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模版)

时间:2019-05-14 11:2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模版)》。

第一篇:2010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模版)

1.1.1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1.1.2近代哲学的两大派别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有哪些历史形态?

答: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物质由精神派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还分为把世界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世界归结为客观精神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1.1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条件:19世纪中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

(3)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4)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辨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5)思想根源: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创造性继承,是人类文明特别是欧洲近代文明合符逻辑的发展成就

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的结果

1.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部分

1.2.1简述物质的哲学含义是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1)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是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其根本缺陷

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不彻底性就是它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2.2、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1.2.3、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本质是什么?

答:意识的起源: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即从意识的基础上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上讲: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第二性的,是被物质所决定的。

1.2.4、怎么理解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1)世界是统一的,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一元论和二元论。2)世界统一于物质,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3)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化的统一,是世界统一性的表现。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它告诉人们要从实际出发。2)它告诉我们要有统一观念、全局思想。3)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0、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答: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发展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

第三部分

1.3.1什么是辨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的历史形态是什么?

(1)辨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辩证法有三种历史形态:A古代朴素辩证法B近代唯心辨证法C现代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静止不变的,世界是没有矛盾的,不会发展的

1.3.2发展的本质?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

答: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发展首先是一种运动: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除旧布新;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发展不仅是运动,而且也是一个过程,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反之,旧事物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三点:第一,事物发展的辩证性质决定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发展起来的。它是旧事物赖以存在的因素,又是促进旧事物灭亡的因素。旧事物无法克服新事物,新事物在发展中必然否定旧事物。第二,新事物在本质上比旧事物优越。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新事物总是不可战胜的?

1.3.3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差别和个性,(具体表现在: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第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第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对绝对的关系,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关系。

1.3.4 为什么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2)在唯物辨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

①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②

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③ 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3)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不是要以它代替其他规律范畴,而是要全面而有重点、完整而又准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把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分区别。

1)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及否定之否定过程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3.5 质和量、质变与量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答: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的根本特点是,特定的质就是事物本身,质和事物不可分割,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窨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根本特点是: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即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度:质和量的统一叫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也就是一定的质所以能够存在的量的限度(范围)。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它又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即新质要素在数量上迅速扩大,直至新质完全代替旧质。量变和质变又相互转化。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质变相互转化和交替,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

1.3.6什么叫肯定和否定?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达: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有以下三条: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指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这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否定都是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己的运动,自我发展。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第三,辩证的否定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所谓“扬弃”包含着抛弃、保留、发扬的意思,也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在克服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保留某些有利于新事物发展的积极因素。这样,新旧事物之间固然有质的区别,但新事物是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出来的,因而同旧事物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第四部分

1.4.1在认识论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1.4.2认识的实质是什么?

1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过程就是认识。

2认识的主体:主体是指能动的通过实践改造客体的人。

3客体: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人的实践发生密切联系的客观事件才是客体。

1.4.3为什么理性认识必须付诸于实践?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l)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缎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1.4.4 说明真理与廖论之间的关系?

答:真理谬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所谓对立是指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真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是主观违背客观。一方面是指真理与谬误共处于人的认识中,它们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另一方面是指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第五部分

1.5.1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1)文化在广义上指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关系和人自身等方面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积极的客体化成果,包括整个社会生活的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全部成就。其中,物质领域中的成就称为物质文化,精神领域中的成就称为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专指精神文化。无论广义或狭义的文化,其本质都是人的精神的客体化具有 ①信息功能 ②教化功能 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这也是文化最主要的功能。

1.5.2说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三个基本的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和基本方面。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植物分布等。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等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方面、精神过程,是人类精神生活诸要素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观念体系和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的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的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的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社会意识可以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或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在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同社会政治、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反映社会存在的精确程度,以及群众对它掌握的深广程度。

第六部分

1.6.1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

(3)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

1.6.2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答:

一、(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力的性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具有人的属性。第二、生产力具有社会性。第三、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第四、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或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

二、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内容:生产关系的内容或结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组成。(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1.6.3 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答: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为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提供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加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也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变革实现的,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同时,社会的改革、进化,也是人民群众推动的

第七部分

1.7.1说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表现?

