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一政治知识点整理【上海教材】

时间:2019-05-12 13:2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高一政治知识点整理【上海教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高一政治知识点整理【上海教材】》。

第一篇:上海高一政治知识点整理【上海教材】

高一《思想政治》基本知识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1.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发展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立足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4.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以人为本

(2)全面发展(3)协调发展(4)可持续发展

5.我国人民生活在2000年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到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津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主要是就经济目标来说的。总体上的小康只能说是剐跨过小康的门槛,还偏重于物质消费,不能更多地注重精神消费;还偏重于生存消费,不能更多地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均衡的小康。

6.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实现经济目标、追求物质文明的丽时,还要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学习和运用经济知识,用“经济眼光”分析问题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1.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2)社会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3.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

(2)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3)资本。

(4)经营管理。

(5)科学技术。

劳动、土地、资本、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各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缺一不可。其中,劳动、土地、资本这三类要素看得见,摸得着,被称为实体性要素;经营管理是联结性要素;科学技术是渗透性要素。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地搭配组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的和有效的社会生产。

4.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5.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6.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GDP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一国(或地区)GDP的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则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通过统计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当然,GDP这一统计指标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在人们还没有寻找到一个 更好的并且很成熟的统计指标之前,GDP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2)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科学化、规范化。

(3)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4)要通过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8.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离不开社会积累

(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开了积累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2)社会积累基金主要来源于三条渠道:①政府的财政渠道。②企业的利润留成。③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第二课: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

1.个人收入与可支配收入

个人总收入一(税收+社会保障金):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2.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因素

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应从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出发,但通常需要考虑两个因素:(1)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2)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除此之外,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许多因素,也会对人们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发生影响。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同时,消费对生

产又有反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我国目前推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课题。

4.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直接关系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消费。5.适度消费的作用

(1)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2)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6.影响生活质量高低的因素

生活质量的高低除了与物质消费水平密切相关外,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

(1)与精神消费状况相关。(2)与闲暇时间的多少有关。(3)与生活环境有关。

7。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朴素

8.消费结构及分类

(1)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2)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

(3)耐用消费品消费、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

(4)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9.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已被广泛地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10.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

(1)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2)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3)日常消费品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4)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5)消费结构的进步还突出表现在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即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11.消费的弹性和刚性 12.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13.常见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是指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违反精神文明的,或者影响合理消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1)攀比心理,(2)炫耀心理(3)从众心理,(4)逆反心理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会导致不良的消费习惯,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消费的总体效益。

14.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

15.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要特剐强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6.维护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意义

17,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主要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尊重权、获得赔偿权,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予了消费者特殊的保护,但并没有给消费者不正当维权的权利。

18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学习贯彻十七大有关精神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同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三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1.第一产业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可见,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都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3.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两个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最基本的部门,它们构成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

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的水平。工业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2)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3)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5.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6.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2)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3)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8.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9.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10.现阶段劳动就业的良好机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劳动者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劳动者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3)政府的就业政策,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

11.劳动者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多种多样

(1)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男16—60周岁,女16—55 周岁)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的社会职业。

(2)在我国改革开放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劳动者选择职业的范围

是极为广阔的。劳动者的就业途径多种多样,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都应视为就业。

(3)劳动者的就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固定工、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

12.劳动者要正确解决择业问题

劳动者要正确解决择业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2)既要考虑经济待遇,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3)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

13.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实践表明,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4.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_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2)取得劳动报酬;(3)休息休假;(4)获得劳动保护;(5)接受职业培训;(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8)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15.我国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

我国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有:(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5)遵守职业道德。

16.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动合同

17.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第四课: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1.财政和财政收支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动。

(2)国家要履行她的职责,完成它的任务,必定要有财力上的保证。

(3)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对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开支,就是财政支出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辩证统一关系

(1)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有收才有支,多收才能多支,少收只能少支。(2)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的合理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为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条件。

3.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经济发展是根,财政收入是叶。4.国家安排财政收支的原则

(1)国家每年度的财政收入,应当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来安排。

尽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财政支出过多地超出了财政收入,或者财政收入过多地超出了

财政支出,都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5.财政的重要作用

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2)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3)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也是我国组织财政收支的出发点。

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而要增加财政收入,最 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6.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7.税收的基本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

(3)相对固定性

税收的单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标志。8.税收的构成要素和种类

(1)国家的税收制度由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①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

②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或行为要征税。征税对象,是国家征税的根据,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③税率,是指对某种数量的征税对象应征收多大比率的税额。9.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0.我国税收的作用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3)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1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2.纳税人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

(1)按照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承担的义务主要有:纳税申报的义务;及时提供信息的义务;按时纳税的义务。

(2)纳税人在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税法规定的权利:及时获取税法信息的权利;监督税务部门工作的权利;纳税人信息资料的保密权利;了解和监督税款如何使用的权利。

13.提倡诚信纳税

第五课:金融服务与投资理财

1.金融活动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货币不仅充当着商品流通的媒介,其本身也在作为财产的代表成为信用活动的工具。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与货币收支有关的交易和借贷等经济活动,就是金融活动。

2.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1)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功能。

(2)货币执行计价单位的功能,就是赋予商品一定的价格。3.从金银货币到纸币

在历史上先后使用过的各种货币材料中,金银由于具有比较贵重便于携带,质地均匀便于分割,化学性质稳定便于保存,以及外观美丽等原因而在货币世界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长期霸占了货币的宝座。

用黄金充当货币的制度,叫金本位制。现代货币制度,是以纸张作为货币材料,并且币值不再与黄金挂钩的货币制度,也叫纸币本位制度。当今世界,人们所称的货币就是指纸币,纸币已不再是金银货币的代表和符号。

4.纸币的优点

(1)印刷纸币的成本比铸造金银货币低得多;(2)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防止贵金属的损失;(3)纸币比金银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因此,纸币取代铸币是必然的趋势。

5.货币借贷活动

让渡货币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就是货币的借贷活动。货币借贷活动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6.利率及计算公式

(1)利率是一定时期中的利息和本金的比率。(2)利率有单利和复利之分

单利计算公式:单利=本金×利率×年数

复利计算公式:本利和=本金×(1+利率)年数

7.中央银行的地位

(1)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中唯一代表国家进行金融调控的特殊金融机构。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2)我国的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而是受国务院领导的国家行政机关。第二,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第三,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3)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执行贷币政策,进行金融宏观调控。8.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职能

