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玩偶之家 读后感
工业设计1402 周旋
玩偶之家读后感
——浅谈娜拉
读《玩偶之家》前接触的戏剧作品并不多。只有莎翁的几部(其中最喜欢《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还有歌德的一部诗剧(《浮士德》),加起来不过十部,各有各的味道,依作者分风格还是很明晰的。而易卜生的只此一部,所以在我看来《玩偶之家》是独一无二的,台词生活化,舞台感不强,角色张力大,整部作品贴近社会,针砭时弊,表现出一种“近乎自然的戏剧性”——且不说全世界全国的大街小巷,家门前的街头巷尾某间屋子里随时都可能发生类似的事情,但又不是每件都发生得这么有趣,至少不能从如此多的侧面感知到,叙事拿捏得恰到好处,精雕细琢又不见雕琢的痕迹,给人一种很舒畅的阅读体验(——看剧的话,效果一定会更好!)。
这部作品无疑是伟大的,写一篇分析全面的读后感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在只拜读了一遍的情况下,写什么都是从苍白无力的,或者说斟酌每个字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弄巧成拙。但剧中的女主角娜拉从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我自始自终都在以她的视角看整件事,思其所思,忧其所忧。所以,来谈谈娜拉吧,谈谈这小百灵鸟,这小松鼠,这小“玩偶”!
第一幕娜拉登场,不说惊艳,若是跳水打分的话,也得齐刷刷9分以上。“6便士”——“这是1先令。剩下的不用找了。”后跟一串很精彩的动作刻画,近乎完美,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好不可爱。(“6便士”也让我浮想联翩,难不成讲的是《月亮与六便士》,讲的是理想和现实。)而后娜拉这个偷吃饼干的小松鼠在丈夫面前撒娇一通,进一步强化了她“吃货”和“无赖”的属性,而且随每句话层层递进,甚至有以次方增长的趋势。于是从“最爱小儿无赖”变成了“耍无赖”,显得执拗的过火了,甜得腻了让人生厌。
而后林丹太太上场,和娜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较饱经风霜尝尽人间疾苦的克莉丝汀,娜拉的言行显得幼稚可笑。对自己“并非未经世事”的辩驳也是那么无力,甚至显得荒诞,而其中不合常理的做法恰使得这辩驳显得愈发真实。娜拉的的确确做了这些事,甚至掩藏了很多事,不禁感叹一句“女人心海底深”。这又给这小玩偶蒙上了一层灰色,她并非纯洁无瑕的孩子,而是扮演着孩子,这样做对娜拉而言是喜是悲旁人不知道,但多多少少是扭曲的——毕竟她也要生活,背负着一些孩子不该承受的责任,却以孩子的姿态去应对。
柯洛克斯泰登场,揭露了娜拉掩藏的“罪行”,成了这部剧矛盾的根源。与柯洛克斯泰的
工业设计1402 周旋
对话也很有趣,故作镇静的娜拉没过几回合就在社会经验丰富的柯洛克斯泰面前败下阵来。虽然还不忘耍耍无赖,但必然于事无补。娜拉吃了这一记重拳后伤的不轻,处在一种时而恍惚时而歇斯底里的精神状态中。海尔茂说“因为这种谎言的氛围会感染和毒害整个家庭生活。……罪恶的细菌”以及“几乎每个有着不幸童年的犯罪都有一个撒谎的母亲”,对娜拉更是会心一击,极大加剧了那种精神状态。
第二幕中,娜拉极力挣扎,尝试这各种各样的小手段拖延丈夫发觉秘密,但一切都只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倒是林丹太太说自己有办法,并以极高的行动力吩咐娜拉该如何应对。这里又显出克莉丝汀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成熟和稳重,娜拉在现实面前的软弱。
这一幕还道出了医生病重即将离去的隐线,其中映射出什么,有什么意义不多赘述。但医生与娜拉亲昵的关系也对刻画娜拉提供了许多帮助。足见娜拉虽然在某些方面不谙世事,但清楚地知道如何在别人把她当作玩偶玩弄的同时如何反向操控别人的感情,第一幕里和克莉丝汀的对话也揭示了这一点。娜拉在应对男人方面很有套路,但终归是小把戏,在涉及核心利益问题,设计名誉问题的时候她的姿色和手段就完全不管用了。这也从反面进一步体现了娜拉的不成熟,不自立,只能依靠别人的施舍和怜惜。
医生表明原意为娜拉献上一切,也是将死之人失去了利益考量的结果,此处我甚至觉得娜拉可能会再次依靠医生度过难关,然而并没有。这很关键。这是救赎的起点,表明娜拉并非要深陷玩偶的命运中无法自拔,她并不打算永远依附别人生存。
第三幕开端,林丹太太与柯洛克斯泰的旧情重燃,实质上解决了矛盾的源头,但故事仍在继续。决心自杀保留丈夫清白的娜拉仍在以自己的方式抗争。林丹太太深知这是娜拉必须要自己越过的坎,于是并没有对娜拉明示,而是选择沉默。这有很大的风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指向性用法,选择“爆发”和“灭亡”的是我们可爱的小娜拉。好在最终娜拉“爆发”了,挣脱了束缚了自己的绳索,不再像提线木偶一样依托别人获得生命,而决定出去闯荡,在做“妻子”和“母亲”前先学会如何好好做一个“人”。这对一直示弱的娜拉无疑是个大反转,我也全然没有猜到,她会以这样强硬的姿态与丈夫决裂,不过的确让人大呼过瘾。
易卜生歌颂的是“妇女的解放,自我的觉醒”,摆脱“玩偶”的状态,娜拉是从混沌到开化进步的。
但我是喜欢“娜拉”的,自始至终都带有着“喜欢”这种感情,那股倔强、执拗、无赖
工业设计1402 周旋
可以归为孩子气,归为不成熟,归为欠缺灵魂的“玩偶”,但的的确确是她灵魂本身的一部分。娜拉若是经受世事洗礼,再次回归家庭,或是找到别的生活方式,恐怕也能保持那股可爱劲,这是变得合时宜尽人情了——至少我希望如此。从她身上我看到了“绿子”(《挪威的森林》)的影子。娜拉觉醒的并非只有社会意识,同时还有寻找真正爱情的决心——娜拉需要一个真正爱她的人,可以平等地相依为命,相互诉说,而非给予与反馈关系的人。(“我真希望拥有真爱,哪怕一回都好”
“你想要什么样的真爱呢?”
“比方说吧,我跟你说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立刻丢下一切,跑去给我买,接着气喘吁吁地把蛋糕递给我,然后我说‘我现在不想要了’,于是你二话不说就把蛋糕丢出窗外,这,就是我说的真爱。”
“我觉得这跟真爱一点关系都没有嘛”
“有啊,我希望对方答道‘知道了,都是我的错,我真是头没脑子的蠢驴,我再去给你买别的,你想要什么?巧克力慕斯还是芝士蛋糕?’”
“然后呢?”
“然后我就好好爱他。”——《挪威的森林》)
娜拉值得被爱,她有把蛋糕丢出窗外的“无理而妙”,但欠缺这样做的自主性,不过命运恰恰给娜拉安排了这样的试练。以前的娜拉会不自觉地评估一个做法是否太过分,毕竟她不能忤逆她依附的人,这个限度较之惹人爱的小玩偶是很大的,但若是超过这个限度,就像损毁名誉和核心利益,玩具主人就会直接弃掷逦迤。
懂得包容懂得宽恕才有爱情。但总有人会爱娜拉,任何一个状态,哪怕命运把那人买的蛋糕砸在地上,那人也会再买一个,总有这样的人。而娜拉则不然,比起测试,比起包容和宽恕,娜拉要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平等的接受爱和给予爱。
这也是觉醒的一部分吧。
