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2012.12会考政治知识点
15、(A)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1)从众的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的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3)攀比的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4)求实的消费心理主导的消费。
16、(A)影响消费的因素(P17、18)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17、(A)按不同标准划分的不同消费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划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照交易方式划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3)、按照消费目的划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8、(B)消费观念的变化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9、(D)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1(C)、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1)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被消费了,这种商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B)、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和方法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怎样来大力发展生产力?(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提高劳动者的素质;(3)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4)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以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实行这一制度的依据与意义
含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据: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B)、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与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5(A)、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与作用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余见教材33-34页。
6(A)、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7(A)、企业的含义和地位: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8(A)、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产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9(A)、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异同:见教材37、38页
10(A)、公司制的优点: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11(C)公司经营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2012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测试主要知识点说明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A)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货币的概念: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2、(B)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叫做价值尺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
通。(W--G—W)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不能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B)货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4、(A)信用卡含义: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功能:存款、取款、消费、查询一体
优点: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增强消费安全。
5、(A)支票的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类型: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6、(B)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间的兑换比率。
7、(B)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值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B)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9、(B)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0、(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亦然。商品生产者不断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1、(A)互补商品与互为替代商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12、(A)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及其与价格的关系
卖方市场,是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买方市场,是由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13、(C)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扬,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回落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须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4、(B)消费结构的含义:反映的是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成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高。
个人所得税: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15(B)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罚: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16(C)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1(B)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2(B)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优越性)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3(B)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措施——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②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B)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5(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6(C)我国宏观调控①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②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③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收支政策等手段;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等手段。)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的手段。)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7(A)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8(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9(C)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0(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1(C)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2(B)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3(C)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4(B)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15(B)跨国公司含义;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作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16(B)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7(A)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发挥积极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18(A)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2(D)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首先政府要履行好国家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共服务等职能)。其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最后还要做到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等。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2(A)人民代表大会用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有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3(A)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任期、职责、权利和义务:民主选举产生。方式有两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职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B)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
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5(B)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人民民主专政。
6(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教材60/61页)
7(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⑵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⑶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8(C)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9(B)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科学执政, 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
12(A)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及参政权
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地位:是参政党。参政权: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13(A)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4(A)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教材70/71页)15(B)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16(A)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
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7(B)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18(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B)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
