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2019-05-14 11:5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存在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概括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4.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群众路线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社会实践

5.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A.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

B.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A.细胞学说

B.生物进化论

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D.三者都包括

二、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惟一特性。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D

二、辨析题

1.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2.答:错误。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而不是惟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除了实践性这一最显著的特征以外,阶级性、科学性、革命性也是它的重要特征。阶级性是指它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深刻的必然性,其中主要是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19世纪30至4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3)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2.(1)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局部为对象,揭示其特殊规律。它们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不断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丰富自己的内容。哲学产生以后,反过来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3)哲学与具体科学既不能互相割裂,又不能互相代替,认为具体科学可以离开哲学指导的“取消论”和用哲学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都是错误的。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实物性

B.运动性

C.客观实在性

D.可知性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实物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什么观点()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旧唯物主义观点

二、辨析题

1.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三、简答题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2.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四、论述题

试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D

5.C

6.B

二、辨析题

1.(1)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2.正确。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人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三、简答题

1.(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人的思维。

(2)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事物,不论是微观粒子还是宏观宇宙其内部及其与别的事物之间,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整个世界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或不懂得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事物本质上是不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外力作用下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尽管有多种形式,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但它们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没想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例如,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做是独立存在的绝对观念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只承认感觉或自我意识的存在,运动也就被说成是感觉或意识的运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而劳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种社会性活动。劳动不是个别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劳动不仅生产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产品,同时也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在这种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种物质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

四、论述题

(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仅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且还会受到客观规律的严厉惩罚。②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任何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决不会自动地映人人的意识,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吸取和借鉴,这种情况要求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盲目性,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②我们又不能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新事业,就不敢在实践中探索和试验,恰恰相反,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才能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把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既要反对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注意避免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懦夫懒汉、消极无力的思想。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系统论科学的出现()

A.否定了辩证法

B.扬弃了辩证法

12.代替了辩证法

D.丰富了辩证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3.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二、辨析题

1.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2.假象是一种错觉。

三、简答题

1.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指导意义。

2.阐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B

5.C

二、辨析题

1.(1)错误。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2.答:错误。

(1)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无论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属于客观范畴。

(2)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感觉和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3)假象与错觉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当然,假象容易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觉,这是二者的联系。

三、简答题

1.(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2.(1)对立统一规律最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③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承认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但不能取代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只有把其他规律和范畴与其相结合,才能完整地把握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四、论述题

1.(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首先,两者相互区别。矛盾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其次,两者相互联结。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第三,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条件变化了,普遍性可以转化为特殊性,特殊性也可以转化为普遍性。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共性与个性关系的理论,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该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社会主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有中国特色,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必须把作为矛盾普遍性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实干苦干,稳步前进,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的量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如果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增长,幻想一朝一夕就实现现代化,就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一、选择题

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客观规律

B.科学理论

C.社会实践

D.对人们是否有用

2.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绝对性的优点

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相对性的优点

3.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指的是()

A.由认识的实践

B.由实践到认识

C.由认识到真理

D.由真理到认识

4.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

A.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B.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C.可能与现实的统一

D.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5.真理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由绝对走向相对

B.由相对走向绝对

C.由绝对走向绝对

D.由相对走向相对

二、辨析题

1.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三、简答题

1.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简述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一、选择题

1.C

2.C

3.A

4.D

5.B

二、辨析题

1.答:错误。

(1)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2)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即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一种是间接经验,即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获得知识。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为直接经验者。而且学习经验必须结合实际才能变为自己的知识;也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

2.正确。

(1)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者不可能完全认识。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在中国有庄子。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科学的实践观对不可知论作了最令人信服的驳斥:①实践能使主体认识的正确性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②实践能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不断扩大和加强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范围,证明客观世界的可知性。③实践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能力,使人们能永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三、简答题

1.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发生、发展、检验和归宿,即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也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理论则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认识对实践具有预见作用、组织作用和动员作用。我们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又要反对否认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认识论。

2.实践推动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浅人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形成新的理论。第二,社会实践的发展给解决新问题提供了主要的经验材料,使发现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任何认识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大量的经验材料。第三,社会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冲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拓展了人类的认识视角,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第四,社会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3.认识的主体是指参加实践活动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们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对象。认识客体的基本形式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问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第三,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是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

一、选择题

1.“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的优劣有关”,这种关于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见解是()

A.正确的 B.错误的

C.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

D.过分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哲学

B.法学

C.伦理学

D.语言学

3.社会存在是指()

A.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B.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D.自然与社会各种条件的总和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

A.信息功能

B.教化功能

C.强制功能

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5.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即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

A.宇宙神灵

B.劳动

C.人民群众

D.英雄人物

6.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艺术

B.国家政权

C.政党

D.哲学

7.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物与物的关系

C.人和物的关系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8.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

A.环境问题

B.自然条件问题

C.发展问题

D.生育问题

9.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二、辨析题

1.劳动创造了人。

2.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没有制约作用。

三、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2.简述国家的实质。

四、论述题

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C

5.B

6.B

7.D

8.C

9.D

10.C

二、辨析题

1.正确。因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实践活动,它提供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人类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类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等全部社会生活。

2.答:错误。

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有重要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一般来说,当物质生产以手工工具和体力劳动为主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增加,以适应物质生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当物质生产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降低,而对人口质量的要求提高。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即婚姻家庭形式。一般来说,在个体小生产时代,家庭一般同时又是生产单位;而在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以后,家庭的生产职能则逐渐减弱以致消失。

三、简答题

1.(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也是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它表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所以,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

(2)生产力既然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因而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构成的一切物质、技术的要素的总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下面我们分别考察三个要素及其在生产中的地位:

①劳动对象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物,这是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是自然界纳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是人创造纳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这是因为:其一,劳动对象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要素,只有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没有劳动对象也就没有物质生产。其二,劳动对象的不同情况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用同样的生产工具、花费同样的劳动,由于劳动对象的情况不同,生产出来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也不大一样。其三,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能源、各种合成材料的特殊性能已成为制造先进生产工具、机器系统和采用新工艺的前提,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造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媒介体。劳动资料是生产力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首先,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必须以一定的劳动资料作为媒介体。正是人们利用劳动资料的机械的或化学的性能,把劳动资料作为发挥力量的手段,然后才能按照人们的目的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以便创造适合人类需要的产品。可以说,没有一定的劳动资料就不能有人类的生产。其次,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使用最简陋的工具进行生产,这就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极端落后的状况。

③劳动者是指具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也包括智力。在劳动生产中不仅需要一定体力的支出,也需要人的智力的支出,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力的支出越来越重要。所以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生产工具要由人去驾驭,离开了劳动者,再先进的生产工具以及再好的劳动对象都不能发挥作用。

总之,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劳动者是“人”的要素。在“人”和“物”的要素中,人的要素起主导作用,而物的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劳动对象是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2.表面看来,国家是独立于社会各阶级之上的整个社会的代表,但从实质来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1)国家是阶级的工具。国家产生以后,它总是属于某一阶级,掌握它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如果国家对各个阶级一视同仁,那么国家就去存在的条件,就不成为国家。

(2)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既然在阶级社会中,国家不属于全社会所有,而属于某一个阶级,那么,是不是任何阶级都可以占有国家呢?不是的。只有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才是国家的占有者。

(3)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器。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有一套特殊的公共权力机构。其主体部分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统治阶级凭借这些机关来实行统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这正是国家本质的最鲜明的体现。

(4)由于国家问题直接关系着各阶级的根本利益,历来的剥削阶级思想家都力图掩盖国家的本质,宣扬国家是各阶级利益的“调节者”,全民利益的“捍卫者”,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化身,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四、论述题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不仅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它一经产生就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它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存在,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绝对的一致或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并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并阻碍其发展;有时又能预见未来并指导社会存在的发展。因而在它的发展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一般说来,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大体一致的,但也会出现某些不一致的情况。历史上有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往往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发达国家。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虽然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但是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不仅是对现实存在的反映,而且同先前的社会意识遗产有或多或少的继承关系。

④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⑤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3)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因而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相反,如果削弱政治思想工作,而任凭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到处泛滥,就会阻碍我国四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党最近做出的关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这对于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篇:200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部分简答题

200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部分简答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 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 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 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 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 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 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 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 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 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 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 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 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 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 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 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 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 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 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 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 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 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 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 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 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十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 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十二、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 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 展。

十三、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 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 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 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十四、简述人的价值?

