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13:4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

第一篇: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

说课既可以是针对具体课题的,也可以是针对一个观点或一个问题的。本文为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 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 关。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和《宜宾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三、说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在社会的转型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2、教学难点:

从文明史观来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原因和评价,需要对政治史的基本知识较准确的掌握,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的难点确定为: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四、说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呼唤的教学过程是 “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而构建认知的过程,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效的、科学的课堂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准备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约2分钟)

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为话题导入新课。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之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了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监制、灯光师、化妆师、剧务、制片人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

2、讲授新课:(约15分钟)

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后,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4组,分别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四个方面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并请其将新旧事物进行对比,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接着,每组派两名学生,其中一人介绍近代之前的社会生活某个方面的情形,另一人则介绍近代以来该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其他人可以及时进行补充或者纠正,教师则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加以演示。这样,学生的身心都融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高涨。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我们已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

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电车、飞机。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得出结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或内燃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这样,学生就明白为何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中国人 “无不充满好奇”了。

第二组: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喇叭、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号旗、信鸽、灯塔等。

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在此,教师请学生举例说明新式通讯方式有何优点,使学生明白这样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是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其社会进步观。

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

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处,我以《申报》不同版面的内容为例,请学生评价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其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

第四组:社会习俗

——由于该方面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故将社会习俗进行对比的时间界限划为“辛亥革命”前后,与前三组有所不同。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辫、易服、改称呼、变礼仪等。

在第四小组的学生介绍社会习俗的变化之后,教师展示一些众所周知的明星(如张国立、王刚、陆毅等)在影视作品中的相关照片。我又介绍了中山装的内涵、“三寸金莲”的来历。明星、故事这两大元素将所有学生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火眼金睛”环节,请学生为剧本纠错,剧本如下:“1921年的元旦,我在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声音很大。突然有人进来说,从南京来电报了,中华民国成立了,我们快把辫子剪掉吧,于是,我很快去做了,还照了一张照片做留恋,然后我坐火车去了南京,见到了孙中山,他说:“你见到了本总统还不下跪?”

最后我鼓励大家:“相信我们一定能拍出高质量的电影”。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其实践能力。

3、合作探究:(约10分钟)

(1)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特点?

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变化的特点。“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马车、灯塔、信号旗、舞台剧等一些近代之前的事物到近代乃至现在依然存在?这说明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什么特点?”“中山装的来历又说明了什么特点呢?”在学生们讨论回答之后,我总结其特点为:中西并存、土洋结合。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采用讲解法突破此教学难点,火车、轮船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有线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等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些变化都是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而出现的;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

变化的原因为: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②辛亥革命的冲击。

(3)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生通过对中国近代之前和近代社会生活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这些变化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这是其进步性。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评价为:①变化有限,且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②这些变化却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本探究题目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结合板书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再次指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板书设计为结构式,目的在于力求思路清晰,使板书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

5、课堂练习(8分钟)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初中历史新课程,一起有效地实施历史新课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二: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

这次说课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损失之惨重超过了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和《辛丑条约》。

本课难点:

1、《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和主要内容

2、《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3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八国联军的暴行。《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3)、思想觉悟目标:使学生能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热情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节内容,采用了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为避免不稳定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可通过多设置探究式问题,发掘学生的潜能。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影相——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在本课是略谈,但与本课密不可分,这样利用多媒体显示既可以加强历史事件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引出学习内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由义和团运动引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由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勾画

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

⑵义和团反对侵略的主要战役

⑶这场战争的结果:签定了什么条约,其时间,内容,影响

使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自我思考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学生同桌互相讨论,解决自我无法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并可以帮助一部分后进生完成这部分的学习任务。

3学生分别回答上诉问题,如有疑问,教师点拨指导.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几个问题

⑴廊坊战役:义和团浴血奋战,对敌人毫不退缩, 其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无敌”的神话。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重要素材之一,教师重点点拨突出其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⑵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和材料,结合插图,认清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并让学生分组探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诉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⑶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自然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归纳能力