20(C)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2)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6)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21(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2(A)社会主义主义制度下的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3(B)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三原则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和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4(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权。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26(B)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教材80页)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25(B)民族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27(A)宗教存在的根源:历史、社会、认识和心理根源 28(A)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材81页)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是坚持依法治国,29(D)青年学生如何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的。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10(B)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11(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1(A)国际社会的构成: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2(A)主权国家的多样性:按国家性质划分: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3(A)主权国家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主权国家的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有阻碍作用,所以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14(D)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新生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内容:(1)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这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前提基础。(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利用客观规律发生的条件利用规律。因此在尊重规律前提下应发挥主观能动性。(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5(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6(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A)获得认识的途径: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18(A)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9(B)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0(B)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A)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A)联系的概念: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B)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多样的: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B)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整体居于 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 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我们应当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A)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6(B)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4)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7(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具有普遍性.内容: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8(A)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9(B)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B)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11(B)判断新旧事物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否有远大的发展前途。12(B、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做好充分准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
13(A)量变、质变的含义: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通常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14(B、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以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指导意义: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
15(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世界事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 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16(A)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7(A)矛盾的概念: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18(B)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19(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概念、关系及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通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型,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通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20(A、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概念、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21(A、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辨证关系 及其指导意义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要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抓住主流。
22(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3(D)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篇:黑龙江省2012会考政治知识点(C、D)
2012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测试主要知识点说明
《经济生活》
1、(C)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扬,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回落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须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D)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C)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1)生产出来的商品被消费了,这种商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4、(C)公司经营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5、(D)解决就业的措施;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措施: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1)树立自主择业观;(2)树立竞争就业观;(3)树立职业平等观;(4)树立多种方式的就业观。
6、(C)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⑴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⑵怎样处理: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7、(C)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8、(C)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9、(C)我国宏观调控①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②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③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收支政策等手段;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等手段。)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的手段。)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10、(C)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1、(C)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2、(C)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3、(C)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宽我们必须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坚持“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14、中国与经济全球化: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加快发展。
《政治生活》
14、(C)积极参与政治生活:(1)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2)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积极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3)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15、(C)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6、(D)有序和无序的政治参与:有序的政治参与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在于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权限、职责、程序、要求,就能确保有序参与;脱离党的领导、不遵守法律规则、不遵循程序和要求,必然导致无序的局面。
17、(D)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首先政府要履行好国家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共服务等职能)。其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最后还要做到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等。
18、(C)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9、(C)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2)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党制度。(6)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20、(D)青年学生如何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1、(C)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和归宿。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2、(C)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1))原因: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B、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2))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3)怎么办: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23、(C)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4、(D)我国如何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我们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2)我们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3)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
25、(C)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
第三篇:高二政治会考核心知识点复习
经济生活
1、【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一般成反比;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大;对替代品互补品影响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高质量适销对路产品
3、【正确消费观】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生产与消费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与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可以促进生产发展、对生产的调整与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与成长、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5、【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企业信誉形象;(面向市场生产高质量适销对路产品)
6、【不同就业观】
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7、【收入分配与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实现社会公平
8、【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对立统一)
效率是指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收入分配的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9、【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经济发张水平(决定性因素);分配政策
10、【财政的作用】
促进社会公平,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1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中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引导商品生产者组织生产与经营,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2、【宏观调控】
为什么: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局限性,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制定经济政策与计划;法律——颁布经济法规;行政——发出行政命令 指示、规定
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促进分工水平提高和贸易发展;被发达国家所左右、不平衡、两极分化更严重
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
政治生活
1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5、【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形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16、【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决策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培养提高参与决策的能力
17、【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
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深刻而广泛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18、【公民参与民主监督】