娜拉最后“抛夫弃子”出走,倒正和思特里克抛妻弃子巧合,虽然一个是为了进入现实社会,一个是走向理想世界,不过我还是要给予二者同样的理解,看似过激,实则有理有据。在娜拉,“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只有这样也才是那个执拗可爱的娜拉。
第二篇:玩偶之家 读后感
Analyze “A Doll’s House”
-----The truth often was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The drama “A Doll’s House” was written by Henrik Ibsen, and it can be regarded as Ibsen’s masterpiece.In the three ACT, it has described the main protagonist Nora’s change process.In the early time, she cared for her husband Torvald, and she also trusted in her husband.But, in the later, their relationship was broken, and Nora ran away from her house.Finally, Nora got rid of her doll figure.The drama has three ACTs, the first AC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introduction.The third ACT is the main plot in the drama, and it seems like the result.In the third ACT, people’s characteristic is exposed thorough.The second ACT can be regarded as a base function.In the drama, Ibsen not only described Nora’s awakening.He written a few people, and these characters had their own personality, and these personality reflected the drama’s topic.With these person’s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has revealed that some unknown truth were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In the drama, behind the sweet happy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a and Torvald, it hid some contradictions, and it led to a broken in the family.Next, I will analyze the characters and plot, and interpret why the truth often was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In the beginning, Nora loved her husband, and she devoted herself to the family.She bought some gifts to other family members except her.When she was asked why she did not buy gifts to her, she said: “For me? Oh I don’t want anything.”(Ibsen 64).This showed that she loved the family.When her husband Torvald got a serious illness, in order to saving Torvald’s life, she saved money, and borrowed money from other people.She said: “So if Torvald gave me money for a new dress or something, I never spent more than half.”(Ibsen 422-424).This was an evidence that Nora loved her husband.However, sh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she liked a doll in the family, and she also realized her husband’s selfish and hypocrisy.Afterward, she resisted against the social fact, and ran away from house.In my opinion, although in the begging, it seemed that Torvalds loved his wife, this love only existed in the appearance because Nora’s action not affected with her husband’s right.Once his right was affected, after he read the letter, he changed attitude toward to his wife.Thus, this is reason why I state that in the drama, the truth often was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Besides, this drama also reflected a social fact in that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men was not equal.After I interpreted the reason why the truth often was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 in the drama.Next, I want to analyze the main person’s characteristic in the drama.NOR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rama, the author described Nora: “She takes a bag of macaroons from her pocket, eat a couple, then crosses quietly to Torvald’s door and listens carefully.” From this sentence, I think that Nora is a lively, and even a little naughty woman.Afterwards, form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her and Mrs.Linde, Nora did not write a letter to Mrs.Linde many years, and she simply expressed regret.These plots indicated that she was a naïve, and self-centered woman because she
