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
巫峡中学 谭家德
摘要: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的冲击下,他们的父母把他们留在原住地,由于不能得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心、体贴。他们的身心健康、智育、德育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令人担忧,也引起了全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节奏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进程的社会转型也带来了人口迁移流动的日益频繁。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有1.3亿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暴露出来,外出打工农民大多是青壮年,子女正值幼学阶段。多数子女被丢给爷爷、奶奶及亲戚照顾,这些儿童的教育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笔者就此对巫山的现状做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最初用于指由于父母在海外,又上学又打工难以抚养下一代,不得不交给上一代——祖父母或外公、外婆——来照看的这一部分的孩子。有人认为留守儿童是对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工区存在的一种特殊儿童群体的称谓,主要是由于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而造成的部分儿童处于一种亲子离异的现象的一种描绘。又有人把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有人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自己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现在比较普遍的认为是最后这种情况属于留守儿童。在学龄上一般认为是小学或初中生。
二、留守儿童的类型
按照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情况,留守儿童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父母中的一方外出,由另一方监护抚养的儿童。
2、父母双方均外出,由其它亲属监护抚养的儿童。
3、父母双方均外出,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抚养的儿童。
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独自生活,没有监护人。上述四种类型中有两种抚养方式,即临代抚养和隔代抚养。
三、留守儿童的现状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是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才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这些儿童主要分部在农村地区,大约占到88%到90%,有的地方留守儿童占到了当地全部留守儿童的20%以上,例如:我所居住的双龙镇龙务村留守儿童占到了全部儿童的31.8%,有50%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却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和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亲子关系的缺失,必将引发一系列的身心问题。如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学校德育、智育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身心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
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之前,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我经常给学生讲,社会是个大染缸,要学会做人。例如:我任教的2005级15班学生李超属于留守儿童,他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自治能力较弱,曾伙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向在校住宿生索要钱物,并有暴力趋向。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量。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衔接上存在“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例如:我任教的2005级15班学生沈林当时年仅15岁,他出生9个月父母均外出打工,由其奶奶代养,他的性格十分孤僻。一次和本班同学发生矛盾,他花20元请另一同学打架,特别是他得理不挠人的性格我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但他始终认识他自己是正确的。2005年上学期他和另一同学发生矛盾,要求班主任和学校处理,否则他准备从4楼跳下去。另外,另一学生王先念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他认为自己是给父母学习的,给父母提出了一些无理要求:要一部手机(能上网的),一架摩托车(跑得最快的),每天要20元零花钱,性格十分古怪。在他眼里,没有长辈、老师的概念,脾气爆燥,动辙打架,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学习较差,教育滞后,“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走访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很少。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和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4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是残破的,其家庭内部亲子 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性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流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表达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造成了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另外由于“补偿心理”,父母觉得长期在外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就通过多给孩子零花钱来作为补偿,对孩子在用钱方面并不太严格限制,结果却养成了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同 时由于没有家庭教育作为重要的支撑与后盾,学校教育“独木难支”。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缺乏上进心,教师也很难管教,据统计,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率仅占10%。更为严重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一些留守儿童读书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挣钱,将来自己也可以走这条路,于是厌学甚至逃学,故“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有资料显示,每年全国有近200万的农村儿童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劳动力。就我了解的巫峡镇的情况,留守儿童中每年就有近10%的儿童辍学。甚至更多。
