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11001010关于综合高考改革的几个问题
关于高考改革的几个问题
河南洛阳轴承集团公司第一高级中学
李从如
一、为什么要进行高考制度的改革?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高考”)的科类划分、科目设置和高考内容的确定,对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和考生的复习备考具有多方面的重大影响,是高考制度改革中最为敏感的热点问题。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考试形式科学化、现代化即标准化考试改革。在高考的科目的设置上,先是实行文理分类、分别考核6~7门课程的科类划分和科目设置;在考试制度方面进行了中学毕业会考与高考分离的改革,推行在高中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文理分类、“3+2”的科类划分和科目设置;在高考内容方面,进行了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考查的改革。这些曾对高等和中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如文理分科带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特别是有些学校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考试强调学科知识的覆盖面,突出能力考查的力度不够大,每年只有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没有照顾到不同层次大学的需要及中学办学实际水平的差异程度,等等。
面对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形势,面对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加大教育改革,以改革促深化改革,主动适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着力引导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现行的高考科目设置的“3+2”模式就显得不适应。必须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使高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教育部学生司,基础教育司和考试中心在近一年联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并经教育部党组讨论通过并报给中央领导同志原则同意,并发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1999年3号文件)
二、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的自主权的三项原则,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深化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1、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数学将来不再分文理科;“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考试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根据目前状况,综合科目可分为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科综合或专科综合。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3+X”突出“3+综合”,“3”也要突出能力、突出应用。鼓励开展综合能力测试,以支持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全面学习、掌握中学阶段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形成较强的能力。
2、高考内容的改革。这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家教育部要花大力气、长时间深入、细致地进行这项改革。总体上将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各个科目的命题都要体现这些要求。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高考形式的改革。积极探索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上待条件成熟时实施。
4、录取方式的改革。重点是实施计算机网上录取。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学籍学历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网上录取是高校招生手段的革命性变革,既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又可以节省人力、财力,并将带动高校招生考试其他方面的改革。
四、高考改革的实施分几步?
1、1999年广东省即试行“3+X”科目设置方案并将进一步完善;2000年将有六、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这项改革(1999年上半年公布具体方案)。2001年左右在全国推开“3+X”方案。
2、在天津市、广西自治区网上录取试点的基础上,1999年再增加六个省参加这项试验。2000年争取一半左右的省市建立网上录取系统;2001年基本建成全国招生网上录取系统。
3、1999年在全国对全部保送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为以后高考综合科目的命题积累经验。
4、继续深入进行考试科学与测量学的研究,进一步加强考试手段现代化建设,以不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五、“3+X”科目考试是怎样产生的?
高考科目改革是在高中九门必修课程会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有三。一是遏制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势头;二是减轻学生负担;三是防止学生知识结构的偏科现象。改革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四个‘3+1’科目组考试”。1991年,湖南、海南、云南(简称为“三南”)三省率先试行“3+1”的四个科目组考试,即一科目组考“语文、外语、历史、政治”;二科目组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三科目组考“数学、外语、化学、生物、”;四科目组考“语文、数学、外语、地理”,开考科目涵盖了九门必修课程,而实践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如应届生的升学率不如往届生高;不同科目组间不能公平况争;考生的学科知识仍然偏科;考生选择科目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的某些学科强项选定的,而较少考虑自己的的将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各学科都能平衡发展的考生降低了他们的录取机率。第二阶段是“两个‘3+2’科目组考试”。1992年,鉴于上述情况,国家教育部对高考科目进行了调整,将“三南”地区的四个“3+1”科目组调整为文科、理科两个“3+2”科目组,即理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文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和历史、政治”。1993年在部分省区开始实施“3+2”科目考试。1994年在全国各省都实行了“3+2”科目考试。经过几年的高考实践,发现这种高考科目的设置,仍然没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没有防止过早分文理科的现象,这样下去,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要进一步进行高考科目的改革。
第三阶段是“3+X”科目组考试。1999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新一轮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东省实施的“3+X”科目组,X为除语文、数学、外语外高中阶段所学科目(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中的一科或几科,具体由学生和高校选择确定,即X大于或等于1小于或等于6。这把“X”科目的选取权交给了高等学校和考生。也就是说,普通高中开设的九门修课全面开考,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或系科专业的特殊要求自由地选择“X”的考试科目。考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X”的科目和高等学校。广东省科目考试组的科目改革的设想无疑是正确的、美好的,其理论根据也是有的,而实施的结果也不能令人十分满意。1999年全国共有近476所本科院校在广东省招生,选择X=2的院校53所,仅占本科院校的12%,88%的院校选择了X=1。1999年广东省约有16.5万生,选择考X=2的考生仅有5637人。这里恐怕既有学校考虑到生源问题,也有学生“处于容易被录取”的思考问题,不管怎样,从选择科目上看,“3+X”变成了“3+1”,这当然不是实施“3+X”科目设置的初衷了。
第四阶段是“3+X”突出“3+综合科目”的模式。2000年国家教育部已经批准广东省将在“3+X”科目改革者的基础上,将把高考科目改为“3+综合科目+特长”的新模式;在浙江、江苏、吉林、山西等省将实施“3+X”科目改革方案,X=综合科目。这两种模式,稍有不同,广东省的综合科目是指除语文、数学、外语以外的高中所学的所有科目的综合考试,特长是根据高校的专业(系)所设置的高考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高校的专业(系)。而四省的综合科目分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前者包括政治、历史和地理3门学科;后者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门学科。这种模式的高考科目设置其目的是要有效地防止高中学生的偏科现象,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中学教育更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五阶段是全国推行“3+X”方案。这个“3+X”方案已经和初始的“3+X”方案有了不同的含义。它更具有“3+综合科目”的特色。据消息说,2001年河南省将实施“3+综合科目+特长”的模式。
六、“3+X”高考科目改革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
高考科目的改革是我国教育考试制度上的一项重要改革,这个改革必须起码符合两个条件:
(1)必须符合当前国际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潮流:(2)必须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教学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趋向于“个人化学习”。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每个学习者都有他的特点,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学习会获得最佳效果。而个人化学习要求实现三点:学习者的自控权,适应于每个学习者个人的课程,和学习者随时可获得对于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意见和辅导建议。“个人化学习”正是代表了当前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方向。至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正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而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按照社会的需求规律进行公平竞争,市场的选择和有序的竞争正是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
“3+X”高考科目改革的意义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五点:(1)是开放性和高校、考生的自主选择性。这迎合了“个人化学习”的“自控、适应和反馈”三点要求。(2)打破了原来高考的文理分科的界限,学校对各专业选考科目更加合理,考生也可以跨类报考,这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边缘学科不断产生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同时,“3+X”的实施为高校专业的发展、文科交叉渗透所需要的考试科目提供了选择的可能,这种可能是在以往的考试科目设置中无法实现的,如在“3+2”模式中,考文、考理,考生只能两者选一,而实行“3+X”,考生不再受到限制,只要有能力,可以进行跨类报考,使有能力的考生得到充分的发挥。(3)“X”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可视素质教育的需要增加它的内容。如增加综合科目考试、专业技能考试等等。(4)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在招生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在招生计划、选考科目、录取划线(包括综合分的最低控制线和“X”的资格线的确定)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权。(5)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防止偏科,可更好地发挥高中毕业生的个性特长。
七、怎样全面、正确理解“3+X”方案?
