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复习提纲(会考)
2012年3月份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政治学科)
一.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货币的概念及本质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4.金属货币与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
5.信用卡的功能
6.外汇和汇率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8.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9.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10.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1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12.价格变动对
13.价格变动对人们的影响
14.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15消费的类型
16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1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和经营
18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9.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和要求
20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范围、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21.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22.我国是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23.公司的含义、基本形式和组织机构
24.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
25公司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
26劳动和就业的意义、就业的形势
27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8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29.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
30利息、利率和本金
31.储蓄存款的种类
32.我国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
33.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等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34.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35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6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
37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38.如何实现收入公平
39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辩证的关系)
40.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
41.财政 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赤字的含义
4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43.财政的主要来源
44财政支出的种类
45.我国财政的作用
46.税收的含义
47.税收的基本特征及相互之间的管系
4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怎么做)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49.市场在资源拍之中的方式和优点
50.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5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52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四目标 三手段)
5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5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5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56.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
5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实质(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58.对待经济全球化我国的态度
59.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基本原则
60.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6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必修二《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3.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5.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6.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7.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8.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选举方式
9.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四种)
10.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11.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和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2.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合法渠道
13.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14.如何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力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5.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6.我国政府的作用
17.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8.政府依法行政极其重要意义
19.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20.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21.我国的行政监督的体系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2.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23.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方式和职责
2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2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26.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27.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28.中国特色是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9.不断完善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31.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32.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33.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3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
3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意义
36.我国的宗教政策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37.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和义务
38.国际组织的含义、类型及作用
39.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
40.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4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4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4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44.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涵
45.世界对计划发展趋势的表现
46.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
47.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三、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社会作用
3.文化与经济 政治的关系
4.文化在综合国力的地位和作用
5.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6.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7.文化塑造人生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8.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9.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0.文化传播的途径
11.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及特点
12.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1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4.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15.影像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6.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7.文化创新的意义
18.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0.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2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2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5.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26.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7.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8.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2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0.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1.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3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33.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4.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3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36.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37.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38.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基础上,主球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二篇:2018政治会考复习提纲
2018政治会考复习提纲
参考《北京市高中会考核心试题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分类汇编)》 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
试卷结构:
1.选择题:28题*2分=56分 2.问答题:4题*5分=20分 3.简答题:4题*3分=12分 4.论述题:1题*3问*4分=12分 共计100分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P1 1.理解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的含义,能够区分(选择题)2.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选择题)第二单元 P10 3.知道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选择题)4.辨析不同的择业观(问答题)
5.知道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简答题)第三单元 P18 6.理解按劳分配的内容和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选择题)7.理解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选择题)第四单元 P22 8.了解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阐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论述题)
9.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选择题,2018年目标)10.列举经济全球化的表现(选择题)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P30 1.知道我国的国家性质(选择题)
2.理解政治自由与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择题)
3.列举当前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民主形式,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问答题)
4.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形式(选择题)第二单元 P35
5.阐释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论述题)
6.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十九大通过表决成立国家监督委员会,属于我国的监察机关,与行政、立法、司法、权力机关一并构成我国国家机构(选择题)
7.知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选择题)第三单元 P43 8.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选择题)
9.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十九大后新增了内容(选择题)10.说明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选择题)第四单元 P49 11.理解国际竞争的实质(简答题)
12.把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及基本点:人类命运共同体(选择题)
《文化生活》
1.掌握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有何作用,并能结合材料进行具体分析。(问答题)2.练习题:
1)P53-54 1、2、7 2)P57-58 2、6、14、15 3)P64-65 5、7、10 4)P70-71 1、7 3.文化的多样性(选择题)4.文化的传播(选择题)
5.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选择题)6.中华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选择题)
7.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选择题)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P74 1.哲学的产生(选择题)
2.明确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选择题)第二单元 P76 3.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物质的含义,特点,能够距离说明(问答题)4.阐释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选择题)
5.理解实践及其特点,知道实践的三大种类(简答题)第三单元 P85 6.阐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选择题)7.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选择题)8.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论述题)第四单元 P99 9.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选择题)10.明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选择题)
《时事政治》
1.稳定物价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国务院提出2018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第三篇:2018年高中会考政治复习提纲(本站推荐)
