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京剧《四郎探母》看人性光辉
从京剧《四郎探母》看人性光辉
陈熙元 201401212 金融1402
《四郎探母》是京剧中极为经典的作品,百余年来常演不衰。一个原因是行当丰富,如老生杨四郎、花衫铁镜公主与萧太后、小生杨宗保、老旦佘太君、文丑二国舅等,如此一出戏可以集合多位重量级演员,吸引观众。而更重要的是,这出戏抓住了老百姓看重的忠孝仁义、骨肉亲情,集中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杨四郎他乡作婿十五载,闻得老母来前线,再难也要去见上一面,甚至不惜将自己的身世向铁镜公主和盘托出,冒死出关,这是他对孝道的坚守。短短几个时辰的相见,如何解得了十五年的思念,但杨四郎仍信守诺言,按时回营,这是他对忠义的坚守。
铁镜公主为成全杨四郎,斗胆向萧太后骗得令箭,四郎临斩时又为其求情,十五年的夫妻孕育了信任与勇气。
佘太君念及萧太后的恩德、铁镜公主的情义,纵使再不舍也任四郎回转,何等的明理,何等的宽容。
萧太后最终选择维护家庭,饶恕了这个潜伏十五年的敌将,她是英明的太后,也是仁慈的丈母。
支撑他们的,是亲情。
他们可不是平常人家呀!四郎要抉择的不仅是忠孝,还有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国家。在战火之下,无论他如何选择,都是对另一方的背叛。他一个都不肯放,结果两边都面临毁灭。出关,是背叛,进关,又是背叛,可是他得到了双方的谅解,因为所有人都受到了爱的鼓舞,放下了战争和敌意。
战火可以毁灭人体,却毁灭不了人性。铁镜公主对杨家的敬佩和对丈夫的信任,佘太君对萧太后和铁镜的感恩,萧太后对四郎和铁镜的宽恕,全都冲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禁锢。这种人性赋予的力量,让人类挽回一个又一个悲剧。
老百姓当然爱看,他们一定感受到了这股力量。
第二篇:从《孔乙己》看人性
从《孔乙己》看人性
提起鲁迅先生,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个干瘦的文人,浓密的八字胡,一双伶俐的眼睛仿佛能看穿什么。在那个国人需要醍醐灌顶的年代写出了多少篇醒世的作品,给麻木的国人重重一棒,他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经典的人格魅力影响到现在。
初‚识‛鲁迅先生,是《故乡》一文,到了中学《孔乙己》走入了我的视线。孔乙己是当时社会的悲哀,他是咸亨酒店‚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既不是当时的‚长衫‛读书人,因为这样的人是受人尊敬的,是那时候社会的上等人;又不是‚短衫帮‛,能够利用自己的力气去养活自己。他是当时咸亨酒店备受嘲笑和打击的人,因为他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只会好吃懒做,不愿以劳动换生存,奠定了他既受‚长衫‛的瞧不起,又受‚短衫帮‛嘲笑的地位。他不被社会所接受,便注定了他悲惨的命运。
每每孔乙己来咸亨酒店,便会成为人们嘲笑和愚弄的对象,人们以逗弄他为乐,不乏看出对孔乙己命运的漠然。文中出现了当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孔乙己本身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得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只是不得已
而为之。
孔乙己身上也有一些令人欣赏的方面,在咸亨酒店他的‚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从这不难看出尽管生活如此窘迫,但作为一名‚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仍固守着一个读书人的气节,尽管有的时候他会因为没有钱而偷窃,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而孔乙已也是很喜欢小孩子的,尽管小孩子不是因为喜欢他而接近他。他教‚我‛写字,给孩子们茴香豆吃,这不难看出他内心的善良,因为往往孩子是最纯洁的,然而作为孩子的‚我‛却对他爱理不理,瞧不起他,这也为孔乙己这个人物增添了一丝悲凉气息。当时的社会造就了一群冷漠的人,连小孩子都能这样漠视这个时常‚教写字、给茴香豆吃‛的孔乙己,更何况是所谓的‚长衫‛‚短衫帮‛和那些举人老爷们……
文章很快就进入了高潮——丁举人残害孔乙己。鲁迅先生借此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批判。丁举人之所以敢胡作非为,残害百姓,正是因为他是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成为了‚丁举人‛的结果。孔乙己遭受到了这么大的冤屈和侮辱,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从人们对于孔乙己没来的对话中,我看到的只是讥笑与对丁举人的惧怕,却对丁举人的凶残行径,没有人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对于孔乙己的命运大家的反应也很冷淡‚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鲁迅先生利用文字做武器投身到了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浪潮中去,因为文章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当时的中国正是**不堪的年代,清末民国初,新旧更替,政局不稳,人们都明哲保身。