rarely to consider other people’s feeling.However, in order to saving her husband, she borrowed money form Krogstad, and under Krogstad’s threat, she did not give up her action.After Nora found that her husband was a hypocritical person, she made a decision to leave Torvald.These plots showed that Nora love her husband, but she did not like a doll in the family.TORVALD
In the drama, Torvald called Nora as “little lark”, and “little songbird”, and “little squirrel”.He also appreciated Nora’s dance.These plots indicated that Torvald loved his wife.However, after he read the little, and after the truth was revealed, he worried about it, and he afraid the comments from other people.In the drama 2100 to 2130, the plots showed that Torvald was selfish, hypocritical man.Only in order to his private right, he blamed and belittled his wife Nora.Obliviously, compared with Nora’s love, Torvald’s ugly point was described thorough.When he was in front his wife and his reputation, he chose the latter one.Therefore, I think that Torvald’s love is not true, and these plots also reflect my topic: The truth often was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Torvald thought that Krogstad had a worse behavior, and he fired Krogstad.But I think that this may not be the real reason why Torvald fires Krogstad because Torvald is a selfish and hypocritical man.KROGSTAD
It seemed that Krogstad was a bad behavior person in the drama.Dr.Rank described Krogstad: “There is a man in there with Helmer who’s a moral cripple.”(Ibsen 506-507).He used Nora’s forged signature, and the purpose was that he wanted
to keep his position in the bank.Just as his action, it made that Nora was blamed by her husband, and it also made Nora left his husband.However, because Mrs.Linde abandoned him, and he also had two children.This made that his life was casted in a shadow.But after conversation with Mrs.Linde, he gave up his threat thinking.In fact, he may be not an evil man.Maybe he was affected b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it seemed like a bad behavior man.In the end of the drama, the appearance that the family had a happy life was not existence.No doubt, Torvald’s characteristic of selfish and hypocrisy was exposed.In his heart, Nora liked a doll in the family, and it seemed that she was not importance.Therefore, the author showed a real relationship in the family to us.After reading the drama “A Doll’s House”, in my opinion, no matter what is the appearance or no matter what the truth is hidden behind the appearance.When reading a fiction or drama,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and truth other than only stay in the surface.Just as the life, in front of the love, people should seek for the real love with practice, and we should not be inducted by wonderful words.