商业银行,是以吸收公众存款(特别是活期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为基本业务的综合性银行。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不同,不是国家行政机关,而是金融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9.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1)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2)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必须发放贷款,并且收取比存款利息更高的贷款利息。(3)商业银行还从事多种中间业务活动,最重要的是转账结算业务。10.投资理财与规避风险

(1)对于企业来说,理财首先是为了防范因天灾人祸而可能造成的损害,实现资产的安全。对于家庭来说,理财的首要目标,是使自己的一生衣食无意,获得基本的保障。

(2)投资理财首先要注意借助保险业提供的保险业务,从而规避某个方面的风险。(3)直接利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从而实现资产增值。

11.保险的职能)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散风险、补偿损失。分散风险是补偿损失的基础,补偿损失是分散风险的体现。此外,保险又具有资金融通和对防灾防损进行社会管理的派生职能。

12.债券和股票

债券和股票,是两种最基本的证券品种。债券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投资者购买债券,就是将这笔资金让渡给债券发行者使用,发行者承担支付利息及到期还本的义务。债券的发行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国家。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公司财产所有权证书。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成为公司的股东。股东有权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股东权益,参与公司分红和重大事项决策。13.证券交易

14.投资理财应当遵循的原则

理性的投资要综合权衡投资的安全性、赢利性和流动性

分散投资原则、长期投资原则、理性投资原则、个性投资原则。

第六课:经济制度与社会保障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伟大成果,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的制度保证。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的一种公有制。保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集体经济,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就是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5.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个体、私营经济的积极作用

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人私有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经济。私营经济是指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1)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扩大了社会就业,近期更发展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3)已成为支持地方经济的主体。(4)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7.发展外资经济的重要意义

外资经济对于扩大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8.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相对落后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只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形式,而不能成为唯一的形式。只有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生产力发展。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9.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

10.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②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③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3)在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所决定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

1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

1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1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所谓效率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所谓公平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公平和效率作为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则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我们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不能以牺牲效率来换取公平,也不能以牺牲公平来换取效率,必须把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党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①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②它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③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4)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落实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的原则,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

14.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七课: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1.现代市场的特征(1)统一的市场。

(2)开放的市场。

(3)竞争的市场。

(4)有序的市场。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这是现代市场的共同特征,也是我们在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2.市场交易的原则(1)自愿原则。(2)平等原则。

(3)互利原则。

3.资源配置的内容和方式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有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的方式和市场的方式。与此相联系,存在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运行体制。一个社会如果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各种经济资源,即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这个社会选择的就是市场经济。

4.市场经济的作用

(1)合理而有效地配置资源。(2)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平衡。

(3)为各类经济信息的传递提供广阔的“平台”。(4)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5)择优汰劣。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保障

(1)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2)用法律规范市场秩序。

(3)用法律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4)用法律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建设(1)树立自我负责的道德意识。(2)笃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3)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7.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宏观调控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2)宏观调控有助于解决特殊领域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3)宏观调控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8.宏观调控的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9.宏观调控的手段

国家常用的调控手段是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计划手段(2)财政政策。(3)货币政策。

银行的利息率是影响货币流通量的一个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计划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实践中要相互协调配合使用。同时,它们又只有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联动操作,优势互补,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和健康地运行。

第八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现代市场经济是世界性的市场经济。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市场规则的全球化、金融运作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利用的全球化,构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2.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国际间的商品流、资本流、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2)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全球经济合作走向新的起点。

(3)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国内生产的组织者,成为国际间商品、技术和资本流动的主要参与者。

3.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4.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这是主要的。

①为我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广阔地了解世界市场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不足,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鉴和选择。

③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还为我们弓l进技术、输出劳务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使我国在利用国际上的资金、经验、人才、技术等方面受益匪浅。(2)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①它使我国身处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②它使我国经济遭遇动荡的可能性增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的动荡将成为常态。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

③我国面临如何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严峻考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国家不仅控制着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现有的国际机构,而且是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借此输出它们的价值观,以求从根本上确立其长期的竞争优势,推行其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建立文化霸权。

我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战略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6.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组织。

(2)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这既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

发展。

7.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意义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利益。

(2)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平等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贸活动,促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更多地扩大出口。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更好地利用外资。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8.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实行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9.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1)对外贸易,是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包括进口和出口。

(2)利用外资,包括吸收直接投资和吸收国外间接投资。

(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包括引进先进设备和部件、新型优质材料、专用产品设计、材料配方、管理方法,以及派出人员接受培训和聘请技术专家等。

10.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是我们党以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指导方针。(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

(3)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积极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11.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13.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日趋加强,从而加剧了各国经济安全的敏感度。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1)我们要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2)我们要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还要提高抗击国际经济冲击的免疫力。

第二篇:上海高一上半学期政治知识点整理(精华)

高一《思想政治》基本知识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要立足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快速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既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又有力地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进一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

(1)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 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学习和运用经济知识,用“经济眼光”分析问题 所谓“经济眼光”就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都要从经济上进行分析,要有“经济头脑”。我们不仅要学会看经济背景,而且要学习算经济帐,还要懂得经济法规。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2)社会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着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2)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它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矿藏等在内的自然资源。土地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具有不可再生性特征。

(3)资本。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资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资本通常有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和商品形态。(1-3实体性要素)

(4)经营管理。这种对其他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就是经营管理。(联结性要素)

(5)科学技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在:

第一,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台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

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地进行。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渗透性要素)

各种生产要素缺一不可,只有合理地搭配组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的和有效的社会生产。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本身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标志。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相互促进,是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一个国家的GDP,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GDP,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GDP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一国(或地区)GDP的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则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通过统计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2)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科学化、规范化。

(3)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4)要通过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离不开社会积累

(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开了积累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积累就是指把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物质准备的过程。社会积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2)社会积累基金主要来源于三条渠道:①政府的财政渠道。②企业的利润留成。③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第二课: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

个人收入与可支配收入 在总收人中,扣除需要缴纳的税收和社会保障金的余下收入是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

个人总收入一(税收+社会保障金):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因素

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应从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出发,但通常需要考虑两个因素:(1)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2)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预期未来收入提高时,在当期增加消费、减少储蓄;预期未来收入将会减少时,则在当期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除此之外,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许多因素,也会对人们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发生影响。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同时,消费对生产又有反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我国目前推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课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直接关系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消费。