答:(1)五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第一阶段)

(2)三种社会形态,有两个系列:一个系列以人的状况划分,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另一系列以经济状况划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3)技术社会形态:石器时代即渔猪社会;铜器、铁器时代即农业社会;蒸汽电气时代即工业社会,电子时代即信息社会

1.7.2什么叫人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性一般可分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人性是人的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中的本质属性。

1.7.3 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答:共产主义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二是指最理想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三是指运动,即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用共产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投身于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八部分

2.1.1MZD思想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的历史时期和标志是什么?

答: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MZD思想萌芽,标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中国着眼于对中国社会实际的调查和革命规律的探索,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土地革命前期:

MZD思想形成,标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日战争时期:MZD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MZD思想被确定为中国GCD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MZD继续得到发展,这里,既有对已经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更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1.2 MZD思想的科学含义是什么?怎么正确理解MZD思想?

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MZD思想。MZD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GCD集体智慧的结晶。MZD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在六个方面,即(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4)关于政策和策略(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6)关于党的建设,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二篇:2012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

2012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涵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即世界的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思维有没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或者说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它主要表现在哪里?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3)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4)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6、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7、怎样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决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决不是一点论。因此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点谈两点是均衡论,这都是错误的,我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在实现,一定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重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

8、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9、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10、为什么说(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人?

(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

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1、怎样做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1)我们要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为了局部、短期的利益,便毫无顾忌地掠夺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2)我们也要反对走向另一个极端,诅咒技术、放弃发展、剥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谋求发展的权利;

(3)我们应该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13、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邓小平理论》部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3、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4、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条件是(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3)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

5、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是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提出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6、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7、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8、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

9、“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

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10、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11、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3)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12、试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并说明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重要意义。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具有客观必然性。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定的。②这是由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在这历史条件下,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和重要意义是: ①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首先,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反对冒进,实事求是地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其次,明确长期性,要求我们埋头苦干、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再次,明确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用上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发达国家。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而不是从一般原则,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论。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14、试述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其原因①是现阶段,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②是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能把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生产目的。并根据这种需要调节生产。③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2)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①认清主要矛盾十分重要。只有认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中心,确定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抓错了主要矛盾一切皆错。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③只有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15、试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6、什么是“三步走”发展战略?

“三步走”战略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7、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什么?(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8、怎样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1)要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

(2)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3)继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19、怎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4)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转变;(5)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0、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深入开展宣传,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2)大力宣传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3)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4)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

2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

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

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2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两为)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切实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4、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26、简述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际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7、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 对外政策主张,其基本点是什么?(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化,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能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8、“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29、“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二,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

第四,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五,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30、建党90周年时,胡锦涛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1)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主义。

31、简述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建设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

(1)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的思想建设;

(2)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的组织建设;(3)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4)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

(5)以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

32、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

(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辨析题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误

答:马克思主意哲学的产生,恰恰是结束了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离不开科学,反过来哲学也能为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相反,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正确

答: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具有不依赖于物质的客观性,相反,意识由物质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物质世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类社会,这一物质世界的最高形态时,才产生了意识。

3、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

答:存在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字眼,可以理解为物质存在,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存在,因此这个命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的命题。具有明显的折中调和的特性,实质是一个二元论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统一性,明确指出世界统一于物质。

4、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错误

(l)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5、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误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二者是辨正统一的关系

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体现出来,为自己开辟道路,一切偶然性的背后也都存在着必然性,即没有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性。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6、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错误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正确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

(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8、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错误

(1)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任何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如何特殊,不论其是否远离现实生活,都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都是来自客观世界,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2)正确思想或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思想或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唐的观念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

9、假象是一种错觉。错误

答: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现象有真像和假象的区别。真像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侍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不同于错觉,错觉是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假象也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假象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10、劳动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正确(1)劳动是体现人的本质的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劳动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的全部丰富性展开的形式。

(2)劳动即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只要停止了劳动,不出几个星期,整个社会就会灭亡。劳动中产生的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社会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3)在劳动这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形式中,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整个社会丰富多彩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和劳动的过程中得到展开的。

11、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错误

答:这是一种主观真理论,辨正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应,真理具有客观性,其一是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是说: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多数人拥护,还是少数人拥护,都是把真理的标准,归置于人的主观判断,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12、国家本质上是社会事务管理机构。错误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管理社会事务,是国家的若干责任中的一种,也是为了阶级统治而服务的。

