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1:0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初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初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上海初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的祖国为你自豪

一、基本概念

1、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2、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

二、基本知识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民族互相交流、融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很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为国尽责、为民族献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灵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搞震救灾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儿女投身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

4、近百年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5、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中午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6、爱国主义是一面永不退色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鼓舞和激励着千百万人为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以至生命。

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于对祖国的秀丽山川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报效祖国,就是把自己的一生和才能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一般地说,爱国表现为: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大地;热爱自己国家的历史,尊重自己民族传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竭尽全力为祖国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7、在当代中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社会主义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生长在伟大的祖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祖国更繁荣、更富强,前途更光辉灿烂。因此,在当代,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爱祖国,就是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8、热爱祖国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时期,我们是中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对祖国的热爱,仍然能够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我们要关心祖国的发展和进步,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不可分的。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成才,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我们要学习、传承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重视爱国行为规范的培养。爱国行为规范在各种日常行为规范中是公民首要的行为规范。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基本的爱国行规范已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要很好落实。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把爱国行为规范更加具体化,制定具体的爱国行为规范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为更好地报效祖国创造条件。第二课立足国情强国富民 基本概念

1、基本国情——是对一个国家国情的总体的概括。

2、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基本知识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面临的两大任务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二是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上世纪中叶(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点是本世纪中叶(20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个历史进程,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我国现阶段的宏伟目标和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6、上海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为带动长江流域起飞,推动全国经济发展,上海要融入全国,服务全国,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发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一届三全会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经济建设、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8、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这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历史性的进步,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然而,我们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10、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应发扬的一种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具有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发扬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发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发扬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品德。

对于青少年来说,每个人现在在学业上,今后在事业上都要有所建树,都应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要承担时代赋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要真正成长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和作风。第三课协调发展社会和谐 基本概念

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更多地体现在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的增加、产值的增长等方面。

2、社会发展——主要指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资源保护,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法治环境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育和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国民的伦理道德素质,降低犯罪率,等等,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3、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揭示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义所在,就是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知识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的任何一项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由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支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讲到底,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让全体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和文明。

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发展。它需要政府的推动,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2、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坚持以经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社会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维护、自己的意愿得到尊重,就会产生强大的情感动力,激发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发展经济与促进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也要上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4、提高民族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民族素质,或者说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良好的民族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是靠精神支撑起来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越高,其自身的能力和能量的发挥也就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多。

提高民族素质,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就是要按照“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民族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提高民族素质,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

5、社会和谐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和谐要求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社会和谐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和谐要求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共同建设是共同享有的前提和基础,共同享有是共同建设的结果和归宿。有了共同建设才能有共同享有,共同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共同享有的条件就越充分,共同享有的程度也会不断提高;共同享有的程度越高,共同建设的积极性就越高。建设的合力就越强大。

第四课科教兴国家立志成才 基本概念

1、人才——凡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就是人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把“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珍视人的价值、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类理想社会的精神。它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二、基本知识

1、实现现代化关键在科技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科学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因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国防都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对生产过程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断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劳动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种材料的质量,性能也更优。

3、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当今世界,经济上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发展教育是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只有教育发展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因此,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科技与教育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教育为科技进步培养必需的人才,科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最新的知识。科技和教育比翼齐飞,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战略决策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战略决策。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把“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加速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这是我国推进技术进步的基本任务。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展科学技术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实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7、人才是多种多样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大量的我们需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努力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国在新世纪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8、人才必需德才兼备、体魄强健

作为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体魄强健。德,就是要热爱祖国,品德高尚,这是人才的灵魂和力量的源泉。才,就是要掌握科学知识,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真本领。体魄强健,指身体强壮和心理健康两方面,是德和才的载体。

青少年在努力成才的时候,一定要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9、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各类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

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各类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我们要自觉地尊重科学、尊重科学规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想问题、办事情。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勤于钻研,关善于思考,不断探究新现象、新问题。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0、人文精神是成才的重要素养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一样都是成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现代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尤为重要,献身精神和顽强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11、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因素

人才成长和发展,是由多因素的综合效应所造成的。它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人才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在人才成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人才成长的途径

人才成长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读中专、技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都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无数事实充分说明,人才的成才最终要在社会的实践和自身的努力中来实现。第五课着眼未来永续发展

一、基本概念

1、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基本知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要求。

2、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丰富,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但是,人口过多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素质总体水平还不高、人口结构不尽合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是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解决的三个重要课题。

