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金融学和相关数据网站集
【经济学网站集】
中国证监督会 http://
4、《金融经济学》杂志 网址: http://jfe.rochester.edu/
5、《金融和数量分析》杂志 网址: http://depts.washington.edu/jfqa/
6、《金融中介》杂志 网址: http://
8、《应用计量经济学》杂志 网址: http://jae.wiley.com/jae/
9、《经济研究评论》 网址: http://
【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
1、普林斯顿大学Brian Doyle 网址: http://www.xiexiebang.com/(国际经济学(供学生学习用))
7、Ed.Yardeni 网址: http://www.xiexiebang.com/welcome.asp(经济和金融)
-作者: darkblue03 2005年08月8日, 星期一 01:28
第二篇:金融学、经济学网站超级
经济学相关网址超级大全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4-9-20 14:35:02 经济学家
http:// 16.资本异论
一个工学博士对商品交换和利润来源理论的反思。
http:// 20.经济著作书目
-美国经济学会(AmericanEconomicAssociation)发布。
http:// 28.健康经济学
-网上健康经济学、政策、医药成果资源的指南。
http:// 41.商业参考
-德克萨斯大学关于经济学和商业的参考资源,按主题排列。
http:// 4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含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章。
http:// 64.1800年至今美元的通货膨胀换算因子
-根据通货膨胀率将1999年的美元转换为其它年代的等值数量,也可以将其它的货币相互转换。
http:// 75.Bos的经济预测
-阿拉巴马大学经济系的TedBos基于自创的预测机制进行的经济预测。它是用Web网展示复杂学术成果的一个范例。
http://bos.business.uab.edu/forecast/fore.htm 76.论文索引
提供国内经济论文专题索引。
http:// 126.高木大幸福工作室
借助网络和生命科学实现人人幸福理想。
http:// 463.韩志国
关于经济学家韩志国的新闻评论。
http://
向大家推荐一本杂志的网址:社会科学的进化论。全部文章均可下载。http:///06/0600010209a8a.htm 赵冈 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http://sshtm.ssreader.com/html/06/10026700.htm
文章来源:西部E网 / Views:
910
第三篇:经济学金融学数据库
经济学金融学数据库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www.xiexiebang.com,中国商务部、中国证监会网站等,各种证券软件。
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CSMAR)是国泰安公司联合香港大学,针对高等院校、金融证券机构的专家学者,对于中国股票市场分析研究的需要,而设计研发的高级专业金融会计数据库系统,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中国证券市场交易数据。
世华资讯
• IMF的国际金融数据库免费注册
• IMF的国金年鉴数据资源可以通过免费注册在线获取。请先打开页面:
第四篇:金融学与经济学
金融学与经济学
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在他们合著的《Finance》一书中开篇明义:“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这一看来与经济学含义颇为相似的金融学定义难免让人疑惑:包含了众多子学科的金融学体系能在这一定义下得到涵盖吗?金融学其实就是以金融领域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吗?还是有着其独有的学科特征?回顾历史,人们会对金融学科产生种种疑惑是并不让人感到惊奇的。在这样一个发展时间很短,且涵盖了诸如公司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商业银行管理学、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等子学科的学科体系中,“学科逻辑混乱”曾经是研究者对其所下的结论。然而,伴随着市场现实的发展和金融研究者的不断努力,金融学的学科脉络逐渐走向清晰完整,学科特征日益显著。因此,我们终于可以对上述几个问题做出基本的回答:
第一,现代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个部分,而Bodie和Merton所给出的定义显然是针对微观金融提出的,又被称为新古典意义上的金融学定义。
第二,在金融学体系中,宏观金融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做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或者可以理解为现代(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演绎。而微观金融学则不能做类似的理解,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显现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可以说,今天的微观金融学,已然发展成为一门虽然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但确实有所不同的独立学科,其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微观金融学所特有的“无套利分析”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一思想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是没有的。
一、一个历史的视角: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
