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说课稿1
初中历史说课稿-《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三册第24课内容。现就这一课说说我的教学设 计方案
一、说教材分析
1、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的两部分内容都突出了一个“新”。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历史转折意义。因此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重点课之一。2、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及意义
(2)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性质及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辨证关系的认识能力
德育渗透点: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力量,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通过亲自整理资料,亲身感受历史,培养学生独立的道德人格和正确的人生之信念
美育渗透点:(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让国人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同时也说明了民主和科学才是最美(2)感受五四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美,感受五四青年坚强不屈的意志美。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
由于学生能力及思想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对两次运动历史意义的认识,因此本课重点应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这两处的处理我是通过互动讨论法,在学生自学并展示自学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然后再指导其深入讨论、释疑而解决的。
本课的难点是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该问题涉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教材中又未明确说明,以初二学生目前的知识层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采用了对比法,结合五四运动意义的讲解,让学生讨论对比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两个已熟知事物的异同,然后再上升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并使用图表直观的展示出来。这样便顺利的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
二、说教法
在说教法之前,我想先得分析一下学情 : 1、初二学生在学习了初一历史,领略了独领风骚的古代中国后,便进入了屈辱的、悲壮的中国近代史。这必然会使他们的情绪发生反差较大的波动。而此时的青少年学生恰恰最容易接受情感性的东西。2、此时期学生的另一特点是:对知识、对社会充满好奇与渴望,而又不愿被动接受,与此同时,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了广阔天地,但又缺乏必要的指导。有鉴于此,为了满足个个像小羊一样的学生,随心所欲地吃草,吃更多的草,我采用了“自学—指导”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为了“激其情,发其智”又使用了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自学—指导”模式由“自学-质疑-指导-训练”四个环节构成,在这个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具体到本课“自学-指导”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法珠联璧合,把整课分成课前导学、展示成果、质疑讨论、小结巩固四环节。由学生自行结组、自行选题,充分利用我校的网络资源结合信息技术课上的浏览网页训练,网上自学,课上展示,质疑讨论,最后小结巩固,轻松的实现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三、说学法 有时我们会经常认为现在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贪玩、懒惰,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让他们经历历史、经历生活。如果我们放下对分数的追求来研究学生,便会发现他们真正内在的学习需要正是对未来世界探求的渴望,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以及他们对自身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的一种关注。这是由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学习历史的潜在热情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学生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正待点燃的火把。”而本课又正是宣传革命思想,弘扬民族精神、撒播火种的一课。所以,本着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这样一个根本目标,我采用了自主性学习法。具体方法有研究性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反思性学习法等。
其中体验性学习法是本课的一种重要学习法。尤其是在学习五四运动时,通过创设“再现历史”这一活动,使每一个学生也包括我在内都以一种“经历历史”的形态,而且是以历史主人翁的角色进入到了那场波澜壮阔的伟大运动中去。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的历程。其中“巴黎和会”那一幕更能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那场中华民族的悲剧,从而锻造其作为中国人应有的品格和勇气,去寻求作为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这样也就达到了我们历史课的教育目的。
总之,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研究分析、对比,甚至冲突、争论,使每一个学习者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遵循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学生认识活动的主要特点,按照“自学—指导”的互动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前:指导预习;课上: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展示成果、质疑讨论、小结巩固;课下:课后沉思共三部分七个环节。
(一)课前导学
本课采用了“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并尝试了研究性学习。所以,我在课前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导学提纲,学生在充分预习新课的基础上,自由结成学习小组并从以下问题中选择一个或多个问题作为本小组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先由五四青年节的起源谈起,跟学生一起回到那个民族命运风雨飘摇的岁月,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引出课题。再复习提问: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同北洋军阀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些政治领域里的斗争必然要反映在思想领域里。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领域里同封建势力的斗争。板书“新文化运动”
2、明确目标:学生一起指出学习新文化运动需要弄清的知识点。板书知识点。
3、展示成果:关于新文化运动,课前导学设计了五个问题。依次由五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不清楚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这样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标志、基本内容、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十月革命后运动的变化及历史意义等基础知识就基本解决了。同学们有尚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台上提问,或故意发难,而台上或自答或请同学、老师代答,从而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学会学透。4、质疑讨论:估计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可能分析不够透彻,这里专门设计了一个反馈系统。根据课堂情况展开全班大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当然,其他问题也可以视情况加入讨论。
5、小结巩固:最后多媒体板书知识框架,一起填空重要知识点,当堂巩固。
对五四运动同样是按照明确目标、展示成果、质疑讨论、小结巩固四环节进行学习。
其中五四运动的爆发过程是由我和该课题小组的同学一起通过历史剧再现巴黎和会及五四前夜等一幕幕真实、悲壮、激动的场景。把课堂变成北大法科礼堂,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历史、感受历史。在各小组展示成果之间,我会适时插入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以直观展示,渲染气氛。
在质疑讨论环节,结合五四运动意义讨论、对比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然后再上升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并使用图表直观的展示出来。最后,多媒体板书知识框架,一起填空重要知识点,当堂巩固。
(三)课后沉思
大屏幕显示:课后沉思:
1919年5月4日,中国大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群情汹涌,高喊“科学”、“民主”。
2003年5月4日,中国的大学生在干什么呢?5月1日开始放大假,大学生们理所当然的选择:旅行、休息、学习、走访亲友……,时代在变,人在变?你思考到什么?
