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 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 ——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 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 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不合理的境遇的。
女性处于“他者”的地位,处于社会公共话语平台中“失语”的困境在本片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在卫斯理这座波士顿以北10公里的女子学院里,全部是女学生和大部分由女性组成的教师团体,但是在掌握真正话语权的校董会中的实权人物是由男性充任。当凯瑟琳小姐的第一堂课受到女学生捉弄时,真正的压迫感来自角落中的那位男性学监,因为他掌握着凯瑟琳授课的优劣的评判权。学院运动会不是对体育精神的歌颂,而是对女孩子们早日得到上流社会绅士青睐的激励,跑步得第一名的女孩预示着她将成为最早找到归宿的幸运儿,在全体师生的祝贺声中,以结婚为女性幸福旨归的观念被潜移默化地灌输着。
而作为男权话语培养下的产物,女学生贝蒂作为卫斯理学院迂腐教育思想的强力捍卫者。身为校董事会资助人的女儿,贝蒂在这群女学生中具有强力的话语地位。而这种话语并不是出自贝蒂自身的思考,而是作为男性话语对女性话语剥夺与漠视的代言人,是男权对女性间接压迫的行使机器。在影片中最直接的表现,在同学中间,任何对于学院制度的质疑都将受到她尖刻的批评。凯瑟琳的朋友、医疗室的护士出于保护女学生的目的向女孩们发放避孕工具,被贝蒂蓄意透露给学校,校方立即将其解雇。贝蒂始终坚信只有维护家庭和社会所制约下的女性形象,并且将恪守这种制约看作是神圣的义务,与此同时,相信只有达到男性所认定的妻子角色才是女性幸福的所在。
讽刺的是,贝蒂按照她所理解的女性角色去生活得到的是不幸的婚姻,在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中饱受丈夫的冷落,使她身心遭受了重创。更深刻的冷漠真相是,贝蒂试图回到母亲身边来获得慰藉和支持,但同样是男权思想下产物的母亲冷酷地将其拒之门外,并将她的身份定位于他人之妻而非血脉相依的女儿,更不是性别上相惜的女性。贝蒂实质上已遭到丈夫无情的抛弃,却在困境中只能孤立无援地独自苦熬,而被剥夺了做出离婚决定的权利。正是基于现实中妇女类似困境的一再出现,女性主义才得以萌芽,随即女性主义运动才得以蓬勃发展。
二、觉 醒
凯瑟琳出现在卫斯理女校,不仅仅是作为美术史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出现的,因为凯瑟琳的第一堂课在讲授美术课程时便受到了女学生的嘲弄,卫斯理女校的女孩子们作为来自上流社会的名门闺秀知识底蕴是坚实的,但是她们缺乏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而是来自个人身份认证上的盲区,而凯瑟琳的到来无疑是带有启蒙性质的。
在凯瑟琳到来之前,女孩子们处于男权思想灌输下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盲从,对于个人身份的认同完全建立在交付于男性社会认同标准的基础之上,她们缺乏对于女性、个人命运的思考,甚至是主体性的认识,在丰厚的物质背后是个人意识的盲区,她们看上去是天之骄女,拥有无上的选择权利,实际上是家庭、婚姻、男权社会中的玩偶,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苍白而空虚的心灵,洋溢的青春一开始便要注定走向迂腐的婚姻坟墓。
凯瑟琳大胆地放弃了原有的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入对女性觉醒意识的启迪。在影片中,凯瑟琳抛弃了经典的古典艺术,继而转入对现代艺术的介绍,首先从视觉和眼界上打开了女学生的思考空间。凯瑟琳将教师的工作看作是对个人理想的践行,这不可避免地与校方的教育理念相左。当妇女们把家庭制度作为自身信仰,把结婚生子作为自我独立方式,把家庭主妇作为终身职业,把丈夫、儿子的成就看做人生骄傲,女性自觉地站在附属于男人的地位,女人们即使在摆脱父母的掌控后,仍然选择温顺地接受新主人——丈夫的支配。凯瑟琳却选择了在男人的舞台上展示自我的生存哲学,她的前卫思想颠覆了一成不变的经典艺术教学,将现代主义作品大胆引入作为实用教材。
凯瑟琳在给女学生讲授梵高之时,对她们说,梵高的绘画世界并不是描摹了一个他所看到的世界,而是表现了一个他所感受到的世界。在凯瑟琳春风化雨的点拨下,女学生们从开始的蔑视这位出身平庸骑着自行车的女教师到尊重再到后来的灵魂共鸣,在卫斯理这座上流名媛聚集的小世界中,女学生展开了对自身女性命运的思考与抉择,她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长久以来所接收到的来自男权社会的信息,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是否就是一种真实,这种真实是否是得到个人思索认证的,一直以来被忽视的自我心灵世界被打开,从蒙昧走向了理性的思考,女性自我权利的诉求以一种势不可挡之势开始萌生并壮大起来,这种诉求是代表了女性的个人思考,同时也是女性自身力量的象征。
三、反 抗
正如法国文豪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中所说:“一个人得不到大家的理解没关系,将来必将由整个民族来体验。”凯瑟琳作为一个女性教师出现在卫斯理这样的女校、出现在上世纪大多数女性仍旧生存在男性话语权、对自身处境处于蒙昧状态的时代来说,她的行为与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就其性格而言,凯瑟琳是觉醒了的女性主义者,作为反叛者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对婚姻的弃绝,虽然在那个时代单身女性并不鲜见,甚至是西方有着女性独身的传统,在卫斯理学院中单身女教师也大有人在,但是就像凯瑟琳的房东南希为代表的清规戒律所异化的修女式人物,这些老处女们是用自己的贞洁与牺牲维持着传统婚姻观念,她们的独身恰恰是对禁锢女性的制度的配合,而不是反抗。凯瑟琳恰恰与这些女性相反,她作为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新时代的产物,来自美国以思想自由前卫著称的加州伯克利大学,使她身上自有的女性意识得以凸显。她甘愿离开加州的男友,就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证明自己作为一名女性教师的力量与社会价值,像凯瑟琳这样不甘心于女性固有地位的自觉意识,在当时忽视女性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氛围中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但其先锋性却有着启蒙意义。
然而琼与贝蒂在凯瑟琳的影响下,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贝蒂坚持固守传统婚姻制度,在饱受不幸婚姻的折磨之后,她的母亲不顾其所受的痛苦,坚持要她为了保证荣誉,继续维持这名存实亡的婚姻。贝蒂的母亲身为女性,却已经沦落成封建制度的帮凶来残害自己的女儿,对于女儿命运的支配是保证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贝蒂对未来的憧憬幻灭之后,从凯瑟琳的反对者变成了最亲密的支持者,她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审视视角来重新评价自己的人生道路,重新开始寻找女性自身的人生意义,而从学业和职业中获得女性应有的社会权利与地位,最后她决定到纽约去求学。而与此相反,凯瑟琳寄予厚望的琼在重蹈贝蒂的覆辙,看上去较为独立的琼,最终在制度面前低头,放弃了去耶鲁深造的机会,回归自己家庭主妇的命运。
这部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的影片一经问世,便受到多方关注,许多影评人将其看做是《死亡诗社》的女性版,尽管两部影片都是教育题材都关注了教育制度问题,但是切入点还是大相径庭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霞.传统女性主义的局限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超越[J].江汉论坛,2001(02).[2] 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 [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何力,李庄藩,刘芸,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4]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作者简介] 肖飚(1968—),女,北京人,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学。
第二篇:用女性主义的视角看
用女性主义的视角看《末路狂花》
杨丽琼 201011308122
《末路狂花》是一部经典的公路片或者说是女性主义的片子,片子始终贯穿一个主题,那就是女性主义。在这部电影中两个女主人公Thelma和Louise的处境、身份等都能表现出她们不平等的地位,当然,当然这是与男性相比较,而且她们代表着所有的女性。因此,从中可以看出,女性相较男性来说,地位有多么卑微。在这部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能反映出当时女性的地位以及许多的社会现象。
首先,在电影开头的时候,两个女主人公的身份就表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Thelma是一个家庭住妇,她在为丈夫准备早餐,而她的丈夫对妻子对他的照顾却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是有些不耐烦,嫌弃她,他还像她炫耀地区经理的职位,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子上来嘲笑他的妻子。然后是Louise,她是餐厅的服务生,地位很低。在工作的时候她给她的朋友Thelma打电话,相约一起出去旅行。这件事到她们走了也没有告诉他们的男朋友或者是丈夫,这可以算作是她们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反抗,但是Thelma在走之前还在微波炉里给她丈夫留了字条和吃的,这又一次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是男权社会。
其次,她们的旅途中,她们来到Silver Bullet酒吧,然后遇见了那个被Louise枪杀的男二号,男二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听到酒吧的女服务员对他的描述之后我们也都了解了,其实他就是一个经常玩弄女性而且有暴力倾向的男人,这在他对Thelma的粗暴行为上也能看得出来。男二号这一角色所要表现的就是在父权社会里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对女性性骚扰和性暴力。这体现了对女
性的不尊重,正是因为如此,Louise才会枪杀了他。
再次,我们在片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物,那就是理解和想要帮助两位女主人公的警察Hal,不难看出他是全片中唯一一个理解女性的男性。说到男性,那就来说说片子中的那个小偷、Louise的男友、Thelma的丈夫。这三个人是父权主义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是自私、可恶的。小偷跟Thelma的那一晚目的在于骗她的钱,而Louise的男友向她求婚,只是为了满足他的占有欲而已。表面上看,他们是在满足女性的需要,可是其真实目的确实及其自私、令人憎恶的。在小偷骗走了她们的钱后,无路可走Thelma打劫了商店,这也反映出了女性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不满,做出了反抗。
最后,就是电影的结尾,电影的结尾是最具有威慑力的。警察们对Louise和Thelma穷追不舍,当走到绝路的时候,两个女主人公仍然不妥协,开着车冲了峡谷,尽管等待她们的是死亡,她们也不愿向父权社会或者说当时的社会低头,到最后一刻仍然在反抗着。而此时跑向她们的警察Hal喊出了女性的心声:女性一直受尽凌辱。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说的,平等的对待女性,给予她们社会保障,保障她们的利益。
