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偶之家》看女性主义解读(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1:4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玩偶之家》看女性主义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玩偶之家》看女性主义解读》。

第一篇:从《玩偶之家》看女性主义解读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从《玩偶之家》看女性主义

姓名: 王倩倩 学校: 昌吉电大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3年秋 学号: ***44 指导教师: 肖雅雯 2015 年 4 月

目 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 3

一、序论 ··························

二、《玩偶之家》简析 ····················

(一)《玩偶之家》的创作背景 ··············

(二)《玩偶之家》主要内容 ···············

(三)《玩偶之家》角色娜拉分析介绍

三、《玩偶之家》中的女性主义 ················

(一)女性主义的诞生发展 ················

(二)《玩偶之家》与女性主义 ··············

四、结语 ··························

五、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摘录: ···············

5 5 5 5 8 8 9 11 12 13 错误!未定义书签。

···········

摘要:从理论上讲“女性主义”就是强调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是对女性的一种价值肯定。而“女性主义”的议题历来也是被人们普遍关注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出版于1879年,是一部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剧作。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提出了女性精神觉醒问题,并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娜拉在男权社会中的“玩偶”地位和她的丈夫海尔茂的伪善,展现给人们一幅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真实图景。作品的女性精神觉醒主要是体现在女主人公娜拉身上,她从深爱、顺从、依赖丈夫到看清了丈夫的虚伪、自私、卑劣、渺小,最后她冲出了这个把她当做“玩偶”的家庭。以行动宣告了一位女性同剥夺了做人的自由权的家庭的彻底决裂,表达了一位女性人格的转型和个性的最终觉醒《玩偶之家》的创作稍早于第一次女性主义高潮,却及时深刻的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了“女性主义”观点。“娜拉”女性自我意识的树立和内在精神的独立充分体现了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不管是对西方还是中国的女性意识开启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

社会地位

婚姻家庭

精神解放

一、序论

对于女性主义思想,挪威著名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在他的剧作《玩偶之家》中表达的淋漓尽致。《玩偶之家》于1879年出版,是易卜生创作中期中较早的一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的一篇义正辞严的控诉书,是一部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剧作,是易卜生“社会问题”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提出了妇女觉醒问题,并生动细致地展现了一位争取独立人格、具有时代精神的妇女的丰富内心世界的发展过程。该剧从主人公娜拉的觉醒出走而宣告“玩偶”生活的结束以及同剥夺了她自由权的家庭彻底决裂。表达了一位女性人格的转型和人性的最终觉醒。这部作品不仅表现出剧作家对女性的同情以及对男性中心世界的解构,而且从发展的眼光提出了一个超时代问题——女性主义。本文从此剧的角色意涵加以分析,写出了生活的孤独与心灵的孤寂在女姓主义的意识下引起内心世界的挣扎,思想的觉悟引起精神的解放,并提出一个基本观点:女性自我意识的树立以及内在精神的独立是争取并维护其权利的关键。

一、《玩偶之家》简析

(一)《玩偶之家》的创作背景

两个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次女性主义运动的高潮。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期。这次女性主义运动是英美等国的妇女争取投票权与公民权的社会运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创作是稍早于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时期的,不过剧作的创作时期已经是女性主义的萌芽时期了。回顾二十世纪以前的很多文学作品涉及妇女问题。在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更多的是从外部的社会原因进行探讨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即认为是社会的原因造成了这种不平等。它们通过家庭的内部矛盾把问题的严重性表现出来,但是却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源,当时的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平等”对于家庭中的父权文化很少触及。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玩偶之家》主要内容

女主人公娜拉出身中等家庭 ,美丽活泼,天真热情。她热烈而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海尔茂。海尔茂刚谋到银行经理一职,正欲大展鸿图。妻子娜拉请他帮助老同学林丹太太找份工作,于是海尔茂解雇了手下的小职员柯洛克斯泰,准备让林丹太太接替空出的位置。娜拉前些年为给丈夫治病而借债,无意中犯了伪造字据罪,柯洛克斯泰拿着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看了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后勃然大怒,骂娜拉是“坏东西”、“罪犯”、“下贱女人”,说自己的前程全被毁了。待柯洛克斯泰被林丹太太说动,退回字据时,海尔茂快活地叫道:“娜拉,我没事了,我饶恕你了。”但娜拉却不饶恕他,因为她已看清,丈夫关心的只是他的地位和名誉,所谓“爱”、“关心”,只是拿她当玩偶。于是她断然出走了。