众所周知,在其漫长的历史中,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经历的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历程,而金融学则恰恰相反,最早的金融研究是从宏观层面开始的,包括古典经济学家如李嘉图(1821)等人对整体市场价格水平和相应的货币供求问题以及利率决定等问题的研究;新古典后期的经济学家们,如Wicksell(1898),则通过利息理论把宏观金融问题与一般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和经济危机)等结合起来考虑。最后,当凯恩斯革命引致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时,宏观金融学也相应形成,其核心内容就是货币经济学,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封闭的研究环境逐渐拓展到开放的经济环境,国际金融问题(有人将之称为开放经济下的货币经济学)也逐渐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微观金融学方面,由于市场现实的不发达,虽然在今天来看,早在1728年(Gabriel Cramer)和 1738年(Bernoulli)就已经出现了对不确定环境下决策准则的初步思考,20世纪早期Marschak(1938)等人也已经开始进行均值—方差的决策分析,然而最初的微观金融仍主要停留在道•琼斯式的简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经验法则(Rules of Thumb)水平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VonNemnann—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公理体系的建立和Markowitz(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为标志,微观层面的金融学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但是,微观金融的发展并非是从一开始就具有系统性的。在市场现实的驱动下,微观金融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和投资学(Investments)上,公司金融主要涉及公司的资本结构、投融资和股利分配等财务决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阐释资本结构的M—M定理(1958);而当时的投资学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通过资产和证券的定价获取最大收益的问题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包括Farna(1965)的效率市场假说、以Morkovitz的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的Sharpe(1964)、Lintner(1965)和 Mossin(1966)三人建立的单期CAPM模型、Ross的 APr(1976)模型等。这些理论显然在寻求一些共同问题的答案:金融市场是怎样运行的?在这个市场中,如何能够在风险(不确定性)环境下获得证券的合理价格以提高投资者的收益?可以看到,这些研究都是非常朴素而具有很高的直觉性的,但却为未来微观金融理论的深人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同时,在实务界,一个类似的工作其实也在同时进行,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金融系统的动态特征决定了微观金融研究不可能长期停留在单期的基础上,现代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吸引了大量最优秀的人才,他们的工作将微观金融从最初的公司财务和投资学中拓展出来,进入到一个更为一般、更加符合现实、也更加复杂的动态研究框架中。最初,这些工作都是零星而渐进地进行的,现在看来我们大致可以将其理解为以下几个主线:
1.对CAPM模型的跨期拓展和一般拓展。20世纪70年代Merton(1971,1973)等人运用动态规划和Ito随机分析技术,将单期拓展到多期,将投资者的消费、投资和终生效用纳入研究,发展出跨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等,并在技术上首次运用了连续时间的研究方法(Merton,1996)。
2.无套利思想和方法的演进。M—M定理是最早引入无套利思想的金融学理论,Black&Scholes(1973)在期权定价模型中对无套利思想的运用则使得这一金融学基本原理大放异彩,Ross在1976年提出的套利定价理论同样也是遵循这一思路进行的。1976年,Cox和Ross开创了与无套利具有内在一致性的风险中性(Risk Neutral)定价方法,将无套利思想推向深入。之后,HarrisonD.和Kreps(1979)、Harrison D.和Pliska(1981)进一步证明了一个无套利的均衡体系可以由等价鞅测度来获得,从而使得无套利的金融直觉在严格的金融研究中得到验证。
3.对金融市场一般均衡的研究和验证。这一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AITOW(1953)和Debreu(1959)对一般均衡模型在不确定性方面的拓展,以及或有权益证券和阿罗证券的概念。20世纪加年代,Duffie & Huang(1985)将此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证明了动态一般均衡的必然存在,并提出了现实的解决方案。
纵观微观金融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个针对不确定环境的研究体系,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为资产定价,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微观金融实现了从单期到跨期、从个体决策到市场动态一般均衡的拓展,形成了独特的无套利分析方法,从而得以初步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这一学科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时间(跨期)和风险(不确定性),其目标则是通过确定合理的资产价格,获得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市场均衡。因此,Bodie和Merton所说的“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的确是对微观金融学的一个准确描述。
二、供求分析和无套利分析:金融学和经济学分野
如前所述,微观金融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当近似的:建立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在此目标下追求定价的合理性,以形成一个合理的均衡价格体系。另外,也有众多的经济学思想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在微观金融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信息经济学,尤其在上个世纪 80和90年代,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金融学中使用的频率可能不会少于它们在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机会。因此,可以说现代微观金融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微观经济学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新古典特征,这也正是Bodie和Merton的上述定义被称为新古典金融学(Neoclassical Finance)的原因。
