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
最佳医院排行榜
1.北京协和医院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5.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6.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7.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8.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9.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14.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18.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19.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2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23.广东省人民医院
2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25.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2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列)29.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30.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3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3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34.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35.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36.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37.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38.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39.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4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4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42.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4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44.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
45.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46.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4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48.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49.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50.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
妇产科
1.北京协和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3.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5.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骨科
1.北京积水潭医院
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4.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5.北京协和医院
口腔科
1.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2.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3.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4.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
5.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泌尿外科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3.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4.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并列)
内分泌科
1.北京协和医院
2.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4.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5.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皮肤科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4.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5.北京协和医院
普通外科
1.北京协和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3.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心血管病
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4.广东省人民医院
5.沈阳军区总医院
消化病
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2.北京协和医院
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肿瘤
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4.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5.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病理科
1.北京协和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传染科
1.北京地坛医院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4.(并列)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耳鼻喉科
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放射科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北京协和医院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肺科
1.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4.北京协和医院
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风湿病
1.北京协和医院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精神医学
1.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2.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麻醉科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2.北京协和医院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4.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5.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肾脏病
1.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神经内科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北京协和医院
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小儿内科
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5.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外科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胸心外科
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4.广东省人民医院
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血液科
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4.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北京协和医院
眼科
1.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4.天津市眼科医院
5.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整形外科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2.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3.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4.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5.南方医院
第二篇: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
