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性的光辉照亮语文的每一个角落(含5篇)

时间:2019-05-14 11:1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人性的光辉照亮语文的每一个角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人性的光辉照亮语文的每一个角落》。

第一篇:让人性的光辉照亮语文的每一个角落

让人性的光辉照亮语文的每一个角落

当前,伴随着语文课改和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引导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等语文教育理念正在被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们呼唤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我们更期盼由此而形成的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师的创造欲。这些实践都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有效尝试。但仅仅做到这两方面还不够,因为支撑语文课堂的要素有三:作为主导的教师,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载体的文本,三者缺一不可。如果避开教材谈人性化,那么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语文课文作为语文教育的工具,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任何抛开教材或者忽视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而空谈所谓的人文教育的做法,只是一种急于求成、有名无实的“无土栽培”而已。

笔者听过一堂示范课,教学内容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项链》。可以说这篇自问世以来就以其精妙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统一而倍受推崇的作品在中国流传甚广,当代的中学生几乎都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它,是一篇经典教材。为了上出新意,执教老师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精心“包装”,十八般武艺齐上阵,演讲、竞赛、讨论、唱歌、辩论、演奏,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结果当然是获得了“一致好评”,不少人认为这堂课立足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当前语文教育的“三个维度”的理念,特别对几个“脱离了课堂内容”的讨论题给予了高度赞赏:认为题目设计新颖,学生反映强烈,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更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示范课。作为入道未深、见识浅陋的新手,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不免留下一些疑惑。其实见得多了,也就不难发现,这些讨论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效果很差。讨论在形式上也显得呆板单一,时间短了,讨论不清楚,时间长了,课堂时间又不够。加上引导不善,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流于肤浅。还有的课堂,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性,不定内容,不定规范,由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结果失去控制,使课堂陷入混乱。为什么我们善意的初衷却无法在实际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呢?经过冷静地思索,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当前的人性化语文教学理念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对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内涵认识模糊不清

它本来是针对中世纪神学专制对人民思想的禁锢、人文主义发轫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情感的压抑和对真理的扼杀而提出的倡导个性自由,宏扬个性解放的口号,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以人为本,尊重人格,颂扬人性,提倡人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概括地说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①这是哲学范畴内的人本主义,它与我们所讲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不是一回事。哲学中所探讨的“以人为本”是基于宏观把握人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抽象的“人本”,它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而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主体——学生,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个性独特的“这一个”,关注的是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哲学思潮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取向,它是以精神导引的方式进入语文教育领域的,换句话说,它只是一束理想的光芒,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因而不能直接搬进教学的目标体系。正是混淆了两者的内涵,将哲学中的 “以人为本”的抽象概念等同于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将语文素养的外延无限扩展,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殊不知,这种无限化的实质就是取消语文教育:我们说人文性是语文基本特点,但并不能扩展为凡是具有人文性的内容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不能解决“人的发展”的所有问题,同样,“人的发展”的所有问题也不必全部搬进语文课堂,事实上,语文教育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所以就出现了一些不像语文课的所谓的公开课、正是因为很多人忽略这一点基本常识,示范课,整堂课热闹非凡,从天文到地理,从音乐到舞蹈,从历史到社会,从数学到爱情,就是惟独不见了语文。失去了“语文味”的课堂还是我们追寻的境界吗?这不是语文,至少不是真正的语文,而是“八宝粥,大杂烩”。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立足语文,决不能脱离语文、抛开课本去抽象地空谈“以人为本”。