然而,是否能据此认为(微观)金融学实质上就是经济学,只是一门具有不同研究对象(金融领域)的经济学呢?这一观点并不正确。事实上,金融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最终导致了其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与经济学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尽管金融学和经济学都可以在效用最大化和均衡价格体系的整体框架下得到阐释,但它们的研究方法却是相异的,其最突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供求分析和无套利分析的区别。
(一)供求均衡分析和无套利分析: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主要差异
1.供给和需求分析:经济学的根本分析方法。供给和需求及其相应的均衡概念一直都
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无论是什么市场,无论信息结构有多么复杂,经济学中几乎所有的模型都是在供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从需求方来说,需求曲线是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目标和收入约束条件下形成的,其位置实际上是由外部力量如消费者偏好来决定的;而供给曲线则是以供给方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一定的技术约束和市场约束(市场需求曲线)条件下形成的,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为均衡产量(消费量),相应形成了最优的均衡价格参数。显然,经济学供求均衡分析方法的结果就是推导出了一个数量—价格机制,价格必须在均衡点上,否则市场供求力量就会发生作用,所有的经济学模型最终几乎都是以获得使供需匹配和市场出清的价格结束。即使是在复杂的博弈论模型中,例如双头垄断模型,都可以被认为是对供求分析方法的拓展。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在宏观经济学中找到这一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赐曲线、LM曲线、总供求曲线乃至货币经济学中的利率决定理论等,无一不隐现着供求分析的影子。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那个萨缪尔森的著名的经济学笑话——只要学会了“供给”和“需求”两个词,一只鹦鹉就能成为经济学家。
2.均衡分析和无套利分析:金融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进一步来看,供求分析在经济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显然是与其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息息相关的。在微观经济学中,竞争环境下的普通供求曲线是在其他价格都保持不变的传统假设下进行的,商品之间由于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而使得价格弹性处于正常的范围内,这使得供求曲线在大多情况下都存在均衡交点,供求分析得以顺利进行。而在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机制的特殊性使得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了和经济学的供求分析法不同的特点。
我们知道,在众多的金融学理论模型中,主要包括两种分析方法:其一是均衡分析方法,如典型的CCAPM模型、ICAPM模型等;其二则是无套利分析方法,其经典运用包括APT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
(1)金融学均衡分析法。从金融均衡分析法来看,乍看之下它与经济学中的供求均衡分析相当类似:首先,均衡分析法的整体研究思路是从市场投资主体的效用最大化出发,在一定约束条件(收人预算约束)下获得均衡状态的资产价格,在这里价格是最终的输出变量(Outputs),这和经济学中消费者理论的演绎过程相当类似。其次,它们都属于均衡分析方法,更进一步说它们都属于绝对定价法:它们的核心都在于理解和度量那些导致金融资产(商品)价格变化的各种经济因素,用以解释资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第三,金融学均衡分析和经济学供求分析的理论演绎过程都比较侧重于问题的纯理性描述,往往形成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均衡价格,其缺陷在于常常和市场相去甚远而难以实际运用,但在描述资产价格形成和变化的整体影响因素方面却往往具有更大的一般性,因此都被较多地看做一个分析资产定价问题的理论框架。
然而,在这两者之间,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区别却是:在金融学均衡分析方法中,金融产品的价格决定并不需要进行供求双方的共同分析,在这里金融产品的供给方似乎消失了,而只要对需求方进行研究就足以推出均衡状态和均衡价格。金融学分析方法的这一特点是由其研究对象的根本特点决定的。金融市场与普通商品市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没有明确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分,金融产品的供给者并不仅限于工商企业,在这里,除了金融产品的最初供应者,金融市场上的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随时可能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切换,加上金融市场中的卖空机制、套利活动和金融产品的可复制特性,金融市场上的供给在很多时候都可以认为是无限的,也就是说,金融市场上的供给曲线在很多时候都是水平的。
因此,在供求曲线均为水平的金融领域中,经济学中供求决定价格的老套路显然无法继续使用了:在尚未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我们无法描述交易数量如何沿着供求曲线运动达到均衡点;在均衡状态下,虽然价格是确定的,但是两条重合的供求曲线使我们仍然无法找到均衡的交易数量。总之,供求分析一旦失去意义,数量—价格机制就无法发挥作用。
这最终导致了在金融学的均衡分析方法中,研究者们不得不放弃供给方,而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需求方的最优化分析之上;同时,金融研究者们也很少再涉及数量—价格之间互动机制的研究,取而代之的是对风险—收益互动机制的深入分析。
