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哲》单选题复习(一)5篇

时间:2019-05-14 03:3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哲》单选题复习(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哲》单选题复习(一)》。

第一篇: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哲》单选题复习(一)

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哲》单选题复习(一).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单选题练习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世界观 B.世界观的基础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理论化、系统化的智慧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世界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所依据的自然科学前提,最主要的是()A .机械力学 B.地质学和胚胎学

C .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5、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A、经验材料 B、一般方法 C、具体方法 D、理论结论

6、哲学与具体科学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D、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7、哲学与具体科学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自然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B.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D.理论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9、哲学研究的规律适用于()A、自然的某些领域 B、人类社会的某些领域 C、人类思维的某些领域

D、自然、社会、思维各个领域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C.联系与发展和孤立与静止的关系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1、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整个社会领域

12、哲学基本问题中最为根本的方面是()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具有特殊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能否一致的问题

1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反映论

1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区分()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5、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B.唯心主义并不否认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 D.只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

1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世界是否可知 B.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性

1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A、辩证法 B、直观性 C、形而上学性 D、机械性

18、唯物主义回答()

A.世界如何起源 B.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 D.世界如何发展

19、辩证法回答()

A.世界如何起源 B.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C.世界处在怎样的状态 D.世界如何发展

20、唯心主义哲学两个最基本的派别是()A.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B.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可知论 D、认识论

22、辩证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这三种历史形态是(A、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

B、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C、自然辩证法、朴素辩证法、唯物辩证法)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2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24、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是()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可知论 D、认识论

25、“万物皆备于我”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6、“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7、神主宰世界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8、“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9、“理在气先”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30、“人为自然界立法”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1、“道生万物”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32、“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4、“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35、“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36、“物是观念的集合”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37、“自然规律是绝对观念的表现”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38、“理在事先”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39、“吾心即宇宙”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0、“绝对精神”产生万物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1、“心外无事,心外无理”()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2、“我思故我在”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3、“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45、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舜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的观点 B、唯意志论的观点 C、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46、“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8、“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9、“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5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5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因为它是()A、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不断发展的 B、科学之科学

C、人类思想史上不可逾越的顶峰 D、包罗万象的科学体系

5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历史功绩是()A.把自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 B.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在一起。C.把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

D.把科学性和革命性联系在一起

54、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上最伟大的理论贡献是()A.创立了辩证法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创立了唯物主义 D.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55、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A、客观性 B、辨证性 C、实践性 D、系统性

5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一切哲学相区别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A.革命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能动性

57、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质来说()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

5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它的()A.实践精神 B.科学精神 C.批判精神 D.改革精神)

59、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的科学 A.自然界发展最一般的规律 B.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C.整个世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D.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60、划分两种社会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茅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6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A.物质世界 B.客观存在 C.实践 D.科学

62、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 B.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C.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D.世界来源于精神

6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在本原上是精神的 B.世界是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6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B.一切形而上学

C.一切旧唯物主义

D.作为“知识总汇”和“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65、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A、是否坚持唯物论 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66、“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句话表明()A、产生于一定时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 B、真正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 C、真正的哲学就是唯心主义

D、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了时代的精神

67、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68.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是()A.经验主义和人本主义 B.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

C.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

69、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A、贝克莱和休谟 B、谢林和费希特 C、叔本华和尼采 D、黑格尔和孔德

70、科学主义思潮发端于()A、黑格尔 B、孔德 C、叔本华 D、马克思

71、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72.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中国革命的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思想 B.中国革命的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C.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 D.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7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逻辑推理的方法

7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D 6B 7B 8B 9D 10A 11C 12A 13C 14B 15C 16B 17B 18B 19C 20C

21B 22D 23C 24A 25D 26B 27B 28D 29C 30D 31C 32D 33B 34A 35C 36A 37C 38C 39A 40C 41A 42A 43A 44B 45C 46B 47C 48D 49C 50A 51B 52A 53B 54B 55C 56B 57B 58C 59C 60C 61C 62D 63D 64D 65D 66D 67B 68C 69C 70B 71B 72D 73C 74B

第二篇:200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部分简答题

200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部分简答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 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 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 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 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 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 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 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 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 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 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 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 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 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 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 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 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 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 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 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 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 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 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 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 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十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 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十二、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 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 展。

十三、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 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 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 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十四、简述人的价值?