二、对人性化语文教学理念的践行形式大于内容

其实,人性化语文教学并不是什么新名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成了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它也不是什么泊来品,传统语文教学中早就有深刻的论述。孔子就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针对三人的不同追求和目标,孔子并没有单纯地评判是非对错,而是通过点拨、开导、激发和认同的手段来指导学生修身立志。这不正是人性化教学的典范吗?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是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绝非是装点门面的口号。在我们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今天,还有人拉大旗作虎皮,打着人文语文的幌子,却与人性化教学背道而驰。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我们天天都在喊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一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丢了,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讨论,其实不过是老师挖了一个接一个的“陷阱”让学生往下跳;说是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常是雷声大雨点小,或是虎头蛇尾没有下文;大纲要求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但在考试和检查的重压下,又何曾真正有过师生平等?结果是,上头来检查了,外面来参观了,赶紧炮制两节热闹非凡的公开课,讨得一片赞誉。检查一走,马上恢复“题海战术”,重开 “一言堂”,结果是学生疲于应付,越来越厌倦这种“表演秀”,进而对语文课彻底失去兴趣。这些形形色色的示范课,究竟有多少示范的价值,暂时不去考证,仅从它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表面来看,就已经暴露出了潜在的危机,人性化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课改才有希望。

三、对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伴随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冷落应运而生的,当人们发现科学知识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困惑的时候,于是提出了人性化教学的理念。当前在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的冲击下,语文教育的目标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其实,“语文教育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听说读写的言语交往活动能力,以适应社会交往和改造自然和社会及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所以语文教学的人性化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切切实实地进行科学高效地进行语文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我们倡导人性化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我们的发展方向不至于有所偏离,我们认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与主导并重(尊重主体的同时谨防教师主导地位的失落)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老师评分。老师的教是布道式的,学生的学式接受式的,学生永远是虔诚的信徒,忠实的听众,冷漠的看客,单纯的接受器,如同唱“卡拉OK”,老师作词、作曲、原唱,学生只要努力唱得像,不走样。这抹杀了学生的互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人性化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得到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应当得到保障,师生之间理应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但当前我们反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时候,常常把老师的作用忽略了:一堂课下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形同虚设,可有可无。虽然我们说,教是为了不教,但决不是否定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教师的地位不能夸大,但也决不可抹杀。不承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中对学生的启迪作用,不承认教师在课堂对话中具有的组织作用和支撑作用,就会造成语文课堂放任自流以致瘫痪的严重后果。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职责,那就是引导学生感悟、鉴赏、学习、提高。只有教师必要介入,为课堂探讨把好方向,对文本做必要拓展,才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也才能将探讨导入正轨,引向深入。放任学生在课堂上漫无目的、浅尝辄止地学习,就是老师的渎职。有人曾提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主持人,但我们以为,仅仅是主持人是绝对不行的,教师有义务进行深入的点拨,也应该积极地参与探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关心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

2、个性与共性兼顾(凸显学生个性也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近年来,语文教学的人文理念得到全面贯彻,不少人一提到以人为本,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发展个性为主,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张扬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等等。相对于过去我们片面强调了学生的社会公共性,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言,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我们不能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要知道,真理多跨一步就成了谬误。学生的个性当然要尊重,但讲究个性决不等同于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对教学规范的彻底抛弃。尊重个性,允许并鼓励学生敢于反叛传统,但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靠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来体现与众不同,还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性化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前提下的循序渐进、和谐发展的过程。

语文教学要落实人性化,应该“不但要构建与解构文本的静态语文能力,更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层级,促进每个学生的语言交往活动的能力不断发展,使学生的言语活动越来越符合社会规范”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我们认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同人的感受也有共同的原则。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我们当然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对事物发表独到见解的能力。但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共性,只会加重学生的“自我中心”的狭隘自私的心理。人性化语文教学,不仅应该关怀学生个体价值,更应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未来的公民应具备善于学习、尊重生命、关心社会、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所以,在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发展个性特长的时候,也应该兼顾他人,学会倾听。

3、情感与双基共赢(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也不可放弃双基训练)