实行“3+X”高考改革首先必须将认识统一到教育部1999第3号文件上来,按照文件所提出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步骤进行,并注意走出以下误区。第一个误区:“3+X”使中学生更加偏科。
有的人认为,高校考什么,中学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原来考“3+2”,还只是偏文或偏理两类,而现在“3+X”,就有可能出现六种偏科现象,使偏科现象更加严重。有的中学甚至在高一就开始按科类分班教学,而有的学生则声称:只学自己要考的科目,其他科目不上课、不学习。正如上所述,“X”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可以是“大综合能力+特长”,这也是河南2001年要采取的高考科目的设置。所以,如果只学自己要考的科目,学校不会这样去做,我们学生更不能这样去想,要胸怀大志,树立为国而学的理想,努力学好每一门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获得优异 成绩,为自己将来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第二个误区:“3+X”改革要减轻学生负担。
高考既然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就意味着存在竞争。学生学业负担重,实际上是一种升学压力大的具体体现。在我国社会经济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仍远未能满足人民群众升学的迫切需要。在同龄人的高校入学率只有9.1%的情况下,以及我国“儒家”文化传统观念影响和现实社会实行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越来越突出的“学历化”倾向情况下,“学而优则仕 ”依然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推动力,上不上大学,是人生泾渭之分,高考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就业竞争的开始。依靠高考科目改革来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目的只不过是一种奢想。无论是考“3+1”还是考“3+6”,对于学生来说,要在竞争中获胜,其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是一样的。不可否认,少考一科,在精神上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只起到某种心理调节作用而已。只有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同龄人的入学率提高,供、需矛盾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才成可能。第三个误区:“3+X”等于“3+1”。高考科目改革“3+X”本意不是“3+1”,而“3+1”只不过是“3+X”的一种形式。以后的高考科目设置上国家教育部一定会在“X”的内涵和外延上做足文章的。第四个误区:综合学科意味着有关综合科目的地位下降。这实际上是怎样正确对待综合学科的问题。与以前单一学科的考试相比,综合科目的考试在考试目的、能力 目标、内容范围、题型及分值等方面都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试卷部分由每科的150分减少到3个科目共260分,不少教师认为这些学科的地位已经在下降,有些任课教师甚至产生“失落感”,以为从此“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有教师产生“解脱感”,觉得3个科目合在一起,成绩好坏又难分你我,就可以“鱼目混珠”。显然,失落感受会使人放弃追求、进取,解脱感更会使人淡化责任,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高考改革的深入。
第五个误区:综合考试意味着综合科目教学要求的下降。有的教师以为教学内容的减少必然带来教学要求的下降,其实,综合考试既是“综合能力测试”就有其自身的特点。同现行高考侧重于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考核相比,“综合能力 测试”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注重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因此,就总体而言,这些学科的教学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
第六个误区:综合能力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加深。有的教师认为,既然综合能力是比学科能力更高要求的能力,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学科知识就要比以往挖得更深,教学的难度也就要相应地有所增高。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错误认识。其实,“综合能力”更多强调的是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对于知识内容的要求,不是提高,相反是有所降低。我们所指的能力提高,主要不是教学内容的加深,而侧重于知识的拓宽与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如何处理知识点的问题上,我们提倡“广积粮”,反对“深挖洞”。第七个误区:“3+综合”代替“3+2”意味着“3”的教学保持不变。高考改革用“3+X”取代“3+2”的科目设置,其中。语数外仍稳定在“3”的位置上,说明其基础性、通用性和工具性作用;而数学不分文理卷,则反映了这些作用被进一步强化。高考改革提出对“一般能力”的考查,而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对“一般能力”的培养,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学生的“综合能力” 的形成、发展,也是以“一般能力”为前提的。因此,语数外的平时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当然,这种加强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增加课时,加深内容,而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第八个误区:以“能力立意”代替““知识立意”意味着基础知识无关紧要。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又反过来影响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测试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的,没有知识空讲能力,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是把知识排除在能力训练之外,而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八、为什么录取分数线由“3”科综合分和“X”资格分组成?