(三)《玩偶之家》角色娜拉分析介绍

《玩偶之家》剧幕一拉开,我们就看到了一位活泼快乐、无忧无虑甚至带点孩子气的善良的年轻少妇。她有一个前途蒸蒸日上的爱她的丈夫,和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她爱吃甜杏仁饼干之类的甜食,她习惯并接受丈夫称她为“小松鼠”“小鸟儿”“小宝贝儿”,在向自己的老同学林丹太太表述自己的生活感受时,她说:“想起来心里真痛快!我完全不用操心!真自由!每天跟孩子们玩玩闹闹,把家里的一切事情完全按照托伐的意思安排地妥妥当当的。大好的春光快来了,一片长空,万里碧云。那该多美呀!——喔。活在世上过快乐日子多有意思!”可见娜拉于自己孩子般的生活,满足于被丈夫孩子般地宠爱,而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丈夫把她当小孩子呵护甚至玩赏,这并不是对一个妻子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还有,娜拉在家庭中几乎没什么主见,除了背着丈夫借钱给丈夫治病,其他事情仿佛都要经过丈夫的决许可。她给海尔茂说“你不赞成的事我绝不会去做”“你做的事都不会错”“事情都归你安排”等等,都可以看出她在家庭中的无主见。长此以往,“娜拉”不知不觉就会成为丈夫用来实现自己意识的单纯工具,而她却视以为常。从小时候作为父亲的“玩偶”到婚后丈夫的“玩偶”。娜拉始终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她言听计从安于做一个职业妻子和家庭妇女。她没有出去从业的任何想法,夫唱妇随的生活在她看来是最幸福的。最后在她冒名借钱为丈夫治病的事情将要暴露时,她虽然紧张和害怕,但还是渴望“奇迹”的发生。而这所谓的“奇迹”就是他坚信海尔茂对自己的表白“我常常盼望有桩危险事情威胁你,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娜拉渴望看到这一幕,丈夫知道真相后,爱抚和安慰她,可以为她舍弃一切。但从剧中得知,她并不是真的让心爱的人为她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只要让她亲眼看到这种“奇迹”的发生,她会在极大的幸福中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自己丈夫的名誉和地位。由此可见,娜拉将自我完全依附于家庭,她忽视自我存在的价值,取悦和遵从丈夫的意愿,无私奉献着自我,对自我的迷失浑然不知。

这样一个形象正是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里妇女的一个形象缩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妇女没有自己的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自己的丈夫,在生活中她们没有话语权,处于支配地位,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因而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于男性产生隔阂和陌生感,无法与男性社会进行交流和沟通,最终导致她们对家庭、对男权社会的依附。

娜拉的觉醒源于“奇迹”的幻灭。“奇迹”不但没有发生,而且发生了娜拉从未预想到的事情。道貌岸然的海尔茂在得知真相后,他立刻暴露出自己自私自利的嘴脸,他没有“牺牲一切去救”而是大声斥责娜拉,对娜拉更是大为发火“你把我的一生幸福全都葬送了,我的前途也让你断送了”。海尔茂认为娜拉对他撒了谎,他的一切都要毁在娜拉手里。当娜拉说要用自杀来承担全部责任时,海尔茂恶狠狠的说:“就算你死了,我有什么好处?一点好处都没有。”他甚至剥夺了娜拉作为母亲的权利,“孩子不能再交在你手,我不敢再把他们交给你…。”海尔茂的这种男权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整个男权社会。事情发生前后他的所作所为充分说明了他对妻子娜拉的感情是以自己利益得失为转移的,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他把男女婚姻关系看做以追求和维护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利害关系。一旦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他就本能反映地辱骂打击甚至抛弃。

现实生活教育了娜拉,让她看清楚丈夫海尔茂的丑恶灵魂,而且也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觉醒后的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不同的见解,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道德、宗教、法律等问题持敌视态度,她选择和海尔茂所代表的男权社会决裂,用行动证明自己所想要的民主思想。她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从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里的话。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的道理弄明白。”娜拉的觉醒表现了中小资产阶级妇女要求自由独立的心声,维护人格尊严的愿望。娜拉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了怀疑、否定、和批判。娜拉在经过生活的磨练以后,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洗礼。在认清男权社会的真相后,娜拉的思想开始觉醒,性格也变得刚强果断,在海尔茂劝她留下时,她依旧选择离开。不仅如此,娜拉还开始反抗,找回自己失去的尊严,成为一个有着坚强性格和独立精神的新女性。看清现实的娜拉决心打破这种现实的不公平,坚决离开这个 把自己当成“玩偶”的家庭,去寻找自己的新生活。娜拉以彻底决裂的方式和过去告别,寻求精神的解放,摆脱资本主义男权社会的桎梏。