2018年高考政治复习提纲
一、2018年高中会考政治复习提纲:经济生活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经济原理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决定消费的方式、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是生产的动力、是生产的目的、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如“货真价实”表明价值决定价格。
4.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一般来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如“物丰价廉”、“物以稀为贵”表明供求影响价格,说明了市场形成价格。
5.价格变动影响生活
某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一般呈反向变化(需求法则)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弹性理论)
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影响
互替商品与互补商品的变化规律------互替商品呈正向变动,与互商品呈反向变动)
6.价格变动影响生产
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经营-----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和作用 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方面; 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治安、司法等方面; 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政府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支减税、或从紧的财政政策:减支增税、或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7.税收的特点: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8.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9.我国税收的作用: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10.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不同: 11.自发性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别人利益;
12.盲目性是自己不了解市场的供求信息情况导致自身利益受损; 13.造成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则属于滞后性。14.经济全球化
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积极作用: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消极影响: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正确态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国家促进经济的方法 1.落实科学发展观 2.市场调节
3.国家宏观调控: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5.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总体小康过渡到全面小康
7.从根本上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们的收入 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9.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转变”
A.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需求结构)
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产业结构)C.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素投入结构)
11.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3.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4.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5.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16.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8.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9.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20.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企业促进经济的方法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进行“强强联合”、规范企业兼并和破产 5.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6.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公民促进经济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性的消费者:量人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公民要增强依法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政治生活
1.关于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保障、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
2.公民
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主要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公民遵循三准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3.公民怎样进行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4.民主选举:
A.直接选举的特点是: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
B.间接选举的特点是: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但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
C.等额选举的特点是: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限制选民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D.差额选举的特点是: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但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合理性;被选举人间的竞争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5.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此外,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3制度+3形式)
6.公民行使民主决策权利的途径和方式
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4制度)
7.公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
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在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他们在维护居民合法权益;管理居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的途径。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8.我国公民有序参与政治
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公民权利;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怎样做?——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
(1)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2)其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基本原则。
(3)第三,注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自的具体内涵、途径和要求。
“有序”的原因:能否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9.政府
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 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政府应该如何做到对人民负责(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政府职能:五位一体(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保)10.对政府权力为什么要监督
必要性: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就能造福人民,滥用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
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11.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12.中国共产党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起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2.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3.民族
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基本原则是 首要原则----民族平等原则 重要原则----民族团结原则 根本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 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坚持、完善我国四大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渠道)。
16.主权国家
地位: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 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17.联合国
联合国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我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我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18.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19.国际形势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两大障碍。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20.我国的外交政策
制定的依据: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特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个基本点: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2018年高中会考政治复习提纲: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 1.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对个人: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优秀传统文化起促进作用 落后的传统文化起阻碍作用
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世界文化多样性
表现在:①民族节日②文化遗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原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①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文化传播
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还有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和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文化交流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我们能够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先进价值观,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能够生动形象、快捷迅速地面向大众宣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文化主旋律。
5.文化创新
根本途径:立足实践,进行创新 对于传统文化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对于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二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6.中华文化的3个特点
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7.中华民族精神
是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为什么?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8.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9.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喜: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①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充实;②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③ 推动生产生活的发展。
忧:①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
10.如何区别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先进文化?
落后文化指的是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腐朽文化指的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xx”邪教、淫秽色情文化。
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1.如何应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国家(文化管理者)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弘扬主旋律,建设先进文化;
企业(文化生产者如媒体)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生产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个人(文化消费者)要提高眼力,防止污染,正确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1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求-----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引领-----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目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 中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途径-----立足实践,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和的,坚持贴近实际、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武装头脑,教育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凝聚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鼓舞斗志)。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引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精神基石。14.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4.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
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文章
三、2018年高中会考政治复习提纲: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
1.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6.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7.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属性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性变革: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功能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改造世界。
7.关于精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8.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9.什么是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0.规律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1.什么是意识?