一直以来我们高考都是采取将所有考试科目的总分划线进行录取,这是不科学的。“总分”顾名思义即多个分数之总和,但是在统计学中,要对掌握的数据做“总和”统计却必须有个“分类”的前提,也就是说,同类数据相加的总和才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高考总分相加”,如理科,是将语文分加上数学分加上英语分加上物理分加上化学分,这算什么?理科能力?80分语文加30分数学加90分英语加30分物理加30分化学总和是260分“理科能力”?这和30分语文加70分数学加20分英语中70分物理加70分化学总和同样是260分的“理科能力”一样吗?本来这若干种能力之间并不具备可加性,因此加出来的总和显然是不科学的。
此外,考试试题的难易,直接影响了试卷的得分高低,几个不同考试科目的不同难易的试题所得出来的成绩,其哪一科容易,哪一科题目就容易拿高分,则其在总分中所起的作用就大,这必然就会导致每一年的高考“总分”所体现的”能力价值“随各科试题的难易不同而转变,这是与我们公平录取想要参照的”学科总能力“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另外,还有权重的问题等,这里就不再讲了。
而“3+X”要求用“3”科综合分和“X”单科分划线录取,是“3+X”改革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就是要求考生既要有扎实的文化教育基础(语文,数学、英语),以要有突出的专业基础(“X”科目)才能够上大学。其次,“X”资格分的划定,表示由大学决定“X”科的录取标准,这更进一步体现了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划线方式必须贯彻三条原则:一是必须体现“3+X”的本质;二是要体现高校招生的处主权;三是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同时也要考虑可操作性。今后,划线方式还要继续完善,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恐怕逐步要过渡到以单科成绩等级划线录取考生。
九、高考综合能力 测试测什么? 综合科目
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这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防止中学过早地分科、偏科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中学生是有个性的,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可以有文科倾向的综合能力测试,称作文科综合;也可以有理科倾向的综合能力测试,称作理科综合;还可以有不分文理科的综合和专科层次的综合。同现行大学入学统一考试侧重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核相比较,“综合能力测试”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的局部或某一侧面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就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而言,现行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各个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基础性、典型性和单一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主要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测试”所涉及的知识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目标
(1)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2)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2 测试内容(含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经济、哲学、政治等学科)
(1)了解基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现象,规则、定律、规律的内容及意义。(2)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
(3)能通过简单实验观察自然现象;较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
(4)能认识数据、公式、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发现相同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之的区别;能把握不同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
(5)根据图表、数据解释说明有关概念或能图示相关概念。
(6)能阅读、理解、选择、使用适当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说明和解释相关问题。
(7)能通过数据、图表等到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述。
(8)能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变化发展的原因;透过现象把握本质。(9)能根据事实作出科学的和有效的判断、归纳、推理。
(10)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11)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从以上的测试目标和测试内容可以看出:“综合能力测试”则以观察事物的全面性、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学科知识的渗融性、基础要素的宽广性、科学方法的交互性、审视角度的多元性、社会与自然的相关性以及探究未知的创新性,构建了崭新的考评载体。这对于信息时代教育目标的实现将产生意料之中的正反馈作用。这一点是综合测试的时代要求。基础科目
语文
语文科着重测试写作、阅读和语言表达三项能力。(1)写作能力包括语言思维的综全能力 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见的应用文的写作能力。(2)阅读能力包括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辩别和筛选文章中重要信息,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初步的鉴赏和评价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规范:语言运用符合语法规范;简明:辨别和清除语句中多余的词不达意语和句子;连贯:语言运用中上下文文意的衔接连贯。得体:语言运用符合场合、对象的要求。
数学
数学科的考试,测试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 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科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科的能力要求为:
(1)逻辑思维能力 :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推断;以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2)运算能力:会根据概念、公式、法则,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运算和变形;能分析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3)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画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形。
(4)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
英语
高考英语科以考查考生的语文交际能力为主,同时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语言交际能力一般是指在特定语言情景中运用 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这四项中,听和读为接受能力,说和写为产出能力,听和说、读和写又可以构成互动能力。目前,仅听、读和写为高考考生的必考内容,说则依据各高校的要求而定,一般说来外语类考生必须参加说(口语)的考试。
听力部分要求考生能够听懂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音清楚、语速较慢的简短对话或独白;阅读部分要求考生能够读懂简单的通知、介绍和广告及通俗易懂的英文书刊或报纸;写作部分要求考生在熟悉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可以用英文与外国人交流,包括交换特定的信息,诸如:时间、事件、地点等。语言知识部分要求考生能够适当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
十、1999年的全国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有什么特点以及对高考综合能力测试有什么启示?
从保送生的综合测试题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涵盖的全面性。10个题含盖了高中阶段的各学科的知识(除外语)体现了社会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充分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素质。从试题内容看,任何一道题都有可以说是课内学过。课本上见过的,但又必须通过学生的分析、综合才能解答,这种分析和综合素持应较其他学生高一个档次的。
(3)全面考查中学阶段各科综合能力。试题中没有一题属于纯粹某一学科的试题,各学科交叉渗透是试题的一大特点。这对于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知识相容及渗透能力 十分有利。(4)试题中较侧重考查学生对一些重大社会性问题的关注。如1999年的试题就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出题。还有多道题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及热点问题等。
(5)试题中重视考查学生对问题对矛盾的分析与综合及解决的方法,而较轻计算的过程。全试卷中凡涉及运算的题目,都不复杂、不繁琐的特点,但方法不对是无法解答的。呈现出与欧美发达国家考试试题相接轨的发展态势。综合以上的几个特 点,试题给我们如下的启示:
第一、保送生是每个学校的优秀生,综合测试水平要高一些。而一般的高考是大面的选拔,综合的程度可能不会太高。但无论如何,学科间的综合交叉与渗透,利用多学科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高考改革的趋势。这一点从1999年的高考题中已有所体现。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在掌握学科能力方面要多下功夫。
第二、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复合型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必须更新知识,必须学习和掌握新兴的和新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师不仅对本学科的知识要精深,而且还要旁通其他学科知识。
第三、学生要多接触社会,扩展视野,关心国内外的重大时事。
在这里还要请大家注意:不能误认为:保送生的综合试题即是高考综合学科命题的例题。综合能力 测试是1998年在五省市保送生试验基础上,1999年推向全国保送生测试的一种考试,但我们绝不能将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原封不动地推到“3+X”中去。这是因为“3+X”的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机械地认为保送生的综合试题即是高考综合学科命题的例题,这势必对学生产生一种误导。实际上,作为试验阶段,其综合程度或难度也不会太高。当然,保送生的综合试题作为一种命题思路,对其进行认真分析还是很有启示的。
十一、“3+X”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导向性。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机制下,高考客观上起着“指挥棒”作用,“怎么考,就怎能么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关系。有人说,高考造成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现象。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就是从“三个有助于”出发,发挥其积极的导向功能。2 探索性。从上面的“3+X”方案的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它是我国高考改革中的一个步骤,高考方案的完善必定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3 综合性。“3+X”方案中的“X”包含着“综合科目”,它不仅体现学科内的综合而且还有跨学科的综合,在语数外三门学科中,其综合性也将逐渐加大。4 应用性。“综合科目”的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 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在中学所学这些相关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它主要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和方法,既要引导学生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实际问题材的归纳、思考,形成新的认识,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放性。高考改革中“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这种试题必然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高考命题将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依据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覆盖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各学科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同时,为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高考试题的答案将增加开放性,有的题目不定标准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可以自由发挥。
十二、怎样理解“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在学科中“能力”和“素质”的内涵是什么?