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 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 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第三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单选题练习

第1题单选 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

A.违约责任

B.缔约过失责任

C.补充责任

D.无过错责任

【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缔约过失责任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因一方当事人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导致另一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损失,而应承担的责任。假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第2题单选 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过错推定原则

D.公平责任原则

【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环境污染侵权归责原责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是无过错责任,即只要存在损害,不论制造污染的人是否有过错,都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

第3题单选 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

A.民法的溯及力

B.民法适用的地域范围

C.民法的适用对象

D.民法的生效时间

【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民法的空间效力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在什么地域内适用,即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第4题单选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不包括()

A.主体

B.内容

C.形式

D.客体

【答案】C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就是构成民事法律关系应当具备的因素。民法学把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概括为主体、内容和客体,不包括形式。

第5题单选 拒付租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答案】A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特殊诉讼时效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以下4种情况适用1年诉讼时效:(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毁损的。因此,拒付租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第6题单选 甲向乙借款,到期后乙要求甲还款。乙向甲主张的权利属于()

A.请求权

B.形成权

C.支配权

D.抗辩权

【答案】A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请求权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请求权,指权利人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请求权由基础权利产生,根据基础权利的不同,可分为债权上请求权、物权上请求权、人身权上请求权等。本题乙向甲主张的权利是典型的债权请求权。

第7题单选 乘人之危所订立的买卖合同()

A.有效

B.可撤销

C.无效

D.部分有效

【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情形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情形包括:(1)基于重大误解所实施的民事行为。(2)民事行为发生时显失公平。(3)一方以欺诈、胁迫订立合同,没有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4)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因此,乘人之危所订立的买卖合同,可撤销。

第8题单选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纯获利益的合同()

A.有效

B.无效

C.可撤销

D.效力待定

【答案】A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以自己的独立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受到一定的限制。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参加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以及纯获利的活动。因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纯获利利益的合同是有效的。

第9题单选 甲委托乙购买电脑。后经甲同意,乙委托丙代为购买。该案中的被代理人是()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答案】A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复代理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复代理是指由代理人基于复任权选任代理人的代理,有以下法律特征:(1)复代理人由代理人选任,而非由被代理人选任。(2)复代理人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而非代理人的代理人。(3)复代理权是代理人转托的,而非由被代理人直接授予的。本题中代理人为乙,复代理人为丙,被代理人始终是甲。

第10题单选 甲、乙成立普通合伙,经营期间对外负债3万元,后丙加入合伙。3万元债务应由()

A.甲、乙按份承担

B.乙、丙按份承担

C.甲、丙按份承担

D.甲、乙和丙连带承担

【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普通合伙人的入伙的效力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合伙企业法》第44条规定,新合伙人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是强制性规定。因此,丙作为新的合伙人,需要同甲、乙连带承担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

第11题单选 人民法院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的情形是()

A.夫妻因感情不和分居满6个月

B.夫妻因感情不和分居满1年

C.夫妻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

D.夫妻因感情不和分居满3年

【答案】C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准予离婚的情形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我国《婚姻法》第32条第3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的。(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第12题单选 我国《继承法》规定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见证人,见证人人数为()

A.2人以上

B.3人以上

C.4人以上

D.5人以上

【答案】A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录音遗嘱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我国《继承法》第1 7条规定,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2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第13题单选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中,除另有约定外,属于夫妻共同所有的是()

A.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

B.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

C.一方的残疾人生活补助费

D.工资

【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夫妻共同财产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我国《婚姻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1)工资奖金。(2)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妻一方的财产除外。(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因此,工资为夫妻共同所有。

第14题单选 依据我国《婚姻法》,男性的结婚年龄不得早于()

A.22周岁

B.23周岁

C.25周岁

D.27周岁

【答案】A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法定结婚年龄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我国《婚姻法》第6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早于22周岁,女不早于20周岁。

第15题单选 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口头遗嘱()

A.有效

B.部分有效

C.无效

D.可撤销

【答案】C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口头遗嘱的效力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继承法》第17条规定,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立口头遗嘱。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第16题单选 下列权利中,属于债权的是()

A.知识产权

B.人格权

C.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D.继承权

【答案】C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债权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知识产权属于财产权,人格权、继承权属于人身权,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属于债权。

第17题单选 买卖合同属于()

A.无偿合同

B.单务合同

C.有偿合同

D.担保合同

【答案】C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买卖合同的特征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买卖合同是双务、有偿、诺成、不要式合同。

第18题单选 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

A.不承担保证责任

B.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C.承担一般保证责任

D.承担补充保证责任

【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连带保证责任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我国《担保法》第19条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第19题单选 下列选项中,属于无名合同的是()

A.赠与合同

B.运输合同

C.保管合同

D.借用合同

【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无名合同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无名合同,又称非典型合同,是指法律未确定一定名称,也未明确规范的合同。赠与合同、运输合同、保管合同都是由《合同法》确定名称并设有规范的合同。借用合同不是由法律确定名称,也未由法律明确规范,因此为无名合同。

第20题单选 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另一方当事人为此支付报酬的合同是()