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本质——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1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认识世界-----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调控心理-----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1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14.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5.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6.为什么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7.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8.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9.怎样理解联系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0.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把握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2.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3.事物的发展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25.矛盾分析法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重视试点,借鉴先进,认真推广。
主次矛盾要求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26.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7.创新的意义
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发展。
28.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9.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30.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1.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第四篇: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二]
一、中国古代经济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
(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A.夏商周时期以青铜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B.特点:
a.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b.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c.中国官营手工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C.发展:
a.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
b.商周时期,青铜鼎盛繁荣,烧制出原始瓷器,能织出多种丝织品,有铁器
c.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瓷。景德镇为瓷都。
d.宋朝丝织吸收“写实”风格,明清设立制造局,“缎”成为丝织品代表e.两汉高炉炼铁、炒钢,东汉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宋朝以前:城市定点设“市”,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坊市分开
(2)宋朝: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早市和夜市昼夜相连;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原因:
A.丝绸之路开通
B.大运河的开凿
C.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都)
D.政治中心
二、世界近代经济
(一)新航路的开辟
(1)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87)
(2)达〃伽马沿迪亚士路线到达印度(1497)
(3)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2)
(4)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完成环球航行(1519~1522)
(5)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回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海上马车夫
(1)17世纪:荷兰摆脱西班牙统治,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掠夺。(好望角,马六甲,锡兰,台湾,美洲新阿姆斯特丹)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
(一)洋务运动
(1)目标: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意义:刺激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作用。
(3)具体:“自强”——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求富”——近代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煤矿)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培养人才(京师同文馆)
(二)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A.条件:
a.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概括: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C.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衰退下去。
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一)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A.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B.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主要内容:
a.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八大是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没有坚持下来。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3)“大跃进”:反映了人民对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忽视了客观规律。
(4)人民公社化运动: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三)经济特区创办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国家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正式确定为“经济特区”。
B.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设立为经济特区。
C.内容:基于特区较大经济管理权限,用以吸收利用外资
D.结果: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特区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
五、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运输
(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建国后,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沟通,更投入巨额加快铁路建设。
(3)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几次大提速
(二)公路运输
(1)民国修建一些公路,但公路交通发展仍受到很大限制。
(2)建国后,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江河上架起一座座公路大桥
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实施“新政”
A.罗斯福新政内容——加强国家干预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c.国家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稳定农产品的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d.社会福利方面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e.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最低收入
(3)弊端&改变: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便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斯大林模式
A.特点: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背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国际贸易萎缩。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应。
(二)欧盟
A.历程:
1951年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7年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1992年欧共体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想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第五篇:通用技术会考复习提纲
《技术与设计1》的会考复习提纲2010.6
一、技术的含义和性质(第一章P2—25)
1、自然性、社会性(双重性)
2、创新性、综合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3、★两面性
4、★专利性等)
二、★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二章)
1、设计的特点(P31-35)
2、设计的基本原则(八个P44-P51)
3、设计与技术的关系(P52-53)
三、★设计的一般过程(第三章P57-P65)
1、设计课题的确定(设计定位)
2、设计方案的制定
四、设计的表达与交流——★三视图(第三章P68-P87)
五、展现设计成果——材料、工具设备、工艺、原型与模型(第四章P90-P115)
六、再创设计新意(第五章浏览118页——133页,★重点看第二节和第三节)《技术与设计2》的会考复习提纲2010.6
一、★结构与设计——结构的含义、分类、稳定性和强度分析(结合创意书架项
目进行理解)(参考学案3)
二、流程与设计——流程的含义、环节和时序的概念;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
素(结合自发式手电筒项目进行理解)(P38-P67)
三、系统与设计——系统的含义、分类、系统思想、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结合小家具项目进行理解)(P68-P110)
四、★控制与设计——控制的含义、控制的分类、控制系统的分析、开环和闭环
系统的区别(结合书上的案例进行理解)(P102-P136)
1、控制的含义:P104(结合P102-103的内容进行理解)
2、控制系统的分析:即,分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过程。(结合P106-107的“自动门”和“水箱水位控制”两个案例进行理解)。具体来说,每个控制系统都包括四个部分:被控对象、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
3、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比较(P109)-
4、怎样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P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