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 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 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第三篇:成人高考政治题及答案

★政治选择题(一)1.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A.经验材料 B.理论结论 C.一般方法论 D.具体方法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C.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3.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这种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的意识可以()A.认识和改造世界 B.创造客观规律 C.改造客观规律 D.消灭损害人类的规律 5.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A.事物的不断运动 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是指()A.对立面的互相联结,互相转化 B.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C.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D.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7.认识的本质在于()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B.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C.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9.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是()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国体 D.意识形态 1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政治法律思想 B.哲学观念 C.国家政权 D.科学技术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A.信息功能 B.教化功能 C.强制功能 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12.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 D.半封建社会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科学补习所

1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A.《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15.1920年8月,中国最早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是()A.北京小组 B.武汉小组 C.长沙小组 D.上海小组

16.毛主席阐述关于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理论的著作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论持久战》 D.《新民主主义论》

17.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8.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途径是()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剥夺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依靠苏联的援助

19.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有重要意义的《共同纲领》确定于()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20.提出中国***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新时期的是()A.1947年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 21.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2.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A.群众路线 B.统一战线 C.实事求是 D.武装斗争 23.“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A.发展道路问题 B.根本任务问题 C.发展战略问题 D.发展阶段问题 24.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实际依据是我国正处于()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5.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A.供求机制 B.激励机制 C.价格机制 D.竞争机制 2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转化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2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A.按劳分配 B.共同富裕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

C.以个体劳动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30.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集体主义 D.爱国主义 3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 B.港澳台高度自治

C.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D.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32.社会主义各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阶级斗争为标准 33.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A.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体现 B.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C.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D.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34.可持续发展强调()A.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人口的发展 D.高科技的发展 35.“三讲”中的核心是()A.讲学习B讲政治 C.讲正气 D.三个代表

答案:1.C2.B 3.D 4.A 5.D 6.D 7.B 8.D 9.B 10.C 11.C 12.C 13.A 14.B 15.D 16.A 17.A 18.D 19.A 20.B 21.B 22.C 23.B 24.B 25.C 26.D 27.C 28.C 29.A 30.C 31.D 32.A 33.C 34.A 35.B ★政治选择题(二)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唯物主义-元论与唯心主义-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 B.意识的本质问题 C.世界的本原问题 D.真理的本性问题 3.形而上学认为静止()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有运动寓于其中 C.无运动寓于其中 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 4.“存在就是被感知”是()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指()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系统规律 D.矛盾规律 6.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A.事物的消亡 B.外部因素对事物的作用 C.事物自身的转化 D.无保留抛弃的过程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理性认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就是感觉,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集合 8.阶级现象

A.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B.永远不会消亡 C.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D.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9.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10.社会革命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生产力 B.变革生产关系 C.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 D.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的关系 1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B.封建社会的残余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13.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属于()A.旧民主主义 B.民主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社会主义

14.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在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赞扬十月革命的是()A.李达 B.李大钊 C.毛主席 D.陈独秀 15.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是()A.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B.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16.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是()A.辛亥革命的失败 B.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C.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D.护国战争的失败 17.下面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宝的是()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土地革命 D.党的建设

18.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经济纲领中规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A.没收 B.改造 C.保护 D.赎买

19.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进入()A.社会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共产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0.毛主席思想形成的标志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1.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统一战线

22.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是()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论联合政府》 D.《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23.邓小平理论中,反复强调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消灭剥削 B.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C.发展生产力 D.实现共同富裕 2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实行改革开放 26.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2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体制 B.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指导性计划的经济体制

29.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依据是()A.按劳分配规律 B.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规律 D.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规律 30.我国的国体是()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无产阶级专政 31.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是()A.资本主义民主 B.社会主义民主 C.原始公社民主 D.共产主义民主 32.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的基础是()A.爱国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 D.“一国两制”方针 33.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A.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 B.先人后己 C.集体主义 D.个人主义 34.系统阐述中国***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A.“叶九条” B.“邓六条” C.“一纳四目” D.总书记提出的八项主张 35.中国***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人民民主专政 B.多党合作制 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

答案:1.A 2.C 3.C 4.B 5.D 6.C 7.A 8.D 9.C 10.A 11.A 12.D 13.C 14.B 15.C 16.D 17.C 18.C 19.D 20.D 21.A 22.D 23.A 24.C 25.B 26.D 27.B 28.C 29.C 30.A 31.B 32.C 33.C 34.D 35.C ★政治选择题(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古典经济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否认相对静止的哲学是()A.相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诡辩论 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说明()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7.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A.外力的推动 B.事物内部矛盾 C.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 D.矛盾双方互相联结 8.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在于它()A.是否为多数人公认 B.是否清楚明白 C.是否与自己的对象一致 D.是否有用 9.人类认识的基础是()A.感性直观 B.理性思维 C.客观精神 D.社会实践 10.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社会中少数人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劳动群众的思想 11.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1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A.《马关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C.《辛丑条约》签订 D.《天津条约》签订 13.1917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要求恢复的是()A.《天坛宪章》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约法》 14.新文化运动中最早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的是()A.陈独秀 B.胡适 C.李大钊 D.鲁迅

15.首先提出毛主席思想这一概念的是()A.刘少奇 B.朱德 C.王稼祥 D.邓小平16.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中共杭州西湖会议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中国国民党“二大”的召开 17.遵义会议上,中央在实际上确立了谁的核心领导地位()A.毛主席 B.王稼祥 C.周总理 D.张闻天

1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是()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D.根据地建设,工人运动,党的建设 19.毛主席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官僚资本实行()A.没收 B.赎买 C.公私合营 D.改造

21.中共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A.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B.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C.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八大 22.确立毛主席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延安整风 B.遵义会议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23.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A.改革开放 B.独立自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三个有利于” 2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A.直接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次要动力 25.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A.发展社会生产力 B.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目标是实现()A.综合机械化 B.生产自动化 C.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D.科学化 2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要使市场()A.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 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 28.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A.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B.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C.生产力状况 D.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 29.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是()A.劳动者生活的第一需要 B.劳动者谋生的手段

C.劳动者创造财富的惟一源泉 D.既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又是其生活的第一需要 3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邓小平理论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1.“一国两制”构想最先是为解决()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经济特区问题 32.我国的政体是()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3.以下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的是()A.依法治国 B.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4.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描述不正确的是()A.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B.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是促进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 3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A.民主 B.集中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1.B 2.C 3.B 4.D 5.B 6.A 7.B 8.C 9.D 10.C 11.C 12.C 13.B 14.A 15.C 16.C 17.A 18.B 19.B 20.A 21.A 22.D 23.C 24.C 25.D 26.C 27.B 28.C 29.D 30.A 31.A 32.B 33.C 34.B 35.C

