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2会考政治知识点(C、D)

时间:2019-05-15 11:0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龙江省2012会考政治知识点(C、D)》,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龙江省2012会考政治知识点(C、D)》。

第一篇:黑龙江省2012会考政治知识点(C、D)

2012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测试主要知识点说明

《经济生活》

1、(C)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扬,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回落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须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D)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C)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1)生产出来的商品被消费了,这种商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4、(C)公司经营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5、(D)解决就业的措施;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措施: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1)树立自主择业观;(2)树立竞争就业观;(3)树立职业平等观;(4)树立多种方式的就业观。

6、(C)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⑴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⑵怎样处理: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7、(C)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8、(C)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9、(C)我国宏观调控①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②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③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收支政策等手段;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等手段。)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的手段。)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10、(C)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1、(C)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2、(C)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3、(C)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宽我们必须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坚持“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14、中国与经济全球化: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加快发展。

《政治生活》

14、(C)积极参与政治生活:(1)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2)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积极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3)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15、(C)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6、(D)有序和无序的政治参与:有序的政治参与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在于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权限、职责、程序、要求,就能确保有序参与;脱离党的领导、不遵守法律规则、不遵循程序和要求,必然导致无序的局面。

17、(D)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首先政府要履行好国家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共服务等职能)。其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最后还要做到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等。

18、(C)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9、(C)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2)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党制度。(6)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20、(D)青年学生如何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1、(C)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和归宿。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2、(C)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1))原因: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B、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2))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3)怎么办: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23、(C)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4、(D)我国如何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我们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2)我们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3)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

25、(C)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

第二篇:黑龙江省2012.12会考政治知识点

15、(A)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1)从众的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的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3)攀比的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4)求实的消费心理主导的消费。

16、(A)影响消费的因素(P17、18)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17、(A)按不同标准划分的不同消费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划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照交易方式划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3)、按照消费目的划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8、(B)消费观念的变化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9、(D)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1(C)、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1)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被消费了,这种商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B)、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和方法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怎样来大力发展生产力?(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提高劳动者的素质;(3)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4)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以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实行这一制度的依据与意义

含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据: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B)、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与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5(A)、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与作用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余见教材33-34页。

6(A)、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7(A)、企业的含义和地位: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8(A)、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产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9(A)、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异同:见教材37、38页

10(A)、公司制的优点: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11(C)公司经营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2012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测试主要知识点说明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A)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货币的概念: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2、(B)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叫做价值尺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

通。(W--G—W)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不能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B)货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4、(A)信用卡含义: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功能:存款、取款、消费、查询一体

优点: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增强消费安全。

5、(A)支票的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类型: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6、(B)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间的兑换比率。

7、(B)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值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B)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9、(B)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0、(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亦然。商品生产者不断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1、(A)互补商品与互为替代商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12、(A)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及其与价格的关系

卖方市场,是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买方市场,是由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13、(C)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扬,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回落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须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4、(B)消费结构的含义:反映的是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成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高。

个人所得税: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15(B)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罚: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16(C)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1(B)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2(B)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优越性)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3(B)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措施——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②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B)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5(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6(C)我国宏观调控①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②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③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收支政策等手段;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等手段。)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的手段。)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7(A)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8(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9(C)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0(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1(C)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2(B)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3(C)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4(B)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15(B)跨国公司含义;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作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16(B)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7(A)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发挥积极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18(A)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2(D)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首先政府要履行好国家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共服务等职能)。其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最后还要做到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等。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2(A)人民代表大会用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有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3(A)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任期、职责、权利和义务:民主选举产生。方式有两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职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B)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

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5(B)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人民民主专政。

6(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教材60/61页)

7(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⑵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⑶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8(C)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9(B)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科学执政, 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

12(A)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及参政权

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地位:是参政党。参政权: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13(A)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4(A)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教材70/71页)15(B)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16(A)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

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7(B)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18(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B)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

