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历史启蒙
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历史启蒙
故事、历史的演习与流传,是为了与“个人的存在”发生关系。让孩子知道,我存在在一个广袤的、来来往往的序列之中,我有祖先,我也会有子孙,有什么传递到我手上,也有什么会理所当然由我流传下去。每个英雄不朽的传说,都有可能辉映在我身上。
你小时候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读物”是什么?
我读的第一套算得上谈历史的书,是从大人书架上扒拉下来的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从秦代看到民国,一千多回,五百多万字。小学五年级开始读,陆陆续续几年才读完。现在回想起来,不知道当时是怎么能生吞那么多半古半文文字的?多半是全仗着内中无数美人野史,才把两千多年的中国读了下来。
儿时的那套蔡东藩后来在搬家时丢了。我又买了一套,至今放在书架上。米尼两岁的时候,我在电脑前忙,他坐在我身后的地板上,拿这套书来叠高高,每本书的封面都是不同颜色,每个朝代一个颜色。他最喜欢绿色的“唐朝”。
米尼四岁时我开始跟他讲“很久很久前的过去”。他喜欢打仗、喜欢奇幻,我就跟他讲希腊英雄战史。
因为我们家在海边,他从两个月开始就浪迹沙滩、逐水而生。我跟他讲的第一个史诗神话,是希腊英雄忒修斯的故事。忒修斯有两个父亲,海神波塞冬和凡人国王埃勾斯。他成年后英勇过人,歼灭过无数可怖的强盗,甚至深入迷宫,战胜令人震怖的牛头人身怪米诺斯。
米尼屏息听完这个故事,满脸放光。“哇。”他把嘴张成圆形,慢慢地说:“妈妈,我发现我就是忒修斯。我爱走迷宫。我就是大海的孩子。”
有些幼儿叙事教育家认为,历史故事、英雄故事孩子得到七、八岁才能理解。但我不是这样想的。
我不认为,故事的存在,历史的存在,是为了让人“懂得”和“记住”,因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故事、历史的演习与流传,是为了与“个人的存在”发生关系。让孩子知道,我存在在一个广袤的、来来往往的序列之中,我有祖先,我也会有子孙,有什么传递到我手上,也有什么会理所当然由我流传下去。每个英雄不朽的传说,都有可能辉映在我身上。正文内容可以多行编辑哟!全角输入两个空格就可以做到首行缩进了
大百科对知识体系的助力,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被越来越强化和凸显
我是独特的、我也有可能是千百万人。这样奇特的感受,就应该在他们有“时间感”之后,无所不在的浸泡。
这样的浸泡,让他们不孤独。让他们为自己充满传奇、饱含希望的未来骄傲。也让他们对自己的来源满怀谦卑。
对十岁以下的孩子来说,非系统的“识史”有两种途径。第一是个体故事(也称“列传”),他们从一个又一个人物传奇中,去看见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第二是碎片式信息(也称“大百科”),他们从集合起来,段落式各式各样的信息里,蚕食一样,去发现这个世界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百千万年的沿革。
这两种途径,都在为他们成为此生、此世界的自己做着附文和验证。正文内容可以多行编辑哟!全角输入两个空格就可以做到首行缩进了。
大百科对知识体系的助力,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被越来越强化和凸显。
有时候,和米尼翻阅着这本《DK儿童历史大百科》,他因为某一张图,或者某一句话而穷诘不止。我就想,我们翻阅微博和微信的时候,未尝不是这样。
手指之下,纵横捭阖,每条信息都是一扇门,邀请我们深入。或者,只是批阅着“知道了”,潦草形成对这个世界初步的印象。
这种对历史的“速读”,一开始是一种扩展自我的邀请。但不要止步于此,投入与思考,才能映照出你真正的解答。
这方面,所幸孩子们比我们更宽大、更好奇,更没有设障。也拥有更漫长的人生。这方面,所幸孩子们比我们更宽大、更好奇,更没有设障。也拥有更漫长的人生。习惯读图的孩子,慢慢了解历史的第一步,这样文图并茂、史料集结的严谨大百科,是一个“不断惊奇、处处发现”的途径。图片摘自《DK儿童历史大百科》
第二篇: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在龙文工作的几年来,遇到了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及家庭,我既同情心力憔悴的家长,又心疼原本天使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到底用了什么样的办法让天使般的孩子变得如此冥顽不灵?