★政治选择题(四)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即()A.认识论和实践论问题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C.物质问题和意识问题 D.本原论问题和实践论问题 3.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A.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7.质变指的是()A.事物的连续性变化 B.事物根本性质变化 C.非爆发式飞跃 D.事物数量的增减 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性质 B.意识形态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性质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政党制度 B.选举制度 C.文官制度 D.国家制度

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A.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1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对象是()A.官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B.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 C.帝国主义,资产阶级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1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共产主义 B.实用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三民主义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是()A.洛川会议 B.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 D.瓦窑堡会议 15.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A.小资产阶级文化运动B.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C.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D.无产阶级文化运动 16.毛主席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A.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7.毛主席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文章是()A.《〈共产党人〉发刊词》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8.解放战争时期,变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文件是()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C.《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 D.《五四指示》

19.在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是()A.政权和军队问题 B.宪章原则问题 C.和平与民主问题 D.和平建国纲领问题 20.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A.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B.迅速消灭国民党残匪 C.完成解放区的土改工作 D.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

21.下列不能体现党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A.毛主席发表《论十大关系》 B.党的“八大” C.毛主席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党的“九大” 22.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标志是()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C.1954军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 D.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3.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4.中国共产党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是()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5.邓小平完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时间是()A.1980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2年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是在()A.改革开放目标实现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21世纪中叶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7.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三个重点是()A.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 B.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C.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D.农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28.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毛主席 D.邓小平29.关于我国当前个体经济理解不正确的是()A.不存在雇佣关系 B.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C.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 D.提供产品,繁荣市场 3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1.我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是()A.阶级斗争 B.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C.民族矛盾 D.经济文化的差异 32.在社会保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3.邓小平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发展教育和科学 B.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A.共产主义 B.社会主义 C.爱国主义 D.集体主义 35.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是

A.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B.服务于社会主义的C.在野党 D.民主主义的政党

答案:1.A 2.C 3.B 4.D 5.A 6.C 7.B 8.D 9.C 10.D 11.B 12.D 13.C 14.B 15.C 16.B 17.A 18.D 19.A 20.A 21.D 22.D 23.D 24.C 25.D 26.D 27.A 28.D 29.A 30.B 31.B 32.B 33.C 34.D 35.B ★政治选择题(五)1.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A.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对立 B.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对立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A.地质学和胚胎学 B.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

C.机械力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是指()A.两者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B.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 C.意识的能动性问题 D.实践和认识关系问题 4.否定世界同一性的观点是()A.二元论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旧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A.根本属性 B.运动方式 C.存在形式 D.时空坐标 6.主要矛盾是指()A.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B.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C.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 D.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的矛盾 7.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是()A.进步和保守的关系B.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C.相互制约和转化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所谓结果,就是()A.引起现象的现象 B.事物主要矛盾 C.已经发生的现实 D.被现象引起的现象 9.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A.真理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一定的错误

C.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 D.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 10.在生产方式的统一体中()A.生产力是本质,生产关系是现象B.生产力是现象,生产关系是本质 C.生产力是形式,生产关系是内容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11.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社会分工 B.分配多寡 C.经济地位 D.政治立场 1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卅运动 1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力量领导了()A.农民运动 B.土地革命运动 C.工人运动 D.文化革命运动

14.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武装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制订于()A.中共“二大” B.中共八·七会议 C.中共“三大” D.中共遵义会议 15.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最紧迫的问题是()A.政治路线问题 B.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C.策略问题 D.思想路线问题 1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主要的斗争形式是()A.武装斗争 B.合法斗争 C.非法斗争 D.群众斗争

17.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革命的()A.动力不同 B.对象不同 C.道路不同 D.领导权不同 18.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是()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井冈山土地法》

C.《兴国土地法》 D.《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土地法》 19.中国抗日战争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的根据是()A.敌强我弱 B.敌小我大 C.敌退步,我进步 D.敌寡助,我多助 20.抗战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是()A.两者是完全对立的 B.后者服从前者 C.两者同等重要 D.前者服从后者 21.建国初期,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A.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B.保存富农经济 C.限制富农 D.消灭富农

22.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国体是()A.工人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C.工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D.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23.邓小平理论和毛主席思想两者之间是()A.替代关系 B.发展关系 C.继承关系 D.继承和发展关系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B.特指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

C.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 D.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25.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A.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B.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

C.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 D.我国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B.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27.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靠()A.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 B.增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量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D.增加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 28.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A.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B.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D.实现共同富裕

29.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A.计划 B.金融 C.市场 D.财政

30.在我国现阶段,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是()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D.私营经济 31.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主要体现在()A.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 D.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32.DXP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A.一靠资金,二靠技术 B.要靠改革开放 C.要靠安定团结 D.要靠自己的发展 3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3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A.武力统一 B.只争取和平统一

C.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 35.两个文明一起抓,关键是()A.抓物质文明 B.抓精神文明 C.两手都要硬 D.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

答案:1.C 2.D 3.B 4.C 5.C 6.A 7.C 8.D 9.D 10.A 11.C 12.B 13.C 14.B 15.B 16.A 17.D 18.B 19.A 20.B 21.B 22.D 23.D 24.B 25.A 26.B 27.C 28.A 29.C 30.D 31.A 32.D 33.A 34.C 35.C ★政治选择题(六)1.哲学是()A.科学知识的总结 B.科学之科学 C.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世界观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4.运动是()A.绝对的 B.相对的 C.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D.有条件的 5.认为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这种观点是()A.唯心主义的 B.机械唯物主义的 C.辩证法的 D.辩证唯物主义的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7.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 D.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8.认识的基础是()A.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理论规则 B.伟人的教导 C.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D.实践 9.生产力范畴反映了()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劳动工具的关系 D.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10.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国家 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1.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C.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主要对象是()A.封建主义 B.帝国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国民党反动派 13.人民军队的最高宗旨是()A.为共产党服务 B.为人民服务 C.为无产阶级服务 D.为农民阶级服务

14.中国民主革命完成农村包围城市的任务,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起点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15.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解决敌我矛盾 B.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6.在DXP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居首位的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 1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公司制 1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A.加强科学精神建设 B.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C.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D.坚持为人民服务 19.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A.阶级性 B.实践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20.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一切为了群众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一切依靠群众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要依赖自然科学的成果,这说明()A.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B.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C.哲学是各门科学的总和 D.科学就是哲学 22.认为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3.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是()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A.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的国家所有 C.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D.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6.DXP理论的主题是回答()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B.怎样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问题 C.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问题 D.怎样搞好党的建设问题 27.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演化文化体制改革 2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B.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C.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9.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A.农业 B.重工业 C.第三产业 D.高科技产业 30.我国经济发展,必须()A.以提高速度为中心 B.以提高比例为中心 C.以提高规模为中心 D.以提高效益为中心 31.当代世界中的所谓东西问题属于()A.和平问题 B.经济问题 C.发展问题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关系问题 32.中国古代曾有一种“白马非马”论,这种观点割裂了()A.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B.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33.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4.毛主席完整地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A.在1926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 B.在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 C.在1948年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 D.在1940年的《新民民主主义论》中 35.DXP理论形成的时代特征是()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 D.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