20(C)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2)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6)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21(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2(A)社会主义主义制度下的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3(B)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三原则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和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4(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权。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26(B)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教材80页)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25(B)民族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27(A)宗教存在的根源:历史、社会、认识和心理根源 28(A)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材81页)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是坚持依法治国,29(D)青年学生如何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的。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10(B)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11(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1(A)国际社会的构成: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2(A)主权国家的多样性:按国家性质划分: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3(A)主权国家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主权国家的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有阻碍作用,所以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14(D)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新生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内容:(1)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这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前提基础。(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利用客观规律发生的条件利用规律。因此在尊重规律前提下应发挥主观能动性。(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5(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6(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A)获得认识的途径: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18(A)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9(B)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0(B)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A)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A)联系的概念: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B)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多样的: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B)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整体居于 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 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我们应当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A)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6(B)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4)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7(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具有普遍性.内容: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8(A)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9(B)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B)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11(B)判断新旧事物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否有远大的发展前途。12(B、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做好充分准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

13(A)量变、质变的含义: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通常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14(B、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以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指导意义: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

15(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世界事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 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16(A)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7(A)矛盾的概念: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18(B)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19(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概念、关系及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通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型,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通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20(A、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概念、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21(A、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辨证关系 及其指导意义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要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抓住主流。

22(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3(D)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篇:高二政治会考核心知识点复习

经济生活

1、【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一般成反比;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大;对替代品互补品影响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高质量适销对路产品

3、【正确消费观】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生产与消费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与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可以促进生产发展、对生产的调整与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与成长、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5、【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企业信誉形象;(面向市场生产高质量适销对路产品)

6、【不同就业观】

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7、【收入分配与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实现社会公平

8、【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对立统一)

效率是指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收入分配的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9、【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经济发张水平(决定性因素);分配政策

10、【财政的作用】

促进社会公平,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1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中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引导商品生产者组织生产与经营,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2、【宏观调控】

为什么: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局限性,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制定经济政策与计划;法律——颁布经济法规;行政——发出行政命令 指示、规定

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促进分工水平提高和贸易发展;被发达国家所左右、不平衡、两极分化更严重

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

政治生活

1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5、【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形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16、【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决策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培养提高参与决策的能力

17、【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

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深刻而广泛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18、【公民参与民主监督】

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此外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原则: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0、【政府为何做某事】

政府性质: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和行政机关。

政府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政府履行职能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原则:对人民负责

21、【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法制、上下级)监督

22、【人大地位、职权】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3、【人大代表的权力与义务】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24、【中共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5、【中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党】

26、【中共的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基本方式)

27、【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8、【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含义: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 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29、【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点】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文化生活 30、【文化的作用】 总言:

①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中,还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

② 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

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 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即一定的文化由政治经济决定 ②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他们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与政治相交融:

从国内的民主政治建设看,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政治斗争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我国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内容: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1、【文化遗产】

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意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2、【如何建设先进文化】

个人:不断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 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③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风尚

④ 紧抓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⑤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生活和哲学

33、【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

3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36、【矛盾观点】 含义:对立统一

特点:普遍性(坚持二分法,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矛盾不同;矛盾双方各有特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连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相互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性质由矛盾主要方面规定 矛盾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其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38、【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40、【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41、【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根本途径:投身于为人民服的实践 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发展自己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指引

第四篇:黑龙江 高中 会考知识点 政治必修1知识点

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2)本质: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指能够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3)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其它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4、纸币及其本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危害?(1)纸币是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其本质是价值符号。(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货币量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人们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引起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通货紧缩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下跌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量是发生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通货紧缩,短期来看,物价下降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从长期来说,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导致经济衰退,最终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5、结算方式有那些?人们通常采取哪些结算工具?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2)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6、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1)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如果100单位本币(人民币)兑换更多的外币,说明本币(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反之,本币(人民币)汇率降低,本币(人民币)贬值。

