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1
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扩招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班级人数的增加,致使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然而大学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其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文章以人本化管理为指导思想,探讨管理好大学班级的基本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管理;人本管理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
(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校方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就是推行制度化建设,在保证管理目标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班委会及团支部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可能大学老师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接受性的习惯,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同学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下列的基本要求:首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其次,科学性。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再次,教育性。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最后,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三)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班导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导,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政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导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做到以“生”为本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D].科技信息,2006(11).3、唐忠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冉慨实思考[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4).4、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海南出版社,2004.
第二篇: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 http:// [2009-02-24 19:06]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扩招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班级人数的增加,致使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然而大学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其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文章以人本化管理为指导思想,探讨管理好大学班级的基本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管理;人本管理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
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
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校方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就是推行制度化建设,在保证管理目标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班委会及团支部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可能大学老师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接受性的习惯,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同学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下列的基本要求:首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其次,科学性。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再次,教育性。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最后,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三)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班导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导,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政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导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遵循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做到以“生”为本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D].科技信息,2006(11).3、唐忠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冉慨实思考[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4).4、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海南出版社,2004.
第三篇: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几点困惑及对策
今年是我工作第十一年,当班主任也有十个年头了,总觉得班级管理千头万绪,学生思想瞬息万变,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们,个性张扬,见多识广,思维灵活。总感觉学生越来越难管,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遇到无理取闹的家长该如何沟通、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该如何转化教育。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让我意识到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他们了,更不能一刀切。这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分析思考,做出让双方尽可能满意的决定。经过长期观察,我发现班级中存在着几大矛盾,这些隐藏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班级良好的学习气氛,破坏了班级良好的发展轨道,因此,我将它们提出来,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对策,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
一、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目前,一个班级五十多个学生,一百多个家长,交流的机会虽多,但众口难调,有时无论班主任怎么努力,家长总会有不满意的。久而久之,难免产生矛盾、积怨,甚至产生对立,严重影响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家校关系的和谐。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例,上学期开学第一天,我就见识了一个令人头疼的家长。因为孩子报到晚了,我就让他先坐在后面,谁知家长当时就吵吵:“我家孩子本来就学习不好,还让他坐后面,这不是欺负人吗?”我当时很生气,就和他吵了几句,第二天家长又来到学校,继续吵吵,要是不调座位,就对我不客气。也许这位家长本身素质就很低,但好的教育应该也能使家长受到影响,做到知礼、有教养。我应该怎样和这样的家长沟通呢?
不争吵、不迁就、不放弃
一、稳定情绪消怨气。碰到这样的家长,我会先稳定情绪,跟家长说:“大哥,不要这样吵吵,这是教学区,这样对您的孩子影响不好,有事咱们到办公室说。”
二、询问倾听找原因。在走向办公室的路上,我会询问家长:“您对孩子的座位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过去是不是因为座位问题,孩子成绩出现下滑?”“咱家的孩子有什么性格特点?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在询问倾听中找到家长生气的原因。
三、换位思考求点子。听完家长的叙述后,我会和颜悦色地对家长说:“每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座位都有想法和要求,只不过很多人没敢说出来。您嚷嚷出来了,说明您是直性子。我也是直性子,我愿意和您交个朋友。可是教室的好位置是有数的,那么多人都想坐好位置,怎么办?您帮我出一个点子。”让他解答,让他思考,让他认识到调座位看似是小事,其实是大事;看似简单,其实麻烦。
四、沟通理解达共识。前三步做完后,我顺势和家长交流三点。一是说出我调座位的原则和方法,虚心听取他的意见。二是如果家长仍要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会说没问题。我会告诉家长,如果一直让咱的孩子坐好位置,会被别人嫉妒,不利于孩子处理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孩子会被孤立。三是给家长说,我会和老师们商量一下,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制订一套帮扶方案,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比让他长期坐好位置要有效得多。
在和家长的沟通中,我坚持一个立场,一个方法,三个原则:一个立场是站在学生家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一个方法是采用谈话法,三个原则是不争吵、不迁就、不放弃。、【答辩题目】我班有个男生,迷恋武打、言情甚至色情小说。他说太无聊了,每天回家妈妈就叫他看书,连电视也不让看,没一点自由。我说:“如果你能不看这些书,我就来做你妈妈的工作,让你有一定的自主时间。”他很感动。我以为他会醒悟一点。没想到,没几天语文老师下课就扔给我一本书。我明白了,又是他。他也知道理亏,给我写信:“老师,对不起,我没有遵守约定„„”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他了。你有什么策略? 【答辩内容】