第三篇:玩偶之家读后感
《玩偶之家》读后感
《玩偶之家》中通过海尔茂与娜拉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 描写了女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 最后终于脱离“玩偶”家庭的自我觉醒的过程,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 热情歌颂了妇女的解放。
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形象。她出身在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家庭里,她的父亲并不富裕“钱一到手,不知怎么又从手指缝里漏出去了”。按海尔茂的话说,娜拉的父亲是个“不信宗教,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的人,实际上是个比较讲究实际,忙于谋生的人。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娜拉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娜拉受过资产阶级学校的教育,善歌善舞,天真烂漫,容易满足于个人小天地里的幸福生活,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她不同于大资产阶级的妇人、小姐,追求不劳而获的靡烂生活,她不希望过寄生虫的生活,为了补贴家庭费用,她做针织、绣花以及抄写之类的工作;虽然有时“累得不得了”,但她“心里很痛快”。对阮克医生的不幸,娜拉伸出友谊之手,表示深切的同情。娜拉的这种不厌工作,乐观知足,热爱生活的性格,同她的家庭出身是有密切关系的,她同情社会上的受害者、不幸者。
娜拉身上更为可贵的品质,就是倔强,不肯向恶势力屈服。从外表看,人们以为她是个无忧无虑的人,其实这是误会。她对林丹太太说:“你们都以为在这烦恼世界里,我没经过什么烦恼事?”实际不是这样,她也有“烦恼事”,如家庭经济困难,要借钱为丈夫治病,借了钱要想尽办法还债等等,但她从不垂头丧气。还是很积极、乐观。债主柯洛克斯太利用她的借据上的假签字,对她进行威胁、恐吓,她没有丝毫软弱的表现。为了救丈夫的命去借债,债主威逼她,她仍然不把事情告诉丈夫,自己坚定地准备承担一切责任,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甚至决定自杀,所有这些都是娜拉倔强性格的表现。娜拉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是她最终同海尔茂决裂,脱离“玩偶家庭”的性格基础。作者通过塑造娜拉这一鲜明的妇女形象,表达了中小资产阶级妇女要求自由独立,维护人格尊严等思想愿望,并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表现了某种程度的怀疑、否定和批判。
易卜生通过海尔茂这个反面形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婚姻、家庭的虚伪,以及伦理道德和法律宗教的不合理性,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丑恶。妇女向来是受压迫的,仍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
娜拉的出走, 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但是, 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她的这一行动又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由于阶级、社会、环境的局限, 易卜生不可能为妇女的彻底解放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娜拉虽然离开了海尔茂的“玩偶之家”, 却逃脱不出那个制造“玩偶之家”的、不自由的、黑暗的社会。但易卜生在展现生活和揭示人物命运的过程中, 能够以发自内心的力量, 把他所思索的人生问题深深地打入观众或读者的心里, 让人们在回味中咀嚼其中的含义, 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
第四篇:《玩偶之家》读后感
《 玩偶之家》读后感 《玩偶之家》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于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的一篇义正辞严的控诉书。
女主人娜拉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开凿的青年妇女,一开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幸福的小女人的形象。她小鸟依人,顺从,没有经历过世故的傻傻的纯真,她所有的性格特点也都会为她带来幸福。虽一贯被人唤作“小鸟儿”、“小松鼠儿”,实际上上她性格善良而坚强。她因挽救丈夫的生命,曾经瞒着他向人借了一笔债(她丈夫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向别人借钱,所以她不敢告诉丈夫实情),为了还这笔债,她只好拿自己的生活费贴补家用,逢她的丈夫托伐给她钱叫她买衣服什么的时候,她老是顶多花一半,买东西老是挑最简单最便宜的,冬天的时候她每天晚上躲在屋子里一直抄写到后半夜,就仅仅只是为了要挽救她丈夫的生命。同时想给垂危的父亲省却烦恼,又冒名签了一个字。后被柯洛克斯泰用“不讲理的法律”逼得她走投无路。而娜拉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以及性命来保护她的丈夫,所有的一切都由她自己来承受。但是令她更加痛心的是,真相大白之后,最需要丈夫和她同舟共济、承担危局的时刻,她却发现自己为之作出牺牲的丈夫竟是一个虚伪而卑劣的市侩。她终于觉醒过来,认识到自己婚前不过是父亲的玩偶,婚后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现实生活教育了她,使她不仅认清了海尔茂的丑恶灵魂,而且也认识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道德、宗教、法律等问题的看法,跟一般资产阶级庸人如海尔茂之流的见解是不相同的。“醒悟”后的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持敌视态度。当海尔茂说她“你不了解咱们的社会”时,她激昂地回答说:“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并且书本里也这么说。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相信大多数人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里的话。”对于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宗教,娜拉更不会把它放在眼里,她宣称:“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娜拉深受其害,更是深恶痛绝。“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 于是,她毅然决然抛弃丈夫和孩子,从囚笼似的家庭出走了。