(4)进行拓展训练

出示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分析我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方面是为了对第一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深化和拓展,培养探究创新能力。

第二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 年级 册第二单元第 课《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使用、教学过程、板书等方面来展示这一课。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 685878 单元《 》 的第 课,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内容我计划用一个课时(45分钟)授完。具体过程有:

1、组织课堂教学;1分钟。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旧知识回顾,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导入);2分钟

3、展示教学目标;2分钟

4、新知识探究();30分钟

5、课堂小结;5分钟

6、巩固练习;5分钟

五、教具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多媒体(白板)电教设备。

六、教学方法:

1、教法:本课采用以探究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看、练”的综合教学,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讲解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教法(有三)

(1)、问题导学法——我使用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解、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法(有三)

(1)本着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阅读理解”、“合作探究”、“兴趣激励”等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的获得知识。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视频观摩、分析归纳,达到“看—思——议”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3)练习巩固: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测试、巩固。

六、教学过程(知识探究过程):

过程

1、导入新课。

第1种方法: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利用白班教学设备播放《 》 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

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第2种方法:导语导入,按说课内容编写导语,导入新课。第3种方法:引用课前导言导入,过程

2、出示课题,展示教学目标。(白板设备),过程

3、自读感知。我设计了两个环节:(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进入此环节后用白板设备出示涉及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目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非常重要,我对提出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图文结合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勾画出相关句段准备回答问题,教师做随堂指导。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问题5:

B、知识领会——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指名学生回答、补充,领会课文知识内容。

C、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全文知识内容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理解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送递老师。

4、合作探究。

(1)、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讲解、归纳、总结0 在学生阅读、理解、回答、提问、探究的基础上,对本课的知识点教师点拨、讲解、分析,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知识点4:

知识点5:

过程

5、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面《研习升级》中的智能开发、读史明理、知识拓展等内容,出示 相关 的图片,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过程

6、巩固练习:(见教学参考书练习题)

(1)填空题:

(2)选择题:

(3)简述题:

选择这些练习,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总结反刍、自主训练,巩固学习成果。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高效课堂的教改思路;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教师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质疑拓展。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七、板书设计

按教师点拨、讲解、分析,和学生一起做的知识性总结要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概括,设计板书,使板书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八、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探究、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上便是我在《 》一课中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体验,感谢大家的倾听,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大同区祝三中学 说课人:李桂霞

尊敬的领导、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二说学生,三说教法及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说教材。

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在港澳台地区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

本课围绕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分三个子目,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其中,“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基本方针。

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地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并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这些都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及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一国两制”是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由于初二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深度有限,容易浮于表面,所以我确立的教学难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作用;理解香港和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

在处理教学重点时,我采用课件直观展现,引导探究,指导学生巩固知识点的方法,在突破难点时,我是以组织学生讨论学习的方式进行的。

其次,说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的学习,对长期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香港、澳门及台湾问题的由来已经形成了初步认识,他们已经能够主动有意识的探求社会热点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

再次,说教法及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设置问题,课堂互动。

二、创设情景,发散思维。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这几种教学方法贯穿本堂教学始终,把教学信息的传递由单向性、双向性,向多向性转化。期间穿插图、文、声等综合信息手段,增强教学的新颖性、形象性,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应将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来看待,教学中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积极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法及学法,本课教学过程按照以下几步进行

一、情境导入,诱发兴趣。

二、预留复习,合作探究。

三、师生互动,破解重、难点。

四、总结升华,拓展知识。

根据以上思路:

1、上课伊始我准备播放闻一多先生作词的《七子之歌----澳门》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中教师提问,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愿?歌声中所呼唤的澳门是否回来了呢?这样不仅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正轨,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入到教学活动中。

2、预留复习,合作探究。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节课我都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本节课我设置的预留习题是,香港、澳门及台湾问题的由来。这样既能锻炼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我在处理本节课预留作业时,在课上我用播放课件的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回忆香港被占领的过程,然后请学生结合课件介绍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及台湾问题的产生,从而为下一步授课做好铺垫。

3、师生互动,破解重难点。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所以在“一国两制”这一子目上,设置了三个问题,既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一国两制”提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一国两制”构想首先针对哪个地方提出?