第三篇:(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电影《末路狂花》中塞尔玛的人物性格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合作原则视角下探析广告语篇中省略的会话含意 2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3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 5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 6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家庭教育对保罗的影响:品读《儿子与情人》 8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 Why is Valentine’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i Xi —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10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11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研究 12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13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merican and Chinese Values Based on Friends 15 矛盾的女性主义观—读乔治.艾略特的《弗罗斯河上的磨房》 16 英汉汽车广告中常用“滑溜词”的对比分析 17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怀旧情绪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Self-identity Loss of Black People in The Bluest Eye 20 解析哈代《远离尘嚣》中的悲剧因素 21 从道德角度分析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 23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 24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An Analysis of the Fool in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27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爱情模式的异同 30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31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美女的命运 32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
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从黑色幽默解读《毛猿》 34 从中西方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用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红字》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 37 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应用的语用分析
英语体育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对策 39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41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On 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Liste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43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44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 45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46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 47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49 跨文化背景下广告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50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 52 试析商务英语的修辞特征及其汉译
从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探讨PPT使用的利弊
54(日语系毕业论文)义务教育的发展—就择校问题进行的探讨 55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 57 英汉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9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情节 60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 62 “自爱这罪恶占据着我的眼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恋情结 63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64 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
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Written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Majors 66 探析《雾都孤儿》中作者的乐观主义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68 On Dickinson’s Choice of Nature as the Theme of Her Poems 69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70 《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主观性研究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72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73 分析数字“九”极其倍数的英译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 75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76 英语委婉语的内涵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 78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的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 80 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 81 浅谈英语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新闻英语中的选词及其翻译 83 论小说《苔丝》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85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86 浅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88 Movie Lines Imi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89 《红楼梦》人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90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92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 93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94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分析
On Morality in Shakespeare’s Macbeth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 97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 98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 99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 100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On Hardy’s Meliorism: An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02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04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 105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106 试论旅游文本英译策略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 108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 109 中外大学校训翻译分析 110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 112 论斯嘉丽的形象特征分析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
从消费社会学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 115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 116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17 《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