再来看看,从爱情观的角度来看,海尔茂全心的爱着这位妻子,8年来,都像孩子一样的宠爱她。但是,虽则宠爱娜拉,他却一点也不能理解娜拉为了保存他的性命向人借钱的这件事,他没有想着如何帮娜拉摆脱法律的追究,相反,他知道事实的真相,唯一的想法就是娜拉是个伪君子,是个犯罪的人,他觉得娜拉把他一生都葬送了,毁了他的前途。这些都明明白白地凸显出海尔茂极为自私自利的心。比起娜拉来,他更担心他的前途。后来,在事情解决了之后,海尔茂说:“娜拉,我愿意为你日夜工作,我愿意为你受穷受苦。可是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为什么不能呢?爱一个人就能为他所爱的人牺牲所有的东西,名誉又能算什么呢?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海尔茂爱的是他自己。而假如这件事没有得到解决的话,柯洛克斯泰仍坚持要把娜拉送上法庭,那海尔茂会怎么做呢?或许为了保存自
己,他第一时间就可能与娜拉脱离关系吧,因为他是那么自私自利的一个人。另外在戏剧中,我们也可以从言语中看到海尔茂是一个极大男子主义的一个人,“你正象做老婆的应该爱丈大夫那样地爱我。只是你没有经验,用错了方法。可是难道因为你自己没主意,我就不爱你吗?我决不地。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我 会指点你,教导你。”“从此以后他 老婆越发是他私有的财产。做老婆的就象重新投了胎,不但是她丈夫的老婆,并且还 是她丈夫的孩子。”他并没有把娜拉放在与他相平等的一个位置上,让娜拉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而只是要娜拉依赖他,顺从他,从而来满足他的大男子主义。
剧中的林丹夫人大概是我最喜爱的人物,她坚强,她独立,也善良。在她丈夫去世后,她并没有自暴自弃,也并没有因为她丈夫去世了她就什么都干不成,她“对付着开了个小铺子,办了个小学校,反正有什么做什么,想尽方 法凑合过日子”。在娜拉有困难的时候,她又能挺身而出,并且劝说娜拉把实情告诉海尔茂,因为她觉得夫妻之间不应该有事瞒着,瞒着并不是长久之计。她不仅是娜拉展现心理世界的窗口,而且是柯洛克斯泰改邪归正的动力。
第五篇:《玩偶之家》读后感
《玩偶之家》读后感
《玩偶之家》读后感1
圣诞节前一天,娜拉·海尔茂仍忙于进行最后的采购。因为这是她结婚以来第一个不用精打细算的圣诞节。她丈夫托伐刚刚被任命为一家银行的经理,这样新年一过,他们就不会再愁没有钱花了。她买了一棵圣诞树并为孩子们买了许多玩具。她甚至舍得买一些她最喜欢吃的杏仁饼,虽然托伐并不完全赞成吃这种点心。他非常爱他的妻子,不过,他对娜拉的看法跟娜拉的父亲非常相似,也就是说,都把她当作一个逗人的“娃娃”——一件玩物。
的确,她和丈夫相处的时候有时像个孩子。时而噘嘴板脸,时而软磨硬泡,时而又喋喋不休——因为这正是托伐所喜欢的;没有这些东西,他也就不会喜欢他的玩偶妻子了。事实上,娜拉不是娃娃,而是个女人,有女人的爱情、希望和忧虑。这在七年前就已表现出来。当时她刚生下第一个孩子,托伐害了一场病。医生说他如果不立即出国就会死去。娜拉走投无路。她没法和托伐商量,因为她知道他宁可死也不愿负债。她又不能去找她父亲,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行将谢世的老人。于是,她做了当时惟一能做的事。她假冒父亲的签字向放债人柯洛克斯泰借了二百五十镑,供托伐到意大利去疗养。
柯洛克斯泰为人苛刻,因此娜拉必须变着法子按期还钱。每次托伐给她钱买新衣服和其它东西,她起码要省下一半,而且还要想别的路子去挣钱。有一个冬天她曾为别人抄抄写写,但她始终向托伐保密,因为他一直以为那次旅费是娜拉父亲给的。
柯洛克斯泰在托伐现在担任经理的那家银行里做事。他决心要利用托伐为自己开路。但托伐讨厌柯洛克斯泰并同样下了决心要把他除掉。于是,在娜拉的老同学克里斯蒂娜·林德找托伐在银行里谋求一份差使的时候,托伐的机会来了,他决心解雇柯洛克斯泰而改聘林德太太接替他。
柯洛克斯泰得知他将被解雇之后,就找到娜拉并告诉她,如果他被解雇,他就要毁了她和她丈夫。他还提醒她说,那张假定她父亲签字的借据上的日期却是她父亲死后的第三天。这突如其来的事把娜拉吓慌了;她恳求托伐恢复柯洛克斯泰的职位,但却无济于事。柯洛克斯泰从托伐那里接到正式的解雇通知后写了一封信,信中揭露了伪造签字的详细过程。然后他把信投到了海尔茂家门口的信箱里。
托伐满怀着欢度佳节的情绪。第二天晚上他们要去参加一个化装舞会,娜拉届时将装扮成一个那不勒斯的渔家女,表演塔兰台拉舞。为了转移丈夫的注意力,使他想不到门外的信箱,娜拉在托伐和老朋友阮克医生面前假装练习舞蹈。这时她已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她想到了林德太太曾与柯洛克斯泰有过一段恋情。林德太太答应尽全力让柯洛克斯泰回心转意。娜拉还想到请阮克医生帮忙,但她刚刚开口,医生就流露了对她的爱慕之心,使娜拉无法再谈自己心中的秘密。庆幸的是,托伐答应她舞会结束前不去信箱看信。
娜拉担忧的并不是自己,而是托伐的命运。她想象自己已经死去,被冰冷的黑水淹没;她想象悲痛欲绝的托伐主动为她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并为她而名声扫地。然而现实却与娜拉的想象不尽相同。林德太太答应嫁给柯洛克斯泰并照顾他的孩子,从而说服了他撤回对海尔茂夫妇的指控。但是她也意识到娜拉已面临危机,迟早必须和托伐说个明白。
果然,在托伐从舞会回来看到柯洛克斯泰的信时,危机就爆发了。他骂娜拉是个伪君子、骗子和罪犯;骂她毫无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他宣称她不配培养她的孩子们。他还说她照旧可以呆在这幢房子里,但不再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了!
