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析苔丝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dventures of Tom Sawyer 5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 7 英语电影名的汉译艺术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 9 论《皮格马利翁》的结局 10 论《呼啸山庄》中人性的转变 从许渊冲“三美论”评析《声声慢》三个译本 12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13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15 中英文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 18 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和《》社会对比研究 19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旅游手册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20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22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23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 25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 Differences of Time Orient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Background 27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28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29 从到《到灯塔去》的主要角色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30 象征在女性主义小说《占有》中的作用 31 探究中学生厌倦学习英语
Everlasting Colonialism-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Gatsby 33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34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36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比较 37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39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40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41 论《爱玛》中女性的婚姻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中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 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 从《简爱》看电影对名著的改编 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浅析《不存在的人》中主人公的觉醒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 英语习语中隐喻的汉译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论《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克拉的家庭关系 从合作原则看《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对话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的怪诞性 浅析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分析《哈姆雷特》中两位女性的性格特点 从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广告英语中的隐喻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习俗
《永别了,武器》的存在主义解读 《麦克白》的独白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 西方饮食文化给中国餐饮业经营者带来的若干启示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论《红字》中体现的清教思想
试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去性别化改革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s 8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8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9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91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92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A Research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94 论海勒《约塞连幸免于难》的黑色幽默的荒诞与反讽 95 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习语翻译 96 从绝望到适应——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心理变化 97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 98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 99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 101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102 从《阿甘正传》中看美国梦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104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105 浅谈公示语英译
修辞在汽车广告英语中的应用 107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108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109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11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112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 114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115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16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浅析隐喻和换喻的异同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119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120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21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与原则 124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26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 127 从功能翻译论的角度探讨品牌名称的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
A Struggle for Survival and Mastery—on Buck’s Experience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130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131 从生态批评主义角度看《白鲸》的生态观 132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
着魔的猎人——解读《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 13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135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136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138 外教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 140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142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14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 144 浅谈公示语的翻译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 146 勃朗特姐妹作品中的视觉特征研究 147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
英汉文化中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149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150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151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152 《嘉莉妹妹》之消费主义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153 从关联理论看美剧典故的翻译 154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55 英语环境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56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157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 158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159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 160
161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62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 163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
164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 165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166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167 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的手段的研究 168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
169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Aspect by Comparing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with Later Translator’ Versions 170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1 流行语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172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
173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74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75 浅议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
176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177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178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179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 180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81 《荆棘鸟》中女性主义及女性意识觉醒的解读
182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和哈克的象征意义 183 汉语公示语翻译中的误译现象研究
184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85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 186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
187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 188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语境教学中的应用 189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190 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 191 从“信”“达”标准分析英译药品说明书中存在的误译 192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19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194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 195 自立和创新——对爱默生超验主义的解读 196 从《教长的黑面纱》看霍桑的象征主义 197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
198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199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200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第二篇:探究古典诗词的叙事视角
探究古典诗词的叙事视角
摘要:历来文学研究强调抒情而忽略了叙事,从而错失了古典诗词的精彩。叙事以一个场景或事件的片段来概括社会问题,反应现实生活,进而抒发感情,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若将叙事引入古典诗词的研究当中,将会使古典诗词研究更丰富。
关键词:叙事;情不离事;缘事而发;
人道,触景生情,古代的骚人墨客也不乏喜欢寄情于景者,一朵花能勾出一缕相思,一片湖能引出一种情怀,这一草一石一桥一楼的景所催生的或欢喜,或悲伤,或抿唇,或垂泪的氛围,谓之“情”。
历来文学研究者也好分析作者的感情,仕途不顺者的无可奈何,手握长戟者的国仇家恨.......百千年前,诗人和词曲者心中怀着一种感情,入眼之物便也被设想成含有这种感情,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司空见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说若要人知我除非两个我?这东去的流水深知我心啊!不得不说,古诗词曲中不得离情,它既是作者的个性彰显、情绪喷发,也是吸引读者转而让你感同身受的一个妙招,所以不怪乎大家都喜钻研文人骚客的大志情仇,因为诗者,以情养之。以情养诗在时间的积淀下成为了大众的普遍认知,但在这个“主流”的形象下淡漠了光辉的另一种诗词表现方式,是不是真的在中国诗词曲中历来不受宠呢?
