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外近现代的重大改革说课稿

时间:2019-05-14 10:3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中外近现代的重大改革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中外近现代的重大改革说课稿》。

第一篇:初中历史中外近现代的重大改革说课稿

历史复习专题:《中外近现代的重大改革》说课稿

一、专题内容分析

本专题是近几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之一。近几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关于改革的试题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这个专题在复习专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专题的内容涉及的内容包括:八年级上册第5课洋务运动、第6课戊戌变法、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九年级上册第19课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九年级下册第2课苏俄新经济政策、第4课美国罗斯福新政和第10课11课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二、专题目标分析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通过对中外历史重大改革的回眸,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确立复习目标。

1.能说出发生在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并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改革进行分类。

2.结合改革的内容、改革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特点,比较几次重大的改革,如中日俄近代化道路的异同、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启示、20世纪三次改革的异同等,培养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评价改革的历史作用,并从中受到一定的启示。

3.通过本专题的复习,对改革有更深的认识,情感得到升华。学习改革家们坚持改革、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三、专题重点难点分析

本专题的重点是:通过比较,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中国的改革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本专题的难点是:通过学习能对改革有规律性的认识,如:对改革进行比较的基本要素:原因、目的、内容、方式、性质、特点、结果、作用、影响;总结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等。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取课前导学、课上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结合课标要求进行检查。遵循学生由知识复习到能力锻炼再到情感抒发的认知规律。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讲,本专题不仅是旧知识的简单复习,更重要是指导学生专项训练知识综合拓展,通过小组合作互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由歌曲《走进新时代》关于歌颂改革开放的内容导入,使学生能一下感受到本专题的重点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专题复习]

1、出示本专题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这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2、检查课前导学:列举出中外近现代史的重大改革,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说出重点改革的基本情况。(提示:改革的基本要素:时间、背景、人物、内容、性质、结果、影响、启示)设计意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归纳知识点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堂的能力。

3、合作探究一:尝试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改革进行归类。学生自学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了提高课堂效率,主要按照改革的时间、性质、结果和影响等三方面分类,其他的分类可以课下交流。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4、合作探究二:寻找异同点。提示:按照背景、性质、结、影响等方面比较。比较的对象也很多,主要从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改革开放、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三大类比较。设计意图:提高效率,有重点的针对性;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发现规律,提高对改革的认识。

5、规律总结:你能说出改革的定义吗?你认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意图:锻炼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成败取决于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 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6、直击中考:作为中考的热点,总结考题规律:命题角度: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是近几年各地中考的重要内容,一般的来讲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从评价的角度命题、从启示的角度命题、从比较的角度命题;方法技巧:认真审题,找出关键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有效信息;结合分值答题,答案要点化。

解答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主观题,可从下面几点考虑:①体制创新的重要性,如戊戌变法,未触动旧体制,改革必然失败;②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③要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地探索一条本国特色的改革之路;④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坚持改革,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设计意图:摸清考题方向,掌握答题思路,应对中考。

7、感悟收获:通过学习本专题,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感悟?设计意图:情感升华,思想认识提高,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8、学以致用:

发试卷做练习题,加强巩固。

六、课后反思

一节课下来,感觉并不是很好。虽然我的状态很轻松自然,比较放得开,思路条理清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的素质也不错,配合得也较好,但是课堂的结构分配不够合理,有些前松后紧,在合作探究分类、比较改革之处用时过多,导致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该说的没有说,该做的习题没有做。特别是本课的点睛之处——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升华没有突出,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是一个无法弥补的过失,今后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

第二篇:世界近现代历史上重大改革教学案

世界近现代历史上重大改革教学案

复习回顾: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体的建立与完善;近现代西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西方的思想文化史

1.材料、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改革。1848 年财政大臣格拉斯顿组织专人就文官制度问题作了详细调查,1853年底写出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对文官的录用、考试、晋升、分级等提出了一整套建议,要求确立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1855 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要求在任命文官时要从被推荐的候选人中进行考试后录用,而且只限于以往充任低级职务的年轻人。1868 年格拉斯顿自由党组阁,1870 年6 月,枢密院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以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但外交部和内务部除外,某些高级文官仍可不经考试直接由大臣任命。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更加稳固。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重要影响。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一、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声誉一落千丈,陷于危机之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存在种种弊病。大学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科学研究也不属于大学的职能。„„科学研究在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充其量不过是副业而已。大学无论对德国社会的发展还是民族的统一均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大学不再处于进步的状态,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机构,大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兰伊春《论19世纪前期德国高等教育改革》

材料

二、俾斯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70年代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