接着,又收到了柯洛克斯泰的另一封信,说明他不准备对海尔茂夫妇采取任何行动。这时,托伐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宽慰地舒了一口气,又夸夸其谈地说自己得救了。这是娜拉有生以来第一次认识了丈夫的庐山真面目:原来他是一个道貌岸然、自私自利的伪君子,在这个问题上根本不把她的处境放在心上。她提醒他说,婚姻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并宣布她要离开这个家,一去不复返。托伐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他恳求娜拉留下。但是娜拉声明她要争取做一个有头脑的人,要去了解世界,一句话,她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而不是满足托伐狭隘虚荣心的玩偶。她走出了房子,毫不犹豫地、决然地砰地一声关上了玩偶之家的大门。
《玩偶之家》开篇平平淡淡,毫无波澜,以致直到戏剧的后半部分甚至是结尾才让人意识到文中两位女子,林德夫人对爱的追求、诺拉对自己独立人格的维护,两位男子,赫梅尔的自私和伪善、兰克对诺拉深藏的爱,因此,也显得结局的翻转出人意料。本剧中大致有三个主题:女性对于一个更加公平公正世界的渴望,对于男性将力量和主权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批判以及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首先,女性对于一个更加公平平等的世界的追求很完美地体现在诺拉身上。在戏剧的开始,诺拉是深爱着她的丈夫赫梅尔的,以至为了他的健康不惜造假来为他借钱,并且为了不让她丈夫承担债务上的压力,悄悄瞒着他独自承担起这一切。而作为在那时没有一点经济来源的妇女来说,她能做的只有节省任何一点本来要花在她自己身上的开支,积少成多地去抵债。更让人唏嘘的是,当事情将要败露之时,她所想的也仅仅只是去一力承担以防连累到丈夫。所有这些看起来似乎有些愚蠢和疯狂,但却并不表明诺拉本人就是愚昧无知的。相反,她有她自己的考量。正如她丈夫在后文中找借口说“没有人会为了别的事而放弃他的名誉,即使是为了爱人也不行”时,诺拉所反驳的“我们女人就会这样”一样,诺拉所做的一切仅是出于她对丈夫的爱。但当最终发现自己在丈夫赫梅尔眼中不过是一个可供随时消遣的玩偶时,她果断选择了离开并坚定地向这个带着偏见的世界据理力争。在她的内心深处,诺拉切切实实地知道自己应该被公平对待。
“哦,我总是想着一个人总是会对他人多多少少有一些影响的。但仅仅因为这个人是女人,事情就变了。就好像当一个人身处劣势,他就必须对某些人小心翼翼……”“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正是。”
在诺拉心中有这样不屈的抗争。因此,不管未来如何,她都要去求证这个世界和她“到底谁才是对的”。去抗争,去追求和男人同等的地位,这在那个时代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其次,这部戏剧在追求生命意义的问题上也同样引人深思。在这部剧中,几乎每个人物都在寻求生命的意义:诺拉追寻她作为人而非一个玩偶的存在价值,林德夫人和克洛斯泰德寻求他们为之活下去的目标甚至是兰克最终因为孤独而选择自杀的行为等诸如此类,都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最后,文章讽刺了在男权社会男人对女人的支配和统治。《玩偶之家》生动地描绘了男人们对于他们妻子及女儿的态度。文中与诺拉有关的两个男人,她的父亲和丈夫不论婚前婚后,都是仅仅把她当作一个玩偶来看待。这对于女性来说是极大的讽刺。此外,文中赫梅尔对诺拉的一些称呼也能反映他对诺拉的态度,像“小仓鼠”、“小吝啬鬼”、“小诺拉”等等。所有这些似乎在戏剧刚开始之时被看作是夫妻之间的调情、丈夫对妻子的爱称,然而纵观全局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反映了赫梅尔对诺拉的认知。首先,在他的观念里,诺拉是一个抠门到极点的人——当然我们知道原因是什么;其次,这些“小”字的添加让诺拉听起来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个宠物,而对于赫梅尔来说,他可能正沉浸在挑逗这个小尤物的乐趣里乐此不疲。
除此之外,在戏剧的开头,赫梅尔一次又一次地宣称他多么爱诺拉,但当事情败露之后,他变脸之神速在让人反应不及之余,也让人看清了他自私伪善的本质:他爱自己和自己的名誉甚于任何人。这也正是为什么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赫梅尔再次转变嘴脸来原谅并讨好诺拉之时,诺拉选择决然离去。
这一场虚惊正如晴天霹雳,让诺拉看清了赫梅尔的真正面目,也唤醒了她心中潜藏已久的渴望,放任她去海阔天空追寻自我。
《玩偶之家》读后感2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主人公名叫娜拉,她为了救丈夫的命而冒着违法的危险向别人借钱来维持这个家,事情被丈夫海尔茂知道后,她却受到了无情的责骂,这让她认识到海尔茂的自私与虚伪,内心终于觉醒,踏出了追求女性独立的第一步。