(三)性格缺陷,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二个断乳期,第一个是在3——4岁,主要表现为生理上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少。第二个则是在青春期,主要表现为心理上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少,这段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代养人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爱、没有温暖的充满亲情的环境里,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或变得抑郁寡欢,脾气古怪;或变的孤独内向,事事淡薄,甚至会乖戾失常,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偏执型,自恋型的病态人格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暇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大,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快。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事情需要交流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第二为教师,第三才是 3 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我任教的现在班级中有一个叫张辉的女生属留守儿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她蛮不讲理,而且得理不挠人,有时真叫我头疼。前几天我在班上调座位,她提出要求,靠前坐一点,我同意了她的要求。但她紧接着提出第二个要求:和她较好的同学也要一道坐到前排去,而且个子高,我无法满足她,她就眼圈发红,怒发冲冠,并拍着课桌大吼大叫,并说:“你怎么是这样的人呢?”我感到莫名其妙,无所适从„„叫家长吧!父母都不在家,只有一个快90岁的爷爷在家„„
(四)缺乏亲情,行为偏差,价值扭曲。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在双龙镇龙务村的走访中得知,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由于外出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家庭的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 4 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无论在生活管理、智育方面,还是在心理发育、道德教育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各方面正常、健全、完善地发展,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应引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四、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基础教育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如:巫山南峰小学每班70—80人,巫山中学初中部每班70—80人),办学条件差,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严连续性,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重视好学生,轻视差学生,放松或放弃对差学生的管理,教育。城区学校重视走读生,轻视住读生。(如:某中学住宿生的管理十分不到位,班主任极少到学生寝室)。使差生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
(二)监护权的缺失。亲戚认为老师管,老师认为亲戚看,结果两头都没管。班主任认为生活老师管,生活老师认为班主任管,实际都没管。
(三)当地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椐我了解,巫山的现状更令人担忧,没有召开过一次专门的会议研究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不用说有什么好的制度方法好建议。多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切实解决好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即使当地政府责令当地的中小学校关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由于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教师资源等因素影响,这方面的教育效果甚微。
(四)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错误的认为“不上学,还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这种观念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五、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正面来看,外出务工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等;从负面来看,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于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对此,必须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充分发挥外出务工者对“留守子女”教育的积极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以保证农村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一)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 5 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巫山现状,为什么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只能就读巫峡小学而不能读南峰小学、巫师附小?请政府及相关部门给留守儿童一个合理的说法。
(二)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宣传,增强了社会关注度,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对各部门已有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要分析整理,使其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当前也具有了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三)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 6 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四)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二篇: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吴征(1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1001410024)
摘 要: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其教育和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诸如心理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不良,道德发展出现危机,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任其发展下去还会演绎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以圆满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形成了庞大的民工潮队伍。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应该看到,和城市中“流动儿童”遭遇的教育困境一样,“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那些被留在户籍所在地而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之所以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副产品,也是客观社会结构制约下的农村劳动者无奈的理性选择。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正在或将要步入城市,这也意味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长时期存在。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不佳:在农村,由于监护人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在对儿童的知识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当儿童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除了向老师寻求帮助以外,基本上找不到其他的解决途径,再加上农村经济水平较低,所以对互联网等新兴教学媒体的使用很是欠缺。学生的知识面也十分的狭窄。再加上家庭本身对教育的不重视,对学习方面管理的不够好,留守学生在学习上容易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已是家常便饭,有的留守生甚至辍学。甚至于有些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直接影响到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城市相比普遍较低。
