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高等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
1.我国对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测验技术进行研究、认识和清理批判是在(a)。
A.教育心理学的改造期
B.教育心理学的繁荣期
C.教育心理学的破坏期
D.教育心理学的新生期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原则,能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体现了高等教育心理学方法论的(d)。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教育性原则
3.有目的地观察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的方法,叫做(d)。
A.发展法
B.实验法
C.系统法
D.观察法
4.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主动地引起或改变某种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叫做(d)。
A.发展法
B.观察法
C.系统法
D.实验法 5.用具有一定信誉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方法叫做(问卷法)
6.对某个或某些被试者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叫做(个案法)
8.在实验设计中,对实验对象的选择和部署以及对实验程序的先后顺序应做出随机安排,使无关变量的效应受到控制,尽量避免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遵循了(a)。
A.随机化原则
B.局部控制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可控制性原则
9.对大学生认知与记忆发展的规律的研究属于(c)。
A.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B.德育心理研究
C.教学心理研究
D.心理特征研究
1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为高等教育实践服务,研究的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
B.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表现真实自然,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C.个案法的优点在于它所收集的资料真实性强。
D.调查法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将系统、具体的研究目标转为问题。
二、填空题
1.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2.“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反映了教育心理学对象的(特殊性)。
3.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直接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4.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作用是(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7.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从成熟到不成熟的过渡阶段。。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诸多要素。8。教师队伍建设重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9。高效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职业心理技能 10,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是:随机化原则和局部控制原则
三、简答题
1.请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活动过程的关系。
2.简述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答:(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高等教育的科学学问题是对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一些基本看法,具体包括高等教育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高等学校教师心理等。
(2)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主要阐述与高等教育教学有关的共同的学习心理规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高校学生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理论基础等的探讨;
②对学习动机的结构、类型与作用,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需要的培养途径,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等的探讨;
③对学习迁移的实质、分类与作用,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等的探讨。
(3)教学心理研究
教学心理研究主要阐述高等教学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大学生认知与记忆发展的规律,教材的直观与知识的感知,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的编码,知识的保持与信息的存储的讨论;
②对学习策略、心智技能的实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学习策略的培养与应用,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途径等的讨论;
③对问题解决的实质、理论模型,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条件,创造能力及其培养等的讨论。
(4)德育心理研究
德育心理研究主要阐述狭义的高等教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自我意识的基本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等的讨论;
②对态度与品德的基本结构,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态度与品德培养的主要途径等的讨论;
③对群体及其相互作用的种类,大学生班集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调适等的讨论;
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咨询原则与方法等的讨论。
(5)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
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主要阐述具体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与规律,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教学设计的作用与基本观点,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选择的设计等的说明;
②对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涵义与种类,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教学测验的编制与应用等的说明