和形式,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等,全都是德国首创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中的那种“系统学习”和“彻底精神”(或者叫做“彻底性”)在新的工业革命层面上得到了新的激励和发扬。„„当代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对此作了这样的评论:“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

——尹朝安《19世纪德国的崛起与制度创新》(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德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1分)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工厂作坊里的童工所遭受到的剥削。除了俄国与巴尔干国家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然而。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在大不列颠、法国和德国,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1880年后,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实行老年与疾病的义务保险制。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然而,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到了19世纪末期,妇女的平均寿命增长了,而生育及抚养孩子的时间缩短了。妇女的地位在法律上有所改善。在英国,已婚妇女从此享有财产权。新的办公室职业(秘书、电话接线员)、发展起来的大商店(售货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取得了各种职业所必须的才能。

——摘编自阿尔德伯特、德尼兹·加亚尔等著《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背景。(8分)

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中血汗工厂大量存在,工人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童工普遍贫困、犯罪、疾病蔓延,城市管理低效无能。为了获得工程承包合同、逃避税收,大企业大肆行贿市政府。还获得了对政党核心集团的控制,这种集团控制了大多数城市。这些被称为“城市之羞”,联邦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1890年代一些城市开始了市政改革运动。首先建立由人民直接提名政府候选人的制度,取代党魁控制的代表大会提名的旧制度,依靠都市选举人联盟驱除“党棍”,选出进步市长,组成“诚实政府”。继之进行机构改革,“还政于民”,使公众能有效参与政治,力图建立大公无私的政府。最后实施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许多城市开始尝试接管公用事业,到1 91 5年,全国所有城市的水厂当中,将近2/3收归公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城市之羞”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市政改革的意义。(9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从1870年初开始,美国不断涌现的食品加工肮脏不堪,食品和药品掺假现象越来越普遍。经历千难万险通过的州食品法由于没有联邦统一的管理而形同虚设,改革者意识到必须让联邦政府来制止掺假产品从一个州运往另一个州。„„自1879年到1905年的1/4世纪之间,有190项与食品药品立法相关的议案提交给美国国会,但均未获得通过。1906年,美国最终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

——《美国1906年纯净食品药品法之由来》

材料

二、原夫西医之敢于操刀以剿人者,由于病人死后无论亲疏贵贱,皆许医者剐剔以搜寻所病而考其详„„必其不惜死者以为救生之术而后可;若使人皆孝子慈孙,必不忍弃其祖父未寒之尸而听人之剐剔。此中华所不能行,而西医逐独擅其长也。

——摘自清朝大臣志刚《西医开刀》(1869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食品和药品立法的必要性,并从体制上分析其立法过程曲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思想界对西方医疗的态度,并进行评析。(9分)

6.【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15分)

材料、1829年,杰克逊入主白宫,开始实行“分赃制”。其特点是:甲党上台后,立即斥退大批政府官员,而让在竞选中有功的本党党徒填补这些空位。乙党上台后,亦如法炮制。这些官员们在任职期间,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无所不为。为了纠正这些弊端,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主要内容是:成立由3人组成的美国文官委员会负责制定文官管理细则,主管文官考试和录用、保障文官权益等;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公布待补文官职位缺额;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受到惩罚的文官,有权提出申诉等;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彭德尔顿法”与“分赃制”在官员选用上的主要区别。(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彭德尔顿法”的作用。(6分)7.【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0年,美国出现高通货膨胀,平均收入显著下降;同时,伊朗人质危机爆发,卡特政府没能让伊朗释放被扣押的53个美国公民,里根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共和党的右翼政策成为主导,并开始了新的政治秩序。

“里根革命”一反几十年变革,削减社会福利,包括减少救济粮食券、学校提供的廉价或免费午餐;同时开始大规模扩军备战,1985年军费开支达3051亿美元。里根让国会相信他的“供给经济政策”,大幅减税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并产生新的税收。大量减税有利于富人。美国经济获得好转,但赤字也在增加。民主党人士克林顿在1992年总统竞选中获胜,他很赞赏80年代共和党推行的很多政策,并没有阻止美国政治向右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里根革命”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根革命”的内容和影响。(8分)

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一、19世纪后半期,欧洲工业革命取得成功,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劳资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不断,德国的工人运动日趋高涨。俾斯麦政府迫于压力,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就应这种环境下诞生。1883年,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矿工、农工、仆役、船员、教师、手工业者,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保险费的三分之二由个人承担,三分之一由雇主支付,一个工人缴纳的保险费很少,仅占每天工资的1.5%。保险包括免费医疗、医疗护理、死亡丧葬、病中休养等。1884年7月颁布《事故保险法》,建立起了强制性的工伤社会保险例度;1889年颁布《伤残及养老保险法》,为退休者和伤残人士提供伤残及养老保险。此后,德国又颁布《孤儿寡妇保险法》《矿工保险法》等法律文件。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网

