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课检测题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课检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2年的春晚背景设计很“亲民”,体现了一种创新,张扬了一种龙的精神,不奢侈、不豪华,张扬了一种民族艺术氛围、中国特色风格、时代精神风貌、公民理想情感。看节目,读背景,如在相守一道时代文化盛宴。对于“文化”的理解,下列说话正确的是()
①文化就是文学艺术,是小品、相声、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的总称②文化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③文化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的创新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并不仅限于文学艺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里的“文化”是()①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③指科学知识或受教育的程度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08年6月12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钓鱼台5号楼紧紧握手,两会领导人直接启动了双方中断九年多的商谈。②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③晨练、下棋、唱歌、扭秧歌等社区活动 ④某校为迎接高考的到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共铸诚信”征文活动⑤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社团活动⑥2008年6月17日至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举行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4.第十三届CffIN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共分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合唱五个演唱类别。这反映出()A.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D.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5.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6.2011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最美妈妈”吴菊萍的颁奖辞是:“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③通过人的活动可以透视人们的文化素养④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7.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A.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D.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8.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9.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10.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A.文化作为物质力量能够决定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作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2.右面漫画反映的观点是()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知识力量就是文化力量 D.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13.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开展了“学雷锋”便民服务活动,通过一份小小的善行,一份恒久的支持,践行雷锋精神,向社会传递青春正能量。这说明()①人的文化素养是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培养起来的②透过物质载体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活动③文化是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能存在 B.经济和政治是由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由上帝创造的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经济由政治、文化所决定.又对政治和文化有重大影响
15.“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这段歌词表明()
A.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 精神世界 D.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16.《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很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这段话说明()
A.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B.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 C.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8.创意产业是文化与经济全面融合的产物,知识经济出现以后,文化和艺术经济开始成为全世界发展的新趋势。2011年9月22日,上海市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占上海生产总值的9.75%。已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上海市力争文化创意产业2015年占全市生产总值12%,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这说明()①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④文化总是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9.长期以来,标榜“客观”、“公正”的某些西方媒体报道中国问题时,或由于思维定式或价值观念的差异,或出于某种特殊的需要,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都持有固执的取舍与评判标准。这警示我们()A.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B.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C.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D.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0.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 了矛盾斗争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22.为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作出“千人计划”决定,要求并支持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2010年7月28日至8月3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70位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的入选专家到北戴河休假。国家的行为再次向社会宣示了“知识和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宝贵。国家这样做()①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②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氛围,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③能够激发这些专家们的爱国热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④说明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原生态文化具有普遍的积极价值②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③文化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交融④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4.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或“非典”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
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 D.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5.2013年3月6日,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2013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及其《分工实施方案》。我国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
A.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B.把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C.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D.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50分)
26.材料1:《人民日报》报道,我国文艺演出引进和派出每场收入比为10:1,出版类引进与输出比为6.84:1,中外文化贸易额相差更是高达10倍之多。我国的文化逆差正在制约着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材料2: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和经济优势,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大量渗透到发展中国家,潜移默化地模糊着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与特征。国外敌对势力也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因此,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1)材料1和材料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2)两则材料对我国提高综合国力有何启示?(11分)
27.辨析题(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啦,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发展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15分)
28.2013年1月4日至5日,2013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出席2013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并作工作报告。他强调,文化系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力在坚持文化的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4个方面狠下功夫、狠抓落实,切实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全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文化系统之所以要切实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全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原因。(18分)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课测试题
参考答案
1——5 BBCCA 6——10 AAACC
11——15 BBBCA
16——20 BCBDB 21——25 AABD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6(1)材料1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材料2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我国面临严峻的文化安全问题。(6分)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4分)我们应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4分)防止国外文化侵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3分)
27.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的发展。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判断3分)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6分)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都有超越经济制约而相对独立发展的事例。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6分)
28.(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6分)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文化系统要切实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全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6分)