答案:1.C 2.A 3.B 4.A 5.D 6.C 7.B 8.D 9.B 10.D 11.A 12.B 13.B 14.B 15.C 16.A 17.A 18.D 19.B 20.C 21.A 22.D 23.B 24.A 25.A 26.A 27.A 28.D 29.A 30.D 31.A 32.A 33.C 34.C 35.B ★政治选择题(七)1.哲学基本问题是指()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D.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 2.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A.哲学依赖具体科学,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 B.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 C.具体科学可以代替哲学 D.哲学是具体科学,具体科学也是哲学 3.在构成社会存在的三要素中,最基本的是()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D.国家政权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可感知性 D.统一性 5.认为时间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6.对意识表述正确的是()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C.意识是脱离人脑的绝对观念 D.意识在形式上是客观的,在内容上是主观的 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B.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D.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会犯()A.冒险主义的错误 B.无政府主义的错误

C.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D.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错误 9.社会基本矛盾是()A.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B.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国体和政体的矛盾

10.帝国主义在中国夺取投资设厂权开始于()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11.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是指()A.新民主主义 B.社会主义的三民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D.实行武装斗争的三民主义 12.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起点是()A.八·一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13.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A.武装斗争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党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是()A.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 B.反对官僚主义,反保守,反倒退 C.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D.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1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消灭剥削 B.建设共产主义 C.实现共同富裕 D.大力发展生产力 1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A.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B.实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合作 D.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7.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是()A.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 C.现代企业制度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在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处理先富后富的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是()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B.以勤劳致富为基础 C.消除两极分化 D.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 19.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一国两制”构想 C.群众路线 D.“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20.不属于毛主席思想科学体系的是()A.毛主席个人的思想B.党的其他领导人的思想C.党的文件和决议 D.毛主席晚年的错误思想 21.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A.党的“十三大”上 B.党的“十二大”上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党的“十五大”上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内部矛盾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A.在全社会实行按劳分配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在全社会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D.实行平均分配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社会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主体是()A.企业 B.市场 C.行业组织 D.政府

25.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殖民主义 B.极端民族主义 C.新法西斯主义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6.农业的发展主要靠()A.政策和科学 B.资金投入 C.人力投入 D.政策保证 2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A.共产党*** B.工农联合专政 C.无产阶级专政 D.以*民主为主的多党联合专政 28.毛主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概念是在()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 B.中共“八大”上 C.《论十大关系》中 D.《论人民民主专政》中 29.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A.爱国主义性质的 B.社会主义性质的 C.人民民主性质的 D.政治联盟性质的 30.党的十五大提出的,面向新世纪,全党要继续推进的“新的伟大工程”是指()A.反腐败斗争 B.改善党的领导 C.祖国统一 D.党的建设 31.在毛主席思想中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的标志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C.《论联合政府》的发表 D.《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发表 32.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A.军民一致原则 B.官兵一致原则C.军事民主原则 D.党指挥枪原则 33.人生观的核心是()A.人生目的 B.人生理想 C.人生价值 D.人生态度

34.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中,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的是()A.生产力的发展 B.思想道德建设 C.理想建设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5.下列选项中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物理学 B.心理学 C.哲学 D.语言学

答案:1.A 2.A 3.C 4.B 5.B 6.A 7.C 8.C 9.C 10.B 11.C 12.B 13.D 14.D 15.D 16.A 17.D 18.A 19.A 20.D 21.A 22.C 23.B 24.D 25.D 26.A 27.C 28.A 29.B 30.D 31.A 32.D 33.C 34.D 35.C ★政治选择题(八)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哲学的基本问题 D.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A.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 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原子结构学说,原子--分子论

C.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信息论 D.达尔文进化论,控制论,系统论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 D.社会意识是完全被动的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可感知性 D.统一性 5.唯心主义时空观的根本缺陷是()A.认为时空是装物质运动的“空盒子” B.认为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否认时空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 D.认为时空是绝对的 6.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类似感觉的特性” B.劳动 C.自然环境 D.客观精神的逻辑发展 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A.真理是不变的 B.真理是永恒的 C.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D.真理永远是有用的 8.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的本质属性的有()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社会属性 C.人的心理特征 D.人的生理特征 9.国家本质上是()A.社会秩序的维持者 B.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机构 C.社会生活的领导者 D.阶级压迫的工具 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A.中国同盟会 B.兴中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民主同盟 1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2.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A.无产阶级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 C.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D.官僚地主阶级专政 13.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起点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6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1953年底开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人民公社成立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党开展“五反”运动是在()A.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 B.私营工商业中 C.全国农村 D.教育和文化界 1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大力发展生产力 D.依法治国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部分是()A.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B.实行政府职能的转变 C.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D.改革金融体系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1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有()A.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B.继承中国革命文化传统 C.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D.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9.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是在()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五大” 20.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中,应积极发展的是()A.农业 B.第二产业 C.工业 D.第三产业

21.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2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实现共同富裕 B.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23.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24.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A.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B.加快发展速度为中心 C.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为中心 D.平衡比例为中心 25.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是()A.公有制经济 B.股份制经济 C.民营经济 D.中外合资经济 26.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A.把“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把“培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把“实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A.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体制 B.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国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28.我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是实现()A.小康 B.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C.人民生活很富裕 D.解决温饱 29.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体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30.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是()A.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团结和合作 C.民族平等 D.民族自由 3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3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成为全党共识的标志是()A.中共“六大”的召开 B.中共“七大”的召开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八·七”会议的召开 3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人类自身不断增长的需求 B.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 D.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主要动力 D.惟一动力 35.在生产关系各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答案:1.A 2.A 3.A 4.A 5.C 6.B 7.C 8.B 9.D 10.A 11.A 12.C 13.B 14.B 15.B 16.A 17.C 18.D 19.C 20.D 21.A 22.C 23.A24.A 25.A 26.C 27.C 28.A 29.A 30.A 31.B 32.C 33.D 34.B 35.A

第四篇:马哲在线测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3:38

窗体顶端

?答题须知:

1、本卷满分20分。

??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世界观就是()。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

2、人生观是人们对()。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具体问题的看法 D、人的思维才式和方法的看法

?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

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A、是否坚持唯物论 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

5、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哲学()。

A、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具有时代性 D、具有民族性 E、具有阶级性

?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 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 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

?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C、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实现了科学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E、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正确 错误

?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正确 错误

?

3、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正确 错误

?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正确 错误

?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正确 错误

窗体底端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2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2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5:19

窗体顶端

?答题须知:

1、本卷满分20分。

??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物质的根本特性是()。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

3、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A、虚幻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正确反映

?

4、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5、“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它()。A、认为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

B、把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C、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D、认为原子没有广延性,是不可分割的

E、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混为一谈

?

2、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

3、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 C、运动是绝对的 D、时空是相对的

E、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

?

4、人工智能的伟大意义在于()。

A、不仅是人类意识的扩展,而且是人类实践的器官,它极大地发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B、造成了人类意识的新的存在形态和进化方式

C、它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类似于人的创造性

D、极大地突破并弥补了人脑在意识方面的局限性,发展了人的意识活动本身的能动性、创造性

E、电脑的功能在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人脑

?

5、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的有()。A、理论联系实际 B、实事求是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E、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世界统一于存在。正确 错误

?

2、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 错误

?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确 错误

?