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此外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原则: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0、【政府为何做某事】
政府性质: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和行政机关。
政府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政府履行职能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原则:对人民负责
21、【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法制、上下级)监督
22、【人大地位、职权】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3、【人大代表的权力与义务】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24、【中共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5、【中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党】
26、【中共的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基本方式)
27、【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8、【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含义: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 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29、【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点】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文化生活 30、【文化的作用】 总言:
①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中,还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
② 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
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 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即一定的文化由政治经济决定 ②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他们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与政治相交融:
从国内的民主政治建设看,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政治斗争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我国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内容: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1、【文化遗产】
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意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2、【如何建设先进文化】
个人:不断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 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③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风尚
④ 紧抓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⑤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生活和哲学
33、【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
3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36、【矛盾观点】 含义:对立统一
特点:普遍性(坚持二分法,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矛盾不同;矛盾双方各有特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连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相互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性质由矛盾主要方面规定 矛盾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其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38、【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40、【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41、【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根本途径:投身于为人民服的实践 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发展自己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指引
第四篇:上海初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的祖国为你自豪
一、基本概念
1、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2、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
二、基本知识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民族互相交流、融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很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为国尽责、为民族献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灵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搞震救灾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儿女投身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
4、近百年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5、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中午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6、爱国主义是一面永不退色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鼓舞和激励着千百万人为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以至生命。
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于对祖国的秀丽山川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报效祖国,就是把自己的一生和才能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一般地说,爱国表现为: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大地;热爱自己国家的历史,尊重自己民族传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竭尽全力为祖国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7、在当代中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社会主义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生长在伟大的祖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祖国更繁荣、更富强,前途更光辉灿烂。因此,在当代,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爱祖国,就是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8、热爱祖国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时期,我们是中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对祖国的热爱,仍然能够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我们要关心祖国的发展和进步,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不可分的。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成才,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我们要学习、传承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重视爱国行为规范的培养。爱国行为规范在各种日常行为规范中是公民首要的行为规范。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基本的爱国行规范已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要很好落实。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把爱国行为规范更加具体化,制定具体的爱国行为规范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为更好地报效祖国创造条件。第二课立足国情强国富民 基本概念
1、基本国情——是对一个国家国情的总体的概括。
2、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基本知识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面临的两大任务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二是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上世纪中叶(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点是本世纪中叶(20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个历史进程,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我国现阶段的宏伟目标和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6、上海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为带动长江流域起飞,推动全国经济发展,上海要融入全国,服务全国,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发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一届三全会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经济建设、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8、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这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历史性的进步,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然而,我们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10、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应发扬的一种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具有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发扬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发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发扬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品德。
对于青少年来说,每个人现在在学业上,今后在事业上都要有所建树,都应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要承担时代赋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要真正成长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和作风。第三课协调发展社会和谐 基本概念
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更多地体现在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的增加、产值的增长等方面。
2、社会发展——主要指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资源保护,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法治环境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育和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国民的伦理道德素质,降低犯罪率,等等,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3、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揭示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义所在,就是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知识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的任何一项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由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支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讲到底,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让全体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和文明。
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发展。它需要政府的推动,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2、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坚持以经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社会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维护、自己的意愿得到尊重,就会产生强大的情感动力,激发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发展经济与促进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也要上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4、提高民族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民族素质,或者说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良好的民族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是靠精神支撑起来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越高,其自身的能力和能量的发挥也就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多。
提高民族素质,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就是要按照“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民族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提高民族素质,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