13、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社会意识也必然先进。错误

答: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意味着社会存在的比较意,但并不能必然导致其社会意识也先进。在历史和现实中,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对照,都有许多明显的例子。

14、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确

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l)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4)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15、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因此任何真理都不会被推翻。对

答:所谓真理,是表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必然包含着,与客观实际相一直的内容,这点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也是不会被推翻的。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它将不断的得到完善和修整。

16、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因而总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错误

答:上层建筑,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来体现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可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也可能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判断的标准主要看,它服务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不是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果是适合的那么这种反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反之则对社会进步具有消极影响。

17、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错误

答:(1)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筑的理论大厦。(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的。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3)毛泽东思想又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和文献都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

18、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正确

答:小生产的狭隘性,使他们不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在近代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最终都归于失败。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只能是新兴的中国无产阶级。

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错误

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只是反对资本主义中的官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中的官僚资产阶级,因为它们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错误

答:(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此,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1、在中华民族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天然领导者”。错误

答:无产阶级虽然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要真正成为革命的领导者,必须建立自己的先锋队组织——共产党,并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武装本阶级,才能够成为合格的领导阶级。

2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惟一的斗争形式。错误

答:(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所决定的。(2)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并不是说可以排斥或放弃其他形式的斗争。相反,毛泽东主张武装斗争要同工人的、农民的、青年的、妇女的、一切人民的斗争,同经济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斗争等等,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地配合起来。

23、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错误

答:(1)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和组织领导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2)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才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2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错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以便为大规模地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准备条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1956年12月,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才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新中国成立后头三年的主要任务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错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革命遗留下的任务还是大量的,国民党军队还占据着华南和西南地区,残留大陆的土匪、特务以及各类反革命分子活动极为猖狂,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改。此外,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财政经济严重困难,形势错综复杂。(2)人民共和国面临的主要任务还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尽快地恢复国民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巩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26、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正确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党的思想路线。(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靠实事求是;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3)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必须同实事求是相联系,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

2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正确

邓小平的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创立过程,首先是从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开始,邓小平首先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考验,然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所以解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七点。

同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只有坚持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打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创立符合新的历史阶段的理论,解放思想是逻辑起点。

2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正确(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2)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29、“三个有利于”标准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必问姓“资”姓“社”的问题。错误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明确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这是针对改革开放中,迈步开步子,凡事都要去问一下姓“资”还是姓“社”而提出来的,它要求大胆的试,勇于改革,勇于实践,从而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改革开放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大的基本原则方面,邓小平始终强调是社会主义。

3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错误

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之一。

31、坚持公有制主体是说,在任何地方、任何产业中,公有制必须居主体地位。错误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但这种主体地位是指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而言的,是就全国范围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是可以有所差别的。比如,在不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和领域,就可以多发展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在对外开放领域,就可以多发展一些外资经济。

32、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正确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生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依据:第一,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要求;第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要求;第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3、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

(1)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用一定量的投入,去取得更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2)我国经济活动效益低下,这已成为经济生活中多种矛盾的症结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3)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的矛盾;能够增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能够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经济实力,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4、先富不会带来共同富裕。错误

应正确理解“先富”和“共富”的关系。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这是因为: ①共同富裕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许多本质区别,但其中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②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巨大动力; ③共同富裕是促进全国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条件。但是,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手段和途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少有这样的作用: ①示范作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会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向他们学习; ②帮助作用。先富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帮助后富者,走向共同富裕; ③带动作用。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可以为落后地区和还没有走上致富道路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

35、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错误

(1)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其原因在于: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

36、特区姓“资”不姓“社”。(我国特区姓“资”而不姓“社”)错误

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是:(1)我国的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2)我国兴办经济特区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主要是:①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经济特区已成为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窗口,引进和传播先进管理经验的窗口,获得知识和传递信息的窗口,使世界了解我国坚决实行改革开放等政策的窗口。③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④经济特区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总之,特区姓“社”不姓“资”。

37、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意味着放弃使用武力。错误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力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因为:(1)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现在,香港和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在台湾问题上,能否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和平统一,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2)我们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还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3)我们在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前提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4)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如果不以武力为后盾,和平统一祖国就可能成为泡影。

38、“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错误

(1)“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主体,是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但不是“一国两制”的前提。(2)坚持“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要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3)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39、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正确