整个高考制度的改革要坚持“三个有助于”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就很高,希望他们教会学生们:做人、求知、办事、健体,而学生们则要努力学会这么做;以老师为主导,把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课程体系建立起来,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理论与实际、动脑与动手、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求得德、智、体全面发展。高考内容的改革应由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了什么,转向主要是检验和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进入高校学习的能力。当前高考采用纸笔形式的测验方式,由于它的天然局限性,不可能考查中学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而只是在中学文化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侧重考查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一定能力。这些能力也包了学生的文化科学修养和素质。
十三、“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有什么区别?“能力立意”的含义是什么?
传统的命题方式是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即更多地考虑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设计问题情境,一道得到肯定的题目往往包含着比较系统的知识内容,是否考到重要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覆盖面的大小也常常作为衡量一道题目是否成功的标准。将“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主要表现在命题的出发点发生转移,“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的出发点在于问题本身而不是知识内容,考察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掌握知识的完整程度,学科知识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
关于“能力立意”具有丰富的内涵,有许多方面值得探索。但是从命题的“能力立意”至少有以下一些含义: “能力立意”要求涉及到的知识是最基础的学科知识。由于综合考试的特殊性,要在没有相应的综合学科基础上设计涉及几个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型题目,在内容和范围选择上应该与单一学科有不同的特征。综合题目涉及的内容不应过分超越各科教材,要以教材的最基本知识为出发点。实际问题作为题干是“能力立意”的着眼点之一。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这际问题不只是单个学科的问题,本身包含了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这是取之不尽的命题资源,关键在如何选择问题、采用怎样的命题技巧加以组合。“能力立意”要让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无利可图”。机械训练需要有大量的可供训练的类同的题目,由“能力立意”编拟的题目很难进行相似的知识的变换,强化训练也只能着眼于思维方式,而不是放在知识概括上。“能力立意”力图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就学科教育来说,这种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觉地感受到仅靠简单的知识内容训练不能有效地提高考试成绩,只有通过规范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并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来扩大知识面。设法提供学生更多现实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能萌生发现问题的冲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考试成绩。如何做到考试成绩好差与是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相一致,应该是“能力立意”的最大目标。
十四、怎样理解“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大纲”是教学依据,按照大纲编写的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向导,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大纲中所要求的能力。考试内容应与新教学大纲的要求一致,根据教学大纲进行命题。从这点看,命题仍然以《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教学目标要求为依据,这是“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并不是说综合考试是超纲考试,而是指高考既要“遵循大纲不能超纲”,又可以“不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考核”。因为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如通过创设新情景,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是很难在大纲教材中加以明确界定的。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依据教学大纲命题的原则,又要反对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单纯的死记硬背,而强调综合的运用能力。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知识的覆盖率,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当前已为大多数人接受了的信息迁移题,已经是突破了大纲的限制,考生没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给出信息的方式使考生形成新的知识网络,这种题型既考查了考生的自学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其它诸种能力。但是,这是不是就够了呢?需要在测试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究。这是一个应该通过反复实践升华到理论的新课题。
我认为:在将来的《考试说明》中应当给出“不拘泥大纲”的说明,特别是对知识的范围作明确的规定,以免考生备考无所遵循,也让广大中学教师心中有个“普”。
十五、“3+X”对当前的中学教学有没有不利的影响? 既然“3+X”改革的本质不仅仅是考试科目的重组,就必然会对中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以至人们感到“中学的教育秩序有些乱了”,“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了”。必须看到,一个改革的推出,必须导致对原有的秩序和结构的一种革命。问题是这个革命是否符合真理,是否适应了教育发展的现代化潮流。如果,这种“乱”从系统论的角度说,只是一个从“无序”到有“有序”的重构过程,是前进中的必然。
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学生最充分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将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尽管“3+X”改革才刚推出,它的良好效应已经初见端倪了:教育领导部门提倡良久的高中必修、选修、活动三大块课程的思想和操作被迅速重视和自觉执行起来了;广东省大多数高中1999年就开学取消了持续20多年的文理分班,报纸如是说:“高中教育要提高规模效益”的呼声从政府的行政命令变成了中学校长的发自内心的需求;“高中会考必须提高信度,严格质量才能保证中学教学不偏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高中教学出现了大班教学、个别辅导、实验教学、自学等多种形式同进并举的情景;由于“X”课程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对教师的教学法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平行班的选修课,教学质量差的教师将面临无人来上课的局面;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能力也开始受到了检验,传统的、单纯应试教育的观念受到了挑战等等。这些无一不是显示出这场改革对中学教育的深远影响。而那种限制学生学习,有意无意去引导学生只是偏重某科学习的思想和行为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反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省。所以,要说“3+X”对中学教育有影响,那也是正面的影响,极积的影响。
十六、“3+X”对高等教育有什么影响?
对高校的影响主要是,有助于高校的选拔新生和扩大高校的自主权。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3”和“X”和科目确定是经过充分征求高校的意见。其次是“3”和“X”科目的分数线划定也充分体现了高校自主权的扩大,这样更便于高校对考生基础文化知识和特长的水平审核。
十七、高招分两次考试,是怎么回事?
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3号文件中已明确指出:“现行的一次性全国统考暂时不变。积极控索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了待条件成熟时再实施。”即在高考一年分两次,一次在秋季,一次在春季。这样就给了考生多一次竞 争机会,使高考更加公平合理。尽量减少偶而一次失误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遗憾。对于国家来说也减缓了升学的压力。在2000年春季已在北京和安徽开始实验,从考试和填报志愿情况来看还有些方面不尽满意,但必定开始进行实验,我们相信通过实验和控索总结,将会不断地完善两次高考的。
十八、高考录取如何进行网上录取?
