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下册说课稿
老师讲历史课,怎么写说课稿,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历史下册说课稿范本,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中历史下册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课内容。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略讲)唐朝的建立
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二)、(重点讲)“贞观之治”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现――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接着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该目教学任务后,我选取《同步导学》(练习册)及时巩固知识,提高效果。同时,也可借助习题弥补完善本课教学,对题目的解答,关注层次教学,因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有意让差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三)、教学“女皇武则天”
(1)展示女皇武则天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教师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尽管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得出答案。
(2)同步巩固:完成《同步导学》中的习题予以巩固训练
(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政权,开辟了唐朝的盛世基业,但政变中他杀父拭兄,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他呢?
武则天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无字碑,她希望后人为她书写功过,如果要你书写,你打算怎样写呢?
设计意图:这样处理,既可以复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正确认识,也为下一课教学设置了悬念。
三、全课总结
用歌谣进行总结:(一)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轻徭簿赋重生产,君臣廉洁又勤政,“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唐朝有个武则天,后宫之中掌大权,晚年称帝国号周,唯一女皇她为先,弘扬“贞观”有政绩,引出“盛世”到开元。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便于记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知识。
四、作业布置:完成同步导学的习题。
目的: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 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3.李世民登基(626年)都成:长安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六、说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分布实施,我还课堂于学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相信预期的目标将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将会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的活动起来,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但在教学中可能会有一些想不到的问题生成,我会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
第二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 年级 册第二单元第 课《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使用、教学过程、板书等方面来展示这一课。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 685878 单元《 》 的第 课,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内容我计划用一个课时(45分钟)授完。具体过程有:
1、组织课堂教学;1分钟。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旧知识回顾,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导入);2分钟
3、展示教学目标;2分钟
4、新知识探究();30分钟
5、课堂小结;5分钟
6、巩固练习;5分钟
五、教具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多媒体(白板)电教设备。
六、教学方法:
1、教法:本课采用以探究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看、练”的综合教学,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讲解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教法(有三)
(1)、问题导学法——我使用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解、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法(有三)
(1)本着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阅读理解”、“合作探究”、“兴趣激励”等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的获得知识。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视频观摩、分析归纳,达到“看—思——议”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3)练习巩固: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测试、巩固。
六、教学过程(知识探究过程):
过程
1、导入新课。
第1种方法: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利用白班教学设备播放《 》 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
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第2种方法:导语导入,按说课内容编写导语,导入新课。第3种方法:引用课前导言导入,过程
2、出示课题,展示教学目标。(白板设备),过程
3、自读感知。我设计了两个环节:(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进入此环节后用白板设备出示涉及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目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非常重要,我对提出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图文结合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勾画出相关句段准备回答问题,教师做随堂指导。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问题5:
B、知识领会——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指名学生回答、补充,领会课文知识内容。
C、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全文知识内容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理解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送递老师。
4、合作探究。
(1)、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讲解、归纳、总结0 在学生阅读、理解、回答、提问、探究的基础上,对本课的知识点教师点拨、讲解、分析,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知识点4:
知识点5:
过程
5、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面《研习升级》中的智能开发、读史明理、知识拓展等内容,出示 相关 的图片,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过程
6、巩固练习:(见教学参考书练习题)
(1)填空题:
(2)选择题:
(3)简述题:
选择这些练习,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总结反刍、自主训练,巩固学习成果。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高效课堂的教改思路;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教师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质疑拓展。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七、板书设计
按教师点拨、讲解、分析,和学生一起做的知识性总结要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概括,设计板书,使板书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八、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探究、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上便是我在《 》一课中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体验,感谢大家的倾听,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大同区祝三中学 说课人:李桂霞
尊敬的领导、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二说学生,三说教法及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说教材。
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在港澳台地区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
本课围绕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分三个子目,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其中,“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基本方针。
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地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并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这些都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及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一国两制”是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由于初二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深度有限,容易浮于表面,所以我确立的教学难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作用;理解香港和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
在处理教学重点时,我采用课件直观展现,引导探究,指导学生巩固知识点的方法,在突破难点时,我是以组织学生讨论学习的方式进行的。
其次,说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的学习,对长期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香港、澳门及台湾问题的由来已经形成了初步认识,他们已经能够主动有意识的探求社会热点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
再次,说教法及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设置问题,课堂互动。
二、创设情景,发散思维。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这几种教学方法贯穿本堂教学始终,把教学信息的传递由单向性、双向性,向多向性转化。期间穿插图、文、声等综合信息手段,增强教学的新颖性、形象性,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应将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来看待,教学中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积极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法及学法,本课教学过程按照以下几步进行
一、情境导入,诱发兴趣。
二、预留复习,合作探究。
三、师生互动,破解重、难点。
四、总结升华,拓展知识。
根据以上思路:
1、上课伊始我准备播放闻一多先生作词的《七子之歌----澳门》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中教师提问,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愿?歌声中所呼唤的澳门是否回来了呢?这样不仅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正轨,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入到教学活动中。
2、预留复习,合作探究。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节课我都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本节课我设置的预留习题是,香港、澳门及台湾问题的由来。这样既能锻炼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我在处理本节课预留作业时,在课上我用播放课件的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回忆香港被占领的过程,然后请学生结合课件介绍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及台湾问题的产生,从而为下一步授课做好铺垫。
3、师生互动,破解重难点。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所以在“一国两制”这一子目上,设置了三个问题,既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一国两制”提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一国两制”构想首先针对哪个地方提出?