3、资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占有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的现实国情。从人均资源来看,我们可以说是资源“贫国”。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而加剧。因此,我国必须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4、环境问题也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随着我国人口不继续增加,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紧密相连的三个方面,其中人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3)我们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我们要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4)我国始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要合理地、要充分地、无浪费地利用可贵的资源。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加快资源技术进步。科技进步在节约资源方面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必须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7、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严格防范人们在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保护和及时修复自然生态。(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珍爱自然界的其它生命。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还需要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

8、努力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每个公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都应当增强节约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贡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第六课振兴中华共担责任

一、基本概念

1..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

2.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是社会成员的法律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3.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及其相应行为规范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的主要内涵是关于权利义务、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理念。

4.公民的社会责任——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对国家或社会以及他人所应当承担的一定使命、职责、义务。

5.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亦称之为宪法权利。在宪法中确定的基本权利都是重要的、根本性的权利,在公民的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6.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履行各种义务,其中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7.国家观念——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起来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即公民对国家的向心力,个人对国家的忠诚。

二、基本知识

1.振兴中华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曾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奋起,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出路。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后,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又成为激励 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推动力。

振兴中华的口号增强里我们每一个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 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2.提高综合国力是振兴中华的基础

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都说明,只有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奠定民族振 兴的坚实基础。“落后就要挨打”,综合国力衰微,民族就会遭受践踏和屈辱。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硬实力”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软实力”包括国家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历史证明,硬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什么事情都不好办。但是,软实力同样重要。软实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的竞争。3.综合国力在根本上决定这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它解决国内问题、满足国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能力;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每个国家都以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为追求的目标,用各种方式,尽最大努力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

在新世纪,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而伟大复兴;

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4.振兴中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 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坚定不

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也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和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对外政策的宗旨。

(2)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反恐、维和、军控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联合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4)我国在国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在国际上也提出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6.增强公民意识

倡导树立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强弱,标志着公民作为国家主体的自我认识的程度。国家实现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的社会责任是客观存在的

公民的社会责任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负有一定的

社会责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自己的需要只能从社会得到满足。只有人们经常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因此,个人必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可推卸。

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就是个人尽社会责任的基本立足点。热爱自己所从事 的职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履行了自己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尽责要求确立社会责任意识

有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是大不一样的。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履行社会责任是

积极的、主动的、持久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响应祖国的召唤,都能维护国家的利益。一个人,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从不同的岗位上尽心尽责,把工作做好,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珍惜和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承担公民责任,要求公民珍惜和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公民依照宪法规定在政治、人身、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分为以下几方面:

平等权。就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也在 守法上一律平等。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有权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有在政治上表达个人见解和意见的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公民的人身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

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社会经济权利。

教育、科技、文化权利和自由。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国家保护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10.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

承担公民责任,要求公民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履行各种义务,其中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依照宪法规定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指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与标志是维护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公民认真履行基本义务,是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尽责的表现。任何公民都不可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我们要增强履行法定义务的自觉性,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依法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11..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12.增强国家观念(1)增强国家观念,要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是全国人民利益的最集中的表现,是国家所有儿女实现个人利益的基础、源泉和保证。国家利益代表着每个公民的最高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要自觉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时时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公民追求自己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当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我们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

(2)增强国家观念,要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就是要自觉地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把国家、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天职。(3)增强国家观念,要有为国分忧的忧患意识。

(4)增强国家观念,要从搞好当前的学习做起。通过学习,提高对为国家尽责的社会责任感,认真行使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利,自觉履行我们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我们要胸怀祖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时刻准备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人民。13.立志报效祖国

(1)成大业者必先立大志。每一位有志青年,都应当心系祖国,心系民族,自觉把个人的抱负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奋斗融汇到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去,这样才能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前进动力,才能在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中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2)在振兴中华的征途上,我们要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不断战胜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3)我们要勤奋学习,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4)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加强道德修养。

第二篇:上海初中社会会考

对话

D: What's the matter?

A: 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 h __________and t__________.D: When did it start? A: About__________ago.D: Oh, that is too bad.You should __________.A: Yes, I think so.D: I hope you feel better soon.Next one , what's the matter? Do you have a sore throat? B: __________.D: When did it start? B: __________.D: Oh, take it easy.You should take some medicine at first and have more water every day.You will be better soon.B: Thank you, doctor.D: __________.Ⅱ.自我提升

Every morning in our class, Mr.Smith calls the roll.He calls the names of all the students, one after another, in alphabetical order(按字母表顺序).For example, he says: “John White.”“Present.”“Helen Williams.”“Here.” “Henry Williams.” “Henry's absent today.”“Oh, yes.Henry's your brother.Where's Henry today? ” “He's at home.Sir.” “He is sick.I suppose.” “Yes, sir.He has a bad cold.” “I hope he feels better tomorrow.” “Thank you, sir.”

