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
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
日期:2004年11月17日
[字体:大 中 小] 【 评论 】 【 论坛 】 【 推荐 】 【 打印 】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着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用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其中教师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是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作为班主任,最终应使学生达到自主管理这一最高层次。
一、教师管理是基础。一个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管理者,是班级管理的一个小的群体,其中又以班主任为核心,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首先是组织者、领导者,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把握班级管理的目标、必须以教育方针为指向,发挥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学生在实现班级目标中各得其所、各施所长,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觉地为实现班级目标去努力。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奋进的号角,每当开学第一天,我就非常明确地提出本学期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争取获得什么先进称号,要开展什么活动等,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快乐,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一种成就感,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得到增强。奋斗的目标是根据教育方针、学校计划、学生年龄特征及本班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共同提出的具有鼓舞性和号召力的任务。我现在带的班级,经过研究长远目标就是争取获得“优秀班集体”的称号。还有一些近期目标,如学校举行的各种比赛,这种近期目标是经常有的,也是学生最动心的,是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好时机。比如上次拔河比赛,我告诉学生要心齐,赛场上劲儿往一处使,场下同学要为场上的同学做好一切服务工作,给场上的同学呐喊助威,即使输了,谁也不要埋怨。这样,上场的同学觉得自己为班集体身负重任,他们都全力以赴,结果在全班同学的团结努力下,我们竟赢了原本比我们实力强的几个班,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为了强化这次的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把在全校同学面前领到的奖状捧到班里又给同学们郑重的展示了一番,让大家再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把奖状贴在教室的墙上,激励同学们去争取更好的成绩。在教师管理中,班主任要认识到:班级管理的过程是个不断引导学生向目标前进的过程,即从一个新的目标迈向另一个新的目标,因此,班主任要不断的用“目标”引导和激励学生,用“目标”的实现来肯定学生,激发他们不断的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使其逐步树立集体责任感,这是学生达到自主管理的基础。
二、民主管理是阶梯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管理学生、学生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这种管理模式我们称之为民主管理。在这种管理中,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接受变为参与,学生认识到班级工作是班级所有人的工作,人人都可以而且应该对班务工作发表意见,大到班级创争目标的制定,小到班级卫生措施,都实行民主讨论,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我还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班级建设总体规划,并制定了“值日班长”制度,让学生民主管理班集体,建设班集体,做班集体的主人。首先明确值日要求,由全班同学民主讨论制定值日职责和实施办法。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确立以下几个方面:
1、值日班长由四人组成。同桌及后邻两名同学为一组,以便于协调分工、配合和交流情况,也便于向第二天传递轮换。全班二十八名同学四人一组,一周为一周期,便于提高改善。
2、负责开关门窗,打扫卫生,检查和维护室内外卫生,摆齐课桌椅,做好同学们的后勤。
3、收发当天各科作业,帮助取送教具、学具,做老师教育、教学的助手。
4、负责维护管理一天内纪律,督促同学做到课上规范,课下活动文明有序。
5、及时合理的处理一天中班级内的一些突发事件,记好日志,包括学生考勤及涌现的好人好事。
6、组织学生参加当日内学校或班级内安排的一切活动,较大的事件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其次开展民主评议、民主监督,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在封闭的管理结构中,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总是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即使是班长,充其量也只是老师的臂膀、耳目、传声筒。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一方面赋予班委会委员、值日班长职权,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管理,另一方面,我们建立了一套民主“监督体系”,定期对班干部、值日班长的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开展民主评议,每学期选出二名“好干部”和三名“最佳值日班长”,对班委会成员进行民意测评,投信任票,每个同学都可以在班会上充分发表自己对班级管理的意见,从而形成了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民主管理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行事能力的方法,是锻炼学生管理班级的手段,是形成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阶梯。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主人翁意识,形成责任感,这种主人翁意识不是班主任“给予”的,而是在实施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管理中,班主任必须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决策、管理设计和管理过程中去,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调动他们管理的积极性,从而锻炼其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效益。