7、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1)内涵: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

率稳定。

(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影响商品的价格。

(2)供求是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对卖者有利的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对买者有利的市场)

2、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2)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是在每次交换中,而是长期的平均数中表现为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可以互相替代):A商品价格上涨,A商品的需求量减少,B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则相反。互补商品(互相配合才能使用):A商品价格上涨,A商品的需求量减少,B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反之则相反。(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价格变得促使商品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上涨,扩大生产规模;商品的价格下跌,缩小生产规模。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质量好的商品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1)①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所以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③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人们收入差距扩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人们购买力提高。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交易方式: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对象不同: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3)按照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

(1)含义: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

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影响?(1)含义: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2)①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②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5、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6、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 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

(1)必要性: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③大力发展生出来是社会的本质要求。(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怎么样: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3)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公有制经济地位及其体现?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范围?(1)地位: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①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4)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的地位?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意义?

(1)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2)意义: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5、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地位?(1)组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为什么:①适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怎么办: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1、企业的含义、地位、组织形式?

(1)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我国,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3)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 最大的区别是能否把全部资本分成等额股份,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股筹资。

4、为什么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1)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2)公司制企业各个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充满活力、(3)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焕发了活力,增强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5、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成功)?(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公司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公司的无形资产,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6、企业的破产和兼并的含义和意义?(1)破产:含义——企业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意义:①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②通过破产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兼并:含义——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兼并相当劣势的企业。

意义:①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②提高企业和整个的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家经济发展。(3)企业联合:是指企业之间为了提高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实行的合并。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叫做“强强联合”。

7、为什么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1)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2)①劳动者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②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8、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

(1)形势严峻: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重要性:劳动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对社会生产——①对社会生产:就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财富。②通过就业实现社会劳动力不断再生产。2)对劳动者——劳动有利于劳动者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2)劳动者:①每个劳动者都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③、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要努力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10、劳动者有哪些权益?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权益?怎样维护劳动者权益?

(1)劳动者的权益: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和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原因: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劳动者的各项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3)要求:①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前提,劳动者必须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②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劳动者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合法手段、法定程 序维护权益。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1、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机构是什么?利息和利息率的计算公式?

(1)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人民银行不是居民储蓄机构),还有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

(2)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期

利息率=利息/本金

2、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

(1)存款储蓄:便捷的投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

(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方式

(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收益高于同期储蓄存款但低于股票,风险高于定期储蓄存款低于股票。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5)直接投资等。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3、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业务?

地位:我国商业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

4、商业保险的投资特点?分类?签订商业保险的合同的原则?

(1)特点:购买商业保险投保人将风险转移给保险人,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2)分类: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3)签订商业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分配制度?

(1)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2、简述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必要性和意义?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

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必然性:是由我国的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①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3、我国的非按劳分配包括那些分配方式?其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适用于个体经济。注:我国农村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经营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家庭联产承包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

(2)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科技、资本、管理等要素,按生产要素分配适用于任何经济形式。注:公有制企业里面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要素)。(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①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确认。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③有利于各自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收入分配公平是指什么?收入分配公平有何意义?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当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注: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再分配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实施的分配过程。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新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5、什么叫效率?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2)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公平分配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两者又是矛盾的。(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①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③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 财政和税收

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财政收入有那些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那些?

(1)财政收入的形式有:①税收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国家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分为那些部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哪几种情况?(1)国家财政支出分为: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债务支出。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①财政收支平衡;②财政盈余;③财政赤字。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4、简述税收的含义、种类和基本特征?(1)税收,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的税收分

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3)①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5、简述增值税的含义、纳税人、作用?(1)含义: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①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②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6、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和作用?(1)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税的一种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率税率。

(2)纳税人:①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②在我国境内无住所而又不居住或者居住不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3)作用:①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②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7、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纳税人怎样做到依法纳税?