4.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答: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研究,以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5.简述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
答: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任务不同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
各方面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级专业教育。普通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不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2)教育对象不同
高等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与中小学生有明显差别。大学生在生理上已发育成熟,心理上趋于成熟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个性特征比较稳定,世界观正在形成或已定型,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较强。
(3)社会职能不同
高等教育有三个社会职能,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直接为社会服务。普通教育一般不具备这些社会职能。(4)地位作用不同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使学校具有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机制。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位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力量。
(5)培养方式不同
高等教育在让学生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和创新。普通教育一般都是传授前人已有的经验知识,讲授的一般都是已成定论的东西。
四、论述题
论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其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可以依据观察者的参与程度、观察的组织程度、观察的系统性进行划分。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表现真实自然,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可以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其主要缺陷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到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且观察到的资料数量有限,往往难以做出概括化的结论。在运用观察法研究高等教育心理问题时,必须做到几点:①根据研究目的,明确限定观察对象;②准确规定所要观察的主要特征;③根据观察目的,确定合理的观察方法;④借助科学手段
,做好客观记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由研究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或反应变量。实验法不仅能揭示问题“是什么”,而且能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应用教育实验法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必须妥善处理实验条件,才能精确地确定自变量(实验变量)的改变对因变量(反应变量)的影响。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
①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设计中,对实验对象的选择和部署以及对实验程序的先后顺序应做出随机安排,使无关变量的效应受到控制,尽量避免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局部控制的原则。在同一实验中的环境条件、仪器设备、技术措施、被试等,都应尽可能一致,力求实验条件具有同质性,以防止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干扰,减少实验误差。
(3)调查法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调查法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①确定调查方案。其作用是确定研究的目的。②进行调查准备。主要是将系统、具体的研究目标转为问题。③收集并分析结果。
(4)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通常需要搜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根据需要,也常对被试作智力和人格测验(心理测量法),从熟悉被试的亲友处了解情况(访谈法),或对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等进行分析(档案法)。其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体的了解,有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但它所收集的资料可能真实性不强,从而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在选用某种方法时最好的策略是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使得到的结果尽可能符合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30)
(七)原位I、IV级三和弦的连接
gs.zgjsks.com
两个相邻的音级构成的半音叫做自然半音。自然半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或由基本音级与变化音级形成。由相邻的两个音级形成的全音叫做自然全音。自然全音和自然半音一样,可以由基本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或由基本音级别变化音级形成。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所构成的半音,叫做变化半音。变化半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或隔开一个音级所构成的全音,叫做变化全音。变化全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与变化音级形成。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自然全音和变化全音,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半音和全音,不应有所混同。纯律是于五度相生律用以构成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之外,再加入第五分音来作为生律要素,构成和弦形式。这样便产生了七个基本音级。根据纯律相生律中的基本音级的音高关系,又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五度相生律中的基本音级间的音高关系。它的EF、BC之间的半音比其他两种律制的半音要大。全音的情况有两种:CD、FG、AB为大全音,和五度相生律中的全音相等,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全音大。ED、GA为小全音,比其他两种律制的全音都小。