(2)心理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个人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好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冷淡,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享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上的思想指导,也无法享受到完整的家庭人格教育,孩子因此变得内向、敏感和脆弱,不愿与别人交流,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郁闷感势必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失控倾向,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问题少年”。(3)道德发展出现危机:在农村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许多留守儿童接收不到正规的道德教育,他们大多数是跟随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由于监护人知识水平有限,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许多儿童容易惹上社会上不好的习惯,容易被社会不好风气影响。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面对不良文化和行为,他们进行正确判别的能力不强。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旷课、逃学、迷恋上网等现象,有的甚至被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参与诈骗、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
(4)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
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5)代沟现象较为明显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90%的儿童承认跟监护人发生过冲突,冲突的理由主要是代理监护人唠叨和不被代理监护人理解,这两项合计占86%。在回答“如果你有机会给现在的监护人提一个要求的话,你最想说什么”的问题时,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都表达了要求被理解和要求得到帮助
(6)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不少儿童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和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对策
(1)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应该注意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教育公平,为农村子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育资源,更加完善的教学设施。发展信息教育,素质教育不断拓展农村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国家应适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的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并在政策上给予最大的优惠。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2)学校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要调整课程设臵,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坚决制止“管优不管差”的现象;要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而且通过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3)家庭方面:留守儿童家庭应该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要倾注更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尽可能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平衡感和孤独感,使他们依旧体味亲情的温暖。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农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4)社会方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其法定监护人的事,也并非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而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群策群力。因此,应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来宣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大力组织开展社会关爱行动。比如在社会上广募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在亲情上关爱,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鼓励帮助留守儿童;呼吁当地村民积极配合各村组织做好工作,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孩子,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多方争取社会资助,帮助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研究,2002,(9).[2] 史晖,王德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9)[3]胡朝阳,张振乾.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报告[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8).[4]王晓腾.没妈的孩子也是宝[N].贵州商报,2007 10 2
第三篇: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共)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14岁以下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据对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深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59%,平均每班10人,有的班甚至达到1/3,这还没有包括父母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79%,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儿童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要支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来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队伍,他们的发展与问题是值得社会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小觑的。
一、教育问题主要表现
1.学习教育不够
根据调查显示,苏北农村一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成绩优秀者甚少。据老师反映,留守儿童无论是在平时考试中,还是最后的期末考试,平均分总体上比非留守儿童低。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作业质量比非留守儿童的质量低。总之,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不如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不仅压力大,而且无心向学,学习动力不明显,甚至处于消极颓废状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学习上接受的教育不如非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体现的教育效果不佳。
2.道德教育不行
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缺乏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在行为上出现偏差。在生活习惯上表现为穿着比较邋遢,不注意个人卫生;在道德品行上表现为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上的表现,突出了留守儿童在道德教育上存在的缺失。
