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政治必修三前三单元试题
高二政治必修三前三单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从中选出最佳选项。每小题2分,共6 0分)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学校举行的体育节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⑨千年古树
A.①③④⑤⑦B.②③⑤⑥⑦⑨
C.②③⑤⑥⑦D.②③⑤⑥⑦⑧
2.法国作家雨果指出:“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鲁迅也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来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炮、气球等只是普通物品,但却赋予文化内涵,这是因为(.)
A.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气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现象无处不在D.文化往往通过物质性的东西来承载
3、一位在英国投资的中国老板,为了感谢公司员工作出的贡献,在周末请员工吃饭。饭后,英籍员工要求中国老板为他们发加班费,对此,中国老板感到不可思议,为此还发生了矛盾。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是()
A.英籍员工无理取闹B.中国老板过于吝啬
C.文化素养存在差异D.不同文化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产生差异
4.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科技巨著,有“转换帝国古今工艺的 总汇”之称。初刊于1637年,只因“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被“大业文人”弃之案头,而到乾嘉年间被禁毁,以至湮灭失传近300年,直到20世纪才从日本寻回。这说明()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B不同文化对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有不同的影响 C人的文化素养对生活的体验D落后的思想文化阻碍社会发展5、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设计融入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元素,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贡献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表明()
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D.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
6、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文化间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②既要开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③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决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侵略④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2009年1月6日,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高卢麟介绍,截止2008年11月底,我国博客空间超过5000万。网民用特有的网络语言和各种网络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关注热点问题,创造网络文化。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下列对博客在内的网络交流方式认识
正确的是()
A、意味着旧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彻底消失B、能够日益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D、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8、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头等重要的节日。无论富有还是贫穷,人们总是早早地准备春节的到来,在外地的人在除夕总要千方百计回家中与家人团聚,这是因为()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③庆祝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示和集中表达④春节是汉族人的节日⑤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
9、现代奥运会早已不再仅仅是一场简单“运动会”,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这里碰撞、交流与融洽。从文化的角度看,举办奥运会()
①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促进了各自文化的发展②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③有利于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共同繁荣④有利于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③④10、2009年9月1日,全国2.2亿中小学生共同迎来一堂特殊的公益课——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开学第一课:我爱你,中国!》。在我国,能实现2.2亿人同上一节课直接得益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发展
C、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D、文化需求的多样化11、2009年3月15日,第六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广州蓓蕾剧院拉开唯幕,包括《西游记》第21台剧目从全国各地精心选出参演。虽然《大闹天宫》依然能唤起美好的记忆,但“《西游记》都看了几百遍啦”一句话足以让现在的儿童文学汗颜。孩子的评价很殊酷:“我不要看孙悟空,我就要看哈利·波特!”这表明()
A、我们的古老的文明已经完全失去竞争力B、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使其不适应现代文化
C、我们的文化需要与时俱进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容易为世界所接受
12、我国传统文化有“和为贵”思想,今天我党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古代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党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党提出创建“节约型社会。”以上事实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③传统思想的全部继承性④传统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2009年10月26日,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又到了一年的重阳节。每到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④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③④
14、毛泽东同志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所指出的“遗产”是指()
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
15、下列关于教育方式的变革与文化传承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教育方式的变革将改变其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具体方式②教育方式的变革只会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产生积极作用③教育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式④教育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A、①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
16、时下有些地方、有些领域很流行向老祖宗讨饭吃。电影清一色的古代格格、皇帝、皇太子秘史等;书法清一色颜体、柳体等;教育思想清一色孔孟之道。很多有识之士担忧:中国文化,特别是文艺将何去何从?下列对传统文艺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典型建筑为代表B、中华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传统文艺的造诣,现代人是难以突破的D、对传统文艺坚决抛弃
17、书评家指出,《哈利·波特》继承了最好的惊险小说传统,从来不让任何场景拉长到让人沉闷的地步。相比之下,我国近年来出产的儿童精品乏善可陈;沿袭旧模式,缺乏儿童的语言和叙述方式,说教味太浓往往是“通病”。这表明()
A、喜爱惊险是儿童的天性B、文学作品的魅力根本取决于其叙述语言和表达方式
C、只有继承才可能增强文学作品的竞争力D、我国的儿童剧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8、唐文化的宏大气魄正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和美术,如同“八面来风”,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一拥而入,首都长安则是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有()
①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的整合创新②在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博采众长③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19、影片《江北好人》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以苏北方言为主要对白的国产影片。片中没有坏人,只有好人,这部戏似乎没有矛盾冲突,而这恰恰是剧作的大忌。于是编剧就用“误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使得这部戏剧情紧凑、跌宕起伏,特别好看。这告诉我们()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
C、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D、文化创新是文化实践的源泉和动力20、20世纪20年代初,印度的甘地说:“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扬弃传统文化B、既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又不失本民族文化特色
C、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具有不相容性D、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性
21、一纸、一轴、一屏,串起开幕式整场演出,融合地面、上空精华,是亿万观众焦点所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用奇特的构思、无比美妙的表演征服了全世界。开幕式的文化创新()①来自于社会实践,又高于社会实践②继承传统,博采众长,领先时代③融入世界优秀文化元素,体现当今世界文化特色④立足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面向世界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2、建立“学习型社会”已经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