像娜拉这样一个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家庭妇女,她的出走无疑是于当时的法律、宗教、道德相违背的。人们对于她的这种行为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下,她被看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存制度的叛逆者,是当时社会挑战男性社会的典型。西方评论家认为觉醒后的娜拉俨然是个女性主义者,与充满着热情、感情与爱做梦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但实际上此时的娜拉正用自己的言行去诠释自己的独立和尊严,用思想去编织自己的梦想。

二、《玩偶之家》中的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诞生发展

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法语:Olympe de Gouges)发表《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或称《女权宣言》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就已经拉开序幕。《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开宗明义,认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人权”(rights of man)的含义只是男人的权利,不包含女人(women)。女权运动即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意为女人的人权,推动女人的做人之权从边缘进入主流,使女权成为整个人权的重要内容。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请见父权条目)。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19世纪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争论的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一夫多妻,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政治权利同值,往往被称作“女权运动”。

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人们认为,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最早也起源于美国。这次运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其基调是要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是在两性社会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要求分领域对相应适可公众开放,等等。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权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the second-wave)。也有第三波女性主义(the third-wave),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国内的两种译法,女权主义既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随着发展,出现了很多流派,但基本点都是争取两性寿终平权,彻底消除女性受歧视剥削压迫乃至误对的坏状况。提议女性自尊自省自爱自觉自理自治,要求男性辅助女性摆脱蒙昧和压制,走向等位同格。

(二)《玩偶之家》与女性主义

就像法国20世纪著名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重要的论著《第二性》里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她认为在由男人控制的等级社会里,妇女处于“他者”地位,是作为一个由男性定性和诠释的存在物体而存在的,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体,没有权利来选择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仅仅是围绕男人的“他者”。也就是说,女性的历史和现状是由男性的需要和利益决定和形成的,女性是“第二性”的。妇女向来是受压迫的,在封建社会里,她们是丈夫的奴隶,受尽种种虐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妇女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她们做为丈夫玩乐消遣的工具,仍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妇女反对做玩偶,要求做个自由独立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个极其平常也极其严肃的社会问题。飘然而去,也只是要救出自己。

而在《玩偶之家》一剧里这个“他者”“第二性”“受压迫者”是由娜拉和林丹太太来扮演。该剧中易卜生巧妙的运用两对恋人,一对是娜拉和海尔茂看似完美的婚姻而走向分手,另一对则是由林丹太太和尼尔·柯洛克斯由分开到结合。由他们的交织、对比凸显出女性由无知受人摆布到独立自我。首先是娜拉,她从一位满心为为家里付出,却不求回报并怡然自得的女性到觉醒后勇敢走出家庭,追求自我的人格和精神独立的新型女性。娜拉转变觉醒仿佛就是在唤醒其他女性,维护女性该有的权利。这也是女性主义挑战男权社会的展现。其次,《玩偶之家》中另一位有着突出个性的女性就是娜拉的好友林丹太太。她先是为了家庭和亲人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然而她的婚姻并不顺利,丈夫过世后她仍是努力挣钱为了母亲和弟弟而奋斗,到她终于可以不再为了家庭而操心时她反而觉得自己空虚。当她再次遇到了情人尼尔·柯洛克斯时,她决定勇敢的去追求,决定好好把握机会,即使她知道柯洛克斯声名狼藉,但她还是愿意给他机会。对于这对恋人来说,女性的自由让林丹太太终于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她的生活要开始照着自己的意愿过活,她再次走入家庭生活是她对自己的信心也是对恋人的彻底谅解。她的觉悟与毅力在易卜生笔下显现出女性在面对自身地位时的反省能力。而这种反省能力也是女性提高地位的重要基础。

当然易卜生透露出该受教育的不仅只有女性还有男性,婚姻是双方的,只有双方都真正学会尊重对方,真正为对对方付出,这样的家庭才是真正的“家”,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恐怕很难实现。