(1)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但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2)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一种战略考虑。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反对任何公开的或隐蔽的“台独”,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针对外国势力干涉和“台独”势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有助于和平统一的。(3)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

40、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错误

一个国家的性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这个国家的国体;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这个国家的政体。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与之相适应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1、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正确

(1)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为尽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祖国的统一,把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发展为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2)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这里,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第三篇: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题整理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 一.概念

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3.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4.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5.意识: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6.运动: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7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又称客观规律。客观性是其根本特点。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中而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9.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10.矛盾 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1.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区分标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12.肯定和否定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13.实践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社会性和历史性。

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社会交往实践,是为了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的实践活动。14.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和客体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而发生与发展起来的。认识的主体是人,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16.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7.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18.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19.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20.生产力 所谓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生产力是一个

复杂的系统,主要由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构成。

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三个物质要素。(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实际参与劳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唯一能动的“人”的

要素,因而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能动性要素,也是生产力的代表者。劳动对象是被劳动者的劳动所改造的那部分自然界。劳动对象的实际状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之一。劳动资料是将劳动者的劳动转移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中介环节。劳动资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工具系统、能源系统、运输系统、仓储系统等。工具系统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客观标志。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同属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所以又统称生产资料。)生产力的非实体性要素指科学、技术、教育、管理等非物质要素。(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主要的最活跃的要素,也被称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管理是对生产过程规律的认识和控制。可以优化生产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生产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21.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物质关系。

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的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首先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进而与地位关系一起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22.国家。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暴力工具。从社会现象看国家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

23.社会基本矛盾 在诸多的社会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4.阶级斗争(P108)阶级斗争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为争取本阶级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对抗与斗争。阶级斗争实质上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化。(2)在社会发展的质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飞跃。

25.社会革命(P108)社会革命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质变阶段,被压迫的革命阶级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以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的阶级斗争。26.社会改革(P109)社会改革是指在方法论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

区别是什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2)唯物主义经历三种意识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基础、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马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

(3)19世纪上半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三大科学发现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当前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各领域开展的改造和调整。

改革与革命主要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改革是社会的量变,革命是社会的质变。第二范围不同。改革可以广泛开展于社会各个领域,革命集中开展于社会政治领域。第三,主体不同。改革是统治阶级发动的,革命是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第四,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完善当前的社会制度,革命是为了彻底推翻当前的社会制度。改革与革命有一点相同,都是通过解放生产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7.人们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28.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

展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特殊人物。既有对历史进步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也有对历史进步起过重要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29.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一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30.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对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称,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体现的是人们的政治关系,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另一部分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关系,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说成世界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世界本原。主张上帝或神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全面、矛盾普遍存在、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他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2)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3)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世界;(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进。(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3.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其内容(和意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世界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注。(3)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或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有多方面必然性,主要的是社会历史条件、阶级 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哲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点)科学、体系、哲学

(1)马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3)马哲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6.为什么说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对象、内容、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1)哲学研究对象的变革。马哲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改变了旧哲学凌驾于所有科学之上,把哲学视为“科学之科学”的错误观点。(2)哲学内容上的变革。

马哲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马哲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体系。(3)哲学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上的变革。马哲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 系;马哲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不同于旧哲学脱离实践的根本特征;实现了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的改造世界的统一。二.物质和意识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点)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2)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点)(1)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移,二是事物尚未发生质变。(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其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的统一,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其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三,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3点)(1)物质决定意识。主要表现在①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②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③从作用上看,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2)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表现在能动的反映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3)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遵循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论述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四个原理一个实际)(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之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四个原理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时空条件,这就是坚持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原理。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坚持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的原理。(2)我国当前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唯物辩证法两大特征就是联系和发展)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3点(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

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论基础。(3)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2.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3点主次矛盾、社初主要矛盾、其他矛盾(1)在事物发展过程存在的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抓好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3.阐明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2点(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实干苦干,稳步前进,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量的积累。②当事物经过量变的准备面临质变的飞跃时,要抓住机遇,推动事物走向新的阶段、跃上新的台阶。4.试论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并说明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4点