(1)原因:①税收的性质: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实现各项职能的物质基础。

③个人: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①增强纳税人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8、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

(1)偷税:纳税人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2)欠税:纳税人不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取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4)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是什么?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配置资

(2)基本手段:市场(无形的手)、计划(有形的手)

2.什么叫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有那些?

(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的变化实现对资源配置的调节。(3)优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在利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麻醉品等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市场规则有那些形式和内容?

(1)形式: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市场道德规范(2)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4.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么样建立?

(1)原因: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2)措施: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根本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7.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什么?

(1)原因: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公共物品市场不能调节,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③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

能。(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规定、命令)。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

1.怎样认识全面小康?

(1)微观: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宏观: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3)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社会有那些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原因:①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载体?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是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立足于自身发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3)实质: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4)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全球 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 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如何?发展中国家如 何应当经济全球化?

(1)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各国经济的发展,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应当策略: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3.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基本原则?作用?

(1)地位: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基本原则:①非歧视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②市场准入原则、③互惠原则、④公平竞争与贸易原则、⑤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3)作用: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4.简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影响?

①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⑥提高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5.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领域。

(2)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3)要“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4)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

第五篇: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一:经济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经济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经济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经济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商品的条件:1)是否劳动产品;2)是否用于交换。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消费类型: 1)钱货两清消费2)贷款消费3)租赁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1)居民收入2)物价水平。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和质量;3)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4)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消费的反作用:1)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倒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增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6、就业观,择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9、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分配政策。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财政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2)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10、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2)法律手段;3)必要的行政手段。

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全球化2)资本全球化3)生产全球化

1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基本态度: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第一要义:发展;2)核心:以人为本;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二:政治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政治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政治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政治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权利);2)政治自由3)监督权。公民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5、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6、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7、政府的原则: 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8、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9、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民主集中制

10、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1、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2、党的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2)民主执政3)依法执政(基本方式)

1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繁荣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15、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16、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17、国际竞争的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8、我国外交政策: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基本点: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4)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政协的职能: 1)政治协商2)参政议政3)民主监督

20.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三:文化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三、文化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文化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文化生活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容并蓄

4、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8、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文化的含义: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0、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时间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社会注意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四: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生活与哲学模块(原理 → 方法论)总结。哲学知识是最容易出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所以这一块需要掌握的哲学会考知识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在高中政治会考试题练习的时候,除了巩固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好一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辩证唯物论(四、五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六课)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七、八、九、十课)

(一)联系的观点(七课)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八课)

1发展的普遍性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方法论: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②要坚持适度原则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④要重视量的积累⑤学会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三)矛盾的观点(九课)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4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四)辨证否定观

1、辨证否定观原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辨证否定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辨证法的革命批评精神原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评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节境界。

四、人生观、价值观(十一、十二)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3、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下载黑龙江省2012会考政治知识点(C、D)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龙江省2012会考政治知识点(C、D).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会考知识点详细分解 经济学常识考试内容:第一课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⑴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它们共存在于商品统一......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

    黑龙江 高中 会考知识点 政治 哲学[5篇范例]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作用。......

    上海初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5篇范文)

    第一课我的祖国为你自豪 一、基本概念 1、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2、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

    政治复习提纲(会考)

    2012年3月份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政治学科) 一.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货币的概念及本质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4.金属货币与纸币的......

    政治会考模拟题

    初三政治会考模拟题 1、2011年10月21日第届中国——在开幕。 A、七 西蒙 广西B、八 东盟 广西南宁C、九 欧洲 大连D、六 美国长沙 2、“天宫一号”与“”交会对接成功。 A、......

    政治会考大题

    1. (读上图,回答问题。 (1参考答案:2)人类社会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源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1)人的......

    政治会考说明

    1.“有人赚钱,有人亏本”的原因在于 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有时赚钱,有时亏本”的原因在于 供求关系不同2.(1)夏天是蔬菜生长的旺季,蔬菜价格较便宜;到了冬季,蔬菜需要在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