我给学生三分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点评,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深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让学生谈感受,谈启发。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究新的知识,为此,在讲授香港回归时,我播放回归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谈感受,通过出示香港回归后繁荣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香港回归后的持续繁荣和稳定,从而论证“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感受到今天祖国的强盛。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澳门回归的过程及图片,出示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让学生说一说区旗的寓意及港澳回归时间,这里我不再演示。

关于两岸关系一节,我让学生有感情的阅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体会两岸人民渴望统一之情。授课时,我出示中央人民政府在统一前两岸交往的原则,同时播放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友好往来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与此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音符,比如,陈水扁提出的“一边一国”的两国论,“入联公投”等,让学生针对此现象发表自己的感言,学生会深切的呼唤台湾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对部分台独论者义愤填膺。由此,爱国主义情感达到高潮。

4、总结升华,拓展知识。

课堂总结部分,我提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了什么体会?同时出示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板书系统化、简约化、脉络化。

教师对学生的小结简单评价,点出重点。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的必然,坚定台湾回归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随后进行当堂巩固练习,根据重点、难点,我设置两个问题,既

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2、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想一想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答案,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此问题1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问题2的设置有利于培养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最后,我谈谈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在农远工程已在我省农村中小学全面开展,这为我们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现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到我们农村教师身旁,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向学生展示了港澳回归的过程,成功解决了学生没有亲历此历史事件,缺乏直观印象的缺憾。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从而对此历史事件感悟深刻。

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教师真正做到了:从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指导方法为主;从单一讲解转向组合优化。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第四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鸦片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l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l

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l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②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

二、说教、学法

(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屏幕展示一个腐烂了的苹果,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猜想,苹果出现腐烂的原因会有哪些?在生回答后,然后话题一转,假设情景,如果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那同学们你能想到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吗?而这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导入新课。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播放关于这一内容的影片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然后完成一个巧填数字的游戏和看图说史,让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硝烟。

(2)评、析:“虎门硝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音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问“有人认为,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题“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生结合教材后给出的“解析与探究”的材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在重复,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动态地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播放影片资料,让生找错和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过渡: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进入下一个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主要通过出示英国在中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经过略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分组活动来完成。即:“成立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损失调查委员会”分成政治、经济、国土、文物几小组来进行调查,从而从这几方面来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活动内容让学生课前准备,可以小品、歌唱、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这一活动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

3、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4、课题延伸:活动〈模拟新闻发布会〉内容:就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记者向列强提问,列强站在自身立场作答,掩盖事实真相,时事评论员对列强的诡辩进行分析和诡辩。

第五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教版初中世界历史上册第21课

内容,现就这一课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 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 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 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 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本知识点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还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 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 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 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度。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环节五:总结并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思考?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挑战,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学生进入历史论坛,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论坛,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环节六:课后检测题意图: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六.教学反思:

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实质:重新瓜分世界

3.表现: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大矛盾 4.发展: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二.大战的爆发: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爆发:1914年7月28日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三.大战的进程:三个阶段 四.大战的结果与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南苑中学

王明华

下载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相城区渭塘第二中学 程海娣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

    初中历史说课稿

    祖国五千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一个个政权的更迭,一个个王朝的兴衰。以下是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

    初中历史说课稿格式

    初中历史说课稿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

    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 说课稿 姓名:陈家宝 学号:20121201210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第8课《辛亥革命》。我将从......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说课人:XXX XXX中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

    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

    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 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是需要同学们努力去学习的哦!下面请看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的更多详细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

    初中历史说课稿分享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好自己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初中历史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