《玩偶之家》中复苏的女权主义思想不管是对西方还是中国的知识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主人公“娜拉”始终是一个解放的象征。由于具有广泛性的妇女问题《玩偶之家》自上演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各国的戏剧舞台纷纷上演。有越来越多的女性理解娜拉,支持娜拉,并和娜拉一起走上了反对男权社会争取独立的道路。而这种女权主义思想对华语文坛的影响也极为深远,1907年鲁迅在《河南》月刊上发表评论,积极引进并翻译易卜生的作品,1918年6月陈独秀主编的革命刊物《新青年》发行《易卜生专号》,很多《玩偶之家》译本出现文人刊物积极发展下,在《玩偶之家》的思想基础上鲁迅的《伤逝》发表。剧中的女主角“子君”说出了一句惊天动地的一句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是中国的“娜拉”,在子君的身上可以看出“娜拉”的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

《玩偶之家》因其女性思想而闻名中外,“女性主义”也因《玩偶之家》这部剧作被更多的人熟知。

三、结语

虽然《玩偶之家》出版时女权运动还未受到重视,但是在当时却也引起了轩然大波。《玩偶之家》中的“玩偶”正是男权社会中女性形象的最佳写照。故事用娜拉的觉醒来结尾,颠覆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我们可以说《玩偶之家》打破了不平等的资产阶级家庭关系,妇女解放,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鼓励妇女为争取独立的人格而战斗,已深具女性主义观念。剧作家更加关注娜拉的精神觉醒,这也是留给现代妇女的一笔宝贵财富。妇女在作为女人时,应该不能忘记自己首先是从做“人”开始的,只有从根本上作为人的意义上定位自己,广大妇女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当然妇女要获得地位的独立,除了物质的满足之外,更需要的是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这部戏中娜拉从“玩偶”地位到离开家庭,是追求精神和物质的双重独立,女权主义精神也达到了极致。娜拉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价值,不愿做男人的陪衬和附庸,是时代的“先觉者”。易卜生在展现生活和揭示人物命运的过程中,能够以发自内心的力量,把他所思索的人生问题深深地打入观众或读者的心里,让人们在回味中咀嚼其中的含义,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易卜生也正是以这种敏锐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奠定了其“现代戏剧之父”的文学地位。

四、注释

①《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前言》,叶君健,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6月版。

②《安徒生》,辽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③《xxxxxxxxxxx》,刘x,http://www.xiexiebang.com,2004年6月10日。

参考文献:

1.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儿童文学概论[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3.安徒生[M].辽海出版社.1998.4.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前言.[J]选自安徒生重话全集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5.李丰勤.用感情和思想写成的故事一一安徒生童话浅析[J].北京:人大复印资料.1993(8).6.王文樾.谈安徒生的童话 [J]北京:人大复印资料.1980(11).

第二篇:由《玩偶之家》看妇女解放

由《玩偶之家》看妇女解放

19世纪中叶,启蒙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在呼吁人们自由平等的观念之余,也催生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同为人类的女性为什么不能享受和男人同样的平等和自由?”由此引发的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为纠缠各个国家的世界性问题。1879年,在诸多社会压力下,易卜生的一部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的戏剧《玩偶之家》脱颖而出,轰动一时。

《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是一个天真热情,单纯善良的少妇,一贯被人唤作“小鸟儿”、“小松鼠儿”。但是娜拉的本性确实倔强的,她愿意为了挽救丈夫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瞒着丈夫向人借了一笔债,同时想给垂危的父亲省却烦恼,又冒名签了一个字。这个在我们看来很合乎情理又很感人的事情在当时资产阶级“不讲理的法律”中却是犯法的。她被逼的走投无路,然而更令她痛心的是,真相大白之后,最需要丈夫和她同舟共济、承担危局的时刻,她却发现自己为之作出牺牲的丈夫竟是一个虚伪而卑劣的市侩,他骂娜拉是“坏东西”、“罪犯”、“下贱女人”,完全忘却了娜拉救自己的恩情,说自己的前程全被毁了。待柯洛克斯泰被林丹太太说动,退回字据时,他又快活地叫道:“娜拉,我没事了,我饶恕你了。”这时她终于觉醒过来,认识到自己婚前不过是父亲的玩偶,婚后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于是,她毅然决然抛弃丈夫和孩子,从囚笼似的家庭出走了。但是,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她将会有怎样的结局?这是本剧读者历来关心的一个问题。

要想理清娜拉出走后会有怎样的结局,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几个问题:首先,在资产阶级家庭中,妇女处于什么地位。其次,妇女的出路问题即妇女怎样才能真正的拥有所谓的自由平等。

