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新荣区第三中学
安卫东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教育中人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居于统摄地位的道德教育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
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当今的数学课堂开始注重德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也关注学生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1.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别林斯基也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音乐,绘画是美的,因为她能给人以感官上愉悅乃至心灵上的震憾。数学其实也有如此特质。有一本由霍夫斯塔特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线》的书,第一次让人们领略了数学的魅力。GEB是三个人名的起首字母,分别代表数学家歌德尔(K.Godel)、画家埃舍尔(M.C.Escher)和音乐家巴赫(J.S.Bach)。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和美术、音乐是天壤相别的不同领域,但作者却找到了一条贯穿哥德尔数学、埃舍尔绘画和巴赫音乐的“金带”,从而揭示出绘画、音乐与数学之间的“惊人一致性”。正是音乐、美术与数学的这种联姻,使得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其策略性,切忌喧宾夺主,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二、研究渗透的方法 1.情感诱导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2.背景介绍法。
数学教材中的很多道理、数据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先发现或计算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介绍。
3.课堂渗透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渗透点”进行教学。这个“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
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4.美感启迪法。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充满了整个数学世界,不但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更有对称的美、和谐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5.习题引伸法
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6.竞赛强化法。
利用儿童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地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三、掌握渗透的原则
1.情感性原则
教师要创设情感氛围,借助情感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之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广阔的胸怀,和谐地发展各方面的素质。
2.科学性原则。
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做到旗帜鲜明、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给学生以正确的认识引导,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3.层次性原则。
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必须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体现德育渗透的梯度。
4.随机性原则。
即教师要抓住时机,把握分寸,注意德育与知识、技能的有机结合,适时、适量地进行随机渗透,切忌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5.延伸性原则。
学生正确的道理思想、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单靠40分钟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渗透。
第二篇: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葫芦岛市南票区联合中学 曹静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德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许多数学教师以为,中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班主任和政治、历史、语文等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各学科特别是数学教师无关。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在中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工作的空白区。其实,中小学所有教师都应该承担德育任务,数学教师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1.通过数学史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新课标中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中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从上古的结绳记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成就;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最早由魏晋时期的刘徽开始,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大大早于欧洲;近代的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27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史,课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德育教育落到了实处。
数学课绝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课,我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求知向上的欲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当年陈景润的老师沈元就讲过:“自然科学的皇冠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自此陈景润就立下了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以摘取明珠的理想。此类事例的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要想有所作为,要想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不努力学习,不掌握科学知识,是万万不行的,使学生树立起立志成才,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2.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3.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美并不只属于艺术,数学之中也处处有美。数学图形体现着数学的外在美,抽象符号、公式符号、推理论证以及数学思维方式的严谨、和谐则是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之中既然有美,数学教学就应该发挥美育功能,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还有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似现象所构成的相似美。如:杨辉三角形就给人一种和谐、匀称、对称的美。
4.利用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找到印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及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例如:从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从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可对学生进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等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数、式的正与负、加与减等的转化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平面几何则是更好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教育素材,例如:四边形教学中,通过对四边形的四条边位置的运动及长短的变化,四边形可在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棱形、正方形之间互相转化等,对学生进行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5.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与逻辑性都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数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我们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培养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在我们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第三篇: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有句话叫“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在教学工作中我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并有了一定的经验。
一、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主要内容。
1、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思想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数学发展史册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得出徽率(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01415927,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把中国数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可以多给学生讲讲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能将这些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平时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小作业,如周末回家收集我国数学家的资料等等,然后回学校大家再一起交流。
2、以我国数学家们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德育的教育方法之一是榜样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许多古代杰出的数学成就对
古代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这方面的生动素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3、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坐在那里进行学习,还可以给他们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时候,可以由两名同学拿着乒乓球在讲台上转圈演示,地球自转一圈是一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形成等等,通过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牢,使学生领悟到了获取知识的另一种途径。