“Well, let's begin the lesson.Today we have Lesson 19.First, let's open our books.What's the page number? ” “Page 19, sir.”

“Thank you.First let's read a few lines aloud for pronunciation(听写).And later, we can have some dictation(听写).John, you go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while the others write at their desks.You all like dictation, don't you? ”

“No.I like reading stories and translating(翻译)them, ” John says.“But dictation is important.It teaches you the correct spelling(拼写)of words and it also helps with pronunciation.” “Last time, I made twenty-five mistakes in spelling, ” says John.“But how many words did I dictate? ” “Twenty-six.”

1.What does Mr.Smith do every morning in the English cla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How does he call the names of the cla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How do the students answer when Mr.Smith calls their nam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If a student is ill, does he usually go to school or stay at ho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mpression questions:

1.Do you say yes or no when Mr.Smith says that dictation is very importa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Does your English teacher often or seldom give you dicta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Do you find English spelling easy or difficul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Do you make many or few mistakes in spelling your Englis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Ⅲ.开心一刻 Five Dollars a Visit(拜访一次5块钱)

Miss White:(to Paul whose father is a doctor)Paul, if your work doesn't improve(改进), I think it will be necessary for me to call on your father.Paul:(politely)That will be fine, Miss White.His office hours are three to five, and his fee is five dollars a visit.参考答案

Ⅰ.A: headache;toothache;A: two days;D: take some medicine;B: Yes.B: About two days ago.D: You are welcome.Ⅱ.1.He calls the roll every morning.2.He calls the names of all the students, one after another, in alphabetical order.3.They answer “present”or “Here”.4.He usually stays at home.Comprehsion question(略)

第三篇:黑龙江省2012.12会考政治知识点

15、(A)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1)从众的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的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3)攀比的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4)求实的消费心理主导的消费。

16、(A)影响消费的因素(P17、18)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17、(A)按不同标准划分的不同消费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划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照交易方式划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3)、按照消费目的划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8、(B)消费观念的变化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9、(D)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1(C)、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1)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被消费了,这种商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B)、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和方法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怎样来大力发展生产力?(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提高劳动者的素质;(3)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4)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以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实行这一制度的依据与意义

含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据: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B)、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与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5(A)、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与作用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余见教材33-34页。

6(A)、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7(A)、企业的含义和地位: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8(A)、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产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9(A)、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异同:见教材37、38页

10(A)、公司制的优点: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11(C)公司经营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2012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测试主要知识点说明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A)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货币的概念: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2、(B)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叫做价值尺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

通。(W--G—W)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不能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B)货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4、(A)信用卡含义: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功能:存款、取款、消费、查询一体

优点: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增强消费安全。

5、(A)支票的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类型: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6、(B)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间的兑换比率。

7、(B)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值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B)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9、(B)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0、(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亦然。商品生产者不断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1、(A)互补商品与互为替代商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12、(A)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及其与价格的关系

卖方市场,是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买方市场,是由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13、(C)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扬,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回落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须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4、(B)消费结构的含义:反映的是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成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高。

个人所得税: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15(B)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罚: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16(C)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1(B)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2(B)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优越性)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3(B)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措施——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②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B)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5(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6(C)我国宏观调控①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②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③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收支政策等手段;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等手段。)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的手段。)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7(A)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8(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9(C)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0(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1(C)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2(B)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3(C)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4(B)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15(B)跨国公司含义;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作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16(B)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7(A)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发挥积极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18(A)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2(D)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首先政府要履行好国家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共服务等职能)。其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最后还要做到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等。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2(A)人民代表大会用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有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3(A)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任期、职责、权利和义务:民主选举产生。方式有两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职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B)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

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5(B)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人民民主专政。

6(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教材60/61页)

7(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⑵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⑶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8(C)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9(B)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科学执政, 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

12(A)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及参政权

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地位:是参政党。参政权: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13(A)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4(A)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教材70/71页)15(B)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16(A)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

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7(B)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18(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B)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

20(C)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2)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6)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21(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2(A)社会主义主义制度下的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3(B)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三原则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和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4(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权。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26(B)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教材80页)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25(B)民族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27(A)宗教存在的根源:历史、社会、认识和心理根源 28(A)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材81页)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是坚持依法治国,29(D)青年学生如何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的。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10(B)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11(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1(A)国际社会的构成: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2(A)主权国家的多样性:按国家性质划分: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3(A)主权国家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主权国家的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有阻碍作用,所以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14(D)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新生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内容:(1)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这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前提基础。(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利用客观规律发生的条件利用规律。因此在尊重规律前提下应发挥主观能动性。(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5(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6(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A)获得认识的途径: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18(A)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9(B)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0(B)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A)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A)联系的概念: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B)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多样的: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B)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整体居于 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 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我们应当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A)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6(B)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4)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7(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具有普遍性.内容: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8(A)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9(B)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B)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11(B)判断新旧事物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否有远大的发展前途。12(B、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做好充分准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