Tragic Elements——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Holden’s growth experienc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19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20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121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122 性别话语模式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123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从合作原则看《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简爱》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启示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27 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On Application of TBLT to Junior High School Oral English Teaching 129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30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 131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132 浅论《黑天鹅》电影的象征手法运用 133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134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
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命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比较
女性主义家园乌托邦思想的构建--论夏洛特.吉尔曼在《戴安莎的作为》 137 方位介词“over”的隐喻含义研究 138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 140 从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看麦康伯的死亡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142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43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词汇教学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145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 147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149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150 听说法与交际法的区别
151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152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153 从《男孩们女孩们》看身份问题对艾丽斯.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 154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15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56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 157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58 论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159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ocabulary 160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161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 162 任务型教学在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63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 164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意译
165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66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167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168 对意象翻译的初步研究
169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170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
171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 172习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补偿
173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 174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 175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
176 《占有》中维多利亚时代女权主义者的爱情观分析 177 论《紫色》中的女权主义
178 如何有效地扩展大学生英语词汇
179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180 有关“生命”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181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82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183 解读《喜福会》的中国式母爱 184 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85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186 紫色中女人意识的觉醒
187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 188 论企业国际化中的品牌翻译开题报告+论文()18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190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 191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192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
193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194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195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196 中西方时间观差异分析 197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198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199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200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第四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探析《德伯家的苔丝》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3 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4 论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观春潮:浅析“戏仿”背后海明威性格阴暗面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7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 8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 10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1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4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 17 对高中生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和分析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1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形象解读 20 Childhood PTSD in Anne of Green Gables 21 汉语歇后语之英译 英汉基本色彩词的种类、特点与其文化映现对比 23 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的手段的研究 24 论《白鲸》的象征主义 25 中式菜名的英译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27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 28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30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different Chinese versions of Bacon’s essay Of Studies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 32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33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 35 《沙漠之花》的女性主义研究 36 浅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 39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爱情观的不同 41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
公共演讲中的模糊策略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巫术救星:哈利波特系列的文化解读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 英语谚语的修辞分析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形象变迁的意识形态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主义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飘》中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
