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现在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少“重教轻育”的教师,他们只重视教学,不重视育人,认为育人是家长、班主任的事。实际上,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教课老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在高中政治课堂渗透德育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构建和谐的政治课堂德育教育,给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情趣、人性化以及活力。本文主要对在高中政治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德育教育 1.在高中政治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的背景
总书记“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给我们指出了经济转型的紧迫性,指明了经济转型的正确道路。在这样一个经济转型期,思想领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交汇冲击。种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刻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现象,不只是拷问路人的良心,甚至拷问倒地老人的良心,更是对社会的一种拷问。近来网络曝光颇多的“广场舞”问题,把对公德心的解读摆在每一名中国人的面前。中日钓鱼岛争端,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类似的国际事件,把一个大国应该如何对他国负责这个问题摆上台面,这是对国际道德的考量。这些问题,是现在的中学生无法回避的,只有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方法,形成正确思路,才能让现在的高中生,明天的大学生,今后顺利踏进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2.在高中政治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2.1剖析教材中的材料、提升情感德育质量
现在的高中政治课程教材在编写上已经非常的贴近生活,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对于高一年级,教材中主要讲授的内容是经济学知识,其中牵扯到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深入的开展德育教育。比如合理消费、公平与效率、支持国家发展、诚信品质等;哲学知识知识牵扯的德育内容也较为广泛,比如价值观的培养,正确世界观的树立等;政治学常识中涉及的因素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都是直接典型的德育素材。
2.2情感交流、散发德育独特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因此,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德育渗透要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寻找与学生感情共鸣点,努力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把握学生容易出现思想偏差的细节,及时拨乱反正。例如在讲述《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人的价值》时,我在黑板上写下“我的理想”这个标题,和学生谈自己从小的理想,谈到自己上高中考大学的三年,谈找工作的不易,谈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辛苦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更是与我感同身受,并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通过和学生的一番交流,我在讲述人的价值这个抽象而难以理解的知识时游刃有余,同时让学生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更增进师生感情。“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情达理通”。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真心、诚心地和学生交心交流,真正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实现教育氛围的和谐性,才能在课堂中顺利开展德育工作。
2.3以身作则、树立德育道德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同样的,政治教师在教授政治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是道德的楷模和典范。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决定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态度。教育是一个主动接受、潜移默化的过程。高中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会潜移默化于学生的价值选择中。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文化素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丽莉就是一位人民教师,她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以身作则,躬亲示范,不只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更能竖立起来一座道德丰碑。”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权威的来源之一,更给了学生一个最近距离学习的榜样。教师身上凝聚了这个社会的真善美,是学生了解社会的一扇窗,打开它,清新的空气才会扑面而来。2.4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革新德育教育的路径
对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来说,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改变以往灌输式、讲授式的方法,要不断的创新教学路径,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比如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教学等。至于在一线的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都要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和学情的需要而酌情调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突出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否则就是走形式主义。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学生,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要突出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德育教育之花真正的开遍课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苏萍.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15,02:32-33.[2]翟琪.试论高中政治课堂中德育渗透[J].赤子(上中旬),2015,09:254.[3]王媛.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211.[4]高志平.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2,27:23.[5]杨丽丽.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堂的德育功能[J].高考(综合版),2013,07:105.曹学山
第二篇: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体现。离开这样的基础和前提,就决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无视这样的内容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就缺少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社会的一些问题,以及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个性,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课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心理教育,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而有些学生在网上使用的几乎都是真实姓名,甚至家里的电话号码,他们不相信网友会骗他们。但是网上也有陷阱,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学生,特别是一些爱幻想、充满了好奇心的女孩子来说,稍不留神,也许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陷阱。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阻止学生上网。那么,怎么办呢?首先,必须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向学生说明上网的利与弊,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不要忽视老师与学生、家长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等。这样,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得到了加强,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按照规范行事。
要让每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品质的修养,同时也要加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论与知识技能。在这方面,我们肩负重担,只要我们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 者: 黄 霞
学 科:小学数学
职 务: 小学一级教师
职 称: 中小学一级数学教师
单 位: 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石屯民族学校
手 机:***
地 址:贵州省望谟县石屯镇红星村
邮 编:55230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之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融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在下面的几个方面做了点点尝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归结起来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一是实践观点的教育,例如,讲数的认识,应指出数产生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中计数的需要;二是对立统一观点教育。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既对立又统一。三是运动发展变化观点教育。在教学中用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教学,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知识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结合教学过程,适时德育渗透
教学之中,德育为本。教育,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它肩负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因此,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可见。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从中受到教育,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如: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又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们谈谈我们该怎么办。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又如,学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当天的开支情况,用一个表把每天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记完一个星期后,让大家计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照这样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爸爸妈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通过计算、比较、谈谈你的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四、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小学数学课的德育功能远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捕捉,不失时机地将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识教学、智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步到位。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渗透的方法也就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长期任务。它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完善实施过程,全面地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将德育融入生动有趣的教学中。