文中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是表示估计的,而‚的确‛又是表示肯定的。一般来说,这么矛盾的词语是不能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的,在我们现在的语文学科上算是一个病句。然而,这句子却让人觉得有一种味道,有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从孔乙己这个悲剧任务的命运来看,腿未打折,他的生计就很艰难,更何况是折腿以后,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是他悲惨命运的必然归结。而之前的‚大约‛呢?因为谁也没有亲眼看到孔乙己死了,谁也没有听到过孔乙己死了的讯息,人们本来就没有真正关心过他,就连掌柜,也是在取下粉板时会想起他‚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所以鲁迅先生用了一个‚大约‛,表示一种推测。鲁迅的笔,就像一把利剑,刺破这层层的黑暗,他要光明,他要 这个社会进步,要整个国家强大!他就是呐喊着,声嘶力竭,荡气回 肠。他有自己的爆发点,他努力要去唤醒还睡着的人们,在他们麻木 的心上撕开流血的口子,让他们开始出现敏感的反应,让潜伏于地下 的新生力量结成洪流而喷薄欲出!这种呐喊,只有鲁迅才能做到,他 所带来的刺痛感,干脆利落地陷进每一个人的肌肤。就像鲁迅所召唤 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 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不要怕希望渺茫,也不要怕力量
微小,只要有人想往前走,只有人敢往前走,那么多人的脚,定能走 出一条亮堂的路来!鲁迅的那个年代,与我们的现在虽相隔甚远,但 那种思想,那种责任,那种抱负或是理想,是一样的。
最近铺天盖地的新闻无不在诉说这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2岁女 童小悦悦在痛苦中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她的离世是周围人的漠视造 成的,被两辆车碾压,16位路人的无视。如果说拾荒老人的援手为 自己的良知为文明留住了颜面,那么现在的我们需要的则是剖析自 我,是什么令我们无视生命,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忍住刮骨疗伤 的疼痛,用良知尖刀自剖丑陋‛。时代需要鲁迅,我们更需要鲁迅的 精神。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一个从乡村熟人社会迈向城 市化的时代,一个价值混乱的时代,人际关系疏离,价值观缺乏共识,许多生活上的社区和精神上的社区,归属感也不高,陌生感很强,社 会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过渡的时代,我们需要抨击不良现象,但请不要无度地抱怨,更需要的是守护每一份善良,唤醒沉睡着的良 知和迷失的人性,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人之初,性本善。‛让我们保有一份善良,让我们的社会更文明,让人类不再漠视生命,让孔乙己的悲剧不再重演。冷漠的社会培养了冷漠的人群,‚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代离我们太久远了,久远的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民族,忘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忘记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家人朋友。你需要爱,我需要爱,社会更需要爱,愿爱浇灌出美丽的鲜花,装点冷漠的社会,让人性不再冷漠,让生命不再被漠视……
第三篇:人性的光辉
人性的光辉 更多议论文例文
地震无情人有情,汶川大地震,又一次考验着中华民族,相信我们可以共度天灾!向所有受灾人民问好,送去熊的真挚祝愿!
灾难,是无情的。它可以震裂大地,可以摧毁文明,可以伤害生灵,但是,在有情的中国人面前,它算不上什么!
解放军的救援
在得知地震的消息后,他们用空降或强行军或是水路,快速到达灾区。空降的他们,是从5000米的高空跳下;急行军的,他们用22小时,行军90多公里;水路的,是在激流勇进他们,在路上肯定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到达灾区后,又来不及休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医疗人员的救治
随解放军行动的,还有一些医疗人员,在努力救助伤员,他们深知地震可能带来瘟疫等疾病,自己可能被传染上,但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去了,有的人,竟来不及吃饭和休息,太疲劳时,有些医疗人员竟自扇耳光提神,有些人虽身在灾区,却救不了自己的亲人!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
其他人
各界人士纷纷解囊相助,血库爆满,抗灾物资如浪潮般奔向灾区涌去。一方有难,由八方承担。绿丝带,黑丝带,黄丝带行动,爱心义卖,演唱会,烛光纸船,全国哀悼日,他们,表现了什么?
面对灾难,生命是脆弱的,但在大爱面前,生命是顽强的。废墟前闪耀的,是人性的光辉啊!