4、在教学中注意学生个性品质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品质教育主要包括:
(1)实事求是,言必有据。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基本特点是严密和抽象。
(2)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刻苦顽强的精神。
(3)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教师要通过备课与讲课、作业的批改与讲评、测查命题与阅卷、课外辅导等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在作业方面我要求学生都统一格式,字迹认真。
(4)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教育学生对每一个数学结论或结果都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要想一想为什么成立,是不是确有道理,搞清来龙去脉。使学生了解在一个数学概念出现后还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途径。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入钻研和探讨,通过将一个数学问题经过各种变换,转化而引入另外问题的做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并且依据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去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1、适度性原则。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2、渐近性原则。
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近地进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能都一个标准,对那些稍微有差距的学生要给予宽容,只要他比以前有进步那就达到目的了。
3、以情动人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发掘和表扬学生的内在情感,调动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德育要讲究艺术性,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使之乐其所学。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字上下功夫,寓理于情、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爱。
4、持之以恒的原则。
德育不能搞一阵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精心培养,持之以恒的渗透,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应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反复地向学生渗透其德育内容,不可厚望于某节课、某个内容。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让我们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走进课堂,走进春天,去播种期待,播种心灵,播种真情!去塑造明天的主人,托起未来的世纪。
第四篇: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課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墩镇中心学校理化组
孙翰林
德育教育,从本质上讲,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就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而言,德育是把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活动,怎样在各科教学中落实德育首位的原则,这是一个新课题。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德育教育因素,这正象赫尔巴特所说的那样:“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关键问题是看我们是否能善于挖掘、具体分析各学科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与德育的必然联系,科学地进行德育教育。物理学科是各类学校教育中设置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同样具有非常高的地方位。由于物理知识具有精确性、可测性、实践性、客观性和局限性等特点,所以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它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态度和道德情感,献身科学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笔者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学物理教师,积极响应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号召,在本文中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内容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一、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的德育内容应该以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核心。物理学是一门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学科,教材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有关章节介绍我们的祖先对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在讲到磁场、磁针问题时可介绍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十一世纪末已发明并使用了指南针,而外国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最早是在十二世纪末,比我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
通过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祖国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远景,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愿为将来更好地参加祖国建设而努力学习。比如在讲授力学并涉及到航天知识的时候,可多介绍一下我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情况。从70年发射第一颗卫星,到84年发射同步通信卫星,以及后来发射出去又能准确地进行地面回收再到最近我国的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上天等等。在介绍光的三原色原理时,可谈谈蒋筑英在改革彩色复原技术难关时的忘我精神。在有关原子核的教学中,可介绍钱三强夫妇在核反应研究中,关于铀核三分裂变和四分裂变的发现,受到世界重视。他们还拒绝了外国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些事迹都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用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时间都很有限,如何把有关的内容恰当地溶进教学之中,这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点到为止,不要拔高分析,更不要不管内容如何,都牵强附会地往上联系,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总把“爱国”两个字挂在嘴边上,要就事论事,让学生从具体的事实中认识到祖国的伟大,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二、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概括和总结了当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部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很多观点都可在物理学中找到佐证。在教学中如能有机地把这些哲学观点渗透进去,这无异是对政治理论课的一个很好补充,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政治思想教育。教学中,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适当提一下科学史上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过程中曾出现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辩证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如:在讲到能量守恒定律时,可提到在机器工业非常发达的时代,人们发现机器能不断地对外做功,但却总要消耗能量。当时就有人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能不能设计一部不消耗能量就能不断对外做功或消耗很少的能量,却可以对外做很多功的机器,即制造永动机。这种美妙的设想很吸引人,有很多人为之奋斗了一生,但终究没能设计出永动机,也不可能设计出永动机,因为它从根本上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违背了物质的运动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唯物主义观点。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毕竟不能用过多的时间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更多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进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在分析物理现象时,很多地方都能用到。如:在讲参照系,相对运动一节时,在分析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同时,要进一步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地球上处于静止状态的人,是相对于地面来说的。实际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正跟着地球围绕太阳遨游太空呢!唯物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科学知识及有关概念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认为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在讲这部分知识时,可简单提一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发现了物质的第四态即“等离子态”、以及物质的第五态“中子态”。作何概念都会发展,结论都会深入,任何时候的认识总有局限性,永远不会有尽头。以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有意识地将辩证法思想融汇贯穿到全部教学中,有机地体现在每章节的知识传授中,必定会对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物理这门科学是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它得出的定理、定律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理学特有的逻辑精确性以及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这些都会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激起正直与诚实的内在要求。物理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具有理性思维,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都要经过合乎逻辑的理性思维,决不允许随意胡编,信口开河,也不能容忍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它可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任性,意气用事、随心所欲的弱点,形成一切都要经过理智过滤的良好习惯。每一次物理课所提出的目的,所期望和所要求的结论都是明确确定的,而结论的清晰无误、能够并且在事实上也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的顽强性和坚定性的形成。而物理学史上的科学家,如伽俐略、布鲁诺等,为捍卫真理,被迫害甚至英勇献身的事迹,也能够激发学生勇于破除迷信,追求直理的精神。