前面简略地谈到了各种律制产生的方法和结果,但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定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呢?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现以e1为例,用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的定律方法来进行一次计算。我们已知纯律是以复合音的第二分音、第三分音和第五分音作为生律要素的,也就是说纯律大三度的振动数比应是5/4。已知振动数比,再由振动数比求得音的振动数是很容易的。五度相生律是以复合音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为基础,按照纯五度(3/2)的关系连续相生而得。关于十二平均律,我们已知它是将八度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而成,因此,除一度和八度外,其他各律的音高与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皆不相同。三种律制在实际的应用上各有长处,五度相生律是根据纯五度定律的,因此在音的先后结合上自然协调,适用于单音音乐。纯律是根据自然三和弦而定律,因此在和弦音的同时结合上纯正而和谐,适用于多声音乐。但随着多声部音乐的发展,转调的频繁,加上键盘乐器在演奏纯律上的困难,因而受到很大限制。十二平均律在音的先后结合和同时结合上都不是那么纯正自然,但由于它转调方便,在键盘乐器的演奏和制造上有着许多优点,因此近百年来被广泛采用。
(八)原位I、V、IV级三和弦的连接
一、I、V、IV级三和弦连接的意义
在调式和弦系列中,V和IV分别与I构成上下五度的和声关系,它们尤如I的“左膀中臂”,共同维护着I的中心地位。例41无论是I、V之间的正格进行,还是I、IV之间的变格进行,都只涉及到大小调式的部分音级。唯有I、V、IV三个和弦的配套使用,才能使调式的面貌得到全面的显示。
I、V、IV和弦的连接,既综合了属音、下属音对主音的和声倾向,又综合了导音对主音、下属音对上中音(I级和弦的三音)的旋律倾向。对于调性中心的确立,是十分有利的。
从和弦关系的角度来看,I、V、IV的连接,还为我们已经接触过的和声进行,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V、IV级三和弦二度关系的连接。这样的连接,由于其二度的根音关系较之I、V或I、IV的四、甘肃公务员308485788| 三支万名群291640527| 银行考试群31492720 | 事业单位群123780564 | 农信社群161955071
gs.zgjsks.com
五度关系疏远,由于和弦之间又没有共同音,色彩差异更大,由于在小调中,V与IV还存在着大小三和弦的对比,所以,不少和声学教材都把这样的连接称之为“超强进行”。
从听觉上认真比较下面的和声进行。例42“功能和声理论”认为:I、V、IV是大小调和声中主、属、下属三个功能组的代表,一切复杂的和声进行都是由这三个和弦的相互关系演变而来的。
二、I、V、IV级三和弦连接的组合形式 I、V、IV三个和弦的连接,存在着六类不同的组合形式:(1)IV--I--V(2)V--I--IV(3)IV--V--I(4)I--IV--V(5)V--IV--I(6)I--V--IV 这六类组合中,第一、二类属于前面已经讨论过的正格进行和变格进行的拼接;第三类同于第四类,第五类同于第六类,区别只在于同一组合形式的“收拢性”与“开放性”的不同处理。所以,I、V、IV三个和弦的连接,是在正格进行的前面再增加一个下属和弦,构成复式正格进行。
IV本来就是I的调性支柱,而IV对V也有着一定的自然倾向;现在IV经过V而进行到I,这不仅使和声变得丰富,势必还会因为不稳定性的增涨和过程的延长而加强对I的支持与呼唤。IV--V--I的连接,在大小调和声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例43 上例的复式正格进行,V采用了七和弦的形式。在音乐文献中,这样的处理最为多见。V--IV--I的连接,是在变格进行的前面再增加一个属和弦,构成复式变格进行。由于IV的不稳定性稍逊于V,复式变格进行中V--IV的连接有不稳定性缓和的趋势,故习惯上很少使用,原位V--IV--I的和弦连接就更难见到。下例是因为六和弦的平行向下,巧妙地掩盖了复式变格进行中的某些不自然成分。
例44 复式变格进行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和声实践中,逐步获得了较多的运用。
三、I、V、IV级三和弦连接的声部进行在复式正格进行或复式变格进行的和弦连接中,声部进行的特殊性问题,只发生在V、IV两个原位三和弦之间。V、IV三和弦呈大二度关系,没有共同音,只能用旋律连接法连接:两个和弦的根音作二度上行(IV--V)或下行(V--IV)的级进,其余三个声部与低音呈反向,平稳进行到后面和弦与它相邻的音。两个和弦的排列法和重复音均可保持一致。
例45 在正确连接的IV--V进行之后,续接一个主三和弦(V--I的进行可采用两种连接法),便获得了复式正格进行的和声模式。
在正确连接的V--IV进行之后,续接一个主三和弦,得到的是复式变格进行的和声模式。四、三和弦键盘指法(C)V、IV级二度关系三和弦的连接,又为键盘练习增添了新的内容。在越来越灵活多变的键盘指法中,中公教师考试网建议考生牢记下面这一组最常用的右手指法模式。
甘肃公务员308485788| 三支万名群291640527| 银行考试群31492720 | 事业单位群123780564 | 农信社群161955071
第三篇:湖南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目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奥苏泊尔
2.注意属于个体心理构成中---------方面的表现。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3.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调查研究法 A观察法 B谈话法 C个案法 D测量法
4.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时,应考虑年级差异,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影响的诸要素。这是强调要遵循 原则。
A.客观性 B.发展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4.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桑代克 5.教育心理学是研究---------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A德育与智育 B知识与技能 C动机与迁移 D学习与教学
6.在正常教学班级开展教材教学实验研究,这是采用 的 研究方法
A自然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 个案法
第三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
1.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运动员吃兴奋剂提高了成绩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入芝兰之室久而闻不知其香 D个体青春期的变声 2.在下列常用的教育管理方式中属于负强化的是 A忽视 B惩罚 C警告 D表扬 3.“杀鸡给猴看”产生的是—— 强化效应。A 外在 B 自我 C 替代 D 内在
4.“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做好了”,这种说法中隐含了下列哪类强化? A 外在 B 自我 C 替代 D消极
5.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惩罚 强化。
A不是 B属于正 C属于负 D属于消极 6.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他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过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塑造 7.在商业促销活动时,一些商家常常把幸运的获奖者放在他们的宣传中,想以此引起人们的A替代性学习B建构学习C试误学习D顿悟学习
8.当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表现出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时,教师撤销对他的处罚,这属于
A消退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惩罚
9.下列属于桑代克通过研究动物学习提出的学习律的是 A强化律 B反馈律 C惩罚律 D效果律
10.学生李亦看到同学在体育课不遵守纪律,随便离开操场而没有遇到麻烦,于是他也参与进去。这种同学行为对他的影响属于下列哪类学习的适例?