案例--“过分宠溺+讳疾忌医型”家庭
有一90后的孩子聪敏可爱,父母老来得子,却异常宠溺。孩子不但学习不努力,在课外补习中也花了不少钱。孩子不懂得尊敬老师同学,从不主动跟人打招呼。一不高兴就把责任推到老师或同学身上,告诉父亲,父亲就会不问青红皂白来学校或找其他学生大闹一通才了事。孩子即使是生父母气或某件东西没有被满足,也会大骂其“傻逼”“有病……”直到被满足为止。久而久之,同学们渐渐都对他敬而远之,所以在学校里这个孩子也没有一个朋友。唯一的爱好就是能将苹果系列的手机历史及产生及功能优劣……讲得头头是道,到处炫耀。
可是,朋友跟他提起孩子的问题时候,家长总是说,没事,国内学习我投钱找老师补习,大了我用几百万将孩子送到国外去,把孩子打造成才,保证他的将来无忧……
上面这个案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过分宠溺+讳疾忌医”型的家庭。现在的父母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这样的问题或想法。
问题之一,老来得子,过分溺爱是问题孩子产生的根本原因。
过分溺爱,事事顺从--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极大满足养成了孩子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的性格。买东西的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这个孩子自私、自利、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我一个人的,什么事情都会如我所想,一切都要听我的。只望收获,不讲付出,急功近利,奢靡享乐,浮浮躁躁,缺乏理想与目标,缺乏宁静的心态与一颗感恩的心!
“溺爱”表现之二在于父亲对孩子包庇和纵容,孩子依赖心理强,做事不计后果。
“养不教,父之过”。从小娇惯孩子,并且加上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更会使得孩子自小就精于世故,小小年纪就老气横秋,颐指气使;另一方面又很可怜,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渐渐都“惹不起咱躲得起”敬而远之了,所以这个孩子逐渐变得孤单,性格怪癖、敏感、脾气暴躁,没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这样使得这个90后的孩子心理极其脆弱,心理的抗挫折、抗压能力太差,从而导致其在学习中不会迎难而上,即使花钱补习了也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
问题之三“讳疾忌医”。
其实孩子和父母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可是父母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都会以强势或者其他的方式将责任推卸到他人的身上,试图通过金钱的方式让孩子成才。初衷不错,方法欠妥,尤其是在对孩子成长教育来说。这样不是帮孩子反而是在毁孩子,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权高钱多了反而成了负累。
看到这点时,我扼腕叹息,很想大喝一声:“住手!您还想将孩子毁到什么时候?”如果案例中的父母依旧讳疾忌医,这个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有多么大的出息,可以想象得到。
去年我也初为人母,沉浸在有了宝宝的幸福中,同时也在沉思:在想倾尽所有给予孩子的时候,是否该冷静沉思一下: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该怎样给呢?