这个似“非亲生子”般被冷落的就是中国文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叙事。作为中国文学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直以来叙事在人们心中地位失衡,除了上面所说的,抒情在人们的主观意识里已经代表古诗词的特色,还有一点就是作为与抒情相对的另一古诗词表现手法,叙事在诗词中的运用没有抒情来的浓烈,通常是短小精悍,简洁,甚至可以称得上仓促,因此在叙事抒情相辅相成的过程中,人们主观的去渲染诗词所含的颜色和情感而忽略了叙事在其中的应用。
诗不离情,情不离事,每一首诗词的诞生是作者性格心境的缩影,更是作者生活经历的夸时空再现,既有故事,那古诗词的研究能否从叙事的视角入手? 所谓叙事,即客观的描述故事。个人认为作者吟诗作赋抒发感情,必多少先以叙事来“借题发挥”。抒情和叙事同为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甚至可以称其为传统。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最早的诗歌产生于劳动,是人们在劳动中表达感情、协调力量的一种语言手段,不可避免的以描述劳作表达快乐,以描述现实生活婉述生活的困苦,以美好事物的赞扬歌颂男女之间的纯洁爱情。从《诗经》到《楚辞》, 从古先民再现狩猎和耕作生活的《弹歌》到屈原极尽丰富想象的《离骚》、宋玉的《九辩》,平民创作者和爱国诗人,在抒发悲喜感情时,都离不开对生活,对现状,对环境的本身叙述。继《诗经》和《楚辞》之后,宋代郭茂倩整理编成的《乐府诗集》收录了汉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内容深刻反映了汉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其名篇《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的见闻,寥寥几字暴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底层劳苦大众在兵役制度下的痛苦悲凉跃然纸上。而《孔雀东南飞》在整篇对话中完成叙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孔雀失偶,完整的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说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木兰辞》、《陌上桑》等名篇,恰恰印证了叙事手法在感情抒发中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叙事正是抒情的依托。
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影响下,东汉末出现了五言诗,其语言精练,寓情于事。女诗人蔡文姬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抒发自身的不幸遭遇,悲怆感人,一字一句慢慢道来自己的身世遭遇,纵使“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却没逃脱背井离乡。曹植的《七步诗》此诗之中有一处平常的特别,说它特别是因为在诗人创作过程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并不是现实或过去发生在当事人身上的,而是诗人想象的生活现实,之所以说它平常,是因为在以后的古典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这种叙事手法,将过去、现在、未来相结合,甚至诗人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以既定的或发展趋势必然造成的事实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这个我们将在后面讨论。再说曹植的这首诗,以生活现实发挥想象,前两句是叙述事件,后两句则点出了自己的无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手足,为何为了这些过眼云烟置手足之情于不顾,这是个人的幸,还是亲情的不幸啊? 刚才说到曹植在诗中的想象性生活现实,其实不单单是中国古典诗词,元曲明传清小说中也甚多运用此种叙事结构。在我们今天来说,称其为文学作品中的“倒叙”“回忆”“事实叙述”和未来的“假设”。在诗词盛行的唐宋,很多作品便集合了这几个时间点来共同完成故事的叙述。作者奉献给后人的诗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是诗的故事,也是作者的故事,说是抒情,直接点可以说是在说事,这也是“借题发挥”。秦观的词风其一清新妩丽,其二女郎诗,这与秦观自己的故事分不开。前期的诗词以游记为主,多为山山水水,彼时的秦观两度漫游三次应举,其他时间则是在家读书,还未卷入党争,这是形成作品风格清新、乐观向上的主要原因。后期仕途坎坷遭遇贬谪,作品中不乏讽刺和哀怨。《千秋岁.水边沙外》:“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同是春游,今日的自己腰带渐宽人消瘦,忆起往昔,乘车游金明池时多么风光。诗人的这种愁绪,通过今日现状的描写,以及对往事的叙述,两相一比较,立刻浮现在读者眼前。此诗中的叙事除了“今日之游”和“昔日之游”以景入情的“感情误置”,还有隐藏的另一个事件:新党上台后,当年同游的伙伴有几人仍在朝?自己受贬,孑然一身,他乡逢春了无兴趣。春游之事谓之“事在诗内”,身逢贬谪谓之“事在诗外”,以叙事来抒情,可谓了解了作者的故事,才能对此情感同身受。
除了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找寻自己的感情平衡点外,诗词也喜将未来和想象融入其中。李商隐的诗便多借形象,集过去、未来、现在于一体来叙述事件,重组场景。《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给北方妻子的抒情短章,句句也在叙述事件。今夜巴山大雨为“现在”,后两句可理解为怀念以前夫妻间推心交谈的“过去”和盼望能再次相聚秉烛夜谈的“未来”。将三个时间段结合娓娓道来自己对妻子的相思之情,谓之“情、事结合”。因个人经历触动了情,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诗词正好是一个喷发点,可以很好的借着叙事描物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在叙事中“事在诗内”,“事在诗外”,“情、事结合”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在诗词创作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陆游《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既是作者的遗恨,也是沦丧国土未被收回的事实;“王师北定中原日”在弥留之际仍对未来抱希望,仿佛已经看到那一天就立在那里,真到了那一天“家祭无忘告乃翁”,抗金大业未成而身先死,沉痛的同时仍坚定期望,可见,此情乃源于此事。