5、社会和谐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和谐要求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社会和谐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和谐要求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共同建设是共同享有的前提和基础,共同享有是共同建设的结果和归宿。有了共同建设才能有共同享有,共同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共同享有的条件就越充分,共同享有的程度也会不断提高;共同享有的程度越高,共同建设的积极性就越高。建设的合力就越强大。
第四课科教兴国家立志成才 基本概念
1、人才——凡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就是人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把“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珍视人的价值、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类理想社会的精神。它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二、基本知识
1、实现现代化关键在科技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科学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因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国防都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对生产过程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断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劳动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种材料的质量,性能也更优。
3、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当今世界,经济上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发展教育是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只有教育发展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因此,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科技与教育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教育为科技进步培养必需的人才,科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最新的知识。科技和教育比翼齐飞,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战略决策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战略决策。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把“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加速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这是我国推进技术进步的基本任务。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展科学技术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实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7、人才是多种多样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大量的我们需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努力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国在新世纪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8、人才必需德才兼备、体魄强健
作为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体魄强健。德,就是要热爱祖国,品德高尚,这是人才的灵魂和力量的源泉。才,就是要掌握科学知识,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真本领。体魄强健,指身体强壮和心理健康两方面,是德和才的载体。
青少年在努力成才的时候,一定要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9、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各类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
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各类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我们要自觉地尊重科学、尊重科学规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想问题、办事情。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勤于钻研,关善于思考,不断探究新现象、新问题。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0、人文精神是成才的重要素养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一样都是成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现代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尤为重要,献身精神和顽强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11、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因素
人才成长和发展,是由多因素的综合效应所造成的。它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人才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在人才成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人才成长的途径
人才成长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读中专、技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都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无数事实充分说明,人才的成才最终要在社会的实践和自身的努力中来实现。第五课着眼未来永续发展
一、基本概念
1、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基本知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要求。
2、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丰富,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但是,人口过多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素质总体水平还不高、人口结构不尽合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是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解决的三个重要课题。
3、资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占有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的现实国情。从人均资源来看,我们可以说是资源“贫国”。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而加剧。因此,我国必须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4、环境问题也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随着我国人口不继续增加,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紧密相连的三个方面,其中人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3)我们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我们要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4)我国始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要合理地、要充分地、无浪费地利用可贵的资源。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加快资源技术进步。科技进步在节约资源方面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必须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7、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严格防范人们在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保护和及时修复自然生态。(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珍爱自然界的其它生命。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还需要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
8、努力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每个公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都应当增强节约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贡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第六课振兴中华共担责任
一、基本概念
1..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
2.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是社会成员的法律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3.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及其相应行为规范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的主要内涵是关于权利义务、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理念。
4.公民的社会责任——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对国家或社会以及他人所应当承担的一定使命、职责、义务。
5.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亦称之为宪法权利。在宪法中确定的基本权利都是重要的、根本性的权利,在公民的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6.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履行各种义务,其中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7.国家观念——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起来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即公民对国家的向心力,个人对国家的忠诚。
二、基本知识
1.振兴中华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曾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奋起,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出路。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后,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又成为激励 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推动力。
振兴中华的口号增强里我们每一个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 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2.提高综合国力是振兴中华的基础
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都说明,只有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奠定民族振 兴的坚实基础。“落后就要挨打”,综合国力衰微,民族就会遭受践踏和屈辱。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硬实力”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软实力”包括国家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历史证明,硬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什么事情都不好办。但是,软实力同样重要。软实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的竞争。3.综合国力在根本上决定这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它解决国内问题、满足国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能力;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每个国家都以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为追求的目标,用各种方式,尽最大努力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
在新世纪,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而伟大复兴;
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4.振兴中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 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坚定不
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也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和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对外政策的宗旨。
(2)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反恐、维和、军控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联合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4)我国在国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在国际上也提出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6.增强公民意识
倡导树立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强弱,标志着公民作为国家主体的自我认识的程度。国家实现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的社会责任是客观存在的
公民的社会责任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负有一定的
社会责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自己的需要只能从社会得到满足。只有人们经常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因此,个人必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可推卸。
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就是个人尽社会责任的基本立足点。热爱自己所从事 的职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履行了自己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尽责要求确立社会责任意识