时间会改变一切我对这类事件处理的方法是:
1.“举重若轻”。在处理学生较为严重的违纪问题时,班主任一定要冷静,做淡化处理,既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要给孩子留有改正的机会。
2.“举轻若重”。班主任要用抓大事的心态对待教育中的“小问题”,尤其是关于学生习惯养成和品德树立的细节问题。
依据这个原则,我会这样处理:
首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对于这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坏毛病已经在孩子身上存在了,就不是三两天能够解决的。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相信时间会改变一切。样一个内心中挣扎着的孩子,我们要给他时间转变,允许孩子在一段时间里反复。如果反复了,不要去责怪孩子屡教不改,不要去翻老账,我们要表达出我们的担忧和关心。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你深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担忧和关心了,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
其次,我们要教会孩子自我控制的好办法。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往往比一打道理更有用,比如建议孩子尽快把小说最后一章看完,然后就丢掉它,这样可以了断孩子心中的牵挂。
再次,要有适当的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不妨跟孩子订立一个有惩罚内容的约定来约束他。
最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这是内心空虚、情感转移。让我们给孩子创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如果你不想让一块荒地长草,就种上庄稼吧。
15、【答辩题目】我班曾经有一位男生,经常欺负别的同学,打架、讹钱。我曾从他的家庭条件、父母的期望、自己未来的前途等方面与他推心置腹地交谈,可收效甚微。他自己也知道欺负别人不对,老师的教导都对,但就是管不住自己。你碰到这样的学生,怎么办? 【答辩内容】
奖惩相济,助力成长我发现这个学生管不住自己的主要原因是意志力薄弱,自我约束力不强。可见他这种行为不是一天两天所养成的。要想让他马上改掉,似乎很难,因为他已经上瘾了。既然有瘾,那么就应该像戒烟瘾、网瘾一样,给孩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妨把目标的门槛降低,再配合表扬、鼓励的正能量作用,不断激励他。
具体做法是和学生签订《君子协议》,和学生打个赌。我会把他叫到办公室里,用肯定的语气说:“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明你很有自知之明。你的本质并不坏,你说你管不住自己,老师不信。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管住自己,咱们不妨签订一个《君子协议》,和老师打个赌,怎么样?”他说:“行。”“如果你赢了,老师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你,并向你学习;如果老师赢了,你就对老师说声‘对不起,我错了’,怎么样?”他欣然接受。
协议内容:“第一条,如果你能保证半天不犯类似的错误,我就表扬你。第二条,如果你能保证一天不犯类似的错误,我就在班会课表扬你。第三条,如果你能保证一周不犯类似的错误,我就当着你父母的面表扬你。第四条,如果你能保证一个月不犯类似的错误,你就是我们班的文明之星了。”同时我会安排几个责任心强的同学,坐在他的周围,照顾和提醒他的日常事宜,发挥同学的、同伴的力量,逐渐淡化他原有的那些行为。
三、班干部与问题学生之间的矛盾。
到了高中年级的班级中主要干部与问题学生的矛盾尤其突出,个别有管理能力的学生由于长期处于班干部职位,长年累月已经与一些问题学生产生的尖锐的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互相之间不信任,班干部认为这些同学专门爱搞破坏,问题学生则认为班干部处处老是与自己做对,常常趁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带头违反纪律,以显示自己在班级和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于这一对矛盾也是常让我头疼的,仔细想了想出现这样的情况做为班主任的我也难免其责,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不得不从两方面入手,首先从问题学生入手,对带头的同学进行转化工作,使其认识到班干部不是专门针对他们,是维护班级纪律的一种正常行为,同时强化其纪律性教育,允许问题学生对班干部提建议,直接写纸条来告诉我,以此表示我重视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对班干部处理问题的态度与能力进行转变,教育班干部不能再像低年级一样来对待班级当中出现的问题,许多事情都得和班级主要人员商量着办,其中就包括和问题学生商量。在适当的时机从新选择
一、两个有能力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更换掉常年累月担任班级主要职务的班干部,并做好心理调节工作,告诉他们不是教师不信任他们,而是给其他同学一些锻炼的机会,到了适当时机教师还会让他担任班干部。
以上我列举了在班级管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承认班级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不免有疏忽和处理得欠妥的地方,因此还请各位老师指点迷津,提出更加合理妥善的建议,以帮助我们年轻班主任更好更快地成长,不甚感谢!
第四篇:班级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班级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过去我班的管理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由于受到种种条件制约,我班管理呈现出:教育管理多制约,少引导;强凋共性,忽略个性;多灌输,少体验;班级工作只是几个班干部说了算,其他同学很少参与等种种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偏向于一种集约,粗放式的管理。而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努力,我们班管理方式有较大转变,在此简单阐述我的一些做法。
一、班主任工作系统化:
1、明白班级的基本情况。只有摸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基本情况要摸细、摸准。
2、确立班风班训和班级目标。确立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体现人文关怀。
3、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法典,使班级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班规法典一般包括:礼仪常规、卫生保洁常规、安全常规、学习常规、活动常规、两操常规、路队常规等等。同时,要细化班队干部的职责,充分发挥他们的管理、组织作用。
4、细化学生操行评定。评价细则主要有考勤、纪律、仪表礼貌、爱护公物、安全卫生、获奖加分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有详细的标准和评分办法。
5、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创建完美教室,为学生搭建温馨的成长家园。
二、学生自主管理精细化
学生自主管理主要体现在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我班选举了电灯管理员、班级钥匙管理员、粉笔管理员、黑板擦管理员、讲台保洁管理员、教室窗台窗户管理员、劳动工具管理员、图书角管理员、墙壁张贴物管理员、饮用水管理员、墙壁保洁员。同时设立了好人好事记录员、违纪记录员、黑板报管理员、班会主持人、家庭作业检查员、考勤员、眼保健操监督员、课间操监督员、室内清洁监督员、安全行为登记员、路队监督员等管理、监督岗位,体现了“全方位,每件事,每人,每天”的理念,确保班级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
近一年的班级精细化管理尝试,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提高了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以“上进、超越自我”为理念的班级文化在学生展示个性风采的进程中得到了升华。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细节是折射世界的一粒沙,它是手段,完美是结果;它是过程,完美是结局。我们的班级管理要从小事抓起,在细节上多下功夫,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健康成长,进而带动整个班集体的成长和发展。
第五篇:大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
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
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校方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就是推行制度化建设,在保证管理目标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班委会及团支部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可能大学老师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接受性的习惯,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同学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下列的基本要求:首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其次,科学性。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再次,教育性。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最后,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三)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班导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导,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政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导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做到以“生”为本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