我给学生三分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点评,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深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让学生谈感受,谈启发。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究新的知识,为此,在讲授香港回归时,我播放回归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谈感受,通过出示香港回归后繁荣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香港回归后的持续繁荣和稳定,从而论证“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感受到今天祖国的强盛。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澳门回归的过程及图片,出示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让学生说一说区旗的寓意及港澳回归时间,这里我不再演示。
关于两岸关系一节,我让学生有感情的阅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体会两岸人民渴望统一之情。授课时,我出示中央人民政府在统一前两岸交往的原则,同时播放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友好往来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与此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音符,比如,陈水扁提出的“一边一国”的两国论,“入联公投”等,让学生针对此现象发表自己的感言,学生会深切的呼唤台湾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对部分台独论者义愤填膺。由此,爱国主义情感达到高潮。
4、总结升华,拓展知识。
课堂总结部分,我提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了什么体会?同时出示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板书系统化、简约化、脉络化。
教师对学生的小结简单评价,点出重点。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的必然,坚定台湾回归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随后进行当堂巩固练习,根据重点、难点,我设置两个问题,既
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2、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想一想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答案,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此问题1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问题2的设置有利于培养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最后,我谈谈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在农远工程已在我省农村中小学全面开展,这为我们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现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到我们农村教师身旁,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向学生展示了港澳回归的过程,成功解决了学生没有亲历此历史事件,缺乏直观印象的缺憾。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从而对此历史事件感悟深刻。
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教师真正做到了:从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指导方法为主;从单一讲解转向组合优化。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第四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鸦片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l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l
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l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②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
二、说教、学法
(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屏幕展示一个腐烂了的苹果,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猜想,苹果出现腐烂的原因会有哪些?在生回答后,然后话题一转,假设情景,如果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那同学们你能想到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吗?而这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导入新课。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播放关于这一内容的影片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然后完成一个巧填数字的游戏和看图说史,让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硝烟。
(2)评、析:“虎门硝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音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问“有人认为,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题“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生结合教材后给出的“解析与探究”的材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在重复,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动态地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播放影片资料,让生找错和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过渡: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进入下一个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主要通过出示英国在中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经过略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分组活动来完成。即:“成立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损失调查委员会”分成政治、经济、国土、文物几小组来进行调查,从而从这几方面来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活动内容让学生课前准备,可以小品、歌唱、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这一活动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
3、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4、课题延伸:活动〈模拟新闻发布会〉内容:就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记者向列强提问,列强站在自身立场作答,掩盖事实真相,时事评论员对列强的诡辩进行分析和诡辩。
第五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教版初中世界历史上册第21课
内容,现就这一课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 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 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 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 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本知识点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还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 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 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 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度。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环节五:总结并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思考?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挑战,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学生进入历史论坛,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论坛,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环节六:课后检测题意图: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六.教学反思:
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实质:重新瓜分世界
3.表现: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大矛盾 4.发展: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二.大战的爆发: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爆发:1914年7月28日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三.大战的进程:三个阶段 四.大战的结果与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南苑中学
王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