言,情由心生,然心由事动,从叙事的角度来分析作者诗词中所寄托的感情,就不难理解作者在其中注入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想象,正是利用事件本身发生的经历影响造就了作者的性格和诗词风格,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而想象的加入,使得事件的走向有了期待和盼望,不管是淡淡的愁绪还是激昂的热情都在事件本身的前提下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抒情和叙事正是这样相互支持,相互融合中,使得中国古典诗词精彩绝伦。
第三篇:站在叙事的视角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情
站在叙事的视角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情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的诗词不管是在艺术上或者是表达手法上都有着很高的成就。一般而言古典的诗词必定离不开抒情寓意,纯文学的诗词几乎是不存在的,总之诗人或者词人总是借着诗或词在表达自己心中的特殊情感,或喜或悲,或哭或笑,总能某个时候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也许也是诗词的特殊魅力之一。
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也无非是抒情的文化和叙事的文化,然而很多时候甚至是经常性地不管是作者本人还是读者群体都倾向于抒情的诗词而忽略了叙事的诗词。如前所述,作者总是在表达自己心中的特殊情感,这一点无可厚非,而读者却是在寻找情感的共鸣,这一点也毋庸置疑,正是如此才导致了整个中国古典诗词在浩瀚的历史岁月中严重的偏向于抒情文化。可是,这对于诗词本身来说并不公平,叙事角度的诗词在这漫长的文化时光下更是显得形单影孤了。作为研究者来说我们并不能忽略叙事视角下的诗词在整个古典诗词文化中的地位,甚至我们还要努力地去提升叙事诗词在整个诗词文化中的地位,以便校正叙事诗词的位置,给它应有的待遇,从而不至于使我们弥足珍贵的诗词文化成了历史文化的长短脚!
对于诗词文化来说它必然是离不开情的,离开了情的抒发诗词便成为了淡而无味的流水账了,不过情总是寓于事的,毕竟情由心生,而心为事所使,所以情的抒发不是没有来由的,必然和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这便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了,总之,情的抒发总是离不开事的,故而因事发情,因情成诗成词。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我相信都是从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去开始理解,有时候作者会在诗词当中给出明确的答案,有时候由于某些原因作者又不得不很隐晦的去表达,有时候作者甚至是无意识的隐瞒了些什么,这只能靠研究人员翻阅相关历史资料结合作者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去发现了。
下面首先引用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乌夜啼》,整首词的感情非常凄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词的艺术成就之高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意境也相当之深,感情真切,哀怨动人。稍微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这首词是李煜亡国之后所做,感情沉痛深切凄恻,读之使人扼腕长叹。第一句仅仅18个字就将一个凄凉悲惨的画面送到读者眼前,一个“独”字便道尽了其中的孤独寂寞和凄凉,那如钩的弯月也仿似一把刀,刀刀割在词人的心上。词人独自上西楼,而在词人眼里这会儿连梧桐也是寂寞的,尤其是一个“锁”字更是说出了词人亡国以后沦为阶下囚的辛酸与无奈,词人的身体被赵匡胤“锁”着,心却被他自己的情绪“锁"着,这”锁“却不只两把,无数把锁将词人锁的牢牢地,剪也剪不断,越理越乱,什么滋味呢,就连作者也说不清。第一句说景第二句说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正是王国维老师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是抒情词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然而作者有这种情愁却不是偶然的,如果作者不是南唐皇帝,如果南唐没有被北宋灭掉,也许就没有这首经典之作了。当然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那么多如果。
这首词背后隐藏的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因为这件事情导致了词人独特的情感从而吟出了那哀婉的声音。开宝7年(公元974年)11月15日,西路攻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昌),击败南唐3000余人。东路军围攻常州(今属江苏),攻占利城寨(今江苏江阴)。开宝8年正月初八,各路全线出击。开宝8 年六月初二,曹彬军于江宁城下打败南唐军2万余人,缴获战舰数千艘。11月12日,曹彬大军从三面攻击江宁城,李煜率5000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军破城,守将呙彦、马诚信、马承俊等在巷战中战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此战,是继晋灭吴之战和隋灭陈之战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江河作战,宋军在长江下游成功地架通浮桥,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使大军克服天险,分兵击破南唐守军,攻占江宁,迫降南唐。这便是整个历史事件,至此词人不堪回首故国,雕栏玉砌已经属于别国,红颜也已不在,作者从人上人一瞬间便沦落为阶下之囚,其情其怀,焉能不改?无怪乎词人的离愁恰似一江春水了!
我们再来看一首,号称“诗史”的诗人杜甫写的一首《闻官军收冀南冀北》,全诗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全诗的基调是一种喜出望外的大喜之情。此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是时,正是安史之乱快要结束之时。764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因战乱作者杜甫常年漂泊在外,看到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惨遭战争的荼毒,写下了著名的“三吏”和“三别”,控诉着战争带给人民的无穷无尽的灾难。而诗人自己也因战乱不得不离开家乡漂泊在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作者已有52岁,在古代已是高龄,也许诗人本身也有落叶归根的想法。从而作者在听到捷报后抑制不住的兴奋起来。