A直接学习B替代学习C亲历学习D试误学习
11.奥苏泊尔认为,意义学习的目的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
A逻辑意义 B潜在意义 C心理意义 D客观意义 12.建构主义知识观更强调知识的
A客观性 B确定性 C动态性 D稳定性 13.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A视觉适应 B望梅止渴 C青春期男孩变声 D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14.下列不属于学习的是
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 望梅止渴 D近墨者黑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练习题
1.在课堂学习中,理解某规则含义的学习属于---学习。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操作性知识
2.在下列具体学习策略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A划线 B列提纲 C记忆术 D网联
3.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熟悉默读方法,这时的学习属于 A陈述性知识学习 B程序性知识学习 C言语知识学习D元认知知识学习4.下列中不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是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怎样骑车 练习题
5.期末复习时,对一学科的学习内容采用树形图形式来概括、整理其关系,这是使用的 A精制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6.掌握同类事物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规则学习D命题学习7.下列活动中主要归属于动作技能活动的是
A快速阅读 B书法 C计算 D下棋 8.下列活动主要归属于心智技能活动的是
A下棋 B体操 C书法 D游泳
9.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加入中介词,将其加工成“gas-该死一煤气”。该学生使用的策略是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计划监控策略
10.人们常常使用顺口溜,歌诀等方式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学习材料。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认知策略 11.英语单词学习主要属于
A符号表征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
第五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其应用知识所产生的干扰,属于 A逆向正迁移 B顺向正迁移 C逆向负迁移 D顺向负迁移 2.“吃一堑,长一智”属于下列哪种迁移
A负迁移 B消极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3.“闻一知十”属于
A迁移 B正迁移 C顺向正迁移 D干扰
4.“功能固着”属于下列哪种迁移
A负迁移 B正迁移 C积极迁移 D逆向迁移
5.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迁移的是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入乡随俗 D上行下效 6.“举一反三”所反映的迁移类型是。
A.逆向迁移 B.一般迁移 C.负迁移 D.特殊迁移 7.下列哪种不属于迁移
A温故知新 B举一反三 C上行下效 D闻一知十 8.下列不属于迁移的是
A.前车之鉴 B约定俗成 C因噎废食 D谈虎色变
第六章
高校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练习题
1.研究如何提升长沙市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这类问题主要属于 A结构良好问题 B界定清晰问题
C界定模糊问题 D精确问题
2.大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中所研究的问题,多是
A界定模糊问题 B界定清晰问题 C结构良好问题 D创造性问题 3.下列哪项不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
A 流畅性 B独特性 C变通性 D整合性
4.学习怎样写作文这类问题主要属于 A结构良好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一般问题 D抽象问题
5.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错误却很容易被发现。这是由于 A.注意分散 B.粗心 C.知觉整体性 D.定势 6.“曹冲称象”主要反映出的是
A.抽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动作思维 D.发散思维
7.政治试卷中有一道题目是“请回答五四运动发生于哪一年?”这是一个 A.常规性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有结构的问题 D.创造性问题
8.问题解决过程中,寻求解答的一般途径包括算法式和
A.启发式 B.提取式 C.分析式 D.综合式
9.吉尔福特提出了可作为评价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思维特征三指标。下列不属于的是 A.流畅性 B.稳定性 C.变通性 D.新异性
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练习题
1.通常学生最喜欢将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于 A能力、努力、难度、运气 B能力、努力、心情、运气C能力、努力、帮助、难度 D智力、努力、指导、环境
2.大学生为获得证书而在积极的学习,这种学习动机主要属 A近景性动机 B 远景性动机
C 认知性动机 D 内在动机
3.人们在一活动前对自己完成活动能力的主观估计并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被称之为 A归因 B自我效能感 C习得性无助感 D成就动机
4.奥苏贝尔认为,为了解和理解,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所激起的动机是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主导性内驱力
5.根据归因理论,属于外部、稳定和不可控的因素是
A.疲劳 B.能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6.有的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有的学生面对他不喜欢的老师不愿意努力学习。这种影响其学习的主要因素是
A自我提高动机 B认知动机 C交往动机 D成就动机 7.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下列哪种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A自尊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归属的需要
8.目前研究认为,创造与智力的关系是
A相关的线性关系 B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C不相关的独立关系 D相对独立关系
9.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的任务。A30% B50% C60% D80%
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练习题
1.大学生对下列哪类“我”的关注,属于对理想我关注的表现 A实际的人际关系 B 拥有的角色地位 C 个性特征 D 目标
2.学生对自己性格特点的意识,从自我意识的内容上分,这属于对下列哪类我的关注 A 生理我 B 心理我 C 社会我 D 理想我 3.自卑主要属于个体自我意识中 的表现。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社会我
4.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属 A 现实我 B 投射我 C 理想我 D 过去我
5.大学生常表现出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体现了其自我体验方面的 A波动性 B敏感性 C自尊感强 D自卑感强 6.自信心是个体自我意识中 的表现。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D自我知觉 7.下列不属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中自我调控特点的是
A自尊感与自卑感交织 B相对薄弱的自控能力 C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D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
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练习题
1.“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下列哪种群体影响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A社会助长 B社会堕化 C从众 D 群体极化
2.在大学中下列哪种学生群体主要属于非正式群体 A学术沙龙 B 班集体 C 学生会 D 校、院文艺宣传队
3.有时,一起参加活动的人较多时,个人付出的努力、责任心就少些,这是下列哪种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表现?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极化 D从众 4.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众的引导和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即