过去,我们一味地谈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宏扬人文性、个性化学习的今天,这种落后僵化的方式确实该到了被彻底改革的时候了。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地担任起了培养学习个体健全心理和人格的任务,因而关注学生内心需求,以他们的情感为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今天,在人文教育的感召下,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学生减负,学生的负担要不要减?要减!但问题是怎样减?减哪些?是不是将所有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放弃呢?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切,造成的后果将是学生语文素养彻底退化。当前,就有人打着“以人为本”的口号,四处宣扬“淡化训练”,结果是学生字不会写了,句不会造了,写一篇作文错别字俯拾皆是,通篇病句。难道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以人为本吗?人性化语文教育决不排斥基础训练,言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训练。文言文教学中,一些重点的实词、主要的虚词、特殊句式、部分成语以及意境、语言、手法上的主要特色等的确比较枯燥,但这些内容是学生继续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抛开对作品的人文解读,抛弃对作品语言文字运用特点的充分扎实的处理,而孤立地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那也只是一种空中楼阁。比如有人上《窦娥冤》,抛开对课文的语言音韵美和悲剧因素挖掘,而把重点放在研讨“窦娥的贞节观念”上,这种跨越“知识和技能”两个基本维度而直奔“第三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做法,看起来热闹,实则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语文教学派别林立,但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来解决语文教学的所有困难,所以语文教师切不可盲目跟风,教学理念的选择必须经过理性地思考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吸收、再创造地运用。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原则就是:只有更适合的,而没有都适合的。语文教学对象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神韵和灵性,让人性的光辉照亮语文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篇:让监督的阳光照亮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角落

让监督的阳光照亮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角落

11月20日,中央纪委下发《关于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的通知》,严禁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用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烟酒、花卉、食品等年货节礼。为此,中央纪委网站开通举报窗口,欢迎社会举报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年货节礼等违规违纪问题。

2014年元旦、春节即将到来,面对政府机关吃喝风、送礼风和花公款送贺卡之风,中央纪委的这一举措,对于惩治两节期间党政机关的腐败行为开了一个良方,再次将反腐倡廉风暴推向新高潮。自去年12月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中共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党掀起一股“勤俭节约、廉洁从政”的新政风。最近,一组数据颇为引人注目:今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各部门公务接待中的餐饮经费下降60%,餐厨垃圾普遍下降30% 以上,食堂水电气消耗下降4%。在厉行节约效果初显之时,实现“八项规定”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加强制度约束与监督,使作风建设常态化,成为各方矢志努力的方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收取礼金等长期形成的积弊往往具有惯性。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如果没有开放的监督体系,作风建设便容易处于忽松忽紧的状态。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人民监督”这一关键词频频出现,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人民监督的高度重视。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要形成常态效果,“人民监督”常态化、长效化便必不可少。作风转得怎么样,廉洁不廉洁,关键看人民群众认可不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讲,畅通公众参与渠道,主动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是检验“八项规定”执行情况最好的“试金石”。人民监督具有主动性、客观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监督范围最广、时效最长、成本最小、信息最真,而且永远不会被腐蚀。一方面,要围绕“八项规定”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既不能遮遮掩掩让老百姓看不全,也不能太专业抽象让老百姓看不懂。另一方面,要畅通有效渠道,健全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能够有效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监督的阳光照亮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角落。

画出“红线”、明察暗访与问责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广东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工作不断推向深入,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作风问题得到纠正。其中,开放的监督体系功不可没。未来的一年乃至更长时间,“八项规定”需要更大范围地激活群众监督的力量。事实证明,无论公款吃喝、奢侈浪费,还是官僚和特权作风,群众基本都是第一发现人,甚至很多时候就是直接受害者。他们对于落实“八项规定”有着极大的动力和显著的监督优势。“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这是实施“八项规定”的初衷和要求,以后还要坚持并增大力度,让公众与媒体监督力量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为 “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注入强大的推动力。各级政府也应发挥导向作用,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正能量,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鼓励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监督,不仅有利于反“四风”的落实,也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与纯化。

开放的监督体系是反“四风”的关键。将公众的力量调动起来,接受公众的监督,对于落实“八项规定”和反“四风”的作用绝不容小觑。

第三篇:人性的光辉会把深渊照亮

迟子建在当今文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些年来获奖颇丰,她专注于作品本身,在一次次挑战创作难度的同时,赢得了一批又一批忠实的读者。迟子建的新作《白雪乌鸦》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讲述鼠疫流行时发生在哈尔滨平民百姓中的故事,表达了普通人在灾难中的生活常态和难以抗拒的惨烈命运。作品的色调近于苍凉,而写作鼠疫情境更显压抑,迟子建认为人性的光辉会把深渊照亮。