13(A)量变、质变的含义: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通常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14(B、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以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指导意义: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

15(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世界事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 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16(A)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7(A)矛盾的概念: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18(B)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19(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概念、关系及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通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型,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通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20(A、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概念、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21(A、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辨证关系 及其指导意义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要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抓住主流。

22(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3(D)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四篇:上海高一会考自然地理知识点概括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外:日冕

• 银白色、温度最高、亮度最低、厚度最大 •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光球上的黑子、色球上的耀斑和日珥

• 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影响天气与气候。

• 影响生物生长与人类健康。– 日冕上的太阳风

• 产生磁暴。• 形成极光。

– 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平均周期11年。

四、只有一个地球

• 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 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有合适的温度。

–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使地球有足够的引力形成大气圈。

–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是昼夜更替与四季轮回节奏适度。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概况

• • • 昼夜温差大、万籁俱寂、白天也漆黑一片

– 原因:没有大气

环形山密布

– 成因:陨星撞击、火山喷发

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相同、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 使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面(正面)

二、月相

• • 1.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一个周期称为溯望月,长约29.53日。2.月相变化规律

– 初一:新月(溯)

• 月球位于日地之间、看不见月球 – 初

七、初八:上弦月

• 日月地呈90度、月球西面一半发光、上半夜可见 – 十五、十六:满月(望)

• 地球位于日月之间,月球整夜可见 – 二十三、二十四:下弦月

• 日月地呈90度、月球东面一半发光、下半夜可见

三、日食与月食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 1.产生的原因:

– 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

2.出现时间:

– 日食发生在新月时。– 月食发生在满月时。

四、月球与潮汐

• • • • • 1.潮汐:海水的周期性涨落

– 潮: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 – 汐:晚上出现的海水涨落

2.潮汐产生的原因

–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

3.潮汐规律

– 连续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

4.大小潮

– 当新月或满月时,出现大潮 – 当上弦月或下弦月时,出现小潮

5.潮汐的利用

– 捕鱼和晒盐 – 滩涂水产养殖 – 潮汐发电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太空探索的意义

– •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月球上有丰富的核燃料氦-3)环境资源

– 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专题4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方向

•自西向东(侧视)•南顺北逆(俯视)–周期:

•太阳日(24小时),常用周期(昼夜交替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转360)– 速度

•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处处相等(15/h)

0

0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线速度1670Km/h,南北纬60为赤道处的一半,南

0北极点为0)

• 2.地球自转的意义

–(1)地方时和区时

• 当太阳直射于某一经线时,该经线地方时为12点。

• 经度不同,则地方时不同。(经度差15,地方时差1小时,东加西减。)

• 为方便,划分了时区,使用区时。(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差几个小时,东加西减。)• 某一时区的区时就是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

• 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是东十二区,东侧是西十二区。

• 从东向西越过日界线(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反之,减一天。–(2)产生地转偏向力

•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 影响: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对洋流的影响、对河流两岸的影响等。

0

0

二、地球公转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常用周期)

•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速度:

• 角速度:1/天 • 线速度:30Km/S –近日点(1月初)时较快 – 远日点(7月初)时较慢 0

• 2.黄赤交角

– 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目前约2336’。– 黄赤交角决定了:

0• 回归线(23036’)、极圈(66034’)

– 回归线和极圈划分出了地球的五带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

–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一年有各1次太阳直射。

– 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三、地球公转的意义

• 1.正午太阳高度(H)的变化

– 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 某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光线与该地地面的夹角。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 H=90—(所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H的空间变化规律

•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 某地H的季节变化规律

• 某地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H越大;反之,越小。0– 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此时赤道及其以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此时赤道及其以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3月21日或9月23日,赤道的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没有H达到最小值的地方。

• 2.昼夜长短的变化

– 晨昏线的含义

•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它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成了昼弧和夜弧。–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此时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 当太阳直射于赤道时(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 北半球越接近夏至日,昼越长,夏至日昼最长;越接近冬至日,夜越长,冬至日夜最长;南半球反之

•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注:南、北半球节气相反

– 极昼、极夜的变化规律

•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圈内有极昼,此时另一半球的极圈内有极夜。

– 当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夜。– 当太阳直射于南回归线时,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昼;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