①全民学习②推动教育信息化③终身学习④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3、2009年2月12日,全国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工作会议研究决定,1500万字的大型文化丛书《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将于2012年国庆节前出版。这对于推进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之所以要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是因为史书典籍()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③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4、2009年3月27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第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就黄帝文化做演
讲时说,黄帝把我们推进了文明的门槛。黄河流域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十五分之一。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④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国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宿感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②④
25、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①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6、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之根、强盛之魂。回望历史长河,一些古代文明先后消亡了,而中华文明犹如浩荡的长江之水绵延至今,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A、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B、是促进中华民族发展起步的决定因素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D、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27、之所以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是因为()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爱国主义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③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的要求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③
28、民族精神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中华民族精神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①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中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④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9、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文化生产力,不断将其文化精神产品向其他地区传播,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强,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威胁。这表明发展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
A、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B、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国际挑战的客观要求
C、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D、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0、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实践证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要做到()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我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2009年4月25日,中国首颗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成功发射升空。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中形成的伟大载人航天精神,又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请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道理。(12分)
32、2009年10月3日的中秋晚会,根据举办地的地方文化特点,晚会落户在有着“月亮故
乡”之称的江西宜春,主要着力点是月亮文化,千里明月寄相思,自古中华民族就有用月亮来寄托感情的传统。“天上人间,美轮美奂”是今年中秋晚会舞台效果设计的主题思想,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每年晚会都会融入最新的技术,本届秋晚最大的创新应该是在舞台景观的营造,今年中秋晚会的舞台同时用到了“借景”和“移景”两个手段,舞台搭建在宜春袁山公园内的湖面上,背景借用园内“五亭桥”等景观,将“明月山”上的“昌黎阁”采用现代技术在山下进行了复制,晚会配合灯光、烟雾、LED等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出一个坐落在人间的“月宫”,给了电视观众足够的视觉享受,让人们感受到了中秋节的浓厚文化气息。
有人认为:这说明只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文化创新,创造新文化。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12分)
33、材料一:五千年来,无数华夏子孙,为了民族、国家、正义、公理,不屈强豪,不畏险阻,不计名利,扎扎实实默默无闻地做着利国利民的好事,轰轰烈烈、旗帜鲜明地做着维护民族和国家尊严、利益的大事,他们头可断血可流而精、气、神不灭,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做着续薪传火的工作。从苏武、岳飞、文天祥,到李大钊、方志敏、张志新,从孙子、武训,到张炳贵、焦裕禄、雷锋……无数志士仁人,无数英雄豪杰,胸有浩气,腹有人民;他们,秉承的是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杜鹃啼血、愚公移山般的奋发踔厉、坚忍不拔、兢兢业业、爱国爱民的胸怀和志趣。他们,是民族和国家的脊梁。
材料二:2009年10月1日晚,天安门广场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上,堪称世界之最的“光立方”表演,美轮美奂,精彩绝伦,奉献上一场经典的视觉盛宴。近日,记者走近“光立方”节目导演组和担负表演任务的4000多名官兵,记录下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整个节目大约480余万个动作,平均每人1200多个,最多的达2000余个,所有动作全靠官兵移动、蹲立、摇动呈现;表演全程,每名官兵要换9种道具和3套衣服,要操作总重近25公斤的道具;
七、八月的北京骄阳似火,排练场地表温度最高时达到47℃,官兵们每天平均训练13个小时,晚上都要排练到午夜以后,衣服不是被汗水湿透就是被雨水淋透,几乎没有干过。在不足1平方米的发光树下排练,官兵们每天下蹲、起立、举道具,做动作多达上万次。有的手臂和脸部被道具划伤,膝盖被地面磨破,关节肿痛更是“流行病”,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没有一人降低训练标准。为了熟记音乐节拍,许多战士将节拍写在道具、手臂、上,训练时背,吃饭时背,睡觉躺在被窝里还在背,有的甚至连说梦话都在数着节拍„„
(1)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什么精神?其基本内涵是什么?(6分)
(2)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弘扬这种精神?(10分)
一、单选题
5、CDDDA6-
10、CBADB11-
15、CCBDA
16-20、BDDCB21-
25、CDBBD26-30、ADCBD
二、非选择题
31、(1)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有力物质保障。
(2)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进一
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32、(1)“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题中的观点具有其合理性。
(2)①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文化继承,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从头开始。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批判性继承;②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文化创新还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3)题中的观点只看到文化创新的一个方面,是片面的。
33、(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其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①最重要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我们要发挥这些理论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形成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先进的文化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分化、西化的图谋。
④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⑤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民众中开展民族精神的教育。
第二篇:必修三 政治前三单元 自己整理的
文化与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②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a.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b.相互交融: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化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政治: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表现: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特点:a.潜移默化。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b.深远持久的影响。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优秀文化对人生的影响:a.丰富人的精神世界。b.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①表现:a.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④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因+意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⑤遵循的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二、文化的传播:
①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②途径 :a.商业活动。b.人口迁徙。c.教育。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③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
第一部分:传统文化的继承:
①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②表现:a.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b.传统建筑的继承: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c.传统文艺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传统思想的继承: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特征: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⑤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b.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第二部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①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社会制度的更替。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c.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d.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四:文化创新:
①含义(是什么):文化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为什么):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d.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③社会主义新时期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人民群众从来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名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文化作品。
④文化创新的途径:a.根本途径(实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b.基本途径之一(古今):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c.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d.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源远流长:a.历程b.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c.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博大精深:a.表现:独特性: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与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交融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b.原因:a.多样性b.包容性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中华民族精神:
①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a.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b.核心: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c.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③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原因: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c.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意义: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怎样弘扬民族精神:a.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c.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d.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第三篇:2013-2014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定稿]
2013-2014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试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思想易为处于动荡之中的人们所接受,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涣 散了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影响了人们创新医药的积极性。该思想是
A.心学B.理学C.阴阳五行D.佛教
2.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官僚政府所获得的支持,主要来源于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观。属 于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有
①三纲五常②因行称义③天赋人权④君权神授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3.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 心何必中秋节。”该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 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5.《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 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 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 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7.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他追求真理的热情将希腊哲学导向了一个新方向——对内在道德的强调,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中心的哲学家。该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B.普罗泰戈拉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9.“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 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从此,西方人不仅开始反思以往落后的神 学世界,同时勇敢地开始探索新世界。”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资产阶级革命B.启蒙运动C.文艺复兴D.宗教改革
10.马丁·路德在一次布道中说:上帝的天国并不在于可以接触或看得见的外物,乃在于信仰。他说的“外物”包括
①神职人员②苦修行善③阅读《圣经》④购买“赎罪券”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1.下列言论,符合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是
①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
②没有教会的传统,上帝的话在世界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力量
③除了关乎上帝的福音以外,再没有比婚姻更重要的事了
④对于人类的救赎而言,上帝扮演的角色和圣经的权威都是独一无二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 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13.“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 这种“结合”实为
A.传统先进文化的弘扬B.资本主义市场的拓展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D.意大利经济地位的提升
14.17—18世纪开始,法语逐渐打破了拉丁语垄断的局面,直到1919年,法语仍一直是欧 洲大陆外交活动中使用的主要语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法语自身的魅力B.工业革命的影响
C.启蒙运动的影响D.文艺复兴的影响
15.启蒙运动时期,自然神论者喜欢将上帝比喻成一个钟表匠,无需不断干涉被造物的世界,因为这世界可以按照上帝创造的理性与自然法则自行运转。这表明
①启蒙运动受到自然科学的启示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被揭示
③理性受到人们的尊崇③启蒙思想已摆脱宗教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③④
16.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 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
A.君主立宪B.人民革命权利C.社会契约D.三权分立
17.“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 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18.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19.16世纪以前的欧洲,当你问:“你是什么人?”,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家族的。”;16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天主徒”或“我是新教徒”。18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国人”。与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的是
A.封建制度B.宗教改革C.民族国家D.光荣革命
20.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服;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 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
A.违背传统宗教观念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
C.危及封建君主统治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