录取方式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内容之一,重点是实施计算机网上录取。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学籍学历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网上录取要做到信息编码统一、考生基础信息统一、同级界面统一、高校录取工作软件统一,并且能同其他环节顺畅衔接。网上录取是高校招生手段的革命性变革,既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又可以节省人力、财力,并将带动高校招生考试其他方面的改革。
普通高校招生计算机网上录取,继续执行并完善“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工作体制,其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提出调阅考生档案材料数、录取与否由学校决定,遗留问题由学校负责处理;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实行监督。其中,考生档案材料及其电子化的部分(电子档案),由各省(区、市)招生办公室向高校提供。
教育部统一领导和协调节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工作,统一研制和维护网上录取系统,统一颁布信息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在本省(区、市)范围内统一组织和实施网上录取工作。
高校根据各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划定的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考生人数及在当地的招生计划数,确定本校在当地调阅考生电子档案,调档比例一般不超过计划数的120%。高校不得退掉第一志愿符合条件的高分考生而要求调阅非第一志愿的低分考生档案,不得拒收符合条件且服从调剂的非第一志愿高分考生。
高校在审阅考生电子档案后确定拟录取和拟退档的考生名单。拟退档的考生名单应按有关省市招生办公室的规定按时提交,超过时间或不按规定提交的省招生办公室有权回收所发出的考生电子档案,并从低分到高分代为退档。
高校在录取期间需要调整招生计划时,要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方式提交各省(区、市)招生办公室,各省招生办公室应及时予以答复。
高校在有关省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上经调剂仍无符合条件生源的,可决定减少在该省招生计划。
高等学校将拟录取的考生名单提交各省招生公室,经各省招生办公室审核备案后,形成录取考生名单。为便于各省招生办寄发录取通知书,高校可在录取考生名单形成后,填写录取通知书并及时寄送有关省招生办公室;也可于录取工作开始前,将录取通知书寄送有关省招生办公室并委托其代填写。在录取前,各省招生办公室应将由国家下达并经本省招生办公室向社会公布的年度招生计划提请有关高校核对,在录取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的招生计划,录取后检查、复核高校是否全面完成招生计划。
各省招生办公室对高校调档分数、执行招生政策规定等录取情况进行检查,如发现确有违反国家招生政策规定的问题,须提请高等学校复议,高等学校应予纠正;必要时,可由各省招生办公室纠正。各省招生办公室负责将录取通知书寄送考生本人,或代高校填写录取通知书并寄送考生本人。
录取工作结束后,各省招生办公室应将录取考生名单(盖章)、新生档案材料、以及代发录取通知书的存根等一并寄送有关高等学校。
各省招生办公室在当年招生工作结束后,应向社会公布各有关高等学校在该省录取考生的总人数及平均分等。
十九、网上录取有哪些好处? 实现网上录有以下几个好处:
(1)网上录取实现了“足不出户”的远程录取方式。高校可以在学校用一台计算机,输入指令就可以录取到填报本校志愿的学生,学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录取杈。它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考生档案电子化,并通过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传送给招生院校。招生院校通过计算机调阅考生的电子档案,提出拟录取意见和退档意见,由省市招生办公室进行审核批准-----所有这些交流,都是通过计算机网来进行。(2)网上录取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网上录取,计算机“认指令”而不“认人”,投档和阅档过程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按照总分和单项控制线设置的投档条件一旦设定,系统将以录取院校为单位自动生成投档单,并按分数高低自动排序,分数低的根本进不了阅档视线。在这里,“塞档案”行不通,“递条子”没市场,高考录取过程中的一些不正之风可以最大限度得以避免,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开放式录取。所谓全开放式样录取,包括两个层面的远程录取、现场录取投档与阅档过程无纸化。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系统设置了三层防火墙,并运用了多种防护措施,大量的加密、压缩也不是采用流行的工具软件。不必担心“黑客”的造访。计算机的科学、严密、规范和安全确保了其严格按照规定投档,每一个操作都将被记录在案,每一个数据都不能被改动,在计算机上所有操作都会受到监督,以往的“条子”自然失去了作用。(3)学生、学校、省市招办三者之间的关系变了。在当前的录取体制下,省市招办在录取工作中实际上代替政府职能。管理学校的录取工作,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在某种意义上充当裁判的角色。当实行远程录取后,录取的最终决定权放在学校,省市招办的主要职责转变为为考生服务(组织考生的所有数据)和为学校服务(将这些数据提供给学校)。那么,学校的录取工作要受到高招办及教育部等部门的监督。(4)网上录取大大提高了录取的效率。以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到远离学校的外省的高招现场去录取。实现了网上录取后就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减少了招生院校的经费支出。举个例子。南开大学1998年在天津招收600名新生,分布在50多个专业,学校配备了4台计算机,组织了10名工作人员,一天多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录取工作。而在往年,这项工作至少需要30多人到录取现场工作三天才能完成,且还要花费一笔食宿费,这还不算到省外招生。有人粗略计算,实现网上录取,所花的费用只有以往的费用的1/21--1/50。
总之,远程网上录取,改变了学校的决策地点,使决策过程公开化。决策地点的改变和决策过程的公开,势必导致省市招办职能的转变,最终将导致录取的决定权最大限度地放给学校。实施网上录取是一项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有相应的技术、人员和设备,而且还要求考生信息标准的规范统一、录取管理体制及制度方面的调整等等,因此需要有一个努力过程。1998年,教育部在天津和广西进行了网上录取的试点工作,由于处在试点阶段,受工作经验、网络传输速度等因素限制,大部分是在近距离的“局域网”上进行。从局域网到远程录取,还需要一个过程。根据教育部的安排,1999年,北京、上海、辽宁、四川、重庆、湖北、云南、等省市加入网上录取的试点行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12所院校与天津、广西、北京、上海、四川、辽宁、湖北等7省市之间实现完全的网上录取。2001年建成全国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初步打算河南省在2001年要实现网上录取。
二十、网上录取需要规范的内容有哪些? 网上录取需要规范的内容是:
1、统一信息标准:今后的考生的信息可能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可为录取依据的基本信息,另一部分是考生的背景材料。2、使用统一的分数制度:目前在录取工作中,大部分省市使用原始分,少数省市使用标准分。将来在全国范围内远程网上录取,两种分数制度并存肯定不妥。将来可能要全国统一使用一种分数制度。
3、统一划定每所院校所在的录取批次。
4、志愿设计:规定每批次充许填报的志愿数。
5、划定全国本科的统一录取时间。
6、统一的投档规定。对投档比例、时间、退档记录、计划调整办法等作出统一规定。
7、公开信息。统一规定录取过程中何时通过何种方式在何地公开何种信息。
二十一、高考外语听力怎么考? 1999年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3号文件规定,在推进“3+X”科目设置方案的进程中,“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经教育部批准,1999年广东省首先采用含听力部分的高考英语试卷。浙江、河南等省也将对考生增加听力测试。长期以来,语言工作者一致认为,听、说、读、写是语言交际能力中不可或缺的四种技能。近二十年来在国际外语教学界发展起来的交际性语言活动模式,将语言技能描述为产出、接受、互动和中介活动四种能力,其中的接受能力 是指“听”和“写”;而互动能力是指“听”和“说”,或“读”和“写”。从中不难看出,“听”在整个语言交际能力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外语试卷中应该含听力部分,这不仅仅出于理论方面的考虑,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实际的需要。每个人学习外语,都出于某种需要。确定改革开放政策以前,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有限。由于改革开放,国内各行各业与国外的交流频繁,外语已成为对外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形势下学外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必须全面发展,才能 满足实际需要。
高考外语试卷中增加听力部分 将会对中学外语教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中学外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高考外语试卷中有必要增加听力部分。由于英语学习者多,故英语比日、俄等语种先行一步。高考英语测试命题的依据是:1993年推出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即是现行高中教材的教学大纲。
高考英语试卷中听力部分要求考生能够听懂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音清楚、语速较慢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查要点主要为:理解主旨要义;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对说话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等作出简单的推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该部分由两节组成。第一节共5小题,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5段简短对话,从每题所给的3个选择项中选最佳选项。第二节共15小题,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5段对话或独白,从每题所给的3个选择项中选出最佳选项。第一节中的录音材料因长度较短,每段仅播放一遍;第二节中的对话或独白因涉及内容较多,每段均播放两遍。