• 3.四季更替

– 天文四季

•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 春、秋季:过渡季节。

– 气候四季(我国)

• 春季:3、4、5月 • 夏季:6、7、8月 • 秋季:9、10、11月 • 冬季:12、1、2月

– 注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3.地震初期症状

 先上下颠簸(纵波(P)先到) 后左右摇晃(横波(S)后到)

4.世界地震分布

(1)分布规律: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处。(2)两大地震带: •

• 环太平洋地震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

• 5.火山

(1)火山分布

• 分布规律: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俯冲带 • 火山带

 环太平洋火山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火山带  红海沿岸、东非火山带  洋底火山带 (2)火山的益处

• 肥沃的火山灰土壤 • 硫磺

• 地热(温泉)• 旅游资源

专题6 岩石与矿物

一、岩石分类

• 1.岩浆岩(岩石圈的主体):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 侵入岩

 喷出岩

• 晶体颗粒较细、颜色较深、多气孔 • 最常见的是玄武岩

• 晶体颗粒较粗、颜色较浅 • 最常见的是花岗岩

2.沉积岩(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由沉积物固结成岩) 具有层理构造,常有动植物化石。

 常见的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砾岩、页岩 3.变质岩(变质作用形成)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岩性致密,具有片理构造。

 常见的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

二、矿物

1.主要造岩矿物

 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角闪石、橄榄石、辉石 2.地壳中含量前八位的元素 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3.岩石、矿物、元素、矿床、矿产的关系  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  矿物集中的地方形成矿床  可开采的矿床称为矿产。•

专题7 地貌

主要地貌类型

一、流水地貌 • 1.上游

 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河谷,深切而狭窄 • 2.中游

 搬运作用为主,形成曲流(河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下游

 堆积作用为主,形成三角洲 • 丹霞地貌为特殊的流水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 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在我国尤以西南地区常见。• 1.地表喀斯特

 石芽、溶蚀洼地(溶蚀盆地)、落水洞 • 2.地下喀斯特

 溶洞、石笋(往上长)、石钟乳(往下长)、石柱、地下河、地下瀑布 • 喀斯特地区,地下水是河流常见的补给形式。

三、海岸地貌 • 1.海蚀地貌

 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涯 • 2.海积地貌

 沙滩、沙洲、沙堤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我国海岸地貌的分布

 杭州湾以北:海积地貌

• 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有利于晒盐、滩涂养殖  杭州湾以南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 岸线曲折,坡陡水深,有利于建设深水港

四、风成地貌 • 1.风蚀地貌

 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 2.风积地貌

 沙丘(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 我国内陆沙漠的雅丹地貌为风蚀地貌。

五、黄土地貌

• 黄土地貌主要由流水侵蚀切割而成 • 1.黄土塬:面积较大的且平坦的高原面 • 2.黄土梁:长条形

• 3.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 • 黄土的利弊

 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矿物,肥力高  弊:易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的特点 • 1.同线等高

• 2.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

• 3.等高线可以重合,但不能相交 • 4.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二、各种地形在等高线图中的判读 • 1.平原:等高线稀疏(<200M)• 2.丘陵:等高线较疏,弯曲处和缓(<500M)• 3.山地:等高线密集(>500M)• 4.高原:等高线中央部分稀疏,边缘部分密集(>500M)

三、等高线的形态判读

• 1.如果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递增,则该处是山峰。

• 2.如果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递减,则该处是盆地或洼地。• 3.两个山峰之间是鞍部。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4.等高线弯曲处,如果突出部分指向低处,则该处是山脊。• 5.等高线弯曲处,如果突出部分指向高处,则该处是山谷。• 6.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 最高不超过:(N+1)X等高距  最低不低于:(N-1)X等高距

四、补充

• 山峰连线的走向即为山脉的走向 • 示坡线所在的一侧较低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夏季比冬季厚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减

– 原因:对流层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 每上升100M降低0.65OC • 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 • 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尘埃 • 天气现象集中出现在对流层。

–(2)平流层的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

– 原因: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升温 •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 • 水汽少,透明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 臭氧集中在平流层。

–(3)中间层

• 又叫高空对流层

–(4)热层(暖层、电离层)的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急剧上升

– 离子态气体吸收紫外线 •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 极光多发生在热层

–(5)散逸层

• 大气极其稀薄

三、大气对生命的保护作用 • 1.大气圈是防弹衣

– 防止天体撞击

• 2.大气圈是遮阳伞

– 削弱了太阳辐射,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

• 3.大气圈是保温被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向地面进行大气逆辐射,使晚上气温不至于过低