家长们都想让孩子健康长大,成人成才。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很多人只过多的注重了“成才”教育的投入,往往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成人”教育,本末倒置,结果出现了很多让人很遗憾的事情。比如最近宣判的“李某某案”,多么好的条件,曾经多么有才华的孩子……假如他的父母是一对普通工人,这个孩子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
“成人”教育就是要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责任感,勇于担当,懂得感恩,懂得爱人和自爱,也即孩子的品格教育。只有这样,一个孩子的人生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成功!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作者: 赵聪玲
第三篇:父母该给孩子什么
父母该给孩子什么
天下为人父母,都注重孩子的教育。下面,转载一篇我敬重的老师关于孩子培养教育的方法,供参考。
如今的条件好了,做父母的都希望能给孩子多一些的东西,这样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方法是否得当,就值得研究了。
俗话说得好:“遗子一坛金,不如教子有本领”。说的是给孩子金钱财物,不如教孩子实际本领。细细想来,这话是不无道理的:现在的竞争这样的激烈,你给孩子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有坐吃山空的时候;还不如好好培养孩子,教他真正实用的本领,好为他在将来自立于世、自求发展打好基础。
孩子的儿童时期,是培养智力、毅力、能力的重要阶段。除了今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家长要使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就应该好好地利用这段时间,着手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好智力的开发、毅力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培养孩子的方法是很多的,根据我的经验,给孩子选择学习一件乐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是人精神的维生素,音乐能激发孩子的热情,吸引孩子的兴趣,凝聚孩子的注意力;音乐有益于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开发,使你的孩子更加的聪明。
儿童时期的孩子,大脑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而人的大脑两个半球的发育是不平衡的,这与我们习惯于用右手、较少用左手有关。通过学习乐器,比如说学习二胡,就可以使孩子的左右手以及与之相连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开发,从而提高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提高。
孩子在练习二胡的时候,眼睛要看乐谱,耳朵要听琴声,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推拉,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听力、协调能力、意志力与耐力都得到了训练;孩子每一天的练琴,手指都要有成千上万次有目的、有控制的按抬,左手在弦上快速、协调地运动,右手也要恰当与之配合,这就有效地刺激了大脑的神经系统,对促进大脑发育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这比吃什么营养液、补脑液都要好。
二胡的乐音接近于人声,可以直达人的心灵,优美的二胡曲凝聚了民族音乐的精华,这对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陶冶孩子的情操都有着特别的益处。
孩子在学习二胡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能不能“坐得住”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大都有“多动症”,静不下来、坐不住,这就给今后的上学留下了很大的障碍;如果在学前阶段就先让孩子学二胡,让孩子首先能够静下心来坐得住,就为今后孩子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学习二胡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克服了这些困难,战胜了这些挫折,就会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得到提升。学习二胡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坚强的的毅力、持久的耐力和良好的注意力的过程。
孩子们在学习二胡的过程中,还要参加一些表演,比赛和考级活动,这也能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临场经验和竞争意识。二胡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孩子外出学习、交流、表演,都很方便。孩子长期浸润在良好的艺术的氛围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必然会与众不同,这会给他带来兴趣、喜悦和自信,使他的性情更加地开朗、大方。
上面所说的,只是以学习二胡作为例子,不是说非学二胡不可;家长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孩子的爱好,选学一样乐器,比如琵琶、古筝;钢琴、小提琴等,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让孩子在学习乐器中得到提高和完善,这是父母亲最应该送给孩子的礼物。
第四篇:我们该给学生什么
我们该给学生什么 余永久
老师们好!教育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生命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主动性,关爱生命就是让每个生命都有主体精神的焕发,创造精神的闪烁,都享有自由的空间,显示生命的活力。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放松、自由状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激情,迸发思想的灵感,闪耀智慧的火花。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给他们心灵上的自由,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必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所以今天的学习我想首先给大家读一封学生的来信,然后共同反思:我们该给学生什么?
亲爱的老师:
知道今年您要教我,我好高兴。在这一年的开始,我想向您吐露我的心声,让您了解我的需要。希望这一年内,我能好好接受您的教导,同时也让我从内心钦佩您、敬爱您。
(一)老师,我希望您常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
(二)老师,请您不仅仅教书,更要教我们学习。
(三)老师,请您把我当一个人看待,而不仅是您记分薄上的一个号码。
(四)老师,请您不要单看我的成绩,更要看我所做的努力。
(五)来势,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了我的能力。
(六)老师,不要勉强我把求学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至少对我,学习不一定是乐趣。
(七)老师,不要期待我最喜欢您教的课;至少对我,别的课可能更加有趣。
(八)老师,请辅助我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而不仅仅是背诵答案。
(九)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但只有您肯听我,我才能向您学习去听别人的意见。
(十)老师,只要您保持公正,请您对我尽量严格。表面上即使我反对严格,但是我知道我需要您严格要求。
(十一)老师,假如我有所失败,尤其在大众面前,不要可怜我,可怜会使我自卑。
(十二)老师,在教室内,不要把另一位同学当做我的表率,我可能因此而恨他,也恨您。
(十三)老师,我若有所成就,也不要把我当做别人的榜样,因为那样会使我难堪。
(十四)老师,请您记得,您也曾经是学生。您是否有时也会忘带东西,在班上您是否样样第一?