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5.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学会理解他人,心理学将这称之为
A移情 B同情 C关爱 D社会交换
6.“人云亦云”属于______现象。
A.沟通 B.服从 C.从众 D.暗示 7.人际交往的本质是
A.平等 B.社会交换 C.尊重 D.理解
8.“敬人者,人恒敬之”体现了人际交往的 原则。
A尊重 B真诚 C理解 D交换 9.下列不属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特点的是 A平等性 B感情色彩浓厚 C理想化 D波动性
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练习题
1.皮亚杰、科尔伯格都认为,个体品德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发展 A道德意志 B道德判断能力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习惯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经历了
A他律到自律两级水平B三水平六阶段 C八阶段 D四阶段
3.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当学生认为“人们的道德原则是自我选择的”,其道德发展水平主要处在
A世俗水平B超世俗水平C后世俗水平D前世俗水平
4.在现场通过直接感知而引发的道德情感体验是
A直觉式道德感 B想象式道德感 C情景式道德感 D理智式道德感
5.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大学阶段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自我同一性 B承担社会义务 C显示创造力 D变得勤奋
6.道德情感在个体品德结构中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A认识作用 B动机作用 C调节作用 D标志作用
第十一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练习题
1.下列哪项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间目标 A 发展性目标 B预防性目标 C 矫治性目标 D诊断性目标
2.下列那些大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A 吸烟 B 总担心自己做的事情别人不满意 C 过分依赖 D 一到考试身体就有不适反应
3.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主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下列哪类目标 A 发展性目标 B 预防性目标
C 矫治性目标 D 诊断性目标
4.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应该以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灌输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成长的关系。这句话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 A.教育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信赖性原则 D.平等尊重原则 5.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是
A神经症 B精神病 C人格障碍 D短期情境障碍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心理
练习题
1.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是首先要明确的 A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 C教学策略 D教学评价 2.学期中的单元测验主要属于
A准备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3.按福勒和布朗的观点,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的新教师处于教师成长的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待遇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4.教学前,教师从反思他人的教学经验中获得对自己教学的指导,这属于 A对活动的反思 B活动中的反思 C为活动反思 D教学监控 5.教师在师生关系上应扮演的角色是
A朋友与管理者 B榜样 C研究者 D知识传授者 6.根据教学评价的类型,大学生过级考试主要属于
A常模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准备性评价
第四篇: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4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是用来描述个性的词是()。
A.自私自利?B.心胸狭窄?C.宽容大度?D.相貌出众 2.个性的()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A.独特性?B.整体性?C.稳定性?D.社会性
3.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可看出他的个性,这是个性()的表现。A.独特性?B.整体性?C.稳定性?D.社会性
7.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显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的差异。A.言语特征?B.记忆过程?C.思维特征?D.气质类型 8.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是()。
A.会叫“妈妈”?B.思维出现?C.学会评价?D.掌握代词“我” 9.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的成分。
A.自我评价?B.自我体验?C.自我控制?D.自我觉醒 10.关于需要和动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B.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 C.需要一旦产生,就转化成为推动人活动的动力 D.需要必须有诱因条件才能转化为动机
11.关于学前期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正确的说法是()。
A.儿童的性格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B.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C.学龄晚期开始,行为受内心制约,且习惯已经形成D.学龄晚期阶段,性格的改造更加困难
12.()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A.语言能力?B.模仿能力?C.认识能力?D.特殊能力 13.气质、性格与活动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表现在活动中?B.对活动有直接影响
C.不直接决定活动的完成?D.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14.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针对()的孩子,应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15.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A.婴儿期?B.学前期?C.学龄初期?D.学龄中期 16.能够集中反映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的是()。
A.个性的调节系统?B.个性的倾向性C.个性的心理特征?D.个性的能动性 17.不属于气质的特性是()。
A.遗传性?B.先天性?C.易变性?D.稳定性 18.“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说明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A.独立性的?B.个别方面的?C.多方面的?D.依从性的
19.表现在人对显示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A.道德感?B.理智感?C.气质?D.性格
20.布鲁姆认为,()是智力发展的最高点。A.13岁?B.15岁?C.17岁?D.19岁
21.下面不属于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形式是A.安全(生理性需要)B交往?C游戏?D.尊重 22.个性心理特征不包括()。A.需要?B.能力?C.气质?D.性格 2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因素是()。A.气质?B.性格?C.能力?D.兴趣
24.托马斯·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即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和()。A.情绪不稳定型?B.多愁善感型?C.掩蔽现象型?D.起动迟缓型 25.()不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典型特点。
A.活泼好动?B.喜欢交往?C.好奇好问?D.稳定性较强?