4、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正确

错误

?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正确 错误

窗体底端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3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3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0:22

窗体顶端

?答题须知:

1、本卷满分20分。

??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

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

3、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和存在方式是()。A、认识 B、实践 C、感性

D、理性

?

4、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界属于()。A、人工自然 B、人化自然 C、人类世界 D、自在世界

?

5、实践就其本质来说,它是()。A、人的实行或行动

B、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的存在方式

D、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揭示和有力地证明了()。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B、劳动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

C、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D、人类社会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 E、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2、下列活动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A、公安人员办案 B、渔民出海捕鱼 C、农民培育新品种 D、运动员比赛 E、教师教书

?

3、下列各项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A、生产实践 B、教育实践 C、医疗实践 D、科学实验

E、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

4、实践是()。A、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B、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C、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D、具有直接现实性

E、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

5、实践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A、实践是物质性的客观活动

B、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C、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D、实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E、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主体是人,客体是物。正确 错误

?

2、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正确

错误

?

3、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确 错误

?

4、世界对人既是本原性的存在,又是对象性的存在。正确 错误

?

5、自然是人类世界的前提和现实基础。正确 错误

窗体底端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4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4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46:29

窗体顶端

?答题须知:

1、本卷满分20分。

??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

2、相对静止是()。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不变的事物 D、绝对运动的状态

?

3、局部性部分质变是由于()。A、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

B、事物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不同发展阶段间的不平衡性

D、事物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间的不平衡性

?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A、是否用整体性观点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

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A、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D、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A、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C、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E、形式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不平衡

?

2、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 D、直接联系 E、主要联系

?

3、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它区分为多种情况,其中有()。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B、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 D、可能性量的大小

E、抽象可能性就是不可能性

?

4、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

C、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E、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

5、规律具有如下特点().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重复性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人为自然界立法。” 正确 错误

?

2、“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正确

错误

?

3、量变和质变的区别是相对的。正确

错误

?

4、“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正确 错误

?

5、“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正确 错误

窗体底端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5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5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42:05

窗体顶端

?答题须知:

1、本卷满分20分。

??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

2、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

3、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认识观点

?

4、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

5、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唯心主义认识论()。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经验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E、把认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

2、下列各项正确反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的有()。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绝对对立的

3、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A、自然性 B、社会性 C、实践性 D、被动性 E、意识性

?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A、反映具有摹写性 B、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C、反映具有创造性 D、反映是主观随意的 E、反映是外力强加于人的

?

5、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部分 B、无穷的绝对真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C、过去实践业已达到认识成果 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

E、是认识过程的一个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正确 错误

?

2、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正确 错误

?

3、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 错误

?

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正确 错误

?

5、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就是真理。正确 错误

窗体底端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6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6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41:56

窗体顶端

?答题须知:

1、本卷满分20分。

??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民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

2、经济社会形态()。

A、是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 B、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程度划分 C、是以如何进行产品分配划分

D、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划分

?

3、社会存在()。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

4、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

?

5、历史唯物主义一条极为重要的基本原则是()。A、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 B、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E、实践是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性活动

?

2、生产力的一般特征是()。A、属人性 B、客观性 C、社会性 D、自在性 E、历史性

?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4、整个社会意识形式系统的灵魂和核心是()。A、艺术 B、道德

C、政治法律思想 D、宗教 E、哲学

?

5、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的功能在于()。A、维护和巩固社会制度的功能 B、知识传承和文明传递的功能 C、认知功能 D、教化功能

E、建构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功能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

错误

?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应当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 正确 错误

?

3、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正确 错误

?

4、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正确 错误

?

5、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确 错误

窗体底端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7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7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0:03

窗体顶端

?答题须知:

1、本卷满分20分。

??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

C、搞好阶级斗争

D、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成分

?

2、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基本矛盾 D、人民群众

?

3、因为人们有选择能力,因此()。A、人们可以改造和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B、人们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们可以超越主观条件的制约 D、人们可以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

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

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当代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表现有()。A、由科技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C、科技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加速度的趋势 D、科技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E、科技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

2、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在于()。A、它可以改变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B、它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它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D、它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E、它可以使革命阶级受到锻炼和改造 ?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有()。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 C、一切服从群众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E、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

4、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有()。A、认清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B、用阶级分析方法

C、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D、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E、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

?

5、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认为()。

A、阶级在生产力有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 B、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E、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

1、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有其选择的特定目标,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正确 错误

?

2、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正确 错误

?

3、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正确 错误

?

4、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确 错误

?

5、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广泛。正确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8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8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1:52

窗体顶端

?答题须知:

1、本卷满分20分。

??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A、泛指人的自由

B、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C、指人们摆脱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而实现了时自由 D、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

2、人的本质在于他的()。A、生物性 B、社会性

C、自然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

3、认为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自由,一切都是由必然所注定的观点,必然导致()。A、唯意志论 B、宿命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

4、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要受到()。A、生产发展的制约 B、生产关系的制约 C、社会进步的制约

D、上层建筑的制约

?

5、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人的发展最理想的境界

B、个人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全面的发展 C、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D、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

E、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

?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指()。A、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在阶级社会主,自由总是指一定阶级的自由

C、必须实际地驾驭客观必然性,通过实践而实现的自由 D、超阶级的自由

E、不受经济条件制约的自由

?

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有()。

A、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 B、人类社会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界发展规律是等同的

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它的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 E、人类社会完全受自然规律支配

?

4、人的个人价值是指()。

A、人作为人的存在就要有人的尊严

B、社会应能提供保证个人的需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和手段 C、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肯定关系 D、个人对社会的索取 E、个人对社会的占有

?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A、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 B、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C、认为人的本性是天赋的,先天就有的

D、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E、看不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

1、一个完善的人,其本质是理性、自由和意志。正确 错误

?

2、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正确 错误

?

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正确 错误

?

4、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正确 错误

?

5、“人性自私”。正确 错误

窗体底端

第五篇: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

第六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B)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C)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3.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 C、生产劳动 D、气候变化

4.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A、制造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 D、具有思想意识

5.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环境 D、社会意识

6.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B)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劳动发展史 C、政治制度演变史 D、宗教信仰变迁史)C 7.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D)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D)A、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9.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 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 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10.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C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1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D)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12.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D)A、人口多,密度大 B、人口少,增长慢 C、人口不增也不减 D、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13.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A)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D)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D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15.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A、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的优劣 C、人口增长的快慢 D、社会风气的好坏

16.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A、生产力的发展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A)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18.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A)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9.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B)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20.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B)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BD)

A、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 B、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性 D、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手 E、使猿能离开大森林,到地面上生活

2.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CE)A、国家政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民族构成 E、地理环境

3.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ACD)A、指的是生物圈 B、指的是劳动资料

C、指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D、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 E、指的是全部自然界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CD)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场所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必要的自然资源 E、地理环境可以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5.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BCDE)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的制约 E、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6.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是(ADE)A、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 B、更应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 C、“回到原始状态去”,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E、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利用和支配

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的有(CD)A、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增长的快慢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人口状况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E、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可以决定国家的强弱

8.我国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比例失调的原因有(ABC)A、旧中国留下的严重的人口包袱有关

B、新中国人口生产成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型 C、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与工作的失误 D、不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性质 E、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

9.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ABCE)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人口生产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

10.物质生产之所以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是因为(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 B、物质生产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口生产的规模和速度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 D、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具有客观性

E、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始终在家庭范围内进行

1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AE)A、生产关系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者 E、生产力