各问题在试卷上印出,不在录音中播放。听力考试进行时,考生可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听力部分结束前,考生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该部分所需时间约为20分钟(含转涂时间)。教育部高考改革小组在2000年向各省提供3种高考英语试卷:不含听力的高考英语试卷;听力部分占全卷权重13%的试卷和听力部分占全卷权重20%的试卷。同时单独提供含听力部分高考英语试卷中的听力部分(含录音母带)。各省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从各种试卷中任选一种。
二OOO年三月二十日
第二篇:农村综合改革问题
农村综合改革问题
一、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六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税费,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遗留问题,扎实稳步推进;加强调研总结,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践,实行重点突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并做好农村综合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衔接。
三、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当前,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以此带动农村的各项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的总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
四、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执行和落实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各项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取消农业税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取消农业税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减少的收入给予适当补助,省级财政和有条件的市(地)、县(市)也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五、稳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
各地要继续按照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和扎实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健全和落实对县乡领导干部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考核制度。要在合理划分债务类别、加强监察审计、规范乡村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清理核实债务底数,锁定旧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化解债务的优先顺序,区别轻重缓急,注意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债务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六、创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各地要继续坚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部门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强化约束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不断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健全法制保障,做到预防与查处相结合。要严格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等的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建房、殡葬、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的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农业灌溉水费电费、排涝排渍收费等经营性收费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生产性收费的监管。加强对村级组织收费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开支范围和标准。
七、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
第三篇:黑龙江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黑龙江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高考政策高考改革自主招生异地高考招生计划出国留学网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黑龙江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黑龙江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近日,经教育部备案同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这标志着该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方案中提出,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2021年将进行首次新高考。在考试科目与分值上,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原综合科目考试改为在史地生政理化六科中自选三科,每科目满分百分,高考总成绩750分不变。
2018秋季学期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不分文理科 方案提出,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在考试科目与分值上,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成绩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满分750分。
2018年9月1日前,黑龙江省将出台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办法。高中实行综合素质评价
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方面,对高中学业水科目、考试类型、成绩呈现做出设计;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领域、实施主体、档案建立、评价使用作出规定;提出实施义务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因材施教的参考;着眼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对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的考试内容形式等做出规定;提出依据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深化相关考试内容改革。据了解,2016年出台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启动试点,2018年全面实施。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名额增加
在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方面,提出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提高录取率,引导部属高校合理确定属地招生比例;实施地方高校招收本省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减少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和分值。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差距等多种因素,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学生考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相对较低。在方案中提出实施地方高校招收本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边境县、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专项计划由在一批次招生的地方高校承担,按各高校本科一批次招生规模的一定比例左右确定。同时提出,适度扩大少数民族预科招生规模。此外,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方面,黑龙江省执行国家保留和完善的全国性加分项目规定,原七少民族及蒙古族加分政策作为地方项目予以保留。其他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继续执行现行照顾录取政策,过渡三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高考改革信息汇总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河北陕西内蒙古山西贵州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宁夏甘肃海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西云南出国留学网高考改革频道为您提供
第四篇:有关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的“路线图”要选好试点逐步推进
[导读]在2013年3月7日全国人大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表示,高考制度还是要坚持,因为完全取消了高考,会让当官的、有钱的占便宜,穷人占不到便宜,所以不能取消,但要改革。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考试招生制度涉及千家万户,一直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版邀约有关专家撰写解读文章,以期帮助读者学习领会《决定》精神,促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贯彻落实。
■刘海峰
高考有如一把双刃剑,是一个利弊兼具且利弊都十分显著的考试制度,高考改革总是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论述,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坚持高考,改革高考
《决定》中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高考制度不坚持不行,不改革也不行。在2013年3月7日全国人大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表示,高考制度还是要坚持,因为完全取消了高考,会让当官的、有钱的占便宜,穷人占不到便宜,所以不能取消,但要改革。要改革现在的考试方式,使学生能健康全面发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最综合的改革,这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全面成长,涉及国家怎样选拔人才。