三、自主管理是目的自主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充分发扬学生自主精神,展露学生自由天性的可靠保证,在自主管理中,要把学生看成班级建设的主体,尊重他们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这一直是我们所提倡,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学生自主管理是三种管理层次中最高的层次,这要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的去实施,它要求每个学生管理好自己。如在我们班,学生们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提出:每个人管好自己的学习,管好自己的生活琐事,尤其在卫生方面,学生们自己提出:每个人管好自己周围一平方米的卫生,管好自己前后的一个小圈子。我们班的刘扬平时较为邋遢,他位子下边经常有碎纸屑,但随着自主管理意识的加深,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注意个人卫生,这不仅关系到自己,还关系到全班的荣誉,渐渐的他知道着心着眼了,可有一次下课,他尽顾着去玩,结果位子下边因为有一点碎纸屑被检查的同学扣了一分,还没等同学埋怨他,他自己就难过得哭了起来,我让他谈谈自己当时的想法,他难过的说:“班集体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爱护它,可我却只顾着自己玩,把个人卫生忘在了脑后,我给班集体抹黑,我真的很难受……”话没说完,就泣不成声了。我让同学们谈一谈看法,同学们有的说:这次刘扬给咱们班扣了分,说明他没重视卫生问题。有的说:虽说是因为刘扬扣的分,但大家都应该注意,不要再因为谁扣分了。还有的同学说:这不只是分的问题,更是荣誉问题,说明我们班卫生方面还不是很好,所以我提议,大家对于班集体的任何事情都要着心着眼,不仅仅是在卫生方面,其他方面也要着心着眼。从这以后,班级以一个更加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所有同学都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与班级荣辱与共,人人都有一种参与管理的意识和欲望,形成了自主管理的氛围,使自主管理成为了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行为。进行自主管理,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认识到自己必须承担的相应的自我管理和肩负责任的义务,从而产生自主管理的愿望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如此班级管理才能达到这个最高层次。
总之,教师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三种基本形式,也是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作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将三种管理方式恰当运用,巧妙穿插,给学生开辟自主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其内在需要,最终达到班级管理的最高层次,真正体现出管理的效果。
第二篇:医院管理三个层次
医院管理的三个层次
一是以总体经营战略的设计对医院的经营性质进行清晰地说明和界定,保证整个经营目标的一致性,建立企业统一的精神价值和事业追求,让员工在清晰地了解企业的目的和发展方向下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为企业资源匹配提供决策基础和评估标准。让组织目标在组织结构中能有效地分解并成为各经营单位的绩效指标,既而评估和控制成本、时间、和绩效考核。在医院的远景、使命、目标和实现的手段的执行过程中,根据市场的特点和竞争格局选择医院的重点发展项目或技术,即优势服务医疗产品,并使其在医疗市场中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并且通过合理配置医院内的各种人、财、物等资源,通过提高资源的组合力和使用效率,使医院的各项业务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是以职能战略设计强化医院总体战略和业务战略在各职能部门中的执行规划和执行行为指导,有效地运用相关管理效能,保证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比如医院经营管理战略、财务管理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等。各职能部门是医院战略实施中指挥、组织、协调、系统联动的枢纽,犹如“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职能战略的管理应重视协调性、阶段性、可控性等,在职能战略的规划中特别要注意目标或经营指标分解的科学性和适时性,以及绩效考核的结果首尾相应,达到考核的结果一定要得到绩效。
三是以业务战略的设计对医院的竞争产品进行规划和核心竞争打造。医疗业务工作是医院的核心构成部件,医院的每一个临床科室都是一个业务竞争单位,每一个临床科室都有自己区隔明晰的业务、可界定的细分市场和市场竞争者,同时科室总体设置和细分设置已形成今天医院实力及服务的竞争新领域。因此,医院必须具备业务战略发展观念和详细的市场规划指引,针对每一个业务单位就医患者的特点,细分市场的规模情况和竞争格局以及竞争者的优劣势后提出自己的业务规划和业务发展目标,确保满足已有的医疗市场需求和继续按照经营目标拓展市场份额。
第三篇: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
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研组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学校重视的课题。落实教研组管理,提升教研组功能的关键在落实以下三个层次的“管理”:
一、人治——教研组组长能力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一层次就是教研组长的能力管理。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的最基本单位,教研组长则是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的负责人,肩负着领导本学科教师研究教学,开展科研,对本学科教学进行组织管理,以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重任。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离不开一个能力强的教研组长。学校常常在学科中选拔专业能力很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通过他个人的能力落实教研组管理。教研组长的能力可以表现在执行教学计划、组织教研活动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1.执行教学计划
①领会计划: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汇报情况,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将计划落实为具体措施。
②加强管理:协助学校贯彻教学常规要求,协调各年级重要考试的命题、阅卷和统计反馈等事务工作,并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控教学进度。