现在,各种各样的排行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买书有畅销书排行榜,吃饭有热门餐馆排行榜,旅游有最佳目的地排行榜„„最近,为指导百姓就医,一份“医院排行榜”火热出炉。
全国名医票选最佳医院
2011年1月,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在经过半年多的评比后,发布了《2009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分获最佳医院前三甲,排行榜还给出了27个科室的医院排名。
在排行榜的主持者、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教授看来,排行榜就是百姓的疑难杂症“导医台”。“各医院和科室在各地‘雄踞一方’,缺乏全国性的横向参考比照,需要有人来填补这个空白。”2010年8月,评比工作启动。研究所参照美国的方法,建立一套中国专家数据库,以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专家都是各专科委员会的全国委员和省市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共计807人,可谓是全国名医“总动员”。他们需要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临床技术、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等,投票选出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并在此基础上选出最佳医院。
美国早有医院排名
美国最佳医院和最佳专科的评选始于1991年,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主办并刊登结果,每年更新1次,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梅奥诊所等美国“名院”均曾榜上有名。1998年,高解春在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做访问学者,“那一年,费城儿童医院的儿科力压波士顿儿童医院,荣登儿科榜首。大家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今年我们第一’,非常自豪。我还问了些美国老百姓,发现他们特别看重医院排行榜。”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初次公布榜单时就指出,医院排行榜是一面窗口,帮助医生了解代表本专业高水准的医院,患者也可借此择院而医,不被广告或口口相传误导。
百姓怎样用好“排行榜”
排行榜出炉后,舆论褒贬不一。有患者认为,排行榜能帮助患者节省时间、精力,但若榜单大范围流行,也许会让这些医院的门诊量激增,使就医难问题雪上加霜。就此,高解春也强调,这份榜单不是为小毛病或基本医疗服务的,而是指导一些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的患者就医,或是在本地缺少优秀医疗资源时,帮助患者了解邻近省市的医疗资源。
卫生部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主任丁晓燕建议看病分三步走:对于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或常见病,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别都挤到“最佳医院”去。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确诊和治疗,可以转到上一级医疗机构,或请专家会诊。若在当地医院,尤其是三级甲等医院无法有效治疗的患者,可从最佳医院或最佳专科中,选出距离自己较近的医院就诊。(徐李燕)
最佳医院排行榜
1.北京协和医院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5.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6.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7.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8.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9.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14.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18.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19.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2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23.广东省人民医院
2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25.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2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列)
29.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30.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3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3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34.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35.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36.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37.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38.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39.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4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4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42.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4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44.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
45.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46.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4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48.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49.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50.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生命时报》(2011-03-25 第16版)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前5名)
妇产科
1.北京协和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3.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5.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骨科
1.北京积水潭医院
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4.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5.北京协和医院
口腔科
1.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2.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3.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4.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
5.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泌尿外科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3.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4.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并列)
内分泌科
1.北京协和医院
2.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4.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5.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皮肤科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4.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5.北京协和医院
普通外科
1.北京协和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3.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心血管病
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4.广东省人民医院
5.沈阳军区总医院
消化病
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2.北京协和医院
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上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肿瘤
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4.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5.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部分医院使用简称,其余排行榜详见2、4版中缝)