(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

(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

(3)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否定一切,全盘抛弃。(4)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具有重要意义。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批判和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对待外国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5点(1)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现象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真象 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不同于错觉,错觉是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假象也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假象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现象与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现象显露于事物的外部,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现象多变,本质稳定。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现象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另一方面,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2)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内容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形式有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这里的形式是指内在形式。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有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矛盾运动。(3)原因与结果。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与结果之间有两个显著特点:①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的顺序性或前后相继性。即原因在先,结果在后。②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只有和时间的顺序性相联系的由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是因果联系。

原因和结果的对立统一。是指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别是确定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颠倒。原因和结果的统一是指

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者的相互转化有两种结果:一是在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上,同一种现象在一种关系上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上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4)必然性与偶然性。(5)可能性与现实性 四.实践和认识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3点(1)首先是反映论。(2)其次是实践论。(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

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句话加4点,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

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关系。★★2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曲折上升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的观点。②“从群众中来”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其实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的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③“到群众中去”,就是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发

动群众贯彻执行,并完善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完善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④坚持不断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的发展的过程。4.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1.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唯心史观亦称历史唯心主义,指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列宁指出,唯心史观存在两个根本缺陷,第一,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就是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概念,表现3点,意识反作用5点,(1)社会存在,是指社 4

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三,每一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具有自己纵向的历史继承性。第四,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具有横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

用。3.论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我国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概念加2点(1)生产方式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2)唯物史观认为,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方式。表现在:第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产生。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存在。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第五,生产方式决定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作用的性质、方式和大小。(3)唯物史观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作为前提、基础和必要因素,对社会存在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要科学的发展,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不发展,甚至敌视发展。

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1.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点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主要体现在: 第一,社会革命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主动行动起来,通过打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社会制度,彻底解放生产力。第二,社会革命实现社会发展中真正的质变和飞跃性发展。

2.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作用加2点

改革总体上来说对社会发展是起推动作用的,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改革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对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响应和解放。第二,改革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形势。

3.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社会发展量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化。

第二,社会发展质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飞跃。

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他社会矛盾都是这两对矛盾某个方面及某种形式的展开,是在这两对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解决并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29-130 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提升为理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并表现为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而生产方式的发展又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第一生产力。3点 第一,科学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成为现代生产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先进的因素,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发动 机和杠杆。第三,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6.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句话加3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和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130—131)2点,四个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及其精髓。(P134—14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容包括:(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三、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P144)3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P62——164)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进行革命斗争中,为了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同一切可以联系的阶级、阶层或集团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是无产阶级政党完成自身使命和任务的基本策略路线。

从统一战线的组成看,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第二、开展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第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武器。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156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总路线的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3.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3个,政治、经济、文化)(P158—160)(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基本内容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左右,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基本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4.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P159)第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根本条件。第二,国民革命产生的政治影响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毛泽东还指出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第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不具备合法斗争的条件,所以必须拿起武器,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确立起革命的深厚的社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

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前,中国共产党坚持用说服教育、和平赎买的方法,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不但把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而且把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6.如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1)从统一战线的组成 看,包含着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放手加强工农联盟,使之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意义。(P189、192)(1)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特点: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3)意义: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P179—180)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发展呈现出八个方面的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面临深层次问题;(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发展任务艰巨;(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治建设还需加强,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深入;(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P181-182)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根本立足点。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大众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和特点(P183)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 特点:

一是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三是有步骤的推进。

四、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的依据(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P197—199;P202—20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第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

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科学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哲学基础。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表现在: 第一,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思想和社会主义本质论,为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

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第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第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基本适合的方面做了充分肯定,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的思想,确立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前提和思想政治保 证。第四,邓小平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确立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评价标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一是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二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三是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还不长,起点低,基础差,经验不足,必须大胆借鉴世界先进成果,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办法,为我所用。四是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2.中国改革的成就(P200—201)7点(1)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3)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4)人民生活显著改善(5)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6)社会建设全面展开(7)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3.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P204-205)4点 一是对外经贸实现历史性飞跃

二是引进外资不断升级,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三是“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

四是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4.如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P197)第一、要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第二,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第三,继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 的战略,创新对外投资 和合作方式。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

内容(P229:简答题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1)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对立的。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四个一般特征和自身特征(P229:4题)一般特征:(1)经济关系市场化(2)企业行为自主化(3)宏观调控间接化(4)经营管理法制化。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在宏观调控上,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3.为什么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P231;论述题2)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因为(1)它适应了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3)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