3.安全教育不足
留守儿童本身缺乏防范意识,自身防护能力比较弱,监护人对其安全教育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经常遭到同学、邻居的欺负。有些不法分子将留守儿童作为目标,对其造成伤害。
4.心理教育缺失
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孤僻、敏感、胆小怕事,遇到问题或困难,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心智不成熟和缺少心理教育,不敢及时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5.情感教育欠佳
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很少注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加之留守儿童自身比较腼腆内向,所以不喜言谈,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根据留守儿童周围同学反映,他们平时喜欢自己一人,不喜欢和大家在一起玩。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情感交流方面总体不如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愿与他人交流,更喜欢独处。
二、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道德、安全、心理、情感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比较明显的,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1.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大多数苏北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大多数青壮年对工资的要求,所以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开始渐渐涌向城市,追求更高的工资。苏北是劳动力输出较大的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的农村里,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自身家庭的经济收入,不仅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且支持了新农村建设,推进了城镇化,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不仅破坏了家庭结构的平衡,而且使得家庭里的儿童成为留守者,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困扰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2.家庭原因
为了给孩子更扎实的经济基础,为了提高家庭的经济水平,更多的父母不得不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然而大多数父母不得不选择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生活,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舍弃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农村相比城市无论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远远落后,农村的父母大多数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父母教育意识薄弱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出现问题。
3.学校原因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道德上、安全上、心理上、情感上存在的问题与学校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农村学校里的教育理念相对于农村比较落后,教学理念停滞在“升学率”上,不能及时跟进社会发展潮流;不能及时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存在;不能细致考虑到留守儿童除学习教育之外,仍然需要道德、安全、心理、情感上的教育;没有相应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学校配备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关注每一位留守儿童,不能及时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4.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自身长年缺乏父母的爱,缺少老师与同学的关爱,因此慢慢封闭自己的心,渐渐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内向。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显得更敏感,一旦他人言语有稍微不适当之处便开始抵触攻击他人。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较强,一旦遇到挫折与失败不愿与他人交流,不愿寻求他人的帮助,而是选择压抑在心里。由于自身身心不够成熟,对周围人持怀疑态度,总是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三、解决教育问题的措施
1.政府方面
政府应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其次,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家庭方面
外出务工的父母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定期打电话与孩子联系沟通,定期回家看看孩子,与他们进行交流,除了强调学习教育外,还要从孩子身心发展考虑,关注孩子在安全、心理、情感、道德上的教育,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要正确处理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从孩子长远发展着想;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协助学校和老师对孩子进行及时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3.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天地,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优化育人的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当地学校可以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以留守儿童德全面发展为基础;可以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定期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情感教育、安全教育和道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学校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
四、结语
苏北地区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是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苏北地区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苏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留守儿童教育
耕耘“善德”沃土 呵护“留守”成长
湖南省临澧县第四完小 刘昌稳 邮编:415200 电话:***
邮箱:1025342748@qq.com 摘要: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短期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学校的教育。学校因地制宜,“绘制”了一份留守儿童教育“路线图”,最大限度弥补他们的成长“短板”。耕耘“善德”沃土,为留守学生调制精神套餐;重视养成教育,为留守学生成长夯实根基;延伸教育触角,为留守学生业余引路导航;依托家长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能量。
关键词:留守儿童 养成教育 业余 家庭教育
我校地处县城边缘,生源一半是留守儿童。长年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我们,深知这类学生群体的成长困境:缺少父母的关爱,祖孙之间隔代沟通阻滞,家庭教育方式落后老土。同时,我们也明白,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短期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学校的教育,为此,学校因地制宜,“绘制”了一份留守儿童教育“路线图”,最大限度弥补他们的成长“短板”。