③确保质量:组长本人教学效果显著,能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并指导本学科成员提高教学水平,促使学科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2.组织教研活动
①制订方案:抓住本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或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和方案以及活动安排,目标明确,有切入口或抓手。
②落实措施:积极执行教研活动计划,推进方案拟定的具体措施,能创造性地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确保教研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
③引领合作:能主动关注教师的需求,提出建议,提供个别帮助,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与同事共同分享经验,善于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同事研究和探讨教学问题。
④注重实效:能切实解决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主动帮助本学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每次活动都有记录、分析与总结,有明显成效。
3.引领专业发展
①提升师德:严格遵守教师行为规范,有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对教师热心而宽容,有服务意识,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提供帮助。办事严谨务实,有责任心。在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观察与研究时,能提炼出有价值的策略;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能力。
②指导实践: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能够对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加以自我分析,并提出后续跟进措施。
③主动创新: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本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了解本学科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注重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组长自己要能提出关键性和创新性观点,用于指导本学科教师研讨,这样才能提高本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
二、法治——教研组制度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管理。教研组管理离不开高水平的教研组长,但是如果只依赖于教研组长的个人能力,一旦教研组长岗位变换,可能会出现管理断层,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教研组制度,通过制度保证教研组的高水平运转。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要想提高教研组管理的有效性,就要在教研组工作的每个环节上形成制度,加强管理,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教研管理制度(常规制度、学习制度、研究制度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
完善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对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由学校检查,以保证教研效果。明确教研组长的地位和职责,制订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加强集体研究,促进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使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改革教研组设置办法,既按学科设置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又设置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等综合教研组。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同时也使学科、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具有合法性,从而使以校为本的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教师教学研究制度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3.课题规划与相应的管理制度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且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确定课题进行研究。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环节在内的管理制度,增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评议课制度、研究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5.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对教师参与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参与活动、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教学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如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奖,有著作、课件等。
三、文治——教研组文化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三个层次是文化管理。教研组的变革与发展,深层的根基在于教研组文化的构建。对教研组而言,文化具有三种内涵:其一,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同的行为规范体系,它指明了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成员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其二,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其三,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开展研究的共同方式,是教研组成员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教研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置身于教研组文化之中的个体教师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深层制约着教研组发展的方向。
那么,怎样进行教研组文化管理呢?