21.归纳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请归纳: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汉的“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反映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 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请列举宋明时期对儒学的复兴做过重大贡献的人物。(4分)
22.思想市场指的是思想有自由表达的环境,百家争鸣,执政者不但不禁锢思想,反而着力创造思想自由的氛围,鼓励思想论争,自己则对救时主张择善而从。我国历史上曾两次出现了思想市场——春秋战国时代和民国初年五四时期。„„改革需要新思维,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见解,需要各方人士为改革出谋献策。„„中国的改革发展需要“思想市场”。
——袁刚:《思想市场会使中国更有前途》,《人民论坛》2012年11月【上】
(1)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市场被谁所终结?明末清初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但并未形成思
想市场,试分析其原因。(8分)
(2)17—18世纪欧洲逐渐形成思想市场,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历史 影响?(6分)
23.社会风俗文化往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时间的角度,汉代风俗文化存在着某些流变,其中风俗的儒化现象是最引人注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空间的角度,汉代风俗文化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主要原因是什么?(7分)
24材料一:首先出现在称作欧洲的早期历史舞台上的印欧人是希腊人。公元前5到4世纪,他们表述了西方世界长期以来所说的美的概念,而且首先思索了政治自由的问题。
——据帕尔默等《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
材料二:要了解现代世界,必须从欧洲开始,因为从16世纪以来欧洲在数世纪中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全球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和科学体系的综合体,这是由欧洲及欧洲移民后裔组成的国家构成的“文明世界”。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上确实已存在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据帕尔默等《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
(1)阅读材料一,指出公元前5到4世纪希腊人表述“美”的概念以及思索“政治自由”问题的思想基础,概括上述思考对其政治的影响。(4分)
(2)阅读材料二,列举促进“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形成的重大历史事件。(6分)
25.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2分)
26.“宪政”即宪法政治,它的前提是宪法,核心是民主政治。就是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来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到16与17世纪,反对无限君权的“权限说”崛起后,宪法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被认为是一部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文件。
——据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阅读材料,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制政府权力的思想主张?简要分析“权限说” 对近代英国和美国宪政的影响。(10分)
参考答案
1-5 DDDDB6-10 ACACA11-15 CDCCC16-20 CCCDA
21.(1)趋势:从思想自由到文化专制。(2分)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2分)
人物:程颢、程颐(“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4分)
22.(1)秦始皇。(2分)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出现,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思想上,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制造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进步思想难于传播; 外交上,闭关锁国。(6分,每个要点2分)
(2)事件:启蒙运动(2分)
影响: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舆论准备,对北美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4分)
23.儒化原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分)。统一性原因: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政治上大一统,思想上大一统。(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4.(1)人文主义(2分)
影响:推动了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2)事件: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25.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2分)
26.主张: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直,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影响:英国经过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一系列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其中以《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美国独立后,于1787年制定了宪法,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第四篇: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课检测题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课检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2年的春晚背景设计很“亲民”,体现了一种创新,张扬了一种龙的精神,不奢侈、不豪华,张扬了一种民族艺术氛围、中国特色风格、时代精神风貌、公民理想情感。看节目,读背景,如在相守一道时代文化盛宴。对于“文化”的理解,下列说话正确的是()
①文化就是文学艺术,是小品、相声、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的总称②文化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③文化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的创新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并不仅限于文学艺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里的“文化”是()①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③指科学知识或受教育的程度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08年6月12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钓鱼台5号楼紧紧握手,两会领导人直接启动了双方中断九年多的商谈。②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③晨练、下棋、唱歌、扭秧歌等社区活动 ④某校为迎接高考的到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共铸诚信”征文活动⑤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社团活动⑥2008年6月17日至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举行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4.第十三届CffIN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共分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合唱五个演唱类别。这反映出()A.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D.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5.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6.2011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最美妈妈”吴菊萍的颁奖辞是:“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③通过人的活动可以透视人们的文化素养④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7.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A.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D.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8.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9.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10.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A.文化作为物质力量能够决定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作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2.右面漫画反映的观点是()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知识力量就是文化力量 D.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13.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开展了“学雷锋”便民服务活动,通过一份小小的善行,一份恒久的支持,践行雷锋精神,向社会传递青春正能量。这说明()①人的文化素养是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培养起来的②透过物质载体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活动③文化是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能存在 B.经济和政治是由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由上帝创造的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经济由政治、文化所决定.又对政治和文化有重大影响
15.“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这段歌词表明()
A.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 精神世界 D.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16.《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很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这段话说明()