二、填空题
1._个性_____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2.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__自我意识____。
3.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__生理____需要和__社会性____需要两种。
4.__动机____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它可能是被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5.兴趣有三个特点:_指向性_、_情绪性_和动力性_。
6.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性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_强度_、平衡性______及__灵活性____、_指向性_____方面。
7.__性格____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__对现实的态度____和__惯常的行为方式____。
8.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即__抑郁质____、多血质______、_胆汁质_____及_粘液质_____。9.个性心理特征包括__能力____、___气质___和_性格_____。
10.兴趣有三个特点:_指向性_____、_情绪性_____和__动力性____。?来_源:考试大_教
三、名词解释
1.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2.自我意识: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3.需要:指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4.动机:是指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5.兴趣:是指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6.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7.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8.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9.智力分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是混沌不分化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 年龄增长而增加。开始是一般化的智力,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些智力因素群。这种理论认为,将智力分成一般智力(决定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和特殊智力(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所必需的),比较适合于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
10.智力复合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多维度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复合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11.智力内容变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多维度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复合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四、简答题 8.简述个性倾向性的含义及其特征。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学前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1)积极性。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努力程度去组织自己的行动。例如,当一个人的需要较强烈时,他的行为反应就会相应比较强;而当需要较弱时,行为反应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
(2)选择性。个性积极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例如,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
9.简述幼儿动机和需要的发展。(1)幼儿需要的发展。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①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②优势需要有所发展。(2)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②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③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10.简要回答能力的分类。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将能力划分成两大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和注意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它只在特殊领域内发挥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
(2)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识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操作能力就是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平常所说的动手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社交能力即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
11.简述幼儿能力的发展。(1)幼儿智力的发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很多人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
(2)幼儿特殊能力的表现。在幼儿期,有些特殊才能已经开始有所表现,如音乐、绘画、体育、数学、语言等。
12.什么是“掩蔽现象”? 幼儿气质发展中存在“掩蔽现象”。所谓“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儿童的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
五、论述题
1.试述幼儿的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幼儿的气质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幼儿的气质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幼儿气质对幼儿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气质不能影响幼儿智力发展水平,但可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幼儿的性格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2)幼儿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性发展。幼儿的气质类型对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影响。母亲对待不同类型的孩子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如果孩子的适应性强、乐观开朗、注意持久,则母亲的民主性表现突出。而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消极气质因素包括:较高的反应强度(如平时大哭大闹)、高活动水平(如爱动、淘气)、适应性差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可见,幼儿自身的气质类型,通过父母亲教养方式而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因此,父母和教师要避免幼儿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
(3)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习惯能够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防止疑虑和孤独。
2.试述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①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②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③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④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对自己的简单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2)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幼儿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3.试述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意义。幼儿个性评价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前提。对幼儿的评价不是那种主观的评价,而是基于对幼儿客观观察的较科学的评价。这种公正、客观的评价是教师正确进行教育的前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而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较大发展。做到这一点,就要依靠教师对每个幼儿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教师对幼儿进行的个性评价,不但可以了解幼儿个性的全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且还可以对幼儿日常发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特别是要以幼儿的眼光去看他们,这对教师真正了解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作为教师要懂得,幼儿的行为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点决定的,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原因,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方法。
4.如何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 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最好方式就是日常观察记录。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出孩子们行为上的差异。总的来说,记录并 4 不一定按照固定的规则。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创新。
(1)观察记录的项目。对幼儿观察记录的项目包括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主要环节,主要包括游戏、午睡、进餐、起床等,同时,对偶然事件的记录也是很重要的。
(2)观察记录的内容。观察记录应该尽可能详细些,要记录下当时的环境及幼儿行为的整个过程。在实际观察中,可以将上述项目用简单的叙述方式记录下来。
(3)评价。在完成了所有的观察记录项目以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做出恰当的评价,这也是观察记录的目的所在。评价可以有不同形式,但一般来说有如下几项:个性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等。? 型。?