从该剧中娜拉和海尔茂的关系能够看出,海尔茂所代表的男权高居于女性之上。虽然海尔茂口口声声称娜拉为“我的小鸟”、“小宝贝”、“小松鼠”、甚至“我的孩子”,并一再声称爱娜拉,但实际上他从未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过妻子。女人在海尔茂所代表的男性权威面前不过是服从者。在经济上,她们没有独立权,在生活中,她们也没有取得与丈夫平等的地位。因此,女性并没有获得与男子平等的关系。那么,这种不平等用什么包裹起来,从而使妇女误以为进入了平等的时代,获得了妇女在家庭中应有的地位呢?这恐怕是易卜生在表面问题之后隐藏着的更深层的问题。

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的丑恶现实,把改造丑恶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具有反叛精神的少数人身上。娜拉出走就是反叛。他在作品中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指出正确的斗争道路。从他所处的阶级地位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看,他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答案。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鲁迅也曾指出:“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由此可以看出,娜拉要真正取得独立光凭一点反叛精神是不行的。只有首先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能争取独立的人格。

在文学作品中,像娜拉这样的要求女性独立解放的人物形象并非仅此一个。英国勃朗特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在《简?爱》中也塑造了一个新型的女主人公形象。简?爱只是一个矮小丑陋的平民女子,但她要求和男子一样平等,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主张自由表现自己的爱憎和情感,追求独立自由的爱情。当她爱上了罗彻斯特之后,就在结婚的前夕发现了罗切斯特的妻子仍在,于是毅然决然的出走。后来罗彻斯特的妻子死于火灾,而罗彻斯特也在那场火灾中瞎了双眼独居在一间破旧的小屋中,简?爱才真正的愿意和他在一起。小说的结尾两人坐在木椅子上交谈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但我更为被其独立的人格所折服。简?爱也正因为她的人格成为文学史上一个难以复制的形象。

同时不得不提的,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伤逝》中的子君。《伤逝》被很多学者称作是《玩偶之家》的后续,子君也顺其自认的成为了娜拉出走之后的结局写照。《伤逝》中的子君是一个由多种社会因素塑成具有复杂心理特征的典型,是具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女性。在她的身上具有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争取婚姻自由的坚决果敢;又有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冲动、脆弱和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人生目标太低,容易满足的弱点;同时,在她的骨子里,还是一个被封建思想严重禁锢着的女性。各种观念复杂、自然而有序地支配、局限着子君,这种复合性格构成并决定了她能勇敢地追求爱情自由,成为一个反封建的时代女战士;决定了她在婚后无法继续迈进,甘心情愿把自己封闭起来沦为丈夫的女佣,“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成了子君的功业”,“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这也注定了她最后悲惨的结局。

让我们反观这部剧,剧中的女主人公娜拉,就像她自己所说的,从前是父亲的玩偶,嫁人之后又是丈夫的玩偶,她感到不公,感到压抑,她急于摆脱自由的现实。但是事实证明她除了具有自由的反叛精神,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她没有离开丈夫之后的独立经济来源,没有可以让其劳动以维持生活的条件,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妇女的玩偶地位早已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妇女们安于现状,男人们也乐于享受,娜拉的精神是超前的,孤独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剧中娜拉的丈夫海尔茂不忍娜拉出走时问的“你离开我之后能到哪里去,你凭什么来维持生计?”娜拉说“我可以借住在我朋友那里,我可以回老家,我相信我总会找到维持自己生命的工作!”那么娜拉是不是也会像子君一样陷入轮回,最后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说:“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其实也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确,那些被丈夫或者家庭抛弃了的没有劳动能力的女子,无论是古今中外,妓女或许就是她们唯一的出路。好一些的或许会遇到一个好人家再嫁,但是即使再嫁人,她也一样会落入成为男人玩偶的轮回。但是娜拉有着和子君不一样的地方,娜拉所追求的的是自我的人格独立,是真正的自由,而子君所谓的自由只是依附于爱人,而她在追到了自己所谓的自由之后却又将自己锁进了另一个牢笼。同时,林丹太太在职场中滚打多年的经历,为娜拉的出路做了很好的预示。娜拉也可以学习林丹太太成为职业女性,养活自己。我相信娜拉会是这样的。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严格上讲,只是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怂恿妇女离家出走,寻求自己的独立人格,但是却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没有告诉妇女她们脱离丈夫之后要怎样去追求,去独立,这也是戏剧的不完美之处。但是处在21世纪的我们,应该自重、自爱、自立、自信、自强;让我们在子君和娜拉身上找出教戒,进行反思、获得启迪,为成为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而奋斗!