A.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B.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 C.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8.创意产业是文化与经济全面融合的产物,知识经济出现以后,文化和艺术经济开始成为全世界发展的新趋势。2011年9月22日,上海市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占上海生产总值的9.75%。已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上海市力争文化创意产业2015年占全市生产总值12%,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这说明()①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④文化总是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9.长期以来,标榜“客观”、“公正”的某些西方媒体报道中国问题时,或由于思维定式或价值观念的差异,或出于某种特殊的需要,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都持有固执的取舍与评判标准。这警示我们()A.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B.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C.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D.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0.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 了矛盾斗争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22.为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作出“千人计划”决定,要求并支持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2010年7月28日至8月3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70位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的入选专家到北戴河休假。国家的行为再次向社会宣示了“知识和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宝贵。国家这样做()①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②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氛围,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③能够激发这些专家们的爱国热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④说明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原生态文化具有普遍的积极价值②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③文化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交融④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4.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或“非典”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
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 D.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5.2013年3月6日,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2013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及其《分工实施方案》。我国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
A.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B.把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C.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D.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50分)
26.材料1:《人民日报》报道,我国文艺演出引进和派出每场收入比为10:1,出版类引进与输出比为6.84:1,中外文化贸易额相差更是高达10倍之多。我国的文化逆差正在制约着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材料2: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和经济优势,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大量渗透到发展中国家,潜移默化地模糊着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与特征。国外敌对势力也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因此,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1)材料1和材料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2)两则材料对我国提高综合国力有何启示?(11分)
27.辨析题(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啦,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发展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15分)
28.2013年1月4日至5日,2013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出席2013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并作工作报告。他强调,文化系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力在坚持文化的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4个方面狠下功夫、狠抓落实,切实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全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文化系统之所以要切实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全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原因。(18分)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课测试题
参考答案
1——5 BBCCA 6——10 AAACC
11——15 BBBCA
16——20 BCBDB 21——25 AABD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6(1)材料1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材料2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我国面临严峻的文化安全问题。(6分)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4分)我们应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4分)防止国外文化侵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3分)
27.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的发展。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判断3分)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6分)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都有超越经济制约而相对独立发展的事例。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6分)
28.(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6分)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文化系统要切实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全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6分)
(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化系统要切实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全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6分)
第五篇:高二政治(必修三)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密 封 :线 号考 内 不 要 : 名姓答 题
:级班2014——2015学 5.“海文化”形成表明()
A.文化总能推动经济发展
B.文化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重要的物质力量
6.微博具有书写快、传播广、即时交流等特点,截至2012年1月底,全国政务微博总数接近3万,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平台。“微博问政行政”的兴起是因为()
A.微博能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B.微博已成为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要手段 C.微博对当今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D.微博决定了文化创新的方向和途径
7.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次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
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8.2011年7月2日,杭州一两岁女童从10楼坠落,当时从楼下经过的吴菊萍奋不顾身用双手接住孩子,致使手臂粉碎性骨折,被称为“最美妈妈”。事发当日,吴菊萍勇敢救人的消息在微博上被转发了上万次,网友们纷纷跟帖致敬,并表示她的事迹让人们得到心灵的洗礼,感受到人性大爱的光辉,增强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网友们的感受表明()
A.优秀文化诞生于危难时刻
B.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优秀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就是人性真善美的全面反映 9.一首流行于国内的民间小调《茉莉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写进了他的歌剧《图兰朵》之后,《茉莉花》香遍世界,让世界认识了璀璨的中国文化艺术,领略了中国民乐艺术的迷人气质。这表明()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10.中央民族乐团响应中国政府“文化走出去”的策略,频繁出访欧洲,加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化走出去”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意为人如果掌握自然规律,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