六、案例分析
儿童在两三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人家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指征。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相貌出众则不属于这一类。
2.A.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是独特性的体现。
3.B.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另一个方面,这说明个性的整体性。4.C.需要是动机系统的基础。
5.B.对幼儿来说,个性特征是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6.A.自我意识的成熟是儿童个性的成熟。
7.D.气质类型是先天的,是刚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差异。8.D.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9.A.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从自我评价中产生的。10.C.需要要成为推动活动的动力,还必须有外在的诱因。11.A.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12.B.模仿能力是幼儿学习的基础。13.D.能力不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14.B.这是针对多血质儿童的弱点。15.A.儿童智力在学龄前就成熟了。
16.C.个性心理特征最能集中反映一个的心理面貌。17.C.气质相对稳定。
18.D.儿童对自我评价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
19.D.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20.C.布鲁姆认为,智力发展的最高点在17岁。21.A.安全的需要不属于社会性需要。22.A.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内容。23.C.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24.D.托马斯·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和起动迟缓型三种。25.D.幼儿期儿童性格的典型特点是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和模仿性强。?来_源:
二、填空题
1.个性??? 2.自我意识?? 3.生理社会??? 4.动机??? 5.指向性? 情绪性? 动力性6.强度?平衡性? 灵活性? 指向性 7.性格? 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惯常的行为方式 8.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9.能力? 气质? 性格?? 10.指向性? 情绪性? 动力性
三、名词解释
1.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2.自我意识: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3.需要:指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4.动机:是指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5.兴趣:是指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6.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7.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8.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9.智力分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是混沌不分化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开始是一般化的智力,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些智力因素群。这种理论认为,将智力分成一般智力(决定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和特殊智力(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所必需的),比较适合于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
10.智力复合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多维度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复合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11.智力内容变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同是智力的一般因素,在婴儿期,其内容是感知动作性质的,以后则是认知性质的。?来_源:考
四、简答题
1.个性的基本特征是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社会性。
(1)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另外,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的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
(2)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 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4)个性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人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即使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
2.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主要包括个性的调控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儿童个性的成熟。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了解幼儿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因此,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3.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①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②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③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④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4.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的发展各方面。
5.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需要是一种刺激,人的活动动机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有了某种需要,人就会想办法满足它,从而产生活动动机;但需要产生之后,并不一定就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需要变成动机往往要有一个发展阶段。处于萌芽状态的需要,能使有机体产生不安之感;需要增强到一定程度,会使人产生一定的愿望;而愿望变成动机的过程还需要有一定的诱因条件,才能为满足愿望而采取行动去达到一定的目的。
6.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1)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最明显特征之一。
(2)喜欢交往。儿童进入幼儿期后,在任何地方,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可以不经他人特别介绍,孩子之间会很快、自然而然地熟悉起来,并一起做游戏。?(3)好奇好问。这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好奇好问两个方面。
(4)模仿性强。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
(5)好冲动。幼儿性格在情绪方面的表现就是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7.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1)分离感。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2)稳定的同一感。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存在的,7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8.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学前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1)积极性。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努力程度去组织自己的行动。例如,当一个人的需要较强烈时,他的行为反应就会相应比较强;而当需要较弱时,行为反应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2)选择性。个性积极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例如,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
9.幼儿需要和幼儿动机的发展。
(1)幼儿需要的发展。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①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②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2)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②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③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10.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将能力划分成两大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和注意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它只在特殊领域内发挥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
(2)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识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操作能力就是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平常所说的动手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社交能力即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11.幼儿能力的发展表现在:
(1)幼儿智力的发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很多人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2)幼儿特殊能力的表现。在幼儿期,有些特殊才能已经开始有所表现,如音乐、绘画、体育、数学、语言等。12.幼儿气质发展中存在“掩蔽现象”。所谓“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儿童的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