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集体主义教育,因为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通过课堂教学及分组实验,小制作等,培养学生协同活动、共同努力的集体主义精神。物理课的更深刻的和更重要的特点是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创造性。正是物理课的这种创造、探索的性质,可以培养学生坚韧和勇敢的精神。这正如苏联教育家辛欣所说的那样:“谁体验过一次创造的崇高乐趣,他就会为了再次体验到它而不懈地去努力。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他,他的激情和志向,他的克服障碍的埋头精神和坚韧精神,都会随着每一个新的成就而充实起来,他会象一个真正的战士那样学会去迎接挫折、失误、暂时性的失败„„”。
总之,只要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积极挖掘同教材有内在联系的爱国主义、道德教育因素,使之与物理知识的教学融为一体,抽象枯燥的概念、定律就会获得充实的思想内容。
第五篇: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胡琴
王凤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对于每一个学科来讲,都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的渗透,对于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文就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了探索。
关键字: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它们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给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心理发展不太成熟,特别是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较弱,他们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负面的信息所影响。“欲立其业,先树其德”,作为一个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围绕德育开展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中学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因此,本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当前学校德育面临困境:
1、方法内容生硬断裂
目前学校德育还存在着习惯于课堂讲授的倾向,并借助记忆、测试等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的头脑中被挤压进大量的道德知识。德育教育内容更多依靠于专属学科的设置而片面实施,脱离其他课程、教育整体环境乃至于现实生活而孤立存在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德育教育方式和内容,结果事倍而功半。
2、主体观念存在偏差
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中,学生有时还会处于被动地位,只是一味地遵照人为设定的模式和线路执行,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时代特点,脱离当前社会现实。虽然“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教育舆论界得到强烈呼吁,但在实践中,道德发展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强化,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学生逆反,产生负面影响。
3、网络环境带来挑战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势不可挡。获取信息渠道畅通、来源宽广,获取信息方式自由便捷,使传统德育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受到巨大冲击。信息传播的开放随意性,使学校德育很容易失去可行的监控和管理。个别商业利益的驱使、媒体素养的缺失、政法监管的缺位,造成一些不良信息见缝插针,极易扰乱成长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形成精神垃圾,误导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危害其身心健康。
二、钻研教材,开发资源,找准立足点,将德育播撒在课堂
1、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人们的一生有着多大的影响与意义。一种好的习惯或许能够使得一个人的一生是成功的,也可以使得一个人的一生是失败的。而学生正处于一种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从第一节课开始,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说,爱护计算机设备,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使用,遵守开关机的正确程序,时刻遵守机房准则等等。
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要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必然要具有较高的德育教育水平。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效果的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突出学科特点,更要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内容中发现德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在自己认知能力的支持下成为德育内容的体悟者。
另外,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本事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师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角度讲,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少有三方面: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学生就会照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形成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3、以教学资源为载体,丰富德育内容
德育渗透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丰富德育内容,要从拓展教学资源方面入手,做到德育的有的放矢。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留心,获取和开发资源。首先,可以立足于教程资源的应用和拓展,例如,在《网络安全文明》一课中,德育内容是信息安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时代发展过程中找到初中学生乐于关注或者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进行举例,引导学生从中体悟出一定的道德标准与道理。教师可以借助“木马病毒”去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机病毒制作与传播不良影响,培养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其次,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寻找德育资源。例如,在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班级集体活动的照片和视频、校歌等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制作演示文稿的兴趣,同时,又能在课堂中渗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再次,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从社会生活方面搜索教学资源。例如,在《网上信息搜索》一课中,教师可利用“神舟十号”宇航员的照片以及王亚平太空授课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注重评价,激励学生
德育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维持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感和行为,也是尊重学生在课堂德育过程所取得的成果,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信息技术课堂德育的评价可以与课堂教学评价相结合——量化或质化的评价标准,结合课堂观察、课堂问答、作品交流、在线反馈等多方式、多主体进行评价。初中阶段的德育评价,重在让学生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该注意到什么”这一方面开展评价。例如,在使用网络资源或软件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用户协议”、“服务条款”其中的用户责任或法律法规,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学生自觉做到知法、守法,让他们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
5、交流协作促进德育的提高
在课堂尽力营造自学互助协作共进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移默化的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初中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利用学生追求社会交往的心理特点,开展互动交流,抓住学生的从众心理,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挖掘德育的融入点。因此教师可以在教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将不同层次的同学结成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生、培养学生们的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比如,《电子板报》的完成可以要求以组为单位进行,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协作,互相学习,培养了它们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多种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
6、利用课外辅导渗透德育 课外辅导,如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和巩固,当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让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限制进行少数或个别辅导,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和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实在、更有效。鼓励学生定期举办计算机作品展,宣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道德传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吸收。而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信息化环境下,日新月异的网络媒体技术,给德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学生,依据确定的德育目标,以资源为载体,寻找最佳时机,把握课堂生成,注重德育效果的提升,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孙秋林.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性德育探析 [J].学周刊,2015(10):167 [2]荀为州.生本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 [J].科普童话,2015(12):73 [3]姜虹.利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德育教育的设计 [D].河北:河北大学,2013 [4]马福飞.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德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2)[5]赵乐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