请就此展开讨论:新时期的“五四精神” 这是我设计的一个课外研究性活动,这样就使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升华为现实意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给以震撼和指导,从而最终达到历史课的教育目的。
第二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相城区渭塘第二中学
程海娣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两部分内容,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中西方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影像资料,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五、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以乐曲导入,创设情境播放乐曲《丝绸之路》,同时展现雄奇的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接着由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诗句,了解西域当时的情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经过由学生讲解,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
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关于张骞通西域的片断,让学生对张骞这种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形成感性认识,以此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张骞通西域?”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升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户,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启示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的探讨.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丝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成功突破难点,过渡到第四个主题:丝路的启示。
拓展延伸——丝路的启示
这一主题我的设计意图是,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特点,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我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当代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比如: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再如:对罗布泊和楼兰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读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生存观。
(三)、班超经营西域
这一部分由学生阅读教材,对班超和甘英在西域的活动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最后教师指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课堂小结:
在板书基础上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的同时,升华自己。探究学习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六、说板书
因为是多媒体教学,所以,知识点的框架我在课件上已经展示给学生,因而,在黑板上的板书,除了标题外,我还手绘了丝绸之路的路线,既帮学生构建了空间概念,也炫了下自己的基本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真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 年级 册第二单元第 课《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使用、教学过程、板书等方面来展示这一课。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 685878 单元《 》 的第 课,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内容我计划用一个课时(45分钟)授完。具体过程有:
1、组织课堂教学;1分钟。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旧知识回顾,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导入);2分钟
3、展示教学目标;2分钟
4、新知识探究();30分钟
5、课堂小结;5分钟
6、巩固练习;5分钟
五、教具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多媒体(白板)电教设备。
六、教学方法:
1、教法:本课采用以探究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看、练”的综合教学,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讲解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教法(有三)
(1)、问题导学法——我使用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解、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法(有三)
(1)本着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阅读理解”、“合作探究”、“兴趣激励”等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的获得知识。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视频观摩、分析归纳,达到“看—思——议”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3)练习巩固: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测试、巩固。
六、教学过程(知识探究过程):
过程
1、导入新课。
第1种方法: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利用白班教学设备播放《 》 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
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第2种方法:导语导入,按说课内容编写导语,导入新课。第3种方法:引用课前导言导入,过程
2、出示课题,展示教学目标。(白板设备),过程
3、自读感知。我设计了两个环节:(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进入此环节后用白板设备出示涉及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目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非常重要,我对提出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图文结合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勾画出相关句段准备回答问题,教师做随堂指导。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问题5:
B、知识领会——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指名学生回答、补充,领会课文知识内容。
C、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全文知识内容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理解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送递老师。
4、合作探究。
(1)、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讲解、归纳、总结0 在学生阅读、理解、回答、提问、探究的基础上,对本课的知识点教师点拨、讲解、分析,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知识点4:
知识点5:
过程
5、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面《研习升级》中的智能开发、读史明理、知识拓展等内容,出示 相关 的图片,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过程
6、巩固练习:(见教学参考书练习题)
(1)填空题:
(2)选择题:
(3)简述题:
选择这些练习,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总结反刍、自主训练,巩固学习成果。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高效课堂的教改思路;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教师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质疑拓展。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七、板书设计
按教师点拨、讲解、分析,和学生一起做的知识性总结要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概括,设计板书,使板书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八、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探究、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上便是我在《 》一课中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体验,感谢大家的倾听,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大同区祝三中学 说课人:李桂霞
尊敬的领导、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二说学生,三说教法及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说教材。
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在港澳台地区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
本课围绕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分三个子目,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其中,“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基本方针。
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地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并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这些都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及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一国两制”是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由于初二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深度有限,容易浮于表面,所以我确立的教学难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作用;理解香港和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