(2)无套利分析法。数量—价格机制和供求分析不起作用,研究者们必然不断寻求其他方法,与供求均衡分析方法迥异的无套利分析方法应运而生。无套利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其实非常简单,研究者惟一需要确定的是:当市场中其他资产价格给定的时候,某种资产的价格应该是多少,才使得市场中不存在套利机会?很明显,无套利分析法的诸多方面都是与金融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相吻合的:既然数量—价格机制不存在,无法从均衡数量推导出最优价格参数,无套利分析方法就不再考虑价格运动后面的数量变化,③而是将市场价格作为输入变量;既然金融产品之间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投资者随时可以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切换,他们关心的只是各种金融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无套利分析方法就以“相对定价”为核心,寻求各种近似替代品价格之间的合理联系,通过对“无套利”目标的追求确定合理的市场价格。无套利分析在衍生产品定价中的广泛运用是金融学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方法互动的最佳说明。衍生产品的冗余证券性质决定了其可替代证券的存在,而相应的无套利分析必然成为定价分析的核心。
Black和Scholes著名的适用于一般衍生证券价格的Black—Scholes微分方程,为后来脍炙人口的风险中性定价原理、等价鞅测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也正是基于他们对无套利分析方法在金融学中的运用,终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3)均衡分析和无套利分析:主要差异。从上文中我们已经知道,金融学中的均衡分析方法与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全然相同,而无套利分析法则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那么在金融学研究中,这两种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理解呢?首先,均衡分析法属于“绝对定价法”而无套利分析法属于“相对定价法”。
其次,从市场状态来看,无套利的存在是均衡状态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均衡的时候必然是无套利的;但是无套利并非是均衡的必要条件,即无套利只是局部均衡,并不一定意味着一般均衡。因此从这一点来看,相较于均衡分析,无套利分析也具有更大的一般性。
与均衡分析相比,无套利分析是金融学研究中更具有标志性的基本方法,也是金融学实际运用中被采用的主要方法,除了无套利分析法与经济学分析方法差异比较明显,因而更大地体现了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区别之外,这一点主要是由金融市场(更确切地说,是金融数据)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在金融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接近)市场真实状况的数量的日数据乃至日内数据,金融数据的这些质量和数量特征导致了金融研究者能够得到比经济学研究者更高的“回报”:我们可以从数据研究中得到更符合市场的可运用的结论,这必然使得那些阐述式的(Indicative)经济模型(如均衡分析方法)要相对弱于与实际数据相联系的经济模型(如无套利模型)。由于无套利分析的结果更贴近市场和真实世界,极大地展现了金融学的实用性,从而在运用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其他差异
除了无套利分析和供求分析这一主要差异之外,金融学和经济学还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其他一些不算非常显著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还是和金融学的特定研究对象性质息息相关的。差异之一就是金融学较多地使用连续时间分析而经济学则较多使用离散分析。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学是关于跨期和不确定性的学科,运用连续时间分析具有技术上的便利性。另外,尽管现代经济学正在向涉及不确定性和动态过程的研究方向努力,但其基础部分仍然主要以(比较)静态分析为主,而不确定性和跨期动态则可以被认为是金融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合理地得到这样的结论:由于研究对象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的特殊性,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独特特征的学科。实际上,金融学研究方法已经
和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那些涉及到时间和不确定性、研究对象具有与金融学类似性质的领域中,如货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等,很多以前用非金融方法进行研究的问题现在都被看成是金融问题。利率期限结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这是货币经济学中的一个内容,主要用供求方法进行分析,而今天,人们大多用无套利的思想和随机过程的基本方法对它进行研究,从而使它变成了金融学中的一个主题。而且无可置疑的是,经过这一变化,分析的水平大大提高了。另一个例子是实物期权,金融学中用于研究期权的工具被广泛地运用在那些包含了一些与期权概念非常近似的问题的领域中,例如环境经济学。因此,如果认为金融学就是一门针对金融领域的经济学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
第五篇:金融学+经济学就业方向
金融学一直稳居在学生报考专业的前五名,这是和其就业行业的高收入是分不开的。海文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对金融学的就业方向进行了盘点,归结出了八大就业方向,并对此进行了深度解析。希望能给报考金融学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
进入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做金融官员,对于金融研究生而言应是首选。首先,中国金融学是立足于宏观经济学,基于金融市场宏观调控,专业应用较易入手,政策把握比较到位;其次,在行业管理部门做上三五年再入行到实践机构至少能给个中层以上的职位。其局限在于:要进入这几个行业主管部门难度较大,可能还需要背景依托,本科生想进较难,除非本人确实非常优秀。