专题9 行星风系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一、气压与风

• 1.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 2.气压与气温的关系:

– 大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 – 大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

• 3.气压与风的关系:

– 同一水平面内的气压差异导致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风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运动。

• 4.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 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 受热地区,大气上升;受冷地区大气下沉 — 大气上升地区,形成低气压;大气下沉地区,形成高气压 — 大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运动,形成风。

• 5.全球气压分布

–(1)全球1月气压分布

• 1月北半球为冬季,陆地温度低,形成高气压(蒙古高压);海洋温度高,形成低气压(阿留申低压)。–(2)全球7月气压分布

• 7月北半球为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海洋温度低,形成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二、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的成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 –海陆热力差异

•2.大气环流的类型

–行星风系 –季风环流

• 3.行星风系

– 组成:三低四高六风带 – 移动规律:

• 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三、行星风系对气候的影响

• 1.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 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大气下沉,降水稀少。

•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终年炎热干燥。• 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终年寒冷干燥。

– 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大气上升,降水丰富。

•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多对流雨。

• 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对锋面雨、气旋雨。

2.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 极地东风带控制地区,寒冷干燥。– 西风带控制地区,温和湿润。• 3.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降水的影响

–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湿季; • 信风带控制,形成干季。

–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 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

四、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 • 1.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内陆。

2.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西欧、日本等最典型。

五、世界气候类型 熟知以下几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六、大陆东、西岸气候类型差异

• • 热带

– 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 – 大陆东岸: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

–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温带

– 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 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气候

专题10 季风

一、季风的成因

••1.东亚季风的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2.南亚季风的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季风的类型

• 1.东亚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

– 夏季:东南季风—海洋至陆地—降水丰富 – 冬季:西北季风—陆地至海洋—降水较少

• 2.南亚季风(热带季风)

– 夏季:西南季风—海洋至陆地—降水丰富 – 冬季:东北季风—陆地至海洋—降水较少

三、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 1.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 2.弊: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 夏季,降水过多容易形成洪涝; – 冬季,降水过少容易形成旱灾。– 在我国

• 夏季风强,则北涝南旱; • 夏季风弱,则南涝北旱。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

一、气旋与反气旋

• 1.气旋与反气旋的特征

– 中心气压:

• 气旋:低压; • 反气旋:高压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水平气流

• 气旋: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反气旋: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 中心气流

• 气旋:上升 • 反气旋:下沉

– 过境时天气状况:

• 气旋:阴雨

• 反气旋:晴朗干燥

– 实例:

• 气旋:台风、飓风、热带风暴等 • 反气旋:寒潮、伏旱

• 2.台风

– 产生源地:北纬5—20的热带洋面。– 对我国的影响:

• 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 主要集中于夏秋季(7—9月)。00

• 3.寒潮

– 含义:

• 强烈的冷空气活动,主要由亚欧大陆的强大冷高压形成。– 对我国的影响

• 时间:每年秋末至初春

• 影响范围: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 4.伏旱

– 出现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出现时间:7月中旬—8月上旬。– 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二、锋面

1.定义:冷暖空气相遇所形成的狭窄的过渡带。2.类型: •

– 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 – 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

– 准静止锋:长时间在一个地区上空来回摆动的锋。

• 3.冷锋与暖锋的区别:

– 气团运动: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冷锋:冷空气移向暖空气(暖空气被迫抬升); • 暖锋:暖空气移向冷空气(暖空气主动爬升)。– 过境时天气状况:

• 冷锋:大风、急剧降温、雨雪等,持续时间短; • 暖锋:云层增厚,多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长。– 过境后天气状况:

• 冷锋: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 暖锋: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降水位置:

• 冷锋:锋后; • 暖锋:锋前。

• 4.准静止锋:

– 特点: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长时间在一个地区内来回摆动。– 实例:梅雨

• 产生时间: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

• 产生地区:长江中下游流域(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 • 特点:阴雨连绵。

– 注:长江中下游流域梅雨结束后,进入伏旱。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一、全球变暖

• 1.全球变暖的原因:

–(1)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

• 二氧化碳等主要来自生产、生活使用的矿物燃料(煤炭、石油等)。

–(2)滥砍乱伐,破坏森林

• 2.全球变暖的危害:

– 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 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 • 使城市排污系统失效;

• 海水倒灌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 引起全球各地降水异常,极端天气频发。– 引起疾病流行。

• 3.全球变暖的防治:

– 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 植树造林; – 加强国家合作。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二、酸雨

1.酸雨的标准:PH值=<5.6。2.酸雨的成因: •

– 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3.酸雨的危害:

– 森林枯死 – 土壤酸化 – 淡水生物死亡 – 腐蚀建筑物

4.酸雨的分布

– 全球酸雨主要分布于西欧、北美、东亚。

–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5.酸雨的防治

– 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 发展脱硫、烟气净化等技术。

三、臭氧洞

1.臭氧洞的分布:

– 常年出现在:南极地区

– 季节性出现在:北极地区、青藏高原 •

2.臭氧洞的成因:

– 排放氟利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 3.臭氧洞的危害

– 紫外线辐射增加

• 危害人体健康

• 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 • 易形成光化学烟雾 • 加速塑料制品的老化

• 4.臭氧洞的防治

– 停止使用向大气排放氟利昂等的产品 – 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四、城市热岛和雨岛

• 1.城市热岛和雨岛的含义

– 城市热岛:城市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城市雨岛:城市市区的降水量大于郊区。

• 2.城市热岛和雨岛的成因

– 城市热岛的成因

• 城市生产和生活集中,人为排放热量多; • 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易散热; • 城市绿地较少。

– 城市雨岛的成因

•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 城市大气中尘埃杂质较多。

3.城市热岛的防治

– 科学规划城市;

– 增加绿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3.人类改变水循环的方式:

– 主要是改变地表径流

• 改变时间分配

– 修建水库 – 植树造林 • 改变空间分布

– 跨流域调水 – 引水灌溉

• 4.水循环的意义

– 补充陆地上的淡水,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 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影响气候; – 迁移地表物质。

三、河水补给

• 1.河水补给类型

–(1)雨水补给

• 特点:最普遍最主要的补给、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多雨期为洪水期、少雨期为枯水期)

• 分布:东部季风区

• 如:珠江、长江、黄河、海河、淮河、辽河

–(2)积雪融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随气温的高低而变化;形成春汛,但径流量较小。• 分布:东北地区

• 如: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等(但东北的河流仍以夏季的雨水补给为主)。

–(3)冰川融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与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形成夏汛。• 分布:西北内陆地区 • 如:塔里木河

–(4)地下水补给

• 特点:稳定均匀、径流量无明显季节变化。• 分布:普遍,尤以西南地区常见。

–(5)湖泊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 分布:长江中游、长白山天池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四、凌汛

• • • •

1.定义:

– 河流因冰凌阻塞河道,水流不畅而引起河水猛涨的现象,凌汛易导致洪涝。

2.发生地区:

– 温带、亚寒带地区

3.发生条件:

– 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4.如:

– 黄河的上游河套段、下游山东段。

专题14 珍贵的淡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分布 • 1.水资源的类型:

–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 2.水资源的衡量指标:

–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降水量-蒸发量 • 3.世界水资源的分布:

– 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 亚马孙、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 – 水资源最多的国家:

• 巴西、俄罗斯、加拿大 – 人均水资源最多的国家: • 加拿大

• 4.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 数量特点:总量大(世界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 水质污染。

• 6.南水北调

– 东线(起点:江都)

• 主要利用京杭运河,施工难度小、投资省、工程量小; • 需逐级提水,耗能大;易受污染,水质较差。– 中线(起点:丹江口水库)

• 南高北低,自流引水;水质好,受益面积大;

• 线路长、工程量大、淹没损失大、移民多,难度高。– 西线:长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

二、水危机

• 1.世界水日:3/22

• 2.应对水危机的措施

– 跨流域调水 – 修建蓄水工程

–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 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专题15 海洋

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 1.海水的温度

– 分布特点:海水的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原因:太阳辐射量从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 2.海水盐度

– 分布特点: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 降水量、蒸发量、入海径流、洋流、海区轮廓 – 原因:

• 赤道海区: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副热带海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世界海水盐度极值

• 最高:红海 • 最低:波罗的海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二、洋流

1.洋流的定义

– 表层海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流动。

– 特点:除季风洋流外(冬逆夏顺),流向固定。• 2.洋流分类

–(1)按成因分类

• 风海流(主要动力:行星风系)

– 如: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等 • 密度流

– 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洋流(表层:大西洋流入地中海)• 补偿流

– 如:秘鲁寒流(涌升流)

–(2)按水温分类:

• 寒流:从较高温度流向较低维度 • 暖流:从较低维度流向较高纬度 • 注:西风漂流是全球性规模的寒流

• 3.世界洋流分布

–(1)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 ¡°8¡±字形(北半球)、¡°0¡±字形(南半球)•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 中低纬度海区: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 4.洋流的影响

–(1)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 • 寒流:降温减湿

–(2)洋流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 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 • 涌升流处容易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3)洋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 洋流可加快海水净化 • 洋流扩大海水的污染范围