在处理教学重点时,我采用课件直观展现,引导探究,指导学生巩固知识点的方法,在突破难点时,我是以组织学生讨论学习的方式进行的。
其次,说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的学习,对长期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香港、澳门及台湾问题的由来已经形成了初步认识,他们已经能够主动有意识的探求社会热点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
再次,说教法及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设置问题,课堂互动。
二、创设情景,发散思维。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这几种教学方法贯穿本堂教学始终,把教学信息的传递由单向性、双向性,向多向性转化。期间穿插图、文、声等综合信息手段,增强教学的新颖性、形象性,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应将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来看待,教学中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积极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法及学法,本课教学过程按照以下几步进行
一、情境导入,诱发兴趣。
二、预留复习,合作探究。
三、师生互动,破解重、难点。
四、总结升华,拓展知识。
根据以上思路:
1、上课伊始我准备播放闻一多先生作词的《七子之歌----澳门》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中教师提问,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愿?歌声中所呼唤的澳门是否回来了呢?这样不仅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正轨,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入到教学活动中。
2、预留复习,合作探究。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节课我都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本节课我设置的预留习题是,香港、澳门及台湾问题的由来。这样既能锻炼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我在处理本节课预留作业时,在课上我用播放课件的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回忆香港被占领的过程,然后请学生结合课件介绍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及台湾问题的产生,从而为下一步授课做好铺垫。
3、师生互动,破解重难点。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所以在“一国两制”这一子目上,设置了三个问题,既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一国两制”提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一国两制”构想首先针对哪个地方提出?
我给学生三分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点评,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深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让学生谈感受,谈启发。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究新的知识,为此,在讲授香港回归时,我播放回归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谈感受,通过出示香港回归后繁荣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香港回归后的持续繁荣和稳定,从而论证“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感受到今天祖国的强盛。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澳门回归的过程及图片,出示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让学生说一说区旗的寓意及港澳回归时间,这里我不再演示。
关于两岸关系一节,我让学生有感情的阅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体会两岸人民渴望统一之情。授课时,我出示中央人民政府在统一前两岸交往的原则,同时播放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友好往来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与此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音符,比如,陈水扁提出的“一边一国”的两国论,“入联公投”等,让学生针对此现象发表自己的感言,学生会深切的呼唤台湾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对部分台独论者义愤填膺。由此,爱国主义情感达到高潮。
4、总结升华,拓展知识。
课堂总结部分,我提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了什么体会?同时出示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板书系统化、简约化、脉络化。
教师对学生的小结简单评价,点出重点。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的必然,坚定台湾回归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随后进行当堂巩固练习,根据重点、难点,我设置两个问题,既
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2、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想一想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答案,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此问题1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问题2的设置有利于培养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最后,我谈谈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在农远工程已在我省农村中小学全面开展,这为我们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现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到我们农村教师身旁,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向学生展示了港澳回归的过程,成功解决了学生没有亲历此历史事件,缺乏直观印象的缺憾。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从而对此历史事件感悟深刻。
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教师真正做到了:从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指导方法为主;从单一讲解转向组合优化。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第五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鸦片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l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l
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l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②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
二、说教、学法
(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屏幕展示一个腐烂了的苹果,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猜想,苹果出现腐烂的原因会有哪些?在生回答后,然后话题一转,假设情景,如果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那同学们你能想到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吗?而这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导入新课。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播放关于这一内容的影片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然后完成一个巧填数字的游戏和看图说史,让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硝烟。
(2)评、析:“虎门硝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音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问“有人认为,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题“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生结合教材后给出的“解析与探究”的材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在重复,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动态地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播放影片资料,让生找错和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过渡: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进入下一个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主要通过出示英国在中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经过略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分组活动来完成。即:“成立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损失调查委员会”分成政治、经济、国土、文物几小组来进行调查,从而从这几方面来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活动内容让学生课前准备,可以小品、歌唱、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这一活动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
3、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4、课题延伸:活动〈模拟新闻发布会〉内容:就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记者向列强提问,列强站在自身立场作答,掩盖事实真相,时事评论员对列强的诡辩进行分析和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