《生命时报》(2011-03-25 第16版)病理科
1.北京协和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传染科
1.北京地坛医院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4.(并列)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耳鼻喉科
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放射科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北京协和医院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肺科
1.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4.北京协和医院
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风湿病
1.北京协和医院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精神医学
1.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2.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麻醉科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2.北京协和医院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4.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5.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肾脏病
1.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神经内科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北京协和医院
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5.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小儿内科
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5.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外科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胸心外科
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4.广东省人民医院
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血液科
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4.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北京协和医院
眼科
1.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4.天津市眼科医院
5.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整形外科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2.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3.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4.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5.南方医院(完)
第三篇:2018中国各地区大学排行榜发布
据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刚刚发布了最新2018中国各地区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2018中国各地区大学排行榜,这是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连续第16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
本次统计收录了2018年中国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的1325所本科高校(含8所军事院校、265所独立学院、161所民办大学和74所港澳台高校)的综合实力排行榜、星级排名(最好大学排行榜)、本科专业排行榜、各省市区大学及专业排行榜等系列排名。
报告负责人、艾瑞深研究院院长赵德国指出,校友会2018中国各地区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排名体系包括人才培养、学术科研和社会影响等3大指标,旨在为全国高考考生、外国来华留学生填报志愿挑选大学专业提供权威报考指南。
校友会2018中国各区域大学排行榜前5强
哪些地区的高校综合竞争力最强?哪些地区跻身2018全国百强的高校数量最多?哪些地区跻身2018中国五星级以上大学数量最多?
报告显示,北京市高校的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最具竞争力,问鼎校友会2018中国各地区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榜首,拥有清华北大人大等28所中国八星级大学、中国七星级大学、中国六星级大学和中国五星级大学,18所高校跻身全国百强高校行列,堪称中国高等教育中心。
江苏48.61分,列第2;上海46.49分,居第3;湖北37.17分,列第4;广东28.81分,居第5;陕西27.31分,列第6;浙江25.94分,居第7;山东24.71分,列第8;辽宁23.97分,居第9;四川23.01分,列第10。
24个地区高校跻身全国100强,北京江苏上海雄居2018中国各地区百强大学排行榜前3名。
令人遗憾的是,新疆、内蒙古、贵州和海南等省区没有高校跻身2018年全国百强高校行列,宁夏、青海和西藏等地区高校更是跌出全国200强。
中国八星级大学扎堆北京,北京、上海和湖北雄居2018中国各地区一流大学排行榜前3甲
在最新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中,北京市有19所高校跻身2018中国八星级、七星级、六星级和五星级大学行列,雄居校友会2018中国各地区一流大学排行榜首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荣膺2018中国八星级大学,晋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上海市第2,湖北省第3,天津市第4,江苏省第5,湖南省第6,陕西省第7,四川省第8,广东省第9,浙江省第10。
更多内容百度搜索 《厚学网》
第四篇:2012年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
2012年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
作者:排行老三发布于:2012-5-8 22:58 Tuesday 分类:人物排行榜
2012善行天下第九届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典礼4月27日在北京水立方举行,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以35亿元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再次蝉联“中国首善”殊荣,“2012十大慈善家”、“2012十大慈善企业”同时揭晓。
此次慈善榜中的两个榜单引人注目:针对个人捐赠的中国慈善家排行榜和针对企业捐赠的慈善企业排行榜,入榜条件为捐赠100万元以上。2011年慈善排行榜榜单合计入榜慈善家231位,合计捐赠79.99亿元;上榜慈善企业605家,合计捐赠104.47亿元。
通过专业调查、社会推荐、网上公示、专家评审等四个阶段,许荣茂、许淑清、杨受成、崔根良、翟美卿、陈怀德、陈逢干、陈锦石陆亚行夫妇、王琳达、王翔荣获“2012十大慈善家”;神华集团、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泛海集团、碧桂园集团、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日照钢铁集团、上海华信石油集团、Nuskin如新集团、新奥集团、步长制药集团荣获十大慈善企业。同时,公布了“中国明星慈善榜”,范冰冰、刘烨、刘谦、胡军、羽泉、孟庭苇、伊能静等100位明星榜上有名。
中国慈善排行榜在民政部、中央综治办、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单位指导下,由《公益时报》社编制发布。每年慈善排行榜榜单都对上一中国慈善捐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财富集团和先富阶层的爱心清单。
评出2012十大慈善家、十大慈善企业,曹德旺蝉联“中国首善”
第五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附件3
建议项目范例
(项目目标与任务、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
一、目标与任务
(一)项目研究目标
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联合国内3~6家大型神经内、外科中心,建立3~6个综合性技术转化基地,形成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的创新团队,初步建立集人才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学科建设、项目研究四位一体卫生技术体系。
通过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降低脑血管病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致死率、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1.基础数据: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探索项目监管、技术推广、疾病预警的新模式;
2.预防干预:建立适当的卒中二级预防督促和宣教体系来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形成适合国情的抗栓药物的分层用药指南;
3.疾病诊断: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规范并制订垂体瘤的分子病理诊断标准,选择可有效指导个性化治疗的分子标志物并指导临床治疗,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其推广到其它种类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打好基础;