4.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区别。(P229简答题5)三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年信息化发展很快,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期,大多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很大。因此我们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我们需要从国情出发,关注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5.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什么?(P228:辨析题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础;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国家战略,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总要求(P229—2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7.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详见“复习题答案要点”)(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2)我国当前的资源、环境状况是:①总体上可称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但因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非常低。②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

③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④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整体水平。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必然性(P228简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经济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表明,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

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这项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正确的,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P23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决定的。(2)这是由所有制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的。(3)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的。10.简述必须坚持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因。(P231简1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因为:(1)社会主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靠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物质财富共同富足,精神财富共同富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2)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更有效率、公平、可持续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3)共同富裕需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 进。

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P245:简答题1)(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制度既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不同于一党制。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5)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P248)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必须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第二,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第三,必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第五,必须积极稳妥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3.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P24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

业。(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4.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P24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1)从历史性依据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2)从现实性依据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国情。

(3)从未来性依据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前途光明,前景广阔。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是什么?(P262简答题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2)根本任务:要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主要目标: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好局面(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264:论述题3)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是什么?(P257)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维持;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P263 论述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5.简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265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多方面指明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1)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

(2)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根本途径,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迫切需要。(3)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6.为什么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63简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这是因为:(1)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2)是夺取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3)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文化繁荣的积极引领,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国际影响力。

7.简述为何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63简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重要标志”。提出新要求:(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3)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4)构建和发展现代传媒体系,提高传播能力。(5)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吸收优秀文化成果。(6)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8.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2)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3)坚持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4)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P280、281)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三,有利于进一步解

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问题。第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P281简3)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这是工作方针。第三,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主要动力。第四,坚持民主法治,这是重要保证。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重要条件。第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P282;简答题5)(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4.为什么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重点?283简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2)独立自主是根本原则。(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发展中族情感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坐

在,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3)美国等国家反华势力长期插手台湾问题,阻挠中国统一,以达到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险恶用心。(4)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三个方面理解:(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2)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

5.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8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是因为:(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4)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客观需要。

九、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新的科学判断是什么?(P300:简答题1)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如下新的科学判断:(1)新的世界大战时可以避免的。(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即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4)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内容。(P300:简答题2)(1)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的外来干涉和侵犯。坚持独立自主体现在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真正的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维护和平。我国的对外政策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协商对话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P301:简答题6)(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4.我国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的内容。(P295—296)(已删除)(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5.如何正确估计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应当正确估计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1)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取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2)中国是第三世界利益的捍卫者。(3)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与努力。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简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基本内容。(P310:简答题1)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3)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四个决不”是什么?(P311:简答题7)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3.简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必要性。(P312:论述题2)台湾和大陆和平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1)台湾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2)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民台湾人民没有任何损失。(5)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趋势,台湾的前途系与祖国统一。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有哪些?(P328:简答题3)(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们阶级(2)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党的依靠力量(3)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4)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重要的建设力量。(5)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P330:论述题1)(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组织以及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也是决定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核心的重要因素。3.如何理解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先进性建设?(P331:论述3)(1)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问题是历史的、具体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给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内涵。只有根据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党才能更好地完成执政使命。(2)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总体上说是适应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党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P329,简答题6)第一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二件大事,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为什么要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1)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妥善应对考验、化解风险,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2)为民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的天职;务实就是要以求实务实的作风,真正做到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清廉就是要做到一身正气、廉洁从政,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确保始终为人民谋利益,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3)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条主线。(4)必须强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5)是对以往党内集中教育实践活动成功经验的坚持和发展。

6.特别行政区有哪些高度自治权利? 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和国防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表现为:

(1)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2)可以实行单独的财

政预算,中央政府不征

税。(3)中央政府不干涉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4)特别行政区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以及外国人和侨胞在此地的私人投资等均予以法律保护。(5)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到台湾去。

第四篇: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

2018年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和平赎买

5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65.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6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7.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68.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69.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0.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7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3.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7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75.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6.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7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78.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7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0.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1.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82.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83.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84.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86.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87.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8.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89.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90.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91.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92.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9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9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96.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8.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9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0.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101.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10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104.“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05.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10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07.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10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0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110.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11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1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3.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114.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15.下列不正确的是:无产阶级领袖是历史的主人

116.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11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9.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120.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21.从1927年11月到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122.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12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24.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和主体是:学生运动