1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ACDE)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1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有(AB)

A、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 B、人类社会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界发展规律是等同的

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它的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E、人类社会完全受自然规律支配

第七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C)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人类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3、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D)A、运输设备 B、仓储设备 C、维修工具 D、生产工具

4、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B)A、劳动对象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能源动力系统

5、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这是因为(C)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D)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7、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C)A、产品的分配方式 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形式

8、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D)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 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9、阶级的出现是(B)A、政治关系发展的产物 B、经济关系发展的产物 C、军事冲突发展的产物 D、由文化原因引起的

10、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C)A、用暴力掠夺他人的财产 B、用特权侵吞公社的财产

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11、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社会标准

12、阶级的实质是(C)A、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B、不同集团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13、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B)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 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14、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D)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5、国家政权属于(B)A、社会的经济基础 B、社会的上层建筑 C、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D、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16、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C)A、阶级妥协的结果

B、由于人们相互订立社会契约而形成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D、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产物

17、国家的实质是(B)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C、社会全体成员选举产生的机关 D、凌驾于各阶级之上的社会协调机关

18、一切国家的共同职能是(C)A、为公众谋福利 B、调和阶级矛盾 C、镇压人民的反抗

D、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对内维护本阶级利益,对外防御外敌入侵

19、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时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 基础”。这就是说:(D)

A、社会职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

B、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职能都是通过社会职能体现的 C、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职能在弱化

D、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20、国体是指(D)A、国家的经济体制 B、国家的政治体制 C、政权的组织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1、我国的国体是(B)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民主共和制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 句话应理解为(A)

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23、国体和政体之间是(D)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4、、国家的本质是(D)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 B、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D、阶级压迫的工具

25、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26、社会意识是(A)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27、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C)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B、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

28、群体意识是(C)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实践的产物

D、群体共同意志的产物

29、阶级社会中主要的群体心理是(C)A、集体心理 B、民族心理 C、阶级心理 D、阶层心理

30、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C)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31、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32、社会意识形态及其诸形式是(D)A、与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 B、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C、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

D、在人类劳动、思维能力和社会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出现的

33、艺术的特点是(B)

A、以永恒的、共同的美来概括和影响社会生活

B、用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通过美的感染力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C、以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式来反映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D、以超脱阶级偏见的纯艺术反映社会的本质,纯化人的心灵

34、道德的特点在于(C)

A、它是靠政治法律设施的保障来实现人们行为的规范 B、它是仅仅在阶级社会中存在和起作用的社会意识形式

C、它是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而起作用的人们行为的规范 D、它是由国家制定和强制执行的人们行为的准则

35、马克思主义评价道德的原则是(D)A、重义轻利 B、知足常乐

C、坚持永恒的正义

D、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6、“三纲五常”、“忠孝节义”是(D)A、原始社会的道德规范 B、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 C、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 D、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37、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的社会意识是(B)A、道德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哲学 D、艺术

38、人的私有观念是(D)A、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B、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而产生 C、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 D、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

39、政治法律思想的贯彻是(B)A、靠社会舆论来实现的

B、靠政治暴力的强制来维持的 C、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实现的 D、靠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来维护的

40、在阶级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C)A、劳动人民的观念

B、社会各阶级共同的理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先进阶级的思想

41、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B)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42、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全社会的人的共同意识 C、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4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是(A)A、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平衡性

4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45、先进的社会意识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D)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6、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D)A、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客观实际毫无关系 B、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它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D、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47、社会的物质文明是指(B)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 C、表现精神文明的物质设施 D、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8、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D)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两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

1、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社会经济结构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两大项内容,它们分别是(BE)A、所有制结构 B、生产力结构 C、劳动资料结构 D、劳动产品结构 E、生产关系结构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包括的两大项内容分别是(AD)A、劳动资料 B、运输设备 C、动力系统 D、劳动对象 E、信息系统

3、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BCD)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4、斯大林的生产关系定义认为,生产关系包括三项内容,除去“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这项内容以外,还有(CD)A、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B、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的关系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E、人们相互交换产品的形式

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是(ABCD)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E、社会关系因素

6、在现代化生产中,由于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使劳动资料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下列各 项属于劳动资料内容的有(ABCD)A、能源动力系统 B、自动控制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仓储包装设备 E、地下各种矿藏

7、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ABD)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E、它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8、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 个部分分别是(DE)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 E、观念上层建筑

9、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两大对抗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下列各项属于最初的奴隶主阶级形成的途径的有(AE)

A、由于社会职能的独立化,氏族首领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 B、通过征服战争,用暴力掠夺其他氏族或部落的财产 C、通过放高利贷,聚敛大量不义之财 D、通过投机生意,赚取大量钱财

E、由于生产条件优越,一些农业家族成为富裕家族

10、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AB)A、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B、社会分工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C、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取钱财 D、一些人利用各种手段掠夺他人财产 E、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

11、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是(BCD)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生产资料公有制产生 D、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不是高度发展 E、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

1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BCD)A、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C、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E、科学技术可以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13、下列各项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AC)A、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B、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C、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知活动 D、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的知识 E、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现象的知识

14、社会意识是(AD)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

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 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E、人的一种生理机能

15、社会意识是(ABCD)A、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B、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在阶级社会里一般具有阶级性 E、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立即改变

16、个体意识(CDE)

A、即使在阶级社会里也没有阶级性

B、在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层次上属于社会心理 C、是个人独特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经历的反映 D、包括个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

E、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17、群体意识(ABCD)

A、是对同一群体的人们共同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B、包括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阶级意识、阶层意识、民族意识等 C、是为适应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整个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D、是为维持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服务的 E、是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意识的汇集

18、社会思潮(ABCE)

A、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群体意识

B、是由许多人的思想观点、情感、意志和愿望要求等诸多因素汇合而成的 C、表现为社会上某种思想的流行,某种理论的传播,某种心理的共鸣 D、大都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因而是正确的

E、可以为一部分甚至相当广泛范围的人所共同接受

19、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心理的有(ABCD)A、各种民间风俗和传统习惯

B、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不甘忍受外来民族欺侮压迫的反抗精神 C、人们的自卑情绪或自满情绪 D、人们觉得大办婚事很体面 E、共产主义道德

20、社会心理(ABCDE)

A、是一种不系统、不定型、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

B、表现为感情、情绪、意愿、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 C、直接于日常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D、是人们对社会生活条件的一种经验的反映

E、对社会生活条件的反映以感性因素为主,还不具有自觉的理性形式

21、社会意识形式(ABCD)

A、是自觉建立起来的、以特定的形式和较为严整的体系表现出来 B、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形式 C、是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D、是对社会存在间接的反映,是系统的、理论化的反映形式 E、都是群体意识

22、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各项反映二者区别的有(DE)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

B、前者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 C、前者与实际联系紧密,后者往往脱离实际

D、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E、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23、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联系表现在(ACE)A、社会意识形式指导和影响社会心理

B、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的关系都一样密切 C、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式形成的思想基础 D、社会意识形式可以归结为社会心理

E、社会意识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逐渐化为社会心理

24、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类。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AE)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 D、技术科学、逻辑学、道德 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25、道德对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主要靠(ACDE)A、社会舆论 B、行政手段 C、人们的信念 D、习惯

E、传统和教育

26、道德和法律的区别在于(BCDE)

A、道德是人们的行为规范,法律不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B、法律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则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 C、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比法律要广泛持久