首联的一个“忽”字说明了捷报来的很突然,也许诗人等这一天等的很久了,突然传来的捷报让诗人都有些不敢相信。颔联写的是诗人看到老婆已经眉开眼笑,才确定这捷报是真的,于是乎,胡乱的卷起了书籍,高兴的都有些发疯了。一下子诗人喝着酒唱着歌坐着小船奔家乡直去。这首七言律诗贯穿于全诗的一个主线就是安史之乱这个历史事件,之前因乱而怒作“三吏”和“三别”,如今因乱结束而大喜故作此诗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
很多诗和词都是和一些特别著名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鉴赏此类诗词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方能体会作者心中的大喜大悲!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仅能看到情在诗词中的地位,情是诗词的灵魂,没有情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不能触动读者心灵深处的认同感,而且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事是诗词的根,也是情的根,没有事,情就没有产生的宿主,也是无本之木,难以生存,没有情,事就只是一本烂帐,只有把情和事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的体会因事生的情,才能明白情究竟有多深,也只有把情和事紧密地集合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蕴藏的历史文化,理解历史文化中的悲和喜,才能明白历史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3. 这种形式的格式与标准格式相同,只是
这首诗是七律的平起式,是首句入韵的。
在这一首诗中,所谓重韵,就是在一首诗中,两次或两次以上用同一个字押韵。
4. 重字
所谓重字,就是在一首诗当中,两次或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字。尤其是在一联的的两句对仗时,使用了相同的字。因为格律诗的字数有限,每个字都要求发挥最大的表现力,这种重字与重韵一样,使用相同的字,就势必限制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并且有重复的感觉。
有两种情况不属此列,一是以前介绍的相同字的当句对,如杜甫的《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二是叠声词,如“茫茫”“萧萧”“滚滚”等。
5. 合掌
在对仗中,上下两句意思相同,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称为合掌。所谓合掌,就是说象人的左右手掌一样完全相同,形成重复,言外之意就是其中有一句是废话。如“天地”对“乾坤”,“关门”对“闭户”等。如刘琨的《重赠卢谌》“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鲁国人在西边打猎打到一只麒麟,孔子知道了为此流泪,感叹他的道行不通了(见《史记》“孔子世家”)。这里的“宣尼”和“孔丘”都指孔子;“悲”与“涕”意思相同;“获麟”和“西狩”是一回事。这两句意思完全一样,是合掌。
另外,沈约还提出了“八病”之说,但由于过分地讲究声律,故前人没有采用,这里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三)古体诗
1.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因为格律诗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诗体,所以唐代人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而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予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2.古体诗的特点
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这种诗体是不必讲究平仄的(也有讲究平仄的,但为数很少)。为了使这种诗体更加容易朗朗上口,唐代人加上了押韵的概念,但其要求也是很宽松的。在一首古体诗诗中,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转韵(就是开始押一个韵部的韵脚,以后随着自己的需要,可以转押其他韵部的韵脚),因此一首古体诗可能会押很多的韵(一韵到底的诗也有,为数也不多)。另外,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也根据作者自己的需要而定。
也许有人会说古体诗比格律诗好写,其实不然;诗歌(无论是中外古今哪一种诗体)都讲究立意要新。就格律诗而言,如果立意稍逊,而句子对仗工整新颖,尚有看点(当然格律诗也很追求立意,这只是退一步而言);如果一首古体诗立意不新,整篇就索然无味了。从这个
意义上来讲,写好现代诗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古体诗的分类
前面曾经讲过,从诗体的形式上,古体诗大致可以分为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乐府体(也称杂体)。五言古体的特点是通篇以五言为主(一句五个字),七言古体的特点是通篇以七言为主(一句七个字),乐府体的每一句的字数长短不一。
4.古体诗的用韵特点
古体诗是不必讲究平仄的。用韵虽然也没有限制,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以作为参考的(当然这些规律不是一定要遵循的,也是根据作者的需要来定)。
一是在意思转折处转韵;当叙述的意思一变的时候,往往应该转为其他韵部来押韵,这样一来,语气得到了加强,通篇的层次也分明,而且显得错落有致。
二是在叙述高兴,使人兴奋的意思时,往往使用平声韵;当叙述悲怨,愤怒的意思时,往往使用仄声韵。
三是除了偶数句押韵以外,奇数句也可以押韵(格律诗除了首句入韵的以外,奇数句是不能押韵的)。
附录《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回答文友的问题》
我在 对之一种文体。柳宗元《乞丐文》中有“骈四俪六,锦心锈口”之句,盖起于此。二马相驾曰骈,成双成对曰俪。骈文全篇以偶句为主,故有此名。骈文,起源于汉魏,而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它的出现,符合汉语规律,有其必然性。在提高文章表现力上,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后来骈文的发展走向极端,成为堆砌辞藻典故,迁就句式,不便于抒情达意的僵死之物。因此,唐宋的古文运动,以骈文为主要的批评对象。唐宋以后,骈文被古文所代替。然而后人也并非象这位文友所说的“一棍子将骈文打死”,只是骈文不再是文学主流而已。
在拙作《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二)格律诗(1)》发表以后,有文友提出问题。为了让大家地了解格律诗,在发表《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二)格律诗(2)》以前,我还是将这些问题作一解答,以免大家被错误所导向。