适度消费的作用

(1)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2)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影响生活质量高低的因素

一个家庭拥有的消费资料和服务产品的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反映的是消费水平的高低,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但是,生活质量的高低除了与物质消费水平密切相关外,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

(1)与精神消费状况相关。受教育、听音乐、看电影、社会交往、游山玩水等等,都属于精神消费。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一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2)与闲暇时间的多少有关。闲暇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它是消费者享用自己的收入和进行文化、娱乐、交往活动的时间。

(3)与生活环境有关。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朴素

艰苦朴素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良品质。

(1)提倡艰苦朴素,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实现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2)提倡艰苦朴素,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链康成长;(3)提倡艰苦朴素,有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消费结构及分类

消费支出的不同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

(1)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生存消费是指维持生命存续所必须的消费,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消费;享受消费是指为了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进行的消费;发展消费是指为了求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消费。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难以截然分开,相互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变动的。

4(2)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是指满足生理需求的消费;精神消费是指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

(3)耐用消费品消费、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消费品分为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凡是在消费之后,消费品被消耗掉的,就是非耐用消费品;而在损坏之前可以供人们长时间使用的消费品,就是耐用消费品。除了购买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进行消费之外,人们还需要支付费用接受各种眼务,这就是服务消费。

(4)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自给性消费是不通过市场交换、不支付费用的消费;商品性消费是通过购买商品或付费接受服务进行的消费。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首先发现食物消费比重随收入增加而减少。人们把这种变化趋势称作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100 由于思格尔系数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因此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已被广泛地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 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从低层次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化。消费结构的这种进步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1)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2)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3)日常消费品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4)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5)消费结构的进步还突出表现在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即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消费的弹性和刚性

合理安排不同的消费项目,需要了解消费需求的“弹性”。某种消费品人们对其的消费取决于它的价格则较为弹性。但有些消费支出项目,不论它们的价格和家庭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对它们的消费支出都差不多,这些项目的弹性就比较小,也可以说这些方面的消费具有剐性。

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要学会合理消费,提高消费的效益,一方面要学一点有关消费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刚要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常见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是指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违反精神文明的,或者影响合理消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生活中常见的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主要有:

(1)攀比心理,表现为追求“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全然不顾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条件,也不管这样消费对自己合适不合适;

5(2)炫耀心理,表现为追求的是“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并以此作为荣耀;(3)从众心理,表现为顺从社会大众的消费潮流,仿效多数人的消费行为;

(4)逆反心理,表现为排斥社会大众的消费潮流,拒绝循规蹈矩,追求与众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常表观为:冲动购物;缺乏自制力;自觉不自觉地将粥物作为宣泄情绪、疏解心理压力的手段。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会导致不良的消费习惯,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消费的总体效益。

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消费者是货币的所有者,经营者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没有经营者,就没有可供消费者消费的对象;没有消费者,经营者就无法经营,更不可能实现赢利。

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要特剐强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中,一般来说,经营者处于强势地位,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因为:

(1)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对消费对象(商品或服务)所掌握的价格、质量、成本等方面的信息,远远不如经营者。

(2)消费者一般是个别消费的,而经营者多数是有组织的法人。经营者往往拥有技术、法律、关系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拥有广泛的信息渠道和社会关系,拥有雄厚的资金。

因此,在信息收集、交易条件分析和决策上,以及在商品服务质量检测和谈判交涉时,消费者无疑处于弱势地位。正因为消费者与经营者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特别强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意义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良性互动、实现“双赢”。

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主要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尊重权、获得赔偿权。此外,消费者还有权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计量、经营作风、服务态度等提出意见,有权举报经营者的侵权行为和将有关情况如实向大众传播媒介反映;并享有获得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知识的权利;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基于消费者的相对弱势地位,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予了消费者特殊的保护,但并没有给消费者不正当维权的权利。

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国法律规定了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多条途径,便于消费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解决争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协商和解达成的协议是一种私下约定行为,并无法律效力。

(2)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但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不是解决消费者争议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不愿意调解或者调解不能达成协议,以及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都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6(3)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如果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涉嫌违反法律、法规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有行政处罚权。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当事人不能就此再向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书具有法律效力,经营者不履约的,消费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是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最有权威的方式。

第三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1.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为“广义农业”。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

(1)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特别是其中的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着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除了提供粮食,解决人们吃饭问题外,还为城乡居民提供大量的副食品。

(2)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农产品原 料,为工业品提供重要的市场,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富余的劳动力,为国家建设提供相当多的资金积累。

可见,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都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两个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最基本的部门,它们构成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的水平。工业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其中尤以提供物质技术装备的作用最为重要。

(2)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除去食品工业产品外,主要满足人们的“穿”和“用”。

(3)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它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 服务活动的各种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一般不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为社会生产和 人民生活提供服务,因此也称为广义的服务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2)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3)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工农业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物质财富增多,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一方面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丰富的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我国正在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谋求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道路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这就是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和法律服务等行业,积极发展国际服务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的变化。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丈批富余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11.劳动者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多种多样

(1)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男16—60周岁,女16—55 周岁)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的社会职业。

(2)在我国改革开放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劳动者选择职业的范围 是极为广阔的。劳动者的就业途径多种多样,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都应视为就业。

8(3)劳动者的就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固定工、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

劳动者要正确解决择业问题

就业是个人进入社会并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新起点,职业选择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正确选择职业将为个人一生的顺利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劳动者要正确解决择业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2)既要考虑经济待遇,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3)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

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就业与创业密不可分。人们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创业,也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就业。

实践表明,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在我国,劳动者的权益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并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我国的《劳动法》依据《宪法》对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作了具体的规定。

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_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2)取得劳动报酬;(3)休息休假;(4)获得劳动保护;(5)接受职业培训;(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8)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我国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

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依据《劳动法》规定,我国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有:(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5)遵守职业道德。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两者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

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签订劳动合同,目的在于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书面合同形式确定下来。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在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常常会因劳动权利、义务问题产生矛盾引起争议,即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四种。(1)协商是争议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自行协商解决争议。协商只是劳动争议处理的一种选择程序,而不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以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9(2)调解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在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支持下,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用民主协商的方法解决争议。调解方式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也不是必经程序,当事人一方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于调解不成后再申请仲裁。