高二政治文科试卷
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C.批判继承,与时俱进
D.兼收并蓄,统统拿来
12、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扫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碍④促使一种民族文化代替另一种民族文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二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常常要面对其他文化。在文化与文化的相遇中,“见贤思齐”是我们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交流崇尚“见贤思齐”,这就要求我们
A.用优秀民族的文化改造本民族的文化 B.依照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善于学习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
14、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A、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B、旅游、商贸、生产、消费 C、广告、电影、图书、社交
D、出版、饮食、娱乐、戏剧
15、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①文学艺术
②汉字
③史学典籍
④科学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日本人服从。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B.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C.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决定的D.各民族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17、从2005年起,江苏省将把教育普及率作为各地全面实现小康的核心指标,像人均GDP纳入考核体系,建立真正的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上述做法的依据是()A、教育在提高经济实力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B、文化有时也能决定政治
C、只要提升文化竞争力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
18、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节日各有不同,也有共同点。下列对民族节日认识错误的是()
A、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民族的差异就是民族节日的差异
D、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19、以“感受中国”为主题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于2011年6月24日在悉尼举行。在开幕式演出中,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及其团队将带来现代舞表演《云南映象》,演出以极富感染力的舞蹈语言,向澳大利亚人民展示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风情画卷。为中澳人文交流再添浓墨重彩,给双边关系发展注入动力。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文化高二政治文科试卷
年”的举办是中澳两国()
①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最重要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神秘、朦胧、圣洁的藏族文化是一株永不凋零的雪莲花。民主改革50多年,党和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使西藏传统文化系统、清晰、完整地保存。这是因为()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③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2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说明()①传统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②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已基本消除
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同时保留其基本特征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之初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等思想运动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这说明()A.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由思想运动推动的
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D.教育推动文化的发展
23.中国功夫、芭蕾、现代舞、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功夫传奇》是针对外国观众专门设计的,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成功的进入了西方高端演艺市场。这一做法体现了()
A.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
D.文化创新需要针对外国观众 24.由大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领衔的印象艺术创作团队创作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以其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演出方式和现代演艺技术,展现了武夷山的历史、民俗、山水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印象大红袍》的成功主要在于()
A.优秀作品的创作往往来自于艺术创作团队的灵感 B.所有茶文化都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高二政治文科试卷
C.文艺工作者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D.正确处理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大题,共52分)25.(23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运用《文化生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述优秀文化有哪些作用?(9分)
(2)简要谈谈我国为什么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14分)
26.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要发扬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2分
(2)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中华文化的特点的?7分
27.地处我国本部边陲的某省,是一个文化“富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全球瞩目的生物多样性热带地区,有26个民族世居于此,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各民族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高度浓缩在这一区域,产生了风华绝代的孔雀舞,被视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的纳西古乐。权威资料记载,该省已收集到各民族民间歌曲2万多首,舞蹈6718多套,戏剧2000多个,器乐200多种,叙事长诗50多部等。这些在节日庆典表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带动经济的发展。专家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健康产业,文化产业是越开发越丰富,附加值越高。目前该省某市文化产业的经营商家就已达到100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税收占当地财政收入20%。
(1)该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实践说明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8分)
(2)请你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来几条合理化建议?(12分)
高二政治文科试卷
文科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B B C A C B B D D B 序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A B A D C D D B C B D
25、(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分)
(2)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7分)
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7分)
26(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分)
(2)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我国倡导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体现了上述特点。(3分)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因此,我们倡导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3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1分)
27.(1)①文化有地域之别。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聚居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云南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走文化产业强省之路,在繁荣了民族文化的同时,逐步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2)①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一系列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社会管理和服务。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同时,也应加强文化产业的管理,确其正确的发展方向。②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文化产业,用市场化手段地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训和使用。③社会广泛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④立足本地资源实际,以旅游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或风俗文化产业等载体,打造知名的文化品牌,培养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高二政治文科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