二、商业银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首先进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是毕业生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具备一定的银行业从业经验、专业背景,再到股份制商行或外资银行驻华机构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同学起初就是投身于国有四大行中,在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发展起来之后,纷纷跳槽,并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行的中坚力量,很多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少数成为高层领导。城市商行、股份制商行的灵活务实、不论资排辈的干部任用方式,使得四大行成为其专业人才的“黄埔军校”,至今这种情况仍在延续。另外,虽然国有四大行有一些遗留的官僚积习,但其稳定的收入,较轻的压力,较高的福利水平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尤其对于女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建议对四大国有商行感兴趣的朋友把专业方向集中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货币政策等方向上。
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如开发行、农发行亦是较佳选择,但其工作性质类似公务员,金融业务并不突出,是靠政策吃饭的地方,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益处相对于行业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来说还是较弱的,若想在金融领域成一时气候最好不要选择这样的单位。不过目前这类单位的工资水平待遇等比商业银行好,而这也成为吸引毕业生眼球的亮点所在。
四、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风险性很大的金融公司。
证券、信托、基金这三家均是靠风险管理吃饭的,存在行业系统风险因素,但一旺俱旺,赚钱相对较易,短期回报较高(风险亦大),且按真正的企业管理机制运行,如果想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建树,在这一行业做是极佳选择,很多基金经理、投资银行经理人员都年薪过百万。难点是学历要求在逐步提高,最低要求硕士学历,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选择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专业方向,如果是学财务管理、法律硕士专业(本科是金融经济)的,这也是不错的选
择。最近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金融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又添一新的选择,而其大投行的操作方略,又使其在人员使用上奉行精英路线,在投行业有一句话是“公司百分之八十的利润是不到百分之五的员工所创造的”。上述三家当下用人思路是积极挖角,在金融行业内人员流动性最强的当属这三家。有志于风险管理、终日奔波、常年胃痛、居无定所的精英人才不妨选择这个行业。当然,不能否认,这个行业给你的回报与投入相比还是成正比的。建议男同学选择此行业,应该更有发展。
五、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类似于政策性银行,目前其设立之初的目的和作用在逐渐消退。金融租赁、担保这个行业发展迅速,可以考虑进入,当然,如果有在银行、证券的从业经历,进入到这个行业中应该更有作为。
六、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保险公司可以参照对商业银行的分析,做上数年,有保险营销、风险管理经验之后,在国内股份制保险机构迅速成长、外资保险机构进入的契机下,还是大有可为的。保险精算专业是非常吃香的。社保中心以及财政审计部门等是养老的地方,稳定有余,灵动不足,当然,希望获得稳健回报的朋友不妨作为一个选择来考虑。
七、上市(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在上市公司证券部的工作经历亦可,先天横跨证券产业两行,再要发展有立脚点。如果全程做过IPO筹备工作,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将更加有益,它对财务、产业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八、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高校、研究所是有志于做学术的同学的首选,这显而易见就不多说了。
整体概况
相对于本科生,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经过几年的深造和导师的精心辅导,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科研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就业面也得到相应的拓展。
一般来说,毕业生可以选择出国留学和国内就业。在当前金融危机下,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是受到影响的。整体上看,毕业生进外资企业的难度加大了。国际贸易等与全球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就业受到较大影响,进出口行业有减少招聘人数的趋势。但是,这次金融危机对本土企业的影响并不那么明
显。2008年11月华南农业大学银行、证券、保险、财会、营销类专场招聘会,100家企业共设有120个摊位,提供岗位1000余个,而入场学生有1.2万左右。一些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逆市招人,进行人才储备,当然他们所招收的人才肯定都是高素质人才,高学历也是其中一个方面。
如果我们单个看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就业问题可能会显得悲观,但如果看整个就业大环境,经济学科门类的就业率并不算差。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而且这次金融危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热门和冷门专业的看法。不论现在的局势如何,我们能做的就是无论牌面好坏,尽力打好手中的这一副牌。
对于理论经济学毕业的研究生,由于具有基础性,可灵活就业,可以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经济咨询单位、金融机构、高校、科研所等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等科研工作和经济类专业教学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进入新闻、出版等部门。