(3)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实行公断与裁决。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最重要的环节,是法定的必经程序。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实行一裁终裁,不服仲裁裁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4)诉讼指劳动争议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后,依法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劳动争议的诉讼,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

第四课: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财政和财政收支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动。

(2)国家要履行她的职责,完成它的任务,必定要有财力上的保证。国家通过征税等所取得的收入,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主要有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和债务收入等。

(3)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对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开支,就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划分,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辩证统一关系

(1)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有收才有支,多收才能多支,少收只能少支。(2)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的合理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为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条件。

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关系上,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经济发展是根,财政收入是叶。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广辟财源,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财政收入保证国家职能实现,在财政收入上保证国家的权威,把该收的坚决收起来十分必要,这是保证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客观要求。

国家安排财政收支的原则

(1)国家每的财政收入,应当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来安排。

(2)国家每的财政支出,应当根据有可能实现的财政收入,分轻重缓急来安排,量入为出,尽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财政支出过多地超出了财政收入,或者财政收入过多地超出了财政支出,都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3)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国家要制定科学的财政计划,并切实保证计划的贯彻落实。只有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才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财政的重要作用

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3)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也是我国组织财政收支的出发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创造社会财富,而社会财富的创造,离不开财政的支持。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公平,也离不开财政工作,财政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

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而要增加财政收入,最 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财物的一种形式。行使征税的主体是政府。只有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才能行使征税权。征税对象为社会成员,包括公民个人和各类经济组织。

征税是政府依靠法律规定的条件和标准,把一部分社会产品集中到国家手中,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分配使用,以实现国家职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制征收的。

(2)无偿性。国家征税后,税款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

(3)相对固定性。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征税的范围和标准等,非经国家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单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标志。

税收的构成要素和种类

(1)国家的税收制度由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①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承担纳税义务的组织)。

②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或行为要征税。征税对象,是国家征税的根据,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③税率,是指对某种数量的征税对象应征收多大比率的税额。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它的高低及调整直接体现了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向。(2)在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种

有: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关税等等。

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国的税收,不论是用于经济建设,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还是用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因此,我国的税收在本质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我国税收的作用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我国的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税收成为国家最稳定的财政收入,使国家实现其职能具有切实的物质保证。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3)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税收可以了解和掌握国民经济运行的态势,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可以通过税收征管工作,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配合政法、工商部门,维护财经纪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依法纳税的意识,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的社会责任。

公民依法纳税,既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公民要努力培养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勇于协助税务部门维护国家税收,与破坏征税 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以维护税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12.纳税人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

(1)按照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承担的义务主要有:纳税申报的义务;及时提供信息的义务;按时纳税的义务。

(2)纳税人在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税法规定的权利:及时获取税法信息的权利;监督税务部门工作的权利;纳税人信息资料的保密权利;了解和监督税款如何使用的权利。

提倡诚信纳税

我们在坚持依法纳税的同时提倡诚信纳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诚信,有两层含义,—个是诚实、不说谎、不虚伪;另一个是讲信用。在经济学看来,诚信是基于人们共识的一种契约,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应遵守的“游戏规则”,它通过履行承诺雨取得公众的信任。

我们要树立诚信纳税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风尚。国家要健全诚信纳税的机制,一方面纳税人能够自觉地按照税法的规定申报自己应缴的税,另一方面税务机关按照税法为纳税人创造一个简便、公开、透明的缴税环境。

第三篇:上海高一会考自然地理知识点概括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外:日冕

• 银白色、温度最高、亮度最低、厚度最大 •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光球上的黑子、色球上的耀斑和日珥

• 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影响天气与气候。

• 影响生物生长与人类健康。– 日冕上的太阳风

• 产生磁暴。• 形成极光。

– 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平均周期11年。

四、只有一个地球

• 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 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有合适的温度。

–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使地球有足够的引力形成大气圈。

–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是昼夜更替与四季轮回节奏适度。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概况

• • • 昼夜温差大、万籁俱寂、白天也漆黑一片

– 原因:没有大气

环形山密布

– 成因:陨星撞击、火山喷发

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相同、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 使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面(正面)

二、月相

• • 1.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一个周期称为溯望月,长约29.53日。2.月相变化规律

– 初一:新月(溯)

• 月球位于日地之间、看不见月球 – 初

七、初八:上弦月

• 日月地呈90度、月球西面一半发光、上半夜可见 – 十五、十六:满月(望)

• 地球位于日月之间,月球整夜可见 – 二十三、二十四:下弦月

• 日月地呈90度、月球东面一半发光、下半夜可见

三、日食与月食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 1.产生的原因:

– 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

2.出现时间:

– 日食发生在新月时。– 月食发生在满月时。

四、月球与潮汐

• • • • • 1.潮汐:海水的周期性涨落

– 潮: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 – 汐:晚上出现的海水涨落

2.潮汐产生的原因

–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

3.潮汐规律

– 连续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

4.大小潮

– 当新月或满月时,出现大潮 – 当上弦月或下弦月时,出现小潮

5.潮汐的利用

– 捕鱼和晒盐 – 滩涂水产养殖 – 潮汐发电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太空探索的意义

– •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月球上有丰富的核燃料氦-3)环境资源

– 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专题4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方向

•自西向东(侧视)•南顺北逆(俯视)–周期:

•太阳日(24小时),常用周期(昼夜交替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转360)– 速度

•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处处相等(15/h)

0

0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线速度1670Km/h,南北纬60为赤道处的一半,南

0北极点为0)

• 2.地球自转的意义

–(1)地方时和区时

• 当太阳直射于某一经线时,该经线地方时为12点。

• 经度不同,则地方时不同。(经度差15,地方时差1小时,东加西减。)

• 为方便,划分了时区,使用区时。(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差几个小时,东加西减。)• 某一时区的区时就是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

• 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是东十二区,东侧是西十二区。

• 从东向西越过日界线(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反之,减一天。–(2)产生地转偏向力

•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 影响: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对洋流的影响、对河流两岸的影响等。

0

0

二、地球公转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常用周期)

•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速度:

• 角速度:1/天 • 线速度:30Km/S –近日点(1月初)时较快 – 远日点(7月初)时较慢 0

• 2.黄赤交角

– 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目前约2336’。– 黄赤交角决定了:

0• 回归线(23036’)、极圈(66034’)