有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是大不一样的。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履行社会责任是
积极的、主动的、持久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响应祖国的召唤,都能维护国家的利益。一个人,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从不同的岗位上尽心尽责,把工作做好,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珍惜和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承担公民责任,要求公民珍惜和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公民依照宪法规定在政治、人身、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分为以下几方面:
平等权。就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也在 守法上一律平等。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有权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有在政治上表达个人见解和意见的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公民的人身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
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社会经济权利。
教育、科技、文化权利和自由。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国家保护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10.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
承担公民责任,要求公民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履行各种义务,其中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依照宪法规定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指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与标志是维护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公民认真履行基本义务,是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尽责的表现。任何公民都不可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我们要增强履行法定义务的自觉性,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依法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11..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12.增强国家观念(1)增强国家观念,要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是全国人民利益的最集中的表现,是国家所有儿女实现个人利益的基础、源泉和保证。国家利益代表着每个公民的最高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要自觉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时时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公民追求自己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当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我们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
(2)增强国家观念,要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就是要自觉地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把国家、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天职。(3)增强国家观念,要有为国分忧的忧患意识。
(4)增强国家观念,要从搞好当前的学习做起。通过学习,提高对为国家尽责的社会责任感,认真行使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利,自觉履行我们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我们要胸怀祖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时刻准备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人民。13.立志报效祖国
(1)成大业者必先立大志。每一位有志青年,都应当心系祖国,心系民族,自觉把个人的抱负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奋斗融汇到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去,这样才能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前进动力,才能在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中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2)在振兴中华的征途上,我们要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不断战胜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3)我们要勤奋学习,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4)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加强道德修养。
第五篇:政治会考(范文)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二)GP28 1)
Y影响财政收入的基本性因素是经济发展的水平(训练P28 2)
JP28 3)
F翻阅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展方式,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训练P28 4)
C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训练P28 5)
2012年。P28 6)
C惨痛的事故。。。稳运行的作用(训练P28 7)
C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济发展水平(训练P29 8)
Z在经济增长滞缓。。。运行(训练P29 9)
G国家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税收(训练P29 10)
G关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支出略有盈余,火收入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训练P29 11)
G根据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特等奖,获得奖金500万元。王先生持有某公司股票获得的股息30000元(训练P29 12)W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是。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训练P29 13)
YX现在。。。训练P29 15)
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体现,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训练P29 16)
Y一外国旅游者。。。P30 17)
Y训练P30 18)
N纳税诱发纳税人。。。这段话启示我们要增强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收和使用。要通过纳税培养纳税人意识(训练P30 19)Y训练P30 20)
Z中国财经报。。。支持经济建设P30 1)
G国家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提供物质保障P30 2)
M某中学为了使青少年。。。所起的重要作用(训练P30 3)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ZP32 1)
MP32 2)
M遵守市场道德。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训练P32 3)
Y右画这幅漫画主要反映的是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训练P32 4)
G训练P32 5)
Z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违背了市场交易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表现(训练P32 6)
Z在社会追忆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大力倡导信用意识。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守信用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训练P32 7)
Y有很多商家打着。。。需要法律,道德来规范和引导。违背诚信原则,侵害消费者利益(训练P32 8)
D当前,我国生活领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训练P33 9)
X训练P33 10)W为了遏制食品安全事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这样做的经济生活依据是行政手段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手段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的治本之策(训练P33 11)M某地果农。。。P33 12)
S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目标(训练P33 13)
Z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训练P33 14)SJ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增加就业。稳定物价(训练P33 16)
20世纪末。。。这是本世纪头20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训练P34 17)
Z在迈向十二五。。。发展(训练P32 18)
R让每一个中国人。。。个人的分配关系(训练P3419)
C从主动调低GDP。。。体现了我国更加重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训练P34 20)
C材料一和材料二。。。从哪方面维护我国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训练P35 1)
Y运用经济生活中诚信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训练P35 1)
Y运用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适时调控的原因(训练P35 2)
Y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的理解P35 2)
2004年至2010年中国GDP在世界经济中的排名变化
Z作为发展中大国。。。是在教育(1)在材料一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经济信息(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十二五”期间我们应如何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1)
X主义国家(训练P37 1)
2012年要强科技报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扶农政策力度。这一要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训练P37 2)S“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完善,我国人民向有光法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训练P37 3)
2012年3月8日关于十二届。。。这表明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训练P37 4)
W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我国的民主主体的广泛性(训练P37 5)
Z之所以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因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政治保证(训练P38 6)
W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证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训练P38 7)
H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的。。。因为他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训练P38 8)G公民利用互联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是有效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执行义务(训练P38 9)
G公民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于国家利益相结合(训练P38 10)
W“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是博客的形式。。。这说明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轨道上行使权利(训练P38 11)
G“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训练P38 12)M门户网站提示。。。这主要表明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训练P38 13)H互联网推崇自由,促进自由,但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公民使用网络时应该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应该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训练P38 14)
X小白菜,小蓝莓,蓝马甲,红马甲。。。从众多志愿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训练P39 15)
2012中国“两会”前夕。。。在政治生活中让“草根”的阶层享有更多话语权有助于国家决策更好地反映基层群众利益,体现了公民在法律民前一律平等的要求(训练P39 16)M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加强。。。上述材料说明国家保障公民政治权力的实现,我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充分尊重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训练P39 17)
G国家为公民行使民主权利。。。我作为公民我们应学习政治知识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公民意识,依法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训练P39 18)
F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训练P39 19)
S十一届全国人民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这一法律规定的变化体现了对公民平等权利的尊重(训练P39 20)
J近年来。。。结合所学知识评论上述观点(训练P40 1)
J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1)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守的基
本原则有哪些(2)公民怎样才能做到有序的政治参与(训练P40 2)
S上海网络社会。。。此举有侵犯隐私,“道德公审”之嫌(1)上述两种观点你赞成哪一个(2)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角度说明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训练P4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