五、论述题
1.幼儿的气质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幼儿的气质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幼儿气质对幼儿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气质不能影响幼儿智力发展水平,但可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幼儿的性格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2)幼儿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性发展。幼儿的气质类型对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影响。母亲对待不同类型的孩子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如果孩子的适应性强、乐观开朗、注意持久,则母亲的民主性表现突出。而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消极气质因素包括:较高的反应强度(如平时大哭大闹)、高活动水平(如爱动、淘气)、适应性差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可见,幼儿自身的气质类型,通过父母亲教养方式而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因此,父母和教师要避免幼儿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
(3)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 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习惯能够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防止疑虑和孤独。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①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②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③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④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对自己的简单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2)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幼儿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3.幼儿个性评价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前提。对幼儿的评价不是那种主观的评价,而是基于对幼儿客观观察的较科学的评价。这种公正、客观的评价是教师正确进行教育的前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而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较大发展。做到这一点,就要依靠教师对每个幼儿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教师对幼儿进行的个性评价,不但可以了解幼儿个性的全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且还可以对幼儿日常发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特别是要以幼儿的眼光去看他们,这对教师真正了解孩子是非常必要的。总之,作为教师要懂得,幼儿的行为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点决定的,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原因,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方法。
4.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最好方式就是日常观察记录。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出孩子们行为上的差异。总的来说,记录并不一定按照固定的规则。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创新。
(1)观察记录的项目。对幼儿观察记录的项目包括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主要环节,主要包括游戏、午睡、进餐、起床等,同时,对偶然事件的记录也是很重要的。
(2)观察记录的内容。观察记录应该尽可能详细些,要记录下当时的环境及幼儿行为的整个过程。在实际观察中,可以将上述项目用简单的叙述方式记录下来。
(3)评价。在完成了所有的观察记录项目以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做出恰当的评价,这也是观察记录的目的所在。评价可以有不同形式,但一般来说有如下几项:个性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等。?来_源:考试大_ 教师资格证考试 _ 考试大
六、案例分析(答案要点)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指征。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第五篇: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2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幼儿园课程试题
课程代码:0039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属于幼儿园课程主要特点的是()
A.游戏性? B.非义务性
C.基础性? D.适宜发展性
2.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附着在()
A.区内操作材料上??? B.班内操作材料上
C.园内操作材料上??? D.园内外操作材料上
3.学科课程的优势是()
A.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与个性的发展
B.知识的准确性高、系统性强、学习的效率高
C.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
D.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能力的迁移
4.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性质,幼儿园课程注重知识的()
A.学术发展价值??? B.一般发展价值
C.社会价值?? D.研究价值
5.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其显著的缺陷是“工具化”倾向和()
A.目标性? B.抽象性
C.机械性? D.具体性
6.在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中,感官训练的重点是()
A.视觉训练?? B.听觉训练
C.触觉训练?? D.嗅觉训练
7.在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中,活教育方法的核心是()
A.做
B.教和做
C.教和学? D.学和做
?
8.()
A.重视孤立的感官训练 B.忽视创造力
C.重视生活经验??? D.缺乏社会互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9.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课程可分为________和隐性课程。
10.创设区域活动区的初衷是为儿童提供一个________、宽松的学习环境。
11.选择单元主题活动“主题”的出发点有:从课程目标出发;从幼儿的________和需要出发;
从现有内容和材料出发。
12.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我们称之为“________”。
13.根据评价的作用和进行时间,我们可以把课程评价分为________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4.儿童发展、________和人类知识是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依据。
15.有效运转的课程必须是一个被合理组织起来的________,其基本任务是促使课程向幼儿的学习经验转化。
16.瑞吉欧的项目活动一般采取________工作的方式,以保证同伴间的合作研究。
17.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理论认为,儿童知识的系统化应根据________原则来建立。
18.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________是有准备的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蒙氏教育法中
最具吸引力的部分。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响是毫无规律、不可控制的。()
活动的一个重要相似之处。()
21.投放到区域活动的材料越逼真、越成品化越好。()
示的对教育效果的预期。()
23.分科目组织课程内容是典型的论理组织法。()
24.凯米—德芙里斯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目标在于超越阶段地“加速”发展。()
25.在瑞吉欧的课程内容中,也有固定的“教材”或预设的“活动方案”。()
26.作业教学的独特功能在于平行地扩大幼儿的经验,增加全新的知识内容。()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27.经验中心课程28.狭义教育活动29.“自发—反应型”教学30.活动课程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1.怎样理解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32.制作主题网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33.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环境创设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4.对幼儿来说,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应具有哪些特点?
35.简述HIGH/SCOPE课程内容中,“兴趣区”创设、安排的原则及主要作用。
36.简要说明学问中心课程的优势和不足。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为什么说教师和幼儿既是课程评价的客体,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
38.试述“五指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原则或要求。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8分)
39.案例:这是一次美工活动。孩子们试着用各种盒子和彩色纸制作玩具。几个设计简单的孩子
先做好了,而设计得比较复杂的孩子甚至连一半也没做完。这时,教师请大家注意听做好的孩子介绍作品,但几乎没有人听,因为大部分儿童仍忙着自己的事。老师多次提醒也没有效果,最后老师让大家把东西收好、换鞋、排队、出去活动。“老师,我还没有做好呢!再让我做一会儿!”“到点啦!没做好的先把材料放到美工区去,下午有空再做。”有的孩子依依不舍地放下作品,有的孩子还在认真地忙着。教师喊着排队,但当所有孩子排好队时,已经用去了20分钟。
请分析这位老师在活动时间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谈谈你的建议和对策。
八、活动设计题(本大题8分)
40.以“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为主题,为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设计、布置适宜的活动区域。
要求:(1)写出活动区域至少三个种类和至少两点设置的理由。
(2)写出其中三个活动区域应投放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