(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化系统要切实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全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6分)
第二篇:高二政治检测题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题3.5分,合计77分)
1.《经济日报》报道,当前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以上数据说明()
A.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B.我国农村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
C.我国农村的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D.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低
2.上题材料中说明的问题对农村的影响是()
A.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B.不利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C.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D.缩小了城乡差别,增加了农民收入
西汉刘向在《说苑》中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词,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回答3—4题。
3.“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二字()
A.体现了古人对文化的力量的一种深刻认识B.体现了文化非常丰富的形式
C.说明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D.说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4.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个人的成长历程中②思想、道德、教育、文学、艺术中
③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④文化的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中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5.下列哪些现象属于文化存在的具体形式()
①马克思主义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共产主义信仰
④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⑤文化传播、积累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6.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总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这是因为()
A.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
B.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C.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对政治、经济有反作用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7.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这说明()
A.人类发展到今天,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B.人类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C.人类发展到今天,文化与民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D.人类发展到今天,文化与法制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我国两宋时期文化领域新特点之一是宋词的繁荣。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词人,其词风深受国破家亡之痛的影响,忧伤而忧郁。后世的文人作家在表达忧伤的作品中,比较喜欢引用李清照的词。回答8—9题。
8.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词人,其词风深受国破家亡之痛的影响,忧伤而忧郁。这说明()
A.婉约派的风格B.两宋文学的主流是词
C.一定的文化现象都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D.封建制度的腐败
9.后世历代的文人在表达忧伤的作品中,是比较喜欢引用李清照的词的,可见()
A.李清照的词促进了后世的人们的全面发展B.宋词丰富了我国文学史内容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D.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10.国家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
A.经济力量B.军事力量C.人才D.道德素质
11.海外学者回国创业周活动在北京、上海、江苏等14个省市展开,并决定在北京举办“聚焦特大型国有企业”专题活动。海外学者回国创业()
A.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B.可以解决我国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
C.意味着我国将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意味着我国即将摆脱不发达阶段
12.在封建社会,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而必须遵循封建礼教的规范交往,这说明()
A.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D.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13.在异国他乡,一声平常的问候,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一副耳熟能详的对联,都是一杯数千年的中 华文化的佳酿,令人心醉。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成为我国现阶段人民精神力量的主流D.中华文化总给人无穷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发挥文化的精神力量,红色旅游正在升温。回答14—16题。
14.贵州省遵义市及黎平、荔波等县几个主要红色旅游点,春节黄金周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2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4500多万元,占全省春节黄金周期间旅游总收入的154%。这表明开展红色旅游()
A.只是为了增加当地经济收入B.直接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C.有利于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D.弘扬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15.江西省红色旅游景区异常火爆,井冈山接待游客2.1万人次,12万名党员干部到瑞金革命旧居旧址参观学习,红色旅游成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课堂。开展红色旅游有利于()
A.迅速提高革命老区群众的生活水平B.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C.保护革命老区的环境D.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6.以“延安精神、革命圣地”为主题的“红色之旅在延安”活动启动后,陕西省将结合延安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开发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如“红军长征之路主题公园”、“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等,增强延安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该活动的启动()
①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尝试②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③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④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2012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5周年纪念日,南京市当天上午10时在全市拉响警报,在纪念馆举行庄严的悼念活动。从该活动的影响力来看,此举()
①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举措②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
③能杜绝世界范围内战争的发生④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8.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后()
A.能够随时随地轻易改变B.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将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C.永远不会改变D.会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唐朝的统一强盛,内外交流的广泛频繁,赋予了唐代文化兼收并蓄、博大辉煌的时代特征,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时期在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等科学技术领域都有新的突破。雕版印刷已经出现。在文学艺术中,特别是诗歌、书法、绘画、雕塑以及音乐舞蹈领域成就卓著,名人辈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随着城市的繁荣,唐人的社会生活也更加丰富多样,在服饰、生活用具,以及娱乐项目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反映出唐人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的改变。回答19—21题。
19.唐朝的统一强盛,内外交流的广泛频繁,赋予了唐代文化兼收并蓄、博大辉煌的时代特征。这说明()
A.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B.文化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文化的吸引力D.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20.我们讲的文化,既包括材料中所讲的科学技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更包括()
A.文化的传承和发展B.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部分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 D.从原始到现代的部分
21.材料也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
A.经济竞争力B.文化实力和竞争力C.科技竞争力D.教育竞争力
22、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 ②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对经济起重大决定性作用 ④电影市场全面繁荣,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⑤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
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⑤
二、非选择题(23分)
23、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组织了多场专项展览,如数字广播电视产业展、国际动漫画及卡通游戏展、中外文化精品展、中国国粹暨当代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国际印刷精品暨技术设备器材展等。“文博会”引来全国7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380亿元,其中超亿元的项目80个,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54个。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3分)
24、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盛会、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某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10分)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A4.C5.D6.C7.A8.C9.C10.C11.A12.B13.A14.C15.B16.D17.A18.B19.A20.C21.B22.B
二、非选择题
23.答: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在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取得巨大成功充分体现了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的积极贡献;在发展文化事业的时候也要注重与经济的联系,使两者共同发展。
24、答:①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②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决好软实力不足的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俄语年”和俄罗斯“汉语年”将借助文化的载体——俄语和汉语在中国和俄罗斯的传播,进一步深化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夯实中俄友谊的民间基础。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何意义?