A.委托合同

B.买卖合同

C.行纪合同

D.居间合同

【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居间合同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居间合同是居闻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21.下列社会关系中,由民法调整的是()。

A.婚姻家庭关系

B.治安管理关系

C.交通管理关系

D.刑事诉讼关系

【答案】A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民法的调整对象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2.所有权属于()。

A.支配权

B.请求权

C.形成权

D.抗辩权

【答案】A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支配权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支配权,是指权利主体可以直接支配权利标的物而具有排他性的权利。所有权,是指所有人对其所有物享有的全面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物权。物权是典型的支配权,所以说,所有权属于支配权。

23.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终于()。

A.死亡

B.失踪

C.被诊断为植物人

D.下落不明

【答案】A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24.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动产的是()。

A.自行车

B.雨伞

C.大米

D.土地

【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不动产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不动产,指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改变其价值和用途的物。如土地、附着于土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地上定着物。

25.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与对方签订合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

A.胁迫

B.显失公平

C.欺诈

D.乘人之危

【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显失公平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民事行为发生时显失公平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情形,具体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民事行为。

第26题单选 租赁期限为6个月以上的租赁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租赁期限视为()

A.6个月

B.1年

C.20年

D.不定期

【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租赁合同的特征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合同法》第21 5条规定,租赁期限在6个月以上的租赁合同为要式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视为不定期租赁。

第27题单选 甲故意将赝品字画当成真品卖给了乙。该买卖合同()

A.未成立

B.无效

C.效力待定

D.可撤销

【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可撤销合同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我国《合同法》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撤销。甲故意将赝品字画当成真品卖给了乙,构成欺诈,乙受到了损害。乙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与甲之间的买卖合同。

第28题单选 甲、乙、丙均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甲唆使乙将无辜的丙打伤。丙的损害应由()

A.甲独自承担责任

B.乙独自承担责任

C.甲、乙连带承担责任

D.甲、乙按过错大小分担责任

【答案】C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教唆行为责任的考点。

【应试指导】我国法律规定,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甲唆使乙将丙打伤,且甲、乙均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构成共同侵权,应当对丙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

第29题单选 以下列财产设定抵押,抵押权须登记方可设立的是()

A.汽车

B.房屋

C.船舶

D.设备

【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不动产登记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我国《物权法》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房屋作为不动产,其抵押权的设立须登记后方可成立。

第30题单选 甲将自有的电动车交乙保管,乙以自己的名义将该车以市价卖给不知情的丙,并交付。本案中,善意取得该车所有权的是()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答案】C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善意取得的知识点。

【应试指导】善意取得构成要件为:(1)标的物须为可以流通的动产或不动产。(2)让与人为无权处分的动产或不动产占有人。(3)受让人须通过交换而取得动产。(4)受让人取得财产时须为善意。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就是所有权的转移。不知情的丙以市场价从无权处分的乙购买到了属于甲的自行车,符合善意取得法律要求,因此,丙取得该车所有权。

第四篇:成人高考政治复习(专升本)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专升本)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 和平赎买 5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65.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6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7.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68.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0.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7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3.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7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75.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6.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7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唯理论的错误。

78.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7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0.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1.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82.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83.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84.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86.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87.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8.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89.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90.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91.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92.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9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9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96.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98.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9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0.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101.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10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104.“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05.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10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07.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10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0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110.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

11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1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3.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114.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15.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无产阶级领袖是历史的主人 116.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11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9.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第五篇:马哲试题一

12-13上学期复习题

(一):

1、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说的“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指

A、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B、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C、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D、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彻底的科学性 B、坚定的革命性 C、自觉的实践性 D、鲜明的阶级性

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就是 A、研读经典著作 B、熟记基本原理 C、深入实际调查 D、理论联系实际

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5、在哲学意义上,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真理性 B、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派生性 D、意识能动性

6、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问题 C、关于人的现实本质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代表,他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承认了运动绝对性,也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 A、物质统一性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0、在现实生活中,事物都是有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规定着事物性质的是

A、矛盾的特殊方面 B、事物的根本矛盾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事物的主要矛盾

11、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了规律的根本特点在于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必然性 D、永恒性

12、人们必须承认和尊重客观规律,而并非说人在它面前无能为力,我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它。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是 A、进行实践 B、积累经验 C、调查研究 D、集中民智

1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多方面内容,其中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社会形态 C、人口因素 D、地理环境

1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对所有人共同属性的高度概括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自由理性的充分体现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内在统一

15、货币的本质是

A、一切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物

B、固定充当商品交换中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与商品相对应的另一种价值形式 D、与商品价值等价的商品

1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抽象劳动转化为具体劳动的问题 B、货币与资本的转换问题 C、价值转换为使用价值的问题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7、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

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B、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8、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A、资本家购买的就是劳动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商品中去