D、相对地说,违反道德的行为比较轻微,违法行为则比较严重

E、道德不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强制执行的,法律则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强制执行的

27、宗教是(ACD)

A、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 B、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一种社会心理 C、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人们愚昧的产物 D、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终将消灭 E、一种世界观,将伴随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2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正关系是(ACDE)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有时候,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9、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BCDE)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必然要相应变化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30、相对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因为(BCDE)A、它是消极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B、它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实现 C、它是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D、它受客观规律的支配

E、它不能创造在社会存在中没有根基的东西

3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ACDE)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 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E、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32、旧的社会意识能够存在于新制度之中,并在一定时期内起作用,这是由于(ABCE)A、社会意识常常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B、新制度还有旧的社会意识存在的条件

C、先进思想战胜旧的社会意识要经历长期的过程 D、旧的社会意识还有其合理性

E、旧的社会意识总要顽强地表现自己

3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34、经济、政治、社会思想三者的关系是(ABCDE)A、社会思想和政治上层建筑都反映经济基础 B、社会思想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 C、社会思想通过政治来反映经济 D、经济决定政治和社会思想 E、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35、国家具有阶级压迫工具职能和社会职能。下列各项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的是(ABCE)

A、调整本阶级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B、调整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之间的关系 C、调整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D、防御外来敌人可能的侵略和颠覆活动 E、组织领导生产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36、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BE)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阶级的产生是由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造成的 E、社会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第八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A)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 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

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D)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 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4、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说明(B)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C、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B)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6、生产力的发展有时会遭到显著破坏或陷于停滞,这归根到底是由于(D)A、生产工具的落后,从而表现了生产工具这一物质要素的决定作用 B、生产者素质低下,说明了人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C、地理环境恶劣,说明了地理条件对生产力发展的支配作用 D、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表明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8、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C)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9、上层建筑是指(D)A、社会的经济制度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C、党委宣传部和组织部

D、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设施和组织机构

1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B)A、政治法律思想 B、国家政权 C、人的意志 D、哲学

11、按照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来划分,上层建筑属于(B)A、物质关系 B、思想关系

C、上层建筑某些部分属于物质关系

D、政治上层建筑属于物质关系,思想上层建筑属于思想关系

1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A)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13、社会形态的确切涵义是指(D)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5、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B)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 C、搞好阶级斗争

D、不断变革生产关系,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成分

16、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A)A、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主要的、基本的 B、不存在矛盾 C、是完全适应的 D、存在对抗性矛盾

17、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D)A、人民内部矛盾 B、非对抗性矛盾

C、生产增长跟不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 D、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18、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C)A、封建阶级的思想家 B、德国古典哲学家

C、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D、马克思和恩格斯

19、阶级斗争根源于(C)A、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阶级在思想观点上的根本对立 C、阶级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D、阶级的社会分工的不同

20、阶级斗争的作用表现在(D)A、它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它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它是由无阶级社会向有阶级社会过渡的根本动力 D、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1、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D)A、一般的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社会斗争

D、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

2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D)A、根本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23、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24、社会革命是(D)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武装斗争

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25、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26、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促使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是(C)A、人民群众觉悟程度的提高 B、无产阶级组织观念的增强

C、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D、广大人民群众胜利信心的坚定

27、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B)A、社会革命的惟一形式 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社会革命的必要形式

28、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B)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D、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

29、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0、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D)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1、相信群众的观点,就是(A)

A、相信群众能自己解放自己,不需要救世主的恩赐 B、相信群众意见的正确性,群众愿意怎么办就怎么办 C、相信群众思想的觉悟性,不需要向群众作宣传教育工作 D、相信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要支持一切群众运动

32、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B)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3、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D)A、宿命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天命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4、人民群众的主体是(D)A、体力劳动者

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进步的知识分子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35、每个人在历史活动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及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C)A、人的活动是否富有创造性

B、从事活动的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C、人的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活动实现的程度 D、从事活动的人是否具有非凡的才能

36、认为“伟大人物是历史的主宰”的观点是(B)A、历史唯物论 B、唯意志论 C、宿命论 D、神创论

37、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A)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B、专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C、专指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

D、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

38、“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D)A、群众史观

B、唯物史观的一种表现 C、辩正的全面的观点 D、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

39、“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D)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40、群众路线是(D)A、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 B、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 C、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路线

D、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41、科学是(B)A、人类的一切知识 B、知识的理论体系 C、人类的自然知识 D、人类的社会知识

42、科学既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A)A、获得知识的社会认知活动 B、自然科学家的科学实验活动 C、社会科学家的社会调查活动 D、技术专家的技术发明活动

43、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D)A、继承前人和他人创造的知识 B、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C、科学家之间的分工协作 D、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44、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C)A、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B、社会制度的先进或落后 C、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D、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BE)A、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下列各条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的有(AE)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C、通过合法劳动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规律 D、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律 E、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3、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有(BC)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的原则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的原则

E、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则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ABCD)

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E、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

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ABE)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 D、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矛盾 E、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正确办法有(ABDE)A、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彻底改变基本经济制度

D、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E、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7、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一论断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正关系是(ABCDE)

A、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B、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C、生产力必须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存在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E、革命就要到来时的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它是(ABCDE)A、新社会制度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物质力量 B、新社会制度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彻底战胜旧制度的强大物质力量 D、人们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E、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的物质基础

9、“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个论断适用于(ABCDE)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10、下列哪些制度、设施及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领域(ABE)A、清真寺 B、《红楼梦》 C、化工厂

D、生产资料所有制 E、《森林法》

11、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BCDE)A、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思想上层建筑

B、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C、政治上层建筑对人们的思想观点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D、政治上层建筑最为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

E、思想上层建筑需要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反映经济基础

1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ABE)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之间的矛盾

E、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13、上层建筑在下列哪几个方面为经济基础服务(ABC)A、在服务方向上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除异己

B、在服务方式上通过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控制实现其职能 C、在服务效果上既可促进也可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D、在服务手段上一切通过国家的行政命令

E、在服务速度上是迅速地、立竿见影地发挥作用

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ADE)A、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B、互不联系、互不干扰的 C、互相绝对排斥的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E、经济基础和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依赖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

15、判断社会主义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CDE)A、是否有利于缩小分配上的差别 B、是否有利于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 C、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D、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E、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6、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E)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E、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7、阶级斗争是指(ACE)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B、剥削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斗争 C、进步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 D、封建社会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斗争

E、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18、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是(ACDE)A、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阶级社会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途径 D、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改良措施的手段 E、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必要手段

19、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是(CDE)A、阶级斗争已变成人民内部矛盾 B、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

C、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D、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E、阶级斗争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极少数敌对分子之间的斗争

20、下列各项属于典型的社会革命类型的有(ABE)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革命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革命 C、被压迫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者的斗争 D、殖民地人民反对宗主国压迫的斗争 E、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

21、下列各项属于革命的客观形势的有(ABE)A、统治阶级不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B、被统治阶级的贫困和苦难异乎寻常地加剧 C、被压迫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 D、革命阶级的革命政党的建立及其正确领导 E、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并投身于独立的历史行动

22、列宁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这段话说明了(ABCD)A、革命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B、革命指出了人民群众摆脱生活绝境的出路

C、革命使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

D、革命能更大地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E、革命意味着人民群众可以任意地创造历史

23、下列各项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的有(ABD)A、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 B、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历史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 D、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 E、保守落后思想的腐蚀作用