– 回归线和极圈划分出了地球的五带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

–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一年有各1次太阳直射。

– 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三、地球公转的意义

• 1.正午太阳高度(H)的变化

– 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 某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光线与该地地面的夹角。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 H=90—(所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H的空间变化规律

•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 某地H的季节变化规律

• 某地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H越大;反之,越小。0– 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此时赤道及其以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此时赤道及其以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3月21日或9月23日,赤道的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没有H达到最小值的地方。

• 2.昼夜长短的变化

– 晨昏线的含义

•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它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成了昼弧和夜弧。–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此时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 当太阳直射于赤道时(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 北半球越接近夏至日,昼越长,夏至日昼最长;越接近冬至日,夜越长,冬至日夜最长;南半球反之

•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注:南、北半球节气相反

– 极昼、极夜的变化规律

•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圈内有极昼,此时另一半球的极圈内有极夜。

– 当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夜。– 当太阳直射于南回归线时,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昼;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

• 3.四季更替

– 天文四季

•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 春、秋季:过渡季节。

– 气候四季(我国)

• 春季:3、4、5月 • 夏季:6、7、8月 • 秋季:9、10、11月 • 冬季:12、1、2月

– 注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3.地震初期症状

 先上下颠簸(纵波(P)先到) 后左右摇晃(横波(S)后到)

4.世界地震分布

(1)分布规律: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处。(2)两大地震带: •

• 环太平洋地震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

• 5.火山

(1)火山分布

• 分布规律: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俯冲带 • 火山带

 环太平洋火山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火山带  红海沿岸、东非火山带  洋底火山带 (2)火山的益处

• 肥沃的火山灰土壤 • 硫磺

• 地热(温泉)• 旅游资源

专题6 岩石与矿物

一、岩石分类

• 1.岩浆岩(岩石圈的主体):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 侵入岩

 喷出岩

• 晶体颗粒较细、颜色较深、多气孔 • 最常见的是玄武岩

• 晶体颗粒较粗、颜色较浅 • 最常见的是花岗岩

2.沉积岩(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由沉积物固结成岩) 具有层理构造,常有动植物化石。

 常见的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砾岩、页岩 3.变质岩(变质作用形成)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岩性致密,具有片理构造。

 常见的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

二、矿物

1.主要造岩矿物

 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角闪石、橄榄石、辉石 2.地壳中含量前八位的元素 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3.岩石、矿物、元素、矿床、矿产的关系  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  矿物集中的地方形成矿床  可开采的矿床称为矿产。•

专题7 地貌

主要地貌类型

一、流水地貌 • 1.上游

 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河谷,深切而狭窄 • 2.中游

 搬运作用为主,形成曲流(河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下游

 堆积作用为主,形成三角洲 • 丹霞地貌为特殊的流水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 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在我国尤以西南地区常见。• 1.地表喀斯特

 石芽、溶蚀洼地(溶蚀盆地)、落水洞 • 2.地下喀斯特

 溶洞、石笋(往上长)、石钟乳(往下长)、石柱、地下河、地下瀑布 • 喀斯特地区,地下水是河流常见的补给形式。

三、海岸地貌 • 1.海蚀地貌

 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涯 • 2.海积地貌

 沙滩、沙洲、沙堤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我国海岸地貌的分布

 杭州湾以北:海积地貌

• 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有利于晒盐、滩涂养殖  杭州湾以南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 岸线曲折,坡陡水深,有利于建设深水港

四、风成地貌 • 1.风蚀地貌

 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 2.风积地貌

 沙丘(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 我国内陆沙漠的雅丹地貌为风蚀地貌。

五、黄土地貌

• 黄土地貌主要由流水侵蚀切割而成 • 1.黄土塬:面积较大的且平坦的高原面 • 2.黄土梁:长条形

• 3.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 • 黄土的利弊

 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矿物,肥力高  弊:易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的特点 • 1.同线等高

• 2.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

• 3.等高线可以重合,但不能相交 • 4.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二、各种地形在等高线图中的判读 • 1.平原:等高线稀疏(<200M)• 2.丘陵:等高线较疏,弯曲处和缓(<500M)• 3.山地:等高线密集(>500M)• 4.高原:等高线中央部分稀疏,边缘部分密集(>500M)

三、等高线的形态判读

• 1.如果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递增,则该处是山峰。

• 2.如果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递减,则该处是盆地或洼地。• 3.两个山峰之间是鞍部。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4.等高线弯曲处,如果突出部分指向低处,则该处是山脊。• 5.等高线弯曲处,如果突出部分指向高处,则该处是山谷。• 6.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 最高不超过:(N+1)X等高距  最低不低于:(N-1)X等高距

四、补充

• 山峰连线的走向即为山脉的走向 • 示坡线所在的一侧较低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夏季比冬季厚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减

– 原因:对流层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 每上升100M降低0.65OC • 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 • 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尘埃 • 天气现象集中出现在对流层。

–(2)平流层的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

– 原因: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升温 •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 • 水汽少,透明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 臭氧集中在平流层。

–(3)中间层

• 又叫高空对流层

–(4)热层(暖层、电离层)的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急剧上升

– 离子态气体吸收紫外线 •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 极光多发生在热层

–(5)散逸层

• 大气极其稀薄

三、大气对生命的保护作用 • 1.大气圈是防弹衣

– 防止天体撞击

• 2.大气圈是遮阳伞

– 削弱了太阳辐射,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

• 3.大气圈是保温被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向地面进行大气逆辐射,使晚上气温不至于过低

专题9 行星风系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一、气压与风

• 1.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 2.气压与气温的关系:

– 大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 – 大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

• 3.气压与风的关系:

– 同一水平面内的气压差异导致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风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运动。

• 4.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 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 受热地区,大气上升;受冷地区大气下沉 — 大气上升地区,形成低气压;大气下沉地区,形成高气压 — 大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运动,形成风。

• 5.全球气压分布

–(1)全球1月气压分布

• 1月北半球为冬季,陆地温度低,形成高气压(蒙古高压);海洋温度高,形成低气压(阿留申低压)。–(2)全球7月气压分布

• 7月北半球为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海洋温度低,形成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二、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的成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 –海陆热力差异

•2.大气环流的类型

–行星风系 –季风环流

• 3.行星风系

– 组成:三低四高六风带 – 移动规律:

• 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三、行星风系对气候的影响

• 1.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 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大气下沉,降水稀少。