之所以要对社会大众认为相对最为公平并且十分拥护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是因为任何制度长久实行之后都会出现积弊。这在中国考试史上看得很清楚。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出现过考试制度利弊存废的争论。《旧唐书郑覃传》记载,唐代开成初年(公元836年),唐文宗有次在与宰相郑覃讨论进士科和机构改革时,指着面前的香炉说:“此炉始亦华好,用之既久,乃无光彩。若不加饰,何由复初?”唐文宗用眼前非常具体的器物来说明
人才选拔制度经过一段时间需要改革的道理。唐代是中国实行科举制度的初期,在多年运行之后,考试选才的利弊已经显现,因而讨论的一些问题与今天关于高考利弊的争论十分类似。高考在中国有多方面的使命与功能,一是科学选拔人才,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保证高校生源的质量;二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中小学生努力向学,提高民族文化水平;三是维护社会公平、坚持社会公正、稳定社会秩序;四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参加高考长期以来是平民子弟向上流动的一条重要渠道,高考造成大范围的人才区域流动。
同时,高考又有许多弊端,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有些高中在“备战”高考期间对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主要采用题海战术,学生有如“考试机器”,学校类似于“高考军营”或“高考工厂”,片面追求升学率,尤其是强力追求“一本率”甚至“北清率”,只抓智育而忽视德育和体育,扭曲了高中教育的目标,因此高考制度必须改革。
近年来,尽管高考录取率不断攀升,多数考生应试的压力并没有减轻下来,高考的局限和弊端仍然存在。高考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内容和形式,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发挥出正向功能,减少对基础教育的消极影响。
高考改革的主要方面
《决定》中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表述是对教育规划纲要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分内容的具体化,实际上类似于高考改革的“路线图”。
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是针对目前招考合一的模式提出来的。现在基本上都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教育考试院或招生办公室负责高考的实施,同时负责录取。高等学校没有多少招生自主权,特别是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高校的任务大体上就是接收省级招考部门网上发来的考生档案。改革的目标是由专业机构组织实施考试、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录取,使招考相对分离。与此同时,还要有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
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这次招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便可以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因为有了全省统考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审核录取基础,一些职业院校便可以采用注册入学或申请入学的办法,不必参加高考。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是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一个实现难度比较大的目标。多元录取是指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来择优录取。所谓综合评价,就是综合考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表现来进行评价,以突破现在高考制度对学生评价完全依靠分数的局限。其实,中国的高校招生录取文件从来都强调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但实际上几乎完全是“以分取人”,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之后,更是将分数的重要性推到极致。在中国
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和诚信体系还不够完善的环境下,如何达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体制,还需逐步试行以看效果。
至于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举措,更是这次高考改革引人注目的热点。对于外语科目考试社会化已有较多共识,而减少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还需在试点的基础上谨慎推进。因为减少高考科目不见得就能减轻想上高层次大学的考生的负担。日本的高考并非一锤定音,考生不仅要参加日本大学入试中心举办的“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还要参加各大学自行组织的考试。尽管早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日本还是流行着“四上五落”的说法,意思是说要考上一流大学,一天睡4个小时就能考上,睡5个小时就会名落孙山。“四上五落”的说法后来也传到韩国。这是常模参照考试或选拔性考试的必然规律,因此对那些想考上一流大学的考生而言,减少高考科目并不能减轻学习负担,即使只考一科,也会努力到极限。而科目太少的话,为了保持考试的区分度,势必导致试题难度不断加大,不得不出偏题或怪题,否则无法区分、选拔优秀考生。选好试点,逐步推进
高考是各种教育矛盾与社会矛盾的集合点,改革任务复杂艰巨,“牵一发而动全身”。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多好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使所有人都赞同,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应试问题。
现在高考改革的“路线图”已经大体制订出来,如何才能达到“路线图”所标示的图景?《决定》只是提纲挈领地表述了高考改革要点,真的落实还有待出台更细化的实施方案。高考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实践可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的设想和政策的出台不仅要符合教育原理,还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理论上正确不一定是可行的,只有可行的才是有效的。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决定》中提出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选择条件较好的或较合适的高校进行试点改革,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开,这样才能使高考改革稳步前进。
另外,很重要的是转变招生考试观念,这需要一定的宣传发动,使大学教师和管理人员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如果广泛实行自主招生,打破完全以统一考试分数决定录取的模式,中国许多大学教师就得像一些国家的大学教师那样,花精力为招生服务。以往一般高校教师对招生考试改革不太关心,高教研究界对高考改革研究也重视不够。当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逐渐铺开之后,招生是一件相当复杂、工作量很大的事,许多问题需要高校来解决和研究,院系教师不应置身事外。
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统一考试会逐渐减轻其绝对权重,但还将成为中国高校招生的主体。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这是一个规律,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国情来实行某种招考制度。在招生考试领域,管理权力小于法律,法律小于规律。
不符合规律的设想,即使愿望再美好,也无法贯彻落实。只有符合招生考试规律、符合主流民意的改革,才可能长久实行下去。(作者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第五篇:高考改革
2017年天津高考改革方案
4月28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王璟,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志良,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介绍和解读了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根据方案,从2017年高考开始,在现有英语听力两次考试的基础上,实行高考英语笔试两次考试,取笔试和听力各两次考试中较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
从2020年起,高校招生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将取消文理分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实行全科设置、全科开考,学生根据要求在每学年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等级性考试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等级性考试科目。
从2020年开始,统一高考录取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
方案提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将与统一高考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从2017年起,春季招生将成为市属高职院校在津招生的主渠道。
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探索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录取模式。
政策解读
关于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有哪些具体措施?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我市已于2015年4月出台了《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实施方案》,大幅减少、严格控制高考考试加分项目,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取消了全部7项鼓励类加分项目,保留了4项全国性扶持类加分项目,完善了1项地方性扶持类加分项目。同时,进一步严格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严格监督管理,做好信息公开公示。
在录取方式上有哪些改进和完善?