1.树立文化管理意识
教研组存在的许多问题在本质上是该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判断问题,即文化问题。人的管理的核心就是文化管理,成功的管理必然走向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微型组织的管理者,教研组长的管理对象不仅是传统的人和事,而且涉及“教研组的文化”。换言之,教研组长既是教研组人和事的管理者,更是教研组文化的管理者。教研组长有了自觉的文化管理意识,原先自然生成、自生自灭的教研组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有意识的构建与发展。
2.构建教研组的制度文化
就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其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这些制度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和课例研究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工作方式。
3.落实教师的行为文化
教师的行为文化体现为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评议课行为等。无论是组训、文化愿景,还是教研组的文化战略,都是教研组长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协商,反复研讨,持续重建的结果。教研组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如同学校文化有校训一样,教研组也应有自己的“组训”,这既是教研组精神文化的基础,也是教研组文化理想的核心体现。教研组成员也要致力于教研组氛围的布置和资料的积累,例如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学习材料、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等资料都要有意识地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
4.制定教研组文化的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
学校应有对教研组文化创建进行评价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核心是创建品牌教研组,而品牌的内核是文化。在教研组层面上,教研组自身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评价标准。在这一标准里,应全面涵盖教研组文化的基本内涵,兼具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内容。
“人治的管理”主要靠教研组长的人格力量,管理者以“压”的方式来制约被管理者的行为,没有具体的标准,被管理者往往口服心不服,难以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难以转化成被管理者的主动行为。
“制度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标准对被管理者进行统一的约束和规范,同样是一种刚性的他律,其效果常常是被管理者被动接受。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是现在多数管理者都在用的,无情制度有情管理,就是把管理与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文化管理”则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它所达到的管理效果是“自律”。只有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和成员的集体智慧,形成和谐的学科教研组文化,才能更好地彰显教师的个人价值,才能让教研组在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成为名师,让学校成为名校。
第四篇:安全管理理念的三个层次
安全管理理念的三个层次
在企业安全管理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安全管理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一是工人要动脑筋想怎样去干活才能保证安全;哪里可能出现什么危险;如何去按章操作,去干标准活、放心活、安全活,工作过程中如何去发现隐患,处理隐患,并保证按措施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是管理人员要动脑筋想哪里是安全重点,是薄弱环节,监督责任是否落实,职工操作是否规范,隐患是否及时处理,做到监控到位,保证安全生产。
三是管理层要把责任、制度、规程、措施落实到现场,遇到问题要勤沟通,并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要构建和谐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监管者、经营者、劳动者的安全思想和安全素质都至关重要。
海尔的管理层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要想让时针走得准,必须控制好秒针的运行”。这句话说明了细节管理的重要性。只注重大的方面,而忽视小的细节,放任的最后结果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海尔能够创造出世界知名的国际品牌,其企业管理从未放弃过小的细节——细致到工厂的每一个方面。把安全管理渗透进全员、全面、全过程之中,就能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时时处处注重把握“细节”,恪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告诫,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细节”越是在基层,越是在具体操作中,越得举轻若重,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不存有丝毫侥幸心理,形成“安全无小事,细节是大事”的风气,这是实现安全的基础。
抓安全生产一定要注意细节、关注细节。安全生产这件大事是许多小事组成的,只有保证安全生产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才能成全安全生产这件大事。小是基础,大是框架;小是环节,大是链条,没有小无所谓大。对于安全生产的所有环节都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决不放过一个漏洞。只有这样,企业的安全生产才能真正得到保证。“曲突徙薪”,意即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应该说,上述故事中“灶家”的火灾,完全能够避免,因为即便“灶家”对隐患缺乏基本的防范常识,在淳于髡告知后也应当有所警惕。但是火灾还是发生了。如果“灶家”听了淳于髡的劝告,很可能避免火灾,也用不着众人相救了。这里,谁的功劳大是一目了然的。
我们发现,近年来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绝大多数都是责任事故,换句话说,“天灾”的因素虽然有,但“人祸”还是主要的。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避免安全理念的“透支”,要始终将安全工作摆在第一的位置。在思想认识上,安全工作高于其他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安全部门的权威大于其他部门;在资金安排上,安全费用计划和执行程度,重于其他工作所需资金;在知识更新上,安全教育优先于其他知识培训和学习;在管理举措上,情感投入多于其他管理举措;在检查考评上,安全检查评比严于其他考评工作;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经济、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坚持安全优先的原则。同时,让安全理念成为每名员工的一种习惯。安全生产不仅是你的责任、他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全面落实安全措施,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让安全生产从他律向自律转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事故就会远离我们,安全就会与我们常在。
第五篇:企业文化三个层次之我见
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
创造了企业的老板是伟大的,毕竟老板创业时承担了很多风险,受过很多苦难。因此每个老板都把企业看得很重,这是可以理解的,老板要通过管理来运作企业,也要通过文化来影响企业的员工。因为企业是老板的延伸,有的老板说:“企业是我的亲儿子,叫别人来调教怎么放心?”