对于应用经济学毕业生,可针对自己专业方向的特点进行择业。一般而言,国际贸易学专业主要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理论研究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和科研工作;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财政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在财政、税务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进入经济管理部门和各大公司进行统计分析和预算工作。
总之,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泛,可在贸易业务、金融业务、证券投资、银行系统、保险业等领域内大展宏图,可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可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等工作。
从整体上看,经济学硕士毕业后,就业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不过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毕业后,更多的是从事研究性工作,据经济学考试中心的观察统计发现,在校期间注重实践,同时研究功底比较深厚的经济学硕士生,刚出校门拿到年薪10万以上者,不在少数。
为帮助备考2009年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了解经济学硕士生的职业前景,以便选择好自己未来的专业,教育经济学考试中心特别组织人力梳理了相关资料,并对经济学各专业硕士的就业方向、薪酬状况、从业行业、就业前景、事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以飨读者与学员。本文就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专业进行了系列观察与统计分析。
就业状况
近年来,大家平素能看到众多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在闪光灯下意气风发,但是根据统计,2003年广东省经济学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在50%以下,而该省各专业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75%。可见经济学专业本科就业并不理想。原因是两方面的。首先,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
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等;其次,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面广,而实用技能不专,研究深度不够。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情况不能说非常理想,但要找到工作也并非难事。就业薪酬水平高的不是很多。
就业方向一览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经济学门类的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1)经济预测、分析人员
此职位各个行业中都有,但一般只有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公共研究机构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该岗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2)对外贸易人员
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为国内客户寻找国外货源;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
(3)市场营销人员
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例如电讯、软件等,销售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走高。即使在非技术领域,销售职位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而这个职位对专业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一些跨国公司的销售培训生中常能见到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当然,这个岗位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4)管理职位
研究生与本科生不一样,大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都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正式进入社会时,也能谋得一些管理职位,例如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
就业前景观察
经济学门类里包括多个二级学科,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针对经济学硕士生的就业情况统计与抽样,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咨询行业、证券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尤其是其中的研究与分析、咨询性部门,当然也有自主创业者,或者在其他行业从业的。
金融系统主要是银行、证券、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公司,从事的岗位主要是研究、分析类的。
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凯捷、科尔尼、摩立特、德勤、博思、普华永道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和君创业、新华信、远卓、汉普、华夏基石、佐佑等。
证券业主要是各类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天一证券、原证券、联合证券、上海证券、北京证券、昆仑证券、西南证券、天同证券、湘财证券、兴业证券、南京证券、东吴证券、民生证券、中银国际、西部证券、国海证券等。
媒体也是一个不错的行业,一般而言,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可资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比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工商时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