统一高考继续实行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探索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录取模式。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探索应用型本科专业通过春季高考招生的录取办法。
高考综合改革的主体内容有哪些?
高考综合改革主要涉及到考试科目和招生录取机制的调整。
一是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取消文理分科。从2020年起,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份。英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二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依据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从2020年起,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总成绩满分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
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是如何细化和计分的?
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每门科目成绩由五等细化为
A、A、A、A、A;B、B、B、B、B;C、C、C、C、C;D、D、D、D、D;E共21级,分别占2%、3%、4%、5%、6%;7%、7%、7%、7%、7%;6%、6%、6%、6%、6%;5%、4%、3%、1%、1%;1%。其中,A为满分10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高考综合改革在哪些方面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
一是升学途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自主招生、统一高考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等多种方式中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升学通道;同时,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录取模式。
二是考试科目。在统一高考招生中,学生可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自主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在春季高考中,学生可以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的类别及英语科目的考试项目。
三是考试次数。在统一高考英语科目考试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次数,且取最高1次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四是考试时间。在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中,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结随考随清,每实行全科开考,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和自身实际选择学业水平考试各科目的考试时间。
高考综合改革对现行高中教育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是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形成有利条件。在课程设置上,高中学校可以在选修课程,特别是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形成鲜明特色;在教学安排上,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选择情况和师资情况,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上形成特色,建设精品课程。
二是对高中阶段的选择性教育具有提升和推动作用。学习的选择性是高中新课改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改革目标。等级性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将促进高中课程的走班教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实现共同基础上的有差异、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春季高考实行 “文化+技能”的评价办法,有利于中职学校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有利于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有利于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的融通发展。
三是对中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不分文理和评价体系与机制改革,学生可以文理跨界混搭选课。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文科思维能力和理科思维能力的融合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招生录取会不会取决于语数外统一考试科目成绩?
不会。根据《实施方案》,学生的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与现行高考“3+综合”的总成绩相同,语文、数学、外语分值未变(每科150分,共450分),学生自主选择的等级性考试在计入高校招生总成绩时的分值也未变(每科100分,共300分)。同时,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在A、B、C、D、E等的基础上又细化为21个等级,提升了等级性考试的区分度。
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一考试科目是对学生的普遍性要求,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考查;而等级性考试的3门科目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的,能够反映学生的兴趣、志向和学业专长。
高考英语一年两次考试是如何安排的,将如何计分?
从2017年起,在现有高考英语听力两次考试的基础上,实行高考英语笔试两次考试,为学生提供两次机会,为其他科目实行两次考试积累经验。英语科目成绩取笔试和听力各两次考试中较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高三学生第一次高考英语考试(含两次听力考试)在每年3月份举行,第二次高考英语考试(不含听力考试)在6月份统一高考时举行。
从2020年起,高三学生第一次高考英语考试(含两次听力考试)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同期举行,第二次高考英语考试(不含听力考试)在6月份统一高考时举行。
在津招生高等学校何时公布招生要求?
从2017年起,在津招生的高等学校要统筹考虑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需要和生源情况等因素,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专业(类)或学科门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最多不超过3门),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办法。从2020年起在招生录取中使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
启动高考改革后,学生如何填报志愿?
学生在选报志愿时,自身的等级性考试科目与招生院校的科目要求至少要有1门相一致,方可报考。同时,还要关注招生高校对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综合考虑自身兴趣特长和高校选才要求进行填报。
若高校没有确定等级性考试科目范围,表明学生在报考该专业(类)时无科目限制,均可报考。但要注意:由于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是由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的,所以学生仍需参加学业水平等级性科目考试,以获得相关成绩。
《实施方案》何时开始实施?
《实施方案》规定的各项改革内容和要求,将分年逐步实施。
2016年继续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深化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进录取方式,改革监督管理机制等,并选择部分区县试点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2017年开始实施英语科目一年两次考试,逐步合并录取批次,并从2017年高一年级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1、天津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
天津今年全面启动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中,将建立完善的“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指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指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考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等情况将如实记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根据2014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也表明,未来的高考成绩将是“3+3”模式,也就是说,除了语、数、外3门高考科目之外,学生需要选择3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共同组成高校录取成绩。
2、2016年天津高考全部分科目使用天津卷
从目前来看,天津还没有使用高考全国卷的明确时间表。26个“全国卷”使用省份不含天津,明年天津高考将延续自主命题,维持使用“天津卷”不变。3、2016年天津高考录取批次二本三本合并
2009年以来,继浙江、天津、山东、福建等省份取消三本批次招生,二本、三本合并录取,就意味考生能填的志愿也减少了。往年上了二本线的考生可以二本填写6个平行志愿,三本填写6个平行志愿,今年就只有6个志愿可以选择了。往年这部分考生即使没被二本院校录取,也还有三本院校作为保底,而今年这样的保底不再存在,考生需要慎重考虑,照顾到两个层次的学校。
二本与三本合并为一个批次录取,对考生来说是好消息,取消三本,拉低了二本线,上二本线的考生将扩大很多,应该说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原来高考分数在二本线上0―15分的考生,这部分人,按原有二本、三本分开招生的时候来说,有机会录取二本院校,即使不行,往下报三本也可以走很好的三本院校,但如今,这群人再想读原来的二本院校就变得很难了,即使在原来的三本院校里也未必会读到好学校、好专业。
4、天津高考改革之加减分项目
目前,五类依然具备高考加分资格的考生是:
1、烈士子女;
2、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3、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4、自主退役士兵;
5、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从今年1月1号起,天津已经取消了包括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市级优秀学生、重大体育比赛前六名,二级运动员、市级优秀学生干部、两次以上市级三好学生等全部7项鼓励类高考加分项目。保留了“烈士子女”、“归侨、华侨子女”、“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等这样四项全国性扶持性加分项目。此外对于少数民族考生的地方性加分政策,天津市也做了调整,今后将只适用于天津市属的院校在天津招生。
天津市完善了“少数民族考生”1项地方性扶持类加分政策,2015年1月1日起,只适用于天津市属院校在本市招生时使用,加分分值为5分。该市“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政策属于地方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