相关内容推荐
第四篇:人性的光辉
人性的光辉
——《辛德勒名单》影评
人性的光辉
——《辛德勒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
1993年,美国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带领《辛德勒的名单》一片摄制组初抵波兰,就在他们跨进二战期间克拉科夫中营准备安营扎寨之时,突然收到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斯皮尔伯格读完这聊聊数语的电文,一言不发。他当即下令摄制组全体人员撤离克拉科夫集中营,转移到几十公里以外,搭置布景拍摄。与此同时,他独自一人离开了摄制组,乘飞机直接飞往纽约。斯皮尔伯格不派代表,不借助电话、电报、电传等迅速方便的现代化通讯工具而横跨大西洋,亲赴纽约向“犹协”致歉,他的谦逊和诚意令“犹协”全体成员无不动容。难怪后来国际影评界交口赞誉《辛德勒的名单》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影片在种族灭绝政策下的犹太人被驱赶、屠戮这一悲怆的背景下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狼烟乍起之时,希特勒就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种族灭绝政策,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遭受迫害。奥斯卡·辛德勒,一个沉迷于纸醉金迷的德国商人,凭借在占领区的德国人的优越身份和敏锐的商人智慧,借助战争的机会向犹太人募集资金,开设工厂,大发战争横财。他的合作者犹太人斯泰恩则利用招募犹太工人的机会暗中救助犹太人。因为在多灾多难的占领区内,辛德勒工厂的工人可以尽量避免遭受白天纳粹党卫军的屠杀,还能获得一部分微薄的报酬来维持生计。但是辛德勒工厂之外的犹太人却没有那么幸运。到了1942年,纳粹德国大规模集体屠杀犹太人的暴行愈演愈烈,克拉科夫犹太人区也未能幸免,遭到血腥暴虐的屠杀,影片通过一个个随意屠杀犹太人的场景,将人类道德体系钝化成凶残的状态揭示出来,同时也向观众发出了人性扭曲病因的追问与反思。
迷恋浮华生活的辛德勒见到纳粹对犹太人的残暴“清理”后,心灵受到彻底的震撼,原有的价值观随之坍塌,开始全力拯救1100多名犹太工人,同时也开始了布满荆棘的心灵救赎之路。当战争的浓烟散去,斯泰恩送上所有被他拯救的犹太人签名的证明信和刻有“当你挽救了一个生命,你就等于挽救了世界”的金戒指时,辛德勒猛然明白受同情和良知所驱动的救助行为与这崇高的境界之间的差别,此时的他完全陷入了内疚之中,并跪倒在斯泰恩身边。辛德勒的拯救源于他心中残留的一丝同情与良知,而他的内疚与羞愧更突显了人性的可贵与伟大。影片真实再现了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恐怖行径,让我们重新回忆和审视那段悲苦的历史,共同思考心灵救赎的人性光辉。
深知好莱坞商业规则的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没有采用好莱坞惯用的视觉技巧,没有采用绚丽多彩的色彩特效,而是采用黑白影调、手持摄影,真实还原大屠杀的悲凉、惊恐气氛,用少量色彩突显人性和善的力量,通过音乐触动人的灵魂。
在影片胶片的选择上,斯皮尔伯格坚持用黑白胶片拍摄。这样做首先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感。犹太人生活在血腥暴力的种族灭绝政策之下,在这种环境的重压下,他们眼中再绚丽多彩的世界也是灰暗的、无光无色的,而这也是命运多舛的犹太人对那段历史的真实感触。其次,采用黑白胶片也在向观众表现一种阴暗恐怖的心灵。无辜的犹太人肆意的残杀,使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转瞬即逝,从而产生悲凉、颓靡之感,这正应和了影片阴森、灰暗的色调。黑白胶片营造了苍白、凄凉的历史时代气息,切合了故事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同时影片有近半数的镜头是采用手持摄像机拍摄的,不仅在视觉上带给观众缭乱不安之感,也使观众跟随着移动的镜头进入导演精心建构的历史杀戮的之中。特别是在克拉科夫犹太人区的大屠杀一段,手持摄像机将德国士兵屠杀行动的凶悍与残暴和犹太人的惊恐不安逼真的展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在向观众呈现这一历史罪行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的深思。