材料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以高福利为特征的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高额的社会福利开支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社会保险缺口日益扩大,企业也因高福利、高税收和高工资的生产成本负担而被削弱了竞争力。在福利国家中,贫困并没有完全消除,而以来社会福利的“懒人”和来自贫困国家的移民却越来越多,以至于令德国总理施罗德大声疾呼:德国不能再养懒汉了!„„自1977年开始,历届德国政府都被迫通过开源节流等手段努力降低医疗费用,稳定法定医保的缴费率。

——财经从横《铁血宰相创建社保制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原因。(5分)世界近现代历史上重大改革答案

1.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改革官员任用制度;有识之士建议“确立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为改革提供了依据。特点:由推荐候选人考试后录用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官员选拔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官员选拔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因素。

(2)文官制度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行政效率;官员任期较长,不随内阁更迭而更换,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使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更加稳固。

2.(1)大学教育与时代发展脱节,不利于德国经济发展和民族统一;大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陈旧;科研不受重视,衰败之迹明显。(4分)(2)成就:强制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大学允许科学独立发展;科学发展创造了许多新形式;引领各国大学发展的新方向。(8分)影响:提升了德意志民族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激发了其创新热情,推动了德国19世纪晚期经济腾飞,从而成为世界强国。(3分)

3.答案:

(1)面向民众,关注弱势群体;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借助立法稳步推进;改革成果有限。(7分)(2)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觉悟。(8分,任答4点即可)

4.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垄断资本兴起,控制政治;联邦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没有及时调整统治政策。(任答两点,得6分。)

(2)减少了社会罪恶,抑制了市政管理中的腐败;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维护了责任制政府的发展(或者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更加有序、公平的环境,利于经济进一步发展;改善了民生,缓和了阶级矛盾;为以后美国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任答三点得9分。)

5.答案:(15分)

(1)(6分)必要性:食品和药品质量急剧恶化,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3分)原因:联邦制政体下,中央与地方、中央内部的分权制衡。(3分)(2)(9分)

态度:反对西医(或不适用,否定)。(3分)

6.答案:

(1)区别:“彭德尔顿法”: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相对的职业保障;政治中立,不与执政党共进退。(6分,任答三点得6分)“分赃制”:任人唯亲,对象主要是本党成员。(3分)

(2)作用:适应了工业化社会的需要;打破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素质,减少腐贱;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保持政府工作连续性、稳定性。(6分,任答三点得6分)7.答案:

(1)凯恩斯主义下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冷战格局下美苏争霸,军备竞赛日益激烈;伊朗人质危机下,共和党的右翼强硬政策赢得选民支持。(4分,答对两点即可)

(2)内容:对内实行“供给经济”,削减福利、税收以刺激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对外扩军备战推行强势外交,打压苏联、东欧。(4分)影响:恢复发展了美国经济;加快了苏东剧变;政策长期延续,利于美国保持世界领先地位。(4分,答对两点即可)

10.

第三篇:《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能初步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及其作用。教学目标:

1、从不同角度对中外重大改革进行知识梳理,巩固基础。

2、通过回顾中外重大改革,纵向横向比较,探究改革成功的经验与作用,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

由之路;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分类及不同改革的比较认识。

难点:通过学习能对改革有规律性的认识。如:通过不同改革的比较会总结归纳出改革的作用、启示。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外历史上改革的关键人物及其名言,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步改革史,历数中外历史重大改革,都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知识快递:让同学们说出中外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中国:商鞅变法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三大改造改革开放

外国:伯利克里改革查理•马特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然后多媒体展示这些重大改革在2017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中的目标要求。

知识分类,理清基本线索:

主要通过不同角度去对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进行分类,让学生学会去从不同角度比较和归纳知识点。

多媒体展示划分依据,学生交流后总结 1、按改革性质去划分

封建性质改革:商鞅变法魏孝文帝改革查理•马特改革日本大化改新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性质改革: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 奴隶制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2、按是否改变社会性质划分

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有:商鞅变法查理•马特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

未改变社会性质的有: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

3、按改革结果划分

失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成功:商鞅变法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查理•马特改革日本大化改新 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让同学们讨论:判断改革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同学们讨论后给出答案: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对比形成基本认识