第三篇:《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作品人物的分析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3.作品的探讨问题

教学思路

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易卜生(1828——1906),挪威人,世界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始祖和最著名的作家,商人家庭出身。一生共写剧本26部。他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易卜生的整个创作生涯恰值十九世纪后半叶。《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写成。女主人公原型劳拉·皮德生的经历与娜拉非常相似,她对丈夫基勒感情深厚,为了给丈夫治病,偷偷借债,到期还不上,伪造保人签字。事情暴露后,基勒暴跳如雷,责怪劳拉败坏了他的名誉,毁灭了他的前途。劳拉看到丈夫如此绝情,大出意外,精神受到打击,得了精神病,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基勒提出离婚,幸福家庭从此宣告完结。

2.人物分析;

(1)主要人物

托伐·海尔茂。娜拉──他的妻。阮克医生。林丹太太。尼尔·柯洛克斯泰。海尔茂夫妇的三个孩子。安娜──孩子们的保姆。爱伦──女佣人。脚夫。

(2)剧中主要人物的分析

娜拉

海尔茂

3.事件;

三幕话剧《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易卜生的代表作,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主要情节;海尔茂律师刚谋到银行经理一职,正欲大展鸿图。他的妻子娜拉请他帮助老同学林丹太太找份工作,于是海尔茂解雇了手下的小职员柯洛克斯泰,准备让林丹太太接替空出的位置。娜拉前些年为给丈夫治病而借债,无意中犯了伪造字据罪,柯洛克斯泰拿着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看了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后勃然大怒,骂娜拉是“坏东西”、“罪犯”、“下贱女人”,说自己的前程全被毁了。待柯洛克斯泰被林丹太太说动,退回字据时,海尔茂快活地叫道:“娜拉,我没事了,我饶恕你了。”但娜拉却不饶恕他,因为她已看清,丈夫关心的只是他的地位和名誉,所谓“爱”、“关心”,只是拿她当玩偶。于是她断然出走了。

4.艺术特色;

《玩偶之家》的主要艺术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在悬念和伏笔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人物对话充满辩论色彩,把“讨论”带进戏剧;成功了运用“追溯法”。

⑴、易卜生善于把复杂的生活矛盾集中为精炼的情节,他常常把剧情安排在矛盾发展的高潮,然后运用回溯手法,把前情逐步交代出来,使得矛盾的发展既合情合理,又有条不紊。主要矛盾是围绕“假冒签名”所引起的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矛盾,次要矛盾有娜拉和柯、林与柯、海与柯之间的矛盾。

⑵、作者把剧情安排在圣诞节前后三天之内,借以突出渲染节日的欢乐气氛和家庭娜拉之间的对比,他以柯因被海辞退,利用借据来要挟娜拉为他保住职位这件事为主线,引出各种矛盾的交错展开,同时让女主人公在这短短三天之中,经历了一场激烈而复杂的内心斗争,从平静到混乱,从幻想到破裂,最后完成娜拉自我觉醒的过程,取得了极为强烈的戏剧效果。

⑶、出场人物不多,除保姆、佣人和孩子外,只有五个人物,但每一个人都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的作用。

⑷、剧中的对话也非常出色,既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要求,又富于说理性,有助于揭示主题,促使读者或观众对作者提出的社会问题产生强烈的印象,对后来现实主义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玩偶之家》探讨的问题;

首先,在资产阶级家庭中,妇女处于什么地位。其次,对资产阶级社会拥有特权的男性自私、虚伪的本质的揭露。

第三,妇女的出路问题。

第四篇:玩偶之家 读后感

Analyze “A Doll’s House”