125.标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反动政权覆灭的历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12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27.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发展科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28.从1978年至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2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130.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13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32.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梯次推进

13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34.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

135.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13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37.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138.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139.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14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14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42.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4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6.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4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4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149.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50.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151.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依据他:对社会的贡献

15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的中期

153.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154.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55.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156.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57.“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58.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159.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红军的领导,明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是在:三湾改编

160.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6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6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163.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1987年当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16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16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166.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167.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8.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169.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70.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7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7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7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7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17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77.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17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

179.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180.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21.人的价值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这是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2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22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224.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225.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城市合办和乡村豪绅阶级政权

226.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227.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也是其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8.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29.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30.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在当时的战略和策略是:不要四面出击231.1953年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23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33.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234.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235.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37.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238.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3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4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1.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42.现价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43.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244.“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45.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团结和合作

24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247.把物质说成一种或者几种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实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4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49.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5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25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52.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合 253.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5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5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过程

257.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入侵

258.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以下哪篇文章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将革命进行到底》

259.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260.“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首先,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其次,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再次,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的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8、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相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似,都是由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推动,存在一个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对人类社会同样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精确地进行考察和研究

最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同是客观发展过程,但也有区别。特殊形式,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性和自觉创造性。社会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9、社会进步的科学内涵。

社会进步是指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和发展。之所以是对社会发展的总概括,是因为社会进步是指:

第一、是一个有方向的概念

第二、是一个整体概念

10、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第二、既然人的本质在其实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又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第三、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社会关系中,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11、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再次,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首先,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的制约

其次,创造历史活动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受此一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制约。再次,自觉程度不同,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不同,制约着历史的创造。

1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

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另一方面,相互依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特定条件和范围;发展的;全面的 谬误也是具体的有特定的条件和范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更加深刻的认识真 理,自觉地完善和发展真理

总之,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人类认识发展,当然也是真理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13、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内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把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路线。

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它的主要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15、何谓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何区别。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杨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首先,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变化,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其次,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是绝对的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简单的消灭;再次,否定观否认客观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

16、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和两者的关系。

国家的类型亦称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家的形式亦称为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1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其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2、为什么说农业是根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邓小平认为,农业是根本。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这是因为: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农产品又是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又直接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

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它已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2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主要任务是什么?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3)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24、简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除了因为这一理论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表现在它坚持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

何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5、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论述。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生产力,而没有也不需要解放生产力的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

第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邓小平既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使二者成为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四、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

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五、把发展过程同最终结果统一了起来。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把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26、简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提出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阐述社会 主义本质的同时,反复地强调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且提出了下列一些重 要思想。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 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马克思最注 重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才能实现********。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只有创造出比资本 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 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 和围绕这个中心。

27、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的”的判断标准?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①“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实践标准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什么是当务之急的实践却是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坚持了实践标准并使之具体化,有很强的针对性。

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旧的观念时时干扰我们的工作和认识,如对姓“社”姓“资”的争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现实、具体而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标准,具有现实针对性。

③“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三个有利于”的头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而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也就是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而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综上所述,“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一个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包括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在内的社会主义价值判断系统。

28、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基本涵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有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对我们现有社会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9、为什么说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第二、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形的变革。

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形,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又一场革命。

30、简述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如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知道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的一句,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如何坚持这个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始终如一地搞好经济建设,决不受任何干扰。

3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第三、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历史更长的时期。

3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关系学说的重大发展

第二、它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和趋势的崭新概括

第三、它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总结。

它理论内涵是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作用。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第四、高科技在只是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第五篇: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实事政治复习题

国 内 部 分

●卫生部部长陈竺8月l8日在“第二届中国卫生论坛”上表示,中国居民医疗参保率从2000年的l5%左右提高到2010年底的近95%,共覆盖了12.7亿人。我国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10月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国务院新闻办11月l6日发表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2月1日召开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缅怀和追思科学大师钱学森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弘扬他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

●据海关统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我国进出口总值由2001年的5096.51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2.9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1.6%,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海关税收由2001年的2492.3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2518.3亿元,是入世之初的5倍。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ll424亿斤,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l2月26日,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1月l4日下午4时结束。开票结果显示,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