在生活中,迟子建偏爱黑白色,她认为二者对比强烈,也是最能与其他颜色达成和谐的色调。哈尔滨的冬天,最常见的是白雪,而乌鸦在满族人的心目中,是报喜鸟。传说乌鸦救过清太祖,朝廷里特设“索伦杆”,祭祀乌鸦。在做资料时迟子建看到,当年的哈尔滨,尤其是松花江畔,乌鸦很多,她觉得黑白色调特别契合这部长篇小说的气氛,所以就用了《白雪乌鸦》作书名。疾病,向来是做小说的好材料。一则戏剧性情节较多,不光作者,读者也容易入戏;二则作者可施展拳脚,作发散性书写。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皆为此类小说的上品,令人难以释怀。而一个中国作家眼中的鼠疫会是什么样,她会以怎样的心态、视角来观察它、描述它、提炼它? 《白雪乌鸦》并不是完全写灾难,迟子建借用了鼠疫这个突发事件,还原了一个时代的市井百态。老哈尔滨华俄杂处的生活对迟子建来讲,有极强的吸引力。不过这类小说从萌生写意,到最后动笔经历多年,其间作者要做大量的资料收集,把要塑造的人物拿捏到位。这些资料给迟子建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迟子建说:“如果不大量地收集资料,我就无法走近一百年前的哈尔滨,触摸不到它的脉搏,再丰富的想象力也没用,因为这不是玄幻小说。我写这一类小说,总是先对题材有了兴趣,然后做资料,再到事件发生地实地体验。虽然要描摹的事件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但你总能在故地寻到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蛛丝马迹‟,这有助于我进入历史情境。但真正进入小说情境后,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还是要做文学的表达,要发挥小说家的想象力,让各个角色活起来。”

与新作相比,迟子建认为此前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写起来相对更顺畅,她认为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可能更喜欢青山绿水,喜欢在山水之间徜徉,喜欢自己笔下人物的那种超然、豁达,浪漫和坚强。当然,《额尔古纳河右岸》也有它的苍凉,但那是在大自然当中的苍凉,是美的苍凉。《额尔古纳河右岸》与《白雪乌鸦》完全是两种文本,两种气息。一个在莽莽林海间,可以看见碧水青山;一个在苍凉的冬季,被瘟疫笼罩。对于一位作家来说进入这种氛围,极其艰难。但作家就是要从深渊里,寻找那一点点的亮光,而人性的光辉会把深渊照亮。当生活的潜流在鼠疫中“活”起来之后,生命的光芒就重现了。它出现的时候,死亡的阴影就被剥落一层,生命靠着每个不同个体的坚忍,默默地形成了一种群体的力量。

这是一个冬天发生的故事,氛围是天上下着大雪,又盘旋着乌鸦,每天有人死亡,傅家甸两万多人中死了五千多人。但死亡的另一面就是活力,或者,死亡的底层埋藏的就是活力,面对疾病,不管怎样,人都要挣扎着活下去。迟子建喜欢在死亡中写到那种充沛的活力。“生,确实是艰难的,谁都会经历突如其来的灾难、恐惧、死亡,可唯一能战胜这些的就是对生的渴望。死亡阴影笼罩中的这种活力和温暖,就显得尤为可贵。”

对于迟子建来说,写作进入鼠疫情境还是很压抑的,感觉每天都在送葬。《白雪乌鸦》的写作曾经中断过,这段生活中的痛苦经历,对迟子建的写作也带来了影响,迟子建认为疾病与哀痛不是坏事,它们静悄悄地给她的写作注入了力量。写书中《冷月》一章时,因为心理无法承受鼠疫带来的“重压”,身心俱疲。迟子建说:“一个作家难道为了让自己愉快就要每天写风花雪月?我不是那种作家。一个写作者就像一个演员,如果你不让费雯丽去演悲剧,她可能算不上一个好演员。如果我只是简单地描摹大兴安岭的山,不写它的灵魂,那么这样的山就没有意义。你如果读出了死亡之中的活力,那我就很开心。鼠疫之下的人生,也有默默的相爱,也有回春时的温暖,也有坚忍,以及人们面对大灾时的关爱。”