第四篇:积极在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积极在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尖草坪区第一职业中学
牛悦荥
本人在日常物理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做法大致如下:
一、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又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四、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从绪论课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矗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最后总结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物理学对“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四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个标点、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第五篇: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課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墩镇中心学校理化组
孙翰林
德育教育,从本质上讲,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就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而言,德育是把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活动,怎样在各科教学中落实德育首位的原则,这是一个新课题。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德育教育因素,这正象赫尔巴特所说的那样:“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关键问题是看我们是否能善于挖掘、具体分析各学科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与德育的必然联系,科学地进行德育教育。物理学科是各类学校教育中设置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同样具有非常高的地方位。由于物理知识具有精确性、可测性、实践性、客观性和局限性等特点,所以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它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态度和道德情感,献身科学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笔者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学物理教师,积极响应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号召,在本文中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内容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一、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的德育内容应该以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核心。物理学是一门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学科,教材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有关章节介绍我们的祖先对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在讲到磁场、磁针问题时可介绍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十一世纪末已发明并使用了指南针,而外国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最早是在十二世纪末,比我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
通过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祖国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远景,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愿为将来更好地参加祖国建设而努力学习。比如在讲授力学并涉及到航天知识的时候,可多介绍一下我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情况。从70年发射第一颗卫星,到84年发射同步通信卫星,以及后来发射出去又能准确地进行地面回收再到最近我国的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上天等等。在介绍光的三原色原理时,可谈谈蒋筑英在改革彩色复原技术难关时的忘我精神。在有关原子核的教学中,可介绍钱三强夫妇在核反应研究中,关于铀核三分裂变和四分裂变的发现,受到世界重视。他们还拒绝了外国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些事迹都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用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时间都很有限,如何把有关的内容恰当地溶进教学之中,这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点到为止,不要拔高分析,更不要不管内容如何,都牵强附会地往上联系,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总把“爱国”两个字挂在嘴边上,要就事论事,让学生从具体的事实中认识到祖国的伟大,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二、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概括和总结了当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部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很多观点都可在物理学中找到佐证。在教学中如能有机地把这些哲学观点渗透进去,这无异是对政治理论课的一个很好补充,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政治思想教育。教学中,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适当提一下科学史上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过程中曾出现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辩证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如:在讲到能量守恒定律时,可提到在机器工业非常发达的时代,人们发现机器能不断地对外做功,但却总要消耗能量。当时就有人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能不能设计一部不消耗能量就能不断对外做功或消耗很少的能量,却可以对外做很多功的机器,即制造永动机。这种美妙的设想很吸引人,有很多人为之奋斗了一生,但终究没能设计出永动机,也不可能设计出永动机,因为它从根本上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违背了物质的运动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唯物主义观点。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毕竟不能用过多的时间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更多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进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在分析物理现象时,很多地方都能用到。如:在讲参照系,相对运动一节时,在分析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同时,要进一步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地球上处于静止状态的人,是相对于地面来说的。实际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正跟着地球围绕太阳遨游太空呢!唯物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科学知识及有关概念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认为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在讲这部分知识时,可简单提一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发现了物质的第四态即“等离子态”、以及物质的第五态“中子态”。作何概念都会发展,结论都会深入,任何时候的认识总有局限性,永远不会有尽头。以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有意识地将辩证法思想融汇贯穿到全部教学中,有机地体现在每章节的知识传授中,必定会对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物理这门科学是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它得出的定理、定律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理学特有的逻辑精确性以及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这些都会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激起正直与诚实的内在要求。物理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具有理性思维,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都要经过合乎逻辑的理性思维,决不允许随意胡编,信口开河,也不能容忍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它可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任性,意气用事、随心所欲的弱点,形成一切都要经过理智过滤的良好习惯。每一次物理课所提出的目的,所期望和所要求的结论都是明确确定的,而结论的清晰无误、能够并且在事实上也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的顽强性和坚定性的形成。而物理学史上的科学家,如伽俐略、布鲁诺等,为捍卫真理,被迫害甚至英勇献身的事迹,也能够激发学生勇于破除迷信,追求直理的精神。
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集体主义教育,因为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通过课堂教学及分组实验,小制作等,培养学生协同活动、共同努力的集体主义精神。物理课的更深刻的和更重要的特点是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创造性。正是物理课的这种创造、探索的性质,可以培养学生坚韧和勇敢的精神。这正如苏联教育家辛欣所说的那样:“谁体验过一次创造的崇高乐趣,他就会为了再次体验到它而不懈地去努力。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他,他的激情和志向,他的克服障碍的埋头精神和坚韧精神,都会随着每一个新的成就而充实起来,他会象一个真正的战士那样学会去迎接挫折、失误、暂时性的失败„„”。
总之,只要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积极挖掘同教材有内在联系的爱国主义、道德教育因素,使之与物理知识的教学融为一体,抽象枯燥的概念、定律就会获得充实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