4.疾病治疗:①脑血管病:将推广与转化3~5项适宜技术;研发与推广2~3项关键技术;使示范区医院治疗关键绩效指标达标率较前相对提高5%-30%。其中溶栓比例相对提高3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80%,致残率相对下降5-8%,出血率相对下降15%。抗血小板应用比例相对提高1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50%。卒中复发的相对危险度降低15-22%。初步建立国家级脑血管病转化医学中心,形成以三级专科医院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示范基地的转化模式。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将建立1~2个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疗技术的研发、推广、示范基地,提高神经外科整体诊疗水平,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二)项目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分解和技术路线 1.项目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分解
对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所急需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进行详尽的分析、论证后,将首先启动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工作,以疾病的早诊早治、个性化治疗和微创诊疗技术应用为主线,在基础数据、预防干预、疾病诊断和疾病治疗4个方面展开初步研究。
(1)基础数据
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 以网站为中心,将设置行业主管部门用户、项目组成员用户、医生用户、患者用户的不同权限,开放相应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组任务监督、财务监管、成果共享、定期网上汇报项目进展、远程会议;医生网上培训、多媒体形式的技术推广;患者疾病宣教、网上会诊、网络随访等内容,将其打造成面向各级终端的服务型网站,探索项目监管、技术推广、疾病预警的新模式。
(2)预防干预
本着“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预防为主”的原则,初步建立包括群众健康促进、早期预警症状识别、早期临床干预等环节的以疾病早诊早治为核心的预防干预体系。
① 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二级预防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转化与推广应用
通过多中心、前瞻性、连续性、病例对照研究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降低高危人群卒中复发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作用。本研究预计在全国15家医院建立示范基地,入选2000例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卒中风险评分即ESSEN评分≥3分),随机分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间卒中复发率、病死率以及致残率,以建立适合国情的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筛选和实施路径。
②抗血小板规范化治疗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规范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丰富、适应证最广的抗血小板药物。建立包括100个推广站在内的中国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质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完成100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登记研究,并进行1年随访工作;了解目前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
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明确抗血小板药物的长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与患者结局事件复发的相关性;建立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监测;明确不同病因亚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如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等。形成适合国情的抗血小板药物的分层用药指南,将更好地指导中国神经内科临床医师的规范用药。
③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主要研究拟通过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试验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药与单阿司匹林用药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人群3个月内发生或再发卒中(包括缺血性、出血性)风险的作用;比较两种治疗组的安全性。预计研究在全国80家中心展开,入选2000例受试者。
(3)疾病诊断
选择国内3~5家大型神经外科中心150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制定垂体瘤的分子病理诊断标准,筛选并确定合适的的分子标志物用于临床指导个性化治疗;初步制定垂体瘤诊疗规范。
垂体瘤分子病理诊断指导个性化治疗
通过仔细研究比较,选择国内外应用基础研究中已有共识的几种与垂体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的几种分子标志物,并应用于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分别选择100例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和无功能腺瘤患者,通过RT-PCR检测患者肿瘤标本DR2-L、DR2-S、ESR1、PTTG和SSTR1~5表达水平,按照mRNA表达水平的高低将病人分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并长期随访观察药物疗效,统计学分析基因表达水平与药物敏感性、患者预后间的关系。
(4)疾病治疗
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死、致残率高的现状,以疾病的个性化治疗和微创手术治疗为核心,进行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神经功能缺失治疗相关技术三个方面相应技术的研究、转化与推广应用,逐步降低该类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
①脑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在40家三级及以上医院、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推广与示范3~5项基本成熟的符合循证医学指南的适宜技术,并联合2~3家大型神经内科中心,研究、转化2~3项脑血管病关键技术,推动我国脑血管病综合防控水平的提升。
A.rt-PA溶栓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完成登记溶栓病例信息600例,评价质量改进策略效果;提高溶栓比例及规范应用程度,降低致残率,降低溶栓出血率;3h组与3~4.5h组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是否相当,为更新中国指南提供证据;研究能够良好预测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指标来帮助筛选适宜溶栓患者。
B.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制定及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的制订与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的制订包括: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干预手册和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稽查指标与流程;同时,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包括评价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的效果以及对医疗机构卒中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持续技术转化推广,建立40家中国卒中医疗技术转化与推广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完成8000例患者登记,提高卒中医疗服务质量。C.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与推广
3年内通过对10家示范基地医院推广颅内动脉瘤诊疗常规和基本操作技巧,拟完成病例1000例,探讨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完善和改进基本操作常规。
D.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和推广
通过回顾性分析既往临床资料并组织专家分析、讨论,初步制定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技术规范,3年内通过在10家示范基地医院的推广应用,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操作常规和围手术期的处理。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高血压脑出血规范化指南。预计临床应用研究在全国10家神经外科中心展开,入选病例1000例。
E.急性动脉瘤性颅内出血介入治疗技术的转化、研究与推广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急诊动脉瘤性脑出血诊治流程和操作指南,并通过3年内对连续的急诊处理的动脉瘤性脑出血病例500例,探讨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完善和改进指南,并在全国推广。