有位文友提出“[起,承,转,合]是古代写散文用的术语,不是用于写格律诗的。没有起联,承联,转联,合联之称;尤其在绝句之中没什么起句,承句,转句,合句”,这句话说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了。大家还记得,清末民初,著名的文学家林琴南先生力排众议,用文言文翻译了“茶花女”,结果闹出了千古的笑话。因此,文学创作要量体裁衣,不能乱来。写新诗不能冠以旧体诗的名字,写旧体诗也不能冠以新诗的名字。
二.矜在民间先生说“诗歌和律最好,不合律也未尝不可”,这句话说得前提不明确。格律诗词应当合律,古体诗可以不合律;而新诗更不必和律,否则就是四不象。
三.矜在民间先生说“没见过提倡用甲骨文来写文章,也不见有人用京戏的腔调跟你说话”,这话说得未免过于胶柱鼓瑟了。别说是当今,就是在古代,也没有人提倡用甲骨文来写文章,也没有人用京戏的腔调跟你说话。反之,在当今的现实生活当中,也没有人一天到晚用新诗跟你说话吧?艺术源于生活,但永远高于生活。我没有,也从不把写诗理解为惟有格律,因为我不但喜欢旧体诗词,也非常喜欢新诗,尤其是优秀的新诗。
四.矜在民间先生说“如果坚持让这些古老的传统开放
第五篇: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高考必背诗词积累: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行》白居易)
【释义】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中国古典文化赏析之古风诗词
(一)姓名:
一、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李子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诗作简介】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词句注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⑵思:想念,思念。⑶休:停止。
⑷已:完结,停止。
⑸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白话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背景赏析】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作品鉴赏】
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诗作简介】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词人对亡妻王弗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背景赏析】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不幸的是王弗二十七岁时就谢世了。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这点在《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鉴赏】
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三、五、七言间用、迭用‘这样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从内容上看,所表达的正是深沉而又复杂的感情。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
三、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诗作简介】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的形象。【词句注释】
⑴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⑸会:理解。阑:同“栏”。⑹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
⑺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⑻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⑼消得:值得。【白话译文】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离思(其四)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作简介】
《离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著的一组诗,其中《离思》第四首是一首悼亡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已逝妻子韦氏的深深思念之情。【诗词注释】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白话译文】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诗作欣赏】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
五、无题(节选)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作简介】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白话译文】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干涸。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诗作赏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蜡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传诵千古。
六、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诗作简介】
《鹊桥仙》作者秦观,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诗词注释】
1.《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2.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3.飞星:流星。一说指牛郎、织女二星。4.银汉:银河。
5.迢迢:遥远的样子。6.暗度:悄悄渡过。
7.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8.忍顾:怎忍回视。
9.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白话译文】
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两岸,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可这相逢就如同秋风和露水般的交溶,胜过了人间那些日日相守,却不懂珍惜的人间伴侣。