九、吴敦义获胜,得票率为51.6%。

●国家统计局1月l7日公布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

9.2%,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在国内外经济情况复杂多变的态势下,中国的成绩来之不易。”

●2月l4日,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颁奖。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3月2日作出决定,授予郭明义同志“当代雷锋”荣誉称号。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3月25日举行投票,候选人梁振英以689票在选举中胜出,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行政长官。

●新华社北京4月l0日电,鉴于***同志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张德江同志兼任重庆市委委员、常委、书记;***同志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中央决定,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停止其担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职务,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调查。

●4月27日,第九届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福耀玻璃集团董事曹德旺因在2011年股捐35亿元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再次获封中国“首善”称号。

●5月4日是全国各族团员青年的节日“五四青年节”,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获悉: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将于5月9日在南海正式开钻。该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l0000米,平台自重超过3万吨。

●从公安部获悉:实施了13名中国船员在湄公河泰国水域被枪杀的“l0.5”案件的湄公河流域“金三角”地区特大武装贩毒集团首犯糯康己由老挝依法移交中方,6月l0日下午被押解抵达北京。

●厦门特大走私案首要犯罪嫌疑人赖昌星于2011年7月23日被加拿大有关部门遣返回国。2012年5月18曰,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赖昌星涉嫌走私、行贿犯罪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赖昌星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赖昌星的违法犯罪所得依法予以追缴。

●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5月28日,中央纪委常委会议研究并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决定给予铁道部原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开除党籍处分,待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给予刘志军开除的行政处分由监察部按程序报国务院审批后,另行作出;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2012年6月,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在下潜试验中三次突破7000米大关。在6月27日第5次下潜中,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再次刷新同类型潜水器下潜的世界记录。

●2012年6月l6日——29日,我国神舟9号载人飞船在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交会对接,在轨飞行l3天后,成功地返回地面。三名航天员分别是景海鹏、刘旺和我国第一位女宇航员——刘洋。

●2012年6月29日,胡锦涛主席抵达香港,参加即将举行的庆祝香港回归l5周年庆典。

国 际 部 分

●第六十五届联合国大会7月l4日一致通过决议,接纳南苏丹共和国为联合国第l93个会员国。

●美国总统奥巴马lO月21日发表讲话,宣布持续近9年的伊拉克战争即将结束,所有美军将于2011年底前全部撤出伊拉克。

●7月ll日是第22个“世界人口日”,今年世界人口日的主题是“面对70亿人的世界”。●10月31日零点前两分钟,女婴丹妮卡。卡马乔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乔斯法贝拉公立医院出生——她的降生意味着地球上第70亿名公民的到来。联合国一众高级官员亲自前往菲律宾看望了卡米尔一家,并将l0月31目命名为“70亿日”。

●第三次拉美及加勒比国家首脑会议l2月2日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举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33个国家总统、政府首脑或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宣告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

●12月16日下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关于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30天以后,俄罗斯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l2月l7号在视察的路上由于过度劳累,在专列上突发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9岁。根据金正日的遗训,劳动党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推举为第一书记.●欧盟外长会议l月23日达成对伊朗制裁决议,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并对伊朗中央银行进行制裁。此消息一经披露,国际油价、金价闻声上涨。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3月28日至29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会后发表了《德里宣言》和行动计划。5月7日上午,俄罗斯第六任总统就职仪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举行。当选总统普京正式开始了他的第三个总统任期。

●5月8日,法国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战胜右翼政党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现任总统萨科齐。当选法国总统。

●6月20日至22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温家宝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发表了题为《我们懂憬的未来》的“里约+20”从峰会成果文件。成果文件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核心的里约精神,这在世界经济危机持续发酵、一些发达国家以此为由推脱责任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下载2010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人高考政治

    1. 简述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答:“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

    成人高考政治

    政治题型: 一、 选择题:人品加背功 二、 辨析题: 步骤一:判断对错 步骤二:题中各个出现的名词用相关原理解释 步骤三:与题目结合,应用之前相关原理解释为什么做此判断 步骤四:总结陈......

    200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题一

    200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题一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 马哲的三条定义 2. 马哲与具体科学的2条关系(对立、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必看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

    2016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一 选择题(单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

    2010成人高考政治简答

    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

    2012成人高考政治时事精选(范文)

    2012备考时事政治 考前20题 发布时间:2012年9月12日点击:0 1.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二、......