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日本和中国改革的比较、20世纪俄美中三国改革的比较,让同学们对改革形成基本的认识,从而去探讨改革的基本规律并总结出重大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必须从国情出发,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改革要勇于创新,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课堂训练: 1、19世纪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欧洲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美国

D.日本

2、《全球通史》中写道“(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文中“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指①废藩置县②西方技术 ③欧美学制④欧美生活方式

A .①②

B .①③C .③④

D .②③

3、改革能够革除社会弊端,调整生产关系,甚至促进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下列改革中,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是

A.中国戊戌变法 B.美国罗斯福新政

C.日本明治维新

D.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4、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作用是 A.摆脱了经济危机

B.恢复了国家经济 C.巩固了民主政权

D.巩固了工农联盟 实战演练

一、根据提示写出相关人物1、20世纪20年代,__________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使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强的改革家______________。

3、提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他的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____________。

4、使封建农奴主渡过统治危机的改革家_________。

5、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______。

二、中外历史上众多的改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_______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资产阶级改革,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_______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_______使美国经济缓慢摆脱经济危机,资产阶级统治得到了巩固。

三、某校开展了一次中外改革的探究,请你一起参加相关讨论

(1)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重大改革事件分别是什么?(2分)19世纪,中国进行的同类性质的改革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2)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请写出对应的事件并说明其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2分)

(3)“同一时期,同一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改革,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哪两位改革家的改革证实了这一结论。

(4)通过上述改革,你认为我国的改革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第四篇:专题二十 中外近现代的工业化

专题二十 中外近现代的工业化

工业化即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成为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城市迅速发展。分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它们的目的、道路和方法各不相同。

工业化的史实、工业化的背景、工业化的结果、影响

中国近代的工业化

1.洋务企业: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机器和技术,迈出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原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的口号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要求。影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4)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挫折:1919-1949年。抗战时期,民族资本受到官僚酱的挤压和摧残。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这对中国的民族酱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5)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归宿:1953-1956年,我国完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6)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促进了社会进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一五计划(1953—1957年)1953年“一化三改”;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放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出辆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4)“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5)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决定将我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十四大(1992年)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

1.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19世纪初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扩展;英国1840年前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以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以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经济领域的这一重大变化,标志着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它以重工业为重点,具有极强的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能力,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以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到20世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发展加速,并呈现出高度分化和综合的趋势,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和阶级状况的变化,使世界经济结构出现新的格局,推进了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程。

2.社会主义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工业化探索历程。苏维埃建立后,俄国即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探索,如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一五计划、二五计划所取得的工业化成就,迅速发展为工业强国。

世界工业化模式 1.17-19世纪

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本时期,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

2.20世纪上半期

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化道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3.二战后

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产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独立国家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如印度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

总之,工业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实现工业化,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经之路。中国工业化探索的过程也是中国探寻民族独立、追求国家富强的过程。

第五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相城区渭塘第二中学

程海娣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两部分内容,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中西方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影像资料,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五、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以乐曲导入,创设情境播放乐曲《丝绸之路》,同时展现雄奇的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接着由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诗句,了解西域当时的情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经过由学生讲解,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

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关于张骞通西域的片断,让学生对张骞这种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形成感性认识,以此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张骞通西域?”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升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户,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启示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的探讨.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丝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成功突破难点,过渡到第四个主题:丝路的启示。

拓展延伸——丝路的启示

这一主题我的设计意图是,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特点,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我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当代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比如: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再如:对罗布泊和楼兰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读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生存观。

(三)、班超经营西域

这一部分由学生阅读教材,对班超和甘英在西域的活动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最后教师指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课堂小结:

在板书基础上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的同时,升华自己。探究学习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六、说板书

因为是多媒体教学,所以,知识点的框架我在课件上已经展示给学生,因而,在黑板上的板书,除了标题外,我还手绘了丝绸之路的路线,既帮学生构建了空间概念,也炫了下自己的基本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真可谓一举多得。

下载初中历史中外近现代的重大改革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中外近现代的重大改革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 年级 册第二单元第 课《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教具使用、教学过程、板书等......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大同区祝三中学 说课人:李桂霞 尊敬的领导、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二说学生,......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鸦片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教版初中世界历史上册第21课 内容,现就这一课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

    初中历史说课稿格式

    初中历史说课稿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

    初中历史说课稿分享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好自己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初中历史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

    初中历史说课稿

    祖国五千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一个个政权的更迭,一个个王朝的兴衰。以下是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小编整理]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一、知识整合 改革与变法贯穿于中外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各个国家、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为异,但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