(十五)老师,请您也别忘记,大学统考您是怎么考取的,您所念的专业是不是您的第一志愿?
(十六)老师,您也需要学;您不学,我怎能从您那里学到更新的东西?(十七)老师,我心中感激;但您不要期待我口头上常说:老师,谢谢您。
最后,老师,您一定希望我学业进步,让我也祝您教学成功,您的成功将是我进步的保证,我的进步也就是您成功的证据。
敬爱您的学生
全民族教育的有效发展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孩子是从他们所看、所听、所想、所触、所做的过程中学习的。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很多孩子的天资却渐渐消失了。当教育充满乐趣时,才会更有效。面对学生的呐喊,我们该给学生什么?
一、学会微笑,给学生以宽松自由的心境
1999年高考做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们的一位考生是这样写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的班主任老师,让她铁板似的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一位中学生面对记者“假如你是教育部长”的提问,赫然回答:“我要开除那些不会微笑的老师!”对我们老师的微笑,学生为什么如此渴望?因为在板着面孔的课堂里,学生没有自由;在吹胡子瞪眼睛的老师面前,学生就只有提醒自己要当心的份。所以,我们应该将微笑和
幽默带给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协调的教育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开放、和谐的心境中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才智的自由发挥创造条件。
二、学会呵护,给学生以积极进取的信心
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在课上要求学生用右手表示判断题的正确,举左手表示错误。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知道哪是右手,哪是左手。”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大笑。但见执教老师一刹那的惊讶之后,便先后伸出左手和右手,对提问的学生说:“请 同学看好,这是左手,这是右手。”之后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这其实并不可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心理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暂时性遗忘。据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次竟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可以想象,那位学生体面地坐下后,内心一定有一种愉快轻松的感受。我不禁为这位教师的教育机智而赞叹,他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我们知道自尊心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础,一旦失去了自尊心,人的精神就会瓦解。
三、学会欣赏,给学生以成功愉悦的体验
当周围的人对一个人提出期待和希望时,这个人会自觉地依照别人的期待,对自己的学业和行为提出较高的要求。周弘先生推行的“赏识——成功”教育,正是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之上的。短短几年时间,他使女儿周婷从“哑女”变为“神童”,成为全国十佳少年,而且继女儿之后,又接连成功培养了许多学生,他得出结论:成才不成才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
可见,我们老师要学会欣赏学生,要真正认识到:“只有当你说他好时,他才会好起来。”这正如原苏联教育家索洛维契克在《谈自信》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美的,他真就会变美;如果他心里总是嘀咕自己一定是个丑八怪,他果真就会变成尖嘴猴腮、目瞪口呆,生出一脸猴相。”
四、学会布白,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空间
空白艺术是“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一个概念,意思是说,作品要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已明确交代的内容去想象,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也有个“空白”需要开发和利用。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心灵自
由的空间,他们焕发出来的就是激情、是灵感、是创新。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适当、适时地“布白”,从而给学生以消化、吮吸、放纵、驰骋、发现、发明的广阔田地。
五、允许聒噪,给学生以讨论争辩的自由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老师应当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看待。唯其如此,师生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多向交流和合作,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有心灵的自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也应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讨论争辩的自由,在教学环节上变教师“指令性”的单向强迫为师生“研究性”的双向交流,构建起教室宏观调控下的学生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民主化的讨论、争论和辩论,一方面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对各种见解和观点的比较鉴别中,培养思辨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调整价值取向,完善人格素养。
六、允许说“不”,给学生以挑战权威的勇气