–(4)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顺流航速快 • 逆流航速慢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 1.厄尔尼诺(圣婴)

– 含义: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偏高的现象 – 危害:

• 太平洋东岸:由原来的干旱变成暴雨,导致洪涝;鱼类大量死亡,渔业减产。• 太平洋西岸:是原来湿润的地区发生旱灾,森林火灾频发。

• 2.拉尼娜(圣女)

– 含义:东太平洋沿岸海水温度比常年偏低的现象。– 危害:

• 太平洋东岸:比常年更干旱。

• 太平洋西岸:降水比常年更多,台风次数增加;洪涝灾害增多。

四、海洋油、气资源开发

• 1.海洋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 主要分布于大陆架。

– 如: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几内亚湾沿岸、北冰洋大陆架、东南亚近海。

• 2.我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分布

– 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 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

五、海洋空间资源

• 通过填海造陆,可以扩大生活生产的空间

– 荷兰:¡“木桩上的国家” – 日本:神户人工岛

六、海洋权益

• 1.领海:

– 自海岸线起12海里(22千米)–

该国拥有全部主权

• 2.专属经济区:

– 海岸线起200海里(370千米,不包括领海)

– 其他国家有自由通行、捕捞、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的权利。

第五篇: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 知识点

1、《天津条约》:

(1)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

(2)主要内容: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B

2、火烧圆明园:1860年,结果: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于新政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谭嗣同、林旭、刘光

二、1901-1905年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三、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实行“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九年后正式召开国会,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组建所谓的“责任内阁”,但内阁13名成员中,皇族占7人。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

至此,清政府借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的目的完全暴露。原先对立宪抱有幻想的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

权利与和平关系。

(2)海军军备问题。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五国海军协定》,五国海军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3)中国问题。由于日本代表的强烈反对,山东问题没有列入会议议程,而是会外由日本与中国单独谈判,美、英观察员列席。中、日两国最终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的部分权益受到保护。美国为削弱日本在中国的势力,以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为名,坚持要求各国签订《九国公约》(全称为《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中国政府提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以及关税自主等要求却未被采纳。

3、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三、战后世界: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构建起新的国际格局。在这一体系中,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动(四大帝国崩溃),世界局势暂时得到稳定。

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1)英国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

(2)英国的殖民体系渐趋瓦解。1926年,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获得独立。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决议,英联邦正式形成。

四、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人类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二、二次革命(1913):

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结果失败。

三、护国运动(1915~1916):

1、原因: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

2、经过: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在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3、结果:取得胜利。

四、“洪宪帝制”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奉系(张作霖)。

面貌焕然一新。

2、以工代赈,解决失业问题:

为解决大规模失业的问题,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贩”,扩大消费需求。措施:(1)政府组建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吸收大量男青年从事造林、筑路、森林防火、防止水患、水土保持等市政工程。(2)政府还成立民间工程署,以完成工程计划与支付工资。

3、调整工农业生产,复兴实体经济:

(1)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

(2)政府还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3)先后颁布两个《农业经济调整法》,设立农业经济调整署,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并调整农业信贷机构。

(二)社会保障措施B

目的:为了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协调劳资关系,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措施:

(1)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首先,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

(2)协调劳资关系:①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②政府还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

三、影响:

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开始推行,直到1941年结束,主要内容可用“3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f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1、对美国:它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

2、对其他国家示范效应: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为10年。②条约还划定了两国在未来东欧的势力范围。

下载上海初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初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政治会考试题(人教版)

    初中政治会考试题一、精挑细选、体验成功(每小题2分,共32分)1.2010年5月27日株洲讯,从株洲市文明办获悉,“火车头精神”最终被确定为株洲精神表述语。A. “火车头精神”B.“心忧......

    高二政治会考核心知识点复习

    经济生活 1、【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

    初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汇总世界地理

    初中世界地理主要知识点 世界地理 第一单元 世界地理概况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 1.陆地(29%) (1)大陆、大洲、半岛、岛屿(2)七大洲:名称与分布;大陆上的洲际分......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单元 扬帆起航 第一课 走进中学 第二课 昨天与今天 第三课 新的起点第二单元 学会学习第四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五课 文武之道,一......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各章考点总结归纳 1、国策、战略、理念 3个考点 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治国战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人......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五)“本质”“实质” 1、 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2、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从事生产劳动 3、 国家的本质:在阶级社会,国家是阶级统治的......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上述材料体现了那些基本观点? ①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是为人之本。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诚信是金,是与人合作交往的通行证。②真善美的行为有较强的感染 力和......

    黑龙江 高中 会考知识点 政治必修1知识点

    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 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