答:①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②有利于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增进我国人民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③有利于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④有利于促进国家间政治互信,推动经济发展。(其他意义)
补充: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答: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还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三篇:必修三专题四检测题
历史专题四测试题
命题人:江红梅 审题人:杨大天
一、选择题(50分)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其正式提出于()
A.兴中会成立时 B.中国国盟会建立时 C.《民报·发刊词》中 D.临时总统誓词中 2.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要含义不包括()
A.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把反清与建立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 C.突出反满反清 D.将反清与反帝结合起来 3.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民权主义主要解决了()
A.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B.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问题 C.怎样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关键问题 D.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根本途径
4.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了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
A.民族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 5.下列关于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是实现三大政策的唯一途径
C.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 D.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6.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比三民主义的进步性表现在()
A.反对清王朝专制 B.反对帝国主义 C.自由、平等、博爱 D.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7.毛泽东曾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A.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代名词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新三民主义有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8.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9.假如你是一位高考阅卷老师,在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该给分的是()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C.新三民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D.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10.毛泽东在下列哪篇文章中明确指出农民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D.《新民主主义论》 11.1927年9月,毛泽东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创作时毛泽东已()
A.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D.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12.毛泽东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道路的文章是()
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②《井冈山的斗争》 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B.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C.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武装斗争的主体是工人阶级
D.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14.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②《论十大关系》③《井冈山的斗争》④《新民主主义论》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5.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依据是()
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经验的总结③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④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6.毛泽东曾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 中共“高明些”的表现有()
①工农武装割据②一国两制③大跃进运动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科学发展观 A.①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7.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的理论成果有()
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②中国革命的动力与前途问题
③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 ④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指的是()
A.纠正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C.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D.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1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式开辟,其依据有()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形成③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④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③人民民主专政 ④新民主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1.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
A.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B.中共十四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22.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历史课题()
A.“中国的革命性质是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D.“姓资还是姓社” 23.下列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是()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代表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 2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A.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25.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正确的理解有()
①前者是后者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②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③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④后者取代前者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二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的宪法是什么?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3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3)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5分)
27.中国农业人口众多,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能背离这一国情。(15分)
材料一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维埃政权 中国的苏维埃政权虽然始终在农村,来源却很洋气,是直接从苏俄引进的。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张鸣《苏维埃乡村追求》
材料二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神情隐秘而带悲壮地签订了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5分)
(3)聆听历史,是一种智慧。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你的认识。(5分)
28.国庆大阅兵是中华民族逐步崛起并走向现代化历程的阶段总结和历史见证。(22分)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
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
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以上材料均摘自《新民网》 材料四
2009年的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在阅兵典礼结束后的群众游行方队中,以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为主线,以“我与祖国共奋进”为主题,按照高举旗帜、展示成就和面向未来展开设计,分为“思想篇”“成就篇”“未来篇”三大篇章和七个部分,其中“思想篇”包括第一至第四部分《奋斗创业》《改革开放》《世纪跨越》和《科学发展》……
阅读材料,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答,6分)
(2)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狂热浪漫”的表现有哪些?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3)“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5分)
(4)结合所学知识,“思想篇”体现了哪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6分)
高二历史专题四测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5.C D A C B 6-10B C B C A 11-15.A B C B B 16-20.D D B B A 21-25.B B D C B
二、非选择题 26.(1)民权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3分)(2)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变化的原因: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
际的帮助。(2+3分)
(3)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成为当时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5分)27.(1)“中国化命运”: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武装斗争的失败教训。(2+3分)