任何一种绝对权威或个人专断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气氛,都回造成奴性人格,摧残创新精神。教师必须让学生破除五个迷信,即对权威、古人、洋人、书本和教师的迷信,这是解放学生,使学生心灵自由的首要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容忍学生对自己的“顶撞”,不扮演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而是俯下身来与学生平等探讨,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尊重。在学生说“不”时,给他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轻轻地抚摸,从而给学生带来惊喜、捎去自信,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有效地鼓起学生挑战权威、挑战书本、挑战教师的勇气。
专家研究表明,创造力强的儿童多数具有如下三种特征: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处事不固执,较幽默,难免有嬉戏态度。可见,那些顽皮固执、敢于说“不”的学生,往往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离奇”的思维、创造的天性、丰富的潜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敢于“冒犯”的勇气。
七、允许插嘴,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舞台
我曾读过这样一篇小学生周记:数学课上,胡老师教我们学习时间单位。他提了几个单位的问题,同学们都对答如流,可是好景不长,当胡老师问到“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是什么?”时,同学们都有点犹豫了。哇!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我何不显示我的本领呢?“比年更大的单位是世纪。”我得意极了,以为老师一定会表扬我。可万万没有想到,老师却冲着我叫到:“你真是狗胆包天,竟敢不举手就回答,有本事你们自己学吧!我不讲了。”刹时间,全班同学的目光“唰”的一下子全集中到我身上。我不知道怎么做才好。这都怨我,都是我不好!同学们,请你们相信我,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胡老师,请您原谅我,今后我再也不敢了!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每每想起仍象梦魇般让我莫名地心悸,我仿佛看到学生那惶恐的眼神,忐忑的心灵。是什么使他发出这样的呐喊?我想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插嘴是一种特殊的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意识、思维积极运转、发现新知识、产生新见解的时候。因此,我们应摒弃“我讲你听”的单向型、注入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插嘴,随时插嘴,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自由,让课堂上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八、允许冒犯,给学生以自我教育的机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呢?下面这则故事颇耐人寻味:
新来的赵兰老师刚跨进教室就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戴眼镜、留双辫的人头像,下面写着“赵兰遗像”四个大字。她笑着欣赏了一下画像,转身扫视全班,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比较端正,可是多写一个字。谁能说出多了个什么字?”此时,除了王小虎红着脸低下头外,全班同学都注视着黑板------下课前一分钟,赵老师交给王小虎办班报的任务,并特别指出“希望王小虎同学能发挥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特长”。第二天,她走进教室,图文并茂的班报呈现在眼前。王小虎面有愧色地走上来,双手递上“检讨书”------
我们不能不为赵老师高明的教育方法喝彩!她不落常人暴跳如雷、大动甘火的老套,而是采用迂回、冷却的处理方法,避开对方短处,抓住对方的特长,在学生等待训斥的紧张时刻,出人意料地加以表扬,促使学生在赞许声中主动
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这样做既避免了令师生关系恶化的尴尬局面的出现,又激活了一个后进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真可谓化顽劣为通达,化无知为明智,化腐朽为神奇。
三尺讲台上辛苦耕耘的同行们,请放飞孩子们心灵的小鸟吧!只要引导得法,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处,你会惊喜地发现“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就在眼前。
第五篇:爸爸妈妈,我们该如何爱孩子!
爸爸妈妈,我们该如何爱孩子!
孩子大了是不是又在为孩子读哪种特长班而发愁?暑期马上就要到了,是不是又在为孩子上那种补习班而发愁?父母就是这样,总是想给孩子做最好的打算,然而这种“重智轻德”爱却往往得不偿失!往往会造就孩子不好的性格!
比如孩子要求达不到就发脾气,与父母赌气,有的孩子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的干脆把小房门一关,以示抗议,更有甚者与父母吵嘴、顶撞。由于家长娇惯,一切为孩子着想,使孩子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家中有好吃的,孩子只顾自己吃,家人吃不吃则不闻不问;父母患了病,孩子表现漠不关心;当父母照顾他们时,大多数孩子心安理得,毫无反映。父母为呵护子女,包办了他们的家务劳动,养成子女挑吃、拣穿,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德。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
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养成良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健康成才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习惯,一辈子都受益无穷。
人都说3岁看大7岁看老,是因为7岁孩子的脑部发育完成90%,所以七岁之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教育孩子不应该只为传授知识,而是应该从小注重礼仪的培养,应该教会他如何做人!
形成好的习惯,终生受益;形成不良的习惯,终生受累。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将来人生的发展。
注重孩子礼仪的培养才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