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古至今,我们经历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形态,从刚开始时以部落形式存在的母系社会,再到之后的封建社会,民主社会,以及近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等,在此期间,我们的前辈也开始对各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做出了归纳总结,并注册成书,《资料论》就是其中一本。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其作者为马尔.马克思,《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马克思在这部著作里,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当然.这些简介是我在百度百科上搜索到的,我觉得既然要读一本书,首先就要先了解它的简介。所以读这本书之前,我便先查找了这些资料。《资本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的一本著作,众所周知,此类著作大多枯燥难懂,不是专业研究者一般很难把它完整的“吃”掉,我不是专业研究此类著作的人员,而且我也不敢打包票说一定能读得懂,毕竟他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著作,所以我只选择了我比较感兴趣的《资本论》第一卷。
读之前,我通过资料了解到《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在当时,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可以说《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读书趁早不趁晚,大概了解完这本书后,我便开始了啃书之旅,不能不说,涉及到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及其规律的书,真心地枯燥无味,刚开始读的时候,一如想象之间的无趣。所幸,我还能耐着性子读下去,尽管读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地方不能理解,但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慢慢的我的兴趣便出来了,果不其然,每一本好书,即使再枯燥,耐下心来阅读,自有其吸引人的地方。
书,只有认真读了,才知道它究竟在说些什么。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主要内容是阐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体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通俗的讲就是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所以《资本论》从三个方面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其发展趋势。即(1)基础:价值理论;(2)本质:剩余价值理论;(3)发展趋势:资本积累理论。
1、基础:价值理论
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向我们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他认为劳动价值理论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其次马克思还建立了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而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理论,则为后来者在以后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以及其他规律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
在本卷第二篇到第六篇中,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同时也揭示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提出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条件下,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这也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现象——生产相对过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并向我们论证了这是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必然现象。
3、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且是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即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因此,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关系的基础上,在第七篇又阐述了资本的积累理论,而资本的积累过程实质是资本主义家剥削、压迫与侵略、掠夺的过程。而随着剥削、压迫与侵略、掠夺的过程的不断加深,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的第一卷主要内容大致就是这样,当然,这也是很浅显的东西,也许是我文学修养不够,读不出来太深层次的东西,不过仅是这样,也收获了很多,我一直认为一句话说的很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我理解中,并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儒家所说的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这种逾礼,我只是简单地觉得,你不了解实际情况,也不了解,所以就不要乱去插手一些事情。我不是当权者,所以没资格也没理由去乱评价现在的时事政策,我只是觉得,每个社会都是一个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一样,社会主义也一样。每件事物都有其双面性,利弊并存是每件事物的天性,这是无法避免的,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好,我也不例外。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高速发展阶段,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有一点是无法相比的,那就是我们没有先行者,我们走到现在只能自己摸索,开辟一条路是辛苦的,也是很困难的,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就像当初苏联失败解体一样,我们是幸运的,独自走到了现在。社会的发展是漫长而又艰苦的,但我们有理由我们就算没有先驱的情况下也可以做的更好。我相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更希望它能早点到来。
第二篇: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他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也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土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己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对于第一卷中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框架可由以下四点出发: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2.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也包含着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还建立了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可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并且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交换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即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下列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商品—货币—商品(W—G—W)。3.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说:“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经过一点的过程即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资本流通的过程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即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制度中,雇佣劳动只能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资本给劳动者支付的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大于劳动力价值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劳动者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两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m),这个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质,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只有当劳动力变成商品,劳动力能创造剩余价值的条件下,货币才变成资本,也就是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原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就转化为资本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另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c)只是转移而不创造价值,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v)才创造出新的价值(包括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才是剩余价值(m)的真正源泉。其中剩余价值率(m′),等于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m′=m/v)。并且在预付可变资本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要想提高剩余价值率只有两种方法: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反向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协作”、“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个主要阶段。
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式就是工资,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它就是要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让劳动者误认为工资就是他们劳动所得的全部报酬。资本主义工资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4.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二者都成了货币额,并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数额。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也就是说“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由于失业和贫困而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义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人阶级的圣经”。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一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的基础是雇佣劳动,工人的报酬使用货币支付的„„只有在国内现有的货币量足以适应流通和由流通决定的货币贮藏的需要的地方,才能够得到加大规模的、比较深入和充分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前提。”(《资本论》第二卷381页)通过阅读《资本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解放初的中国恰恰缺乏上述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处于极度微弱的境地,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在社会土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劳动者形成了历史的统一,这就为极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较快地实现生产资本的大星积累以及劳动者之问以信用货币为媒介交换彼此的劳动成果创造了条件。于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了中国的必然取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条件,而一时全国人民高昂的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及大批先进分子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无私奉献的豪情又为此提供了主观条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没有现代工业技术、管理知识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实现工业化同样是不可能的。
第三篇: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卷主要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等内容。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互相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也包含着劳动二重质。只有当劳动力变成商品,劳动力能创造剩余价值的条件下,货币才变成资本,也就是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原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就转化为资本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另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只是转移而不创造价值,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才创造出新的价值(包括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其中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并且在预付可变资本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要想提高剩余价值率只有两种方法: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反向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协作”、“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个主要阶段。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式就是工资,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它就是要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让劳动者误认为工资就是他们劳动所得的全部报酬。资本主义工资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二者都成了货币额,并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数额。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马克思的一句话写出了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复杂的联系,也道出了这本书的实质。
第四篇: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从社会关系的异化到人与自然关系异化
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与劳动、社会、自然关系的相关阐述,分析了社会关系异化、劳动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初步的提出了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简单看法。
一、劳动的异化不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打破——人社会性的异化
三、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社会关系的调整
第五篇: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