中美新闻价值观的差异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浅谈英语俚语
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幽默的翻译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 动画片《花木兰》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解构和重构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
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中西方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以《喜宴》为例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On China English as A Localized Variety of Englis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LT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任务型教学过程及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 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问题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形象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The U-shaped Narrative Structure in Great Expectations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 英文商业广告的语言特点
高中英语听前活动设计探究 87 钱钟书翻译研究
商务英语信函文体分析 89 星巴克的成功之道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广告语的修辞特点
从《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探索简奥斯丁实用爱情观 92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吉的悲剧成因 93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94 分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手段
On Allan Poe’s Application of Gothic Elements and His Breakthroughs — Through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96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归化和异化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98 英汉成语特点对比研究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 100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102 探索《小王子》中主人公的性格
研究交替传译中的笔记特征以及它对翻译准确度的影响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105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107 从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看恋母情结 108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普通而独特的女性形象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10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
On Symbolism in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 112 英语委婉语负面影响研究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 114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 115 Hip-Hop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11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117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11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 120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习俗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122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 123 An Eco-analysis of The Yearling 124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怀旧情绪 125 废墟之花--年代摇滚乐对美国社会的意义 126 浅析《睡谷传奇》中的浪漫主义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浅析歇后语翻译中直译的可行性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130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 131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金钱观
使用影视片对中学生进行英语听说教学
浅析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异同--以《功夫熊猫》和《霍元甲》为例 135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 136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 137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 138 浅析水果类的习语翻译 139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141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 142 英汉道歉语对比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45 论东西方死亡观之差异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变体的翻译——《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的两汉译本的比较 148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 149 从颜色词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150 网络表情符号的分析 151 中式菜单英译的研究
152 试析《生死疲劳》英文版风格之再现:文学文体学视角 153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154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 155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 15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57 On Chinese-English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 158 动物委婉语
159 浅析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勃莱特的形象 160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161 从目的论看汽车广告的翻译策略 162 浅谈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163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 164 汉英礼貌原则对比浅析
165 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评析
166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 167 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 168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69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 170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71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纯真的失去
172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 173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 174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175 中英文动物俗语的感情差异研究--以“狗”为例
17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Thunderstorm 177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78 浅析托妮•莫里森《恩惠》中的母爱
179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 180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政治观
18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形象分析 182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183 数字口译及其训练策略
184 Resurrec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Rebecca 185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186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最漫长的旅程》的主题研究
187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 188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 189 论《爱玛》中的反讽
190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191 从《变形记》透视家庭环境对塑造儿童健康心理的影响 192 从文化角度谈旅游翻译