•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终年炎热干燥。• 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终年寒冷干燥。

– 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大气上升,降水丰富。

•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多对流雨。

• 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对锋面雨、气旋雨。

2.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 极地东风带控制地区,寒冷干燥。– 西风带控制地区,温和湿润。• 3.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降水的影响

–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湿季; • 信风带控制,形成干季。

–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 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

四、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 • 1.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内陆。

2.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西欧、日本等最典型。

五、世界气候类型 熟知以下几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六、大陆东、西岸气候类型差异

• • 热带

– 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 – 大陆东岸: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

–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温带

– 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 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气候

专题10 季风

一、季风的成因

••1.东亚季风的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2.南亚季风的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季风的类型

• 1.东亚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

– 夏季:东南季风—海洋至陆地—降水丰富 – 冬季:西北季风—陆地至海洋—降水较少

• 2.南亚季风(热带季风)

– 夏季:西南季风—海洋至陆地—降水丰富 – 冬季:东北季风—陆地至海洋—降水较少

三、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 1.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 2.弊: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 夏季,降水过多容易形成洪涝; – 冬季,降水过少容易形成旱灾。– 在我国

• 夏季风强,则北涝南旱; • 夏季风弱,则南涝北旱。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

一、气旋与反气旋

• 1.气旋与反气旋的特征

– 中心气压:

• 气旋:低压; • 反气旋:高压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水平气流

• 气旋: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反气旋: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 中心气流

• 气旋:上升 • 反气旋:下沉

– 过境时天气状况:

• 气旋:阴雨

• 反气旋:晴朗干燥

– 实例:

• 气旋:台风、飓风、热带风暴等 • 反气旋:寒潮、伏旱

• 2.台风

– 产生源地:北纬5—20的热带洋面。– 对我国的影响:

• 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 主要集中于夏秋季(7—9月)。00

• 3.寒潮

– 含义:

• 强烈的冷空气活动,主要由亚欧大陆的强大冷高压形成。– 对我国的影响

• 时间:每年秋末至初春

• 影响范围: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 4.伏旱

– 出现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出现时间:7月中旬—8月上旬。– 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二、锋面

1.定义:冷暖空气相遇所形成的狭窄的过渡带。2.类型: •

– 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 – 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

– 准静止锋:长时间在一个地区上空来回摆动的锋。

• 3.冷锋与暖锋的区别:

– 气团运动: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冷锋:冷空气移向暖空气(暖空气被迫抬升); • 暖锋:暖空气移向冷空气(暖空气主动爬升)。– 过境时天气状况:

• 冷锋:大风、急剧降温、雨雪等,持续时间短; • 暖锋:云层增厚,多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长。– 过境后天气状况:

• 冷锋: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 暖锋: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降水位置:

• 冷锋:锋后; • 暖锋:锋前。

• 4.准静止锋:

– 特点: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长时间在一个地区内来回摆动。– 实例:梅雨

• 产生时间: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

• 产生地区:长江中下游流域(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 • 特点:阴雨连绵。

– 注:长江中下游流域梅雨结束后,进入伏旱。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一、全球变暖

• 1.全球变暖的原因:

–(1)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

• 二氧化碳等主要来自生产、生活使用的矿物燃料(煤炭、石油等)。

–(2)滥砍乱伐,破坏森林

• 2.全球变暖的危害:

– 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 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 • 使城市排污系统失效;

• 海水倒灌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 引起全球各地降水异常,极端天气频发。– 引起疾病流行。

• 3.全球变暖的防治:

– 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 植树造林; – 加强国家合作。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二、酸雨

1.酸雨的标准:PH值=<5.6。2.酸雨的成因: •

– 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3.酸雨的危害:

– 森林枯死 – 土壤酸化 – 淡水生物死亡 – 腐蚀建筑物

4.酸雨的分布

– 全球酸雨主要分布于西欧、北美、东亚。

–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5.酸雨的防治

– 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 发展脱硫、烟气净化等技术。

三、臭氧洞

1.臭氧洞的分布:

– 常年出现在:南极地区

– 季节性出现在:北极地区、青藏高原 •

2.臭氧洞的成因:

– 排放氟利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 3.臭氧洞的危害

– 紫外线辐射增加

• 危害人体健康

• 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 • 易形成光化学烟雾 • 加速塑料制品的老化

• 4.臭氧洞的防治

– 停止使用向大气排放氟利昂等的产品 – 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四、城市热岛和雨岛

• 1.城市热岛和雨岛的含义

– 城市热岛:城市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城市雨岛:城市市区的降水量大于郊区。

• 2.城市热岛和雨岛的成因

– 城市热岛的成因

• 城市生产和生活集中,人为排放热量多; • 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易散热; • 城市绿地较少。

– 城市雨岛的成因

•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 城市大气中尘埃杂质较多。

3.城市热岛的防治

– 科学规划城市;

– 增加绿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3.人类改变水循环的方式:

– 主要是改变地表径流

• 改变时间分配

– 修建水库 – 植树造林 • 改变空间分布

– 跨流域调水 – 引水灌溉

• 4.水循环的意义

– 补充陆地上的淡水,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 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影响气候; – 迁移地表物质。

三、河水补给

• 1.河水补给类型

–(1)雨水补给

• 特点:最普遍最主要的补给、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多雨期为洪水期、少雨期为枯水期)

• 分布:东部季风区

• 如:珠江、长江、黄河、海河、淮河、辽河

–(2)积雪融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随气温的高低而变化;形成春汛,但径流量较小。• 分布:东北地区

• 如: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等(但东北的河流仍以夏季的雨水补给为主)。

–(3)冰川融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与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形成夏汛。• 分布:西北内陆地区 • 如:塔里木河

–(4)地下水补给

• 特点:稳定均匀、径流量无明显季节变化。• 分布:普遍,尤以西南地区常见。

–(5)湖泊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 分布:长江中游、长白山天池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四、凌汛

• • • •

1.定义:

– 河流因冰凌阻塞河道,水流不畅而引起河水猛涨的现象,凌汛易导致洪涝。

2.发生地区:

– 温带、亚寒带地区

3.发生条件:

– 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4.如:

– 黄河的上游河套段、下游山东段。

专题14 珍贵的淡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分布 • 1.水资源的类型:

–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 2.水资源的衡量指标:

–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降水量-蒸发量 • 3.世界水资源的分布:

– 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 亚马孙、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 – 水资源最多的国家:

• 巴西、俄罗斯、加拿大 – 人均水资源最多的国家: • 加拿大

• 4.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 数量特点:总量大(世界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 水质污染。

• 6.南水北调

– 东线(起点:江都)

• 主要利用京杭运河,施工难度小、投资省、工程量小; • 需逐级提水,耗能大;易受污染,水质较差。– 中线(起点:丹江口水库)

• 南高北低,自流引水;水质好,受益面积大;

• 线路长、工程量大、淹没损失大、移民多,难度高。– 西线:长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

二、水危机

• 1.世界水日:3/22

• 2.应对水危机的措施

– 跨流域调水 – 修建蓄水工程

–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 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专题15 海洋

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 1.海水的温度

– 分布特点:海水的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原因:太阳辐射量从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 2.海水盐度

– 分布特点: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 降水量、蒸发量、入海径流、洋流、海区轮廓 – 原因:

• 赤道海区: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副热带海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世界海水盐度极值

• 最高:红海 • 最低:波罗的海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二、洋流

1.洋流的定义

– 表层海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流动。

– 特点:除季风洋流外(冬逆夏顺),流向固定。• 2.洋流分类

–(1)按成因分类

• 风海流(主要动力:行星风系)

– 如: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等 • 密度流

– 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洋流(表层:大西洋流入地中海)• 补偿流

– 如:秘鲁寒流(涌升流)

–(2)按水温分类:

• 寒流:从较高温度流向较低维度 • 暖流:从较低维度流向较高纬度 • 注:西风漂流是全球性规模的寒流

• 3.世界洋流分布

–(1)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 ¡°8¡±字形(北半球)、¡°0¡±字形(南半球)•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 中低纬度海区: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 4.洋流的影响

–(1)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 • 寒流:降温减湿

–(2)洋流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 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 • 涌升流处容易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3)洋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 洋流可加快海水净化 • 洋流扩大海水的污染范围

–(4)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顺流航速快 • 逆流航速慢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 1.厄尔尼诺(圣婴)

– 含义: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偏高的现象 – 危害:

• 太平洋东岸:由原来的干旱变成暴雨,导致洪涝;鱼类大量死亡,渔业减产。• 太平洋西岸:是原来湿润的地区发生旱灾,森林火灾频发。

• 2.拉尼娜(圣女)

– 含义:东太平洋沿岸海水温度比常年偏低的现象。– 危害:

• 太平洋东岸:比常年更干旱。

• 太平洋西岸:降水比常年更多,台风次数增加;洪涝灾害增多。

四、海洋油、气资源开发

• 1.海洋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 主要分布于大陆架。

– 如: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几内亚湾沿岸、北冰洋大陆架、东南亚近海。

• 2.我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分布

– 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 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

五、海洋空间资源

• 通过填海造陆,可以扩大生活生产的空间

– 荷兰:¡“木桩上的国家” – 日本:神户人工岛

六、海洋权益

• 1.领海:

– 自海岸线起12海里(22千米)–

该国拥有全部主权

• 2.专属经济区:

– 海岸线起200海里(370千米,不包括领海)

– 其他国家有自由通行、捕捞、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的权利。

第四篇:上海初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的祖国为你自豪

一、基本概念

1、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2、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

二、基本知识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民族互相交流、融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很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为国尽责、为民族献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灵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搞震救灾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儿女投身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

4、近百年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5、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中午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6、爱国主义是一面永不退色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鼓舞和激励着千百万人为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以至生命。

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于对祖国的秀丽山川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报效祖国,就是把自己的一生和才能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一般地说,爱国表现为: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大地;热爱自己国家的历史,尊重自己民族传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竭尽全力为祖国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7、在当代中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社会主义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生长在伟大的祖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祖国更繁荣、更富强,前途更光辉灿烂。因此,在当代,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爱祖国,就是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8、热爱祖国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时期,我们是中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对祖国的热爱,仍然能够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我们要关心祖国的发展和进步,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不可分的。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成才,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我们要学习、传承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重视爱国行为规范的培养。爱国行为规范在各种日常行为规范中是公民首要的行为规范。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基本的爱国行规范已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要很好落实。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把爱国行为规范更加具体化,制定具体的爱国行为规范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为更好地报效祖国创造条件。第二课立足国情强国富民 基本概念

1、基本国情——是对一个国家国情的总体的概括。

2、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基本知识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面临的两大任务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二是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上世纪中叶(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点是本世纪中叶(20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个历史进程,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我国现阶段的宏伟目标和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6、上海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为带动长江流域起飞,推动全国经济发展,上海要融入全国,服务全国,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发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一届三全会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经济建设、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8、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这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历史性的进步,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然而,我们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10、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应发扬的一种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具有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发扬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发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发扬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品德。

对于青少年来说,每个人现在在学业上,今后在事业上都要有所建树,都应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要承担时代赋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要真正成长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和作风。第三课协调发展社会和谐 基本概念

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更多地体现在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的增加、产值的增长等方面。

2、社会发展——主要指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资源保护,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法治环境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育和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国民的伦理道德素质,降低犯罪率,等等,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3、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揭示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义所在,就是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知识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的任何一项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由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支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讲到底,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让全体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和文明。

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发展。它需要政府的推动,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2、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坚持以经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社会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维护、自己的意愿得到尊重,就会产生强大的情感动力,激发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发展经济与促进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也要上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4、提高民族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民族素质,或者说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良好的民族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是靠精神支撑起来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越高,其自身的能力和能量的发挥也就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多。

提高民族素质,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就是要按照“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民族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提高民族素质,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

5、社会和谐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和谐要求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社会和谐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和谐要求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共同建设是共同享有的前提和基础,共同享有是共同建设的结果和归宿。有了共同建设才能有共同享有,共同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共同享有的条件就越充分,共同享有的程度也会不断提高;共同享有的程度越高,共同建设的积极性就越高。建设的合力就越强大。

第四课科教兴国家立志成才 基本概念

1、人才——凡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就是人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把“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珍视人的价值、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类理想社会的精神。它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二、基本知识

1、实现现代化关键在科技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科学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因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国防都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对生产过程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断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劳动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种材料的质量,性能也更优。