一部小说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的成色。小说语言如果没有个性,缺乏表现力,就成了“说明文”,不管故事多么新奇,小说的魅力都将大打折扣。迟子建在书中把每个人在死亡面前的不同表现、不同命运绘制成了一个庞大的图谱。迟子建说,每个人对待疾病和生死的态度都会不一样,这就是人性的复杂。“鼠疫一来,有被吓疯而死亡的,如李黑子;也有从容淡定的,如傅百川。写这些不同,不是刻意,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人性就是这么复杂。如王春申这个人物,别人眼中的他可能是个窝囊废,可是鼠疫一来,他的英雄行为就被激发出来了,这也是人性的复杂。再比如那个出宫的太监翟役生,他活着没有尊严、没有爱情,他生不如死,又没有勇气死,成了个市井无赖,所以他盼望鼠疫一直蔓延下去,盼望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样不幸。”

整部小说有一种恐慌但又微妙的氛围。迟子建认为写这些恐慌很自然,不是出于人性的弱点,而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看重。瘟疫来临,心理的恐惧可能比疾病本身还要严重。但在任何一种疾病和灾难中,日常生活是要继续的,日常生活又是能消解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可是,当又一次死亡来临时,他们又害怕了。这就是人在瘟疫面前的真实的心理。在迟子建看来,作为一位作家不可能经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但作家的沧桑感和成熟度,会使自己能准确或者比较接近地揣摩到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找到更贴近他们的感觉。

迟子建的作品偏向悲凉沉重的一面,但是又不会令人绝望,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迟子建说:“这大概与我出生在北极村有关。百多户人家的村子,广阔的大自然,坚韧而善良的乡民,对我世界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还有,我生活的地方多半年都是冬天,我是在冰雪中跋涉着长大的,不惧寒冷,对世态炎凉就多了一份超然。每每冬天过去,春光烂漫之时,看着在山岭间起伏的绿色,看着无穷的生机,你会觉得,如果没有冬天,春光又怎会显得如此动人呢!”

迟子建是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因为热爱写作,再加上对自己的作品总是满怀期待,一路走到今天。迟子建形象地作了一个比喻:写作的魅力在于你以为接近了理想的境界时,那个境界却好像移动了,又在前方向你招手了,你只能不停地向前走。迟子建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对此,迟子建说:“无论什么奖项,都没有写作本身更迷人。说真的,写作确实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可一旦你的文字感染了读者,有一批读者愿意跟着你的写作一路走下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额尔古纳河右岸》电影拍完了,预计明年上映。新作《白雪乌鸦》刚上架,就有一家影视公司找到迟子建。迟子建说:“其实作为一个作家,我只负责完成我的作品,追求我的写作理想,其他的对我并不重要。因为只有写作本身,对我诱惑才是最大的。别人的热点,在我这里可能是冷点。”迟子建心目中的好作家是既“开放”又“封闭”的,她认为这样能保持一颗朴素的心,“我们要拥抱生活,更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叩问文学,把对文学的那种最本真的热爱,永远地抓住不放,永远地拥抱它。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归宿。对于我,我觉得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就足够了。”