在《玩偶之家》中,娜拉一开始沉浸在美满家庭的喜悦之中,兴致勃勃地为圣诞节做准备。为救海尔茂而借钱的事情即将败露之际甚至想到以自杀来“赎罪”,但是海尔茂的反应令她十分绝望,在认识到海尔茂的真面目之后,她冷静下来,做出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重要决定。她说道“在这儿我是你的‘玩偶老婆’,正像我在家时我父亲的‘玩偶女儿’一样”,她觉得“要想了解我自己和我的环境,我得一个人过日子,所以我不能再跟你待下去”,除了作为一个妻子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她“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即“对自己的责任”,她终于意识到她首先是一个人,一个跟她丈夫一样的人,其次才是作为妻子在家庭中发挥作用。她从一味相信父亲、丈夫、宗教和法律中解放,开始尝试怀疑既定的一些规矩,她明确地表示“要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也要把宗教问题想一想”,“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她带着这种怀疑精神勇敢地踏出了自己人生道理的第一步,解除了她与海尔茂之间全部的义务,只身一人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
娜拉生活在一个相对温馨的家庭之中。无论是圣诞节前夜家中精心的布置,娜拉偷吃完杏仁饼干后心满意足的表情,还是海尔茂与娜拉之间亲密的对话,无不透露出一种亲昵而温馨的气氛,使这个家庭轻松快乐。作为一个普通的小资产阶级家庭,海尔茂外出工作,娜拉则是个十足的家庭主妇,她统筹家中的吃穿用度,作为一个女性,喜欢吃甜食,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她所思考的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却没有思考过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精神需求。而在这个家庭中,男主人海尔茂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他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娜拉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上的东西都需要通过海尔茂获得。“托伐,你可以给我点儿现钱”“谁也不会相信一个男人养活你这么一只小鸟儿要花这么些钱”,在海尔茂心中,娜拉仅仅是一只“小鸟儿”需要他来养活,并没有把她看成一个真正的有人格自由的人,而作为“玩偶”的娜拉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玩偶”本质,只满足于倾尽全力去爱护这个家庭,履行做妻子和做母亲的责任。在娜拉嫁给海尔茂之前,在自己父亲的家中,娜拉就被父亲当做“玩偶”养大,可想娜拉的母亲也必是同娜拉一样的“玩偶”,生长的家庭环境是这样,娜拉自己的思想便被深深地禁锢了起来,父亲和海尔茂对她温柔有加,没有刻意去侵略她的思想,但这却是一种思想上温柔地霸权主义,让娜拉认为成为他们的附庸品是理所当然。娜拉尚未迸发过自己的思想火花,就早已被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被周遭的环境所潜移默化,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自觉性,只晓得如何去当一个贤妻良母而已,却从未知道如何去成为一个健全的独立自主的人。而她的作为人的自觉性也仅仅只是被禁锢而已,并没有被完全抹杀,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不自觉地保留着先进的渴望独立自由的思想,这个火种没有被彻底扑灭,才为她之后的觉醒赋予了一定的可能性。
娜拉独立而果断,隐忍而坚强,在内心深处沉睡着对于自由与新生活的渴望。在觉醒之前,处处为家庭着想,全身心投入到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之上,为了救生病的丈夫的命而冒着危险打破社会惯例去借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面为了准期付款,她“东拼西凑,到处想办法”,“不能让托伐过日子受委屈”,“也不能让孩子们穿得太不像样”,为了这个,娜拉甚至“弄到了好些抄写的工作。每天躲在晚上躲在屋子里一直抄到后半夜”,她为了家庭而隐忍地付出,外面要按时付款,在家里的吃穿用度上也要有所把握而不让海尔茂怀疑。