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A.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B.农矿产品产量下降 C.基础设施投资扩大 D.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1)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______ 石窟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石窟,其表现的佛教文化由古印度扩散而来,该文化扩散方式属于______ 扩散。图6中标出的旅游资源属于自然景观的是______(6分)
汉水汉口汉阳武昌(2)图6中作为我国重要地形区分界线的山脉名称是______,云冈石窟所在地属于________气候区,气温年较
长江差_______。(6分)该石窟开凿于北魏,建在岩层近于水平、较坚硬的砂岩石壁上,历经多次地震,至今仍保存完好。试从岩性、构造、降水量分析石窟保存完好的原因。(12分)
(3)大同是我国传统的煤炭工业区。煤炭外运至秦皇岛的铁路干线是线_____。(限填图6中的一个铁路编号)(2分)该地大量使用煤炭产生的SO2形成酸性物质可能会对石窟造成损害,从减少SO2排放以保护石窟的角度提
马鞍山大冶出该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措施。(10分)
铁矿煤矿图例河流、湖泊主要水运航线城镇枪炮厂
图10(1)据材料一,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6分)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8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5)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若1955年选择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可能会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哪些不利影响。(5分)
(2018年高考重庆卷)36.(36分)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图6是云冈石窟所在区域示意图,读图6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
12.【答案】C
3【答案】D
【解析】结合题干中信息“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则可知芝加哥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是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4.【答案】A
【解析】20世纪之前,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还没有形成钢铁工业基地。所以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5【答案】B
【解析】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便捷的交通运输,可以通过河运运输煤炭和利用五大湖运输铁矿石,芝加哥本身没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钢铁工业不是劳动密集型工业。3.【答案】A
【解析】海河三岔口周边地区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大型的商品集散地,与中心商务区形成条件不符,扩大天津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与提高商品制造业的比重的无关。【答案】BC
25【解析】读图根据各类出口产品所占比重高低,可知21世纪初我国各类出口产品中资源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比重较低,不到10%,技术型加工产品占我国出口额比重最大接近50%,对我国出口额贡献率最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竞争力强于技术型加工产品,资本型加工产品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额比重高于资源型产品。【答案】AD
【解析】对比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4.【答案】B
【解析】信息软件服务产业属于技术趋向型 【解析】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部分核心零部件与主要研发机构仍在日本,所以地震造成这些零部件厂停产,中国的整车生产自然被迫减产,C正确。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的信息“主要进口金属矿砂、特种机械、有色金属等,出口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服装等”,向英国出口芯片、石油不符合信息提示,从智利铜矿砂,但没有进口汽车,向美国出口冰箱、衬衫符合题干信息,从日本进口手机,但铁矿砂不是从日本进口,应是从澳大利亚进口。4 5【答案】A 【解析】从产业链的角度看,P代表的是汽车制造的一部分,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汽车制造包括整车制造和配套产品的生产,即最有可能是的A。6【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词“汽车服务业”可知,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市场。37 5【答案】C
【解析】信息软件服务产业属于技术趋向型,自然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意义在于“提高信息行业聚集程度”和“促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外,上海信息软件方面目前不是“空白”,软件产业对一般土地资源依赖性不强。
【答案】(1)龙门 迁移 壶口瀑布
(2)太行山 温带季风 大
原因:①岩石较坚硬、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强;②岩层稳定,抗地质灾害能力较强;③降水量较少,流水侵蚀作用弱。
(3)③
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调整产业布局,搬迁污染企业,减少局地污染物排放;
③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④发展新技术(清洁生产、清洁燃烧等技术);
⑤回收利用废弃物,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
【解析】本题以山西省区域地图为材料,综合考查了山西重要旅游资源、文化扩散、地形分布、气候、煤炭运输以及山西工业综合整治措施等多方面内容,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本题基础性较强,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