在国内企业中,华帝的七老板,集体退出历史舞台,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这样的例子太少了。与亲儿子类比的企业文化,是老板个性和精神的延伸。站在企业的立场来看企业文化、来讲企业文化的人和书已经很多了,现在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来谈一下,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意义和价值。
1、企业文化是包装:
企业文化是公司的包装。
企业是产品,企业文化是产品外面的包装,详细的“核心价值观、基本价值观等”是包装上的说明文字。这样的包装,有利于推广企业这个产品,树立企业形象,增加企业在市场中、在政府中、在客户中、在员工中的竞争力。
站在老板的角度上,企业文化是传达老板思想的最好方式。也可以说,企业文化是老板的软性广告。老板的思想,如果由老板直接给员工灌输,一方面老板时间有限,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员工可能有很多抵触,毕竟老板是说教多于说理。对外界也是一样,企业文化可以把老板的思想,准确地传达给银行、经销商、政府等。因此老板用企业文化,这样“软性的广告”的方式来给员工灌输。这样推销老板思想的作用,效果要比单纯推销企业产品好很多、也比老板直接推销自己好很多,起码显得“正规”和有“水平”。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老板是没有思想的,有自己思想的老板,企业一定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有某种文化。
所以站在企业是个产品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包装。
2、企业文化是规矩
企业文化是公司中不成文规矩的集合。
老板要统一整个企业的思想,要求大家按照老板的意志动作。因此企业中制定了很多规章和制度。但是所有这些规章和制度,都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老板的思想。但毕竟制度不能规定所有的事情。在企业中还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把这些规矩进行集中,进行提炼,就总结出了企业文化。
中层管理人员在处理彼此关系时,要遵守一定的规定,还要符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家对“服从、专业、创新、以人为本等”文化概念的理解,要尽可能保持一致,这样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就可以减少摩擦,减少了交易成本,企业将更加有效。这个时候,企业文化就是润滑剂的作用。在管理层对待员工时,也是这样,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得双方保持沟通平台,减少企业中的纷争。
就这样,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相互配合,使得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了企业的执行力。
3、企业文化是宗教。
说到宗教,很多人很怕,为什么怕?宗教是充满力量的。宗教的力量是无限的,相信宗教的人是狂热的、充满激情的、人生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有种说法是说,掌握了人的精神,就掌握了他的一切。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中的宗教,企业老板就相当于企业中的教皇,他把自己的思想,进行宣讲和传达,就是在传法、布道。
有个故事是说青岛的一家企业,很厉害,全国闻名,企业文化也很出色。一个女工身患癌症,临去世时,说:“我死后,请把我绕厂一周,我要最后看看我们厂子,这是我最后的心愿。”这个故事要让西方资本家听到后,一定感到不可思议。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也是这家企业成功的法宝。
企业中有多少人是自觉自愿地工作呢?有时候我们抱怨“愚民政策”。但有多少“民”是有自己思想的呢?很少。与其让这些人精神上没有归宿,不如用企业健康的文化来引导他,可能最后企业和个人都受益,其实他也愿意被引导。所以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宗教,老板要学学宗教的发展,掌握宗教传播的技巧,实践在企业中,建设、提升出优秀的企业文化。
总的来看,企业文化对外部是企业的包装;对管理层是企业在规章制度之外的规矩;对员工来说是宗教。从这三个层次上理解企业文化,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可能更透彻,从而更好地贯彻企业文化,创造出企业更优良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