从一直坚持了下去这件事上,她的坚强而独立的品格便可见一斑,这也为她日后敢于出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借钱事件败露是一个契机,让她在认清海尔茂的真面目之后,她从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海尔茂的想法中走出,理性而认真地思考了自己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在她冷静的思考完之后,她没有半点犹豫,坚强而勇敢地和海尔茂据理力争,在自己名义上的丈夫面前毫无畏惧毫不让步,无论是海尔茂搬出家庭、孩子还是宗教与道德法律,都不曾让这个坚强的有思想的女性产生任何的动摇,反而让她更坚定了离开这个家的愿望。正因为海尔茂的发问,娜拉才能进一步地对当时的法律以及宗教产生更加深刻的质疑。在娜拉这样的女性骨子里沉睡的,是对一切不合理的`制度怀疑的精神,她怀疑不让人救人的法律,怀疑牧师的话,怀疑不让自己及其他女性获得自由的家庭制度,正因为存在了质疑的精神,所以她才要打破现有的生活状况去求证自己所追求的东西——独立和自由。
海尔茂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是住在家庭的男权主义者,一方面他正派守法,敬业爱家,他秉持着不借钱不欠债的想法,他认为“一借钱,一欠债,家庭生活马上就会不自由,不美满”,“一个人有了稳固的地位和丰富的收入真快活”;另一方面他小心眼儿,庸俗小气,他坚持辞退柯洛克斯泰的最大原因是柯洛克斯泰随便叫他的小名,最爱跟他套近乎,经常托伐长托伐短地叫个没有完,这让海尔茂受不了,他觉得娜拉活像她的父亲,“一天到晚睁大了眼睛到处找钱。可是钱一到手,不知怎么又从手指头缝里漏出去了”;他大男子主义,他觉得自己“没有缺点,并且希望永远不会有”,他认为“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声誉”。他专制、虚伪、自私:把持家庭财权,信箱钥匙,控制妻子的趣味、爱好,唯我独尊,是法律和道德的卫道士,是狂热追逐金钱和地位的物质主义者。但是即使海尔茂对娜拉是带有大男子主义式的控制,并非将其作为一个妻子去爱护,而只是将其作为“小鸟儿”“小松鼠”之类的宠物去疼爱。海尔茂的大男子主义也并非他个人所愿,同娜拉对于自身思想被禁锢而不自知一样,海尔茂对于自己的大男子主义性格也没有任何自觉,他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性格就是所谓的大男子主义,在他的心目中,把握家庭大权,将妻子当成宠爱的玩偶看待,恪守传统意义上的法律与道德,这些都没有任何需要受到质疑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个社会必定都是按照他所接受的教育所接受的道理去运转的,这些并没有什么疑问。所以,在娜拉觉醒之前,他也是混沌地按照着自己所遵守的道义去生活去处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娜拉的觉醒也促进了海尔茂的一个觉醒,海尔茂在和娜拉争论过后,在娜拉都放弃相信奇迹中的奇迹之后,他愿意寻求方法试着去改变自己,改变到他们俩能在一块儿过真正像夫妻的日子。他在娜拉走后“心中闪出一个新希望”,预示着他有可能去改变自己的大男子主义。
海尔茂对娜拉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为娜拉独立自主的意识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场所,使娜拉有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的时间,正因为海尔茂只需要娜拉在他身边像只小鸟儿一般开心地没有自己思想地生活,而娜拉一直以来也是如此表现,海尔茂才对娜拉的其他方面没有苛责过多,甚至在娜拉的缺点上都采取一种宠溺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娜拉独立思考的空间,只是娜拉自己本身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原本是可以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存在这一事实。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娜拉的行动验证了这句至理名言。中小资产阶级敢于抗争的品质同样体现在了娜拉身上,即使面对着自私小气又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在抗争的道路上,娜拉依然不屈不挠地秉持着自己坚强而勇敢的性格,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获得解放和自由,明白自己该通过何种渠道才可能获得社会地位,获得独立自主的权利。她头脑清晰,在道德、法律、宗教和丈夫面前不退让一步,所以,第一次抗争便获得了奔向光明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