第四篇:让爱洒满每一个角落 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长阳特校的选手吴露胜。在我的耳边有这样一种声音,他们残缺而且含糊不清,但却是我生命中最动听的天籁!在我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笑脸或许有些呆滞变形,但在我心里他们是天使,是上帝不小心遗失的折翼天使!记得当我第一次踏进长阳特校的大门时,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墙壁,还有那灰色的土地,让饱含憧憬向往之心的我也灰了一截。可是,当我看到身边那一张张因疾病而显得呆滞变形的脸,那一个个衣衫褴褛的孩子,用努力吐出却依然含混不清的声音向我问好时,我的心震撼了!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共享灿烂的阳光,多彩的世界,动听的声音,我们享受着来自父母的宠爱,感受着来自亲人的关怀。可是他们,却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缤纷的世界优美的音乐与他们无关,而父母的爱又是那样的深沉和复杂。他们又何尝不是与你我一样,有着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对未来的热切向往?没有音乐,生命是一种缺憾,没有爱心,生命便会显得沉重。于是我选择了做一名特殊教育战线上的老师,我知道我身上背负的爱与责任,也知道以后在这无声的世界里会充满许许多多的艰辛。但是我一定会面对,因为对这个职业深深的爱,更因为他们需要我!清晨的铃声响起,我迈着细碎而匆匆的步子跨进学校的大门,看见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或已等待在操场,或依在门边,满脸笑容,急切地送上一句“老师好”!即使有些孩子口齿不清,却依然努力的把“老师好”三个字说的清楚些,再清楚些;聋哑孩子们打着手语,从他们真诚灿烂的微笑里,我能感觉到“老师”这两个字的分量。也许你会觉得这不过是学生对老师最平常的问候,但只有特校的老师知道,这简简单单的3个字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当阳光洒向干净而整洁的操场,孩子们安静整齐的坐在教室里,等待着我带领他们找寻那把通向外面世界的钥匙。我教听障一三年级复式班,一想起同一个教室里最小孩子的还不到7岁而最大的孩子却只比我小两岁时,我想过退却,但想到他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我勇敢的接受了挑战!于是,为了他们能利用仅有的听力,我扯着嗓门大声教,为了他们能更好的分辨口形,我读准每一个音。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别的孩子几遍就会了,而他们也许需要努力一百遍,一千遍,或许更多,那一声声含糊走调的咿呀声,其实就是那人类最美妙的旋律;那一下下的比划,就是那人世间最优美的舞姿。我无法忘记,教师节那天孩子们送给我的一张张画,出乎我意料的好,我知道那是他们心里对我最真诚的尊重;我无法忘记,那些孩子们把自己最舍不得吃的糖硬塞到我手里要送给我的时候,我没有婉拒,因为我知道那是他们心里对我最真诚的喜爱;我更无法忘记,课堂上那些因为不会做题被我批评而痛哭流涕的孩子们,到了晚上离校时,却依然依依不舍地目送着老师离开,直至看不见老师的身影。聋哑人的世界,一片的寂静,但他们享受着这一片的宁静,从来没有抱怨,从来没有愤恨,从来没有哀伤……永远积极地去面对,那属于他们的每一天,品味着他们那与众不同的人生……他们,虽然拥有残缺的身体,但却从未因此而自卑、从来不在乎旁人异常的眼光,只用他们简单的手语来彼此沟通着,他们不断地比划着,只希望别人也能明白,当他们得到回应时,他们便会展露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单纯、真挚的微笑……我庆幸,我庆幸能站在这群特殊孩子的身边,伸出我温暖的手洗去他们身上的脏污;我庆幸,我庆幸我用宽容的心包容孩子们一次次无心的过失;我庆幸,我庆幸我有能力恰当及时的解决孩子们的矛盾困难,让我奉献自己能够奉献的一切。是他们让我对生活充满欣慰,对生命充满感激。如果说责任是树,那么爱就是藤,我知道,这份不需要理由的爱与责任会一直伴我如影随形,陪伴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守护在这些特殊孩子的身边,手拉着手,不抛弃,不放弃,让爱的温暖撒满每一个角落。

第五篇:让文明之花绽放每一个角落

让文明之花绽放每一个角落

娄底三中 胡娉瑜 指导老师: 刘连华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题记

文明是一阵清风,爽朗了人们的心情;文明是一盏灯,照亮了前程的光明;文明是一场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灵。文明是一种气质,展现出你的儒雅;文明是一种修养,尽现你的学识;文明是一种意境,表现出你的素质.文明礼仪像一盏灯,照亮了你我前行的道路;文明礼仪像一首歌,交织着你我共同的心声;文明像礼仪一把钥匙,开启了心灵之锁!