-----The truth often was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The drama “A Doll’s House” was written by Henrik Ibsen, and it can be regarded as Ibsen’s masterpiece.In the three ACT, it has described the main protagonist Nora’s change process.In the early time, she cared for her husband Torvald, and she also trusted in her husband.But, in the later, their relationship was broken, and Nora ran away from her house.Finally, Nora got rid of her doll figure.The drama has three ACTs, the first AC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introduction.The third ACT is the main plot in the drama, and it seems like the result.In the third ACT, people’s characteristic is exposed thorough.The second ACT can be regarded as a base function.In the drama, Ibsen not only described Nora’s awakening.He written a few people, and these characters had their own personality, and these personality reflected the drama’s topic.With these person’s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has revealed that some unknown truth were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In the drama, behind the sweet happy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a and Torvald, it hid some contradictions, and it led to a broken in the family.Next, I will analyze the characters and plot, and interpret why the truth often was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In the beginning, Nora loved her husband, and she devoted herself to the family.She bought some gifts to other family members except her.When she was asked why she did not buy gifts to her, she said: “For me? Oh I don’t want anything.”(Ibsen 64).This showed that she loved the family.When her husband Torvald got a serious illness, in order to saving Torvald’s life, she saved money, and borrowed money from other people.She said: “So if Torvald gave me money for a new dress or something, I never spent more than half.”(Ibsen 422-424).This was an evidence that Nora loved her husband.However, sh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she liked a doll in the family, and she also realized her husband’s selfish and hypocrisy.Afterward, she resisted against the social fact, and ran away from house.In my opinion, although in the begging, it seemed that Torvalds loved his wife, this love only existed in the appearance because Nora’s action not affected with her husband’s right.Once his right was affected, after he read the letter, he changed attitude toward to his wife.Thus, this is reason why I state that in the drama, the truth often was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Besides, this drama also reflected a social fact in that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men was not equal.After I interpreted the reason why the truth often was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 in the drama.Next, I want to analyze the main person’s characteristic in the drama.NOR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rama, the author described Nora: “She takes a bag of macaroons from her pocket, eat a couple, then crosses quietly to Torvald’s door and listens carefully.” From this sentence, I think that Nora is a lively, and even a little naughty woman.Afterwards, form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her and Mrs.Linde, Nora did not write a letter to Mrs.Linde many years, and she simply expressed regret.These plots indicated that she was a naïve, and self-centered woman because she

rarely to consider other people’s feeling.However, in order to saving her husband, she borrowed money form Krogstad, and under Krogstad’s threat, she did not give up her action.After Nora found that her husband was a hypocritical person, she made a decision to leave Torvald.These plots showed that Nora love her husband, but she did not like a doll in the family.TORVALD

In the drama, Torvald called Nora as “little lark”, and “little songbird”, and “little squirrel”.He also appreciated Nora’s dance.These plots indicated that Torvald loved his wife.However, after he read the little, and after the truth was revealed, he worried about it, and he afraid the comments from other people.In the drama 2100 to 2130, the plots showed that Torvald was selfish, hypocritical man.Only in order to his private right, he blamed and belittled his wife Nora.Obliviously, compared with Nora’s love, Torvald’s ugly point was described thorough.When he was in front his wife and his reputation, he chose the latter one.Therefore, I think that Torvald’s love is not true, and these plots also reflect my topic: The truth often was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Torvald thought that Krogstad had a worse behavior, and he fired Krogstad.But I think that this may not be the real reason why Torvald fires Krogstad because Torvald is a selfish and hypocritical man.KROGSTAD

It seemed that Krogstad was a bad behavior person in the drama.Dr.Rank described Krogstad: “There is a man in there with Helmer who’s a moral cripple.”(Ibsen 506-507).He used Nora’s forged signature, and the purpose was that he wanted

to keep his position in the bank.Just as his action, it made that Nora was blamed by her husband, and it also made Nora left his husband.However, because Mrs.Linde abandoned him, and he also had two children.This made that his life was casted in a shadow.But after conversation with Mrs.Linde, he gave up his threat thinking.In fact, he may be not an evil man.Maybe he was affected b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it seemed like a bad behavior man.In the end of the drama, the appearance that the family had a happy life was not existence.No doubt, Torvald’s characteristic of selfish and hypocrisy was exposed.In his heart, Nora liked a doll in the family, and it seemed that she was not importance.Therefore, the author showed a real relationship in the family to us.After reading the drama “A Doll’s House”, in my opinion, no matter what is the appearance or no matter what the truth is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When reading a fiction or drama,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and truth other than only stay in the surface.Just as the life, in front of the love, people should seek for the real love with practice, and we should not be inducted by wonderful words.