F.新型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规范和推广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规范化技术指南。并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验证操作指南的效果;3年内对连续的急诊处理的脑动静脉畸形病例各250例(两组共500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总结和推广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规范化技术。
G.不同栓塞材料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性价比及疗效的综合研究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不同动脉瘤栓塞材料(最昂贵的进口生物涂层弹簧圈,价格中等的进口裸弹簧圈,和廉价的国产弹簧圈)的细节化技术指南;然后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8家单位的平诊动脉瘤栓塞病例,随机分为3组,各150例,分别使用进口生物涂层弹簧圈,进口裸弹簧圈,国产弹簧圈。验证操作指南的效果,总结和推广性价比最高的栓塞材料使用方法;将该技术进行推广,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个性化治疗及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根据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选择国内4~5家大型神经外科中心 500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依据选定的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化治疗,并行长期随访,分析其治疗效果,根据结果制定垂体瘤的诊疗规范,并对现代神经外科的微创诊疗技术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筛选、规范、整合,按不同种类疾病特点,个性化分析,评估各种微创治疗技术的有效性,建立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并将其结果在10家省级医院首先示范与推广。
A.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垂体瘤的规范化治疗
首先组织专家初步制定垂体瘤诊疗规范,包括:首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内分泌化验结果,对病人进行总体评估,然后分别行手术(神经内镜下手术、显微镜下手术、开颅手术)、药物或放射治疗(普通放疗和γ刀),术后根据病理结果(根据WHO标准行HE染色、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病人症状、体征和术后影像学和内分泌改善情况选择相应辅助治疗。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连续性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1000例垂体瘤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对组内所有病人进行长期随访,评估规范化治疗的远期效果。以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对标准化的垂体瘤诊疗操作规程。
B.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a.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
总结已有经验,组织专家探讨并以专家共识的形式初步建立颅底肿瘤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的规范,多中心选择1000例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颅底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病例组患者均严格依照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体系接受标准化诊治,对照组仍沿用传统诊疗方式,通过对全体入组患者的随访,比较两组在降低手术死亡率、致残率、住院治疗费用以及后期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评估各项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评估整体治疗规范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重复性,并加以进一步完善。建立并完善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体系,所获成果向10~15家省级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推广。
建立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的操作标准
针对促进显微神经外科发展的新技术,包括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技术、神经导航技术,进行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分析每种技术的有效性、风险性。各选择500例病人,并选择相应对照组病例进行研究。通过对手术效果的对比、分析,建立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的操作标准,保证手术安全,提高肿瘤全切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b.神经内镜技术
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的操作规范
通过总结原有经验,并组织专家研讨,初步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择500例鞍区肿瘤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评估神经内镜鞍区肿瘤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先进性,并将操作规范进一步完善。同时改进颅底重建技术,采用术中选用多层复合材料修补鞍底的方法,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使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降低到1%左右。将该操作规范在5-10家医院中推广,使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降低医疗费用到原有水平的2/3。
建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颅底肿瘤的操作规范
通过总结原有经验,并组织专家研讨,初步建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颅底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择400例颅底肿瘤手术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评估神经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先进性,并将操作规范进一步完善。通过该技术的推广使用,明显提高颅底肿瘤的全切率,减少肿瘤复发机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脊柱、脊髓内镜的应用
针对国内脊柱、脊髓内镜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初步评估脊柱、脊髓内镜应用的有效性和风险性。完成神经内镜下脊柱、脊髓肿瘤切除、椎间盘切除手术共100例,积累经验,进行技术储备,为后续研究中大规模开展脊柱、脊髓内镜手术,减少病人创伤奠定基础。
c.γ刀技术
总结分析10年的中枢神经系统瘤治疗资料(良性:听神经鞘瘤、垂体瘤、脑膜瘤;恶性:脑转移瘤),初步制定γ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选择多中心1000例连续接受γ刀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通过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对照γ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效果,并对本组患者肿瘤变化(MRI检查)、症状缓解/恶化情况、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等情况长期跟踪随访,评价γ刀的长期治疗效果。通过该规范的推广应用,将使γ刀对颅内良性肿瘤的控制率达到90%以上,对颅内转移瘤的治疗更加合理、有效;达到获益最大化的疗效终点。
d.建立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和推广示范点
针对目前国内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水平地区差异大,尤其是基层医院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结合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操作精细、掌握困难、须经长期培训的特点,通过建立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推广、培训基地,面向全国进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各种培训班的举办,发挥大型神经外科中心的技术优势和辐射效应,长期、持续的为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计划每年培训20~40名神经外科医生,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基层医院各占1/3。
重点选择国内有地区影响力的大型医院,同时考虑到区域的分布特点,建立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推广示范点,主要面对地区内神经外科医生,定期举行本地区范围内的新技术培训班、学术会议,有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派人进行扶持、指导,更好的发挥技术优势单位的辐射效应,使神经外科新技术能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二、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