24、人民群众(ACE)A、是一个历史范畴 B、仅仅指劳动人民

C、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D、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范畴

E、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人民

25、知识分子(ABDE)A、是一个独立的、广泛的阶层

B、不是由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所组成 C、具有统一的阶级属性,是一个独立的阶级 D、不同的知识分子可以为各种不同的阶级服务

E、是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阶层

2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BCE)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者 E、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7、马克思曾经引用爱尔维修的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段话表明(ABCD)A、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B、某一时代英雄人物恰好是谁带有偶然性 C、英雄人物的出现是时势造成的

D、英雄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E、某一时代谁成为英雄是必然的

28、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一定的进步作用,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是一致的,这是因为(ABCDE)

A、杰出人物是阶级的代表、群众的代表,是阶级和群众中的一员 B、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为基础的 C、杰出人物的活动受到当时的群众活动和阶级斗争的制约

D、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如何,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E、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由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决定的

29、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到现存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有(ABCDE)A、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 C、政治、思想道德水平D、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E、科学文化水平

30、物质生产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其表现有(ABCD)A、物质生产的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B、物质生产为科学提供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 C、物质生产决定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D、物质生产决定科技成果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 E、物质生产总是走在科学发展的前面

31、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ABCDE)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作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D、科学技术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2、共产主义是(ABC)A、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 B、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C、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实际运动 D、渺茫的幻想

E、一种特殊的国家制度

第九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这三大形态是(A)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2、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B)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3、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D)

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是机械论和宿命论 C、是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并不矛盾

4、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 30 经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过度到封建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D)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更替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 C、它们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们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更替为前提

5、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C、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D、社会科学的发展程度

6、社会进步是(D)A、仅指精神文明的进步 B、仅指物质文明的进步 C、仅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既指物质文明的进步,又指精神文明的进步

7、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C)A、社会的政治制度 B、社会的经济制度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社会道德的发展水平

8、用生产力评价社会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A)A、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工具的性质 C、生产对象的性质 D、劳动资料的性质

9、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B)A、惟一标准 B、根本标准 C、普遍标准 D、特殊标准

10、离开生产力标准来考察社会主义,必然陷入(D)A、历史循环论 B、二元论 C、形而上学

D、历史唯心主义空想论

11、人和人类具有(B)

A、纯自然生物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D、纯社会属性

12、所谓抽象的人性论是指(B)

A、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B、否认人的社会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理论 C、一种否认人的共性的错误理论 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13、下列关于人性的观点,属于正确的观点是(D)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有善有恶

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14、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C)A、现实的人出发 B、个人出发 C、抽象的人出发 D、人的自由出发

15、人性决定于(C)A、先天的禀赋 B、遗传的因素 C、后天的社会实践 D、家庭出身

16、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B)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由的属性 D、意识特性

17、人的本质是(D)A、人的自由 B、人的理性 C、趋利避害

D、自由自觉的活动

18、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A)A、人的劳动 B、人具有理性

C、人具有自由 D、人有意志

19、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的(C)A、天赋优劣 B、家庭出身

C、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D、个人意志

2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C)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2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肌体状况

C、把人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D、人的自然属性

22、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D)

A、人的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

B、人的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 C、人的价值就在于采取必要手段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D、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23、人在价值关系中(D)A、只能是价值主体 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24、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C)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25、人生观的核心是(D)A、人生目的 B、人生理想 C、人生态度 D、人生意义

26、人生观是指人们对(C)A、人的思想的总观点 B、社会的总观点

C、人生意义和目的根本观点 D、生活中某一具体问题的观点

27、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是(D)

A、只有摆脱必然性的制约,才能实现自由 B、二者是绝对对立的 C、二者并无本质差别

D、自由必须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

28、“支配物理世界之运动的必然性,也支配着精神世界的运动,因而在这个世界中,一 切都服从于注定的命运。”这种观点(B)A、是对必然性的科学揭示 B、会导致“宿命论” C、会导致“唯意志论”

D、正确地揭示了必然性的作用

29、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表明劳动(D)A、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 B、已成为纯粹的娱乐和消遣

C、已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D、已成为一种高度自觉、自由、自主的活动

30、人类解放就是(C)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

31、从总体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要受到(C)

A、生产发展的制约 B、生产关系的制约 C、社会进步的制约 D、上层建筑的制约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大形态的有(CDE)A、传统的农业社会

B、近代的工业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 D、物的依赖性社会 E、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2、社会进步(ABCE)

A、其基本趋势通过新旧社会的更替来表现 B、其深刻根源和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也表现在社会形态的内部发展中 D、其最高标准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E、是指社会的前进发展

3、社会进步的内容包括(ABCDE)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E、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4、社会进步是指(BCE)A、社会中一切事物的发展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精神文明的发展

D、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提高 E、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社会进步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的原因是(ABDE)A、新社会形态起初的不完善、不健全 B、旧社会势力的反抗 C、社会进步是不可能的

D、旧的习惯和传统的消极影响 E、反动阶级的顽强抵抗

6、“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种观点是(ACE)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D、宿命论的观点

E、历史发展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的观点

7、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有(ABCE)A、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斗争 B、社会改革

C、社会革命 D、一切人的活动

E、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8、在人性问题上,以下观点属于先验论的有(ABCD)A、人生而自由 B、人性本善 C、人性本恶

D、人的本性是天赋的 E、人性善恶决定与实践

9、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错误在于(ABE)A、离开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 B、认为有永恒不变的人性 C、把人性看成是人的阶级性 D、否认有共同的人性

E、否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人的本质是(BCDE)A、人的社会关系 B、自私自利

C、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D、人的自然权利 E、趋利避害的本能

1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BCE)A、人的本质是共同的 B、人的本质是变化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 D、人的本质是不变的

E、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1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因为(ACDE)A、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他在物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B、人的本质是其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

C、人是生活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本质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E、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13、萨特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个人的“自由选择”来实现的,这种观点 的要害在于(ABCDE)A、离开社会和集体来谈个人 B、离开社会历史规律来谈自由 C、抹煞了人的社会性

D、宣扬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E、坚持了抽象的人的价值观

14、下列各项属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的条件和途径的有(ABCE)A、个人的主观条件 B、个人所处的环境 C、社会的需要 D、个人的主观愿望 E、个人的社会实践

15、人生观的内容包括(ABCD)A、人生意义 B、人生目的 C、人生理想 D、人生态度 E、人生自由

16、下列各项属于人类解放的涵义的有(CDE)A、获得绝对自由

B、完全摆脱必然的束缚

C、从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E、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17、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CD)A、把自己仅仅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 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 D、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E、纯粹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18、必然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CDE)A、泛指客观必然性

B、指人们的思想和活动受着客观必然性的支配 C、指人们受着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着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这样一种社会状态

D、指物支配人而不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E、实质上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状态

19、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是指人们(ADE)A、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B、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支配 C、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 D、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E、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下载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练习题含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练习题含答案21.哲学是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哲学为具......

    马哲试题(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钥匙是(A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

    成人高考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2014年成人高考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古今中外知识的总汇......

    成人高考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14年成人高考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2017成人高考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导语: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成人高考”)是为我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7成人高......

    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哲》单选题复习(一)5篇

    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哲》单选题复习(一).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

    2006年10月马哲模拟试题及答案

    www.xiexiebang.com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免费免注册下载 超过2万套word文档试题和答案 2006年10月马哲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30分。) 1. 哲学基本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