19、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生产原料价值的转移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20、2011年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层表示不满。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 A、劳资冲突的集中表现 B、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C、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D、虚拟资本泡沫化的恶果

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 A、维持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B、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C、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D、防止或消除经济危机的爆发

22、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破灭

23、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A、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B、人民民主的实现方式 C、社会主流思想和文化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4、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的发展 C、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 D、农耕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信息智能社会

25、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 A、实行按需分配 B、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

26、社会革命根源于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7、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28、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29.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准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3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D.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4、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5、《中国共产党党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6、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 A、总结传承文化的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8、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科学内涵是 A、人人都是历史前进的动力,都在创造着历史

B、人民创造自己的历史是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并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来实现的

C、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9、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0、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

A、这种法律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B、这种法律的平等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基础之上的 C、这种法律形式上的平等也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D、这种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1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 A.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操控社会的主要方式有

A.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通过同政府的 “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C.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

D.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科教文体等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1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观点表述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B.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C.任何一种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D.“两个必然”指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决不会”指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1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革命 B、无产阶级理想 C、无产阶级专政 D、社会主义的民主

15、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归于消失的“三大差别”是 A、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D、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差别

1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D.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三、问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简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简述发展的实质及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

5、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6、简述价值规律的形成、表现形式及其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7、简列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演进过程。从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一书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1568—1639年)1602年狱中写成的《太阳城》,到18世纪法国的摩莱里(约1700~1780年)和马布利(1709-1785年)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中的论述,再到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年)提出的“实业制度”、傅立叶(1768—1830)组建“和谐社会”的“法郎吉”和英国的欧文(1771—1858年)建立的“新协和”公社等等,都透射出了这些西方思想家追求理想社会的可贵的理论勇气和善良愿望。

材料二:在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起源久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成书于西汉反映儒家思想的典籍《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东汉《太平经》中的“太平世界”,到东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社会、明初施耐庵(1296年—1371年)《水浒传》中的江湖生活、明代吴承恩(1501年-1582年)《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情、清代李汝珍(约1763—约1830年)《镜花缘》中的海外梦想“君子国”,再到太平天国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康有为(1858—1927)《大同书》中的“大同空想社会主义”、孙中山(1866年——1925年)《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等,都说明中国人一直在追求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没有社会丑恶现象的理想社会的目标。

材料三: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摘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论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展望未来理想社会的根本区别。(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分析精准)

9、简答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0、简答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11、简答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复习题

(一)参考答案要点

一单选:1B 2A 3D 4C 5B

6D 7D 8C 9C 10B 11B 12A 13A 14B 15B 16D 17D 18C 19C 20B 21B 22A 23A 24B 25B 26D 27D 28A 29C 30C

二多选:1ACD 2BC 3ABCD 4ABC 5ABC 6BCD 7BCD 8BCD 9CD

10ABD 11ABCD 12ABCD 13ABCD 14CD

15ABC

16ABCD

三问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30-131 答: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简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7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简述发展的实质及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P47 答(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P56-57 答(1)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2)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P106-104 答:原理:(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义:(1)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这一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6、简述价值规律的形成、表现形式及其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P147-148

答:(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3)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7、简列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P198-201 答:(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3)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4)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变化。

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P253-256

答:(1)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在于,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却没有找到根源、力量和道路;

(2)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却是带着浓厚的幻想色彩去猜测;

(3)马克思主义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却停留在表象,不能揭示其实质和根源;

(4)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而空想社会主义者总是具体描绘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

(5)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紧紧依靠人民,艰苦奋斗九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更加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在实践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

9、简答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 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简答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P147-148 答: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1、简答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55-260 答: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下载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哲》单选题复习(一)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哲》单选题复习(一)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单选题练习及答案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单选题练习及答案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发展生产力与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写作一

    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写作范文一 Ⅴ. Writing (20 points)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20 minutes to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of about 80 words on the......

    马哲哲学部分复习参考

    马哲哲学部分复习参考通用版本08.6 马哲哲学部分复习参考 ByBNU灬没没(做斜线处理仅作复习参考,可选择不答,仅仅是个人建议)所有页码都是按新教材写的,内容也是新教材中的,可能与......

    2012年福建成人高考专升本高等数学(一)复习(共五篇)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高等数学(一)复习考试大纲 高等数学(一) 复习考试内容 一、 极限和连续 (一) 极限 1、 知识范围 (1) 数列极限的概念和性质 数列极限的定义 唯一性、有界性、四......

    2013年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简答题

    2013年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简答题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 教育学部分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

    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知识点

    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知识点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

    2015成人高考专升本时事政治总复习(推荐5篇)

    2015《政治》专升本 时事政治总复习(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一、国内时事 (一)2014年 [001] 7月4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办法》将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