(2)原因:“左”倾思想的影响;人民公社化体制的阻碍;农民生活困难。
影响: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3+2分)
(3)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要符合农业大国的实际;农民在民主革命和改革开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全社会都要关注“三农”。(5分)
28.(1)理论上: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实践上: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揭开了中华民族的新篇章。(3+3分)(2)表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3分)(3)心声:对领袖的尊敬爱戴;对改革开放的拥护。
原因: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2+3分)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6分)
第四篇:必修三检测题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检测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CABA6——10:DCDDC11——15:DDABA
16——20:BDBDD21——25:ABABA26——30:BADDC31、(1)以德治民、仁。(2分)
(2)董仲舒主张“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4分)
(3)朱熹;“存天理、灭人欲”;(2分)
(4)命运:维新运动,孔子被康有为看做改革的先师,推动维新变法运动;(1.5分)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1分)新文化运动,孔子被视为旧文化旧道德的代表遭到批判,走向衰落。(1.5分)
32、(1)①瓦特:蒸汽机。(1分)②蔡伦:改进造纸术。(1分)
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繁荣;政策开放;科举考试的促进。(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2分)④宋朝(1分)
⑤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宋元话本奠定了基础。(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3分)
⑥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1分)⑦现实主义(1分)⑧《格尔尼卡》(1分)
(2)认识: 文学艺术作品具有时代性,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33.(15分)⑴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3分)
⑵思想:知识即美德(或强调教育对成就人的道德的重要性)(1分)
因素:伴随生产力的发展,新兴阶层(地主、工商业奴隶主)财富增长,社会地位提高; 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知识分子)队伍壮大;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活跃(任答2点,4分)
⑶变化:由肯定人性及合理的财富追求,到否定人性,否认财富的作用,追求纯粹的义理道德(2分)
影响:重视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1分);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产生了消极影响。(1分)
⑷现象: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崇拜超过对知识和美德的崇拜(拜金主义盛行),造成社会道德败坏。(1分)
认识:财富与道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抛弃道德片面追求财富,或压抑人性片面追求道德都是不可取的。(2分,言之成理即可)
第五篇:高二年级文科班必修一专题三检测题
高二年级文科班必修一专题三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太平天国l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A.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主张挽救民族危亡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代表先进历史潮流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认为,天下是上帝(即西方的上帝)的天下,满洲人原为野蛮之人,祸乱中国(中夏),“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故选A项。
2.160年前的南方民谣唱到:“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
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 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故①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统治的内容,没有体现其反侵略的内容,故④错误;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民谣的形式也显得落后,故②③正确。3.《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施政方案,它的提出()A.反映了农民阶级发展经济的要求
B.符合当时太平天国的社会实际
C.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D.反映出先进中国人探求强国之路时在向西方学习解析:《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答案】D 4.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依据应是()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资政新篇》的实施
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D.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这一历史任务从太平天国运动最先挑起,故答案选C。
5.孙中山于太平天国失败30余年后创立兴中会,并自命为“洪秀全
①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 ②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打到列强,除军阀”成为时代潮流 ④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9.1912年元旦,《申报》一篇名为《新祝词》的文章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这段材料表明()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中华民国已经成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国实现国民当家作主 【答案】B 10.孙中山说:“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 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下列事件符合孙中山的“政权”思想的是()A.成立同盟会 B.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D.建立湖北军政府 【答案】B 11.下图是湖北省某中学高一某同学关于近代史上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判断该事件()
A.使中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使中国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 C.使得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笔记内容判断,该事件应是指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辛亥革命使民 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A、B两项结论不符合史实,D项结论中“封建制度”应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2.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答案】B 13.1919年5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中国人民获得合法游行示威的权利始于(C)
A.鸦片战争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民国成立初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C.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1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这说明华民国
()
A.实行议会共和制 B.权力过于分散 C.注重权力的制衡 D.实现了全国普选
【答案】C.解析:临时参议院执行的是立法权,几乎与临时政府同时成立,表明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5.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
A.成立同盟会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发动护法运动 D.发起新文化运动 【答案】B 16.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的美国研究及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以下哪一项最能反映民国初年中国人心中的额美国形象.
A.世界霸主,科技腾飞 B.战略盟友,民主国家 C.纸老虎,一天天坏下去 D.政治典范,民权楷模
【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初期国人对美国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资产阶级革命派以美国为榜样,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行总统制。由此可知,在民国初期国人眼中的美国是政治典范,民主的楷模。A是二战后初期的认识,B是二战期间的认识,C是20世纪60、70年代后的认识。因此正的答案选D.【答案】D 17.有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
21.以下材料源自于中共某一时期的党纲
“第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第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一一一消灭阶级。第三,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B.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共奋斗目标 C.是彻底地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 D.中共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答案】C 22.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 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中共决定与国共合作。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靠工人单枪匹马无法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统一战线。【答案】D 23.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国民革命军建立 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广大工农群众支持 【解析】联系1924到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的史实从组织领导、革命历程和革命成就及影响等方面理解。正是在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答案】C。
24.毛泽东作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词中提到“暴动”,其矛头是指向谁的?()
A.国民政府 B.北洋军阀集团 C.日本帝国主义 D.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本题较简单,秋收起义中革命的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选A项,25.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图1党员数量消长 图2党员成分构成变化
A.1921年和1922年 B.1927年和1928年C.1937年和1938年 D.1949年和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