(一)主要技术指标:
1.建立适合国情的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筛选和实施流程,使示范基地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较常规治疗降低卒中复发率2%以上;降低病死率2%以上;降低致残率4%以上;
2.建立包括150个推广站在内的中国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质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形成符合中国国情、临床切实可行的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分层治疗操作规程,使研究单位抗血小板应用比例较前相对提高10%,规范程度也相应明显提高。
3.建立双重抗血小板联合治疗方案,制定操作手册,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事件的相对危险度降低15-20%。
4.制订符合中国国情、临床切实可行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溶栓操作规程;建立中国溶栓技术转化网络,开发并完善急性卒中电子病历和溶栓绿色通道电子化流程管理软件;出版发行溶栓治疗专著一部,溶栓培训光盘一套;使参研单位溶栓比例较前相对提高3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80%,致残率相对下降5-8%。出血率相对下降15%。
5.通过改良Delpi法和基于国家医疗登记数据库数据开发形成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提高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建立40家中国卒中医疗技术转化与推广量监测与评价网络,登记较上一各项关键医疗考核指标相对提高5%-30%;
6.制定急诊动脉瘤性脑出血诊治流程和操作指南,降低死亡率5%、致残率5-10%和复发率降低10%;
7.制定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操作指南,降低死亡率5%、致残率5%,治愈率提高10%;
8.制定颅内动脉瘤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进行各种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和术中监测技术的应用评价,分别对急性SAH病人、高级别动脉瘤及复杂动脉瘤的治疗进行个体化分析和评估,提出相应规范化治疗方案并推广。
9.制定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生存率相对提高5%,致残率降低5%。
10.以垂体瘤为模板,建立脑肿瘤的个体化诊疗规范,使使垂体瘤的总体治愈率由目前的70%提高到80%;在10家省级医院推广脑肿瘤标准化、个性化诊疗规范,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具备创新能力的符合现代需要的神经外科人才; 11.建立颅底肿瘤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的操作规范和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指南,降低复杂颅底肿瘤的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使示范区医院手术死亡率降低到1%以下,致残率由目前的60%降低到50%。
12.建立神经导航技术、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技术的诊疗规范,明显降低因手术带来的神经功能缺失,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3.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颅底肿瘤和颅底重建的操作规范,使手术死亡率、医疗费用明显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降低到1%以下;
14.建立γ刀治疗中枢神经肿瘤的操作规范,使γ刀治疗颅内良性肿瘤的控制率达到90%以上,对颅内转移瘤的治疗更加合理、有效;使之达到获益最大化的疗效终点。
15.评估不同针刺疗法对中风患者的影响,建立针刺对中风疗效的科学判断方法。
(二)主要经济指标:如技术及产品应用所形成的市场规模、效益等; 1.制定不同动脉瘤栓塞材料的技术指南。在不影响治愈率和复发率的基础上,使治疗费用降低15%。
2.通过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将间接获得深远的经济效益,节约社会资源,使更多的劳动力能重返社会,为社会建设服务。
(三)项目实施中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等; 本项目将以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3~6家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神经内、外科中心,建立3~6个技术示范和推广基地和多家共享的资源体系,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基地建设,将之建成卫生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行业系统重点实验室,与各省市重点实验室机密衔接,良性互动。以此为基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全面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神经科学人才,形成可持续的神经系统疾病应用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应用体系。促进各参研单位综合水平的提高,并在当地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最后形成自上而下的以卫生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先导,以省级、地区级医院为中心,以区县和社区医院为基础的示范转化模式。
1.脑肿瘤个性化治疗研究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收集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并记录相应的临床资料,建立中国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基因差异表达的数据库,推动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分类为基础的个性化治疗。
2.神经内镜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基地:2009年建成。负责建立国人神经内镜解剖数据库,研究、转化和推广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包括神经内镜切除颅底肿瘤的研究,颅底重建技术的研究,脑室系统病理条件下脑脊液动力学变化的规律的研究等。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转化医学研究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机制和治疗措施的研究,包括高压氧、磁刺激和针灸技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
4.脑血管病诊疗技术研发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脑血管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转化、推广和应用。
5.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研究、评估和推广现代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显微神经外科技术、γ刀技术、神经介入技术和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
6.建立神经系统疾病数据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
(四)人才队伍建设
项目实施以技术研究、转化为导向,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合作,如建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就需要神经内、外科与影像科、病理科、内分泌科、医疗器械和医药公司及上游基础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将推动学科融合,产生新型的边缘、前沿学科。培养大批符合现代神经科学研究需要的
新型高素质人才,充实国家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带动神经科学发展,提高我国神经内、外科疾病诊疗水平,推动神经科学的全面发展。
通过每个项目单元、子课题的顺利实施,进行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将培养不同类型人才,最终形成符合解决神经系统疾病重大问题的、包括技术创新、技术转化、技术集成和技术推广人才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体系。
通过示范基地的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各级医院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通过示范区内的社区培训,培养社区医生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知识,发挥大型神经内、外科中心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国神经系统疾病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初步建立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研究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临床和科研协作网络,建成一批转化医学培训基地,加快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为我国神经系统疾病防治水平的持续、快速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复合人才。通过技术转化研究与应用,形成不同年龄层次的技术骨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