一、耕耘“善德”沃土,为留守学生调制精神套餐 “至善至美”,一个唯美的成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古老的至善文化迫切需要学校文化的现代演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四小开始了善德文化的系统构建。围绕“至善”主题,我们从“善”字成语入手,从搜集的80个“善”字成语中精心挑选出20个符合“至善”主旨的成语,重新排序、组合、连缀成“至善”的文化核心:“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从善若流……止于至善”。在传达室的外墙面开辟出了以“乐善不倦,至善至美”为主题的“至善”成语墙,进出校园,抬头可见。
为了形成强盛的“至善”文化气场,学校同步启动“室、廊、园、墙”等的部位的文化设计与布臵。“忠、孝、仁、善、礼、智、信”的道德文化长廊建起来了;“中国好人”的宣传专栏立起来了;走廊上,“临澧四小美德少年”光荣肖像挂起来了;教室里,“临澧四小学生一日一善行为指南”“教师心语”贴起来了:办公室内,现当代教育名家陶行知、斯霞、李吉林等名师带着各自的教育主张,肩并肩“走”来了。
学校文化,任何物象都应成为文化的载体。新修的教学楼,一砖一瓦里,蕴含着香港教授杨菁荪华侨的一份爱国情谊,“菁荪楼”这一简单的楼名因此有了丰富的“至善”内涵。综合楼与幼教楼之间新辟出的一块绿地,因杨教授亲自命名并欣然题写园名“至善园”,普通的绿地顿时赋予了鲜活的文化张力,并一举成为四小“至善“文化的聚集地。
二、重视养成教育,为留守学生成长夯实根基
立足校情,提炼养成教育核心要素。一直以来,养成教育成效为何不尽如人意?对此,我们检索了各类养成教育研究成果及专著,成果内容各异,表现形式惊人一致:梳理出了条目繁多的“好习惯**条”。平心而论,这些总结提炼出的好习惯,的确是应该养成的好习惯。然而,相对衡定的教育力作用到数目庞杂的目标点上,教育功效恐怕只能像隔靴挠痒。只有因地制宜,将眼花缭乱的目标点科学“瘦身”,才能产生看得见的教育功效。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校集中力量进行了养成教育核心指标的“校本提炼”。我校是一所处于县城边缘的小学,生源大多来自农村,以留守儿童居多。毫无疑问,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缺失的是什么?习惯,基本习惯。怎么办?家庭的缺失只能靠学校教育弥补。经过一番自我诊断后,学校举全校之力梳理提炼:临澧四
小的学生最迫切最需要养成哪些好习惯?经过征集、筛选,学校将养成教育核心凝练成了“洁、雅、勤”三个字,每个字三项指标。即“洁:校园清洁、仪表整洁、书包洁净。雅:举止儒雅、上下楼文雅、用餐优雅。勤:勤背书、勤练字、勤阅读”。简称“三三三”目标。每项指标又分别描述出具体的行为指向。
删繁就简,调整班级管理评价体系。目标确定下来了,如何让目标可测可评?毫无疑问,班级管理评价是一道推动养成教育的有效杠杆。笔者再次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所在学校的醒目处,都有一套条清缕析的评价量表,而这块量表多半指向班级管理,只不过量表内指标各异。但集中指向养成教育的指标少。
我校也一样,校园醒目处设臵了一块评价班级管理水平的量表,表内指标涵盖“卫生、礼仪、上学、放学”等十二项。学校再次决定,要对班级管理动一动手术,于是,由“文明班级嘉奖排行榜”更新为“养成教育班级嘉奖排行榜”。评比主题直接指向“三三三”,累计九个项目。通过三种途径获取数据:大队委的值班数据、“行政日志”记载数据、政教主任的日常巡视数据。评比结果一周一公布,用笑脸取代分数,每周笑脸多的班级就可以获得一面红旗。评价一月一累计,直接进入班主任津贴的一部分。有了新的评价指挥棒的引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向感更强了,一门心思盯着“三三三”。
直观呈现,让结果反馈无声胜有声。最有效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抵达心灵的自我教育,尤其是与个人品德直接关联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自我教育不能凭空冥想,需要形象直观的媒介牵引,以便于学生自我观察,区别和评价自身优缺点。受“微课”的启发,我们借助“班班通”平台,尝试定期制作“好习惯益终生”主题“微课”。开通“微课”素材提供渠道,教师人人是“拍客”,家长也可参与。校道上、走廊里、操场中,看见有教育意义的场景,手机一举,随手拍下,指尖一点,发送学校,定期评出优秀“拍客”。每周一第一节播放,“微课”呈现的是教师“育人瞬间”、学生“精彩呈现”。厕所,一直是学校深感头痛的部位,蹲位不足、狭窄拥挤、进厕不冲、异味难闻。在“进厕冲水,善良之举”的进厕习惯强化下。厕所异味开始淡化,瓷砖地面开始还原本色。五月的一天,走进低年级楼层厕所,一阵茉莉花的清香扑鼻而来。不知是谁,给厕所喷洒了空气清新剂!5月里,栀子花开的季节,不知又是谁,在厕所窗台上偷偷摆放了几朵洁白的栀子花。这些喜人变化,学校及时编成“微课”——《这里的变化静悄悄》,搬到班班通屏幕。
教育家魏书生有言:“基础教育这点事并不复杂,认准了往深处做便是。”我们欣喜地发现,在“333”的引领下,曾经的“蓬头垢面”开始流露出现代文明气息,赤脚片不见了,红领巾鲜艳了,小手干净了,举止文雅了。清晨进校,一声声清脆悦耳的“老师好”,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三、延伸教育触角,为留守学生业余引路导航
我们坚信这句格言:人的差别就体现在业余!成人世界里也有一句话:8小时内成不了专家!业余时间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为了让留守学生的业余有章可循,我们运用“放长线管业余”的策略,重磅推出“临澧四小学生业余活动指南”。对学生业余生活设计了五类“家常菜”。
“手不释卷爱阅读”。学校引导班级建立了图书漂流站。以定期跟踪调研的方式督促教师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学生纷纷被精彩纷呈的课外书吸引,由当初的“被阅读”进化成“好阅读”。中高年级学生还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其经验“让阅读像书香一样自然”在全市推广。“一笔一画写好字”。学校响亮地提
出一个“硬性规定”--“一日一练”。组织学生唱响“写字童谣”:“一读二写三再比,一日一练更给力;课内课外两结合,日积月累出奇迹。”“一丝不苟写作业”。把一丝不苟写作业作为基本学习习惯来抓,发给每位家长一份“家庭作业布臵与评阅操作指南”。学校坚持一月一次跟踪调研学生作业情况,发现倾向性问题与教师及时沟通,涌现出的好典型,学校及时推广。“日积月累勤背诵”。学校规定,所有学生背诵篇目,学生要滚瓜烂熟。“百花齐放展才艺”。“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才是素质教育的完整内涵。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己之长,或外显或隐藏。学校的责任就是给学生提供施展的舞台。有了这些评价指向,学生的业余生活主题自然由“放任自流”转向“有的放矢”。
四、依托家长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能量
为了破解“5+2=0”的魔法算式,我们意识到,家庭才是教育的主战场,只有建好家长学校,并尽快提高家教水平,才能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做法就是:
一是定期对家长学员授课。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学员培训会,挑选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对教师授课把好“三关”。即“准备关、讲课关、时间关”。近年来,学校先后请来全国感恩励志教育专家朱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天赋亲职教育课题组专家等来校进行家庭教育专题演讲。
二是及时组织爱心大家访。学校采取“爱心大家访”形式,定期组织“送教下乡”,因材施教,给家长面对面传授家庭教育艺术:告诉家长“祖辈如何代养留守孙儿”;启发家长“孩子的差别就体现在业余”;提醒家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三是精心策划家长会。开好家长会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关键所在。为吸引家长踊跃参会,学校改革会议形式,摸索出了三种家长会方式:一是把家长会办成“成果展示会”;二是把家长会开
成“家长论坛会”;三是把家长会办成“亲子互动会”。
“乐善不倦,至善至美,文明美德伴随我们成长……”正如四小校歌“善德美天下”所唱,相信,在四小这片“善德”沃土里,会培育出一个个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留守好少年。
第五篇:留守儿童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
202
索引
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相关百科 专家解答
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更多留守儿童的定义>>
是谁让留守儿童成留守儿童?拿什么保护你,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道德行为差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5、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6.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