193 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猫和老鼠》对比中美儿童教育的差异 194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
195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196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97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198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
199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
200 A General Analysis of Mr.Xu Yuanzhong’s Translation Art of Language Variation in Classic Poems
第五篇: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
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
摘要: 中国社会现阶段正处于矛盾多发期,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是我国社会学的一共重要方向。本文将结合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心态的研究,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群体心态;群体性事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国正在经历着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日渐成为新的经济体制潮流,同时贫富的急剧分化也随着这潮流越发凸显。因此,社会上各种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在社会上表现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冲击着这个转型的社会。甚至有专家认为,未来10年中,群体性事件将是中国社会稳定最大的威胁,也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大的挑战。
一、群体性事件含义及其特征
所谓群体性事件, 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集体行为。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第一,参与人数众多,表现为是群体性。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在于发生的主体是多数人的参与,它将共同目的的个体,通过组织号召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团体或群体。第二,辐射范围广,主观意愿强烈强,矛盾对抗激烈。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多数以群体的感情为基调,煽动大多数人情感共鸣,甚至丧失理性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的伤害。第三,事件的发生较为复杂,不易处理。多数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稍微有所处理不当那么将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有时,通过互联网信息的传递,往往会掩盖事情的真相导致事态扩大。
二、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结合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等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现阶段正处于矛盾多发期,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看,主要集中在就业、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归纳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可以看出群体性事件涉及的社会冲突有三个焦点问题:征地拆迁、劳资关系和环境保护。
从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看,除较为温和的集体上访之外,也出现了一些跳楼、自焚、集体下跪等各种极端特别行为。另外,群体性行为开始不止在现实中进行,网上群体性事件也开始大规模发生。
三、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利益分配不均,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先富带动后富”思想的推动下,我国的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然而,人们希望的共同富裕并没有达到,甚至,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贫富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部分人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这种政治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造成造成社会群体价值观的改变。在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时,这些人社会的、心理的、经济等个方面的承受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如果一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满足,那么就会汇集大量的社会矛盾,使得他们缺乏对政府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权力腐败现象大量产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公权力运用得不到规范,导致了大量腐败的产生。腐败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直接造成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的降低。很大部分干部作风不正,滥用权力以权谋私,造成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下降,导致民众情绪激化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政府要实现稳定的社会局面,恰当的处理人民利益的矛盾,需要一个廉洁的品质作为支持,这样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三)沟通机制不完善,缺乏合理有效的政治沟通机制
合理有效的政治沟通机制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是实现社会稳定的主要制度之一。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让群众多渠道的倾诉自己的利益诉求,对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缓和政府与民众的对立。然而,一旦这种机制遭到破坏,民众无法通过常规政治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就只有通过争议政治等其他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的增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民众在表达自己意愿时没有一个合理的沟通机制。
(四)群体心态效应,导致民众极端行为的产生
在群体性事件中,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的后果,如教条主义、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如很多事情并不大,也不难处置,但却演变为重大群体性事件,显示出群体心态在一定条件下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作用,将会导致集体性**等极端行为的产生。
四、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它造成的巨大的破坏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在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改革分配体制,注意公平和效率的协调
任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有深刻的深层原因,究其根本原因并加以改正,才能从根本上治疗社会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破坏。注意公平和效率的协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分配,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能有效避免社会矛盾的积累和爆发。
(二)制约转型时期的政治权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转型时期的政治权利,单纯依靠道德约束不能保证权利的合法运行,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制约机制,从权力、法律、道德等多个角度制约权力,保障权力地有效运行。这样既可以提高政府的公共决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还可以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从而有效的化解矛盾。
(三)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保障民众沟通的权力
沟通是相互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让民众充分表达其内心所想,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保障民众沟通的权利,让民众能通过利益集团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进而适时的改变政府的各项政策,是化解民众矛盾堆积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对民众的法制教育,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公民合法的利益表达和合理的情绪宣泄并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引导群众采取平和理性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意愿,有利于政府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诉求。但政府要加强对民众的法制教育,避免在利益表达的过程极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美)奥罗姆 著,张华青 等译《政治社会学导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9
[2](法国)古斯塔夫·勒庞 著,冯克利 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11
[3]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 著《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