中华民族素来是文明礼仪之邦,温文儒雅,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美德;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三顾茅庐、张良拜师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在现在的社会中,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国家经济的腾飞,我们更加要讲文明懂礼貌。提高文明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们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对外交流的广泛化,我们要想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提高我们民族的文明素养。《北京晨报》曾报道说,有一个200多人的中国旅游团去泰国,飞机上三次用中文广播,呼吁中国乘客不要把飞机上的耳机、毛毯和餐具带下飞机。令人尴尬的是,下飞机时还是有中国游客把餐具偷偷藏起来,最后被发现不得不交给乘务员。“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国外,有许多公共场所都特别用汉语赫然写着“请勿大声喧哗!”等字样,用以提醒中国游客。中国公民在境外的种种不文明表现,使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损害。今天,作为文明礼仪的发源地的中国人,难道我们不应为此感到汗颜吗?中国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重视国民的素质修养,塑造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形象。清代宰相张英和叶待郎毗领而居,二人同在京城为官。叶家修墙院占了张家三尺地面,张老夫人为此修书送到京城。张英做诗回复老夫人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夫人接信后立即令家丁将院墙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将院墙后退三尺。如果两家互不相让,势必激化矛盾两家结怨。人们内部的矛盾有些要通过法律解决,更多的是靠文明礼貌来调节。矛盾双方都讲文明礼貌,互谅互让,就会大事化小,小事话了。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拥有几千年的文明精髓,我们应发扬其精神、传承其文化,无愧于“文明之邦”的称号。可是我们的社会上依旧有很多不文明的举动。例如:有人任意砍伐森林,滥用化学品,德城林资源的枯竭;又如是某些人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污染了空气和大地;有些人酒后驾车,不仅伤害了自己,还会误伤无辜者;有的人乱闯红灯,违反了交通规则;有的嘲笑同学,蔑视同学,一些厮杀动物„„不文明的现象也是有很多的,所以,我们要消灭这些不文明行为,让文明之花在社会上盛开。文明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块砖;文明是京杭大运河中的一滴水;文明是李白笔下的一句诗;文明是岳飞气壮山河的一声吼;文明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文明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文明是珠峰上飘扬的红旗;文明是奥运场上奏响的国歌;文明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明是文化修养的大标尺;文明是物质,是文化,也是精神;文明是人类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让文明之风会吹遍我们心中的每个角落!让文明这朵纯洁美好的花朵,在世界每个角落永远的绽放吧!让文明和礼仪与我们相伴同行!

下载让人性的光辉照亮语文的每一个角落(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人性的光辉照亮语文的每一个角落(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爱照亮每一个学生(五篇范文)

    让爱照亮每一个学生 腰店镇土楼中心小学 赵 玲 我叫赵玲,女,生于1979年,毕业于南阳四师,大专学历。1998年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小学一级教师。在土楼中心小学担任语文,英语兼班......

    让文明走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让文明走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有首歌里唱到:“带走我的祝福,留下你的笑语。”户外运动最经典的基本规矩:“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如果让我选择的话,带走......

    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关注个体,关爱学生”案例接任现在这个班已经两年了。在刚接任不久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

    让主题班会课充满人性光辉

    让主题班会课充满人性光辉 ——结合实例谈主题班会课的四要素 (安庆市杨桥中学汪成林) 课堂是生命的延续,教学内容是生命体态的载体,教学主体是生命激情的个体,教学对象是生命萌......

    让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郭泳霞(大全)

    让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中等生教育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中等生既不像优等生那样出类拔萃,引人注目,也不像后进生那样调皮捣蛋、令人头疼。他们成绩一般、循规......

    让教育和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让教育和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小学英语学习中“差生”的形成和帮扶 摘要: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英语学习差生”应运而生,由于语言学习的特殊性,“英语学习差生”的头......

    让雷锋精神吹遍校园每一个角落(小编整理)

    让雷锋精神吹遍校园每一个角落 三月是一个讲文明、树新风,让雷锋精神吹遍校园每一个角落的季节。在这热情洋溢的三月,我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所有同学都积极参加了班......

    让普惠金融阳光照亮每个角落[推荐]

    让普惠金融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山东日照开展金融惠民村居通工程侧记 本报记者 温跃 赵小亮 通讯员 王晓东 山东省日照市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如今,这里的金融惠民服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