影片中色彩虽然运用的不多,但却是影片中的点睛之笔。在整部影片中绝大部分都是黑白影像,只有影片中小女孩的红色和开始结尾的彩色。虽然影片以黑白作为主调,但并不妨碍暖色调的出现。纵观整部电影,谁也不会忘记辛德勒眼中那身穿红色大衣的小女孩在人群中走动的影像。红色是生命,热情的象征,身穿红色大衣的小女孩在枪杀的人群中忽闪而过,随后淹没于浓重的黑暗之中。这里的色彩不仅象征着对辛德勒的心灵触动,也象征着代表生命的红色被黑暗吞噬,这种视觉冲击力带给人的心灵震撼是其他艺术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电影结尾的色彩也是很浓重的一笔,在经历几年的非人生活后,战争的梦魇已经消逝。恢复自由的犹太人连成一排,迎着温暖的曙光走向和平,这时影片的色彩转为柔和、明亮的温馨色彩。导演的色彩转化在心理层面上是为了减缓苍白的黑白影调所带来的强烈视觉心理冲击,为观众因为凶残的屠戮而受创伤的心灵带来一丝慰藉。在这里,色彩已经成为善的象征,与黑白的恶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电影配乐与电影宏大的主题十分契合,影片的主题音乐以哀怨的独奏圆号开场,伴随着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涌入克拉科夫,把观众带入了黑暗阴冷的历史空间,似乎让观众同影片一起慢慢拉开那不堪回首的历史大幕。影片结尾处,沦为战犯的辛德勒在与犹太人告别时,音乐深沉、凄凉,营造出浓厚的惜别之情,将观众通过影片所产生的关于战争灾难、民族灭绝、人性道德的思考和追问融入音乐之中。当纳粹屠杀克拉科夫集中营的犹太人时,屠杀的混乱场面与一首犹太民谣衔接在一起,孩子们天真的童声唱出了他们对生的渴望和对美好、和平的向往,这与血腥的屠杀场面形成了强烈的视听冲击,强化了观众对影片的情感立场。同时,这时候屠杀场景是借助辛德勒的视点展开的,从而唤醒了他内心的良知。在夜晚寻找屠杀隐藏犹太人的场景中,一位藏在钢琴中的犹太人不小心触动了琴键,德国士兵立即寻声而至,紧接着是脚步声、喊话声、冲锋枪的扫射声和一段德国军官的钢琴声。这段古典优雅的钢琴曲在此时的冲锋枪扫射声中失去了美的情感,带给人的是粗鄙和无法忍受。这种“美”、“丑”置换的强烈反差,不仅是对刽子手的反讽,同时也隐喻着人性的扭曲。
第五篇:人性的光辉
人性的光辉
当一个学生选择杀人后自杀,我们想到的最及时的反应,就是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及这个孩子的残忍行为。为什么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会做出如此不理智的行为,难道学白上了?还是说自尊心就那么重要?还是说他的心就那么脆弱,不堪一击?生命那么珍贵,为什么要去残害别人的,还要搭上自己的?……一系列的疑问在我们的脑海里,层出不穷。孩子,你是不是该慢点走,多看看这个世界。而最可怕的是,他还很清醒,他知道自己做错事,也做好死的准备。孩子的内心该是受到如何大的创伤,才得以达到现在的结局。结果告诉我们,人死了,他犯罪了,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是的,难道把他杀了,问题就解决了。
我很喜欢柴静老师的采访,句句见血。能够一下子问的你咬口无言,每个问题都很冷静,虽然语气偏激,但是站在最客观的角度,去求证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只是要知道问题的结果,更需要了解的是问题的真相。
在采访一期学生杀人事件中,他不只是采访受害人的家里情况,还采访了凶手的家庭情况。她知道问题绝对不只是那么简单,其中必有隐情。直到最后,她对凶手也是充满同情的,在行刑时,她的心也是很颤动的,甚至不敢直视。又有谁,能够理直气壮地看见一个人被斩首示众,那是很残忍的画面,那可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啊,谁说他们是不值得同情的?但凡一个人,到死都是被值得同情的。这就是所谓的人性。
看见,不只是看见肉眼所看到的,更是能看见肉眼所看不到的人的内心。而一切问题都会回归到人性。
当人的底线被触碰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做出难以预料的事情。尤其是对那些从小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充满黑暗的,阴影面积能大到装几个自己。不被待见,不被重视,冷漠是常态,打击是家常,没有任何的朋友相互倾诉,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别人不理解他们的世界,他们也无暇顾及别人的世界。当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焦虑;当遇到非常事件时,内心是惶恐的焦灼。他们找不到人去诉说,只能把一切掩藏,然后销声匿迹。
羞于展现在众人面前,害怕被嘲笑,更害怕被家人咒骂,活在一个没有温暖的世界里的“孤儿”,本来就缺少活下去的阳光和热。再加上唯一维持生命的空气都变得稀薄,呼吸只能变得更加急促。
试想在一个下雨天,一个孩子独自淋漓在雨中,抱着自己的破旧不堪的玩具熊,苦着喊着叫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人来接他。泪水与雨水融为一体,也不见雨变小,孩子迈着被泥水浇灌的破烂的布鞋,在雨中卖力地移动自己的小腿和大腿,千斤重的石头砸在自己的脚踝,生疼。想起父亲总会说的一句话:“没拿伞的人要学会自己回家。”他知道,不会再有人来。头发已经被洗的发亮,整个人变成落汤鸡。门口的淤泥显得更加艰难,望不见可以叫喊的人。走进家门的那一瞬间,一个雷声大的声音传过来:“叫你不把伞拿上,淋死你活该。”无力辩驳的孩子,自己去换洗衣服。四下里,很安静,他的咳嗽声,夹杂在雨里,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