3、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当今世界,经济上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发展教育是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只有教育发展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因此,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科技与教育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教育为科技进步培养必需的人才,科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最新的知识。科技和教育比翼齐飞,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战略决策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战略决策。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把“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加速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这是我国推进技术进步的基本任务。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展科学技术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实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7、人才是多种多样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大量的我们需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努力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国在新世纪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8、人才必需德才兼备、体魄强健

作为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体魄强健。德,就是要热爱祖国,品德高尚,这是人才的灵魂和力量的源泉。才,就是要掌握科学知识,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真本领。体魄强健,指身体强壮和心理健康两方面,是德和才的载体。

青少年在努力成才的时候,一定要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9、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各类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

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各类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我们要自觉地尊重科学、尊重科学规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想问题、办事情。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勤于钻研,关善于思考,不断探究新现象、新问题。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0、人文精神是成才的重要素养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一样都是成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现代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尤为重要,献身精神和顽强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11、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因素

人才成长和发展,是由多因素的综合效应所造成的。它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人才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在人才成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人才成长的途径

人才成长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读中专、技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都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无数事实充分说明,人才的成才最终要在社会的实践和自身的努力中来实现。第五课着眼未来永续发展

一、基本概念

1、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基本知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要求。

2、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丰富,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但是,人口过多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素质总体水平还不高、人口结构不尽合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是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解决的三个重要课题。

3、资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占有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的现实国情。从人均资源来看,我们可以说是资源“贫国”。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而加剧。因此,我国必须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4、环境问题也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随着我国人口不继续增加,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紧密相连的三个方面,其中人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3)我们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我们要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4)我国始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要合理地、要充分地、无浪费地利用可贵的资源。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加快资源技术进步。科技进步在节约资源方面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必须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7、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严格防范人们在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保护和及时修复自然生态。(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珍爱自然界的其它生命。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还需要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

8、努力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每个公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都应当增强节约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贡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第六课振兴中华共担责任

一、基本概念

1..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

2.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是社会成员的法律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3.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及其相应行为规范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的主要内涵是关于权利义务、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理念。

4.公民的社会责任——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对国家或社会以及他人所应当承担的一定使命、职责、义务。

5.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亦称之为宪法权利。在宪法中确定的基本权利都是重要的、根本性的权利,在公民的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6.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履行各种义务,其中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7.国家观念——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起来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即公民对国家的向心力,个人对国家的忠诚。

二、基本知识

1.振兴中华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曾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奋起,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出路。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后,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又成为激励 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推动力。

振兴中华的口号增强里我们每一个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 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2.提高综合国力是振兴中华的基础

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都说明,只有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奠定民族振 兴的坚实基础。“落后就要挨打”,综合国力衰微,民族就会遭受践踏和屈辱。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硬实力”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软实力”包括国家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历史证明,硬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什么事情都不好办。但是,软实力同样重要。软实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的竞争。3.综合国力在根本上决定这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它解决国内问题、满足国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能力;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每个国家都以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为追求的目标,用各种方式,尽最大努力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

在新世纪,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而伟大复兴;

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4.振兴中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 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坚定不

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也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和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对外政策的宗旨。

(2)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反恐、维和、军控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联合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4)我国在国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在国际上也提出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6.增强公民意识

倡导树立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强弱,标志着公民作为国家主体的自我认识的程度。国家实现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的社会责任是客观存在的

公民的社会责任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负有一定的

社会责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自己的需要只能从社会得到满足。只有人们经常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因此,个人必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可推卸。

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就是个人尽社会责任的基本立足点。热爱自己所从事 的职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履行了自己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尽责要求确立社会责任意识

有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是大不一样的。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履行社会责任是

积极的、主动的、持久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响应祖国的召唤,都能维护国家的利益。一个人,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从不同的岗位上尽心尽责,把工作做好,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珍惜和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承担公民责任,要求公民珍惜和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公民依照宪法规定在政治、人身、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分为以下几方面:

平等权。就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也在 守法上一律平等。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有权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有在政治上表达个人见解和意见的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公民的人身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

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社会经济权利。

教育、科技、文化权利和自由。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国家保护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10.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

承担公民责任,要求公民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履行各种义务,其中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依照宪法规定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指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与标志是维护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公民认真履行基本义务,是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尽责的表现。任何公民都不可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我们要增强履行法定义务的自觉性,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依法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11..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12.增强国家观念(1)增强国家观念,要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是全国人民利益的最集中的表现,是国家所有儿女实现个人利益的基础、源泉和保证。国家利益代表着每个公民的最高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要自觉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时时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公民追求自己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当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我们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

(2)增强国家观念,要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就是要自觉地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把国家、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天职。(3)增强国家观念,要有为国分忧的忧患意识。

(4)增强国家观念,要从搞好当前的学习做起。通过学习,提高对为国家尽责的社会责任感,认真行使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利,自觉履行我们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我们要胸怀祖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时刻准备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人民。13.立志报效祖国

(1)成大业者必先立大志。每一位有志青年,都应当心系祖国,心系民族,自觉把个人的抱负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奋斗融汇到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去,这样才能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前进动力,才能在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中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2)在振兴中华的征途上,我们要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不断战胜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3)我们要勤奋学习,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4)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加强道德修养。

第五篇:上海高一古诗词

高一第一学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西晋?左思《咏史》

4、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古体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高一第二学期

4、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北宋?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yóng)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nèn)凝愁。

6、南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北宋?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8、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9、唐?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0、唐?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书愤⑴陆游

⑶⑷

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⑹

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⑻

11、唐?卢纶《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12、唐?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3、唐?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下载上海高一政治知识点整理【上海教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高一政治知识点整理【上海教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政治知识点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理论原因:1.生产决定消费,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现实原因:1.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每单元课文分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带*者为略读篇目)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通过对长沙秋景......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目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版) (每单元课文分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带*者为略读篇目)高一上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二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三 *......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每单元课文分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带*者为略读篇目) 高一上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通过对......

    上海教材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小结6

    - 1 –精英汇学习中心2012年11月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知识点小结用、、、n括号a.代数式运算符号式子连接 数与字母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不含“”、“”、“”、“”等) b.代数式......

    上海生物知识点总结

    主题一走近生命科学1.1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学习内容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命科学的早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n春秋《诗经》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2.在......

    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找出地图中重要文化遗址,归纳其分布的主要特点。 重要文化遗址:如......

    高一政治最新知识点总结分享(精选合集)

    高一政治最新知识点总结五篇分享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你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