第五篇:玩偶之家读后感

《玩偶之家》读后感

《玩偶之家》中通过海尔茂与娜拉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 描写了女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 最后终于脱离“玩偶”家庭的自我觉醒的过程,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 热情歌颂了妇女的解放。

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形象。她出身在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家庭里,她的父亲并不富裕“钱一到手,不知怎么又从手指缝里漏出去了”。按海尔茂的话说,娜拉的父亲是个“不信宗教,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的人,实际上是个比较讲究实际,忙于谋生的人。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娜拉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娜拉受过资产阶级学校的教育,善歌善舞,天真烂漫,容易满足于个人小天地里的幸福生活,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她不同于大资产阶级的妇人、小姐,追求不劳而获的靡烂生活,她不希望过寄生虫的生活,为了补贴家庭费用,她做针织、绣花以及抄写之类的工作;虽然有时“累得不得了”,但她“心里很痛快”。对阮克医生的不幸,娜拉伸出友谊之手,表示深切的同情。娜拉的这种不厌工作,乐观知足,热爱生活的性格,同她的家庭出身是有密切关系的,她同情社会上的受害者、不幸者。

娜拉身上更为可贵的品质,就是倔强,不肯向恶势力屈服。从外表看,人们以为她是个无忧无虑的人,其实这是误会。她对林丹太太说:“你们都以为在这烦恼世界里,我没经过什么烦恼事?”实际不是这样,她也有“烦恼事”,如家庭经济困难,要借钱为丈夫治病,借了钱要想尽办法还债等等,但她从不垂头丧气。还是很积极、乐观。债主柯洛克斯太利用她的借据上的假签字,对她进行威胁、恐吓,她没有丝毫软弱的表现。为了救丈夫的命去借债,债主威逼她,她仍然不把事情告诉丈夫,自己坚定地准备承担一切责任,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甚至决定自杀,所有这些都是娜拉倔强性格的表现。娜拉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是她最终同海尔茂决裂,脱离“玩偶家庭”的性格基础。作者通过塑造娜拉这一鲜明的妇女形象,表达了中小资产阶级妇女要求自由独立,维护人格尊严等思想愿望,并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表现了某种程度的怀疑、否定和批判。

易卜生通过海尔茂这个反面形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婚姻、家庭的虚伪,以及伦理道德和法律宗教的不合理性,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丑恶。妇女向来是受压迫的,仍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

娜拉的出走, 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但是, 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她的这一行动又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由于阶级、社会、环境的局限, 易卜生不可能为妇女的彻底解放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娜拉虽然离开了海尔茂的“玩偶之家”, 却逃脱不出那个制造“玩偶之家”的、不自由的、黑暗的社会。但易卜生在展现生活和揭示人物命运的过程中, 能够以发自内心的力量, 把他所思索的人生问题深深地打入观众或读者的心里, 让人们在回味中咀嚼其中的含义, 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

下载从《玩偶之家》看女性主义解读(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玩偶之家》看女性主义解读(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玩偶之家》读后感

    《 玩偶之家》读后感 《玩偶之家》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于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的一篇义正辞严的控诉书。 女主人娜拉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开凿的青年妇......

    《玩偶之家》读后感

    《玩偶之家》读后感 《玩偶之家》读后感1 圣诞节前一天,娜拉·海尔茂仍忙于进行最后的采购。因为这是她结婚以来第一个不用精打细算的圣诞节。她丈夫托伐刚刚被任命为一家银......

    玩偶之家英文读后感

    The real after the appearance The Doll's House was a story which is described the process of the Nora's self-awareness,and how she get rid of the doll statue fro......

    玩偶之家读后感5篇

    玩偶之家读后感:论仙女之坠落现实同一本书,不同阶段阅读,总有不一样的心境,也自会生出不一样的感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描写的是女主人公娜拉从信任丈夫,爱护丈夫到最后离家出走的......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五篇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简爱与嘉莉妹妹女性形象比较 2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3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案例研究 4 论《冰与火之歌》中角色视点手法的运用......

    玩偶之家读后感[本站推荐]

    《玩偶之家》读后感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日常生活的对话和互动展现Nora如何从洋娃娃变成自主的女性,在当时的年代,这本着作轰动整个中产阶级,造成很大的影响。易卜生的《玩......

    玩偶之家1500字读后感(精选)

    十九世纪后期在欧洲戏剧舞台上, 被誉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以社会问题剧而闻名于世,。面向社会, 面向现实的人生是他的剧作的最大特点。《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 读后感(共5篇)

    工业设计1402 周旋 玩偶之家读后感 ——浅谈娜拉 读《玩偶之家》前接触的戏剧作品并不多。只有莎翁的几部(其中最喜欢《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还有歌德的一部诗剧(《浮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