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织女恋恋不舍的各自踏上归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劝解:我们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诗作欣赏】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传说。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七、君生我未生 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沧月改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诗作简介】
驰名中外的唐代长沙铜官窑,不仅首创釉下彩瓷新工艺,而且别开生面地把诗题写于瓷器上,既达到当时用以装饰的目的,又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唐代长沙铜官窑,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民间瓷窑。在已发现的几百件器物上题写的各种诗句数十首,基本属于流行在市井巷里的歌谣,唐代潭州的民俗风情全凸现在这些瓷诗里。素以收诗最全著称的《全唐诗》中未见这些瓷诗,尤显其珍贵。
八、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或“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诗作简介】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1] 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诗词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二字(《雨霖铃》词牌当为一百零三字,“留恋处”应为“方留恋处”。),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2.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3.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长亭:古代供远行者休息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公交车站)4.骤雨:阵雨。
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京城门外。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7.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8.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烟波:水雾迷茫的样子。9.暮霭:“霭”读aǐ,傍晚的云气。[3] 10.沉沉:深厚的样子。
11.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12.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13.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14.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情,一作“流”。15.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16.更:一作“待”。17.纵:纵然,即使。18.那堪:怎能承受。【白话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背景赏析】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诗作欣赏】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九、上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作简介】
《上邪》(“邪”读作“yé”)出自于汉乐府民歌。《上邪》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女主人公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上邪》情感真挚,气势豪放,感人肺腑,表达欲突破封建礼教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被誉为“短章中神品”。【诗词注释】
① 上邪(yé):上天啊。上:指天。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② 相知:结为知己。
③ 命:古与“令”字通,使。衰(cui)【也可读作shuai】:衰减、断绝。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 陵(líng):山峰、山头。⑤ 震震:形容雷声。
⑥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⑦ 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⑧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白话译文】
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背景赏析】
《上邪》为《铙歌十八曲》之一,属乐府《鼓吹曲辞》。
《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诗作欣赏】
从艺术上看,《上邪》的抒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间的爱情欲火犹如岩浆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情逼人。读《上邪》,仿佛可以透过明快的诗句,倾听到女子急促的呼吸之声。《上邪》是一首用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爱情篇章,其语言句式短长错杂,随情而布。音节短促缓急,字句跌宕起伏。
《上邪》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申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十、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诗作简介】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诗词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⑿蓦然:突然,猛然。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白话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诗作欣赏】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